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江南文化有多久的歷史

江南文化有多久的歷史

發布時間:2022-02-02 10:52:48

Ⅰ 江南有什麼特點

一、江南文化特點:

1、江南山川秀美氣候溫暖水域眾多,人性普遍較靈秀穎慧,利於藝術。

2、在長期的征服江河海洋的過程中,江南居民又養成剛毅的品性,形成心胸曠放、豪邁勇武的氣質

3、江南文化具有突出的崇文特徵,社會普遍崇尚文教,重視文化教育。

4、江南文化具有開放性與包容性的特點

二、地形特點:

江南地區的地形地貌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多丘陵多平原和多水。江南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地形上呈南高北低之勢,其北部地勢平坦,以平原、丘陵為主,南部則分布有一些山地;另外除了降水豐富以外,江南地區還擁有長江和錢塘江兩大水系,兩者通過運河相互連通。

(1)江南文化有多久的歷史擴展閱讀:

代表城市

南京、蘇州、無錫、常州、揚州、鎮江、湖州、杭州、紹興、嘉興、上海、寧波、蕪湖、宣城、黃山、馬鞍山、池州、銅陵、安慶、九江、上饒、景德鎮等。

氣候條件

江南處於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地區,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是個很適合各種作物的生長和人生存的區域。雖然歷史上江南區域的氣候也並非一成不變,如有資料顯示,良渚文化在太湖流域發展的突然中斷,實際上是與太湖流域地面沉降、降雨量增多以及海平面上升而引發的特大自然洪災有著直接的因果關系。

不少良渚文化遺址如吳江梅埝、袁家埭、大三瑾等的良渚文化層上都普遍覆蓋著一層泥炭層,說明此地曾被洪水覆蓋過。另外,據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一書,中國的氣候也有著從暖濕逐步變得冷乾的總趨勢。但總體上,江南區域的氣候變化幅度要較其他區域小。

Ⅱ 江南文化在什麼歷史時期最具代表性

六朝時期(魏晉風度)和明清時期(崑曲小說)。

Ⅲ 江南最美古鎮,至今已有千年歷史,是哪裡呢

江南,以才子佳人,富庶水鄉,繁榮發達著稱,自古以來就是人傑地靈,山清水秀的地方,雖然不同地區的江南范圍有所不同,但對江南文化的嚮往,卻是很多人的情懷,都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和杭州,就是江南文化的代表。

隨著現代化的發展,江南的城市,也大多都已經成為現代化都市,現在要去尋找江南水鄉的痕跡,在大城市很難找到一個完整的印象,如果想要欣賞江南的風光,一些古鎮,反而是最好的選擇。

Ⅳ 江南文化與嶺南文化的區別

1
江南文化與政治經濟結合比較密切,特別是南宋、六朝時期、明朝初年,經濟富庶的江南和政治結合,造就了江南文化的幾度繁榮,文人才子輩出。嶺南文化與商業聯系比較密切,宋明以後海外貿易的發展,以廣州為中心的嶺南才真正有大的發展。2
歷史上的江南文化是士族文化,士族和庶族長期矛盾,造就互相歧視,即使在同一地區也排擠他人,標榜自己優越性。歷史上的嶺南是移民文化,土客矛盾也存在很長時間,最後發展成歧視外地人,特別是北方過去的。3
江南文化是江河水鄉文化,小巧靈氣,柔性十足,給人以文弱的感覺。幾千年江南出了那麼多文人、官員,但沒有幾個拿出手的,都是些按步照班的庸官和附作風雅的文人,相比臨近江南的安徽歷史上倒是出了幾個傑出人才。嶺南文化是海洋文化,既有柔性也有烈性。孫中山、洪秀全把嶺南人的烈性表現淋漓盡致,康有為、梁啟超的革新思想和舉措差點就改變了舊中國。

Ⅳ 江南文化有什麼你都知道什麼

江南文化中的民間信仰是在江南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文化,它與江南適應當地的自然、經濟和社會特點有關,具有多層次的豐富內涵,在江南的沉澱比較穩定,在人民日報的生活和價值觀念中學不到,是江南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對構建長三角一體化的共同文化基礎具有重要意義,值得深入挖掘。

傳統農業正所謂 "靠天吃飯",對於農民來說,對氣候的把握和預測是非常重要的。在江南地區,已經有很多關於氣候的民間諺語。例如,江南地區的黃梅天通常在農歷五月。根據當地的傳說,每年的5月13日是關公的生日。在這一天,關公會帶著青龍偃月刀到仙人洞磨刀。無字5月20日為龍日,據說有一天這條小龍在天空中隨父母離去,因分離而流下眼淚,淚水匯成天下的雨水,人們把天下的雨水稱為龍雨 "分",預示著好年景,所以江南的農諺中說 "五月二十龍雨,其裂為米"。雖然類似的諺語在想像中把氣候的變化與神靈的活動聯系起來,但實際上反映了江南人在長期生產實踐中對自然規律的觀察和探索。

江南許多地方每到春暖花開的季節,還要舉行祭祀春神巨莽的儀式,稱為啟春節。在傳說中,神莽是伏羲的後裔,是重要的農業神。他的傳統形象是左手拿著種子,右手拿著羅盤,象徵著對大地的測量,播種植物,給人們帶來春天的希望。在今天的浙江衢州,仍有一座梧桐樹祠堂,其中的主神是春神秋芒。2016年,"二十四節氣 "充滿了中國民間農業的智慧,所以它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衢州的瞿曇神崇拜是春節開始的代表。

Ⅵ 為什麼江南文化在歷朝歷代的官方意識形態里地位這么高

江南,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長江中下游以南。
在不同歷史時期,江南的文學意象不盡相同。江南最早出現在先秦兩漢時期。在東周時期是以吳國、越國等諸侯國為背景所指的長江中下游,即今上海、江蘇南部、安徽南部、浙江西北部、江西東北部等長江中下游以南的部分地區
江南曾經被中原稱為吳越,後來隨著中原漢人大量南遷,江南成為一個美麗富庶的地區。
江南往往代表著繁榮發達的經濟和美麗富庶的水鄉景象。

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得到進一步開發,社會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北方勞動人民不斷南遷,既提供了大批的勞動力,也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南北勞動人民相互學習、辛勤勞動,是江南經濟發展和繁榮的重要原因。經濟發展首先表現在農業上,墾田面積日益增多,耕作技術有很大改進,牛耕已經普遍推行,糞肥也在推廣,單位面積產量增加,麥、菽等北方作物開始在江南種植。三吳地區的農業尤其發達,水利工程的興修很受重視,如東晉在曲阿(今江蘇丹陽)修新豐塘,溉田8百餘頃;在吳興烏程(今浙江吳興)築荻塘,溉田千頃;在會稽句章(今浙江慈溪西南)修復漢代舊堰,溉田2千餘頃。南朝在烏程修吳興塘,溉田2千餘頃;修赤山塘(今江蘇句容縣西南),上接九源,下通秦淮。人們在河道建立堰閘以控制水位,旱則開啟,引江水灌溉;澇則關閉,避免泛濫成災。又築堰圍湖,開墾出土壤肥沃、產量很高的「湖田」。因此,三吳成了江南糧食的主要產區,「一歲或稔(豐收),則數郡忘飢」(《宋書·孔季恭等傳》史臣語)。其次表現在手工業,冶鐵作坊如梅根冶(今安徽貴池縣)與冶唐(今湖北武昌),除兵器外,多為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技術也有顯著進步,創雜煉生鍒法,即把生、熟鐵混雜冶煉,反復錘打,成為質量較純的鋼鐵,養蠶繅絲技術大見提高,豫章郡(治今江西南昌)蠶繭一年收獲四五次,而永嘉郡(治今浙江溫州)一年收獲八次。國家專門設立錦署,使絲織業逐步發展起來。由於江南河流縱橫,為適應經濟、軍事的需要,造船業特別興旺,既能製造載重2萬斛(約2千噸)的大船,又能製造速度很快的艦只。其它如燒瓷、造紙、漆器等也都具有很高的水平。經濟的發展促進商業和城市的繁榮。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是最大的城市,南朝蕭梁時擁有140餘萬人口,成為各地農產業、手工業品的集散地,城內外的貿易市場10多個,來往船隻成千上萬。建康之外,又有成都、江陵、京口、襄陽、壽陽、番禺等地,也都是有名的商業城市。

「江南」的含義在古代文獻中是變化多樣的。它常是一個與「中原」「邊疆」等區域概念相並立的詞,且含糊不清。從歷史上看,江南既是一個自然地理區域,也是一個社會政治和人文區域。根據歷史傳統和文化形成的大江南地區是蘇南、皖南、上海、浙江、江西東北部、江西北部。江南核心區是所謂「水鄉江南」,是江南文明的一個生態型,因其位於平原澤國之上,故和山地江南濱海江南相區別,因其最具代表性,所以也被認為是狹義江南。
江南文化下的一些次文化區域,如吳文化、越文化、徽文化、金陵文化、楚文化、江淮文化。
上海師范大學劉士林教授認為,自成一體的、具有獨特的結構與功能的某種區域文化,通常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區域地理的相對完整性;二是文化傳統的相對獨立性。江南文化正是這樣一種相對獨立的區域文化,從審美文化的角度看,江南文化的本質是一種詩性文化。也正是在詩性與審美的環節上,江南文化才顯示出它對儒家人文觀念的一種重要超越。由於詩性與審美內涵直接代表著個體生命在更高層次上自我實現的需要,所以說人文精神發生最早、積淀最深厚的中國文化,是在江南文化中才實現了它在邏輯上的最高環節,並在現實中獲得了較為全面的發展。
區域文化精神是在人類社會生活和自然環境的長期交互作用下逐步整合顯現出來的,它包含對人自身以及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關系認識的總和。一方面,它不斷變易、逐漸豐富,隨著人類各種活動的漸次展開而不斷有新的內容補充並沉積;另一方面,它又相對穩定,始終保持著一些使之區別於其他區域的獨特品質。而在此過程中,自然環境如氣候條件、地形地貌等等,常常是作為一個最基本的限定,規定了這一區域文化精神的歷史走向。
在中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的國度里,長期的歷史發展形成了繽紛多彩、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僅就漢民族文化圈而言,大體可以以長江為界分為江南和江北兩大文化區域。「杏花春雨江南,駿馬秋風冀北」的清辭麗句形象地概括了兩地基本的自然地理特徵——南方草木蔥蘢、清奇瑰麗,北方則土厚水深、雄渾闊大,在這樣有著顯著差異的自然環境中孕育成長的人文風氣亦因此而各具特色。
而在大的江南文化區域中,東南地區無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亞文化區域。特別是唐宋以來,東南地區逐漸成為天下財賦之所區、士大夫淵藪,「中國的經濟文化重心也從『開封——長安』東西向軸線徹底移向江南地區,最終落在『杭州——蘇州』南北向軸線上。」 也正如宋史專家劉子健先生所認為的那樣:「中國近八百年來的文化模式,是以南宋為領導的模式,以江、浙一帶為重心。全國政治、經濟、文化重心皆聚在一起,這是史所稀見的。」
江南地域博大,文化上也有些區別,其中人文江南多指的便是蘇南的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皖南的蕪湖、池州、銅陵、宣城、黃山、馬鞍山,浙北的杭州、嘉興、湖州、紹興和寧波以及上海。有時地處江北的安徽安慶和江蘇揚州和江西上饒、景德鎮、九江也被歸納到江南文化的范疇。從唐宋起所賦予江南的文化,讓江南從一個地理名詞真正變為一個包含著美麗、文氣與富庶,被世人不斷嚮往和憧憬的詞。在經濟重心不斷南移中,江南地區也逐漸取代中原地區,到了北宋中期,江南經濟已經成為全國經濟最重要的核心地位,而如今的長江三角洲也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至遲在明代,蘇松常、杭嘉湖地區就已是一個有著內在經濟聯系和共同點的區域整體,官方文書和私人著述中往往也將五府乃至七府並稱,因此,最早的江東經濟區(嚴格地說是長江三角洲經濟區)事實上已經初步形成,而且這個經濟區當時是以蘇、杭為中心城市(蘇州是中心的中心),構成了都會、府縣城、鄉鎮、村市等多級層次的市場網路。

Ⅶ 江南水鄉有多少年的歷史

江南水鄉民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約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先民們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傳承著一切居住、生活方式。商代,這里已形成了初具規模的民居聚落。從漢代起,這里開始居住官吏,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的戰亂局面使大批人向南遷徙,這一趨勢使南方的經濟和文化迅速發展,經濟重心從此南移。

Ⅷ 在遠古時代,江南地區的代表文化是什麼

在遠古時代,江南地區的代表文化是【吳越文化】。
江南,字面上的含義為江的南面,但作為一個典型的歷史地理概念,江南本意指長江以南的地區,在古代,江南往往代表著繁榮發達的文化教育和美麗富庶的水鄉,區域大致劃分為長江中下游南岸的地區,江南代表了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與希望。

地域文化上,江南文化和吳越文化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吳語有時也被稱為江南話,吳語和雅言融合而成的官話有時也被稱為江南官話。

【吳越文化】又稱江浙文化,是漢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江浙的地域文化。吳越文化區以太湖流域為中心,其范圍包括今上海、江蘇南部、浙江、安徽南部、江西東北部,以錢塘江為界,吳越文化可細分為「吳文化」和「越文化」,兩者同源同出。

從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一路走來,歷經數千年的風雨同舟,吳越文化風采依舊。「吳文化」和「越文化」「同俗並土、同氣共俗」,逐漸在相互交融、激盪、流變與集成中形成統一文化類型。

吳文化、越文化都起源於長三角地區,隨著歷史的演變,吳越文化所蘊涵的內容和精粹,不斷豐富和促進長三角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研究吳越文化,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與關注,對長三角地區乃至其他地區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Ⅸ 什麼是江南文化比如說是什麼

杏花春雨的江南,曾是無數中國文人的精神故鄉。「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江南文化,則以其超越功利的審美氣質與詩性精神,蘊藉和催生了歷代文人無窮的想像空間和巨大的創造潛能。在工業文明迅速發展、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今天,我們再次領略江南的人文氣息,品讀這一方山水間千年不絕的韻味,不啻是一次精神世界的回鄉之旅。

荷爾德林曾經說過:「人,詩意地棲息於大地之上。」江南在中國歷史上,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一個地域概念,而更應理解為一種文化概念。這片詩意的土地,以其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接納了無數疲憊的靈魂。

江南文化的發展,得益於它政治、經濟地位的提升。公元四世紀,晉室南渡,在南京建立政權。此後,宋、齊、梁、陳依次更迭,統治江南達272年之久。這一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南北分治,大大推動了江南地區的開發。五代時期,吳、吳越、南唐相繼在江南割據,江南地區日益繁榮。特別是公元十二世紀,靖康之變後,宋室南渡,定都臨安,全國的經濟重心轉移到南方。據史書記載:「今之沃壤,莫如吳、越、閩、蜀」,「國家根本,仰給東南」。江南已完全擁有與北方抗衡的實力。

然而,歷代定都江南的朝廷,似乎無一例外地,缺乏統一中國的魄力和雄心。金戈鐵馬的英雄氣概,在秦淮煙水姑蘇畫廊西湖山色間,消磨殆盡。即便是洶涌如斯的錢江潮,也只能激起文人墨客的幾聲贊嘆,卻激不起統治者的半分豪情。於是,「偏安江左」,就成為中國史冊中一個無可奈何卻又順理成章的詞彙。

軍事上的孱弱蒼白,反倒成就了江南地區的安寧,使其不至像中原那樣赤地千里、戰火紛飛。與此同時,江南文化從不同方面展現出盎然的生機:詩詞歌賦、音樂美術、宗教哲學……可以毫不費力地舉出一大串中國文化史上熠熠閃光的名字:蕭衍、沈約、蕭統、王羲之、謝靈運、謝朓、庾信、江淹、李煜、范仲淹、王安石、陸游、唐寅、文徵明、顧炎武、錢謙益、龔賢、李漁、袁枚以及唐宋以來大批的詩人詞人,其中包括文治武功的君王,名位隆顯的重臣,落魄江湖的世族,孤獨寂寞的太子,長歌當哭的後主,歷經世變的遺民,告老還鄉的罷相,鑽營仕途的考生,寄情青樓的名士,息影林泉的隱士,懷古傷今的吟者等等。每個人都以其特有的靈性,在江南盡情揮灑不羈的才華,同時也在浩如煙海的文字中,留下江南的麗影,留下自身的生命烙印。

江南無疑是美的。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這是南梁丘遲在《與陳伯之書》中,看似閑情的一筆。據說叛降北魏的陳伯之,面對字里行間的故國風光,驟然思鄉,很快率眾歸梁。「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的詞句至今膾炙人口,而《憶江南》這一詞牌也千古流傳。「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這是劉禹錫在金陵徘徊。「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這是杜牧在揚州游覽。「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這是蘇軾在西湖泛舟。「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這又是韋庄的贊嘆了。杏花春雨的江南是這般綺麗,激發了文人無限的想像空間;而文人的生花妙筆,又使江南的自然風光更添姿色。無怪乎金主完顏亮讀到柳永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後,便欲興師南下,「立馬吳山」了。

不獨完顏亮,富饒美麗的江南,曾吸引無數塞北首領垂涎的目光。胡人的鐵騎,多少次越過長江,企圖用刀與劍、血與火,征服這方土地。然而,游牧民族的戾氣,反被漢文化的博大精深包容。可以說,每一次游牧民族的南向牧馬,漢文明的衣冠南渡,都是對江南的一次開發、拓展和提升,也是對江南這個概念的錘煉。正是在這一次次的錘煉中,江南長大了,成熟了,它的形象越來越鮮明了。

然而,不可否認,這種形象,並不完全是江南真實的樣子,而是人們希望江南應該有的形象。「雨恨雲愁,江南依舊稱佳麗」。這是千百年來,人們孜孜不倦地編織的一個夢。江南二字,經過了歷代文人墨客的苦心經營、情感浸潤,更多地成了一種人文概念。

其實江南的概念體現了一種終極追求:烏托邦情結。這種情結,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謂「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當中原的厚重底蘊無法滿足人們的渴望時,江南,就成了中國人心目中理想的棲居地,世外桃源。

如今,當物質與功利成為一些人追逐的目標時,我們再次想到了江南。在這方神奇的土地上潛伏隱躍的不是別的,正是歷史,正是詩意的靈魂。唯有重新拾起這深藏於吳風楚韻中的文化碎片,才不至於在工業文明的喧囂中失語;也只有踏上回歸江南之旅,才能讓我們體會到神州大地對華夏子孫的脈脈深情。

閱讀全文

與江南文化有多久的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2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8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5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6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7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68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7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9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4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