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寒山寺在哪裡
寒山寺位於蘇州市姑蘇區,始建於南朝蕭梁代天監年間,初名「妙利普明塔院」。
一、關於寒山寺的詩句
楓橋夜泊
張繼 唐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譯文:
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對著江邊楓樹和漁火憂愁而眠。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半夜裡敲鍾的聲音傳到了客船。
二、歷史文化
寒山寺自從唐代詩人張繼題了《楓橋夜泊》一詩後,該寺便聞名了。寒山寺佛像雕塑別具一格,碑刻藝術天下聞名,碑廊陳列著歷代名人岳飛、唐伯虎、董其昌、康有為等人的詩碑,其中當推晚清俞樾書張繼詩碑最為著名。
如今的大鍾為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江蘇巡撫陳夔龍督造。巨鍾有一人多高,外圍需三人合抱,重達2噸。大雄寶殿內兩側壁內鑲嵌的是36首寒山的詩碑,還有懸掛於兩側的十六羅漢像。殿內的兩個石刻和尚就是寒山與拾得。
僧人撞鍾之所以要敲108下,主要有兩種含義。一是說每年有12個月、24節氣、72候(五天為一候),相加正好是108,敲鍾108下,表示一年的終結,有除舊迎新的意思。二是依照佛教傳說,凡人在一年中有一百零八種煩惱,鍾響108次,人的所有煩惱便可消除。
每年除夕之夜,中外遊人雲集寒山寺,聆聽鍾樓中發出的一百零八響鍾聲,在悠揚的鍾聲中辭舊迎新,祈禱平安。
(1)寒山寺有多久歷史擴展閱讀
寒山寺的故事傳說
相傳唐太宗貞觀年間有兩個年輕人,一名寒山,一名拾得,他們從小就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長大後寒山父母為他與家住青山灣的一位姑娘訂了親。然而,姑娘卻早已與拾得互生愛意。
一個偶然的機會,寒山終於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心裡頓時像打翻了五味瓶,酸、苦、辣、咸、澀,唯獨沒有一絲甜味。他左右為難,怎麼辦呢?經過幾天幾夜痛苦思考,寒山終於想通了,他決定成全拾得的婚事,自己則毅然離開家鄉,獨自去蘇州出家修行了。
十天半月過去了,拾得沒有看見過寒山,感到十分奇怪,因為這是從來沒發生過的。一天,他忍不住心頭的思念,便信步來到寒山的家中,只見門上插有一封留給他的書信,拆開一看,原來是寒山勸他及早與姑娘結婚成家,並衷心祝福他倆美滿幸福。
拾得這才恍然大悟,知道了寒山出走的原委,心中很難受。深感對不起寒山,他思前想後,決定離開姑娘,動身前往蘇州尋覓寒山,皈依佛門。
時值夏天,在前往蘇州的途中,拾得看到路旁池塘里盛開著一片紅艷艷的美麗絕頂的荷花,便一掃多日來心中的煩悶,頓覺心曠神怡,就順手採摘了一支帶在身邊,以圖吉利。
經過千山萬水,長途跋涉,拾得終於在蘇州城外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好朋友寒山,而手中的那支荷花依然那樣鮮艷芬芳,光彩奪目。寒山見拾得到來,心裡高興極了,急忙用雙手捧著盛有素齋的篦盒,迎接拾得,倆人會心地相視而笑。圖案,就是這兩位好朋友久別重逢時的情景。
過去蘇州民俗中婚嫁用的人物圖畫掛軸,以及江南許多地方春節時貼在大門上的門神,內容都是兩個人,一個手捧竹篦盒,一個手持荷花,笑容可掬,逗人喜愛的模樣。據說也源於這個美好的傳說。
民間還傳說,「和合二仙」為了點化迷惘的世人,才化身寒山、拾得來到人間的,甚至寺名也由於「和合」在此喜相逢並成為住持,而由「妙利普明塔院」更改成「寒山寺」。
由於「和合」思想深得人心,加上張繼詩句「姑蘇城外寒山寺」的廣為流傳,所以盡管後來在宋朝時,曾將寺名重新改為「普明禪院」,但人們仍習慣地稱它為「寒山寺」。從元末至清末,寒山寺曾五次慘遭洗劫,但事後總能復建,足見寒山寺在歷代人們心中的地位。
而且直到現在,寒山寺供奉的佛像仍是寒山、拾得,可見由他倆首倡的「和合」思想已在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㈡ 蘇州的寒山寺有什麼歷史呢
為著一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的詩,從此對這個地方充滿了嚮往,覺得來蘇州遊玩不親身感受下寒山寺的話算是一種遺憾。雖然現在的鍾已經不是詩中的那口鍾了,橋也不是原來的橋。但是詩中的意境一直都在,這就是為什麼幾乎所有人都會背誦這首詩的原因。
不管是園林風格的江南特色,還是佛教文化的傳播之地,寒山詩都是值得我們細細品味的,歷史的積淀在文化中表現,是來蘇州遊玩不可忽略的景點之一
㈢ 寒山寺的介紹
寒山寺位於蘇州市姑蘇區,始建於南朝蕭梁代天監年間(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寒山寺佔地面積約1.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三千四百餘平方米。寒山寺屬於禪宗中的臨濟宗。唐代貞觀年間,當時的名僧寒山、希遷兩位高僧創建寒山寺。1000多年內寒山寺先後5次遭到火毀(一說是7次),最後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緒年間。歷史上寒山寺曾是中國十大名寺之一,寺內古跡甚多,有張繼詩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書碑文殘片等。
㈣ 寒山寺的歷史沿革
解放前
唐太宗貞觀初(627--649)名僧寒山子,來此縛茆起居,唐玄宗時著名禪師希遷(700--790)在此創建伽藍,題額曰寒山寺。
北宋太宗太平興國初(976--983)節度使孫承祐重建佛塔七成(層)。.北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郇國公王珪因書張繼詩,易封橋為楓橋。南宋高宗紹興年間(1131-1162年)稱楓橋寺。洪武年間(1368-1398年)僧昌崇僻建。寒山寺歸並寺三:秀峰寺、慧慶寺、南峰寺;庵四:文殊、雲皋、射瀆,其一失。據此可見寒山寺在明初尚為叢林。
辛亥革命後至1949年,寒山寺亦處危境,香煙稀少,門庭冷落,收入無著,住僧星散。1941年秋,高冠吾等曾將原藏經樓略事修葺,易名為霜鍾閣。日軍侵佔蘇州時期,寒山寺殿堂房舍曾一度淪為日軍倉庫馬廄。
解放後
1949年新中國成立,由蘇州市文管會代管。
1954年原常州接待寺僧演林至寺協助照管香火,寒山寺才又有僧人。同年有蘇州名士宋鴻釗者,將其祖傳名樓花籃樓施贈寒山寺,移建於碑廊西南隙地,易名為「楓江樓」。
1958年蘇州市寺廟集中管理,部分法像被集中到西園戒幢律寺。隆慶寺龍藏經被調入寒山寺。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寒山寺一度成為造反派刑訊逼供的牢房。佛像、法器、殿閣受損,寺藏文物被查抄。性空法師事先採取保護措施,使碑刻、藏經、羅漢等得以保存。
1978年11月15日,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第一次到寒山寺視察並指導修復工作。寒山寺由此開始修復。
1979年除夕,在蘇州市對外友協倡導配合下,舉辦第一屆寒山寺聽鍾聲活動,此後人數、規模逐年擴大,已成為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活動。
1979年7月,蘇州市人民政府民族宗教處正式恢復,加速了寒山寺整修工程。同年,從西園寺請回釋迦、迦葉、阿難、彌勒、韋陀及寒山、拾得諸塑像。
1980年,寒山寺被批准為首批全國重點開放寺院之一。1981年,新建心凈樓、鍾房。
1982年,江蘇省人民政府正式宣布寒山寺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0年,寒山寺完成五百羅漢裝金,並翻建聞鍾亭諸建築。
1992年秋,寒山寺舉行普明寶塔奠基儀式,1993年開工承建。1996年10月30日舉行普明寶塔落成及佛像開光典禮。
2001年,先後完成翻建弘法堂、整修上客房與齋堂、大修藏經樓等工程。立性空法師書《楓橋夜泊》詩碑於鍾房南側。
㈤ 寒山寺簡介
寒山寺在蘇州城西閶門外5公里外的楓橋鎮,建於六朝時期的梁代天監年間(公元502-519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原名「妙利普明塔院」。
寒山寺山門前面的石拱圈古橋是江村橋,橋堍與山門之間那垛黃牆稱照壁。山門兩旁兩棵古樟。黃牆內古典樓閣飛檐翹角,右為楓江樓,左為霜鍾樓,都源於楓橋夜泊詩。
寒山寺寺院布局並不追求左右均衡,照牆和山門基本是一線相承,後邊的大雄寶殿、藏經樓,並不在一條中軸線上;新建的普明塔院,則按南北向中軸線布局。寺中處處皆院,錯落相通。
寒山寺屬於禪宗中的臨濟宗。唐代貞觀年間,當時的名僧寒山、希遷兩位高僧創建寒山寺。1000多年內寒山寺先後5次遭到火毀(一說是7次),最後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緒年間。歷史上寒山寺曾是中國十大名寺之一,寺內古跡甚多。
(5)寒山寺有多久歷史擴展閱讀:
世界之最:
2008年12月30日,世界最大詩碑和最大佛鍾在蘇州寒山寺正式落成開放。據了解,今年12月初寒山寺大鍾、大碑均已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認定為創「世界記錄」。
其中「寒山寺大佛鍾」重達108噸,高8.608米,最大直徑5.242米,鍾面刻有七萬多字的《大乘妙法蓮花經》。「寒山寺大碑」總高為16.9米、重約400噸,其正面刻有唐代張繼所詩、俞樾所書的《楓橋夜泊》,背面則刻有乾隆御筆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