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上的平城京是今天哪個城市

歷史上的平城京是今天哪個城市

發布時間:2022-07-08 01:49:56

A. 日本的奈良

奈良市 (Nara) 是日本為數不多的內陸縣之一──奈良縣的首府。它位於近畿地區中南部,與京都和大阪構成等腰三角形。
奈良是日本有名的古都之一。在歷史上,它曾被稱為「大和國」。從公元655年至784年,日本的幾代天皇都在奈良建都,名平城京,史稱奈良時代(公元710-789年)。後來在日本的南北朝時代(鐮倉時代與室町時代之間),奈良又成為南朝的中心。現今的奈良市僅為當年平城京的左京部分,面積為221.9平方公里,人口約26萬,它仍保持著日本古典風格,成了著名的游覽勝地。
奈良是日本著名的歷史古都,被日本人譽為「精神故鄉」。早在3—5世紀,山明水秀的奈良就是日本「大和國」的中心,在奈良時代(710年—784年),奈良是日本的首都,定名為平城京。
平城京是模仿中國唐朝長安城修建的,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六十多年歷史。當時平城京東西寬4.3公里,南北長4.8公里,面積約為中國古長安的四分之一。城北正中有平城宮,那是天皇的寢宮,也是議政廳。通向平城宮的朱雀大路將平城京分為左京和右京。奈良當時十分繁華,人口高達20萬,成為日本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也是日本佛教藝術的發祥地。
至今,奈良古都仍保存著許多著名的寺院、神社、佛像、雕刻、繪畫、平城京遺址和眾多皇陵等。整個奈良市區很好地保留著古都昔日的傳統風貌。為了保存歷史原貌,奈良政府規定一般的住宅高度上限為10米,商店為31米,繁華的商業街為40米。因此奈良沒有高樓林立的壓迫感,舉目遠眺,映入眼裡的是寺廟、佛塔和青山,歷史古跡和自然景觀恰到好處地融為一體,甚是引人入勝。
奈良得以發展到今天也是飽經滄桑。中世紀,奈良捲入戰爭,1180年,太政大臣平清盛燒毀奈良寺院和大部分街市。15世紀,以商業為中心的奈良再度繁榮。戰國時代,奈良又被諸侯統治,兵亂結束後,奈良成了德川幕府直轄領地,稱為「南都」。明治時代「廢佛毀釋」,奈良又動盪不安。但頑強的奈良人百折不撓,努力保護這個日本古文化中心,使這個日本工藝和文化的發祥地永葆青春。
來到奈良,首先選擇的景點應該是奈良公園,除了許多名勝古跡集中在這里以外,一千多隻馴鹿成為奈良獨特的風景。另外,在古建築的寺院和各種史跡中,最著名的有東大寺、法隆寺、興福寺、唐招提寺和葯師寺。在奈良保存的「日本國寶」和「重要文化財產」多達574件。
乘坐JR東海道新干線從東京車站到京都車站約2小時15分鍾,乘坐近鐵線從京都車站到近鐵奈良車站約39分鍾。乘坐近鐵難波、奈良線從近鐵難波車站到近鐵奈良車站約39分鍾。
從京都出發到JR奈良線、近鐵京都線,約40分鍾可達。從大坂出發到JR關西本線(大和路線)。
奈良也是日本古代文化發祥地之一,在文化史上稱為天平時代文化。1950年它被定為國際文化城市。這里有許多古代日本佛教建築和名勝,如奈良七大寺等。
位於市西郊的平城京遺址,已出土近2萬件文物。這是一座呈正方形的仿中國唐朝長安城的建築群,距今已有1260年的歷史,面積約為古長安的四分之一。北部有太極殿、朝堂和朝集殿構成的大皇宮;以朱雀大路為中心的街巷,呈棋盤格局,極似古長安城。

日本的唐招提寺 (Toshodai Temple) 是由中國唐代高僧鑒真和尚親手興建的,是日本佛教律宗的總寺院。
唐招提寺位於奈良市,是一組具有中國盛唐建築風格的建築物,已被確定為日本國寶。唐代高僧鑒真(公元688—763年)第6次東渡日本後,於天平寶字三年(公元759年)開始建造,大約於公元770年竣工。
寺院大門上紅色橫額「唐招提寺」是日本孝謙女皇仿王羲之、王獻之的字體所書。寺內,松林蒼翠,庭院幽靜,殿宇重重,有天平時代的講堂、戒壇,奈良時代(公元710—789年)後期的金堂,鐮倉時代(公元1185一1333年)的鼓樓、禮堂及天平以後的佛像、法器和經卷。日本奈良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古都,擁有眾多世界遺產,東大寺就是其中之一。東大寺作為日本佛教華嚴宗的總寺院,是由聖武天皇親自下詔建立而成的,因為當時首都奈良被稱為平成京,而寺院座落於首都以東,故名「東大寺」。

B. 平城是今天哪個城市

山西大同市

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北魏中期都城。北魏平城是在漢朝的平城縣之基礎擴建而成。從北魏道武帝拓跋圭於天興元年(公元398年)七月遷都至此,至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共建都於此97年之久,前後經歷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獻文帝、孝文帝共六位皇帝,成為當時北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另有山西同名古鎮和朝鮮同名城市及日本歷史名城平城京(今奈良)。平城取自漢語」平成「,因其古代處於漢族與北方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帶,而以「平」命之。

(2)歷史上的平城京是今天哪個城市擴展閱讀:

北魏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後,「營宮室,建宗廟,立社稷」,進行一系列的首都建設,宮殿苑囿、樓台觀堂等重大工程上百處。為了改善城市環境,從城北引如渾水,從城西引武州川水入城。

使首都大街西岸有潺潺流水,東西魚池有游魚嬉戲,水旁弱柳、絲楊、雜樹交蔭,利用水和樹把城市打扮得清新雅緻,配上巍峨的宮殿樓閣,真是花團錦簇一般。確實是「靈台山立,壁水池園,雙闕萬仞,九衢四達,羽旌林森,堂殿膠葛」。當時平城由皇城、京城、郭城組成。北面為皇城,皇城南是周回20里的京城,其外是周回32里的郭城。

C. 日本平城京是仿照中國哪座城市修建的

位於日本本州島的奈良縣,是日本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歷史上的平城京即建於該縣境內。平城京是日本仿照中國唐代國都長安城的形制,並以先此建成的藤原京(在今奈良縣原市)為原型建起的都城,位於今奈良縣奈良市西南

D. 日本歷史上的平京城是現在的

日本歷史上沒有平京城,只有平城京,是現在的奈良西郊,為曾經的日本都城。

E. 中國古代的平城是現在的哪個城市

平城是今山西省大同市。

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北魏中期都城。北魏平城是在漢朝的平城縣之基礎擴建而成。

從北魏道武帝拓跋圭於天興元年(公元398年)七月遷都至此,至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共建都於此97年之久,前後經歷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獻文帝、孝文帝共六位皇帝,成為當時北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另有山西同名古鎮和朝鮮同名城市及日本歷史名城平城京(今奈良)。平城取自漢語」平成「,因其古代處於漢族與北方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帶,而以「平」命之。

(5)歷史上的平城京是今天哪個城市擴展閱讀:

平城遺址在今大同城北、大同火車站以西到陳庄一帶,北依方山,外靠長城。今大同城北上皇莊之東和白馬城村北的板築城基,即是郭城的北牆遺跡。

大同車站附近曾發現有排列整齊的大型石礎、磚瓦殘片、「富貴萬歲」隸書瓦當等。在南門外工農路北側,

曾出土大型石柱礎、筒瓦和臼等。可推測這是一座北魏大型建築遺址。其東部曾出土石雕方硯一方,硯首雕有耳環形水池及騎獸、角抵、舞蹈、沐猴圖案四組。硯側雲龍、朱雀、水禽、銜魚的紋飾和下部壺門保存方形樣等,為北魏石雕藝術的孤品。

遺址還出土八曲銀流、刻花銀碗和鎏金高足鋼杯等文物,具有伊朗薩桑王朝金銀器特徵。是北魏時與西域交往的實物歷史見證。近年在城南又有新的遺址發現。平城遺址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資料:平城網路

F. 許多城市在歷史長河中更名換姓,古代平成是如今的哪一座城市

平城是今山西省大同市。

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北魏中期都城。北魏平城是在漢朝的平城縣之基礎擴建而成。

從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於天興元年(公元398年)七月遷都至此,至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共建都於此97年之久,前後經歷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獻文帝、文帝共六位皇帝,成為當時北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另有山西同名古鎮和朝鮮同名城市及日本歷史名城平城京(今奈良)。平城取自漢語」平成「,因其古代處於漢族與北方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帶,而以「平」命之。

G. 平城京的城市歷史

日本奈良的平城京也是仿隋唐長安城建造而成。東西約4.2km(32町),南北約4.7km(36町),面積大約相當於長安城的四分之一。這個矩形的城內,不論東西南北,每隔4町就有大路相通,猶如棋盤一樣。城北的正中,有向南佔地8町見方的「大內里」(平城宮),皇宮和役所就在其中。此外城中還有貴族和役人的住所、大寺院、庶民住的蓋有茅草的屋子和稻田。都城設有東西兩個市場,使用貨幣「和銅開彌」交易各種物品。估計當時城中的人口約有10萬人(全盛時估計有20萬人)。其中高級貴族約100人,中級役人約600人,可見絕大多數還是奴婢、手工業者、農民和從地方徵用來的壯丁。役所、貴族的宅邸、寺院等建築物,有著紅色的柱子、雪白的牆壁,屋頂則蓋有瓦。
1959年(昭和34年)對平城宮遺跡的發掘調查,探明了建築物的規模,而且出土了很多寫有文字的木簡,以土器為主的生活用具。平城宮遺跡作為史跡公園受到保護,而通過不斷的發掘研究,一個雄偉壯觀的平城京漸漸顯現在我們眼前。 遷都到平城京之前,日本的國都是位於大和平原南面明日香村北部的藤原京。藤原京是明日香凈御原宮時代天武天皇計劃修建的都城,然而直到其妻子即位為持統天皇後才得以建成。
在天武天皇之前,國都是隨著天皇所在地而一代一都制的變動著。掌握政治實權的高官們,特別是以大和為中心的有力豪族們,常常在自己的根據地周圍生活,在執行政務時便到皇宮來。這樣的體制,與其說存在都城,不如說作為天皇住所的皇宮是國家政治中心比較合適。
與此不同的是,和日本隔海相望的中國大陸與朝鮮半島卻在很早以前就確立了律令制度。大規模的都城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商業都市,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大化革新」以來,學習先進的大陸國家體制而建立的律令制度得以完備,天武天皇便將建設國都提上了中心議程,於是在明日香以北籌劃建造新的國都藤原京。
藤原京以皇宮為中心、天皇、為朝廷效力的役人等各家族一起住在一個城市中,這是一個很大的變革。因為當時的生活是以自給自足為主,所以消費型的流通經濟並不發達。模仿強大國家中國的都城,是想向朝鮮半島的外國使節們和本土的國民顯示日本的國威吧。
應該指出的是,藤原京的建造,很可能並不是日本人參考中國真實的都城所建。據說是天智八年(669年)的遣唐使,參考周禮等中國書籍而建設的。
時隔30年,日本再次派遣了遣唐使。大寶二年(702年)回國時他們詳細描述了中國長安城的輝煌壯麗。曾經以為是以長安為範本而建造的藤原京,與之相比實在顯得微不足道。
在以前的發掘調查中,都沒能找到藤原京的大極殿遺址。昭和32年奈良縣立橿原考古學研究所宣稱找到被稱為大宮土檀的地方,並認為這附近就是藤原京的大極殿所在地。由於當初研究者大多有著「藤原京是模仿長安城建造的」這一先入為主的固有觀念,認為皇宮應該位於都城的北面,並且是在平坦的地方,朝向南側。所以推測藤原京的范圍是北面以西通大阪、東抵伊勢的橫大路為界,西面以位於畝傍山東方的下道(以見瀨丸山古墳為基準)、東面以經過香具山山頂的中道為界(詳見附圖)。可是經過此後的多次發掘調查,京城大路遺跡和側溝等被發掘出土。大家才發覺當初所設定的范圍其實是實際范圍的兩倍,藤原宮並不是位於都城的北面,而是位於都城的正中,這樣一來藤原京的全貌便漸漸清晰起來。
藤原京與長安城是有著不同的。首先,皇宮不是如長安城那樣位於都城的北面並向南延伸,而是位於都城的中心。這恐怕是以周禮中的「天子畿內說」為根據,認為天子的住所應該是位於中央的,在這種想像之下才建造形成的。
此外,長安城整體來說地勢從北向南漸漸由高變低,這是考慮到南面有黃河的緣故而在打地基時有意安排的,皇城位於長安城的北端,廢水、污物等不會滯留宮中。可是藤原京因為位於大和平原的南面,飛鳥川向北流動,地勢是由南向北漸漸由高變低。藤原宮卻位於藤原京的中央,可想而知排出的廢水、污物等就會順著飛鳥川流經藤原宮了,那滋味肯定是不好受的。
而且長安城朱雀門南面還有明德門,寬廣的大路令人頓覺氣勢逼人。可是藤原京的朱雀大路卻很快被丘陵所阻止,實際上是橫跨飛鳥川並削平日高山才建成的。總之,作為都城的藤原京缺乏合理的設計和向外拓展的空間。
進入長安城的外國使節是先從黃河沿岸進入南面的明德門,再沿北上的道路前往皇宮。藤原京卻是從西面的橫大路進入,外國使節們是從西面進入位於中央的皇宮,這就不能顯示天子坐北朝南與臣下接觸的威儀,也顯現不出國威來。
早先曾認為是因為《大寶律令》推行之後官衙(役所建築)顯得狹窄,藤原京中的人口增長過快而使元明天皇決定遷都的,現在看來僅僅經過二代天皇便放棄藤原京,原因並不僅僅在此啊,上面所敘述的事說不定也是遷都的理由,而且可能是真正重要的理由。 以元明天皇為中心的朝廷達官顯貴們迫切想要對都城進行擴建,為此他們放棄了位於明日香的藤原京,籌劃在大和國北方奈良建造新的更為宏偉的新都城。
所選擇的定都地址位於大和平野北方,北面有佐保丘陵,佐保川斜向由北向南流淌著,地勢北高南低。東面是春日山地、西面是生駒山脈,在其包圍中的盆地的確是個理想的建都場所。
元明天皇親自視察後,決定在此建設新的都城。在決定遷都的詔書上認定這里是四神護佑適宜天子居住的地方。(即認為有東青龍、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守護著平城宮)在整體規劃中。首先以視為神山的御笠山山頂到生駒山山頂一線,作為都城東西方向的基準線。將從藤原京延伸到下道的延長線作為都城的南北中心線,即朱雀大路。並且以中道做為都城東面的境界線。都城整體上縱橫各劃分為8區形成內京,而在中心線與東境界間再劃出4區,以1區的距離為准等距離繼續劃分出南北4區形成外京,京城中遍布象正方形一樣的大路。
這樣的規劃自然是利用大陸傳來的測量技術才得以實現的。實際建設時,西面因為矢田丘陵的緣故,並沒有修建西京極大路(西四坊大路)。並且在北面又增加了一個區(即南北方向上有9個區),在皇宮東面形成突出在外的外京。至於為什麼要建設成為舊市街這樣向東突出的地域呢?對此還沒有定論,可能是平城京北面有佐保鄉、中部附近有春日鄉,在定都於此之前這里就建有宅邸了,所以才予以保留拓展,當做平城京郊外的外京的。
從藤原京二條沿古道「下道」可達平城京之南,九條大路中間就是平城京的入口羅城門。為了模仿中國的城郭形態,在平原正中屹立巨大的門顯得有些不協調。門前佐保川東西方向流動著就好像是堀,門的左右看起來象是有一面圍牆。
從羅城門向北的通道就是朱雀大路,寬達74m,到平城宮朱雀門大約有4km的距離。這么龐大的工程便是用現代的巨型機械也不容易完工。朱雀大路左右有側溝,沿路種有柳樹、槐樹等樹木,形成一條林蔭路。唐朝和新羅的外國使節曾通過這里前往平城京。
平城京中各處的大路寬度有所不同。平城宮南面東西走向的二條大路寬36m,其他的大路則有著24m、16m、14m、13m、9m這樣各種各樣的寬度。道路兩側的側溝寬度和深度也根據地方不同而有著各種規格。七條東一坊大路東側溝寬3m、深度0.25m,西側溝則寬8m、深度1.6m。八條西一坊中央坊間路的東側溝寬1.0m,深度0.3m,西側溝則寬5.5m~11m,深度1.5m~1.7m。可見是因地制宜,並沒有統一的規格。
位於左京二坊內的佐保川被整修成寬度10m以上的東堀,河水向南流淌,秋筱川則沿右京西一坊大路成為西堀。奇怪的是相對來說橋卻顯得比較少,在二條大路東一坊大路西側溝上有寬13.4m、長3.8m的橋,其寶珠紋飾的欄桿也已出土。然而左京三條條間北小路的東側溝寬4m,右京三條條間南小路西側溝寬3m,卻都沒有找到曾經建有橋梁的痕跡。這是否是出於治安上的考慮呢?
坂上郎女與藤原麻呂對歌時就曾提到渡過佐保川時感到不安,雖然可能有文學的虛構成分,但這與考古發現的並不是有大路的地方就有橋這一結果相吻合。有的坊好像也築有蓋有瓦的塀,但似乎並不是整個平城京都有這樣的塀,這也表明很可能是這些地區治安不好才建有塀。(注2)
此外,平城宮東院東側的東二坊坊間路和東院南側二條條間路北側溝的北側出土了東西方向的掘立柱或塀。因為從這往北就是藤原不比等的宅邸(後來的法華寺),出於治安上的考慮一天之中有的時間會禁止通行。律令「宮衙令分街條」規定,從夜晚到拂曉(都會敲打小鼓做標識),除了公使、婚嫁、居喪治病這樣的正當理由以外,禁止通行。從夜晚禁止通行這一條,也可以證實當時的確有治安問題。
坊間的配置,是大路中心線之間相隔533m,在此之間四等分為三條小路。因此被大路包圍的四角形會被分割成十六塊,每一小塊就稱為「坪」。這樣住所的位置就可以用坪數來表示,比如說二條東一坊五坪。然而據《萬葉集》來看,這樣的說法並未普及,「菅原里」、「坂上里」之類的舊里名照常被使用,這說明至少役所、官員的住所並未普及以坪來稱呼定位。 由羅城門經朱雀大路北上4km,在與二條大路的交叉路口便矗立著平城宮的正門朱雀門,由此往北的廣大區域就是平城宮。平城宮佔地東西1.3km、南北1km,四周有高5m的塀,有包括朱雀門在內的12個大門。其中正門朱雀門寬約25m、深約10m、算上基石的話高約22m,是座入母屋造式的二重門。
平城京的核心建築物大極殿和朝堂院就位於平城宮中,依據對遺跡的考察,位於朱雀門偏東一點,但令人費解的是發掘結果顯示在朱雀門中心線上也存在大極殿。平城京有兩個大極殿和朝堂院,這真有點不可思議。有種說法認為是聖武天皇時,作為遷都恭仁京(740年)和難波京(744年)的過渡建築物,在朱雀門中心線上建造了第一次大極殿。745年都城重新遷回平城京後,為了有所區別而有意在略微偏東的地方建造了第二次大極殿。然而通過對第二次大極殿下層遺跡的發掘,找到了掘立式的柱子遺骸,證明在遷都前兩個大極殿很可能都是存在的。第一次大極殿可能是在靈龜年間(715年)建成的,那麼是否可以認為先建造第一次大極殿是為了給後建造的第二次大極殿爭取時間呢?也就是說,在第二次大極殿完工之後,分擔了第一次大極殿的部分機能。
但是這樣還是令人費解,為什麼要建造兩個同樣機能的大極殿呢?要知道,這可是很耗費人力財力的工程,看看第一次大極殿四周南北長320m、東西長180m的迴廊就可以想像工程之巨。大明宮含元殿。這樣的話就好理解了,第一次大極殿是舉辦天皇即位式和外國使節謁見儀式時用的,而第二次大極殿就是用來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了。
第一次大極殿在740年遷都恭仁京後,成為山城國國分寺的金堂,鐮倉時代毀於戰火,只留下了現存於蟹滿寺的本尊丈六釋迦如來像。745年遷回平城京後,在第一次大極殿原址上,模仿長安大明宮的鱗德殿建造了樓閣,用以舉辦宴會,而這被認為是後來平安京豐樂院的原型。此外還對第二次大極殿的基石進行了改築重建,使其能更好的承擔處理日常政務的機能。
內里位於大極殿北部,朝堂院則位於大極殿南面,這種布局與早先的藤原宮相同,但與更早的飛鳥凈御原宮不太一樣。通過對飛鳥凈御原宮的發掘調查,得知其中心建築物的東南方有建築群存在,這個建築群中央有正殿並有建築物往南北延伸。這種格局是否說明北面是天皇居住的內里、舉行儀式時用的大極殿,而負責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就是東南方這個新發現的建築群,也就是後來演變形成的朝堂呢?可能是朝廷機構復雜化才追加朝堂這種建築的吧?
平城宮的核心建築物是位於南面的朝堂院、大極殿,以及第二次大極殿北面的內里。各種役所圍繞在四周,值得一提的是在平城宮東端有稱為「東院」的建築物,這是皇太子所居住的東宮,皇太子不在時則似乎作為天皇的宮內離宮使用,奈良時代結束後,光仁天皇將其改造成了柳梅宮。
此外,在平城宮遺跡東端發現了天平時代的東院庭園,與《續日本記》記載相吻合,這是個充分利用了東西80m、南北100m內復雜地形的庭園,多用以召開宴會。由於遺跡深埋土中故而保存較為完好,現已經將池、橋、塀及其他建築物復原,並移植了許多花草樹木,天平時代貴族那種優雅高貴的宴會氛圍恍惚就在我們眼前。 在朝廷仕官的人根據位階不同而享有面積不等的土地作為宅地。平城京中的土地究竟是怎樣分配的還不得而知,但參照藤原京的分配辦法,估計二者時間相隔不久,應該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據《日本書紀》記載,持統5年12月對藤原京宅地的分配是這樣的——「乙巳,詔曰:『賜右大臣宅地四町、直廣二以上二町、大參以下一町、勤以下至無位,隨其戶口,其上戶一町、中戶半町、下戶四分之一。王等亦准此。』」也就是說,右大臣(二——三位)4町、直廣二(從四位以下)以上2町、直大參(正五位上)以下1町、勤(六位)以下無位以上的上戶1町、中戶二分之一町、下戶四份之一町。
參考上面的數據,會覺得當時的人們佔有那麼寬廣的土地真是令人羨慕 (1町大約120m見方,即14400平方米)。大貴族及中下級役人們,將庭園開墾成田地來補助生活。當時沒有現在這樣的自來水設備,都是挖井灌溉的,排泄物也都在田地里處理掉。在水井旁邊的田裡就有排泄物,這就是當時的生活寫照。
分發到手的宅地,如果主人位階上升了,就可以得到與位階相般配的宅地。那時候宅地是否允許自由買賣還不是很清楚,但無疑會遷居。
平城京中有官方設立的東西兩市。市場好像在午時(上午十一點)左右開市,在日落時分閉市。東西集市由市司管轄,市場中的店被稱為肆,如史料中記載的絹肆、布肆等,就是專門買賣絹、布的店,而在市場上做買賣的人就被稱為市人(商人)。
由於給予役人們的報酬,常以實物支付。那些棉、布之類的就需要換成生活必須的糧食,於是設立用來交換的市場是必要的。
隨著市場中各種物品交易變得頻繁,首先要考慮的就是物資的搬運。可是與現代的運輸業不同,那時都是用人力來運輸的,在都城中似乎並未使用牛馬來搬運物資。交易者需要支付車錢和搬運費。
平城京中,以天皇為頂點,皇族、貴族、役人、僧尼、商人、職人(手藝人)、人夫(壯丁)、農民、流浪者等各種階層的人們聚居於此,形成古代真正意義上最初的城市。同時由於那時衛生觀念不強,沒有考慮到下水道的重要,而只是在大路邊挖有側溝排放污水,不難想像的到,這樣的城市很快就會異臭彌漫。
平城京中的寺院,既有從飛鳥遷來的,也有新建造的。因為奈良時代中後期就是古代日本佛教文化最鼎盛的天平時代,所以在平城京中新建了很多的寺院。
從飛鳥遷來的有葯師寺、元興寺、大安寺和興福寺等。其中葯師寺於養老二年(718)遷移至此,不過從出土木簡來看,似乎是從靈龜二年(716)就開始在平城京動工了。元興寺和大安寺則於靈龜二年(716)遷來,據《續日本紀》記載,天平十四年(742)建好大安寺金堂、天平十九年(747)塔院以外的建築才得以完成。此外,和銅三年(710)興福寺、養老二年(718)法興寺(飛鳥寺)、養老四年(720)興福寺佛殿司(北圓堂或者中金堂)也都紛紛遷入平城京。
與此同時新建寺院也有很多。其中天平十七年(745)發願修建東大寺的前身金鍾寺,天平勝寶四年才完工(大佛開眼)。此外,尚有藤原不比等死後,其女光明子捐獻財物修建的法華寺。天平寶字三年(759)新田部皇子為高僧鑒真修建的唐招提寺。神護景雲元年(767)建的西大寺和西隆寺。寶龜七年(776)建的佐伯院(香積寺)等等。
就這樣,在短短數十年中,大量寺院出現在平城京中。有趣的是,知名的神道教春日大社也是奈良時代末期創建的。
讓我們看看平城京早朝的情形。凌晨三點,第一次開門鼓會響起,平城京各處的大門會打開。早上六點半,第二次開門鼓響起,大極殿和朝堂院的南門會打開。役人們都會在第二次開門鼓敲響之前上朝,等待朝堂院大門打開。正午左右退朝鼓聲傳來,大門就會關閉。通常勞作時間是在上午,據「公式令京官上下條」記載,京官全部在開門前上朝,閉門後下朝。外官則是日出上朝,午後下朝。公務繁忙、有事相商、值班宿衛的官員,不在此例。
此後又特別制定了律令「仮寧令」來進一步規范外官(舍人和衛士等),另外,似乎允許在農忙時去領有地從事農事(五月、八月各有十五日的休假),這點從《萬葉集》中可見一斑,也就是說,這是法律認可的休假。
平城京中除了役人之外,還有僧尼、工商業者、奴婢,以及本來就在此居住的人,和從地方進京居住的人等等,估計人口在10萬人左右。特別是從地方進京的人,到後期越來越多。他們之中有被征調來的士兵、服徭役的壯丁,以及負責將租、庸、調等運進京的人,為招待這些各國趕來運輸租、庸、調的人,還成立了稱為各國調邸的投宿設施。由於回國的旅費也是自己負擔的,許多人因貧窮而不能回國,最終成為四處流浪無家可歸的人。此外,也有許多建造寺院等建築物的壯工定居在平城京中。
透過雄偉壯觀的平城京遺跡和出土的木簡、土器等文物,一個繁華的、急切模仿大唐盛世的天平時代就在人們的眼前。
注1:其間740年——745年間曾短暫遷都恭仁京和難波京,但745年又遷回平城京。
注2:當時將人民的生活程度分為上上戶到下下戶和等外戶十級,而據730年越前的記錄,90%以上為等外戶,另據750年安房的記錄,80%左右是等外戶,下下戶佔15%以上。所謂等外戶是立即需要救濟的,老百姓的生活如此艱難,當時的治安如何也就可以想像的到了。

H. 大化改新時期的平城京是今天的哪

奈良
平城京位於本州中西部奈良盆地東北端,公元710-794年間曾為日本首都。

I. 平城是今天的哪座城市

平城是今天的大同市。

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北魏中期都城。北魏平城是在漢朝的平城縣之基礎擴建而成。從北魏道武帝拓跋圭於天興元年(公元398年)七月遷都至此,至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共建都於此97年之久,前後經歷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獻文帝、孝文帝共六位皇帝,成為當時北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另有山西同名古鎮和朝鮮同名城市及日本歷史名城平城京(今奈良)。平城取自漢語」平成「,因其古代處於漢族與北方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帶,而以「平」命之。

歷史文化

方言

大同方言屬於晉語。就全部晉語來說,按當前普遍認同的說法,大同方言屬於大同包頭片(主要分布在山西北部和內蒙古中部);就山西境內的晉語來說,大同方言屬於以大同為中心的雲中片。

大同方言主要包括的大同市平城區、雲岡區、雲州區、天鎮、陽高、左雲、右玉、山陰、懷仁等區域。渾源、靈丘方言列入山西方言五台片,廣靈方言屬河北語系,列入北方官話區。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的平城京是今天哪個城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2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