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西遊記》里所取的經書是什麼 經。
唐僧取的是大乘佛教三藏真經。
具體有:《涅槃經》四百卷,《菩薩經》三百六十卷,《虛空藏經》二十卷,《首楞嚴經》三十卷,《恩意經大集》四十卷,《決定經》四十卷,《寶藏經》二十卷,《華嚴經》八十一卷,《禮真如經》三十卷,《大般若經》六百卷,《金光明品經》五十卷;
《未曾有經》五百五十卷,《維摩經》三十卷,《三論別經》四十二卷,《金剛經》一卷,《正法論經》二十卷,《佛本行經》一百一十六卷,《五龍經》二十卷,《菩薩戒經》六十卷,《大集經》三十卷,《摩竭經》一百四十卷,《法華經》十卷,《瑜伽經》三十卷;
《寶常經》一百七十卷,《西天論經》三十卷,《僧祇經》一百一十卷,《佛國雜經》一千六百三十八卷,《起信論經》五十卷,《大智度經》九十卷;《寶威經》一百四十卷,《本閣經》五十六卷,《正律文經》十卷,《大孔雀經》十四卷,《維識論經》十卷,《具舍論經》十卷。
(1)歷史唐僧取的是什麼經擴展閱讀:
唐僧取經是歷史上一件真實的事。大約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僅25歲的青年和尚玄奘帶領一個弟子離開京城長安,隻身到天竺(印度)游學。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
過高昌國時,那裡的居民非常推崇佛教,國王見他們是從大唐來的和尚,非常高興,願封他們為護國法師,加上黃金百兩、駿馬千匹。弟子動搖了,最後留在了高昌國,而玄奘偷偷溜了出來向西逃去。不料被高昌國士兵截住。
沒想到他們是前來護送玄奘西去取經的。士兵送給玄奘一匹白馬和一些文書,玄奘感激不已,他向王宮方向拜了幾拜,就騎馬西去了。
玄奘歷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了印度。他在那裡學習了兩年多,並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贊譽。 貞觀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佛經657部。
『貳』 唐僧取經,都取了什麼經
玄奘法師於西域所得大乘經二百二十四部。大乘論一百九十二部。上座部經律論一十五部。大眾部經律論一十五部。三彌底部經律論一十五部。彌沙塞部經律論二十二部。迦葉臂耶部經律論一十七部。法密部經律論四十二部。說一切有部經律論六十七部。因論三十六部。聲論一十三部。凡五百二十夾。六百五十七部。共請回佛經梵文原典共六百五十七部。 師歸後,為太宗、高宗所欽重,供養於大內,賜號『三藏法師』。太宗且曾兩度勸其棄道輔政,師均以『願守戒緇門,闡揚遺法』而固辭之。帝唯從其志,助其譯經工作,建長安譯經院,詔譯新經;師先後於弘福寺、大慈恩寺、玉華宮譯經,凡十九年,共出經論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譯出之主要經典有:大般若經六百卷、瑜伽師地論一百卷、大毗婆沙論二百卷、俱舍論、成唯識論、攝大乘論等。師於印度所學遂盡傳至中國。
『叄』 西遊記中唐僧取經取的是什麼經
《涅槃經》,《菩薩經》,《虛空藏經》,《首楞嚴經》,《恩意經大集》,《決定經》,《寶藏經》,《華嚴經》,《禮真如經》,《大般若經》,《大光明經》,《未曾有經》,《維摩經》,《三論別經》,《金剛經》,《正法論經》,《佛本行經》,《五龍經》,《菩薩戒經》,《大集經》,《摩竭經》,《法華經》,《瑜伽經》,《寶常經》,《西天論經》,《僧祗經》,《佛國雜經》,《起信論經》,《大智度經》,《寶威經》,《本閣經》,《正律文經》,《大孔雀經》,《維識論經》,《具舍論經》。
出自《西遊記》第九十八回:猿熟馬馴方脫殼,功成行滿見真如。
原文:
阿儺、伽葉引唐僧來見如來,如來高升蓮座,指令降龍、伏虎二大羅漢敲響雲磬,遍請三千諸佛、三千揭諦、八金剛、四菩薩、五百尊羅漢、八百比丘僧、大眾優婆塞、比丘尼、優婆夷,各天各洞,福地靈山,大小尊者聖僧,該坐的請登寶座,該立的侍立兩旁。一時間,天樂遙聞,仙音嘹亮,滿空中祥光迭迭,瑞氣重重,諸佛畢集,參見了如來。
如來問:「阿儺、伽葉,傳了多少經卷與他?可一一報數。」二尊者即開報:「現付去唐朝《涅般經》四百卷,《菩薩經》三百六十卷,《虛空藏經》二十卷,《首楞嚴經》三十卷,《恩意經大集》四十卷,《決定經》四十卷,《寶藏經》二十卷,《華嚴經》八十一卷,《禮真如經》三十卷,《大般若經》六百卷,《金光明品經》五十卷,《未曾有經》五百五十卷,
《維摩經》三十卷,《三論別經》四十二卷,《金剛經》一卷,《正法論經》二十卷,《佛本行經》一百一十六卷,《五龍經》二十卷,《菩薩戒經》六十卷,《大集經》三十卷,《摩竭經》一百四十卷,《法華經》十卷,《瑜伽經》三十卷,《寶常經》一百七十卷,《西天論經》三十卷,《僧祗經》一百一十卷,《佛國雜經》一千六百三十八卷,
《起信論經》五十卷,《大智度經》九十卷,《寶威經》一百四十卷,《本閣經》五十六卷,《正律文經》十卷,《大孔雀經》十四卷,《維識論經》十卷,《具舍論經》十卷。在藏總經,共三十五部,各部中檢出五千零四十八卷,與東土聖僧傳留在唐。現俱收拾整頓於人馬馱擔之上,專等謝恩。」
三藏四眾拴了馬,歇了擔,一個個合掌躬身,朝上禮拜。如來對唐僧言曰:「此經功德,不可稱量,雖為我門之龜鑒,實乃三教之源流。若到你那南贍部洲,示與一切眾生,不可輕慢,非沐浴齋戒,不可開卷,寶之重之!蓋此內有成仙了道之奧妙,有發明萬化之奇方也。」三藏叩頭謝恩,信受奉行,依然對佛祖遍禮三匝,承謹歸誠,領經而去。去到三山門,一一又謝了眾聖不題。
『肆』 唐僧在真實的歷史上取回來的到底是什麼經書
玄奘法師,唐太宗時代的高僧,由於小說《西遊記》的緣故,我們將其稱為「唐僧。」
在《西遊記》中,唐僧率領三位徒弟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歷盡千辛萬苦,戰勝無數妖魔鬼怪,目的是要到「西天」求取「真經。」
那麼,歷史上的唐玄奘去「西天」到底求的是什麼「真經」呢?他又為什麼要去取經呢?
玄奘大師在印度學習了十餘年,終於將《瑜伽師地論》全部融會貫通,圓滿畢業。
在他留學期間,他還通過辯論戰勝了不少向那爛陀寺挑戰的論敵,從而名震全印度,被印度人稱為「解脫天」「大乘天」,就連當時印度最有實力的國王戒日王都很器重玄奘。當時戒日王與中國的皇帝李世民關系很好,兩國用公文交流時,戒日王多次提到玄奘,認為玄奘是大唐的驕傲。
所以說,歷史上的玄奘法師絕不是《西遊記》中那個肉眼凡胎,懦弱保守的迂腐和尚,而是一位聰明絕頂,剛毅果敢的一代人傑。
玄奘法師在他心目中的「聖地」天竺取到了真經,但是,天竺同時令他有些失望!
在玄奘的想像中,天竺應該是金碧輝煌,人物茂盛,經濟發達,學術高超的國度。
然而,玄奘到了天竺才發現,這是一片四分五裂,佛教開始衰落,到處是斷壁殘垣,到處是混亂的思想,到處是小國戰爭的印度。
玄奘大師在取得《瑜伽師地論》真經後,毅然回國,將真經留在了中國。
後來,外敵入侵印度,那爛陀寺毀於一旦。現在,印度人想要重修自己的古代史,還必須要求助於中國,去查找玄奘大師當年留下的記錄。
『伍』 真實歷史上的唐僧為什麼要去取經,取的什麼經
相信大家小時候都看過西遊記,這部四大名著,可以說是影響著我們的童年,雖然也有很多人沒有看過紙質版的原著,但是,每年暑假或寒假在電視機前播放著的都是西遊記這部,電視劇,即使在現在這個社會,當年電視劇的解析度已經遠遠不如現在,但我們還在看我們的下一代還在看。
《首楞嚴經》,《恩意經大集》,《決定經》,《寶藏經》,《華嚴經》,《禮真如經》,《大般若經》,《大光明經》,《未曾有經》,《維摩經》,《三論別經》,《金剛經》,《正法論經》,《佛本行經》,《五龍經》,《菩薩戒經》,《大集經》,《摩竭經》,《法華經》,《瑜伽經》,《寶常經》,《西天論經》,《僧祗經》,《佛國雜經》,《起信論經》,《大智度經》,《寶威經》,《本閣經》,《正律文經》,《大孔雀經》,《維識論經》,《具舍論經》。
『陸』 唐僧取經取的是什麼經
唐僧取經取的是普渡眾生的經文,很多人生老病死無處投胎,所以他就去取經了
『柒』 「唐僧取經」取的是什麼經
唐僧是《西遊記》中的人物,其原型人物就是玄奘大師。在《西遊記》小說當中,說的是,唐僧取的是「無字經」。 而玄奘大師天竺取的經主要是《大品般若經》,主要談「空」理的,所以將之理解為「無字經」也是非常貼切的。 當然,玄奘大師還帶回《瑜伽師地論》等唯識經典,共有三千多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