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國子監的歷史有多久了

國子監的歷史有多久了

發布時間:2022-02-02 08:07:35

1. 了解一下國子監的歷史,說說你對國子監存在的看法

國子監是中國古代隋朝以後的中央官學,為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又稱國子學或國子寺。
北宋慶歷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參政「慶歷新政」,應天府書院升為南京(今商丘)國子監學,與東京(今開封)、西京(今洛陽)的國子監並列為北宋最高學府。[1]
明朝時期行使雙京制,在南京和北京分別都設有國子監,設在南京的國子監被稱為「南監」或「南雍」,而設在北京的國子監則被稱為「北監」或「北雍」。南京國子監始建於東吳永安元年(公元258年),到明永樂年間,規模宏大,延袤十里,燈火相輝,盛況空前,當時鄰邦高麗、日本、琉球、暹羅等國「向慕文教」,不斷派留學生到南京國子監學習。北京國子監始建於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中國元、明、清三代國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機關和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

2. 北京國子監的歷史沿革

北京國子監始建於元大德十年,明初毀棄,改建北平府學,成為北京地區的最高學府,永樂帝從南京遷都北京,改北平府學為北京國子監,同時保留南京國子監。由於元末明初的戰亂,現在北京國子監內的元代建築遺存極少,絕大部分建築為明清所建。
北京國子監在1949年之後一度被用做首都圖書館,彝倫堂被改建為閱覽室,六堂成為書庫,隨著首都圖書館新館落成並投入使用,2003年首圖遷出北京國子監。現在北京國子監成為中國教育博物館所在地。作為首都圖書館,北京國子監曾經免費向公眾開放,現作為博物館須購票進入。

3. 國子監簡介

http://ke..com/view/7406.htm

4. "國子監"的由來什麼朝代才有的

國子監是元、明、清三代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又稱「太學」「國學」。

它始建於元代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明代永樂,正統年間曾大規模修葺和擴建,清乾隆四十八年又增建「辟雍」一組皇家建築,形成現在的規制。國子監整體建築坐北朝南,為三進院落,佔地面積二萬七千多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集賢門(大門)、太學門(二門)、琉璃牌坊、辟雍殿、彝倫堂、敬一亭。

古代在國子監讀書的學生稱為「監生」。國子監不僅接納全國各族學生,還接待外國留學生,為培養國內各民族人才,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積極的作用。國子監主體建築經歷700多年依然保存完好,是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學府校址,國子監以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建築風貌,深厚的文化內涵而聞名於世。

5. 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的發展歷史

孔廟佔地22000平方米,有三進院落。中軸線上得建築依次為先師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前院東面有碑亭、神廚、省牲亭、井亭;西面有碑亭、致齋所,並有持敬門與國子監相通。兩側排列著198通元、明、請三代進士題名碑,可有51624名進士的姓名、籍貫、名次,是研究我國科舉制度的珍貴實物材料。大成門外有乾隆石鼓和與之有關的兩座清代石碑。中院的主要建築為東西廡和13座御碑亭;後院崇聖祠獨立成院,集合成北京孔廟完整的古建築群體。
國子監是元明清三代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又稱「太學」「國學」。它始建於元代至元二十四年(公元 1287年),明代永樂,正統年間曾大規模修葺和擴建,清乾隆四十八年又增建「辟雍」一組皇家建築,形成現在的規制。國子監整體建築座北朝南,為三進院落,佔地面積二萬七千多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集賢門(大門)太學門(二門)琉璃牌坊,辟雍殿,彝倫堂,敬一亭。古代在國子監讀書的學生稱為「監生」。國子監不僅接納全國各族學生,還接待外國留學生,為培養國內各民族人才,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積極的作用。國子監主體建築經歷700多年依然保存完好,是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學府校址,國子監以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建築風貌,深厚的文化內涵而聞名於世。 要追溯孔廟的歷史,當然是源遠流長。史載,魯哀公在孔子去世後第二年(前478年),魯哀公下令在曲阜闕里孔子的舊宅立廟。將孔子生前使用的衣、冠、車、琴、書冊等保存起來,並且按歲時祭祀。這樣說來,歷史上第一座孔廟距今已有2488年了。
孔廟,又稱文廟,先師廟,是祭祀孔子的聖廟。在中國,孔廟遍布各地,但孔氏家廟全國僅有兩處,一在山東曲阜,一在浙江衢州。而北京孔廟規格最高,是元、明、清三朝皇帝舉行國家祭孔的場所。除中國外,日本、韓國、東南亞乃至歐美各國也都建有孔廟。
京城唯一保存四座牌樓的古巷――國子監街
北京歷史上重要的街巷,常以牌樓為主要標志。然而隨著城市的變遷,幾乎已將這種標志沖刷殆盡。現今京城,唯一仍依清代規格保留下來的古老標志的街巷,僅存於安定門內國子監街(又名成賢街)。橫貫街巷四座一間式彩繪牌樓,將這條濃蔭蔽日的小街,點綴的分外古樸庄肅,著名的北京孔廟就坐落在這條街巷的東端。
由於孔子被譽為聖人,明代以後還享有某些與皇帝相等的待遇,故而在孔廟大門外東西兩側二十米處,各設一座清代下馬碑,碑身正背兩面,分別鐫刻:「官員人等至此下馬」滿、漢、蒙、回、藏、托忒六種文字。文官到此下轎,武官到此下馬,即便皇帝親臨,也要下輦步行,以表廟門森嚴、聖賢至上,孔子地位之尊。同時在孔廟大門前還設有鑲嵌琉璃雕花磚影壁一座,以示孔廟的威嚴。
左廟右學―北京孔廟和國子監的興建
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後,為了加強思想統治,籠絡漢族民心,下令襲歷代舊典,命宣撫王楫於金樞密院建宣聖廟,祭祀孔子。據《元史·哈刺哈孫傳》:「京師久闕孔子廟,而國學寓他署,乃奏建「廟學」。元成宗鐵木耳大德六年(1302年),在今址建廟,元大德十年(1306年)建成,西鄰國子監,(又稱「太學」)構成左廟右學規制。
北京孔廟,佔地22000多平方米,以大成殿為中心,南北成一條中軸線,三進院落,建築左右對稱,主體建築依序為先師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經歷代多次擴建修葺,至民國五年(1916年),才最後竣工。至此,北京孔廟形成現今的規模和布局,成為僅次於山東曲阜孔廟的全國第二大孔廟。
國子監古代又稱為太學,其歷史其實更為久遠,傳說中的五帝時期便有了太學雛形,而夏商周也有各自名稱,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周代天子有五學,分別為東西南北四學(即東序、瞽宗、上庠、成均)加上中央之學即辟雍。公元前124年,漢武帝設太學,立五經博士。直至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才正式設立國子監,並開設進士科,開創了科舉取士的先河。
國子監始建於13世紀的元朝(1287年),是元、明、清三代國家管理教育的行政機關和最高學府,至今已有7百多年歷史。
國子監作為古代中央大學,歷來倍受國家重視,多有修建,尤其是經明永樂、正統年間分別進行的大規模修繕,清乾隆年間增建辟雍後,形成了今天的建築規模和格局。民國時期和新中國建立後,也曾對國子監進行過不同程度的修繕,致使這座古老的大學至今保存完好。1961年由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子監平面整體呈南北走向的長方形,由三進大型院落組成,佔地面積2萬7千多平米,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排列集賢門、太學門、琉璃牌坊、辟雍殿、彝倫堂、敬一亭。主體建築兩側有 「二廳六堂」、御碑亭、鍾鼓亭等,形成傳統的對稱格局。國子監前院東側由「持敬門」於孔廟相通。
國子監招收的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其中包括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學生。國子監又是全國唯一可以接受外國留學生的學校:琉球、日本、朝鮮、越南、泰國、俄羅斯等國的學生,也曾在國子監讀書。國子監為培養全國各族學生成長,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發揮過積極的重要作用。
1961年由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至2005年,隨著首都博物館和首都圖書館及少兒館陸續遷出,孔廟和國子監又重新歸於一體。2008年奧運會前夕,市委市政府和文物局又專門斥巨資對其進行了大規模修繕,才終於有了今天孔廟和國子監煥然一新的面貌。2008年6月,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正式成立並全面對外開放。
孔廟和國子監的歷史意義
北京孔廟和國子監作為元明清三代皇家祭孔的重要場所,以及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機構,曾經擔負著如同現代北大、清華、中央黨校以及教育部等的文化教育職能。1901年傳統的書院被改為學堂(如京師大學堂),而後1905年,讀經被廢止,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也被廢除。孔廟和國子監的教育和行政職能也趨於式微,孔子、儒學教育全面弱化。黨和國家領導人充分意識到傳統文化對重塑國民精神的重要性,現代教育改革也逐步開展,漸漸加大傳統文化、儒學及其精神在教學內容中的比重。比如,初中課本加入了一二十條《論語》,高中開設先秦諸子選修課。從而,孔子、儒學從體制外逐漸轉到體制內,盡管是部分引進。我們今後應該繼續努力加大傳統文化元素的比重。
孔廟國子監是北京乃至全國的國學聖地。為全面實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戰略,加快首都功能核心區文化發展,推進中國特色世界城市建設,根據《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和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以及《關於大力推動首都功能核心區文化發展的意見》,市委市政府提出建立孔廟、國子監為中心的國學文化展示區。並特別強調,要對孔廟、國子監進行文化功能復興,修建高規格、高品位、高質量的「進士題名碑展示廊」和「十三經碑林展示廊」,進一步提升文物環境和基礎設施品質,建設世界儒學研究、傳播中心,舉辦有影響力的弘揚國學活動,傳承國學文化。
根據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要以展示弘揚民族文化為核心,辦好傳統特色文化活動。首先是策劃推出孔廟國子監國學文化節等傳統文化活動。其次是推廣節慶文化,將現代文化活動與傳統民族節日相結合,利用春節、元宵、端午、中秋舉辦大型節慶活動,吸引北京友好城市和有相同節慶國家的文化組織參加。

6. 國子監的歷史沿革

西周時期國家的最高學府稱為「太學」, 漢武帝設置「太學」也是承襲了傳授儒家經典最高學府的功能。
永安元年(258年)東吳景帝孫休創建國學,設太學博士制度,詔立五經博士,為建業太學之濫觴。
西晉晉武帝咸寧四年(278年)初立國子學。這是中國古代教育史上在太學之外另立國子學之始。《晉書·卷二十四·職官志》記載:「咸寧四年(278年),武帝初立國子學,定置國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義者,若散騎常侍、中書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試。」國子學限五品官以上貴族子弟方可入學。但國子學在西晉並不景氣,尤其是西晉末年以後,時興時廢。
晉武帝司馬炎統一全國之後,建業太學中斷。晉武帝死後,中原「八王之亂」,以王導、謝安為首的大族,於307年簇擁著西晉皇族琅邪王司馬睿,倉促南渡至建鄴(史稱「永嘉南渡」),建立起偏安江左的東晉王朝,並在雞籠山下建立建康太學。西晉末(313年),因為晉愍帝的名字叫司馬鄴,為了避他的名諱,又把建鄴縣改稱建康縣。後宋、齊、梁、陳先後在建康建立太學。
劉宋時期,元嘉十五年(438年),宋文帝召雷次宗至京師,令國子學開館於雞籠山,聚徒百人教授。劉宋末年,祖沖之回到建康,擔任謁者僕射的官職祖。祖沖之花了較大的精力來研究機械製造,重造指南車,發明千里船、水碓磨等等,是我國南朝機械工程專業之最早肇始。祖沖之算出圓周率的真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相當於精確到小數第7位,簡化成3.1415926,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成就。
北齊改國子學稱之為「國子寺」。隋平陳以後,實行抑制江南地方勢力的政策,摧毀六朝宮苑,漫天大火,燒炎千里,建康城全部被平毀,建康太學中斷。
隋開皇初年,決定國子寺轄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書學、算學。開皇十三年(593) 國子寺不再隸屬太常,成為獨立的教育管理機構,復名國子學。大業三年(607)改稱國子監,監內設祭酒一人,專門管理教育事業,屬下有主簿、錄事各一人,統領各官學,如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書學、算學。各官學的博士、助教、生員皆有定額。據《隋書·百官志下》記載:博士:「國子、太學、四門各五人,書、算各二人,」助教:「國子、太學、四門各五人,書、算各二人,」學生 :「國子一百四十人……」。國子學與太學並立,是專門研習儒家經典的經學學校。
唐承隋制,武德元年(618)唐設國子學,學額300人,學生皆為貴族子弟,教師24人。貞觀元年(627)唐將國子學改稱國子監,同時成為獨立的教育行政機構。監內設祭酒一人,為最高教育行政長官。設丞一人,主簿一人,負責學生學習成績和學籍等具體事宜。唐代曾幾易國子監之名,曾改稱司成館、成均監,神龍元年(705) 又復其名。據《舊唐書·高宗本紀》載:「凡六學,皆隸於國子監。」所謂六學,即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和算學。
唐朝以後,中國進入五代十國的大分裂時期。這一時期,蔣州又一次成為南唐的都城。902年,楊行密被封為吳王,以揚州為國都,史稱「楊吳」。後來權臣徐溫操縱了吳國的軍政大權。909年,徐溫兼任異州刺史,由他養子徐知誥具體負責軍政事務。937年,徐知誥代吳稱帝,定都金陵,並改金陵為汗寧府,國號唐,史稱「南唐」。939年,徐知誥稱自己是唐明皇第六子永王的後裔。南唐的宮城設在金陵城的中央,大體上位於今洪武路一帶,設南唐金陵太學。
宋沿唐制,分設西京國子監(今河南省洛陽市)、東京國子監(今河南省開封市),增轄武學。宋代國子監亦屢易其名,有時稱國子監,有時稱國子學,其職能具有二重性,一是作為官學最高管理機構,二是生徒就學的最高學府。如北宋著名學者程頤曾任判西京國子監,胡瑗曾以直講名義兼判東京國子監。宋太宗端拱二年(989)曾改國子監為國子學,淳化五年(994年)又改國子學為國子監,名稱反復變化。招收七品以上官員子弟入學,稱國子生或監生。宋初無定額,後規定200人為限。但實際數量很少,故可插班補缺或旁聽。國子學設判監事總管學校,由直講教授經業和訓導德行。
北宋慶歷三年(1043年),范仲淹參政「慶歷新政」,應天府書院升為南京(今商丘)國子監學,與東京(今開封)、西京(今洛陽)的國子監並列為北宋最高學府。范仲淹提出「精貢舉、擇官長」等十項改革主張,改革當時教育系統,應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先行實施改革,一改當時崇尚辭賦的浮淺學風,重經義、重時務、重實際。
遼代的中央官學中亦設有上京國子學、中京國子學、東京國子學、西京國子學和南京國子學。其中除南京國子學外,其他均無明文可考。金代的國子學於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年)始創,規定詞賦、經義學生百人,限宗室、外戚親屬及諸功臣三品以上官吏的兄弟或子孫入學。另外在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年)設有女真國子學,限金人子弟優秀者入學。
元代分設國子監管轄國子學。蒙古國子監管轄蒙古國子學,蒙古國子學於元世祖至元八年(1272年)創立,入學資格限於隨朝蒙古、漢人百官等,學習內容主要是以蒙古文譯寫的《通鑒節要》,並兼習算術,學成考試,量才授官。回回國子監管轄回回國子學,回回國子學於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90年)創立。入學資格限於公卿大夫及富民子弟,學習內容以「亦思替非」文學為主,目的是培養諸官衙譯史人才。元代又設有漢文國子學。所學課程有《孝經》、《小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以及《詩》、《書》、《禮記》、《周禮》、《春秋》、《易》等。
元大德十年(1306年),,北京國子監始建,初稱為北平郡學,至今已有700年的歷史,是元、明、清三代的國家最高學府及教育行政管理機構。
明朝國子監創於明太祖初定金陵之時,即改應天府學為國子學。後太祖建都南京,重建校舍於雞鳴山下,改學為監,故稱國子監。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南京國子監學生已增加到8000多名。永樂二年(1404年),北平郡學復稱國子監。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遷都北京,改北京國子監為京師國子監,於是明代國學有南北兩監之分(亦稱南北兩雍)。永樂二十年(1422年),南京國子監達9900多人,盛況空前。當時鄰邦高麗、日本、琉球、暹羅等國「向慕文教」,不斷派留學生到南京國子監學習。但此種盛況為時不久,正德以後日衰。
順治七年(1650年),南京國子監改為清江寧府學。清因明之舊制,世祖始修葺北京國子監。據《清史稿·選舉志》記載:「世祖定鼎燕京,修葺明北監為太學。順治元年,置祭酒、司業及監丞、博士、助教、學正、學錄、典簿等官。設六堂為講習之所,曰:率性、修道、誠心、正義、崇志、廣業。一仍明舊」。乾隆年間,國子監祭酒仿宋名儒胡瑗蘇湖教法,分經義、治事二齋教學,「嚴立課程,獎誘備至」,力主經世致用,曾使國子監出現「師徒濟濟,皆奮自鏃礪,研求實學」的可嘉景象。但清朝末期日趨腐敗,使學校成為科舉的附庸,監生多納粟入學,為科名聲利而學,致於積重難返。
1902年,南京清江寧府學在四牌樓江寧府學基礎上建立三江師范學堂。
1905年12月6日(光緒三十一年),清末改革學制,設置學部,國子監裁廢,其教育行政功能並入學部,國子監的歷史使命便告結束。
1956年,北京國子監辟為首都圖書館。
1998年,辟雍對外開放北京國子監。
2005年,首都圖書館遷出。
2006年,北京國子監和孔廟成立北京孔廟和國子監管理處。為歷史文化類旅遊景區。

7. 國子監至今己有幾年

隋開皇初年,決定國子寺轄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書學、算學。開皇十三年(593) 國子寺不再隸屬太常,成為獨立的教育管理機構,復名國子學。大業三年(607)改稱國子監,到今天已經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

8. 國子監的創立、興盛及滅亡歷程

國子監是中國古代隋代以後的中央官學,為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

西晉武帝咸寧四年(278),始立國子學,設國子祭酒和博士各一員,掌教導諸生。北齊改名國子寺。隋文帝時,改寺為學。不久,廢國子學,唯立太學一所,省祭酒、博士;置太學博士,總知學事。煬帝即位,改為國子監,復置祭酒。唐沿此制,國子監下設國子、太學、四門、律算、書等六學,各學皆立博士,設祭酒一員,掌監學之政,並為皇太子講經。唐高宗龍朔元年(661),東都亦置監。一度改稱司成館或成均監。宋屬禮部。宋初承五代後周之制,設國子監,招收七品以上官員子弟為學生。端拱二年(989)改國子監為國子學,淳化五年(994)依舊為監。慶歷四年(1044)建太學前,國子監系宋朝最高學府。但高、中級官員子弟坐監讀書,僅是掛名,數量既少,平日聽課者又甚寥寥。自設太學和其他各類學校後,國子監成為掌管全國學校的總機構,凡太學、國子學、武學、律學、小學、州縣學等訓導學生、薦送學生應舉、修建校舍、畫三禮圖、繪聖賢像、建閣藏書、皇帝視察學校,皆屬其主持籌辦。元豐改革官制(見元豐改制)前,國子監官員有判監事、直講、丞、主簿等。自元豐三年(1080)起,改設國子祭酒(即舊判監事)、司業(祭酒的副手)、丞、主簿、太學博士(即舊直講)、學正、學錄、武學博士、律學博士等官,監內分成三案:廚庫案管太學錢糧、頒發書籍條冊,學案管文、武學生公私試、補試、上舍試、發解試等升補、考選行藝,知雜案管監學雜務。各案設胥長、胥佐、貼書等吏人多員。國子監還設書庫,刻印經史書籍,供朝廷索取、賜予以及本監出售之用。南宋在監內專設「印文字所」。國子監所印書籍稱「監本」,一般刻印精美,居全國之冠。北宋陪都西京、南京、北京亦陸續置國子監,設分司官,由朝廷執政、侍從等官迭互充任,職事頗簡,僅出納錢糧,實際成為士大夫休養之所。崇寧四年(1105),罷三京國子監官,各設司業一員。

遼太祖置南面上京國子監,設祭酒、司業、丞、主簿、下轄國子學。中京另建國子監,設官與上京同。金代國子監下轄國子學、太學,設祭酒、司業各一員;監丞二至三員,一員兼管女直學。元初置國子監,屬集賢院,下轄國子學,設祭酒、司業,掌國子學的教令;監丞,專領監務。另建蒙古國子監和回回國子監學,以示與漢人、南人之別。

明初設中都國子學,後改為國子監,掌國學諸生訓導的政令。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在北京設國子監,皆置祭酒、司業、監丞、典簿各一員。清代國子監總管全國各類官學(宗學、覺羅學等除外),設管理監事大臣一員;祭酒,滿、漢各一員;司業,滿、蒙、漢各一員。另設監丞、博士、典簿、典籍等學官。光緒三十三年(1907),並歸學部。

國子監,始於隋代,為教育機關,至清代變為只管考試,不管教育的考試機構;到清末則成為賣官機構。國子監學生,等於秀才,分文武兩種,文稱文生,武稱武生。凡依照慣例規定繳納一定數額的錢給朝廷,即可稱為「例監生」。他們有資格去見縣官,但沒有什麼實權。"(摘自黃現璠著《中國封建社會史》,1952年12月)

歷經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國子監,位於北京市東城區的國子監街內,是中國最後一個國子監,保存至今,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子監一般設有

祭酒一人,從三品;司業二人,從四品下。掌儒學訓導之政,總國子、太學、廣文、四門、律、書、算凡七學。

丞一人,從六品下,掌判監事。每歲,七學生業成,與司業、祭酒蒞試,登第者上於禮部。

主簿一人,從七品下。掌印,句督監事。

△國子學

博士五人,正五品上。掌教三品以上及國公子孫、從二品以上曾孫為生者。

助教五人,從六品上。掌佐博士分經教授。

直講四人,掌佐博士、助教以經術講授。

五經博士各二人,正五品上。掌以其經之學教國子。《周易》、《尚書》、《毛詩》、《左氏春秋》、《禮記》為五經,《論語》、《孝經》、《爾雅》不立學官,附中經而已。

△太學

博士六人,正六品上;助教六人,從七品上。掌教五品以上及郡縣公子孫、從三品曾孫為生者,五分其經以為業,每經百人。有學生七十人,典學四人,掌固六人,東都學生十五人。

△廣文館

博士四人,助教二人。掌領國子學生業進士者。有學生六十人,東都十人。天寶九載,置廣文館,有知進士助教,後罷知進士之名。

△四門館

博士六人,正七品上;助教六人,從八品上;直講四人。掌教七品以上、侯伯子男子為生及庶人子為俊士生者。有學生三百人,典學四人,掌固六人;東都學生五十人。

△律學
博士三人,從八品下;助教一人,從九品下。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為生者。律令為顓業,兼習格式法例。隋,律學隸大理寺,博士八人。武德初,隸國子監,尋廢;貞觀六年復置,顯慶三年又廢,以博士以下隸大理寺;龍朔二年復置。有學生二十人,典學二人。元和初,東都置學生五人。

△書學

博士二人,從九品下;助教一人。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為生者。石經、《說文》、《字林》為顓業,兼習余書。武德初,廢書學,貞觀二年復置,顯慶三年又廢,以博士以下隸秘書省,龍朔二年復。有學生十人,典學二人,東都學生三人。

△算學

博士二人,從九品下;助教一人。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為生者

國子監 地理位置(旅遊需要)

坐落在北京東城區安定門內國子監街(原名成賢街)15號,與孔廟和雍和宮相鄰。國子監街兩側槐蔭夾道,大街東西兩端和國子監大門兩側牌樓彩繪,是北京僅存的建有四座牌坊的古建街。
北京國子監始建於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我國元、明、清三代國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機關和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國子監整體建築坐北朝南,中軸線上分布著集賢門(大門)、太學門(二門)、琉璃牌坊、辟雍、彝倫堂、敬一亭。東西兩側有四廳六堂,構成傳統的對稱格局,是我國現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辦大學建築。
交通:乘地鐵到雍和宮站下,南行200米即到;或乘13、116、807路公交車可達。
門票:6元

國子監之「監」不讀兼

饒少平

「監」作監察、監視、監獄解時讀平聲jiān(兼),用作官名、官署名時讀去聲jiàn(薦)。漢·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黃帝)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萬國和。」唐·張守節《史記正義》:「監,上監去聲,下監平聲。」古書文字都是豎排的。「上監」即前面的「監」字,「下監」即後面的「監」字。左大監、右大監都是官名。張守節的意思是,官名之「監」讀去聲,監察之「監」讀平聲。魏、晉至隋、唐殿中省主官殿中監,南北朝末期以後秘書省主官秘書監,其「監」字都讀薦。
「監」也是官署名,如中書監、欽天監、牧馬監等。國子監既是官署,又兼有國子學性質。
在我國、國子學、國子監歷史悠久。西晉武帝咸寧二年(公元276年)設國子學,與太學並立。南北朝時,或設國子學,或設太學,或二者同設。北齊改國子學為國子寺。這是國子學由高等學府變成教育管理機關的標志。隋文帝時以國子寺總轄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更加突出了國子寺的教育管理功能。隋煬帝時改國子寺為國子監。唐、宋也以國子監總轄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明、清設國子監,為教育管理機關兼具國子學性質。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設學部,國子監從此退出歷史舞台。
國子是些什麼人呢?《周禮·地官·師氏》:「以三德教國子。一曰至德,以為道本。二曰敏德,以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惡。」東漢經學家鄭玄注:「國子,公卿大夫之子弟。」《漢書·禮樂志》:「國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清·劉書年《劉貴陽說經殘稿·國子證誤》:「國子者,王大子、王子、諸侯公卿大夫士之子弟,皆是。」可見國子泛指貴族子弟。
作為官署名,牧馬監、欽天監、中書監之「監」都讀jiàn(薦)。國子監作為古代中央教育管理機關和高等學府,「監」也讀薦。讀兼容易讓人產生誤解。歷史上只有男監、女監,沒有專門囚禁貴族子弟之監。此外,古代稱當官之人為「監子」,稱官署的低級官員為監事,稱國子監生員、肄業者為監生,稱國子監課業考試第一名為監元,稱國子監刻印的書本為監本,稱國子監的規章制度為監規,唐代監管鹽業的官署稱監院。這些「監」都應該讀去聲。

國子監里多古槐

張寶貴

位於安定門內大街東側國子監街的國子監和孔廟現已復修一新,正以嶄新的面貌迎接著中外遊客。如果遊人注意的話,就會發現在國子監街和國子監內是廣植古槐,這是為什麼呢?
國子監是我國古代最高的學府。北京的是元大德十年(1306年)修建的,其東邊與孔廟毗鄰,體現著古代「左廟右學」的規制。國子監可以說是北京最古老的學校。在「戊戌變法」時,興建學堂,廢除科舉,國子監學停辦。在國子監里,是古槐成片,因自周代起,就有「面三槐,三公位焉」之說,即在皇宮大門外種植三棵槐樹,分別代表太師、太傅、太保的官位。古人所謂:「登槐鼎之任」,即三公之位。所以在我國封建社會里,人們就把國槐視為「公卿大夫之樹」。在國子監里廣植槐樹,喻示著監生們(大學生)可以考中高官之意。在周代,國子監的內外就廣植槐樹,所以在我國歷代的國子監內外就沿周禮之制,都廣植槐樹。從隋代起,我國又興起了科舉制度,其科考的考場叫「貢院」,即給皇帝和國家貢獻人才的地方。在貢院里也是廣植槐樹。如在明清時北京的貢院內就有一棵著名的元代古槐,名叫「文昌槐」,相傳此槐是文昌射斗的地方。因在我國的民間傳說中,文昌帝是專管考試的神仙,所以在我國古代,考生們都要拜文昌帝。(現在在大考時,竟然有的家長帶著孩子到道觀中拜文昌,是否有意義?)。所以貢院的這棵「文昌槐」和考生們的文運有關,成了考生們膜拜之神。北京的國子監和孔廟修建於元代,而北京城也是在元代正式建都修建的大都城,並以槐樹為大都城街道和胡同的行道樹。七百多年來,槐樹一直是北京行道樹的當家樹,成為了北京的特色。所以,人們一說起北京的古都風貌,總是說起:「古槐、紫藤、四合院」。而且,古槐還和我國的一些古今名人有關。像西山曹雪芹故居門前的「歪脖槐」、東郊通惠河畔的「曹公槐」等,還相傳和曹雪芹有關。其例舉不勝舉。可見槐樹也是我國古代文化發展的見證。
據史料載,在元明時,北京的國子監內有國槐古柏二百餘株,隨著年代的推移,現存古槐古柏僅四十餘株。國子監里的古槐大多種植於元代,距今已七百多年。在這些古槐中,最著名的一棵,是位於彝倫堂前西側的「吉祥槐」。
「吉祥槐」高約15米,由兩棵主幹組成,其雙干周長分別為2.6和2.5米。似一對孿生兄弟並肩而立,向人們展示著獨特的風采。此槐種植於元代,據說是元代國吉監第一任祭酒(相當於現在的大學校長)許衡所植。人們為什麼叫它為「吉祥槐」呢?相傳在明末此槐已死,但到清乾隆十六年的初夏,枝幹上忽又萌發新芽成葉,枯而復榮。國子監的師生們發現後,紛紛傳頌,當時正值乾隆生母慈寧太後六十壽辰,人們認為是吉祥的徵兆,所以得名「吉祥」。文武百官紛紛題詩作畫,以示慶賀。這年正趕上大學士將溥奉旨到孔廟祭先師,他得知此事後,竟夜宿國子監,發揮其樹畫的特長,繪制一副古槐圖,得到乾隆的嘉獎。據《日下舊聞考》載「國學古槐一株,元臣許衡所植,閱歲既久,枯而復榮。當辛末一枝再茁之出,時慈寧六旬萬壽之歲,槐市眾生,傳為瑞事」。乾隆皇帝也作《御制國學古槐詩》,詩雲:「黃宮嘉蔭樹,遺跡緬前賢。初植至元歲,重榮辛末年。奇同曲阜檜,靈紀易林乾。徵瑞作人化,符祥介壽筵。喬柯應芹藻,翠葉潤觚編。右相非誇繪,由來事可傳。」乾隆的古槐詩和蔣溥的古槐圖及眾大臣的詩文還刻在碑上,立在樹旁。朝廷還下旨把古槐用琉璃圍牆保護起來。據說古槐詩畫碑保存完好,在1956年該碑與《十三經石刻》一起移到孔廟西側。關於此槐的名字,在上述《日下舊聞考》引句中的「槐市」。在周代時的太學旁,有一大片槐樹林。當時的士人和太學生為了互通有無,每逢初一、十五,就在槐樹林里,各自拿出家鄉的土特產或書籍等互通有無,或進行買賣。因都是文人進行交易,故出現和氣禮讓的景象,人們稱為「槐市」,以後槐市也就泛指國子監。文句中的「槐市眾生」也就是國子監的學生。
在國子監的「辟雍」殿西的圓水池旁,高矗一棵古槐,它的主幹呈羅鍋狀,上部向南傾斜,而且在干北側的羅鍋部位還有很像被用利器砍過的痕跡,其實是原有一大枝斷掉的原故。人們叫此槐為「羅鍋槐」。這裡面還有一個典故。因「辟雍」殿是清乾隆年間修建的,為皇帝講學的地方,由大學士兼國子監事務的劉墉主持修建。辟雍竣工後,其「辟雍泮水」是我國古建的精華,劉墉陪乾隆及眾官員視察。眾人來到辟雍西,立刻就看到這棵明顯的羅鍋古槐。因相傳平時劉墉經常給乾隆出難題,而又相傳劉墉是個羅鍋,乾隆就靈機一動,說:「眾位愛卿,你們看此槐像誰?」眾官心裡明白,卻不好回答。乾隆又說:「此槐羅鍋,有失大雅」,於是下旨,砍掉羅鍋槐,其意思是象徵殺掉劉墉。劉墉愛惜古槐,就說:「萬歲,使不得,此老槐雖相貌醜陋,但卻是年代久遠的古槐。在國子監里,終日聽聖人經典,飽含國學文墨之氣,雖表陋而內秀。現在辟雍落成,以後將經常聆聽聖上教誨,乃是大大的忠臣也」。乾隆聽了,只好說:「羅鍋失雅,砍去修直」。
國子監街的行道樹,七百多年來,交替種植,一直是以槐樹作為行道樹,是有著文化內涵的。高大的槐樹把古老的國子監街打扮得古香古色,是京城的一道亮麗風景,也增添了國子監和孔廟的文化色彩。

主要建築

集賢門,位於國子監的大門,門內院子東西設有井亭,東側的敬持門與孔廟相通(現已封閉)。
琉璃牌坊,位於集賢門內,是三間四柱七樓廡殿頂式琉璃牌坊,建於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正面額書"圜槁教譯",陰面為"學海節觀",彩畫華美,是北京唯一不屬於寺院的琉璃牌坊。

琉璃牌坊辟雍,建於清乾隆四十九年,是國子監的中心建築。建於中軸線中心一座圓形水池中央的四方高台上,是一座方型重檐攢尖頂殿宇。四面開門,設台階六級。辟雍周圍環繞著長廊,四面架設精緻的小橋橫跨水池使殿宇與院落相通,這種建築形制象徵著天元地方。乾隆皇帝之後,每逢新帝即位,都要來此做一次講學,以示中央政府對高等教育的重視。
六堂,是位於辟雍左右兩側的33間房,合稱為六堂,分別為:率性堂、誠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義堂、廣業堂,是貢生、監生們的教室。

彝倫堂內的王碼學校彝倫堂,位於辟雍以北,元代名為崇文閣,明代永樂年間予以重建並改名為彝倫堂,早年曾是皇帝講學之處,興建辟雍之後,則改為監內的藏書處。

敬一亭,位於在彝倫堂之後,是國子監的第三進院落。建於明嘉靖七年,設有祭酒廂房和司業廂房和七座御制聖諭碑,是國子監祭酒辦公的場所。

9. 「國子監」出現的歷史背景是怎樣的

隋唐時期儒學教化的發展主要表現在教化制度的創立方面,其足以影響後世教育的發展。

隋文帝楊堅非常重視振興學校。為了管理各級各類學校,他曾特設國子監,作為教育的行政領導機構。國子監初名「國子寺」,593年改為「國子學」,607年又改為「國子監」,從此一直為後世所沿用。

閱讀全文

與國子監的歷史有多久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1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6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8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5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6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7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68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7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9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4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