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平江縣古代出過什麼大人物
平江,歷史悠久,山清水秀,人傑地靈,古往今來,各類英雄人物層出不窮。市民大都熟知該縣先後出了李賓王、李元度等雄才高官,但近日經考證,南宋首任宰相李綱也出身平江縣。原岳陽市政府地方誌辦公室主任、史學專家何培金先生表示,歷代名人籍貫原本存在爭論,難以定評,而明弘治《岳州府志》是岳陽乃至整個洞庭湖區最早方誌,南宋平江籍宰相李綱已登記入冊,具有可信性,若有必要,將組織專家進一步考證。明弘治《岳州府志》詳細記載,宋宰相李綱籍貫平江
宰相身世有據可考
接到平江市民吳先生反映南宋宰相李綱是否平江人這一報料後,為弄清事實真相,調查考證過程中筆者先後查閱了《宋史》、《宋詩鑒賞字典》和明弘治《岳州府志》、清康熙《岳州府志》及《平江縣志》等史料、志書,並求證岳陽文史專家何培金等人,證明李綱為平江籍宋代宰相。
據清康熙《岳州府志》記載,李綱、李純、李西平皆為平江宋代進士。而明弘治《岳州府志》記載:「李西平,宋元符三年進士;伯父李綱,宋相;父純,進士,有賢名,西平知澧州專務,德化集民訓,以孝悌勸課弄,桑化治州,累遷樞密院承旨,金人入汴西平與綱奏守御策,時宰相何栗不能用。」。經查諸志書,認定李綱、李純二人為兄弟,李西平,字賓王,歷官澧州知州、樞密院承旨、司農少卿等職。為李純兒子,而李純為安樂縣知事。
李綱為平江人有據可考,為唐朝宗室。其祖籍為福建省,北宋中期其父遷居在平江。據悉,宋代著名詩人陸游與李綱侄子李賓王(李西平)是同僚好友,他對李綱伯侄愛國抗金膽氣尤為贊頌,不僅為李綱撰寫了家傳,感慨系之,為李西平賦寫一首《長歌行》古律,其中「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東海騎長鯨;猶當出作李西平,平梟逆賊清舊京,金印煌煌未入手,白發種種來無情......」句中就言及李西平三字。
「長江千里,煙淡水雲闊......誰念遷客來,老大傷名節」此首次韻和賀方回《金陵懷古》詞作於高宗渡初期被貶途中;「長江千里,限南北、雪浪雲濤天際......奇偉、沃水上,八千戈甲......」這首詞是李綱認為自己身為宰相,應為抗金作出戰功所作,抱負很大。俗話說,樹長千尺,落葉歸根。上面兩首「榮哀」詞中,李綱均提及家鄉的「長江」海闊天空。充分表明他有思念老家平江故里之情。
平步青雲官居宰相
南宋抗金名臣李綱、岳飛二人雖說同朝為官、為將,極力抗金,但李綱不像岳飛那樣未得善終,雖說幾度罷官、總算青雲得路,飛黃騰達,老來安閑,壽終正寢。
李綱,字伯紀,北宋末南宋初為抗金英雄。政和元年(1112年)高中進士,官至監察御史。宣和七年(1125年),為太常少卿。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第一次圍攻開封。他力主堅守,反對遷都,以尚書左丞、親征行營使負責戰備,激勵士兵,奮勇殺敵。使軍民團結,金兵聞風而退,欽宗以康王趙構、張邦昌為人質,願割地賠款求和,他率兵襲敵營不勝,便罷卻官職;後經太學陳東等懇求,復職,並升知樞密院事。因極力主戰,被貶遠方。靖康二年,金兵又圍開封,他領兵勤王,但都城已失。宋高宗趙構登基後,他出任右相。給皇帝上書,提出十條抗金建國的建議,反和主戰,並請求嚴懲張邦昌等漢奸,破格任用抗戰將士。疏中,李綱還提出改革軍制,整頓紀律,重新部署防禦力量和募兵買馬等一系列革新主張,目的在於挽救宋朝「靖康之變」以來的危重局勢。在李綱的強烈要求下,宋高宗總算對一些投敵官員作了適度處置。上任後,即整頓軍隊,部署戰備,薦張所招撫河北,傅亮治兵河朔,命宗澤渡河。可惜李綱任宰相七十天後,又被貶官。紹興二年(1132年),任湖廣宣撫使兼知潭州。後多次上書論攻戰守備方略,均未被採納。
只因辯「馬」丟了狀元
李綱自幼才智過人,詩詞歌賦,刀劍棍棒,樣樣精通。二十二歲那年赴京趕考,偏偏母親身體不適。李綱一貫孝順,只得等到母親病好後、才匆忙起身。雖說家鄉離京城有幾千里之遙,一路上早起晚趕,風塵僕僕趕到京城已到開考日期。匆忙進入考場。當日宰相李邦彥為主考官。閱卷時,見李綱考卷句如行雲,文若流水,他格外妒忌,便逐字地查閱。終於發現李綱把「戰馬」的馬字下面的四點寫成了一橫。以此把李綱的一甲第一名狀元降為第四名進士。
隨後,宋徽宗下旨召見榜前四名考生時,親自批閱考卷,看完四張卷子,發現李進士的文章竟比狀元的還要好,就問主考官是怎麼回事。李邦彥說:「進士李綱文章雖然動人,但他連馬有四蹄都不懂、把它寫成一橫。馬無四蹄,不能馳騁,更不能作戰,請聖上明查!」
皇上聽了李邦彥的話,覺得有理。李綱被召上殿,皇上問:「馬怎麼沒有四腳呢!」李綱知道自己一則進考場太匆忙,二則心中想念母親,所以出現了疏漏。他將錯就錯,辯解說:「啟奏萬歲,臣文中之馬本是馳騁疆場,屢見戰功的烈馬。只是後來被困於南山,不能到戰場廝殺以建功業,長期關在馬廄里,四蹄便攢在一處了。等待有朝一日揚鞭奮蹄啊!」皇上一聽非常高興,贊賞李綱機智能辯、胸懷大志。皇上封他為「太常少卿」。後來,李綱果然在宋王朝國運危艱,金兵大舉南侵,直逼京城緊急關頭,能挺身而出,披鎧甲,躍戰馬,率兵抵抗,屢建戰功。後人敬慕李綱憂國憂民,剛正不阿,鄙視李邦彥賣國求和、陷害忠良的行為,把有四點的「馬」寫成李綱所寫的那個改點為橫的「馬」字,並且一直沿用至今。
回鄉種樹唾罵奸臣
李綱為人正直,為官清正,嫉惡如仇,相傳,1142年,抗金名將、民族英雄岳飛被奸臣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害死時,李綱已被罷官。當他得知岳飛被害的消息後悲痛萬分。既恨奸臣當道,又恨自己無力伸張正義,只好舉家隱居鄉間,安度晚年。
臨行前,李綱想再看一看京都的百姓,就踉踉蹌蹌地在街上走。忽然見到前面圍著一群人,聽口音,看穿戴,多數是南方來的讀書人。他們擠在地攤前,爭買北方運來的檜樹苗。李綱湊上前,向他們打聽原因。「種檜樹苗!」「南方種檜樹,我還是剛聽說哩!」李綱愈覺奇怪。
「這很簡單,不過是為了讓後人記住秦檜是陷害忠良的奸賊,不做賣國賊!」這時,人群中有人認出了李綱,就叫起宰相來。大家對李綱仰慕已久,一下子圍了上來,七嘴八舌地痛斥朝廷腐敗,怒罵奸臣秦檜妒賢嫉能,陷害忠良。原來,這些年輕人都是來應試的,他們看到朝廷黑暗,都感到前程無望,就決定放棄功名,回家種樹去。他們說著說著,一個個捶胸跺腳放聲大哭。李綱也激動得熱淚直流。真是民心不可違。秦檜一時得逞,將來必定遺臭萬年!李綱當即也買了兩株檜苗帶回鄉里,種在庭院里,時常澆水、施肥,樹苗逐漸抽芽長大了。後來,其中一株檜樹乾枯了,只剩下光溜溜的枝幹。據說,山裡突然飛來一群杜鵑鳥,把樹葉全啄光了;又有人神秘地說,是秦檜死後,這株檜樹一夜之間,全都落了葉,再也不會發芽了。可鄉里老人稱,每逢陰歷十五,明月當空時,在那株枯樹下,有一個身影像秦檜,捆綁著跪倒在地的奴顏卑膝形狀。
宰相李綱魂歸何處?
幾經調查考證,雖說初步認為李綱系平江人,李綱卒於1140年,享年57歲。其妻系黃夫人之次女。其子無考,其父名夔,官至龍圖閣學士,但其後人及其墓冢,目前尚不明確,有待進一步搜尋資料,加以考證。據《平江古今通》一書記載介紹,平江李氏自有唐乾符6年(879年)李敬先從長沙遷芩川。後晉天福2年(937年)李陵泰由江西建昌之磨刀坑遷南江,未曾提及李綱墓冢及其後人分布情況。而李綱侄李賓王(李西平)墓在平江三陽。同時宋代地方官民為李純、李賓王父子修建「父子進士坊」。
「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但得眾生曾得飽,不辭羸病卧殘陽。」據《宋詩鑒賞詞典》記載,該詩是李綱貶謫武昌(1128年)後所作,由於反對求和、主力投金,並且親自派兵收復失地,終為投降派奸臣所排擠,自己感到憤憤不平,為此作《病牛》詩以自慰。
李綱為相僅七十天後,被貶到湖廣武昌,見世態不妙,恐生變故,遂在武昌謫居,次年又「移澧浦」(見《梁溪全集》),自稱所歷之處皆「騷人放逐之鄉」。之後,李綱痛感皇帝昏庸,不久朝廷又將他貶到邊遠的南劍州(今福建)沙縣充當一名監稅小吏。便隱居無錫梁溪河畔安度晚年。並作有《梁溪全集》詩十三自序和著有《梁溪先生文集》一百七十卷,其中《感憤有作》詩中「胡騎長驅擾漢疆,廟堂高枕失堤防......退避固知非得計,威靈何以鎮殊方?」可鑒忠心,更可得知李綱老來在無錫深溪隱居。
2. 平江起義舊址的歷史沿革
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由平江知縣楊世芳倡議,建天岳花院於縣城南三里的小天岳峰,因名天岳書院。
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天岳書院遷於縣城青石巷左。因院前是校場,院後講學不便,即與縣考棚合並。
清同治六年(1867年),由署知麻維緒集邑紳張岳齡(陝西按察使)、李藻、何忠繼等人,集資新建於縣城南三里黃土侖,即今天的天岳書院。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清末男爵、新疆提督、鄉紳余虎恩集資興辦平江縣小學堂於書院內,碑刻猶存,書院改為學堂。這里也曾相繼為平江縣小學堂、平江縣官立高等小學堂、平江縣中學堂、平江縣第三師范學校、平江縣立中學、平江縣第一中學的校址。
民國七年(1918年),平江官立高等學堂改為平江縣立師范學校。李六如在這里任教,鍾期光在這里讀書。
民國十七年(1928年)7月18日,時任國民革命軍獨立五師一團團長的中共黨員彭德懷得知黨的南華安特委組織遭破壞,決定將原本已定的武裝起義提前舉行。7月22日上午,一團在天岳書院操場舉行起義誓師大會。下午1時,起義部隊佔領平江縣城。
民國十九年(1930年)7月,彭德懷在這里指揮20萬紅軍、赤衛隊攻打長沙,並一舉攻下省城長沙。
民國三十年(1941年),正值抗戰時期,國民黨27集團軍駐扎平江,該軍司令楊森為平江中學征地,擴建體育場。為方便學生讀書,還修築了一條4米寬的馬路,並書「直道而行」4個大字,立坊於三陽街路口。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八路軍三五九旅南下到達平江,王震、王首道偕隨軍記者周立波駐扎於書院內,傳播馬列主義。
1949年7月1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解放平江城後,司令員林彪偕和談代表金明、唐天際、袁任遠、解沛然、李明灝住進天岳書院。7月27日,湖南省主席程潛派程星齡、歐陽方、劉純正等為代表,在天岳書院接頭,協商談判事宜。29日,金明一行赴長沙,與程潛一方代表袁唐星、唐先明、劉公武、彭傑如、王勁修等進行正式談判,順利實現了湖南和平解放。
1958年12月,彭德懷元帥回到闊別30年的故鄉,在天岳書院與平江一中的師生員工親切交談,合影留念,題寫「平江第一中學」校名。
1983年1月,陳雲為「平江起義紀念館」題詞。
1985年7月22日,平江起義紀念館舉行開館典禮。書院門前寬闊的廣場上,矗立著彭德懷橫刀立馬的銅像。廣場四周,浮雕牌坊、樓台亭榭、花團錦簇,映射出古老書院金碧輝煌的宏偉氣勢。書院原貌得以保存,並以圖片、實物、模型等形式對平江起義做了准確的花再現。為人們了解平江、了解平江起義、了解平江籍的50多位將軍和100多位聞名中外的名人提供了很好的資料。
1987年,收回平江起義舊址、維修後,復原陳列對外開放。
1992年,在平江起義紀念館內左側組建了由王丙乾同志題詞的「喻傑同志紀念館」。
2008年,平江縣縣委縣政府投資2000多萬元新建平江起義紀念館,重新布展史料陳列,拓寬彭德懷銅像廣場,修繕平江起義舊址。
3. "平江慘案"發生的歷史北京背景起到的意義!!
1939年1月21日至30日在重慶舉行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成為抗戰期間蔣介石對共政策發生重大轉變的轉折點。在此之前,國共兩黨間有著長達十年的敵我關系,並有著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的陰影,雖然國共兩黨又進行了第二次合作,但蔣介石仍以憂慮和恐懼心理來看待共產黨。五屆五中全會後,這種變化最明顯地表現在國共間的軍事磨擦上。國共之間發生了一系列的武裝沖突事件。1939年4月,秦啟榮部襲擊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三支隊,慘殺400餘人;在河北,張蔭梧率部襲擊冀中深縣八路軍後方機關,慘殺400多人;6月12日,國民黨駐湘鄂邊第27集團軍總司令部根據蔣介石的秘密命令派特務營一個連,突然包圍了新四軍駐湖南平江縣嘉義鎮的通訊處,並將新四軍高級參謀塗正坤等當場槍殺。晚上,又將八路軍少校副官羅梓銘、通訊處秘書吳淵、新四軍司令部少校秘書曾金等6人活埋於平江縣的黃金洞。通訊處財物被洗劫一空。製造了歷史上著名的平江慘案;9月,程汝懷部圍攻新四軍獨立游擊第五十隊後方機關殺500餘人;企圖取消在河南確山的辦事機構,製造了確山慘案等。從1939年5月起,胡宗南等部以約30萬人的兵力,綿延千里,形成對陝甘寧邊區的包圍。12月在空軍的配合下,襲佔了邊區5座縣城。
總之,五屆五中全會後,國共之間尖銳的矛盾公開化了,在日軍進攻局勢緊張時,被遮蔽了,當局勢緩和下來後,很快凸顯,這正是國共關系惡化的症結所在,同樣也是隨後出現的愈演愈烈的國共磨擦和三次反共高潮的症結之所在。由此看來,「平江慘案」的發生就是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下產生的。
4. 蘇州平江的歷史
平江區位於蘇州古城東北部。平江區的名稱,取自蘇州舊稱「平江府」。「平江」之得名有兩說:一為平定江南之說,宋開寶四年(971),南唐去國號改為江南國,開寶七年宋諭吳越伐江南,八年(975)宋以吳越孫承佑為平江節度使,意在平定江南。一為地理之說,蘇州地勢低窪,城東婁江水勢平緩,地與江平,故稱平江。
今平江區的行政建制,始於1955年。1949年4月27日,蘇州解放,劃蘇州為市。1951年10月18日,經蘇南人民行政公署批准,蘇州市人民政府決定,城區建立東、南、西、北、中五個區人民政府。東區即今平江區之前身,轄區范圍小於今平江區區域。1955年10月1日起,蘇州市各區改名,東區改稱平江區、「平江區」名稱始於此。建國以來,由於建置多次變動,其境域變化大致可分五個時期:東區時期、四區時期、前三區時期、人民公社時期和後三區時期。1992年,郊區官瀆村、長亭兩村劃歸平江區;1996--1997年間,錢萬里橋居委會和挹秀新村先後劃歸平江區北塔街道;1998年2月18日,東港小區劃歸平江區婁門街道;1999年7月1日,蘇錦二村劃歸平江區北寺塔街道;2002年金閶區金門、桃塢兩個街道和虎丘區幸福、蘇站七個村劃歸平江,平江區轄區有所擴大。
現區界為:東沿東環路西側與工業園區相連;南以相門塘、干將河與滄浪區為界;西以殷家盪西口、十字洋河、西護城河與金閶區為鄰;北與相城區為界。
平江區東沿東環路西側與工業園區相連;南以相門塘、干將河與滄浪區為界;西以殷家盪西口、十字洋河、西護城河與金閶區為鄰;北與相城區為界。面積22平方千米。總人口24萬(2004年)。下轄觀前、平江路、蘇錦、婁門、城北和桃花塢六個街道,51個社區居委會(村)。
平江區歷來是蘇州的經濟中心。近年來,平江區經濟保持了良好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勢頭,經濟運行質量不斷提高,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增長36%、53%和55%。形成了以區域經濟為主體,服務業為支柱的具有平江特色的經濟結構。轄區內的商業具有悠久的歷史、濃厚的文化底蘊、鮮明的地方和時代特徵,商業在古城內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特別是一百多年來,觀前地區始終是蘇州古城的商業中心。觀前街集中了黃天源、松鶴樓、得月樓等19家傳統特色名店和百年老店;薈萃了大洋百貨、金鷹國際等數十家大型商廈;形成了太監弄、碧鳳坊餐飲一條街;大成際藝品、玄妙觀集市、東中市五金、皮市街花木,華東電器城家電因各具特色而名揚全國。轄區內分布著中學10所,小學20所,博物館6處,控保建築58處,光裕書場、蘇荷天地等大型娛樂場所30多處。
區內交通便利,有31—2國道、滬寧、蘇嘉杭高速公路出入口、火車站及運河碼頭,東環路、北環路、人民路、干將路等主次幹道,構成了內外環通、四通八達的交通網。區內旅遊景點眾多,古典園林就有17處,其中拙政園、獅子林、耦園、藝圃、環秀山莊等5處園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被國務院確定的平江歷史街區較為完整地保留著宋代《平江圖》描繪的蘇州古城「小橋流水」的古樸風貌。
5. 平江縣的歷史沿革
古屬三苗國,秦屬羅縣,東漢末年設縣,後唐定名平江。
春秋時,平江屬楚附庸羅子國。
秦朝時期,置羅子國為羅縣。
漢末時期,將羅縣東部劃為漢昌縣,三國時又改名吳昌縣。
唐神龍二年(公元706年),析湘陰縣東境置昌江縣;後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為避庄宗祖父李國昌諱,以縣治周圍地勢平坦,江水至此平靜無波,改稱平江縣。
1986年1月27日,撤銷岳陽地區,將湘陰縣、臨湘市、華容縣、汨羅市、平江縣劃歸岳陽市管轄。
2015年9月,《湖南省國土資源廳推進省直管縣經濟體制改革試點實施方案》出台。根據《方案》,平江縣成為湖南國土資源省直管縣經濟體制改革試點縣(市)。
6. 湖南平江有哪些歷史名人
湖南平江縣出的將軍比較多,如蘇振華、傅秋濤、鍾期光等等。
1、蘇振華
蘇振華(1912年6月2日—1979年2月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上將,湖南省岳陽市平江縣三墩鄉戴家鋪村人。在革命生涯中,歷任排長、連政委、團黨總支書記、師經理處政委、團政治處主任、團政委、大隊大隊長、旅政委、縱隊政委、軍區副政委、兵團政委、軍區政委、軍區司令員、省委書記等職。
參加平江農民撲城暴動、長沙戰役、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直羅鎮戰役、東征戰役、潘溪渡戰斗、平原游擊戰、邯鄲戰役、巨金魚戰役、魯西南戰役、高山鋪戰役、宛東戰役、豫東戰役、鄭州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西沙群島自衛反擊戰等。
2、傅秋濤
傅秋濤(1907.8.3-1981.8.25),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上將 。湖南省平江縣人。1925年參加雇農工會,1927年參加平江農民撲城暴動,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革命生涯中,歷任赤衛團政委、平江縣工會委員長、湘鄂贛省總工會委員長、新四軍皖南第1縱隊司令員兼政委、中共魯中南區委第一副書記、魯中南軍區司令員、華東支前委員會主任兼華東支前司令部司令員、中共中央山東分局第一副書記、山東軍區第一副政委等職。
參加平江農民撲城暴動,參加配合紅軍攻打長沙的戰斗,參與領導湘鄂贛蘇區反「圍剿」,參與領導同國民黨當局談判,參與創建蘇南抗日根據地,參加皖南秋季反「掃盪」,組織動員大量人力、物力支援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等。
3、鍾期光
鍾期光(1909.1.2-1991.5.22),湖南省平江縣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在革命生涯中,歷任區農民協會委員長、中共平江縣委組織部長、紅五軍秘書長、湘鄂贛省委秘書長、紅十六師政治部主任、新四軍一師政治部主任、華中野戰軍政治部主任、華東軍政大學副政委等職。
參加組織了平江農民撲城暴動,參加了長沙戰役,參加了主力紅軍長征後的三年游擊戰爭,參與指揮了韋崗戰斗、車橋戰斗、黃橋戰役以及浙西三次反頑戰役,參與創建了蘇南、蘇中抗日根據地,參與指揮了高郵、蘇中、宿北、魯南、孟良崮、豫東、濟南、淮海、渡江、上海等戰役。
(6)平江在歷史上都發生了什麼擴展閱讀
平江縣在近代孕育了60多位晚清和民國時期的軍政要員和92位國民革命軍抗日將領。這里更是中國革命的發祥地之一、中國工農紅軍的搖籃之一,曾發生過「三月撲城」、「平江起義」、「平江慘案」等重大革命事件。為了共和國的誕生,平江20多萬兒女壯烈犧牲,登記在冊的革命烈士2.1萬多人,占湖南烈士總數的五分之一;先後走出了64位共和國將軍和100多位省、部級幹部,是中國三大將軍縣之一。還有賴毅等將軍。
賴毅(1903—1989)原名賴玉生。湖南省平江縣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優秀的軍事指揮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榮獲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7. 請教湖南省岳陽市平江縣的歷史沿革
歷史沿革 春秋時屬楚附庸羅子國。秦置羅縣。漢末將羅縣東部劃為漢昌縣,三國時改名吳昌縣。唐神龍二年(706)析湘陰東境置昌江縣;後唐同光元年(923)為避庄宗祖父李國昌諱,以縣治周圍地勢平坦,江水至此平靜無波,改稱平江縣。 1986年1月27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6]18號):撤銷岳陽地區,將臨湘、華容、汨羅、平江4縣劃歸岳陽市管轄。 1995年,平江縣撤區並鄉建鎮:大橋鄉、長田鄉、安定鎮合並為安定鎮;爽口鄉、三市鄉合並為三市鎮;南江鎮、南江鄉、昌江鄉、石漿鄉合並為南江鎮;栗山鄉、三和鄉、時豐鄉合並建伍市鎮;談岑區的西江鄉、瓮江區的浯口鎮和三聯鄉的8個村合並為浯口鎮;瓮江鄉、雙江鄉、河東鄉和三聯鄉的坎頭、中村、塘城3個村合並建瓮江鎮;團山鄉、柘庄鄉、梅仙鎮合並為梅仙鎮;龍門鄉、大口塅鄉、泉水鄉合並為龍門鎮;長壽鎮、長壽鄉、桂橋鄉、邵陽鄉合並為長壽鎮;談胥鄉、張市鄉合並為余坪鄉;鍾洞區的鍾洞、恩溪兩鄉合並為鍾洞鄉;思村鄉、蘆洞鄉合並為思村鄉;大坪鄉、漿市鄉合並為大坪鄉;木瓜鄉、金坪鄉合並為木金鄉;(其餘待補充)。 1997年,平江縣轄13個鎮、15個鄉:伍市鎮 漢昌鎮 三市鎮 長壽鎮 加義鎮 龍門鎮 安定鎮 向家鎮 瓮江鎮 虹橋鎮 南江鎮 浯口鎮 梅仙鎮 三陽鄉 大坪鄉 三墩鄉 大洲鄉 木金鄉 冬塔鄉 詠生鄉 余坪鄉 板江鄉 岑川鄉 思村鄉 南橋鄉 東塔鄉 鍾洞鄉 黃金洞鄉。 1999年,平江縣轄13個鎮、14個鄉、9個縣屬農林茶場,778個村、26個居委會。面積4125平方千米,總人口98.7萬人。 2000年,平江縣轄13個鎮、14個鄉。總人口931996人,各鄉鎮人口: 漢昌鎮 69137 安定鎮 63094 三市鎮 48737 加義鎮 47705 長壽鎮 61170 龍門鎮 35013 虹橋鎮 33757 南江鎮 70858 梅仙鎮 59943 浯口鎮 36433 瓮江鎮 45340 伍市鎮 64127 向家鎮 15038 三陽鄉 54527 思村鄉 17917 詠生鄉 2981 黃金洞鄉 5533 南橋鄉 3154 木金鄉 19599 大坪鄉 20736 冬塔鄉 21055 板江鄉 13129 大洲鄉 18146 鍾洞鄉 27270 三墩鄉 28275 余坪鄉 33291 岑川鄉 16031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2年,平江縣轄15個鎮(三市、長壽、漢昌、嘉義、龍門、安定、伍市、向家、瓮江、虹橋、南江、浯口、梅仙、岑川、鍾洞)、12鄉(三陽、大坪、三墩、大洲、木金、冬塔、詠生、余坪、板江、思村、南橋、黃金洞)。 2004年,平江縣轄15個鎮、12個鄉。(2004年行政區劃一覽)
8. 紅日戰爭時期發生在平江最有名的三大戰役分別是什麼
你好,第一個打響的是:遼沈戰役
解放戰爭時期著名的「三大戰役」分別是:
遼沈戰役從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歷時52天;
淮海戰役從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
平津戰役在1948 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15日。
希望可以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