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南泥灣》這首歌表達了什麼感情
表達了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無限熱愛和對祖國前景的熱切期待,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② 南泥灣是否與九一八事件有關的歌曲
是。
《南泥灣》是一首陝北民歌,也是一首經典的革命歌曲,在它產生的那個年代,這首歌曾激勵了無數人,即使在我們今天再聽這首歌時,我們仍然能夠從中感受到喜悅與激動的心情。
南泥灣位於延安城東南45公里處,方圓百里。1941年春,由於當時國民黨反動派對陝甘寧邊區及抗日根據地實行經濟封鎖。
所以,中共中央命令八路軍359旅進駐南泥灣,實行屯墾,生產自救。在短短的三年內,由王震旅長率領的359旅發揚「自力更生,堅苦奮斗」的革命精神,把荊棘遍野、荒無人煙的南泥灣變成「處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陝北好江南。
1943年秋天,「不要公家一粒糧、一寸布、一文錢」的359旅,還給陝甘寧邊區政府上交了公糧,徹底打破了國民黨的經濟封鎖。也就是在這一年,一首由賀敬之作詞、馬可作曲的歌曲《南泥灣》一下子唱紅了整個邊區。
1943年春節,延安魯迅藝術學校的秧歌隊來到南泥灣,向三五九旅在英雄們獻上新編的秧歌舞《挑花籃》,《南泥灣》是其中的插曲。歌曲旋律優美,抒情,歌唱南泥灣由荒涼變成「江南」,並熱情歌頌了開荒生產建立功勛的八路軍戰士。全曲可分為對比性的兩個部分。前半部分曲調柔美委婉。
③ 《南泥灣》這首歌的創作背景
1943年,這首曲子誕生在延安,是以馬可為主要創作人的團隊作品。
1943年春節,延安魯迅藝術學校的秧歌隊來到南泥灣,向三五九旅的英雄們獻上新編的秧歌舞《挑花籃》,《南泥灣》是其中的插曲。此曲旋律優美、抒情,熱情歌頌了開荒生產建立功勛的八路軍戰士,歌頌他們把荒涼的南泥灣改造成了美麗的「江南」。
全曲可分為對比性的兩個部分,前半部分曲調柔美委婉,後半部分歡快跳躍,最後採用五度上行的甩腔手法結束全曲。歌曲吸收了民間歌舞的音調和節奏,加上載歌載舞的表演形式,融抒情性與舞蹈性為一體,更加生動感人。
(3)南泥灣歌曲反映了什麼歷史擴展閱讀
南泥灣
作詞:賀敬之
作曲:馬可
花籃的花兒香
聽我來唱一唱 唱一呀唱
來到了南泥灣
南泥灣好地方
好地呀方
好地方來好風光
好地方來好風光
到處是莊稼 遍地是牛羊
往年的南泥灣
處處是荒山 沒呀人煙
如今的南泥灣
與往年不一般 不一呀般
如呀今的南泥灣
與呀往年不一般
再不是舊模樣
是陝北的好江南
陝北的好江南
鮮花開滿山 開滿呀山
學習那南泥灣
處處是江南 是江呀南
又學習來又生產
359旅是模範
咱們走向前
鮮花送模範
咱們走向前
鮮花送模範
④ 延河,棗園,南泥灣,楊家嶺,都發生了什麼事
這些地方都在延安。發生的事應該都是一些革命的故事,南泥灣是一片荒灘,最後被開墾成一片良田。楊家嶺。是中國共產黨最早開會,發出聲音的地方。延河和棗園就是延安具有代表性的的自然景物。
⑤ 南泥灣歌詞是什麼年代
1943年作於延安。
1943年春節,延安魯迅藝術學校的秧歌隊來到南泥灣,
向三五九旅在英雄們獻上新編的秧歌舞<<挑花籃>>,<<南泥灣>>是其中的插曲.
歌曲旋律優美,抒情,歌唱南泥灣由荒涼變成"江南",
並熱情歌頌了開荒生產建立功勛的八路軍戰士.全曲可分為對比性的兩個部分.
前半部分曲調柔美委婉,後半部分歡快跳躍,最後採用五度上行的甩腔手法結束全曲.
歌曲吸收了民間歌舞的音調和節奏,加上載歌載舞的表演形式,
融抒情性與舞蹈性為一體,更加生動感人。
這首流傳廣泛的歌曲現在已經有多個正式出版的版本,
包括由 黑鴨子合唱團 以及 崔健等搖滾音樂人 翻唱的版本。
⑥ 簡述由賀敬之作詞,馬克作曲的南泥灣所反映的史實及其歷史背景
賀敬之在這個時期創作了不少歌詞,傳唱至今的歌曲《南泥灣》就是由賀敬之作詞,馬可作曲,為慰勞三五九旅而創作的。
⑦ 《南泥灣》表達了什麼感情,怎麼答題
《南泥灣》的歌詞簡潔質朴,充滿了歡快的氛圍,積極的情緒。歌曲旋律優美,歌唱南泥灣由荒涼變成「江南」,並熱情歌頌了開荒生產建立功勛的八路軍戰士,反映了抗戰時期,大後方軍民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延安精神。
全曲可分為對比性的兩個部分。前半部分曲調柔美委婉,後半部分歡快跳躍,最後採用五度上行的甩腔手法結束全曲。歌曲吸收了民間歌舞的音調和節奏,加上載歌載舞的表演形式,融抒情性與舞蹈性為一體,更加生動感人。
作詞:賀敬之
作曲:馬可
花籃的花兒香,聽我來唱一唱,唱一呀唱
來到了南泥灣,南泥灣好地方,好地呀方
好地方來好風光,好地方來好風光,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
往年的南泥灣,處處是荒山,沒呀人煙
如今的南泥灣,與往年不一般,不一呀般
如呀今的南泥灣,與呀往年不一般,再不是舊模樣,是陝北的好江南
陝北的好江南,鮮花開滿山,開滿呀山
學習那南泥灣,處處是江南,是江呀南
又學習來又生產,359旅是模範,咱們走向前,鮮花送模範
咱們走向前,鮮花送模範
(7)南泥灣歌曲反映了什麼歷史擴展閱讀
南泥灣精神的核心和本質就是艱苦奮斗、自力更生。1941年3月,八路軍三五九旅進駐了作為陝甘寧邊區南大門的南泥灣,一邊練兵,一邊屯田墾荒。正是在開荒過程中,培育和形成了以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為核心的南泥灣精神。
三五九旅剛開進南泥灣的時候,南泥灣還是一個梢林滿山,荊棘遍野,野獸出沒,人煙稀少的地方。戰士們描繪那時的南泥灣是:「南泥灣啊爛泥灣,方圓百里山連山。雉雞成伙滿山噪,狼豹成群林里竄。猛獸當家百年多,一片荒涼沒人煙。」
條件艱苦可想而知,但廣大指戰員說:「幹革命需要艱苦奮斗,艱苦奮斗才能幹好革命。」廣大指戰員積極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克服困難,創造輝煌。
沒有房子住,戰士們先是露營,在用樹枝搭起的簡陋帳篷里住,遇到雨天衣服被子被淋濕,就燒火取暖,後搭草棚、打窯洞,解決了住的問題;糧食不夠吃,就在飯里摻黑豆和榆樹錢,旅團首長帶頭,冒著風雪嚴寒,到百里以外的延長等地去背糧。
沒有菜吃,戰士們到山裡挖野菜(如苦菜、地皮菜等),找榆樹皮,收野雞蛋,打獵(野豬、野雞等),下河摸魚;沒有燒的,戰士們就打柴燒木炭;穿的很困難,每個戰士一年只發一套軍衣,平時就縫縫補補,夏天光著膀子開荒、種地、打場,長褲改短褲,短褲改褲衩,磨破褲衩的布條打成草鞋,絕不浪費。
沒有生產工具,他們自己製造;沒有耕牛,就用钁頭;沒有燈油,就用松樹明子,或者把樺樹皮捲成筒當燈點;缺少學慣用具,就用樺樹皮當紙,用炭當筆;沒有擦槍油,就採集野杏仁榨油代替。[2]部隊在困難的時候,節衣縮食;在生產自給有餘的時候,仍然勤儉節約,艱苦奮斗。
旅首長曾向全旅發出號召:「生產要多,消費要省。」1942年以後,部隊已經達到了糧食自給,還是將瓜菜、紅薯、山葯蛋等摻和在糧食里做「八寶飯」吃,而且每天仍然堅持吃兩干一稀。從1941年起,部隊基本上沒有向上級領過被子。
戰士們被子里的棉絮,早就滾成一團團的疙瘩了,可是發下新被子時,戰士們誰也不肯要,說:「哪天不打敗日本鬼子,哪天就不換被子。」
總之,在短短的三年內,三五九旅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把荊棘遍野、荒無人煙的南泥灣變成了「處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陝北好江南。南泥灣由此成為大生產運動的一面旗幟。
⑧ 南泥灣歌詞表達了怎樣的情緒
此曲旋律優美、抒情,熱情歌頌了開荒生產建立功勛的八路軍戰士,歌頌他們把荒涼的南泥灣改造成了美麗的「江南」。
1943年,這首曲子誕生在延安,是以馬可為主要創作人的團隊作品。1943年春節,延安魯迅藝術學校的秧歌隊來到南泥灣,向三五九旅的英雄們獻上新編的秧歌舞《挑花籃》,《南泥灣》是其中的插曲。
全曲可分為對比性的兩個部分,前半部分曲調柔美委婉,後半部分歡快跳躍,最後採用五度上行的甩腔手法結束全曲。歌曲吸收了民間歌舞的音調和節奏,加上載歌載舞的表演形式,融抒情性與舞蹈性為一體,更加生動感人。
(8)南泥灣歌曲反映了什麼歷史擴展閱讀:
這首流傳廣泛的歌曲現在已經有多個正式出版的版本,包括由黑鴨子合唱團 以及崔健、周華健等搖滾音樂人 翻唱的版本。由於歌曲旋律非常優美婉轉,非常適合用手風琴這種樂器來演繹,因而也相繼出現了許多優美的手風琴獨奏曲。
歌詞:
花籃的花兒香,聽我來唱一唱,唱一呀唱。
來到了南泥灣,南泥灣好地方,好地呀方。
好地方來好風光,好地方來好風光,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
往年的南泥灣,處處是荒山,沒呀人煙。
如今的南泥灣,與往年不一般,不一呀般。
如呀今的南泥灣,與呀往年不一般,再不是舊模樣是陝北的好江南。
陝北的好江南,鮮花開滿山,開滿呀山。
學習那南泥灣,處處是江南,是江呀南。
又學習來又生產,359旅是模範,咱們走向前,鮮花送模範。
咱們走向前,鮮花送模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