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秦始皇吞並六國有什麼歷史意義

秦始皇吞並六國有什麼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2-07-08 00:21:17

① 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意義是什麼

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馭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捶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一統江山。
卻說兩千年前,我中華大地,廣瀚無邊,諸侯林立,群雄並起,直至戰國年間,在這片東方聖土之上發生了一件震古爍今之事--秦始皇統一六國。秦始皇,名嬴政,兒時歷難,少年成王,親理國政,勵精圖治,十年滅六國,統一度量衡、文字、貨幣,實現華夏大一統,奠定中華版圖,功高蓋世;又推行暴政,焚書坑儒,大興土木,築長城,廣建宮室,遭千古罵名。後陳勝揭竿而起,樹起了農民起義首面旗幟,到霸王項羽火燒阿房,秦朝亡,江山一十五載,「子孫帝王萬世之業」終為夢囈。
秦始皇統一六國在華夏文明史上無疑是一件大事,直至今天,對統一六國功過之評論亦是眾說紛紜,觀點不一。本人才疏學淺,不敢枉自評論歷史偉人,只是談一些自己的一點看法。
首先,從國家形式上說。我將此事視為侵略行為,而非內戰。首先定位何為內戰,又何謂侵略,兩者同為戰亂,但性質不一。內戰是一個國家的內部紛爭,就是說在一個國家原有政權的統治之下,出現了新的政權,新舊或新政權之間的利益爭奪的行為;侵略則是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的征伐,是原來兩個或多個政權互相獨立的存在,而某個政權企圖消滅其他政權的行為。戰國年間,七雄並立,各自有其國家的疆域、國號和獨立政權,國人也有著濃厚的國家概念。秦國憑借國力昌盛,舉兵征討其它六國,將六國政權徹底消滅,就是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的征伐行為,也就是一種侵略行為。把此事定義為內戰的觀點,是基於當今中國的版圖而言。按照現在中國的版圖,此七國盡在其中,彼此之間的爭斗的確是在一個國家之中的內部紛爭,確為內戰。不過我們不應該以現在的情況來定義兩千年前的歷史事件,當時,中華並非一個整體,而是七個國家彼此獨立的存在。所以,秦統一六國在國家形式上來說是侵略行為,不能說成內戰。
再從族群類別來說,這是內戰。七國之中,上至君主,下至平民,盡皆為黃皮膚、黑頭發、黑眼睛的炎黃子孫,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華夏。而與之對立的,是那些在中原之外的邊緣地帶游弋的匈奴部落。戰國年間,七國為爭奪領土互不相讓,爭斗不斷,中原大戰如火如荼。但在七國爭斗之外的卻還有戰爭從未間斷,那就是華夏民族對匈奴的反擊戰爭。這又形成了兩個力量集團,一方是企圖蠶食中原的各類匈奴部落,另一方是以七國作為整體的華夏民族。值得深思的是,七國都把抵禦蠻夷入侵視為頭等大事。在中原紛爭不斷的情況下,其地理位置位於北方的趙、秦、燕三國自然擔當起了抵禦匈奴的重任,三國無不抽調兵力,全力阻擊匈奴入侵,趙國名將李牧的十幾萬大軍長駐雲中河套地區。戰國時代雖未徹底解除匈奴之患,但也維持了抵禦兩胡、匈奴不能南下。可見中原華夏種族雖分七國,但在抵禦外患的大義上自發的達成了默契,這正是同為軒轅後裔的族群觀念的共同意識。在這個意義上來說,秦統一六國是一個族群――華夏民族的內部紛爭――內戰。
秦統一六國之後,始皇帝統一度、量、衡、文字、貨幣,使得中國文明萬宗歸一,形成中國文明的正源,實現了華夏文明的大一統,確立了中國民族以整體的雄姿屹立在世界的東方。自此以後,黑頭發、黑眼睛、黃皮膚的華夏子孫的潛意識里烙下了「只有統一才合理」的印記。以後的歷朝歷代,直到今天,每個中國人都把這條意識作為國家存在的最基本的標准,不論任何原因的分裂局面都被最終的統一。我國疆域與歐洲總面積不相上下,但是歐洲卻一直都是眾多國家的組合,中國之所以沒有出現歐洲那樣的諸多小國,與這一次大統一所烙下的統一意識是分不開的。在中國的歷史上,統一時期占據主流,分裂內亂終歸統一。強盛的中國全部是統一時期,貧弱的中國全部是分裂內亂時期。只有統一的中國才是中國,炎黃子孫只有團結成一個整體才有出路,才具備與世界其他強國分庭抗禮的權力。如今歐洲搞歐盟,也是意識到了這個道理。我們應該慶幸,當今歐洲正在克服諸多的困難搞歐盟,可是我們的先人早在兩千多年前就為我們做完了。
我不敢妄自評價秦始皇,只是我們都應該感謝他為我們奠定了華夏存在的合理形式――統一團結。所以我要說始皇帝的名字必將千古流傳。再提一下,自秦以後,完成我中華文明統一大業的隋文帝楊堅,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以及民國蔣中正,他們都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應該記住的名字。

② 秦兼並六國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秦的統一是春秋以來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比起西周,東周時期的生產力又有新的發展,采礦、冶煉、鑄造業中出現了許多新工藝,如豎井中採用垛盤支護,使採掘深處的銅礦成為可能;硫化礦冶練技術的出現,拓寬了銅礦資源的利用;焊接、嵌錯、鎏金和失蠟法鑄造工藝等,使中國的青銅時代進入又一個繁榮期。鐵器的出現,特別是戰國中葉以後鐵工具在農業和手工行業中逐漸普及,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社會分工更細,各行各業的興盛,促進了商品的生產和流通,使商業活動空前活躍。新興地主階級及相應生產關系的出現,對舊有生產方式是個沉重打擊。這是生產力的一次解放。可是分封制導致割據與混戰,給社會經濟帶來很大的損失,造成人員的大量傷亡。各國之間設關立禁,也不利於社會生產的發展和文化的交流。因此,只有實現統一,才能促使社會更快地發展和進步。廣大農民、工商業者和新興地主都盼望統一。雖然統一是靠長時間戰爭實現的,人民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它畢竟換來了歷史的進步,使一種新的制度得以確立。秦始皇統一六國,在古代史上是一件大事,它對中國歷史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秦始皇廢除了古代的封國建藩制度,推行郡縣制,從中央到地方建立層層控制的統治體系,並採取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措施,對中國的封建社會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③ 秦朝統一六國有什麼歷史意義

秦朝統一六國的歷史意義:

  1. 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自秦統一後,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有的時期出現了割據狀態,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的主流。

  2. 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其專制集權統治制度,在我國沿襲了兩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

  3. 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對我國以後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維護國家統一,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4. 修築了著名的萬里長城和靈渠等古代工程,鞏固祖國的邊疆。

④ 秦始皇統一六國有什麼意義

在東方,自從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中國基本維持了大一統的局面,其奧秘何在?歷史學家解釋了中國的大一統對整個國家的好處,卻沒有解釋分裂為什麼會走向統一。難道只要對整個中華有利,統一就必然會發生嗎?為什麼不會陷入囚徒困境呢?難道分裂不是一個穩定解嗎?本文就試圖對這個問題做出回答。通過借鑒經濟學的分析方法,本文給出的答案是,在中國,由於歷史學家們提到的統一的好處,分裂不是一個穩定解,穩定的納什均衡解應該是弱肉強食,趨向於統一。

關鍵詞:一超多強 統一 納什均衡 規模經濟

1812年侵俄戰爭前夕,拿破崙對富歇表示:「我要把計劃的內容付諸實現。我們應當有一部歐洲法典,一個歐洲的最高法院,一種統一的歐洲貨幣,統一的度量衡,統一的法律。應當由我把歐洲的各國人民變成一個統一的人民,巴黎要成為世界首都。公爵先生,這就是唯一的理想結局。」 然而,拿破崙的計劃最終落空了。一個從科西嘉島平地而起的少年,自由馳騁歐洲二十年,可謂天才蓋世。可是即使天才如拿破崙,也不能統一歐洲,更何況凡夫俗子?其實在歐洲歷史上,除了羅馬帝國的短暫統一外,歐洲幾乎意味著分裂和戰爭,直到最近幾年,才出現了少許統一的傾向。可是,早在兩千多年前,秦始皇贏政就能夠橫掃天下,削平六國,建立中華帝國。為什麼拿破崙不能統一歐洲而秦始皇卻可以統一六國?難道僅僅因為秦始皇的個人天才?
這個問題早被古代的英雄豪傑或歷史學家提出過,討論過,但是大多文章各抒懷襟缺乏理性,始終沒有一個令人信服的說法。今人有別於古人不是今人的智慧更勝一籌,而是今人的科學技術更發達,經濟學區別於歷史學社會學也是經濟學的方法更科學嚴密。用經濟學的方法尤其是博弈論的方法來分析這個千古之謎,無疑會增加對這個問題的理解。而研究這個問題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第一,從歷史的角度看,如果中國歷史和其他各國文化有唯一最重要的歧異,那就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的統一全國(黃仁宇 1999);第二,從現實意義上說,冷戰結束以後的一超多強的世界格局與戰國後期六強相峙、一國稱霸的局面幾乎是一模一樣的。

一 文獻概述

因為沒有在經濟學界內看到對此問題的研究,所以文獻綜述只能簡要提及某些歷史學家、政治學家和古代文人的觀點。
最早的研究應該追溯到西漢政論家賈誼的《過秦論》。賈誼指出,秦國之所以能夠統一六國,是因為一方面秦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備,外連橫而斗諸侯」,另一方面六國「爭割地而奉秦」,使秦國「有餘力而制其弊」。但是我們知道,並非每個內立法度務耕織的國家的都能統一天下,這六個國家也並非都爭著割地奉秦。顯然,這種分析過於簡單甚至是錯誤的。 在賈誼之後,中國古代文人寫了不少關於這個方面的文章。比如,宋代蘇洵蘇轍父子分別寫過《六國論》。前者認為六國滅亡的原因在於六國以土地賄賂秦國,「弊在賂秦」;後者認為原因在於六國沒有遠略,應該採取「厚韓親魏以擯秦」的聯合策略卻沒有採取。實際上,兩者都認為原因是六國主觀上沒有採取最優策略。這種觀點佔主導地位。這其實不奇怪,不獨在秦始皇統一六國這個問題上,中國古代文人往往從道德的角度檢討歷史,而不是從技術的角度看歷史,把國家興衰的一切原因大部分歸結於君主個人素質的高低。這幾乎成了一個寫政論類八股文的公式。但是中國人很早就懂得唇亡齒寒的道理的,怎麼會那麼愚蠢呢?所以也有人認為,秦始皇統一六國是順應人心和歷史趨勢的結果。可是很少有古人解釋過為什麼順應歷史趨勢,最多也只是像賈誼一樣,泛泛而談「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虛心而仰上」。
這只有到了近代才被職業歷史學家解釋。比較典型的有黃仁宇、葛劍雄。他們都指出了當時的地理環境的重要作用。比如,黃仁宇提到一個重要觀點:由於黃河經常出現河床淤塞,引起堤防潰決泛濫,造成大量生命與財產損失。河流的水量在洪水期間和枯水期間幅度的變化又大,更使潛在的危機經常惡化。如果有一個坐落於上游的中央集權,又有威望動員所有的資源,也能指揮有關的人眾,就可以在黃河經常的威脅之下,給予應有的安全。當周王不能達成這種任務時,環境上即產生極大的壓力,務使中樞權力再度出現。所以中國的團結出於自然力量的驅使。又因為由於氣候的原因,中國大部分地區是農業為生存根本,而塞北乾燥,適合游牧。氣候不利的時候,馬背上的剽竊者就不由自主地打算襲取種田人,後者通常有半年的積蓄。零星的侵略可能擴大為戰事,到公元前3世紀游牧民族的威脅已相當嚴重,這時已有將北方幾個小國家所築土壁結合起來構成一座相連的城塞之必要。所以這種局勢的展開也指出中國即使在國防上也要中央集權。(黃仁宇 1999)這種觀點是相當精闢的。《戰國策》就曾經記載,「東周欲種稻,西周不下水」的事情。其實這還算好,更嚴重的事情是有些國家壅防百川,各自為利不說,還把水災轉嫁到其他國家,即所謂的「以鄰為壑」。人類社會越是處在發展初期,就越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一個民族的文化往往和她的地理環境有密切的關系。當然,他們並不是把地理環境作為一個唯一的原因來解釋,但是地理環境是一個極端重要的解釋變數。地理環境和其他一些因素一起構成了經濟上統一的規模效應。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這是對一個新制度的需求。如果說,秦始皇順應了歷史趨勢,也相當於說,秦始皇在一次大規模的誘致性制度變遷中扮演了一個重要的歷史角色。其實這種觀點較早的提出應該尋至1936年冀朝鼎用英文寫的《中國歷史上的基本經濟區與水利事業的發展》。它通過對大量水利史料的分析,概括出「基本經濟區」這一概念,揭示了中國歷史上統一與分裂的經濟基礎。但是這類觀點是有不足之處的,即他們都沒有談到這次大規模的制度變遷如何實現的問題。因為雖然七國作為整體,有規模效應,有對統一的需求,但是考慮到囚徒困境的存在,對一個集體最優的結果未必會出現。為什麼這個全國統一的結果出現了,這是歷史學家們沒有解釋的。更進一步,如果在經濟上沒有對國家統一的需求,那麼戰國七雄就不會合並成當今的中國嗎?不統一,又是什麼樣的情形呢?這是歷史學家沒有從來都沒有想過的。這正是本文試圖回答的。

二 模型的建立
建立模型之前,必須對戰國時期的局勢作一個簡單描述,然後再進行抽象。戰國時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從公元前475年到前338年商鞅被殺是第一時期,這時期各種變法活動很多,各國都想通過改革走向強盛,著名的如秦的商鞅變法(公元前 356 和公元前 350),楚國的吳起變法,魏國的李悝變法,這一時期局勢相對穩定。從前338年到前 288年齊秦相約共同稱帝,和前284年五國合縱攻齊,是第二時期。這個時期,各國軍備競賽加劇,戰爭頻繁,大國兼並小國,最後形成了七雄。前284年到前221年,秦不斷擴張終於滅掉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秦國在前260年經過長平之戰,成為經濟上和軍事上當之無愧的第一強國。此後合縱連橫就僅僅圍繞著六國聯合攻秦還是降秦展開了。
考慮這樣一個世界:一個超級大國,六個強國。他們將長期並存還是天下一統?在分析之前,我想,做如下幾個基本的假設是合適的:第一,各個國家都是有兩類人組成,一類是君主,類是民眾。其中君主可以認為是對統治集團的抽象;第二,君主左右國家的重大決策權,君主的效用與國土的面積和本人政治威望成正比例關系;第三,民眾關心的是自己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民眾僅僅在造反的時候關心政治利益。第四,在君主和民眾之間存在一種分配規則。由這種規則,一個國家的社會財富在君主和民眾之間得到分配。這些都是對單個國家內部的假設,非常符合我們觀察到的實際情況,沒有什麼令人感到奇怪的地方。但是除了對單個國家內部的假定之外,還必須對國家之間的力量對比做一些假設。前284年,齊過遭到樂毅率領的五國聯軍的痛擊,從此國力衰退,秦國成為第一強國。能與秦國一拼的只有趙國,而經過前260年的長平之戰後,趙國也實力衰弱了。齊楚韓魏趙燕六國中,任何一個單獨國家的實力都不足以抵抗秦國了。但是在邯鄲之戰中,秦國包圍了邯鄲兩年多,信陵君竊符救趙,於是秦國不得不引兵而退。所以可以假定,一個唯一的超級大國可以打敗任何單獨一個弱國,而任意兩弱國的聯合從概率上可以抵抗超級強國,即逼迫強國退兵的概率大於1/2。說任意兩個國家聯合可以抵抗強國,並不是說兩國聯合就一定能夠攻下超級強國。因為進攻和防守是不一樣的。長平之戰,秦將白起活埋了趙國四十萬大軍,堅定了各國聯合抗秦的決心,大概十五年後五國部隊聯合攻打秦國,但是出人意料的是盟軍兵敗函谷關。可見攻守不同力量的發揮本來就是不一樣的,更何況是秦地易守難攻(朱士光 2000年)。當然這並不能證明,秦國可以同時進攻五個國家取得勝利。所以假設超級強國從概率上打不過兩個弱國的聯合,而兩國聯軍從概率上不能入侵強國是合情合理的。同時,為了分析的方面,又不影響結果,不妨再假設,所有六個弱國都有相同的力量。這樣的假設,當然與戰國時期的情況不完全相同了,但是可以預想,這不會對實質性的結論有多大影響。
在這些關於各國力量對比的假設下,秦國能夠削平六國統一天下就成為一個直覺難以解釋的謎。
下面考慮戰爭對各國的成本和收益的不同。這里有一個關鍵的假定。假設打仗的成本是一樣的都為C。戰勝則獲得土地,戰敗則失去土地。這從整個天下的角度看起來是一個零和博弈,但是從每個國家的利潤考慮,而每個國家的利潤又可以相加的話,就不一定是零和博弈。對於強國侵略一個弱國的戰爭還必須加上一條:弱國必定失敗,但是強國的收益必然會大於弱國的損失。為什麼?弱國損失的可能僅僅是一些兵力和土地,但是強國獲得的不僅是單純的土地,他還可以以此土地為跳板進行更大的擴張,這就是強國額外的戰略收益。比如美國入侵伊拉克不僅可以控制伊拉克的石油,還獲得了遏止其他大國的一個戰略要地。而伊拉克損失只是土地,因為他不可能憑借伊拉克來遏止其他大國。
另一方面,一個弱國和強國和平相處的時候,弱國可以獲得強國的庇護,但是一個弱國如果去營救另一個遭到強國侵略的弱國,那麼他就會失去這種庇護。假設這種庇護對弱國的效用為B。所以,主動營救的弱國的成本不僅是自己的軍隊的損失,而且還包括失去強國的庇護,而其收益僅僅是被營救的弱國給的好處加上弱國不滅亡帶給自己的安全感。
營救損失=C+B…………………………………………………………………………(1)
營救利益=被營救者給予的饋贈+保存鄰國對自己的長遠好處……………………(2)
如果強國可以給潛在的主動營救的弱國一些好處,潛在的主動營救的弱國則可能不會採取營救措施。這在後面詳細分析。

三 模型的解
做了以上兩個方面的假設之後,就可以考慮一個完全信息靜態博弈了。在這個博弈中,參與者的行動是非常復雜的。因為不僅超級強國和弱國之間可能發生戰爭,弱國與弱國之間也可能發生戰爭。所以要分析單個參與者的策略進而推測納什均衡,是非常困難的。比較簡單的辦法是直接從結果上加以猜測。讓我們先想像一下會出現什麼狀態。
首先,比較令人感興趣的是六國聯盟並力攻秦這樣的一種情況是否是納什均衡。其次,秦國可以統一天下,用的是遠交近攻的辦法,那麼超級強國進攻一個弱國,其他弱國不營救是否是一種納什均衡呢?再次,是否會出現強國攻打一個弱國,而其他弱國趁火打劫的情況,這種情況是否是納什均衡呢?
前者就是合縱家蘇秦力求的狀態。但是可以證明,這不是一種納什均衡。這種情況下,強國知道自己基本上是打不贏,所以他的最優策略是避免全面進攻,採取防守加分化瓦解,甚至裝出一種弱國的樣子欺騙他國。所謂的分化瓦解,就是用利益收買或者用強力擊潰其中一兩家,讓其中一兩家認為不應該進攻秦國。為什麼這樣可以做到?因為參與聯盟的每一家都希望自己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收益。只要強國給出的好處有足夠的誘惑力,任何一家就會選擇與秦和好,而不願意花費成本去攻打一個堅固的函谷關。為了分析的方便,不妨假設n個弱國聯合,可能戰勝強國的概率為P,戰勝方的收益為T,戰敗方的損失為S,(因為這里沒有額外的戰略收益,所以T=S),無論如何戰斗的成本應該為Nc。所以對於單個弱國兩說,其利潤就是
P(T/n—C)+(1-P)(-T/n-C)……………………………………………………(3)
這里的P》1/2,所以隨著聯盟數量n的增多每個國家的利潤就越少。考慮強國打算收買其中一個弱國的情況。顯然強國可以給出的收買金的上限是T—C。如果強國給出一個十分接近該值的收買金,那麼任何其中的弱國都會發現該值不但幾乎沒有風險,而且會大大高於聯盟的利潤。但是,這里也有問題。比如弱國收了強國的金錢後,可能還會進攻強國,而在接收之前又不一定相信強國會給這些收買金。前一種情況太復雜,而且歷史上出現的次數不多,只好不考慮了。後一種情況必須考慮,那麼這里也有一個強國承諾的可信度問題。
可以看出,關鍵是要讓其中一個弱國相信接收強國的饋贈更好。甚至一個虛假的承諾都可能會起作用。但是如果強國沒有強大到一定程度,以致P很大,而承諾的可信度不高,那麼強國需要提供的誘惑就必須很大,甚至是整個國家。但是只要強國到達了一定臨界點,就會是弱國組建多國聯盟的可能性為零。完全可以計算出與這個臨界點相對應的概率P來。令(3)等於零就得到P=1/2+nC/2T。顯然,當強國的實力和各國聯盟的實力相等的時候,P=1/2。此時單個弱國的利潤就已經是負數了。所以可以推算,這個使組建聯盟的可能性為零的臨界點應該低於各國聯盟總實力。涵義是顯然的:強國不需要太強大就可以瓦解聯盟;強國只要強大到一個臨界點而不必達到聯盟總實力就可以使聯盟沒有組建的可能性。
上述的分析使我們看清,強國要瓦解多國聯盟中的一個國家需要什麼條件。而同盟國之間的信用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有一兩家退出聯盟,整個聯盟之間的信用體系就會立刻崩潰,整個聯盟就會瓦解。所以強國強到一定程度,就不用怕弱國的聯盟,弱弱聯盟就不會是一個納什均衡。這就解釋了為什麼秦國可以屢屢擊潰多國聯盟,而幾十年的齊國卻被樂毅率領的聯軍打得幾乎亡國。顯然不是因為齊國不想瓦解聯盟,而是說明可能是因為齊國尚沒有那個實力瓦解聯盟,也可能是因為其提供的承諾不可信度太低。蘇轍怪六國不聯合起來「厚韓親魏以擯秦」是沒有道理的。因為前期一旦聯盟出現,秦國就不會主動進攻,採取熱愛和平的虛偽態度,並用重金收買盟國。所以聯盟國不是一個個退出,就是在失去敵人的情況下自動瓦解,自相殘殺起來,畢竟每個國家都想擴張自己的領土。到後期強大的秦國已經超越臨界點,弱國根本就聯盟不起來。這和歷史事實非常符合。曾經發生過一件有趣的事情:齊楚試圖聯盟來進攻秦國。秦國張儀卻對楚國說,你不要來進攻我就給你六百里地。不知道是因為楚國人太容易欺騙還是張儀的騙術太高明,楚國真的對齊國說不攻打秦國了。結果秦國不給地,楚國得不到地反而得罪了齊國,結果被秦齊兩國打得一敗塗地。為什麼戰國最後幾年中,秦國幾乎沒有碰到什麼盟軍的抵抗可以勢如破竹,就是這個原因。這也是為什麼強大的齊國一直不參加反對秦國的戰斗的原因。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下面這件事情:在荊軻刺秦王之前,有人勸燕國太子丹再次聯盟各國抵抗秦國,而他說了一句話,那就是各國懼怕秦國不敢結盟。

因為以上原因,在強國大到一定程度之後,六國聯盟攻打強國將不會是一個納什均衡。那麼超級強國進攻一個弱國,其他弱國不營這種情況是否會是一個納什均衡呢?只要強國給列國一定的旁觀費收買列國,列國就可以從旁觀中得到好處。給定列國收受了一定的旁觀費而旁觀,那麼受到進攻的國家的最優策略就是割讓土地乞求和平。給定受到進攻的國家的最優策略是求和,那麼眾弱國中的任何一家就一定不敢來進攻強國。給定弱國的這些策略,那麼強國的最優策略就是放心大膽地進攻。這是一個納什均衡,也是在秦始皇的統一戰爭中真實發生的情況。但是這里有一個疑問,就是會不會出現第三種情況,即眾弱國趁火打劫。這是可能的,因為這里弱國要考慮兩個選擇:收取了旁觀費不花任何代價,與趁火打劫哪個更賺?到底會不會趁火打劫這就很難說了,要看當時的歷史條件。因為可能你收取了旁觀費還要趁火打劫會換來秦國的敵視,如果你沒有收取旁觀費來趁火打劫,也許撈不到任何好處,反而多樹一個敵人,當然也有可能得到一點油水。所以這個很難從純理論上作出推論。能夠得到的推論是強國進攻弱國而各國不相救是一個納什均衡。

但是這里需要考慮的是被進攻的弱國是否會收買另一個弱國來營救自己。這必須考慮被收買的弱國是否可以出足夠高的好處給另一個弱國。潛在的營救國有兩種選擇。第一,不支付任何成本就得到強國的饋贈。第二,花兵力去營救被進攻的弱國,得到該弱國的饋贈。根據上節的分析,
營救成功的損失=C+B…………………………………………………………………………(1)
營救成功利潤=被營救者給予的饋贈+保存鄰國對自己的長遠好處………………………(2)
這樣,營救的利潤=被營救者給予的饋贈+保存鄰國對自己的長遠好處—(C+B)
強國在戰勝中得到的收益大於弱國的損失。在戰爭的成本是一樣的情況下,被進攻的弱國能給予的饋贈〈=戰敗損失,強國能夠給予的饋贈〈=戰勝收益—C。
這樣,營救的利潤〈=戰敗損失+保存鄰國對自己的長遠好處—(C+B)
庇護是短期內就可以看見的,而唇亡齒寒要等到一個國家滅亡的時候才能發生,而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國君會認為自己的國家會在自己的手裡滅亡,所以通過時間貼現過來唇亡齒寒的危險已經很小了。那麼保存鄰國對自己的長遠好處,可以看成為零。於是,
營救成功的利潤〈=戰敗損失—C—B………………………………………………………(4)
不營救的利潤〈=戰勝收益—C +B…………………………………………………………(5)
(5)—(4)= 戰勝收益—戰敗損失+2B………………………………………………………(6)
前面提到,強國戰勝的收益是大於弱國失敗的損失的,所以(6)>2B.假定營救一定成功,如果我們一定要考慮保存鄰國對自己的長遠好處的話,其實我們應該比較的不是受到強國庇護的好處與保存鄰國對自己的長遠好處的大小,而是兩倍多的受到強國庇護的好處與保存鄰國對自己的長遠好處的大小。本來有長遠目光的君主就不多,更何況,要比較的是「兩倍多」。如果再進一步考慮營救不一定成功,每個國家是風險規避者,那麼弱國就更加不會去營救弱國了。這些分析更加堅定了我們的信心:弱國相救弱國不是一個納什均衡。

既然找到了納什均衡,那麼這個納什均衡是否穩定就成為關鍵的問題。很可惜,這很有可能不是一個穩定的納什均衡,因為只要被攻擊的弱國奮力抵抗,並給其他弱國以足夠的好處,就可能換來其他弱國的營救。但是幸運的是,只要再加一些條件,這就會成為一個穩定的納什均衡。比如,強國聯合一家弱國來進攻另外一家弱國,那麼要打破這個納什均衡均衡就不是微度擾動可以做到的。必須有兩家弱國同時營救才可能打破這個納什均衡。如果強國在進攻之前再實行遠交近攻,事先用巨大的財富收買一家(齊國就是典型),那麼要打破這個納什均衡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而這個納什均衡就會趨向穩定。
至此,可以得出結論:在如上假設的一強多弱(或者說一超多強)的模型下,一個穩定的納什均衡將是強國聯合一家弱國進攻另外一家弱國,給其他弱國一定的旁觀費,而其他弱國不會營救被攻擊的弱國,被攻擊的弱國只有割讓土地俯首稱臣。

四 模型的引申
如果對上述模型進一步思考,就會發現還有意猶未盡的地方。我們還不能說,這就是秦始皇統一六國的秘密。因為,秦王政征服一個弱國之後,還必須確保那個被征服的國家的民眾不造反。別忘了,剛開始的假設中還有民眾。可惜在我們的假設中很難說民眾會不會造反。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如果國民財富分配的規則是傾向於被征服民眾,那麼被征服民眾就會感激秦王不會造反。但是這樣一來,原來秦國的民眾的財富是否一定會減少呢?如果會,那麼秦王不管怎麼做,總有民眾要造反,統一大業也就玩不成了。這時,前輩歷史學家們提出的理由有效地支持了秦王的統一。那就是中國作為一個整體,統一比不統一好。我們不妨套用經濟學術語稱之為「規模效益」。有了規模效益,只要秦王確定的分配規則不是太苛刻,讓原來秦國的民眾和被征服的民眾的經濟利益不受損害就可以穩坐江山。然而,很可惜我們這位偉大的秦始皇的分配規則十分苛刻,結果到秦二世江山就丟掉了,反倒讓後世帝王吸取了他的教訓,在與民休息的政策下,中國出現了強盛的西漢,作為與西方羅馬帝國旗鼓相當的帝國屹立在世界東方。到後世,中國歷史的分分合合,基本上都是圍繞著分配製度來的。很多情況是民眾不堪重負反抗壓迫,導致王朝更替。因此自古帝王被灌輸的思想幾乎都是要善待民眾這種道德說教。為什麼?因為統一之後,沒有什麼比分配規則對於維持統治更重要了。
至此,我們不妨給歷史做個假設,如果沒有經濟上的規模效應,戰國七雄又將何去何從呢?很明顯,在第三節中分析的納什均衡不會受到任何影響,強國照樣要去征服弱國,而弱國總能夠被征服。受到影響的只是下面的結論:被征服的民眾或者原本本國的民眾,由於在統一的國家下不能得到更多的財富,反而失去了很多財富,必然會揭竿而起,反抗強權。所以歷史就會是征服——反抗——分裂——再征服——再反抗——再分裂,從而導致長久的混戰之中。其中,即使有一個強大的國家也許可以暫時征服很多國家,顯得疆土遼闊,但是由於沒有規模經濟,一定要重新分裂。世界就會永遠處於分裂和戰爭的狀態。這,就是歐洲的歷史!
五 結論
關於秦始皇為何可以橫掃六合統一天下的問題,至此有了一個相對滿意的答案。首先,中國的天時地利決定了規模經濟的存在,而規模經濟提供了統一得到維持的基礎;其次,一超多強的格局決定的納什均衡不是弱弱聯合而是弱肉強食、各個擊破,從而規定了從分裂走向統一的必然性;最後,贏政的天才和秦國獨特的國情決定了必定是秦始皇統一六國而不是別人!至此,我們有一個更一般性的結論:從博弈論分析得知,強國強到一定程度,就可以統一幾個弱國,而統一能否長期維持就要看統一後是否有規模經濟,以及分配規則是否合理。本文的貢獻僅僅在於從理論上否定了小國分裂的囚徒困境發生的可能性,論證了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必然性。我想,這個結論在一超多強格局下的一般推廣對解釋以後的中國歷史和整個歐洲歷史,分析目前國際政治形勢都是有較大啟發意義的。

⑤ 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意義是什麼

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意義是:

1、秦始皇順應歷史潮流,滅六國統一了中國,結束了諸侯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符合廣大人民的願望。

2、他建立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鞏固了統一,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3、他通過統一戰爭,擴大了疆域,使秦朝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5)秦始皇吞並六國有什麼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統一的歷史條件:

秦統一前,國家處於分裂割據狀態,戰爭頻繁,嚴重阻礙了各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同時給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災難。秦的統一,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聲。

公元前247年,秦王嬴政即位時,具備實現統一的三個客觀條件:

1、社會經濟發展,民族、地區之間聯系加強,為統一提供了必要的社會基礎。

2、人民苦於戰亂,渴望統一。

3、秦國變法比較徹底,實力最強,具備進行統一戰爭的條件。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封建經濟和軍事力量增強,逐漸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封建國家,因此,在七國中秦國最有條件實現統一。

⑥ 秦王嬴政滅六國完成統一有什麼意義

封建帝制的確立——秦始皇統一中國 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雖然也存在過夏商周等名義上統一的國家,但是不論從民族形態、政治結構還是社會經濟形式來看,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大帝國。中華帝國的形成,是從千古一帝的秦始皇開始的。而且從秦始皇開始,中國長達兩千年的封建帝制也確立下來,一直被沿用到清代。 「德邁三皇,功過五帝」 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嬴姓,名政。秦莊襄王之子。13歲即王位,39歲稱帝。戰國末年,秦國實力最強,已具備統一東方六國的條件。秦王政初即位時,國政為相國呂不韋所把持。公元前238 年,他親理國事,免除呂不韋的相職,並任用尉繚、李斯等人。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魏、楚、燕、趙、齊六國,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是他統一六國後採取的一項空前的措施。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原封建割據的國家組織機構,已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於是,他採取了一系列調整、完善和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的措施。 首先改「王」為「皇帝」。春秋戰國時期的最高統治者一般都稱為「王」,但秦統一中國以後,秦始皇覺得自己是「德邁三皇,功過五帝」,「王」已不足以顯示其尊貴,便令臣下議帝號,諸大臣博士商議的結果認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因此上尊號為「泰皇」。然而秦始皇仍不滿意,單取一個「皇」 字,同時又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自此「皇帝」就代替「王」而成為最高統治者的稱謂。而秦始皇就成了中國歷史了第一位皇帝。始皇又下令取消謚法,不準下一代皇帝給上一代皇帝起謚號,自稱為「始皇帝」,並安排好自己死後兒孫繼位,「後世以計數」,稱為「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為顯示皇帝的威尊和與眾不同,從秦代開始規定了一套制度,如皇帝的命為「制」,令為「詔」,文字中不準提起皇帝名字。皇帝自稱「朕」,印章稱「璽」,而一般民眾再不許使用「朕」、「璽」二字。此外,還制定了一套服飾制度。 第二,加強中央政權組織。秦王朝的中央政權是秦國原來的中央政權的延續和擴大,但官職的名稱和權力有許多變化:最高統治者是皇帝,皇帝以外,中央最重要的官職是三分,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戰國時秦國原有相、相國,統一全國後,稱作丞相,李斯為第一位丞相,乃百官之首。「金印紫綬,掌丞天子,助理萬機。」太尉:原稱尉、國尉,統一全國後稱太尉,「金印紫綬,掌武事」,「主五兵」,乃武官之長。御史大夫:秦國原有御史,後置御史大夫「以貳於相」。御史大夫掌監察,「銀印青綬,掌副丞相」,其位略次於丞相。 在「三公」之下,有所謂「九卿」,而實際之數並不止九個,大部分為秦原有,少數是統一後新設的:奉常:掌宗廟禮儀,有丞。郎中令:負責皇帝的保衛和傳達,下屬有大夫、郎中、謁者。衛尉:掌皇宮的警衛部隊,有丞。太僕:掌皇室東馬。廷尉:掌刑罰,全國最高司法官,有正、左、右監。典客:主管秦王朝統治下的少數民族。宗正:掌宗室親屬事務,有兩丞。治粟內史:掌谷貨,有兩丞。少府:負責供應皇室用之山海池澤之稅,有六丞。中尉:負責京師保衛,有兩丞。主爵中尉:掌列侯。 秦始皇統治時期,中央集權的重要特點是軍政大權獨攬於皇帝一人手中。為使大權不致旁落,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政、軍和監察大權,互不統屬。如丞相總領朝廷集議和上奏,協助皇帝處理日常事務,並收閱各地的「上計」。 但統兵之權卻屬於太尉,而且御史大夫也有權復查大臣的上奏和地方的「上計」。太尉雖名為最高軍事長官,但實際只有帶兵權,而無調兵權。由於三公互不統屬,所以最後決斷只能歸皇帝一人。 第三,調整地方政權組織。統一後的地方政權組織,主要是推行郡、縣、鄉、亭四級行政組織。剛統一時,秦分天下為36郡,以後,隨著邊境的開發和郡治的調整,總郡數最多曾達46郡。郡置守、尉、監,守治民,尉典兵,監御史則負責監督百姓及官吏,職務類似於中央的御史大夫。郡守、郡尉和監御史明確分職,是與中央政權的「三公」明確分職的原則相一致的。郡下為縣,縣的長官為縣令(長),屬官有丞。 縣以下以鄉、亭為單位,「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嗇夫、游僥。」鄉三老、嗇夫、游僥的職責大致與郡的守、尉、監相仿,「三老掌教化;嗇夫職聽訟,收賦稅;游徼徼循禁賊盜。」鄉以下為亭,亭為秦時重要的地方基層組織。亭有亭長、亭父、求盜各一人,任務是平時練習五兵,接待往來官吏,兼管為政府輸送、采購、傳遞文書等。 秦王朝所推行的封建官僚制度,是中國政治制度史上的一大進步,它不僅改變了世襲制,而且取消了「食邑」、「食封」制,規定了每一個官吏俸祿,自丞相至下層官吏皆有定秩,由「二千石」至「斗食」不等。這種制度自秦統一後在全國實行,歷封建社會2000年之久而基本未變。 第四,以「五德終始說」為加強統治的思想武器。秦統治者為了欺騙人民,為自己的一統天下尋找正當的理論根據,採用「五德終始說」,宣揚秦代周是水德代替火德。根據「五德」說,「更命河曰德水,以冬十月為年首,色上黑,度以六為名,音上大呂,事統上法。」 「衣服旄旋節旗皆上黑」,「數以六為紀,符、法冠皆六寸,而輿六尺。六尺為步,乘六馬。」 「車同軌,書同文」 除了在政治上建立皇帝制度、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以外,秦始皇在經濟、文化等等方面也作了一些統一的工作。 頒布保護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律令。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發布「使黔首自實田」的律令,令佔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農,按當時實際佔有的田數,向國家呈報,這就意味著秦王朝承認他們的私有權,並給予保護。又實行重農抑商政策,「上農除末」,打擊非生產性活動,鼓勵從事農業、手工業生產的政策。這一措施對保護封建土地所有制、發展封建經濟起了重要作用。 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秦統一前,貨幣很復雜,不但形狀、大小、輕重不同,而且計算單位也不一致。大致有布錢、刀幣、圓錢和郢爰四大系統。除郢爰流行於楚國外,布錢流通於韓、趙、魏;刀幣流通於齊、燕、趙等國,圓錢流通於秦、東周、西周和魏、趙等國,秦統一後,秦始皇下令統一全國貨幣,以黃金為上幣,鎰為單位;以方孔有廓圓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稱為「半兩」錢。這種,圓錢一直沿用了2000多年。 秦在統一全國前,度量衡方面的情況與貨幣也差不多,非常混亂。秦已於商鞅變法時就對度量衡的標准作過統一規定。 全國統一後,秦政府即以秦國的制度為基礎,下令統一度量衡,並把詔書銘刻在官府製作的度量衡器上,發至全國,作為標准器。 戰國時代處於長期的分裂割據時代,言語異聲,文字異形,東方六國文字難寫、難認,偏旁組合、上下左右也無一定規律,嚴重阻礙文化交流。公元前221年,秦世皇以秦國通行的文字為基礎制定小篆,頒行全國。並利用戰國陰陽家的五德終始說,以秦得水德,水色黑,終數六,因而規定衣服旄旌節旗皆尚黑,符傳、法冠、輿乘等制度都以六為數。水主陰,陰代表刑殺,於是以此為依據加重嚴刑酷法的實施。始皇三十四年,下令銷毀民間所藏《詩》、《書》、百家語,禁止私學。隨後因求仙葯的侯生、盧生逃亡,牽連儒生、方士四百餘人,而將其全部坑殺於咸陽。 修馳道墮壁壘。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在各地修築了不少關塞堡壘,同時各國間的道路寬窄也不一致,影響交通往來。秦始皇下令拆除阻礙交通的關塞、堡壘。公元前220年修建以首都咸陽為中心的馳道。前212年,秦始皇又下令修一條由咸陽直向北伸的「直道」,僅用2年多的時間即告完成。這些「馳道」、「直道」,再加上西南邊疆的「五尺道」以及在今湖南、江西、廣東、廣西之間修築的「新道」,構成了以咸陽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道路網。後又統一道路和車軌寬度,便利了交通往來。秦統一後採取的以上措施,對於消除封建割據、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發展封建經濟和文化,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秦世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對中國歷史的走向,無庸諱言,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⑦ 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一歷史事件有何重要意義

1、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接受了分裂割據的局面,在我國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從此統一成為中國歷史的主流.從這一意義講,沒有秦,就沒有漢、唐、元、明、清,也就沒有今天的中國。

2、統一為中國的古代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3、為了鞏固統一,秦始皇創建了一整套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並採取了強有力的措施鞏固統治,這一切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秦始皇因此也就成了中國的千古大帝,他不愧為中國封建社會體制的總工程師。

⑧ .秦王吞並六國有著什麼樣的歷史意義

秦國之所以可以統一六國主要是由於秦國沒有執行宗法制,相對於六國而言變法更加徹底,這當然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但是秦國統一六國還和秦國人民的文化素質、心理素質以及社會禮俗風尚等具有一定聯系,尤其是秦國禮俗風尚對於秦國統一六國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秦變法時期以及秦國禮俗變化對於秦國統一六國的重要影響。秦人自從商鞅變法後也徹底改革了一些粗陋、落後的禮俗習慣,使秦人擺脫了傳統禮俗在精神、文化以及思想上的影響以及束縛,這對於再造秦人統一時期的禮俗風尚,提高秦人的心理素質,創新秦人文化都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秦國實施變法時期以及統一六國時期發生的禮俗變化相對於當時六國禮俗變革而言有很大的進步和改變,主要體現在秦國變「戎秋」的華夏禮俗,將之前秦國的一些風俗特徵完全根除了,對於秦國的科學、文化以及經濟等各方面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從「今書」採納校勘成果的來源看,「今書」主要採納杜子春、鄭司農的校勘意見,適當吸收我們所不知道的其他學者校勘成果,同時適當採納了「故書」正本、「故書」或本,形成與「故書」有一百五十多處文字差異的新版本,這個《周禮》本子從文獻質量看顯然高於河間獻王發現的先秦舊書《周禮》版本,是一個精校本。由於鄭司農也稱引「故書」,而「故書」正是由於「今書」的出現才會被稱為「故書」。來源:青春歲月

閱讀全文

與秦始皇吞並六國有什麼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2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