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朔州老城的介紹
朔州老城位於朔州市,即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舊南街大片區·朔州老城是山西省現存比較早、保存比較完整的古城之一,秦漢時已建成,北齊年間進行了擴建,元末明初又進行了重新修建。城牆平面呈正方形,南北長1100米,東西寬1050米,是我省現存較早的古城牆。
⑵ 山西朔州有哪些著名景點呢
朔州,一座年輕的城市,從1989年設立省轄地級市至今不到三十年時間。朔州位於山西省的西北部地區,北鄰內蒙古,西靠陝西,東為大同,南沿忻州。下轄朔城區、平魯區、山陰縣、應縣、懷仁縣、右玉縣六縣區。
朔州市雖然成立時間較晚,但其轄區內風景名勝頗多,有應縣木塔、殺虎口、崇福寺、朔州老城、山陰桑乾河、懷仁金沙灘等。
懷仁金沙灘生態旅遊區是一個集生態旅遊、歷史文化、佛教、休閑度假為一體的旅遊景區。以金沙灘"楊家將"的故事為特色,建設了以宋遼交戰和崇國寺佛教文化為主題的園林建築群。
⑶ 你知道山西榆次老城的千年歷史嗎
見過南方水鄉的溫婉,便記住了她的韻味;見過了雲南仙境的迷人,便記住了她的靈魂;見過了東北雪國的豪情,便記住了她的風骨;見過了西北土地的渾厚,便記住了她的一生。今天我們就要走進西北地區,來到山西省的一座千年老城,這座老城可以說是山西知名度最低的城市了,雖然擁有上千年的歷史,但是已經被很多人遺忘,低調得令人心酸,幾乎每年來到這里的遊客都寥寥無幾。
這座老城不僅保留著當地的古色古香的建築,還傳承著特色的美食,延續著豪邁的風土人情,這么富有韻味的美景,請你給我一個理由忘記。
⑷ 朔州的歷史沿革
從朔州市峙峪、邊耀、鵝毛口古遺址證明,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28000年),就有人類在此生息。
春秋(前770-前476)以前,這里為少數民族北狄所居。戰國時,歸入趙國的版圖。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邊帥蒙恬在此築城名馬邑,置馬邑縣,歸雁門郡管轄。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時,置馬邑縣(今朔城區)、中陵縣(今平魯區)、劇陽(今應縣)、陰館(今朔城區東南)、汪陶(今山陰縣)、埒縣(朔城區南)、樓煩(今朔城區西南)、善無(今右玉縣),仍歸雁門郡管轄。東漢(公元25年-220年)時,雁門郡移治陰館縣。東漢末大亂,人民逃亡,大部分縣撤廢。
西晉(公元266年—316年)時,將峪嶺(今雁門關)以北各縣民撤往嶺南,地歸代王拓跋猗盧。北魏(386~557)時屬畿內地,置桑乾郡(今山陰東)、繁峙郡(今應縣東)、馬邑郡。北齊天保六年(555),將朔州治從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遷到馬邑西南。北齊天保八年(557)改馬邑縣為招遠縣,為朔州治,此為朔州名之始。
北周(557年—581年)升朔州為總管府。
隋朝(581年-618年)廢總管府,改為馬邑郡,轄鄯陽(原朔縣)、開陽(朔城區南部)、神武(山陰、應縣境)。
唐武德四年(621),改馬邑為朔州。唐天寶元年(742),又改朔州為馬邑郡。唐初,在馬邑郡置大同軍節度。會昌三年(843),改為大同都團練使,領雲(今大同)、蔚(今河北蔚縣)、朔(今馬邑)三州。咸通九年(868),重置大同節度使,移治雲州(今大同市)。五代時,在唐明宗出生地金城置應州,又分朔州置寰州(今朔城區西影市寺林東)。後晉天福元年(936),朔州、寰州、應州割讓給契丹。
遼(916~1125年)時,朔州為順義軍節度,應州為彰國軍節度,統屬西京道。金仍之。元隸山西道大同路。
明(1368年~1644年)時,朔州隸大同府,轄馬邑縣,應州轄山陰縣。清(1644年—1912年)沿明制。雍正三年(1725)置朔平府(治右玉),轄右玉縣、左雲縣、平魯縣、寧遠廳和朔州及馬邑縣。懷仁、應州與山陰同隸大同府。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五月改州為縣,同隸雁門道,後雁門道撤,直隸山西省。抗日戰爭時,以同蒲路為界,路西歸晉綏邊區,路東歸晉察冀邊區。
1946年朔縣解放,歸察哈爾省,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2年,察哈爾省撤消,重歸山西省,屬雁北專區。1958年改屬晉北專區。1961年重新歸雁北專區。1989年1月,國務院批准由原雁北地區劃出朔縣、平魯縣、山陰縣、設立朔州市,1989年1月5日正式設市。
1993年7月原雁北地區撤消,其所轄的應縣、右玉縣和懷仁縣劃歸朔州市。
⑸ 朔城區的歷史沿革
28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峙峪人」就在此棲居生息。夏商時。朔城區為樓煩地。
春秋戰國時期,為狄人所居。趙武靈王二十年(公元前306),攘地西北,置雲中、雁門、代郡,朔縣地屬趙國的雁門郡。
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秦始皇派蒙恬率軍北擊匈奴,築土城養馬,故名馬邑。後置馬邑縣,屬雁門郡。
西漢襲秦制,稱馬邑縣。新朝王莽改馬邑縣為章昭縣。東漢初稱馬邑縣,屬並州雁門郡。東漢末年廢縣。
三國、西晉均稱馬邑縣,俱屬並州雁門郡。永嘉六年(312),馬邑地屬代國。東晉十六國時期,太元元年(376)代國亡,馬邑先屬前秦,不久歸後燕。
北魏初,馬邑為京畿內地。太和十七年(493)隸屬恆州。北齊天保八年(557),朔州治所移馬邑故城。同年置招遠縣,隸朔州廣安郡。北周仍稱招遠縣,為廣安郡治。
北周武帝建德元年(572),升置朔州總管府。隋大業初,廢朔州總管府,罷朔州,置代郡,後改為馬邑郡,轄鄯陽(今朔城區)、雲內(今大同市口泉附近)、神武(今朔城區神武村)、開陽(今神池縣境)四縣。唐代稱鄯陽縣,為朔州治,屬河東道。
武德四年(621)改馬邑郡為朔州,轄鄯陽、常寧兩縣。開元五年(717),於鄯陽縣城東三十里的大同軍城(貞觀年間置)另置馬邑縣(故治即今朔城區神頭鎮馬邑村),隸屬於朔州。天寶元年(742),復改朔州為馬邑郡。乾元元年(758)又改馬邑郡置朔州。
五代後唐稱鄯陽縣,為朔州治。同光元年(923),設在金河縣的振武軍被契丹軍佔領,徙治朔州。五代後晉天福元年(936),把包括朔州、寰州在內的十六個州割讓給契丹。
遼代稱鄯陽縣,為朔州治,屬西京道。遼聖宗統和年間(983——1012),升朔州為順義軍,領鄯陽、馬邑、廣武三縣。
宋宣和五年(1123)金曾將朔州歸宋,改為朔寧府。金天會三年(1125)又為金國佔領,仍稱鄯陽縣。
元代稱鄯陽縣,為朔州治,屬河東山西道宣慰使司大同路。
明代稱朔州。洪武二年(1369)廢鄯陽縣並入朔州,朔州領馬邑一縣,屬山西布政司大同府。
清代稱朔州,初屬山西省大同府。順治十六年(1659),裁朔州衛並入朔州。雍正三年(1725)置朔平府(治右玉),轄右玉縣、左雲縣、平魯縣、寧遠廳、朔州和馬邑縣。嘉慶元年(1796)馬邑撤縣為鄉並入朔州。
民國元年(1912)改朔州為朔縣,屬山西省行政公署。民國三年(1914)設雁門道,朔縣隸屬雁門道。民國六年(1917)廢道,朔縣直屬山西省政府。1937年屬山西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署。
1940年朔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屬晉西北行政公署第十一專員公署,同年9月改屬晉西北行政公署第二專署。次年朔縣屬第五專署。1942年朔縣屬晉綏分區第五專署,由綏察行署代管。1946年朔縣解放,屬晉綏邊區行政公署第五專員公署。
1949年朔縣屬察哈爾省雁北專員公署。1952年朔縣屬山西省雁北專員公署。1958年朔縣改屬晉北專區。1961年屬山西省雁北地區。1989年朔州建市,朔縣改稱朔城區。
⑹ 朔州的歷史
石器時代 從朔州市峙峪、邊耀、鵝毛口古遺址證明,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28000年) 秦朝時的朔州(當時名曰雁門郡)
,就有人類在此生息。 春秋戰國 春秋以前,這里為少數民族北狄所居。戰國時,歸入趙國的版圖。 秦漢時期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邊帥蒙恬在此築城名馬邑,置馬邑縣,歸雁門郡管轄。朔州西漢時,置馬邑縣(今朔城區)、中陵縣(今平魯區)、劇陽(今應縣)、陰館(今朔城區東南)、汪陶(今山陰縣)、埒縣(朔城區南)、樓煩(今朔城區西南)、善無(今右玉縣),仍歸雁門郡管轄。東漢時,雁門郡移治陰館縣。東漢末大亂,人民逃亡,大部分縣撤廢。 魏晉南北朝 西晉時,將峪嶺(今雁門關)以北各縣民撤往嶺南,地歸代王拓跋猗盧。北魏時屬畿內地,置桑乾郡(今山陰東)、繁峙郡(今應縣東)、馬邑郡。 隋朝時的朔州(當時名曰馬邑郡)
北齊天保六年(555),將朔州治從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遷到馬邑西南。北齊天保八年(557)改馬邑縣為招遠縣,為朔州治,此為朔州名之始。北周升朔州為總管府。 隋唐五代 隋廢總管府,改為馬邑郡,轄鄯陽(原朔縣)、開陽(朔城區南部)、神武(山陰、應縣境)。唐武德四年(621),改馬邑為朔州。唐天寶元年(742),又改朔州為馬邑郡。唐初,在馬邑郡置大同軍節度。會昌三年(843),改為大同都團練使,領雲(今大同)、蔚(今河北蔚縣)、朔(今馬邑)三州。咸通九年(868),重置大同節度使,移治雲州(今大同市)。五代時,在唐明宗出生地金城置應州,又分朔州置寰州(今朔城區西影市寺林東)。後晉天福元年(936),朔州、寰州、應州割讓給契丹。 宋遼金元 遼時,朔州為順義軍節度,應州為彰國軍節度,統屬西京道。 唐朝時的朔州
金仍之。元隸山西道大同路。 明清時期 明時,朔州隸大同府,轄馬邑縣,應州轄山陰縣。清沿明制。雍正三年(1725)置朔平府(治右玉),轄右玉縣、左雲縣、平魯縣、寧遠廳和朔州及馬邑縣。懷仁、應州與山陰同隸大同府。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五月改州為縣,同隸雁門道,後雁門道撤,直隸山西省。抗日戰爭時,以同蒲路為界,路西歸晉綏邊區,路東歸晉察冀邊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6年朔縣解放,歸察哈爾省,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2年,察哈爾省撤消,重歸山西省,屬雁北專區。1958年改屬晉北專區。1961年重新歸雁北專區。1989年1月,國務院批准由原雁北地區劃出朔縣、平魯縣、山陰縣、設立朔州市,1989年1月5日正式設市。1993年7月原雁北地區撤消,其所轄的應縣、右玉縣和懷仁縣劃歸朔州市。現轄兩區四縣,共73個鄉鎮(含街道辦),1684個行政村。
⑺ 請教山西省朔州市應縣的歷史沿革
【歷史沿革】 應縣,戰國為趙地,秦屬雁門郡。西漢置劇陽縣,唐末置金城縣,五代後唐時以金城縣置應州,明初並入應州,民國元年改州為縣,始稱應縣。1948年屬察哈爾省,1952年重歸山西省,1993年8月劃歸山西省朔州市管轄。 [編輯本段]【自然地理】 【地理地貌】 應縣地處桑乾河中游,大同盆地南端。南部恆山山脈是桑乾河與滹沱河的分水嶺,山勢陡峭,植被稀少,一般海拔在1000米至2300米之間。著名山峰有卧羊場、跑馬梁、關帝廟梁、鷹家梁等,其中以卧羊場最高,海拔2333米。東北、 西北為黃土丘陵區。其餘均為平川區,是大同盆地的組成部分。盆地河渠縱橫,灌溉方便,但低窪處有小片鹽鹼荒灘。主要河流有桑乾河、渾河、黃水河、木瓜河等。 【氣候】 境內氣候寒冷,年均氣溫 7℃左右,一月零下 9℃至零下10℃,七月23℃至24℃,年降雨量 360毫米。初霜期為九月下旬,無霜期100至140天。
麻煩採納,謝謝!
⑻ 老城鎮的歷史沿革
老城鎮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境內的乳香台為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跡。自明弘治十年(1497年)長期為沈丘縣治所,還是著名拳種兩儀拳的發祥地。名勝古跡有乳香台、明柏、人祖廟、教堂、建艇湖、九孔橋等,土特產有顧家饃、兆豐貢酒、鱸魚等。
⑼ 朔州老城的基本簡介
朔州老城改造項目
佔地63畝的崇福廣場已投入使用,博物館、鄂國公尉遲廟、戲台等三大建築已竣工。一期開發工程總建設面積39.49萬平方米,截至今年7月31日,累計已開工建築面積11萬平方米,其中已完成3.3萬平方米瓦屋面及外飾面,3萬平方米主體結構已封頂,4.7萬平方米主體結構正在進行施工。
朔州老城位於市區南部,佔地1435畝,四周城牆長3734米、寬25米,城內四條主街呈「井」字交錯相通,原有住戶5千餘戶2萬多居民。總體布局以「四軸三環雙中心」展開,分六大區域。「四軸」包括東西大街、南北大街兩條商業軸及「十」字交匯的兩條景觀綠化軸;「三環」即環城牆公園綠化帶,城內環城馬道,文昌閣為中心的環形商業步行街中街;「雙中心」包括以文昌閣和北門周邊形成的中心商業區,以崇福寺為中心的傳統文化展示區。「六大區域」即商貿活動區、民俗文化區、歷史展示區、綠化休閑區、傳統和現代特色居住區。工程規劃用地86.4公頃,其中政府公建面積6.3萬平方米,開發規劃用地59.29公頃,開發部分總建設面積72.25萬平方米。總投資28億元,區政府斥資11億元用於拆遷安置、基礎設施建設和歷史風貌的恢復重建,包括崇福廣場、文昌閣、南門、城牆的保護修復,古縣衙、特色民居、三孔大門異地遷建等。同時配建別墅、商鋪、教育、醫療、娛樂、休閑等服務設施,再現千年老城的車水馬龍和商業繁榮。
⑽ 現在的朔州古代叫什麼
歷史沿革 石器時代 從朔州市峙峪、邊耀、鵝毛口古遺址證明,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28000年),就有人類在此生息。 春秋戰國 春秋以前,這里為少數民族北狄所居。戰國時,歸入趙國的版圖。 秦漢時期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邊帥蒙恬在此築城名馬邑,置馬邑縣,歸雁門郡管轄。西漢時,置馬邑縣(今朔城區)、中陵縣(今平魯區)、劇陽(今應縣)、陰館(今朔城區東南)、汪陶(今山陰縣)、埒縣(朔城區南)、樓煩(今朔城區西南)、善無(今右玉縣),仍歸雁門郡管轄。東漢時,雁門郡移治陰館縣。東漢末大亂,人民逃亡,大部分縣撤廢。 魏晉南北朝 西晉時,將峪嶺(今雁門關)以北各縣民撤往嶺南,地歸代王拓跋猗盧。北魏時屬畿內地,置桑乾郡(今山陰東)、繁峙郡(今應縣東)、馬邑郡。北齊天保六年(555),將朔州治從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遷到馬邑西南。北齊天保八年(557)改馬邑縣為招遠縣,為朔州治,此為朔州名之始。北周升朔州為總管府。 隋唐五代 隋廢總管府,改為馬邑郡,轄鄯陽(原朔縣)、開陽(朔城區南部)、神武(山陰、應縣境)。唐武德四年(621),改馬邑為朔州。唐天寶元年(742),又改朔州為馬邑郡。唐初,在馬邑郡置大同軍節度。會昌三年(843),改為大同都團練使,領雲(今大同)、蔚(今河北蔚縣)、朔(今馬邑)三州。咸通九年(868),重置大同節度使,移治雲州(今大同市)。五代時,在唐明宗出生地金城置應州,又分朔州置寰州(今朔城區西影市寺林東)。後晉天福元年(936),朔州、寰州、應州割讓給契丹。 宋遼金元 遼時,朔州為順義軍節度,應州為彰國軍節度,統屬西京道。金仍之。元隸山西道大同路。 明清時期 明時,朔州隸大同府,轄馬邑縣,應州轄山陰縣。清沿明制。雍正三年(1725)置朔平府(治右玉),轄右玉縣、左雲縣、平魯縣、寧遠廳和朔州及馬邑縣。懷仁、應州與山陰同隸大同府。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五月改州為縣,同隸雁門道,後雁門道撤,直隸山西省。抗日戰爭時,以同蒲路為界,路西歸晉綏邊區,路東歸晉察冀邊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6年朔縣解放,歸察哈爾省,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2年,察哈爾省撤消,重歸山西省,屬雁北專區。1958年改屬晉北專區。1961年重新歸雁北專區。1989年1月,國務院批准由原雁北地區劃出朔縣、平魯縣、山陰縣、設立朔州市,1989年1月5日正式設市。1993年7月原雁北地區撤消,其所轄的應縣、右玉縣和懷仁縣劃歸朔州市。現轄兩區四縣,共73個鄉鎮(含街道辦),1684個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