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歷史」兩字的含義
一是指過去事實的記載;二是指已過去的事實;三是指經歷,底細;四是指自然界和社會的發展進程,沿革,來歷;五是指以過去的經歷和事跡的痕跡;六是指歷史學科。
B. 雲班課裡面作業互評里有歷史兩個字是什麼意思
就是以前的互評作業的意思。
1、互評過的作業,會顯示在歷史一欄,方便查閱總結。
2、互評作業,即同行評審作業,是指學生在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之後,需要同學之間互相評鑒已提交的文稿作業。
3、同學需要評議的作業份數和完成的問題由指導教師設定。
C. 誰能解說出來歷史二字的真正含義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文明延續至今的國家,中國有著從古至今不中斷的歷史記載,中國的古代文化被稱為史官文化。
在中國的甲骨文、金文中就有史字,多是和御史、小史等職掌在一起,那多是史官,後來有了春秋、《史記》等史書,有司馬遷等史學家。歷史一詞,較早是從三國時期開始的。我們經常說的二十四史、古代史等,只能算是人們寫的中國古代史時期的歷史,並不能說他們寫的這些歷史的書,就是歷史本身。在習慣上,也稱這些歷史記載為歷史的。這是因為歷史的,是一個形容詞,因用的時間、地點不同,意義相異,有過去的、可記憶的、卓著可傳後世的、學術上考察事物的方法等。
李大釗特別重視「歷史」一詞的不同用法,他說:「歷史這樣東西,是人類生活的行程,是人類生活的聯結,是人類生活的變遷,是人類生活的傳演,是有生命的東西,是活的東西,是進步的東西,是發展的東西,是周流復動的東西;他不是些陳編,不是故紙,不是僵石,不是枯骨,不是死的東西。我們的研究應該是活的歷史,不是死的歷史,活的歷史,只能在人們生活里去得,不能在故紙堆里去尋。資料、史料,只能說是歷史的記錄,是研究歷史的必要的材料,不能說他們就是歷史,那些卷帙、冊纂、圖表、典籍,全是活的歷史的一部分的縮影,而不是歷史的本體」。
什麼是活的歷史、真的歷史呢?簡明一句話,歷史,就是人類的生活並為其名物的文化。因為人類的生活並為其名物的文化,是進步的、發展的、常常變動的,所以換一句話說,歷史就是社會的變革。這樣說來,把人類生活整個的縱著去看,便是歷史;橫看去看,便是社會。歷史與社會,同其內容,同其實質,只是觀察的方面不同罷了。(《李大釗史學論集》197--199頁)唯有總體的歷史才是真歷史。一滴水可以發現世界,但一個世界決不只是一滴水。由此可知,歷史有客觀的歷史和書寫的歷史之別,我們要研究歷史,要充分利用人們書寫的歷史記錄資料,去研究人類歷史活動的本身。
歷史是凝固了的現實,現實是活動著的歷史,人類歷史活動本身有實在的事實,有歷史的事實。實在的事實是一往而不復返,不能再現,但我們對那個事實的解釋,是生動無已的,隨時變遷的,這樣就成了歷史的事實。所謂歷史的事實,便是解釋中的事實,解釋是活動的,是含有進步性的,所以歷史的事實也是活的,含有進步性的。只有充分的紀錄,不算歷史的真實,必須有充分的解釋,才算是歷史的真實。歷史的真實,也是暫時的,要時時變動的,時時變的,不是一成不變的。歷史的真實,有二種意義,一是說,曾經經歷過的事的記錄是正確的,二是說,關於曾經遭遇過的事的解釋是正確的。前者變動比較小,後者則是時時變動的,因此歷史是古老的而又是年輕的。一個時代有一時代比較進步的知識,史觀與知識的不斷進化,人們對歷史的解釋自然要不斷的變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是當代人對歷史認識的歷史。如孔子,春秋時代的孔子,董仲舒的孔子,古、今文經中的孔子,宋、明儒學當中的孔子,當今的孔子各有不同。關於歷史的開始說法各有多化。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主旋律,就有不同的史學研究重點。
歷史不只是記載過去事實的記錄,也不是只記錄過去的政治事實的記錄。歷史是亘過去、現在、未來的整個全人類生活。換句話說,歷史是社會的變革,再換句話說,歷史是不斷發展中的人生及其產物的文化。那些只記過去事實的記錄,必欲稱之為歷史,只能稱為記述歷史,但並不是生活的歷史。歷史,是人類群體的記憶和回憶,是民族的記憶。歷史是油畫,需要有一定的距離。
我們的開設的中國古代史,便是從遠古到1840年的歷史記錄,並且記錄的僅僅是歷史的大致輪廓。學習本課的目的,就是使大家掌握中國古代史的系統知識,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古代歷史的具體問題,認識中國社會發展的規律,同時學會批判地繼承中國古代豐富的文化遺產的理論和方法。了解整體事實,尋找它的真實確切的根據;理解事實,尋找發展進步的規律。
D. 什麼是歷史
1、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也指某種事物的發展過程和個人的經歷
例子:地球的歷史 | 人類的歷史
2、過去的事實
例子:這件事早已成為歷史。
3、過去事實的記載。
4、指歷史學。
定義
歷史:history historical
廣義歷史:物質變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歷史: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研究物質變動的學科,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歷史學:世界上一切科學都可以稱為歷史學。
(「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馬克思、恩格斯)
狹義歷史學:研究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學問。
歷史科學:
通常我們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學稱之為歷史科學,因為這是在唯物史觀科學理論指導下的歷史學,而以往的史學從根本上來說,很多都沒有超出歷史 唯心論的范疇。
歷史與歷史學的關系: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正因為如此,當年胡適才說:「歷史就像一個小姑娘,你愛怎麼打扮就怎麼打扮。」這里的「歷史」一詞,嚴格說來,應該是狹義歷史學的含義。也因此,我國古代優秀的史學家們特別重視「史德」——「善惡必書」、「析理居正」,通俗地說,就是實事求是地記錄、公正客觀地分析論斷。
E. 什麼叫歷史
F. 「歷史」這兩個字怎麼來的
中文的「歷史」最早僅存有「史」一字。許慎《說文解字》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記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則代表被史官被紀錄的事,換句話說,即所有被文字紀錄的過去事情。而「歷」乃近代日本學者為翻譯英文「history」而附加之輔助義,其意味著人類所經歷過的事情,在意義上其概括范圍遠較「史」字為之大。在西方,多數語言的「歷史」一詞源出自希臘文historia,意為「調查、探究」。
G. 對「歷史」二字的理解
從歷史的含義上說,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的歷史可能會因為記載人的主觀看法而被誤解甚至被扭曲。從我們學習的角度上來說,我們學習歷史是為了大概的了解我們的過去,從中吸取經驗教訓,就如唐太宗說的那樣「以史為鏡可以至興替」一樣。從我們生活的角度上來說,歷史在很多時候是我們情感的來源,我們緬懷為歷史前進而奮斗而犧牲的先烈們,我們也憎惡那些阻礙歷史前進車輪的人們。但是我對歷史最客觀的看法是,歷史沒有孰是孰非,歷史也是最公平公正的,歷史也是勝利者所書寫的,它始終抹不去它所附帶的階級色彩.....
H. 歷史是什麼意思
歷史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也指某種事物的發展過程和個人的經歷,地球的,人類的,也是過去的事實記載,歷史」中的「史」在甲骨文上與「事」想像,故便理解為「事件」的意思。
俗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朝代更迭,通過研究其更迭規律,便可了解時代的變化,我們應該帶著虛心的態度去看歷史,去學習歷史。歷史真的很有趣,當你用心去讀時,你會真的愛上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