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河南洛陽沒有被日軍侵略過,是嗎
抗戰時期洛陽被侵略過。
1943年秋到1944年春,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節節失利。為了挽救其滅亡的命運,1944年3月,日軍制訂了「一號作戰計劃」(史稱:豫湘桂戰役),旨在打通中國東北到東南亞的大陸交通線。
史料記載,以奪取洛陽為主要軍事目標的河南戰役,是豫湘桂戰役的第一階段。中國軍隊制定了「以弱勢兵力守衛洛陽城吸引日軍大部隊,其他中國部隊在外迂迴對攻擊洛陽的敵軍實施反包圍並一舉殲滅日軍」的戰略計劃,史稱河南會戰。
然而,面對總兵力數倍於我軍,同時以飛機、坦克掩護的日軍,裝備落後的中國1.8萬余洛陽守軍,雖有堅固防線為依託,卻未能擋住日軍的猛烈攻勢。5月25日,洛陽淪陷。
在保衛洛陽的整個戰斗中,共斃敵2萬餘人,我軍陣亡1萬餘人,受傷被俘三千餘人。突圍後,我軍僅存官佐316人、士兵1795人。洛陽民眾在日軍的轟炸中被炸死近萬人。
(1)洛陽望朝嶺大概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日本攻佔洛陽的戰斗過程:
1944年5月9日,日寇第1軍由垣曲渡過黃河,侵佔澠池後兵分兩路。一路攻克新安,從西翼進逼洛陽,一路西犯陝縣、靈寶、盧氏。同時,洛寧、伊川、嵩縣、偃師、孟津相繼淪陷。洛陽成為一座孤城。
5月11日晨,敵人向64師駐守的西工防區發動進攻,先後在下池、七里河、興隆寨、翟家屯、小屯等地進行激烈的戰斗。在兩天的激戰中,我守軍傷亡過重,兵員嚴重不足。為了節約兵力繼續戰斗,12日晚上遂令該師放棄西工陣地,佔領新的陣地。
13日,敵人已攻佔了周公廟。西工陣地放棄後,重新調整了64師與65師的防地。64師主要防守邙山南麓史家屯經苗溝、燒溝到城西北角關帝廟一線,65師主要防守邙山望朝嶺、營庄、上清宮、庄王山、後洞一線。
他們利用邙嶺的梯田斜坡、懸崖壕溝及各村民房修成槍眼,用混凝土和磚石修築隱蔽火力點,以散兵壕和交通溝把各個火力點連接起來。在火力點外面架設鐵絲網,挖防坦克壕,在防坦克壕附近埋設地雷。
15軍的兩個師憑借這些半永久性工事迎擊敵人,固守邙嶺,與敵逐村逐地進行爭奪,多次進行白刃格鬥。
5月22日,敵以63師團、坦克第3師團、騎兵旅團及野添兵團等數倍於我守軍的兵力猛攻洛陽。當日午後,飛機給15軍投送蔣介石20日手令:「著仍固守洛陽,勿輕信謠言,至遲一星期,我必負責督飭陸空軍增援洛陽。」
根據這一命令,15軍再次變更部署,除東、西車站各置有力一部保持據點外,該軍主力全部撤入城內,與94師合力守衛城廂。但是,蔣鼎文、劉峙抗拒執行馳援洛陽的命令。
城廂是洛陽的最後支撐點,也是洛陽保衛戰敵我雙方爭奪的焦點。為了便於守城,洛陽城外挖有寬約6米、深7米至8米的城壕,壕內引來流水,形成一條人工護城河。
城區各街巷挖有寬、深各2米的壕溝,壕溝上邊再以麻袋、沙土或磚石堆積成高1.5米,寬1米的牆壁。22日夜15軍撤入城區後,23日即對城廂的防區重新調整。
94師守東半城、東車站與南北大街,64師守西門、西南隅、集道街、幸福街、古香巷和河洛中學後巷至南城基;65師守西車站及西北隅。軍部設在義勇街,指揮所在寶城銀樓。64師師部在西南隅,65師師部在復旦中學。
5月23日,日軍司令官內山英太郎以「防止洛陽古城毀於戰火」為名逼迫白馬寺的僧人給中國守軍送去一紙勸降書,當場遭中國守軍司令武庭麟將軍嚴辭拒絕。當日爭奪城廂的戰斗全面展開。
敵人炮兵在安樂窩、周公廟、西關、火柴公司、苗家溝、庄王山、上清宮、葛家嶺、五里鋪、下園街等處,遍向城內及東、西車站轟擊。
一天之內向城區發炮約8000餘發。當日夜晚,敵人攻城兵力已增至3.5萬餘人,戰車400餘輛,野山重炮、機械炮120門,調兵和運送彈葯共動用汽車1000餘輛。
24日拂曉,除敵機多架飛抵洛陽上空轟炸、掃射、散發傳單外,五六千敵人向94師守衛的東半城發動進攻,雙方展開激戰。
中午12時,敵120門火炮向城內轟擊,炮彈如雨,暴露的工事及房屋均被摧毀。敵在炮火的掩護下,戰車300餘輛,分6路由西南城角、西門、西北城角、東北城角、東門、東南城角向城內猛攻。
敵主力集中在西北城角和西南城角。午後3時,94師防守的東北城角和65師防守的西北城角同時被攻破。4時,專署及復旦中學等處均發現敵人。5時,敵戰車經北大街進至十字街口。
守軍各級指揮系統被逐段隔絕。在指揮中斷情況下,守城官兵利用民房和敵人進行巷戰,逐街逐巷進行爭奪,敵人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日暮後,全城進入混戰狀態。經過激烈戰斗,共斃傷敵人8000餘名,15軍官兵也傷亡3000餘人。在無法堅持戰斗的情況,當夜下令,命各部奪路出城,到洛陽城外集結待命。
25日,未退出城的部分官兵在十多處街巷與敵血戰,終因人數太少,力量懸殊,洛陽淪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洛陽保衛戰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重話抗戰時的洛陽保衛戰
❷ 洛陽邙山望朝嶺小學什麼時候領通知書,本村村民
你現在這個小學還沒有通知書嗎?上小學的話你直接先去學校問一下什麼情況啊,對不對呀?總比你再再問好吧,對不對?離你又不是很遠
❸ 河南洛陽沒有被日軍侵略過,是嗎為什麼
不是的,從1938年開始,日本飛機開始頻繁空襲洛陽,大規模空襲進行了6次,小規模空襲每月不斷。當時洛陽城一片混亂,死傷無數,同時日軍還對老城進行地毯式轟炸,投放大量毒氣彈,死屍滿街,家家帶孝,文明街一帶數十家合家被燒死。
1944年3月,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節節失利,為了挽救其滅亡的命運,制訂了《一號作戰計劃》,發動了旨在打通中國東北到東南亞大陸交通線的豫湘桂戰役。以奪取洛陽為主要軍事目標的河南戰役是豫湘桂戰役的第一階段。
(3)洛陽望朝嶺大概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豫湘桂戰役的戰爭背景
世界背景
從1943年夏秋以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形勢發生轉折,中國持續抗擊日寇,牽制了日本大部陸軍兵力,在歐洲戰場,德意法西斯逐漸潰敗,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也接連失敗,海上交通線被切斷,南洋日軍面臨被切割的困境。
為此,日本困獸猶斗,制定了從中國戰場尋求突破,企圖固守大陸以堅持長期戰爭的計劃。因此,表面看來是日本的積極進攻作戰,本質上卻是出於防禦目的。
日本目的
1943年,同盟國反法西斯戰爭轉入戰略反攻和進攻,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屢遭失敗,使南洋(東南亞)各地軍隊的海上交通線受到威脅。日軍被分割成幾塊,始終不能形成完整的戰略體,陸軍主力深陷中國不能自拔,給日軍轉用兵力於太平洋造成極大牽制,導致太平洋兵力不繼,不斷失敗。
為此,日軍企圖以打通中國大陸交通線,企圖將侵華日軍各部分貫通起來,並聯系被切斷海上交通的南洋日軍,以保護本土和東海海上交通安全。
另外,從中國大陸各個基地起飛的盟軍飛機直接轟炸日軍甚至日本本土,這意味著盟軍同時可以對日本本土日本發動大規模空襲,這使日本異常恐懼,打掉在中國的空軍基地,也是日本加速推行豫湘桂戰役的直接原因。
戰役經過
豫中會戰
戰役的第一階段河南會戰,日軍出動了約15萬兵力,國民黨軍集中了35—40萬兵力。日軍在4、5月間先後攻陷鄭州、洛陽等地。
1944年4月,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岡村寧次指揮第12集團軍共5個師又3個旅、1個飛行團(飛機168架)、第1集團軍和方面軍直屬部隊各一部,共14.8萬餘人,在第11、第13集團軍各一部配合下,以攻佔平漢鐵路(北京一漢口)南段為目標,向鄭縣(鄭州)、洛陽地區發動進攻。
中國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指揮8個集團軍1個兵團共17個軍約40萬人,在第八戰區和空軍(飛機156架)各一部支援下,以第28集團軍依託黃河南岸既設河防陣地抗擊日軍;第4集團軍在河南汜水縣(今並入滎陽)、密縣(今新密)間山區構成防禦地帶,進行堅守防禦。
第31集團軍集結於禹縣(今禹州)、襄城、臨汝(今汝州)地區,待機殲敵。18日,日軍第37師配屬獨立混成第7旅從中牟新黃河(今賈魯河)東岸向第28集團軍暫編第15軍河防陣地發起攻擊。19日,日軍第110、第62師由鄭州黃河鐵橋南端向第28集團軍第85軍邙山頭陣地發起攻擊。
突破陣地後,至23日相繼攻陷鄭州、新鄭、尉氏、汜水、密縣。18日,日軍第13集團軍2個旅到安徽壽縣正陽關、鳳台集結,准備進攻阜陽,作出向河南漯河進攻的態勢,以牽制皖北、豫東的守軍,打通平漢鐵路後撤回。
24日該部進至鳳台縣魯家口(今潁上縣魯口鎮),26日進入潁上縣境內,遭當地駐扎國軍和自衛隊阻擊,進展緩慢。27日,駐阜國軍陸軍騎兵第八師(青海馬步芳部)前往潁上增援,因無空軍支援,而且騎兵的馬匹被敵機驚嚇四散,潁上縣城隨即陷落,騎八師副師長盧廣偉犧牲。
國軍邊戰邊退往阜陽方向,至阜陽縣六十里鋪(今屬潁上),我軍援兵大至,壁壘堅固,沉船於淮河,阻斷了日軍西進之路,日軍力戰不能前進,於5月5日敗退到潁上縣城,10日從潁上撤走。4月30日,日軍第12集團軍以3個師又2個旅向許昌發起攻擊。
守城的新編第29師抗擊至5月1日失守。日軍第12集團軍旋以一部沿平漢鐵路南進,主力轉向西進,尋找第一戰區主力決戰。第31、第4集團軍予日軍以打擊後,於5、6日分別撤往伏牛山、韓城。至9日,西進日軍攻抵龍門附近。隨即以一部進逼洛陽,大部向伊河、洛河河谷進攻。
❹ 河南省境內有那些古代遺址這些地方在哪個城市
1、殷墟
殷墟,原稱「北蒙「,是中國商朝後期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科學發掘91年來,考古人員清理過商代墓葬超過2萬座。「婦好墓在單個墓葬中出土隨葬品數量最多,代表了晚商文化的發展水平、思想觀念、活動范圍以及工藝技術水平。
20世紀初,殷墟因發掘甲骨文而聞名於世,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築遺址和以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豐富的文化遺存,系統地展現了中國商代晚期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確立了殷商社會作為信史的科學地位。被評為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首。
2、河南仰韶文化遺址
位於河南省澠池縣城北韶山腳下,距縣城9公里。遺物中陶片較多,石器和骨器較少。有長條形單刃的石刀和中部鑽圓孔的石紡輪;有骨鏃、骨鑿和骨針等。
這個遺址出土的彩陶較復雜,多先施白色陶衣,然後著彩。彩繪圖案有米字紋、弦紋、x形紋、方格紋和圓點紋等,與廟底溝的彩繪圖案類似,其時代應屬於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1978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3、賈湖遺址
位於河南省舞陽縣北舞渡鎮西南1.5公里的賈湖村,是中國新石器時代前期重要遺址,釋光測年結果顯示其距今約9000―7500年,保護區面積5.5萬平方米,始發現於20世紀60年代初。
是規模較大、保存完整、文化積淀極為豐厚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骨笛賈湖遺址共發掘出30餘支骨笛,還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管樂器。通過賈湖遺址出土的陶器上的附著物發現:9000年前賈湖人已經掌握了酒的釀造方法,這一發現也填補了世界酒文化的空缺。
(4)洛陽望朝嶺大概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在賈湖遺址出土的遺物中,共發現十多例契刻符號,分別刻在甲、骨上,專家研究認為這些刻符的筆畫與漢字的筆畫一致,書寫特點也是先橫後豎,先左後右,先上後下,與漢字基本結構相一致。是世界上發現的最早與文字起源有關的實物資料。
賈湖刻符對漢字來源的關鍵性問題提供了新的佐證,並被認為早於安陽殷墟的甲骨文卜辭4000多年,領先於素稱世界最早的古埃及紙草文字,是迄今為止人類所知最早的文字雛形。
❺ 河南著名的道觀有哪些
安陽長春觀、洛陽上清宮、開封延慶觀、鹿邑太清宮、王屋山陽台宮等。
1、安陽長春觀
安陽長春觀位於安陽縣善應鎮西約1公里處的洹河大峽谷白玉山腰,距安陽市約25公里。安陽長春觀坐西朝東,依山而建,順勢而為。
整個道觀建在半山腰中,周圍山勢猶如玉龍盤繞,呈太師椅形。後有盤古頂,左龍山,右龍洞,洹河從眼前盤桓而過,群峰拱衛,三山懷抱,掩映於蒼松翠柏之中。
安陽長春觀最繁盛時期在唐朝,據說有個煙霞大師十分了得,他在主持時,香火很旺。他懂醫學,經常為百姓看病,被當地百姓譽為神醫道人。
他識天象,精通農業,根據氣象推測確定該種植什麼莊稼,凡經他推薦種植的農作物沒有不豐收的。
他替老百姓著想,為老百姓排憂解難,深受老百姓愛戴,老百姓都將煙霞大師奉若神明。煙霞大師博學多才,安陽長春觀經常高道雲集,在此講經論道,對道教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起到過積極的作用。
2、洛陽上清宮
上清宮是道教名觀,位於河南洛陽城北邙山翠雲峰。相傳是太上老君煉丹的地方,為我國第一個以「上清宮」名字出現的道教名觀。
上清宮始建於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當時的國家級建築。唐高宗追尊老子(李耳)為玄元皇帝,因而上清宮又叫玄元皇帝廟。後人追尊老子為太上老君,所以也稱老君廟。
為一座青磚廟院,緊湊幽靜。位於洛陽市老城西北隅4公里。坐落在邙山翠雲峰上,為洛陽北郊的制高點。山雖不高但地勢險峻,山上樹木鬱郁蔥蔥,蒼翠若雲,故稱「翠雲峰」。這里風景秀麗,是消夏勝地。
3、開封延慶觀
延慶觀,原名重陽觀,位於河南省開封市包公湖東北部,始建於元太宗五年(1233年),明洪武六年(1373年)改名延慶觀。
是為紀念道教中全真教創始人王喆在此傳教並逝世於此而修建的道觀 ,與北京的白雲觀、四川的常道觀並稱為中國的三大名觀 ,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被評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4、鹿邑太清宮
太清宮位於鹿邑縣城東十里的太清宮鎮,太清宮鎮舊名厲鄉曲仁里,是我國古代傑出思想家、道家派創始人老子的誕生地。
據史志記載,東漢延熹八年(西元165年),桓帝劉志派中常侍管霸前來創建,始名老子廟。
唐朝創始人李淵追認老子為始祖,以老子廟為太廟,起建宮闕殿宇,唐開元三十年(725年),玄宋李隆基正式改"紫極宮"為太清宮延續至今。自"靖康之亂"後,太清宮屢遭破壞,後又數度廛修。
5、王屋山陽台宮
太上曰:十大洞天者,處大地名山之間,是上天遣群仙統治之所。陽台宮就坐落於河南省濟源市城區西北30公里的道教第一大洞天王屋山華蓋峰的南麓,因地處陽台而得名。
陽台宮為王屋山三宮(陽台宮、紫微宮、清虛宮)之一,全稱「大陽台萬壽宮」,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北依天壇山,高高矗立,形似鳳首,面對開闊的九芝嶺,猶如鳳尾,陽台宮正好處於鳳背之上,被視為「丹鳳朝陽」的風水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