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做高中歷史大題
一、審准題目。
准確審題是正確解答的前提。題目的類型雖然多種
多樣,但其基本結構卻大致相同,因此,審題也就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大致可分三步:
第一,分析試題結構。
歷史問答題一般包括四部分:主幹語、答項語、提
示語、限定語。例如:"評述民主革命時期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歷史作用。"一題中,"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是主幹語,"歷史作用"是答項語,"民主革命時期"是限定語,"評述"是提示語。
主幹語又稱"中心語"。一般位於試題的中間,由專用歷史名詞構成(材料問答題的主幹語一般以歷史材料的形式出現)。它告訴考生,試題是針對哪一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進行提問的。這是問題的主體,是試題的核心,試題的其餘各成分都圍繞它展開。只有正確理解中心語的內涵,才能把握住審題的大方向。不然,准確審題則無從談起。找出主幹語應作為審題的起點。
答項語就是求答項目,往往位於試題的最後。它具體規定應回答哪些方面的內容。是審題的最終落腳點。找准答項語就把握住了問題的關鍵,就明確了思維的方向、找到了解題的著力點,收集材料、組織答案就有了目標。審定答項語是審題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步。
提示語常常出現在試題的最前面(個別試題的提示語融合的答項語之中)。規定用何種方式解答,也就是解決怎麼答的問題。常用的詞語有:"述"、"評"、"論"、"比較"、"說明"等等。這些詞語能夠清楚地告訴我們試題的類型,提示我們應對的方法。把握准提示語,就能夠確定答案的基本結構,確定試題的基本解答方式。
限定語是對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在范圍、程度、角度等方面的限定。規定答案要限定在什麼范圍內,基本上都是位於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的前面(個別試題的限定語融合在主幹語之中)。如:"簡要評述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主要政治活動。"一題中帶著重號的詞語就屬於限定語。其中"簡要"是對提示語從程度方面進行的限定,"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對主幹語從時間范圍上進行限定,"主要、政治"是對答項語從程度、角度方面的限定。准確理解了限定語就可以少做許多無用功,從而保證把非常寶貴的考試時間用在最需要用的地方,並且還可以減少閱卷老師的勞動量,避免惹老師討厭。
當然,近幾年高考問答題的提問方式一般不是那麼直截了當。有的是一題多問。有的雖然是只有一問,但問題的各組成部分卻不是一目瞭然。如98年高考試題第49題:"美國獨立戰爭和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相繼取得勝利後,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成立了統一的美利堅合眾國,而西班牙屬拉美殖民地卻建立起一系列獨立國家。試從兩個獨立戰爭的背景和進程說明這種現象的原因。"題中的主幹語是"這種現象"即"美國獨立戰爭和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相繼取得勝利後,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成立了統一的美利堅合眾國,而西班牙屬拉美殖民地卻建立起一系列獨立國家",答項語是"原因",提示語是"說明",限定語是"從兩個獨立戰爭的背景和進程"。雖然這幾種成分的分布不是那麼清楚,但只要稍做深入分析,並不難找出。一題多問的,則需要逐個找出它們的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和限定語。把一個題目看作是幾個題目分別解答。
第二,推敲關鍵詞語。
弄清試題結構,找出試題的四個組成部分,只是為准確審題創造了便利條件。理解了上述四部分的內涵才能算得上明確了題目要求。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限定語都是由若干詞或片語組成的,能否正確認識上述各成分,取決於對這些詞語,特別是關鍵詞語的理解。由此看來,弄清關鍵詞語的含義是審題的基礎,推敲關鍵詞語便成為審題過程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個步驟。
審題中最易於出錯的是限定語。對組成限定語的各詞語的推敲,往往決定著考生能否按照命題者限定的范圍答題。如果把題審"小",就會導致答案要點不全。如果把題審"大",就會多做許多無用功,浪費大量寶貴的考試時間,並且還會沖淡問題的主題,影響考試的得分。因此,我們在考試中應不惜投入大量精力進行這項重要工作。
在有多個問項的問答題中,審清每一問的主幹語並非易事。除第一問以外的各個問項的主幹語大多是代詞,如:"其"、"此"等等。這些代詞的含義都是由它前面的一句或幾句話決定的,有些語句往往還相當復雜。在審題過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會出現理解的偏差,導致不能正確認識這些代詞的含義。這樣,就必然出現答非所問的現象,自然也就得不到本來應得的分數。
第三,推測命題意圖。
要做到真正准確地理解題義,完全按照試題的要求解答問答題,僅僅能把題目的結構弄清,把握住關鍵詞語的含義,從字面上理解了試題,是不能夠完全滿足要求的。只有認識到了命題者的意圖,審題才能算是真正"到位"。考生弄清了命題者要考查哪些方面的能力、考查哪些基礎知識,考查哪些方面的政治思想認識?就能夠按照命題者的意圖,順著命題者的思路去解答問題。這樣,考生對問題的解答,就會最大限度地接近試題的"參考答案"。
二、找齊材料
在"審清題目"之後,考生的思維應立即轉向對答題所需材料的收集上來。找齊材料是解好問答題的關鍵。只有找齊了材料,才能保證回答問題時不漏要點。換言之,就是不漏得分點。由此我們應得出這樣的結論:對答題所需材料搜集的齊全與否,將決定著問答題的最後得分。
"材料"包括兩大部分,一是與題目有關的基本史實,二是答題所需的歷史基本理論和基本認識。"收集"當然是指在自己的"記憶庫"中尋找。
對材料的收集要"全面",不漏過與題目有關的任何內容。同時,還要注意解決時間緊與內容多的矛盾,做到"簡明",對材料的搜尋只能是綱要性的,框架式的。
三、理清思路
理清思路是規范答題的必要條件。
1.理清答案的基本結構,篩選要點。
完成前面所述兩個步驟以後,考生的主要精力應立即轉到對答案的總體規劃上。設計好先答什麼?後答什麼?答到什麼程度?相關要點如何組合?等等。在此基礎上,再次對試題要求仔細推敲,然後從前面選定的材料中精選出與題目關系最密切的部分,組成答案要點。
2.研究試題的分值分布,確定答題的重點。一般情況下,分值較高的問項,理所當然是解答的重點。
3.理清試題本身並未明確指出思考方向的問項的解答思路,突破難點。這些問題雖然難以把握,但它們往往也都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如:"原因"、"評價"、"體會"等等。下面探討一下解答此類問題的一般思路。
①"原因"。分析原因無論從什麼角度入手,都必須明確找出歷史的承擔者--題中所述歷史現象所涉及的社會團體(或個人)。逐個分析它們在社會上的政治、經濟地位,它們的政治、經濟要求,它們與題目中所涉及的事物的聯系。由此,就不難找出它們對題中所述歷史現象的發生所產生的作用,也就是說是上述歷史現象發生的原因。
②"評價"。一般應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進行分析。
消極方面,應從"危害"、"局限"、"不足"等幾個角度思考。
積極方面,通常又稱之為"意義"。往往分成以下三部分來回答:第一,用簡練的語言(一般是一句話)概括所考查歷史現象的本質特徵。第二,指出所考查歷史現象產生的直接的、近期的、較小范圍的作用和影響。第三,指出所考查歷史現象已經產生或將要產生的深刻的、長期的、大范圍的影響。
③"體會"(啟發、啟示、反映出什麼、想到了什麼?等等)。這類問題,考生常常會感到無從下手,許多同學在考試時,乾脆放棄這些題目。
其實,這種問題的答案並不是漫無邊際的。它們一般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題中現象所反映出的規律性、本質性的結論。第二,題中現象所反映出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基本觀點等。第三,題中所述現象驗證了哪些現行政策的正確性或者是驗證了哪些事物的危害性。第四,我們能從題中現象中得出哪些經驗教訓。第五,吸取相應的經驗教訓後,我們的工作要朝什麼方向努力。
按照上述思路思考,我們就不難得出"體會"類試題的答案。再加上此類問題的評分標准一般比較寬泛。這類"難題"反倒能夠成為易於得分的題目。
4.打破思維定式,嚴格按照試題本身提供的信息,實事求是地分析、解決問題。
引進史學研究的新成果、新觀點,改變教材和社會造成的思維定式,是高考檢測考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審視歷史,獨立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命題方式。這種方式充分體現了高考試題以能力立意的特點,往往具有較高的區分度。同時,也都有著相當高的難度,是考生易於失分的試題。如:1995年高考第38題第3、4問:"魯迅揭露了當時中國社會的什麼問題?","指南針在近代西歐和中國的不同用途說明了什麼?"答案為:"舊中國愚昧落後,中國古代先進的科學技術未能充分發揮其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科學技術能否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取決於社會環境。"而許多考生卻基於"中國古代科學技術長期領先,勤勞的中國人民用他們的聰明才智創造的燦爛輝煌文化成就為全世界所注目,我們為自己的祖先的成就而自豪"等思維定式,不能客觀地分析中國古代的社會條件,對在封建制度下科技被視為"奇技淫巧"等現象視而不見。結果他們的思維方向與試題要求南轅北轍,考取高分自然就是不可能的了。
因此,考生在確定解題思路時,一定不能先回顧以前做過的類似的題目,不能機械照搬教材上相關內容的表述。應是堅定地依照審題的結果,果斷地從教材相應內容中提取與試題有關的一些方面的信息,結合歷史學科特點,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做出正確的選擇。這樣,就能有效地排除思維定式的干擾,保證把審題的成果轉化成答題的正確思路。
5.編制提綱。
大家普遍認為,編制提綱是保證答案的完整、條理、規范、整潔的必要手段,應該是應試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但是,許多考生在應試中為了節省時間,往往省略這一步驟。這主要是由於考試時間緊與試卷題量大的矛盾所致。綜合利弊,較為恰當的做法是:提綱一定要列,但必需簡明扼要。
提綱應包括兩大方面內容,第一,明確列出共有幾個小問題,每個小問題分幾段,每一段分幾個層次,每個層次包含幾個要點,每個要點使用哪些關鍵詞語。第二,設計答案在卷面上的布局,安排好每一小問、每一層次在卷面上位置,為下一步的規范作答奠定基礎。
提綱字數不易過多,自己能明白即可。
四、規范作答
規范作答是解答好問答題的最終保證。
1.答題格式規范。解答問題要嚴格對應試題的提問方式,採用歷史教學界通常使用的格式,做到"段落化、要點化、序號化",以求層次清楚。這樣組織出的答案就能與歷史閱卷教師的一般思路保持一致,為老師順利地閱讀、評判試題創造出便利條件。按照規范化的格式答題,能有效地減輕評卷老師負擔。同時,也在無形中為考生創造了更多得分機會。
2.語言規范。組織答案必須注意使用歷史學科語言。這樣做的優點主要在於:能用最簡捷的語言,最准確地表達考生的思想。同時,還能充分地顯示出考生的歷史學功底,從而贏得閱卷老師的好感。
3.書寫規范。書寫規范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第一,字體規范、用字規范。答題一般應使用楷書,字體雖然不要求有多高的藝術水平,但必須要做到字跡清晰、卷面整潔。答卷時用字也必須注意規范,不能使用不規范的簡化字,更不能自己隨便造字。第二,布局規范。答卷時要盡可能按照"編制提綱"時設計的版面書寫,考生書寫的答案以占試卷所留空格的五分之四左右為易。做到了以上兩點,考生的答案就能讓閱卷老師一目瞭然。這樣,就能保證考生書寫的答案的所有要點,不因辨識不清(或者是因為書寫的雜亂無章,閱卷老師在有限的時間內不能找出所需要點)而不能轉化成得分點。
② 高考歷史常考哪些歷史常識題
我是09屆江蘇的,就拿我們那一屆高考來說吧。09年的高考塵埃落地,全國二卷歷史高考試題猶如當頭棒喝,震驚了全國師生及家長。緊接著全國痛罵二卷的聲音鋪天蓋地,就是那些不用全國二卷的地方也加入了聲討隊伍,甚至有人把出題老師的名字放在網上供人有的放矢的謾罵。學不學一樣,教不教相同,尤其是一些平時功夫下足了,成績優秀的學生,與那些平時不怎麼讀書,上網、玩游戲的學生成績差不多,覺得實在不公平,怒火熊熊。
高考從大綱版向課程版轉型之際,高考試題在逐年變化。07年有了較大的變化,但因為當時試題偏離主幹知識,師生不滿之餘,沒有做更深入的研究。08年有了更大的變化,比如第12題就是一個信號。師生已經注意到了,只是沒想到會有整體性的調整,以為還會是漸進式的變化,尤其高三的師生根本不敢做太多的變動。結果09年做了乾脆徹底的調整,讓師生、家長無法承受。那麼09年試題的特點有哪些呢?
第一,09年高考全國二卷試題確實有偏、冷、怪之嫌。
1、試題內容忽略了學科具體知識。統攬試卷,試題幾乎全部是根據試題給出的材料有效信息,自求教材沒有的結論,只有第15、19、21題,算是與教材有隱性聯系。以往試題如果給出的材料是依託教材的新材料,試題答案是自求教材沒有的結論,如果給出的是與教材脫鉤的材料,試題答案與教材內容有隱性聯系。但今年的試題所給材料是與教材脫鉤的新材料,試題答案是自求教材沒有的結論。09年的歷史考綱與08年相比一字不差,沒有變化。以為在向新課程轉型時期,會保持穩定性。實際上是因為今年試卷不依據考綱所列考試范圍出題,所以沒用也就不用變。
2、試題立意缺乏人文關懷,沒有從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出發,無法實現高考測試的選拔功能。如第39題與學不學歷史無關,只要學過初中語文課文《隆中對》,作答就可與學過三年高中歷史學生的答案相媲美。再如第37題所給材料是沒有依託教材的新材料,背景是20世紀初教材沒有涉及的思想領域,內容是學生讀不懂的古文,考查的是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分析、比較、評價等多種能力,在有限的時間內中學生既要翻譯又要組織答案,實在難以做到。中學歷史課程是國民教育的基礎課程,中學歷史教育不同於大學的「專業化」的歷史教育,應該盡力避免中學歷史教育的「專業化、學術化、成人化」的傾向。從整體來看,試題顯然是把中學生當作大學生來對待,不從實際出發,測試過於「專業化、學術化、成人化」,所以缺乏區分度,不能實現高考測試的選拔功能。
3、試題形式刻板、不活潑,構思不精,有故作高深莫測之嫌。試題大部分是文字性材料,且主觀性試題所給材料全部是文言文,其他客觀性試題表述專業化、學術化、成人化非常濃厚,僅第14題、15題用了一幅圖、一個表格作為點綴。整體來看,試卷板著面孔、冷冰冰的樣子。試卷缺乏時代感,第39題考查三國時魏蜀吳的關系,讓這種特點尤為突出。第37題試圖體現熱點「國學熱」,但因為背景是20世紀初,材料是學生讀不懂的古文,隱性涉及當今社會對「國學」的看法和認識,所以其時代感就大打折扣。試題構思不精,欠缺嚴密。如第37題,所給材料過於突兀,讓人摸不著頭腦。如果在試題給出材料前先介紹一下鄧適其人,學生有一定的背景知識,就容易讀懂材料,也就易於作答。
總的來說,全國二卷歷史難得讓師生絕望。那麼,為什麼命題中心會以全國二卷做這么乾脆徹底的調整呢?是不是僅僅因為這些專家脫離實際,脫離中學教學呢?我分析這實際上是高考命題組有意為之,全國二卷相對全國一卷來說適用於邊疆相對落後地區,如黑龍江、吉林、雲南、貴州、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和西藏,歷年相對簡單,但今年是過分的難。是因為命題組就是想從這些考生成績相對差些、人數相對少些的地方入手,進行根本性的變化,通過這種根本性的變化來改變中學歷史教學的目標、內容和形式,具有很強的導向性。
第二,09年高考二卷試題強烈的導向性
1、高考測試力圖擺脫教材的束縛。
全國二卷歷史到底是怎麼調整的呢?仔細解讀09年高考試題,你會發現這種調整實質是脫離現行某一教材。這種調整幾乎貫穿了整個試卷,只有21題、22題、37題(1)、(2)問的部分與老教材有一定的隱性聯系。脫離教材的實質是教材職能的變化,教材的職能也許很多,但我認為過去教材最實用的職能就是考試,教材既是考試依據也是考試目標,也就是高考考查的是學生對教材知識的掌握情況。如果熟讀了教材、理解了教材,考試就沒問題了。試題的難度體現在對教材內容進行問法上或思維上的轉化,所以過去我們老是擔心出題人會在問法上為難學生,絕不擔心超出教材范圍。教材就是考試的工具。但是當前高中新課程歷史教材有四個版本,新課程高考試題不可能依據某一教材、某一版本,只能在《課程標准》規定的知識范圍內命制。擺脫教材、版本的束縛是高考從大綱版向課程版轉型的必然結果。
2、測試依託《考試大綱》考核目標與要求,體現《課程標准》要求,突出對三維目標的考查。測試首先考查了《課程標准》的知識與能力目標。即「認識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大歷史問題,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全國二卷歷史測試卷看,13題考查了唐朝的經濟,14題考查的是明清民族關系,15題是經濟體制改革,16、17是早期英美資產階級革命,19題是德國統一,21題是雅爾塔體系,22題是亞洲經濟,23題是全球化,37題是文藝復興和新文化運動等,可見考查的基本是重大歷史問題。試題通篇都是通過創設新材料、新情境、提出新問題的形式出現的,考查的是「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尤其37題和39題兩道主觀題,在設問中就明確運用「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詞語體現其對能力目標的考查。
其次測試突出對「過程與方法」的考查。《課程標准》指出「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學習歷史唯我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努力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注重探究學習,善於從不同角度發現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從全國二卷歷史測試卷看,試卷所有的試題都是通過創設新材料、新情境、提出新問題的形式出現,並且是自求教材中沒有的結論。實際就是運用學習過程中所掌握的歷史學習基本方法來解決問題。第37題的第(2)問是開放性試題,且在評分標准中明確要求「評析須有史實、有分析、有論點,言之成理。」學生必須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來闡明自己的觀點,否定另外的觀點。體現了對「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和「探究性學習」能力的考查。
第三測試滲透了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體驗與培養。例如第37題試圖通過對「國學熱」的認識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激發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自豪感;並且與文藝復興運動進行比較,體現了開放的世界意識。
依據全國二卷歷史測試卷的特點,我認為今後教學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正確把握方向,教學目標要圍繞實現《課程標准》的三維目標進行。在掌握歷史知識的過程中,既有能力的訓練,也有對史學方法的了解和應用,更有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體驗與培養。不僅掌握歷史知識,還要全面提高人文素養。
二、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在掌握歷史基本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正確方法。歷史學習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在正確理論指導下,研讀史料,獲取信息、辨別真偽、運用材料論證探討問題,堅持「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用教材中的史料和其他途徑收集的材料,引導學生從「材料」中而不是從「課本」中學習歷史,改「教教材」為「用教材教」。 以「提出問題,提供或收集材料,解決問題」的流程展開,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三、重視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包括政治學、經濟學、哲學、文學和法學等與歷史相關的人文科學,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藝術精神和道德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總之,隨著課程改革的進行,高考改革也在進行。我們要及時轉變理念,把握課改和高考方向,運用探究性學習的方法,讓學生主動參與,學會學習。只有這樣,才能適應高考的需要,向真正實現課程改革目標邁出堅實的一步。
③ 高中歷史學考的重點是什麼
中國古代史,從1840到1949的侵華史和抗爭史新舊民主革命,1949到現在,中共幹嘛了。中國古代史,朝代的中央地方制度。世界古代史,羅馬雅典那必考2道題,世界近代工業革命,英美日法制度。
④ 高中歷史大題怎麼答,該怎麼想
現在的歷史題的考法基本上都是結合材料來考察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掌握,所以對待這些提問首先要結合材料,看材料考察的是哪一方面的知識。
看待:讀懂材料,根據所學知識談出自己的看法即可,這類題沒有什麼准確答案,自圓其說就行,但一定要觀點明確。
評價:評價人物時刻結合人物的功過等具體的歷史事實,給出一個觀點;評價一個事件時可結合它的積極和消極兩方面來論述,如評價王安石變法,功:。。。。。。過:。。。。。。失敗原因:。。。。。。總體上:。。。。。
認識:和看待的答法差不多。
這類題屬開放題,多練習一下就沒什麼問題。
⑤ 高中歷史不知道從哪復習,有沒有什麼常考得大題知識點
太多了啊,你最好在網上去搜知識點,有很多的,說到大題的話…只說政治史吧
中古古代政治史主要是:中國古代專制主義在歷代如何形成?中央集權在歷代如何形成?分封制的內容和評價及特點。宗法制的內容。
近代中國:近代中國幾個民主革命特別喜歡弄幾段材料一起考,因為分別是農民階級的太平天國,資產階級的辛亥革命,無產階級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圍繞只有無產階級才能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就是。
現代中國:圍繞人民當家做主幾大制度就好: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政治協商制度,再加上依法建國,基層民主建設就好,文革考的少,一國兩制知道內涵和最初為了解決台灣問題提出的就ok
中國對外關系就是三個時期,初期,60到70年代與資本主義國家建交,最主要是與美國,考的多,第三個時期是改革開放後
西方政治喜歡考線索看整個歷史時期的進步,古希臘的民主與後來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比較,古羅馬的法律和近代西方法律的起源關系,加上中國的依法治國,法律是大題。
蘇聯 一般和中國進行比較,就我看到的,還比較少考蘇聯大題,不過不一定。
歷史大題主要還是材料題,材料一定要讀准,是哪個時期哪個主體的材料,問的是什麼,關鍵詞抓住,從材料中去找,掌握了方法,又記住了知識點還是不難的
⑥ 高中歷史會考大概考什麼內容的
主要是必修一和必修二,而必修一又佔大部分,其中主要是選擇題
⑦ 教師資格證考試高中《歷史》考什麼
全國統考,高中教師資格證考試《歷史》考試內容:(一)學科知識與能力
1.了解中外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總體趨勢,掌握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等基本史實,掌握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和歷史發展的時代特徵,掌握人類歷史上政治文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要成果。
2.掌握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能夠運用正確的觀點對歷史教學內容進行分析和解釋。
3.了解多樣性的歷史呈現方式,熟悉主要歷史載體的特徵;能夠運用認識歷史的基本方法,從多種渠道獲取歷史信息,並對所搜集的歷史信息進行辨析和闡釋,運用可靠的證據對歷史進行評析;了解歷史學科前沿和發展動態。
4.了解高中歷史課程的地位、性質與作用;熟悉高中歷史課程必修模塊和選修模塊,理解課程標准所規定的課程目標、教學內容及要求,能夠運用課程標准指導教學;了解現行高中歷史教材的編排體例和內容結構,了解多種類型的歷史教學材料。
5.掌握歷史學科教學的理論知識,並能夠用以指導歷史教學及教研活動。
(二)教學設計
1.能夠恰當地確定並准確、具體地表述教學目標。
2.能夠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學習經驗,分析學生的學習需求。
3.能夠准確地確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並採取有效的教學策略以突出重點和解決難點。
4.能夠對歷史教材的內容進行梳理和分析,合理地組織教學內容;能夠設計出合理的教學過程及完整的教學環節。
5.能夠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開展教與學的活動。
6.能夠合理選用多種歷史教學資源。
(三)教學實施
1.能夠運用合理的組織形式開展高中歷史教學,恰當地運用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完成教學任務。
2.能夠創設合理的歷史情境,促進學生對歷史的感悟和體驗,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3.能夠准確、清晰地表述歷史教學內容,對歷史概念進行正確的闡釋,客觀分析歷史事物的性質、特點、作用及意義,合理地對歷史進行評析。
4.能夠有效地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注重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
5.能夠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6.能夠合理整合多種教學資源,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歷史教學。
(四)教學評價
1.能夠對學生歷史學習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全面考查學生在知識、能力、方法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狀況。
2.理解教學評價的導向、診斷、反饋、激勵等功能,了解診斷性、生成性、終結性等評價類型和定性、定量等評價方式,並在歷史教學中綜合運用,促進學生的發展。
3.能夠全面、客觀地對教學進行反思和評價,提出改進的思路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