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盧溝橋有哪些故事
1、盧溝橋因1937年「七七事變」,在這里引爆了中日兩國持續八年之久的血腥戰爭而揚名世界。
2、這座華北第一大聯拱石橋已經靜靜地橫卧在永定河上達八百年之久了。盧溝橋的大名為西方所知曉是七百年前的事,在《馬可波羅東游記》中,它被形容為一座巨麗的石橋,後來洋人都稱它「馬可波羅橋」。
3、 早在長安成為全國統治中心之前,中原勢力的擴張和文化傳播,就一直是沿著太行山東麓的古道,東渡桑乾河向北延伸的,而今天的盧溝橋頭,正是古代的這個重要渡口的故址。
4、公元1192年,這座橋在惡水中構築了三年才正式完工,雖然它興建初時的模樣無案可稽,不過,有一幅被名為「蘆溝運筏圖」的寫實古畫可以提供重要的參考。從畫幅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座金代古橋的結構和造型,直到今天,大致上還保有其原始的風貌。以古代的造橋技術和簡單的建材,一座石砌拱橋居然屹立於狂流之中達八百年之久。
5、 提起盧溝橋,大家津津樂道的是橋上的石獅子。盧溝橋石獅的特色有二,一為「不一樣」,一為「數不清」。因為大獅子的身上還躲著、趴著、背著各式各樣的小獅子,因此增加了把它數清的難度。
(1)瀘溝橋事件有什麼歷史擴展閱讀:
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貳』 盧溝橋事變有什麼重要的歷史影響
「盧溝橋事變」,以及由此開始的八年抗戰,是傳統中國轉折為現代民族國家的必經之道。但在更寬泛的空間里觀察,它的價值並不僅止於此。
改變曾經的忍讓與退縮,頑強地抗擊日本帝國主義,如此擔當所影響的並非中國自身。1938年初,斯大林對到訪的孫科坦言:「我深知中國不僅是為自己作戰,也是為蘇聯作戰;日本人的最終目的,是佔領整個西伯利亞直到貝加爾湖。」
稍後,日本關東軍擅自出動數萬大軍在中蒙邊境的諾門坎與蘇軍作戰,接連兩次發動攻勢,均遭失敗。這意味著,當日本陸軍兵力深陷中國戰場時,無法配合德國東西夾擊蘇聯,導致東西方法西斯國家各行其是,毫無戰略配合。
1938年5月,英國駐華大使卡爾在電文中提出:「我們不能迴避這樣一個事實,在某種程度上,中國既是為他們自己也是為我們而戰,因為只有日本人的失敗才能把我們從危及我們在遠東地位的災難中解救出來。」與此同時,英國外相哈里法克斯在備忘錄中說:「中國正在為所有的守法國家而戰斗。」
『叄』 盧溝橋事變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1937年7月7日夜,在北平(今北京)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的日軍,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橋東宛平縣城搜索。被中國駐軍拒絕後,日軍發動突然進攻,當地中國駐軍宋哲元部第29軍奮起抗擊,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爆發。以此為標志,中國人民全面抗戰開始。
『肆』 盧溝橋的歷史有哪些
盧溝橋位於北京西南15公里處,因橫跨盧溝河--即今天的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在這里製造了「盧溝橋事變」,中國抗日軍隊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
盧溝橋始建於1189年,1444年曾重修。由於該橋毀於洪水而於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下分11個涵孔。橋身左右兩側石雕護欄各有望柱140根,柱頭上均雕卧伏的大小石獅約500個左右,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橋東的碑亭內立有清乾隆題「盧溝曉月」漢白玉碑,為燕京八景之一。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曾在游記中記述此橋並贊嘆不已。
盧溝橋東為宛平縣城,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建。1937年7月7日夜,駐豐台日軍在盧溝橋畔中國守軍防區內進行軍事演習。演習結束後,日軍借口失蹤一名士兵,無理要求進入中國軍隊防守的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的拒絕。日軍遂向位於橋東的宛平城和盧溝橋發動攻擊,並企圖強奪盧溝橋。這就是「盧溝橋事變」或稱「 七·七事變」。中國守軍二十九軍官兵,在日軍蠻橫無理的挑釁和攻擊下,忍無可忍,奮起抗擊,打響了中華民族全面抗擊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槍。
「盧溝橋事變」標志著中華全民族抗日戰爭的開始。從此,中國人民團結起來,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下,前仆後繼,英勇斗爭,終於打敗了日本侵略者。同時,抗日戰爭也使中國戰場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一個重要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至今,盧溝橋的望柱以及宛平城城牆上,當年日軍的彈痕猶斑斑可見。盧溝古橋只准許行人步行通過,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目前,盧溝橋、宛平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雕塑園以及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已經成為目前全國最大的紀念抗日戰爭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伍』 《盧溝橋歌》與什麼歷史事件有關
盧溝橋歌說的應該是盧溝橋事變,這標志著全國抗日戰爭(或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
『陸』 盧溝橋事變歷史意義是什麼
對於日本侵略者而言,盧溝橋事變是一個標志,盧溝橋事變的發生表明了日本侵略者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而盧溝橋事變對於我國而言,也有著非同一般的影響意義.
盧溝橋事變的發生拉開了我國全面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序幕,同時也表明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亞洲戰場的開端。可以說盧溝橋事變有著非常重要的歷史地位和深遠的影響,無論是對於中國而言還是整個世界而言,都是一個十分鮮明的標志。
盧溝橋事變的意義主要體現在近代中國對外戰爭中,近代我國一直都是飽受外國的侵略,而盧溝橋事變則是我國的一個奇恥大辱,可以說盧溝橋事變的開始也表明了我國正在遭受著日本侵略者的虎牙.
從之前的九一八事變開始之後,我國的領土一直都被日本虎視眈眈,而盧溝橋事變中我國宛平城中的士兵們英勇反抗,也表明了我國人民對於我國領土完整的強烈保護意識,同時盧溝橋事變的發生也表明了我國對於日本侵略者的全面反抗。
『柒』 盧溝橋事變的歷史事件是什麼
也稱「七七事變」。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後,由於國民黨政府採取不抵抗政策,日本侵略者在佔領了中國東北三省後,又侵佔熱河,侵入上海,攻入河北,加緊增兵華北,進行全面侵華戰爭的准備。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盧溝橋以北進行以盧溝橋為攻擊目標的軍事演習。夜U時許,日軍揚言幾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宛平城內搜查,遭到拒絕。日軍即於當夜炮擊宛平城,中國守軍第二十九軍奮起抵抗。盧溝橋事變爆發。這是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和中國全國性的抗日戰爭的開始。
『捌』 關於盧溝橋的歷史事件
盧溝橋始建於1189年,1444年曾重修。由於該橋毀於洪水而於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下分11個涵孔。橋身左右兩側石雕護欄各有望柱140根,柱頭上均雕卧伏的大小石獅約500個左右,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橋東的碑亭內立有清乾隆題「盧溝曉月」漢白玉碑,為燕京八景之一。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曾在游記中記述此橋並贊嘆不已。
盧溝橋東為宛平縣城,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建。1937年7月7日夜,駐豐台日軍在盧溝橋畔中國守軍防區內進行軍事演習。演習結束後,日軍借口失蹤一名士兵,無理要求進入中國軍隊防守的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的拒絕。日軍遂向位於橋東的宛平城和盧溝橋發動攻擊,並企圖強奪盧溝橋。這就是「盧溝橋事變」或稱「 七·七事變」。中國守軍二十九軍官兵,在日軍蠻橫無理的挑釁和攻擊下,忍無可忍,奮起抗擊,打響了中華民族全面抗擊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槍。
『玖』 盧溝橋的歷史背景什麼
應該是盧溝橋事變的歷史背景吧。
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侵吞我國東北後,為進一步挑起全面侵華戰爭,陸續運兵入日寇鐵蹄下的盧溝橋關。到1936年,日軍已從東、西、北三麵包圍了北平。日本帝國主義為了佔中國,發動了蓄謀已久的全面侵華戰爭。從1937年6月起,駐豐台的日軍連續舉行挑釁性的軍事演習。 1937年7月7日駐華日軍悍然發動「七七事變」,日本開始全面侵華,抗日戰爭爆發。1937年7月7日夜10時,日軍在距北平十餘公里的盧溝橋附近進行軍事演習,向中國駐軍挑釁。日軍詭稱有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橋邊的宛平縣城搜查,遭到拒絕後,就向宛平縣城和盧溝橋開槍開炮。7月8日早晨,日軍包圍了宛平縣城,並向盧溝橋中國駐軍發起進攻。中國駐軍第29軍37師219團奮起還擊,進行了頑強的抵抗,給日本侵略軍以沉重的打擊。團長吉星文親赴前線,指揮作戰。一位戰士用大刀接連砍死砍傷日軍13人,自己也壯烈殉國。駐守在盧溝橋北面的一個連戰士,戰到最後只剩下4人。9日凌晨,二十九軍收復了永定河東岸的失地。
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為實現它鯨吞中國的野心而蓄意製造出來的,是它全面侵華的開始。全面侵華,在中國建立殖民統治,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推行的方針。日本早在明治維新時期,在確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時,迅速走上了擴張侵略的軍國主義道路,並制定了以中國、朝鮮為主要侵略對象的所謂「大陸政策」。本世紀初葉,日本於日俄戰爭後取代俄國,在中國東北擴大殖民勢力,屯駐關東軍,設立殖民機構「南滿鐵路公司」,把東北作為對中國殖民擴張的基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利用西方列強無暇東顧,極力擴大對華侵略,出兵山東,脅迫袁世凱接受日本妄圖鯨吞中國的「二十一條要求」,把侵略魔掌伸向中國內地。一次大戰後,日本企圖通過加緊掠奪中國、朝鮮和其他亞洲國家,擺脫政治、經濟危機,在1927年的「東方會議」上對侵略中國問題進行了精心策劃。1931年9月18日,日本對我國東北發動突然襲擊,3個多月就佔領東北全境。翌年日軍進攻上海(一·二八事變),並攻佔大片華北土地,威逼平津,又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在華北搞所謂「自治運動」,妄圖長期佔領這些地區。1936年日本制定的總體戰略計劃——「國策基準」出籠後, 日本舉行了一次「將官」演習,向參加演習的將官交代了全面發動侵華戰爭的戰爭部署。此後,日本增兵中國東北,抽調精銳部隊關東軍進駐平津一帶,頻繁舉行軍事演習進行挑釁,伺機挑起戰爭。1937年7月3日,關東軍參謀長東條英機向日本政府提議立即給中國以打擊,隨即於7月7日發動了七·七事變。7月9日,中日雙方交戰部隊曾達成口頭停火協議。但同時,日本乘機從中國東北和朝鮮抽調2萬多軍隊和百餘架飛機投入華北地區。7月17日,日本陸軍參謀本部制定了《在華北行使兵力時對華戰爭指導綱要》,日本政府決定動員40萬兵力,妄圖用武力滅亡中國。 七七事變的第二天,中共中央通電全國,號召中國軍民團結起來,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全國各族各界人民熱烈響應,抗日救亡運動空前高漲。在這種形勢下,蔣介石於7月17日在廬山發表談話,宣布對日作戰。中國抗日戰爭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抗擊和牽制了日本陸軍總兵力的三分之二以上,中國軍民傷亡達3500多萬人。經過8年的浴血奮戰,中國人民終於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也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在投降書上簽字。9月3日被定為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七七事變」後,中國軍民的奮起抗戰。世界各國人民紛紛以不同方式聲援中國抗戰。正如毛澤東在1937年10月25日與英國記者貝特蘭談話時所說:中國抗戰「喚起了國際輿論的同情。國際間過去鄙視中國不抵抗的,現在轉變為尊敬中國的抵抗了。」
1937年7月,日本法西斯集團經過充分准備後,悍然發動了七七事變,把6年前在中國東北挑起的局部戰爭升級為全面侵華戰爭,率先在世界的東方點燃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
『拾』 盧溝橋事變歷史背景怎麼樣
1、盧溝橋事變是日本蓄謀已久的對中國開戰的借口,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其實當時失蹤的日本士兵叫菊地直次郎他鬧肚子,點名的時候他上廁所去了。但是日本要搜查宛平城的時候他已經歸隊了。日本挑起七七事變就是為了開始全面進攻中國的前奏。
2、歷史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軍挑起九一八事變,佔領中國東北,並一手炮製了偽「滿洲國」。日軍佔領東北後,將魔爪伸向華北,陰謀策動「華北自治」。1936年6月,日本天皇批准了新的《帝國國防方針》及《用兵綱領》,公然宣稱要實現控制東亞大陸和西太平洋,最後稱霸世界的野心。8月7日,日本五相會議通過了《國策基準》,具體地規定了侵略中國,進犯蘇聯,待機南進的戰略方案。同時,還根據1936年度侵華計劃,制定了1937年侵華計劃。從1936年5月起,日本陸續增兵華北,不斷製造事端,頻繁進行軍事演習,華北局勢日益嚴峻。當時,守衛平津地區的中國守軍為第29軍,軍長宋哲元兼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
3、事件影響
「盧溝橋事變」標志著中華全民族抗日戰爭的開始。中國人民經過流血犧牲、艱苦抗戰,終於在1945年8月15日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贏得了民族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