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靖江王府與嶺南第一陵都有什麼歷史
據史料記載,西漢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始安縣建立,這就是桂林城的前身。到唐代,桂林城已經呈現出「殿若長城,南北行旅皆集於此」的興旺發達景象。公元1133年,桂林被南宋朝廷升為靖江府,成為「南控嶺南,西抑滇黔」的西南都府,這種戰略地位一直延續到近代。
公元1368年,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君臨天下,成為中國歷史上繼漢高祖之後又一位布衣出身的開國皇帝。他躊躇滿志,希望江山永屬朱明王朝,將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侄孫分封到全國重要州府,建藩封王。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封其侄孫朱守謙為靖江王,駐藩桂林,統轄西南。洪武九年,朱守謙正式駐藩桂林。
「百僚已睡朕未睡,百僚未起朕先起。」當朱元璋日理萬機,吃飯走路都想著政務時,朱守謙這個扶不起來的阿斗,卻驕奢淫逸,「好比群小,粵人怨咨」。為了維護統治、穩固政權,朱元璋只得將其廢為庶人,調離廣西。建文二年(1400年),朱守謙的嫡長子朱贊儀承襲王位,永樂元年(1403年)到桂林復藩。自此世代相襲,靖江王在桂林統治共歷時280年,王位共傳14人,是明藩中延續時間最長的一個藩王。
靖江王府自洪武五年起在獨秀峰下營建,歷時20年建成,所耗人力、財力難以統計。王府佔地18萬平方米,王府建築以獨秀峰為中心,山南為宮殿,山北為「御園」,規模宏偉,堂皇富麗。
公元1650年,明朝滅亡後,定南王孔有德改靖江王府為定南王府。1652年,農民軍圍攻桂林時,孔有德力戰不敵,舉火自焚,王府也付之一炬。從王府的大火中逃出了一個小姑娘,她叫孔四貞,是孔有德的小女兒。小姑娘逃到了北京,得到了皇室的庇護,慢慢地長大了。為了籠絡漢族將領,也為了鞏固清王朝在西南地區的統治,深謀遠慮的孝庄皇太後將在宮中生活了幾年的孔四貞收為義女,並賜予「和碩格格」的封號,又把她下嫁給廣西軍事首腦孫延齡。但是,和碩格格的丈夫在西南復雜的政治軍事斗爭中早逝,她只能重返京城,度過孤獨的後半生。後來,和碩格格鬱郁而終,她的陵墓所在地至今仍被稱為「公主墳」;再後來,這位漢族格格的傳奇故事被一位叫瓊瑤的作家演繹成了一部小說,這部小說又被改編成了清宮電視劇,曾經紅遍大江南北,這就是大家熟知的《還珠格格》。
昔日的靖江王府走過了數百年的風雨滄桑,當年幾乎焚燒殆盡,如今只有保存下來的宮殿基址、勾欄望柱、雲階玉陛、青石甬道及出土的琉璃瓦當,依稀可見王府當年的恢弘氣勢。清代,靖江王府改為「貢院」,民國時期成為廣西省政府所在地,現在這里是廣西師范大學的校園了。早已不見了龍子龍孫,只剩下院子里的龍爪樹,彷彿還在述說著遙遠的往事,漸漸變成若有若無的傳說彌漫在校園的空氣中,飄向它的歸處——靖江王陵。
剛剛下過雨的清晨,天地有些迷朦,再加上草深林密,連向導也會一不小心走錯了路。尋尋覓覓,直到發現地上的明代瓦片,才知道已經進入靖江王陵的地界。
在靖江王陵,隨便撿起地上的一塊磚瓦仔細觀看,都能感受到那些綠色琉璃瓦的釉面上靜靜散發著的明朝的氣息。
靖江王陵背倚桂林城東最高峰堯山,氣勢雄偉,佔地105平方公里,共有明代王親藩戚墓葬三百多座,其中王、妃合墓11座,現存石刻三百多件。數量之多、范圍之廣、保存之完好為我國藩王陵寢中僅有,被稱為「嶺南第一陵」。
根據當時的墓葬規制,第八代靖江王朱邦寧的陵墓正面建有神道,神道兩側陳列著兩米多高的石人、石獸組成的儀仗。石人有文臣、武將、侍者,石獸中,站獸有神獸麒麟、獬豸,蹲獸有猛獸老虎和獅子,跪獸有馴獸大象和羊,各種雕刻栩栩如生。這些石像用於王陵前,顯示著靖江王族的高貴、權威和尊嚴。
松軟的黃土之上卻樹立了這些堅硬的冷石刻,每二座陵園都像舉起了一面面神聖的旗幟。石刻雕像是王陵的盔甲,為陵園抵抗侵犯;是陵園的衣裳,為王陵遮蓋歷史。
儀仗的最前面是華表,在王陵中稱為「望柱」。立「望柱」寄興旺家族之意,可嘆的是靖江王府早已衰敗,王陵前一側的望柱也只剩下了蓮花底座,徒然地面對著蒼天。
在文臣石像的身後立有一塊碑,以前一直以為是一塊無字碑,後來有專家考證說,碑上應該是有字的。那麼字的內容又是什麼,它講述了怎樣的歷史?現在已無人確知。我們知道的是,昔日森然的王家陵墓,如今也會有牧人在這里放牛。平民和貴族最後都歸於一抔黃土,一切絢麗和輝煌,都在漫漫歲月中,被黃土掩埋成了一團迷濛。
著名的北京十三陵也是明代的帝陵,陵前有一條總神道,這也是明代帝陵的一大特徵;而靖江王陵中每一座陵墓前都有自己的一條神道。北京的十三陵里只有一套石座儀仗,但是靖江王陵里每一個陵寢都有一套完整的石座儀仗。目前已經發現的靖江石座儀仗大概有三百多件,在數量上大大超過了北京十三陵。從靖江王陵的規模上,專家推斷出,明代的桂林是一座非常富庶的南方城市,而靖江王雖然只能稱得上是南方的一個小王,但他所擁有的財富依然是非常可觀的。
靖江庄簡王陵剛剛完成修復工作,它分為地表建築和地下墓室兩部分,從地宮的入口看過去墓氣森森。當年考古隊進駐的時候,大部分的墓葬品都被盜走了,只剩下一些造型精美的梅瓶。與被盜的大量寶物相比,這些梅瓶雖然微不足道,卻也是世所罕見、極為珍貴的物品。
靖江王陵共出土梅瓶二百多件,現在保存在桂林市博物館。這些梅瓶口小、肩寬、體瘦,被當代學者譽為「桂林梅瓶」,其中一件「歲寒三友」美人肩青花梅瓶,是中國目前獨一無二之作,堪稱國寶。在桂林梅瓶的花紋中,還有大量龍的圖案。作為中國文化的象徵,從漢代起,龍就是皇帝的化身和皇權的象徵,而作為皇室親族的靖江王爺們,自然也可以使用尊貴的龍圖案。桂林梅瓶以青花為主,花紋圖案還包括嬰嬉圖、仕女圖、連年有魚、纏枝等等,幾乎件件價值連城。
B. 靖江王城的歷史發展
從秦始皇北築長城,南修靈渠開始,便有了桂林。到唐朝時期,李靖在獨靖江王城秀峰下構築子城,千餘年來獨秀峰和王城一直是政府和學府所在地,從來沒有真正向市民和遊客開放過,所以過去到桂林的遊客,基本上無緣登獨秀峰、游王城。
宋代時這里是鐵牛寺,元代改為大國寺,後又稱萬壽殿。明太祖朱元璋封其侄孫靖江王城景色朱守謙為靖江王,此處是藩邸。朱守謙在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開始建府,歷時20年才完工。桂林王城先後經歷了14位靖江王,後來被清定南王孔有德所佔而成為定南王府。清順治九年,農民軍李定國攻克桂林後,孔有德縱火自焚,使有250多年的王城化為焦土。
明靖江王以此地為奠王府基業,占盡桂林地利。明洪武五年(1372) 六月(7月) 改靜江府為桂林府,設知府1人,轄2州7縣。靖江王設藩於桂林,修建靖江王府於獨秀峰南。
清政府將這座靖江王府改為廣西貢院,從這里走出了4位狀元、585位進士、1685位舉人,堪稱讀書人的福地。走進貢院,不僅可以想像當年科舉考試的盛況。還可以參與「模擬科舉考試」,並獲得「文憑」,親身感受學子們「十年寒窗」的艱辛和「金榜題名」時的喜悅。
民國時期,孫中山先生曾在王城內設立北伐的大本營,運籌北伐大計,現於獨秀峰下立有「中山紀念碑」,供後人瞻仰;後為廣西省政府,桂系領袖李宗仁、白崇禧的大本營。滄海桑田,經歷600餘年風雨的王城,雖履遭兵變仍昂首屹立,是國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藩王府和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靖江王城南北長556米,東西寬355米,佔地面積19.78萬平方米,始建於公元1372年,其城垣全部採用巨型方整的料石砌成,城牆厚5.5米,高近8米。王城周圍是3里長的城恆,內外以方形青石修砌,十分堅固。城開東南西北四門,分別命名為「體仁」(東華門)、「端禮」(正陽門)、「遵義」(西華門)、「廣智」(後貢門)。
堅城深門,氣勢森嚴。整個王城的宮殿建築採取嚴格的中軸對稱,「左祖右社、前朝後寢」的布局方式營造,中軸線上的承運門、承運殿高大華麗,氣勢非凡,體現了王權的至上的思想。
方城南面的正陽門,有清代兩廣總督為表彰連中「三元」(解元、會元、狀元)的臨桂人陳繼昌而立的「三元及第」坊,東華門上的「狀元及第」坊則是為道光年間新科狀元龍啟瑞而建,西華門上的「榜眼及第」坊是為同治年間榜眼於建章而建。
C. 我想收集一切關於靖江王的歷史資料和民間故事,謝謝大家了!
http://www.qpgzs.com/cgi-bin/lb5000/view.cgi?forum=16&topic=40
http://www.cafair.com/staticpages/20051216/newgx43a1a7ab-522177.html
堯山, 是桂林城東北十餘里的一脈山系, 因先秦時山上有堯帝廟而得名。桂林多石山, 堯山卻是不可多得的土山丘陵。因此, 明朝封地桂林的靖江藩國就將此地選為王室落葬的風水寶地。靖江王國前後二百六十餘年, 逐漸在堯山一帶形成了一個方圓百里的王室墓群。現在得到較好恢復的, 是第三代靖江庄簡王的陵墓。其它的王陵, 基本上還保持在荒墓殘垣的狀態。
在這些荒涼的王陵里, 就有第八代靖江恭惠王朱邦薴和他的滕王妃的合葬墓。陵墓已經被發掘過, 出土的幾塊石碑, 代替已沉默數百年的墓主人,向今天的人們講述了一個凄涼的故事, 昭雪了一段深宮中湮滅久遠的奇冤。
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 已是靖江安肅王朱經扶去世的第三年了。守孝期滿的少年朱邦薴, 已經十五歲了。
就在這年九月, 他接任了父親的王位, 成為新一代的靖江郡王。
隆重的典禮過後, 穿著莊重繁復冠服的朱邦薴來到了後堂, 拜見自己的兩位母親。
看著面前風度翻翻的兒子, 嫡母太妃徐氏和生母次妃劉氏都是滿心歡喜。作為皇族婦女, 在丈夫去世後的這一段日子裡, 她們承擔了許多力所不能及的責任。現在兒子長成, 這個重擔終於放下了。眼下她們最關心的, 就是什麼時候可以抱孫子了。
成婚, 才意味著成人。因此, 早在向朝廷請封郡王之前, 王府便已先向朝廷請旨, 為朱邦薴選妃了。
雖然在現代人眼裡, 十五、六歲的少年還未到戀愛的合適時候, 但在從前,這卻已經是一個可以做父親的年齡了。在王宮裡面, 多得是年少的宮娥侍女, 每個人都希望能夠得到小王爺的青睞。猜想朱邦薴和他的許多堂兄弟們一樣, 不可避免的, 和其中的一些女孩子有過親密的關系。然而即使真有這樣的女孩子, 她們也不可能得到任何正式的名份: 因為沒有誰能夠為朱邦薴生下孩子;更因為小王爺還沒有正式娶妻, 按宗法制度他不能夠先納小妾。在這方面, 兩位太妃對兒子是管得極嚴的。
選妃事宜就此緊鑼密鼓的開始了。
先在桂林本城尋找, 沒有找到符合條件的女孩。於是尋找的范圍進一步擴大。終於在清湘找到了一個幾近完美的人選, 准備立為正式王妃。這就是本文的第一女主角: 滕王妃。
滕妃美麗善良, 品德才華均無懈可擊, 唯一的不足之處, 只是她出身平民,要追溯到遠祖才有做過小官的紀錄, 祖父也只是因為高壽而得到過一個空銜。雖然她祖母的兄弟做到過戶部尚書, 但是那畢竟與滕氏家族關系太遠了。因此我們所知道的滕家, 只能算是一個還過得去的鄉紳之家而已。
但是除此之外, 滕妃還有著不同一般的身世來歷。她的父親滕榆, 字德收。可是雖然名字好, 平日里又行善積德, 妻子張氏卻老大年紀也生不出一男半女來。滕榆著了急, 便叩神求天, 請求老天降福。果然靈驗, 張氏不久就有了身孕, 懷胎的時候, 張氏還做了一個奇異的夢, 在夢里, 自己雖然挺著大肚子,卻能飛天乘雲。
到了張氏孕滿生產的時候, 更是有異樣的祥瑞降臨: 產房裡徹夜光明耀眼,整個清湘城都降下了胭脂般的紅雨。
生下的是一個漂亮的女孩。滕榆夫婦嘖嘖稱奇, 都認為這個女孩子就是夢中的貴人, 應該鄭重其事地養育。因此, 滕氏從小就象男孩一樣接受正規的教育。在那個重男輕女的年代, 女孩最大的富貴無非是成為後妃。為此, 在讀書、針線、琴棋之類常規內容之外, 滕榆還特別要小小的滕氏學習封建社會的女性道德准則, 並要求她嚴格遵守。
果然, 這年的七月二十日, 在朱邦薴受封為靖江郡王之前兩個月, 品貌出眾的滕氏被作為靖江王妃的唯一候選人, 被送進了王宮。這消息立刻就轟動了清湘城, 人們奔走相告, 滕氏降生時的奇景更是被說得神乎其神。
正當滕家沉浸在一片歡欣之中的時候, 他們並不知道, 桂林城中卻有另一家人, 正在因為滕氏的入選而一片愁雲慘霧。
王府常常要從民間挑選侍女入宮, 以替換入宮時間已久、要放出嫁人的年長宮女。因為朱邦薴與滕氏締姻的原因, 王府這年又特地增選了一批侍女, 並將其中出色的幾個拔做侍候滕氏的貼身婢女。在這些婢女中有一個鄭氏, 她的父親是王府的護衛軍士, 對靖江王府一向忠心耿耿, 而鄭氏本人也聰明溫馴, 頗得朱邦薴和滕氏的好感。
嘉靖己丑年秋天的一個清晨, 滕妃按禮節送朱邦薴出門, 無意間一回頭, 卻發現侍立一旁的宮女中, 有一雙忽閃的大眼睛正在偷偷的凝視朱邦薴的背影。這雙眼睛的主人就是鄭氏。當一時忘情的鄭氏發現滕妃微笑的目光投向自己時,心中一跳, 臉一下子紅了。
這天傍晚, 朱邦薴回到後宮, 邀滕妃共賞菊花。漫天紅霞、滿園花香, 滕妃見朱邦薴心情極佳, 便主動向丈夫提起納侍女鄭氏為妾的事情。
朱邦薴沒有料到滕妃居然會如此大度, 主動勸自己納妾。其實鄭氏脈脈含情的眼神他早已經看在了眼裡, 只是與滕妃情投意合, 又尚在新婚, 他不想招惹得小妻子傷心而已。現在滕氏主動將鄭氏送進自己懷里, 朱邦薴只覺得心花怒放,哪有拒絕的道理?
這年的十一月初九日, 是一個吉利的日子, 朱邦薴鄭重其事地向自己的兩位母親提出納鄭氏為妾的請求, 沒想到, 立刻就得到了應允。
徐、劉兩位太妃其實早就想要朱邦薴納妾了, 因為在王府中, 不知何時開始有一種流言在悄悄傳散, 說是滕妃的母親老大年紀才生了這么一個女兒, 只怕滕妃和她的母親一樣, 是難以產育的。兩位抱孫心切的太妃早被這些流言攪得心神不寧。現在滕氏如此表現, 真是大合她們的心意。於是兩位太妃趁機向朱邦薴提出: 既然要納妾, 自然是多多益善, 也好多生幾個子女。
從小在這方面對自己管得頗為嚴格的母親們居然會要自己多納妾室? 這個突如其來的轉變, 令少年朱邦薴措手不及。他的第一個反應就是表示不必如此。這倒不是他不願意享齊人之福, 而是覺得自己不過十八歲, 有了一妻一妾也就夠了, 再要納妾也得過幾年再說。
母親們卻是不會依的, 而且說做就做, 立即就把王府中的管事秦得叫了來,商量為小王爺選妾的事宜。
秦得等這個機會已經很久了。所謂滕氏可能有不育之症的謠言, 正是他有心散布出去的。
秦得的外甥就是桂林右衛指揮使劉經。劉經那個漂亮非凡的女兒雖然當年失意於王府選妃, 但是由於目高於頂, 雖然三年來求親的人不少, 卻至今還沒有找到合意的婆家。而滕氏入宮已兩年有餘, 可不知道為什麼, 冊封她為靖江王妃的聖旨卻遲遲沒有下來(這件事情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我們在後面將會討論)。秦得與劉經注意到了這個奇怪的現象, 並且一廂情願地認為, 定是朝廷覺得滕氏不符要求。因此早已經心癢難熬, 想趁這個機會賭上一把, 想法子把滕氏擠走, 好將自己家的女孩推上靖江王妃的寶座。
於是秦得裝模做樣地在桂林城裡城外選了一通, 然後向徐、劉兩位太妃稟報說:「省城裡待嫁的女孩不少, 但是查找之後並沒有很出色的。只有右衛指揮劉經的女兒長得貌若天仙, 求婚的人絡繹不絕。太妃們宜速速求娶, 遲了恐怕就來不及了。」
兩位太妃聽後, 因為秦得與劉家有親的原因, 對劉氏貌美的說法仍有些將信將疑, 還是要求秦得再多挑幾個女子以供自己選擇。
秦得為了能讓自己的外甥孫女順利入宮, 冥思苦想了一夜, 終於想出了一個萬無一失的辦法。
到了太妃親自為朱邦薴選妾的這一天, 秦得請人將劉氏精心打扮了一番, 和百戶陳鏞、軍士伍用琦兩家的女兒一起送進王宮去候選。陳鏞和伍用琦的女兒都是相貌平平、品性粗淺的女子, 和盛裝打扮的劉氏站在一起, 更顯得黯淡無光。越發襯托得劉氏光彩照人。兩位太妃一眼就相中了美貌非凡的劉氏。所謂「娶妻取德, 選妾選色」,劉氏既美如天仙, 裝扮之後看上去又純真淑惠, 再加上出身官宦名門, 在兩位太妃的眼中簡直是十全十美。她們甚至覺得, 就算與滕氏比起來, 劉氏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於是兩人都決定選劉氏入宮。
秦得的第一步成功了。現在他又趁機向兩位太妃提出: 劉家門第頗高, 因此劉家人並不願意自己的女兒去做妾室。如果王府一定要納聘劉氏的話, 需要王府紆尊降貴, 按民間習俗賜檳榔給劉家求聘。這么做雖然不是很合適, 但也算安慰了劉氏的父母。
送檳榔給女方這一習俗, 雖然並沒有列入皇家的禮制之中, 但卻是民間迎娶正妻的風俗。太妃們認為這個要求有點過分了, 剛開始並不肯答應。但是秦得多年侍奉王族, 對太妃們的心思看得極准。在他的千般哄勸下, 太妃們終於被誘得點了頭, 同意秦得將一對檳榔荷包送到劉家去。
秦得有了太妃們的首肯, 自然趁機將這個送檳榔的儀式搞得熱火朝天、路人皆知, 為劉氏入宮後的身份能夠更進一步而預先大造輿論。隨後他回報太妃, 說是劉家已經服從王室的意思, 同意送女入宮了。(了解這件事來龍去脈的人, 都譏笑秦得與劉家不顧廉恥的做法。可是閉處深宮、不諳世事的太妃們對此卻一無所知, 壓根兒不知道自己上了大當, 為日後多事的後宮種下了禍根。)
這年(嘉靖庚寅年, 也就是納鄭氏為妾的第二年), 十月十四日, 與滕妃同齡的劉氏被鄭重其事地迎進了靖江王府, 成為朱邦薴的第三位妻妾。
這年(嘉靖庚寅年, 也就是納鄭氏為妾的第二年), 十月十四日, 與滕妃同齡的劉氏被鄭重其事地迎進了靖江王府, 成為朱邦薴的第三位妻妾。
雖然她是妾室, 但由於家世背景在三個女人中最為顯赫, 所受的聘禮又超乎禮制, 又或者是因為納娶劉氏的過程頗為曲折, 所付出的努力也較多的原因, 太妃們對劉氏明顯是另眼相看的。所以, 劉氏在王府中的地位頗為特殊, 享受了與滕氏相同的待遇。太妃們甚至還要求滕氏, 應該與劉氏姐妹相稱,以完全平等的態度禮遇劉氏。
而朱邦薴呢, 早已經從身邊人的形容中對劉氏充滿了好奇與期待。在那樣的年代, 又身為皇族, 朱邦薴雖然愛著妻子, 卻做夢也沒想過什麼專一。因此我們可以說,秦得不但成功地利用了少年王爺風流多情的天性, 而且還巧妙地吊高了他的胃口。
果然, 剛入王宮, 有備而來的劉氏就立即將十九歲的朱邦薴迷得神魂顛倒。
秦得與劉經對劉氏的信心倒也不是憑空得來的, 新婚燕爾的朱邦薴, 不但看到了一個比自己想像中還要美貌的女子, 更從任性嬌媚的劉氏身上感受到了與端莊的滕氏、溫馴的鄭氏完全不同的萬種風情。
善解人意的滕氏寬容地遷就了丈夫,甚至有意給他製造機會。因此很長一段時間里, 朱邦薴幾乎寸步不離地呆在劉氏的身邊。
所有這些非同尋常的事情, 在秦得的導演下, 在王府中形成洶涌的暗流。對於尚未得到朝廷正式冊封的滕氏來說, 身邊充滿了各種極其危險的信號。甚至於有些勢利的奴婢, 都在對這位出身寒微的少女白眼相向。然而滕氏對這一切都無能為力, 只能聽天由命。她所有的目的只是讓丈夫愉悅, 卻從沒想過怎麼才能保護自己.
和滕氏的委曲求全形成鮮明對比的是: 秦得的計劃初戰告捷, 得意非凡。一時間, 他和劉家、包括劉氏本人, 都喜形於色地認為, 靖江王妃的鳳冠就要戴在劉氏那顆千嬌百媚的頭上了。
但是秦得和劉家暗地裡慶賀的酒席還沒有喝完, 才高興了兩個月, 同年(嘉靖九年)十二月初十日, 京城的使臣就來到了桂林城。
使臣是武靖伯趙世爵、禮科給事中曾仲魁。他們不遠萬里來到桂林, 就是奉了嘉靖皇帝和皇太後的旨意,正式冊封已入宮三年的滕氏為靖江王妃的。
人算不如天算, 所有的人都低估了結發妻子在朱邦薴心目中的份量。
這個突如其來的變數砸得劉氏頭暈眼花。她萬萬沒有想到, 入宮前經過舅爺和父母精心安排的事情, 如今竟會成了一場春夢。自己居然就這樣再一次地與王妃的寶座擦肩而過。----自己真的只有做一個小妾的命運了嗎? 她實在不甘心。
更令劉氏憤怒的是: 朱邦薴雖然身在自己的閨房中, 卻向朝廷上了一道請封滕氏為嫡妃的奏章。這使劉氏非常敏銳地明白到, 自己不過是在以美色事人而已, 一旦色衰便會愛馳。在丈夫的心目中, 自己的真實地位是怎麼也比不上滕氏的。
如果說, 進宮前劉氏一心想的都是出人頭地的話, 那麼, 當她真正看見朱邦薴的時候, 少年郡王俊美瀟灑的外表、儒雅出眾的才華就更是令她致命的吸引力。她不可抗拒地愛上了這個出類撥萃的少年, 並希望他也能如此瘋狂地寵愛自己。----同時獲得愛情與榮耀, 已成為劉氏最大的夢想。
而現在, 劉氏卻以女人特有的直覺, 比所有的人(甚至包括朱邦薴),都更早地意識到: 朱邦薴真正所愛的女人是滕氏。這一慘痛的認知, 給正沉浸在新婚喜悅中的劉氏以沉重的打擊。從這一剎開始, 她的心理失衡了;從這一天起, 她便陷在了終生不得解脫的狂妒里。
不過奇怪的是, 雖然名份已定, 太妃們卻依舊對劉氏極為偏愛。她們依舊要求滕王妃必須對劉氏平等相待。在生活待遇上, 劉氏的宮室、侍從及賞賜也絕對不是一個妾室所能夠得到的。劉氏甚至還可以和王妃平起平坐。這就很耐人尋味了。至於與劉氏尚在新婚中的朱邦薴, 對這個美貌非凡的女人也仍舊迷戀。這一切使得忿忿不平的劉氏多少找回了一點安慰。
但是劉氏和她的家族並不是這樣就能夠滿足的。在秦得的提醒下, 劉氏想盡辦法要把朱邦薴抓在自己身邊, 並巴望著能搶在前面生出王子來。與此同時, 劉家開始在王府內外大造謠言, 說滕妃命硬, 不但不能生育, 更將不利於王爺, 乃是克夫之相。
說來也真不巧, 滕氏封妃不到一年, 朱邦薴就患上了當時幾乎是不治之症的「痘瘡」, 即天花, 躺在床上不能動彈。善良的滕妃不願讓侍女們冒染病的危險, 而是自己不分日夜地守候在病榻邊。她還向天禱告, 祈求天神讓丈夫痊癒, 如果一定要有人死去的話, 就讓自己去代替丈夫。
然而有一天, 朱邦薴病情卻突然加重, 高燒不止, 昏厥過去。
然而有一天, 朱邦薴病情卻突然加重, 高燒不止, 昏厥過去。
太醫們跪了一地, 個個面如土色, 亂糟糟地想法施救。
滕妃獃獃地注視著床上任憑太醫擺弄, 卻毫無知覺的丈夫, 半晌沒有言語。
她忽然跪在了太妃的面前, 說:「請母親們不要悲傷, 這是天神責備我不肯當真替王爺去死, 因此發怒, 現在我就去履行誓言。假如王爺仍舊不能僥幸, 就算是讓我為他殉葬吧。」
明朝自朱元璋始,就創下了殘酷的後宮殉葬制度。直到明英宗時, 才有一個不忍嬌妻愛妾死於非命的親王在重病時上書, 請求皇帝饒恕他的妻妾。
英宗曾在土木之變中一度失去了帝位, 被弟弟幽禁南宮。曾經向他宣誓效忠的大臣都轉投新帝, 只有錢皇後和後宮嬪妃陪伴他度過戰戰兢兢的幽囚歲月。所有的費用都靠這群女人做針線來換得。錢皇後為了救他, 甚至還失去了一隻眼睛和一條腿。這段時光使得明英宗和他的後妃間產生了相依為命的感情, 他早已經不能象別的皇帝那樣,僅僅把他的女人看作是洩慾的工具了。堂弟的重病中的懇求再次觸動了他,他頒下了旨意。
然而這道救命的聖旨到得太晚了。年青的親王沒能等到聖旨就遺憾地死去了,他沒有孩子,身後也就沒有一個人為他的女人做主,經辦喪事的宗室乾脆將他的七位妃妾都送上了不歸路。
這件事極大地打擊了英宗。幾年後,當英宗自己也走到人生盡頭的時候,留下了遺詔,從此廢止了這條祖宗留下的殘忍宮規。
然而幾十年後,滕妃卻自己提出了代死和殉葬的要求。
話音入耳, 剛剛還在哭泣的太妃們臉色都變了。
殿中一片死寂。
正當滕妃向不知所措的太妃磕下頭去的時候, 屏風後忽然傳來了一聲長長的呻吟。
兩個太醫跌跌撞撞地奔了出來, 上氣不接下氣地報信:「太妃……王爺他、他醒了,他沒事了。」
朱邦薴的蘇醒似乎堅定了滕妃的決心,她站起身來, 向殿外走去。所有的人都呆若木雞地看著她。
另一個太醫卻突然從屏風後跑出,不顧禮法地叫道:「王妃留步, 王爺他……他要你去喂……喂葯……」
…………
老天這次似乎真的聽到了滕妃的祈求, 憐惜她的真情, 一個多月以後, 朱邦薴奇跡般地恢復了健康, 每日寸步不離侍奉湯葯的滕妃也沒有染上什麼病症。被折磨得憔悴不堪的滕妃不禁對朱邦薴說:「幸虧王爺的身體康復了,這也是我的萬幸, 否則的話, 我也不能活在這世上了。」
凝視著花容憔悴的妻子, 死裡逃生的朱邦薴滿懷感激. 他不禁向滕妃傾吐心聲:「病中危急的關頭,如果不是聽到你的呼喚, 我早已經回不來了。愛妃呀, 我多怕你當真會為我殉葬啊。」
滕妃羞紅了臉。 她沒想到, 自己在丈夫暈厥時發下的誓願, 丈夫居然全都聽在了耳中。她這才明白了病中的丈夫不讓自己離開的真正原因。
朱邦薴托起妻子低垂的面頰, 驚訝地發現這張早已看熟的臉, 居然有那麼美麗的神采。
滕妃抬起頭來, 看見丈夫的眼神里多了一種她從來沒有見過的光芒。
寢殿里的侍叢都悄悄地退了出去。
微風吹過, 殿外的桂花散發著陣陣的清香, 在月光下投射出它錯落的影子。
但是靖江王府並不僅僅是屬於有情人的。
早已被被謠言吹得發昏的太妃們, 並不因為滕妃的求殉以及朱邦薴病癒, 就對「克夫不育」的滕妃放鬆警惕。她們敦促朱邦薴應該多親近「旺夫益子」的「名門閨秀」劉氏。
有了長輩的偏袒, 劉氏更是施展渾身解數, 利用每一個可能纏著朱邦薴不放。她還私下向朱邦薴的母親們故意擔心地說:「王妃不該在神明面前許下那樣的願望, 現在王爺又不肯放她去, 不知道會不會觸怒上天呢?」
這一點朱邦薴的嫡母徐太妃倒是不以為意, 生母劉太次妃畢竟是妾室出身, 也不好多說什麼, 但是小媳婦的「擔心」顯然對愛子心切的她很起作用。
「丈夫的病剛好, 也不讓他休養休養, 就呆在他的寢宮里不出來了嗎?」
「裝模作樣地去替死, 弄了半天, 只不過是狐媚的手段而已! 」
不久, 類似這樣的指責便透過劉太妃的宮婢傳到了滕妃宮中, 滕妃只能在暗中哭泣, 她知道婆母對自己的反感, 只好盡量迴避與丈夫親近的可能。
朱邦薴並不知道所有這些事情的來龍去脈。他不過是個粗心的少年, 他不明白一向溫柔的小妻子為什麼無緣無故地逃避自己, 每當他詢問滕妃、或者愛撫她的時候, 滕妃總是默默無語, 然後禮節性地退開, 令朱邦薴狼狽不已、又羞又惱。
(大家可能不明白, 皇室的生活不象平常人那樣, 既為顯示身份, 也為安全起見, 他們的身邊是隨時都圍著一大群人的, 而不是只有夫妻兩人單獨相處那麼簡單。如果滕妃不想觸怒婆母, 惹翻母子關系的話, 只能這樣做。)
朱邦薴不敢相信這就是他曾經擁在懷里, 溫馴可愛的妃子。他找不出原因,只覺得非常困惑, 不知道妻子為什麼忽然這么反感自己。
劉氏抓住這個大好機會, 趁機向朱邦薴搬弄是非: 滕妃原本以為做出為夫納寵的姿態, 可以取得賢德的名聲, 沒想到丈夫真的陪伴在妾侍的身邊以後, 滕妃就開始嫉妒了, 她忿恨丈夫移寵, 所以才乾脆對丈夫避而遠之。
這個顛倒黑白的解釋似乎也頭頭是道。當朱邦薴從母親那裡也得到了類似的假設之後, 他不禁怨恨滕妃, 是她一手將自己推給別的女人, 卻又在自己身上撒氣。自己向她深情的表白就這樣被抹殺了嗎? 正在情熱如火的他被兜頭潑了一桶冰水。這個從小就驕傲的男人被狠狠地刺痛了。
(我們在這里要解釋一下, 現在的人恐怕想像不出王爺是個什麼東東, 他們是被從小教育得與眾不同的一類人, 他們的手中掌握著身邊人的生死貴賤, 他的妻子也是要向他跪拜的臣子之一。朱邦薴就是這樣一群王爺中的一個, 當他的初戀被所愛的女人刺傷以後會做什麼反應, 大家各自發揮想像力。)
劉氏當然不會放過這么好的機會。
總之, 朱邦薴從此迷失在劉氏嫵媚的眼波里。
在長達三年的時間里, 劉氏的固寵都是非常成功的: 這三年間, 滕妃和鄭氏都沒有生育兒女。劉氏的肚皮倒也特別爭氣, 在她入宮的第二年(嘉靖十一年), 就生下了長子朱任昌。這更是使得兩位太妃和初為人父的朱邦薴欣喜萬分。
在長達三年的時間里, 劉氏的固寵都是非常成功的: 這三年間, 滕妃和鄭氏都沒有生育兒女。劉氏的肚皮倒也特別爭氣, 在她入宮的第二年(嘉靖十一年), 就生下了長子朱任昌。這更是使得兩位太妃和初為人父的朱邦薴欣喜萬分。
劉氏本人更是得意非凡。一時間, 她成了靖江王府里最受關注寵愛的人。於是她專橫的大小姐脾氣又開始發作了。如果說, 這兩年來她囿於名份, 還按捺著內心的妒忌,對滕妃還保持著表面的客套的話, 那麼現在, 她則認為自己已經有了兒子做靠山, 終於可以跟滕妃算帳了。
劉氏在娘家的時候, 倒也頗讀了一些詩書, 可惜的是, 這些先人聖哲的文章並沒有陶冶她的情操, 只是使得她加倍的伶牙俐齒、富於機變。她在話里話外都想方設想地敲打滕王妃, 尤其是對於滕妃沒有子女這一點, 她更是不願放過。背著婆母和丈夫的時候, 她的冷嘲熱諷就象針一樣, 不斷地刺進滕王妃的心裡。
然而滕妃對此都容忍了下來。她仍舊認為這只是因為劉氏在娘家時過於嬌慣, 所以不懂事, 過於任性而已。自己身為嫡妻, 便應該有嫡妻的氣度, 何況劉氏生育有功, 自己更不應為這種小事計較。她時時刻刻都在提醒自己,小心地收藏起自己的哀傷和對心愛丈夫的渴望, 恪盡職守地扮演一個「賢妃」的角色。
然而, 滕妃的遷就並不能夠感悟劉氏, 相反更加助長了她囂張的氣焰。她越發不把滕妃看在眼裡了。除了滕妃, 王府中那些曾經對她不夠恭敬、讓她看不順眼的宮女內侍, 尤其是那些與朱邦薴有過親密關系的侍女(看官們千萬不要以為與多情郡王朱邦薴有關系的女人僅三人而已啊,哈哈), 這些女人雖然連鄭氏那樣的身份都沒有得到,但也不幸列進了她秋後算帳的名單里,她利用每一個機會, 向太妃們告狀。
太妃們當然偏袒生育有功的劉氏。只要劉氏說了誰的長短, 誰就逃不過一場斥責, 甚至還有人因此被趕出王府的。
滕氏對這種狀況深為擔憂。後來, 每當宮中有人得罪了太妃被斥責的時候,滕妃都要站出來婉言解勸, 盡量將宮人們所要受的懲處降到最低,甚至不惜將這些過錯自己承擔下來。太妃們半是偏心、半是糊塗, 往往轉而斥責滕妃一頓。無論太妃說什麼, 滕妃總是恭恭敬敬, 一定要想方設法使得她們轉怒為喜才罷。
滕妃甚至還向入宮問安的父母勸說:「我今天能夠當上王妃, 家中因此富有, 父親也做了官, 這都是上天的厚愛。雖然如此, 滕家的人也不要因此作威作福, 還是應該謙懇禮讓才是。」滕榆本就忠厚,聽了女兒的話,就更是謹慎了。
鄭氏對滕王妃的這些舉動深為不解, 滕妃便解釋給她聽:「偌大的王府里, 王族的人口稀少、人丁單薄, 侍從的人數是我們的幾十倍、上百倍之多, 王府外的宗室更是數以千計。他們都是為王族效力的人。現在他們因為小事就被嚴加懲處, 如果我不為他們說話, 也一味地責備或嫁禍他們的話, 怎麼對得起他們的忠心耿耿呢? 至於那些宮姬, 其實和我們一樣都是陪侍王爺的女人, 可她們不但沒有得到一點特殊待遇, 現在還要因此受到折辱, 實在也很可憐,時間長了, 只怕會因此禍及王爺和整個王族。」
鄭氏聽從了滕妃的勸告, 此後對盛氣凌人的劉氏也常是謙讓自製, 衣飾食用也與做侍女時相差無幾。
滕妃的話在王府中不逕而走, 宮內宮外感激她的慈惠, 都對王妃敬仰不己。但是這番語重心長的話傳到劉氏那裡, 卻並沒有使劉氏有所觸動, 她認為滕妃是在收買人心, 完全是在和自己過不去。現在就連自己親生的兒子都變得讓她惱恨起來: 這個小小的人兒, 看見嫡母滕妃時的笑容似乎都分外的燦爛, 自己這個生母卻不曾得到他什麼特別的優待。——先是地位和丈夫, 眼下連自己的兒子都被滕妃搶了去, 這更令劉氏痛恨不已。
但是劉氏沒有想到, 還有更讓她頭痛的事情跟著來了: 在最初的迷戀之後,朱邦?r漸漸覺得, 劉氏並非如她的外表那麼的討喜。俗話說「江山易改, 本性難移」, 劉氏本是個刻薄驕縱的大小姐, 在郡王丈夫面前, 要她一直謙恭小心地扮演一個「臣妾」的角色, 真是難如登天。生子之前她還有所顧忌, 等到生出了兒子, 她就很快原形畢露了, 而且還屢教不改, 常把朱邦?r氣得頭暈眼花。這時他開始懷疑劉氏了, 也重新思索滕妃迴避自己的真正原因.
他終於明白, 真正能令自己身心愉悅、有所寄託的, 始終還是溫婉體貼的滕王妃。他常常聽到人們贊揚王妃的品德, 漸漸地也對太妃們關於王妃「克夫不育」的說法滿懷疑竇: 無論在什麼時候, 王妃的品行都是無懈可擊的; 自己的大病也是在滕妃的陪侍下才得以痊癒的, 她請求殉死時哀傷的神情依舊歷歷在目;劉氏二十歲才生下孩子, 而王妃當年不過十九歲, 怎麼就成了不能生育的呢? 自己為了幾句聽來的話就狠心將她拋在一邊, 這樣看來,即使王妃當初真的怨恨自己移情別戀,那也是沒有錯的。 反省之後, 他為自己幾年來對王妃的冷落深感內疚, 對妻子的委曲更是心生憐惜。
於是, 當滕妃再一次依禮節來到朱邦?r的寢宮問安的時候, 朱邦?r不顧身旁眾多侍從的眼睛, 緊緊地抓住了妻子的手。這時他驚訝地發現,三年後再次牽起這雙手, 依然能令自己的心弦顫動。
三年前那個相依相偎, 傾訴衷情的夜晚重新浮現在眼前。朱邦?r頭一次覺得自己的心似乎就要跳出自己的胸口。他暗暗地發誓, 再也不要讓眼前的可人兒離開自己了。
舊情重溫、不斷纏綿的結果是令所有人都震驚的
D. 關於靖江王城的資料(最好簡單一點點哦!要歷史資料)
靖江王城坐落於桂林市中心,它是明太祖朱元璋其侄孫朱守謙被封為靖江王時修造的王城。城垣左為宗廟, 右為社稷。城內有承運門, 承運殿。圍繞宮殿主體建築, 還廣建樓堂廳院, 亭閣軒室, 構成一個金碧輝煌、規模宏大的建築群。
明太祖朱元璋封其重孫朱守謙為靖江王後,此處設為藩邸。朱守謙在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開始建府,歷時20年才完工。它有承運門、承運殿、寢宮,左建宗廟,右築社壇,亭台閣軒,堂室樓榭,無所不備,紅牆黃瓦,雲階玉壁,輝煌壯觀。王城周圍是3里長的城恆,內外以方形青石修砌,十分堅固。城開東南西北四門,分別命名為「體仁」(東華門)、「端禮」(正陽門)、「遵義」(西華門)、「廣智」(後貢門)。堅城深門,氣勢森嚴。桂林王城先後經歷了14代靖江王,後來被清朝定南王孔有德所佔而成為定南王府。農民軍李定國攻克桂林後,孔有德縱火自焚,使有250多年的王城化為焦土。現在王城尚完好,還有承運門、承運殿的台基、石欄和雲階玉陛供人游覽。靖江王府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至明洪武二十五(1392)年。王府按照朝廷對藩王府所作的規定構築, 其主要建築前為承遠門, 中為承運殿, 後為寢宮, 最後是御苑。圍繞主體建築還有4堂、4亭和台、閣、軒、室、所等40多處, 佔地19.78公頃, 規模宏大。從建成到明代覆滅的257年中, 這里住過12代14位藩王。
王府建造前, 在獨秀峰下, 唐有學宮, 宋有鐵牛寺, 元稱大圓寺, 後改萬壽殿。王府被毀後, 順治十四年(1657)建貢院。1921年, 孫中山集師北伐曾駐節於此。民國初年, 這里先後為第二師范學校、模範小學、第三高級中學、甲種工業學校校址。民國14年(1925)冬, 辟為中山公園。1937年為廣西省政府所在地, 抗日戰爭期間被毀, 後重建。現為廣西師范大學校址。獨秀峰巍然矗立, 王府舊物, 唯余承運殿前的雕欄與「雲階玉陛」, 有道是「無情最是此中山, 閱盡王孫只等閑」。
獨秀峰位於桂林王城內,它是王城景區不可分割的部分。
最早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詩句就刻在獨秀峰上。「桂林山水甲天下」800年一直作為點評桂林山水景色的不朽名句,但在20世紀80年代前,此語出自何人之口卻懸而未決。有的說它最早起源於宋朝末年李曾伯「桂林山川甲天下」詩句的一音之轉,也有的說它是來自於清代金武祥詩中的辭句。
20世紀80年代中期,桂林市文物工作者對獨秀峰石刻進行全面調查清理,發現一塊自明清以來就從來沒有被人知道過的摩崖石刻,上面一字不差地刻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字句,書寫者是南宋慶元、嘉泰年間擔任過廣西提點刑獄並代理靜江知府的四明(今浙江寧波)人王正功,從而結束了百年的不休爭論。王正功的詩句極好地凸現出桂林的山青、水秀、洞奇和石美,確立了桂林作為風景旅遊城市在中國乃至國際上的地位。
獨秀峰與桂林著名的疊彩山、伏波山三足鼎立,是桂林主要山峰之一,相對高度66米。由3.5億年前淺海生物化學沉積的石灰岩組成,主要有3組幾乎垂直的裂隙切割,從山頂直劈山腳,通過水流作用,形成旁無坡阜的孤峰。獨秀山體扁圓,東西寬,端莊雄偉,南北窄,峭拔峻秀,有「南天一柱」之譽。山上建有玄武閣, 觀音堂, 三客廟、三神祠等,山下有月牙池。晨熹夕照,披上太陽的光輝,儼然一位紫袍玉帶的王者,故又被稱為「紫金山」。南朝宋顏延之詩,「未若獨秀者,峨峨郛邑間」;唐張固詩謂「孤峰不與眾山儔,直上青雲勢未休」。都突出寫它介然兀立的氣勢。
獨秀亭在獨秀峰頂, 為二層、紅柱、六角、重檐、瓦頂的仿古亭。高7米, 長寬各4.8米, 面積23平方米。柱間有通透花窗, 東西向雙開門。亭側另有方亭, 高6米, 長寬各4.7米, 面積22平方米, 原為空襲報警設施。亭前有10平方米平台, 周有欄, 高踞懸崖之巔。登臨四望, 雲生足下, 星列胸前,桂林奇山秀水一覽無余。獨秀峰園內還有讀書岩、月牙池、中山紀念塔等景點。讀書岩相傳為南北朝文學家顏延之讀書處。
E. 靖江王城的由來是什麼
在明代,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鞏固朱明王朝的一統天下,實行「列土封王」,把桂林作為首選的10個藩封重鎮之一。1370年,朱元璋將長兄南昌王朱興隆之孫、侄子大都督朱文正之子朱守謙分封於桂林,稱「靖江王」。
相傳,朱守謙幼年被封為王,與他的父親、曾被朱元璋譽為「天下第五名將」的朱文正關系極大。朱文正曾因誓死堅守洪都,取得了洪都保衛戰的最終勝利,改變了元末的整個局勢,並決定了朱元璋的霸王事業。
1372年,還在南京的靖江王府派出長史趙塤一幹人來到桂林,踏勘風水,尋找吉壤。他們發現,元順帝的潛邸萬壽殿內的獨秀峰,平地拔起,眾山環繞,孤峰獨秀,為我獨尊,頗有天然的王者氣勢。他們很快就商議選定了在獨秀峰南麓的萬壽殿遺址基礎上建造靖江王府府邸。
當年11月,15歲的靖江王朱守謙手捧明太祖朱元璋的詔令和祖父的主神位牌,來到桂林就藩,成為桂林靖江王府的第一位藩王。
靖江王府在1372年破土動工,至1376年竣工,是最早建成的明朝王府。就在當年,靖江王府還在龍騰虎踞的東郊堯山西南麓開辟王陵。
靖江王府之所以最早建成,部分原因是其規模小於其他正支親王府,少了承運殿後面的圓殿和存心殿及其附屬建築,城垣也相對矮小一些,但是其餘的宮殿建築和宗廟、社稷與正支親王府是一樣的,這正體現了靖江王的旁支親王地位。
1393年時,明太祖朱元璋又命重修靖江王府,重修的原因並不是宮殿破舊了,而是要改變其規格。這次重修,是靖江王府建設歷史中,規模最大的一次。除城垣、四門城樓和宗廟社稷未改建外,其餘宮殿、諸衙門俱重起造。
當年6月,朱元璋命令廣西都指揮同知徐溥、工部主事戈祐韓以及宦官毛知理等主持擴建靖江王府,「其宮殿諸衙門俱重起造,煥然一新」。稍後又修整了城牆。比北京故宮早30多年,酷似南京明內宮的靖江王府。
當時,在獨秀峰西麓,有著名的天然洞穴,原名「西岩」,是靖江王拜仙修煉之處,供奉著玄武帝及六十甲子保護神像,其中六十甲子保護神像摩崖石刻是國內唯一。相傳,後來因為靖江王在岩中發現「太平通寶」銅錢一枚,以為祥瑞之兆,更名為「太平岩」。
六十甲子保護神,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60個「太歲」。據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太歲」,而本命年通常容易「犯太歲」。因而,民間流傳有本命年拜自己太歲的習俗,而且還有手勢和程序上的講究。
據明代宣德年間版本《桂林郡志》所繪的王府圖來看,重修後的靖江王府宮殿建築均為單檐,而未重修的四門城樓均為重檐。顯而易見重修的靖江王府的規格比初建時有所降低。
明太祖雖然降低了靖江王府的規格,但卻又特許其小院宮室任從起蓋,不算犯分,而這種特許其他王府是沒有的。
後來,靖江王府經過了建文、永樂二朝削藩的沉淪,但在永樂時代,靖江王仍然享受「祿視郡王、官屬親王之半」的待遇,但冊、印均「制如郡王」。到宣德時期,靖江王的境遇有所好轉。
到正統時基本上恢復了旁支親王的名分,朝廷按親王府例為靖江王設置官屬、護衛,按親王禮儀冊封襲爵者,在例行賞賜親王時也算上了靖江王。於是靖江王開始援用明太祖的特許在府中興建小院宮室。
到明代萬曆年間,靖江王府在獨秀峰上修建了一座鎮守龍脈的聖廟,名為「玄武閣」。因左側露天供奉有極其罕見的天然龜蛇合形玄武像,加上右側石壁上天然生成有一個「壽」字,玄武閣理所當然成為方圓千里諸法場之首。
此後,玄武閣因歷代靖江王在此祈求風調雨順,王位永固,長命百歲,而被靖江王府列為皇家禁地,就是後來的清朝時期也只有極少數政界名流、文壇泰斗有幸登臨此處。
作為一個藩王的王府,其地位低於皇帝,但又高於一般臣民和大臣們,所以明代靖江王府發展到萬曆年間時,經數代修繕與擴建,其王府規模已經非常宏大,四周以巨石砌城垣,方正庄嚴,在桂林城中自成一城,所以又稱「靖江王城」。
F. 我想了解桂林靖江王陵的文化歷史和旅遊價值
靖江王陵是朱明王朝分封在靖江(桂林)歷代諸王的陵園,靖江王陵位於桂林市東郊堯山西麓,靖江王陵距市區約5公里。公元1368年,朱元璋創建明朝,先後分封24個兒子和一個侄孫到各要塞重地建藩為王。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封其侄孫朱守謙為靖江王。靖江王從冊封到滅亡共存280年,先後承襲王位的有14人,其中有11王葬於堯山,這11王的陵園加上其他藩戚王室墓葬,構成一個方圓百里,氣勢磅礴,極富江南特色的墓群。
王陵的建築布局均呈長方形,中軸線上序列有陵門、中門、享殿和地宮。各陵都有兩道陵牆,通常可分為外圍、內宮兩大部份。外圍有廂房、陵門、神道、玉帶橋以及石人、石獸等;內宮則有中門、享殿、石人和地宮等。已開放的靖江庄簡王陵享殿內陳列展出部份靖江王陵的出土文物,其中造型精美的青花梅瓶,世上罕見,極為珍貴。
靖江王共十三個,有十一個葬於桂林。現在可供游者游覽的是近年修復的第三王莊簡王朱佐敬與王妃之合葬墓。陵園佔地八十七畝,分外園和內宮兩大部分。進入陵門,有三條磚墁神道,中為王徑,左右為陪徑。神道兩旁對列著既顯示了明代的規制,又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的石作。由神道進入內宮可登享殿,此殿高大宏偉,富麗堂皇,是祭祀的主要場地。殿後即「寶城」是死者的「寢宮」。墓的左右是兩條帶狀丘陵,遍植蒼松翠柏,與紅色圍牆,朱漆殿宇交相輝映,歷史古跡與自然景緻融為一體。
明朝分封在靖江 ( 桂林) 歷代諸王的陵園,位於堯山西南山麓。承襲王位的 14 位靖江王,其中有 1l 王葬於堯山,這王的陵園加上其他藩戚王室墓葬,構成了一個方圓百里、極富江南特色的藩工墓群。整個陵園氣勢磅礴,是我國現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藩王墓群,素有「嶺南第一陵」之稱。 靖江王陵背靠堯山,正前方奇峰對峙,山峰之間形成天然陵口,視野開闊,左右群山拱衛。王陵布局呈長方形,中軸線上依序列有陵門、中門、享殿和地宮。各陵都有兩道陵牆,大的佔地 270 多畝,小的不到 1 0 畝,通常分為外圍、內宮兩部分。外圍有廂房、陵門、神道、玉帶橋以及石人、石獸等內宮則有中門、享殿、石人和地宮等。 目前,對遊人開放的是經整修後的靖江王莊簡王與王妃的合葬陵,在享殿內,陳列展出了部分靖江王陵的出土文物,其中有造型精美的青花梅瓶,世上罕見,極為珍貴。 如果還有什麼不明白的,或是還想了解更多的,你可以到易途旅行網上看看。
G. 明清時靖江王城經歷了怎樣的變遷
明代的靖江王城平面布局呈南北長、東西窄的長方形,佔地面積約為20萬平方米,城池南北長556.6米,東西寬335.5米,通高約6米,牆底厚6米、頂厚5.5米,四城門的牆體比其餘城牆高出約1.9米、向內凸出約16米。
整個王城建築遵循我國傳統宮殿建築「坐北朝南」、「中軸對稱」和「左祖右社、前朝後寢」的原則,以獨秀峰為王城的南北中軸線。王城中央為承運殿,殿之南為承運門,採用「六門金釘朱戶」之制。
王城布局嚴謹,在中軸線東西側,宮院樓宇均呈對稱布局,有4堂、4亭和台、閣、軒、室、所等40多處。
所有建築系大式歇山頂,殿堂巍峨,亭閣軒昂,紅牆碧瓦,堅城深門,規模宏大,氣勢森嚴,水光山色,恍如仙宮。經多次重修和擴建,靖江王府便成了與獨秀峰名勝不可分割的部分。
靖江王城的城垣全部採用巨型方整的料石砌成,城牆厚5.5米,通高近8米,城牆上基本沒有什麼裝飾。王城周圍是3里長的城垣,內外以方形青石修砌,內充片石澆灰漿,十分堅固。
靖江王城當時辟有四門:東為體仁門,後改名為「東華門」;南為端禮門,後改名為「正陽門」;西為遵義門,後改名為「西華門」;北魏廣智門,後改稱「後貢門」。
在古時,只有王宮貴族的居室才能叫做宮殿。承運殿為靖江王府主殿,明朝時期為靖江王處理軍政要務的地方。承運門是靖江王府正門,取義「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之意。
承運門內為高大的台基雕欄、雲階玉陛,為進入承運殿的必經之道,用桂林獨有的灰白石雕刻而成,雕的是「如意祥雲」,意喻「吉祥如意」。左右兩個石階為不同的官員行走,「左文右武」。
為了體現不同的等級,古時一般都從基座上考慮。據《禮記》記載:
天子之堂九尺,諸侯啟齒,大夫五尺,士三尺。
「堂」,指的就是「台基」。記載說明,台基的高度很早就列入了封建禮制的等級限定。台基中衍生出一種高等級的須彌座台基,用於宮殿、壇廟、陵墓和寺廟的高等級建築。
須彌座台基本身又有一重、二重、三重的區別,用以在高等級建築之間作進一步的區分。而平民百姓的房子就沒有什麼基座了。靖江王城的承運殿基座是兩重的,北京故宮的基座都是三重的。三重是最高的等級,只有皇帝才可以使用了。
在材料上,故宮宮殿的須彌座材料等級最高,是最好的漢白玉,而靖江王城須彌座材料則是普通的石料。
此外,在須彌座上的裝飾物也很講究。靖江王城的須彌座雕刻了一些龍,但北京故宮的須彌座上龍的數量及其體型上,都要比靖江王城的多和大。
古時,建築裝飾的倫序等級也十分明顯。裝飾色彩等級等級制對內外檐裝修、屋頂瓦獸、梁枋彩繪、庭院擺設、室內陳設都有嚴格的限定。按等級採用,對建築物的裝飾色彩也有等級劃分,總的說以黃色為尊,其下依次為赤、綠、青、藍、黑和灰。
宮殿牆面用金、黃、赤色調,而民居卻只能用黑、灰,白為牆面及屋頂色調。靖江王城的宮殿牆面是黃色的,瓦頂是黑色的。
宮殿的牆面是紅色的可用黃色琉璃瓦頂、斗拱、重檐、藻井以及各式彩繪圖案,瓦頂是黃色的,整個建築群金碧輝煌。宏偉而華麗,體現著最高等級的威嚴。
我國古代等級制度森嚴,在房屋的建築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屋頂的等級限制十分嚴格,從最高等級的重檐廡殿、廡殿、歇山、攢尖、懸山、到最低等級的硬山頂,形成了完整的等級系列,對於不同建築的等級面貌,起到了十分醒目的標志作用。
廡殿頂是我國古代建築中等級最高的屋頂,分為單檐和重檐兩種,重檐就是在單檐之下又加一短檐,重檐廡殿頂最為尊貴。
故宮的太和殿代表的就是後一種。故宮是皇帝居住的地方,當然是宮殿屋頂的最高等級的廡殿頂了,而王城的承運殿是懸山頂的,就沒有故宮的等級這么高。
在封建時代,不同等級的道路的寬度和長度都不同的。王宮貴族們的宮殿有許多道路,而且寬大,通常都有道路間隔。從靖江王城的承運門到承運殿之間的石頭路,就是進入靖江王城走的主路,俗稱「王道」。
王道有一米多寬,幾十米長,是靖江王府鋪設的青石板路,旁邊花團錦簇,十分怡人。王道為身份、權力、地位的象徵,只有尊貴的王爺、王妃可走,王道是整個王城的中軸線,也是桂林的中軸線,桂林城以此為中心,向四周輻射開來。
在承運殿後面,有一棵「夫妻樹」,就是「藤纏樹」。龍馬潛形,陰陽相生;槐榕合抱,奇趣盎然。但靖江王城裡的「藤纏樹」與別處不同的是,樹干伸出的藤條居然像蛇頭似的,酷似一條「小龍」。
王府的寢宮及月牙池位於獨秀峰東北麓。寢宮在明代時為王爺王妃住所。其中,月牙池被闢作亭台橋榭相連的御花園。
月牙池原為獨秀泉,可泛舟其上。明代初年因泉鑿池,形如「月牙」而得名。月牙池與聖母、春濤和白龍並稱為桂林四大名池。月牙池中曲欄水榭,池畔垂柳依依,為王府御園一景。池水冬夏不涸,峰影倒浸其中,山翠盡落。
在御花園內,名貴花木眾多,而其中的龍爪樹僅樹齡就長達200餘年。龍爪樹原名「厚殼樹」,因其樹形極像龍爪,又稱「龍爪抓青天」。樹身幾次被燒,卻仍然頑強生存著,是靖江王府的歷史見證。
天啟、崇禎年間靖江王府逐步呈現衰敗之象。南明時期,靖江王城因南明皇帝永曆帝朱由榔蒙塵曾駐蹕在此,又被人們稱為「皇城」。
1649年,清將孔有德率領軍南下,佔領桂林,靖江王府成了孔有德的定南王府。關於明末時的靖江王城,清代詩人戴文燈當時曾有詩留傳:
朱戶愛開厥,雕楹更枕崗;
綺疏承爪渭,碧瓦戲鴛鴦。
曲沼龍頭瀉,高亮鷗吻張;
暗風金屈戊,明月玉琅璫。
靖江王城從明太祖朱元璋侄孫朱守謙受封靖江王起至被占,前後共有12代14位靖江王在此居住,歷時270餘年,是有明一代封藩最長的一支。
1652年,靖江王府因新主人孔有德兵敗而被焚。王府被毀後,原來的靖江王府只剩下了承運殿前的明代石道以及府第的門、殿、宮須彌座台基及石雕欄柱、陛階和城垣等。
1657年,清朝在靖江王府廢墟上修建貢院,創建了孔廟,作為清代鄉試考生祭祀孔子的場所。同時,清廷將王府改成了廣西貢院,成為桂林當時的文脈所在。
1841年,在靖江王城東華門上,清廷為新科狀元龍啟瑞建造了一座狀元及第坊。在王城西華門上,1865年為於建章而立。於建章是永福人,任過翰林院編修、貴州鄉試典試、山東學政等職。
後來,靖江王府又出了張建勛、劉福姚分別於1889、1892年登上殿試第一榜首。在此後4年的兩科中,桂林繼唐趙觀文和陳繼昌、龍啟瑞之後,一連出兩名狀元,震驚了全國,一縣八進士,三科兩狀元傳為佳話。
在1900年,狀元及第坊就已被毀,但後來就是因為連出兩名狀元的緣故,狀元及第坊得到了重建,4人的名字被並列在坊前。
當時,為了表彰連中「三元」的臨桂人陳繼昌,清代兩廣總督在方城南面的正陽門附近建造了「三元及第」坊。
廣西桂林靖江王城月牙池
H. 桂林靖江王府歷史簡介
洪武五年(1372)在獨秀峰下營建靖江王府,洪武二十五(1392)年建成。王府按照朝廷對藩王府所作的規定構築, 其主要建築前為承遠門,中為承運殿,後為寢宮, 最後是御苑。圍繞主體建築還有4堂、4亭和台、閣、軒、室、所等40多處,佔地19.78公頃, 規模宏大。從建成到明代覆滅的257年中,這里住過12代14位藩王。據明王士性《廣志繹》載宗室二千人,歲食藩司祿米五萬兩,故藩貯不足供, 而靖宗亦多不能自存者。
可見,家族的人口之多,盤剝民脂之鉅,地方財政負擔之重。即使這樣,王子王孫的日子還不大好過。順治九年(1652)農民軍攻克桂林,王府的新主人清將孔有德兵敗自盡,縱火焚燒,王府化為灰燼。王府建造前,在獨秀峰下,唐有學宮,宋有鐵牛寺,元稱大圓寺,後改萬壽殿。王府被毀後,順治十四年(1657)建貢院。
1921年,孫中山集師北伐曾駐節於此。民國初年,這里先後為第二師范學校、模範小學、第三高級中學、甲種工業學校校址。民國145年(1925)冬, 辟為中山公園。1937年為廣西省政府所在地,抗日戰爭期間被毀,後重建。現為廣西師范大學校址。獨秀峰巍然矗立,王府舊物,唯余承運殿前的雕欄與雲階玉陛, 有道是無情最是此中山, 閱盡王孫只等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