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三國演義》中都有哪些人物他們各自的特點是什麼
1、曹操:
形象上是一個既兇殘奸詐又有雄才大略的政治野心家和軍事家的藝術典型。但小說在揭露和批判他的惡德的同時,又充分表現了他作為一個奸雄的才智與膽略,他具有卓然超越於董卓、袁紹等人之上的政治遠見和政治氣度。
他深通兵法,善於用兵,施謀用策,以弱勝強,先後消滅了除劉備、孫權以外的大小軍閥,統一了大半個中國。人生信條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2、劉備:親賢愛士,善待人才;生性善良,受民如子;待人寬厚,不求全責備;偶有權謀,頗有心計。
劉備雖有皇家的血脈,但卻經歷了家道中落、幼年喪父的人生悲劇,兒時為生活所迫便隨母「販履織席為業」,始嘗人生的艱辛。這段為生活所迫的人生逆境磨礪了劉備的心志,也鑄就了他與人為善的品格。
3、諸葛亮:
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後世各種傑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歷代君臣、知識分子、人民群眾都從不同的角度稱贊他,歌頌他,熱愛他。可以說,諸葛亮在歷史上的巨大影響已超過了他在三國歷史上的政治軍事實踐。
(1)三國的歷史怎麼樣的人物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元末明初,社會矛盾尖銳,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群雄割據,多年戰亂後朱元璋剿滅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期間人民流離失所,羅貫中作為一名雜劇和話本作者,生活在社會底層,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作為底層的知識分子思考,並希望結束動盪造成的悲慘局面。由此就東漢末年的歷史創作了《三國演義》這部歷史小說。
作品主題
小說一直把蜀漢作為中心來描寫,尤其是通過劉備這位仁君的形象和諸葛亮這位賢相的形象,突出了作品「擁劉反曹」的主題,表達了人民群眾的願望。作為蜀漢對立面的一個典型形象,就是曹操:小說中的曹操既是奸雄的典型,也是暴君的象徵,作品正是通過對這一人物的針砭,體現了人民群眾憎惡暴君、反動動亂的願望。
⑵ 《三國演義》的人物有哪些
《三國演義》的人物有劉備(字玄德)、關羽(字雲長)、張飛(字翼德)、趙雲(字子龍)、諸葛亮(字孔明)、黃忠(字漢升)、周瑜(字公瑾)、曹操(字孟德)、孫權(字仲謀)、許攸(字子遠)、馬超(字孟起)、徐庶(字潁川)、魯肅(字子敬)等。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
《三國演義》資料:
《三國演義》可大致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三國演義》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長篇小說,被列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明清時期甚至有「第一才子書」之稱。
⑶ 三國時期有哪些歷史性人物
(1) 司馬懿 (公認魏國謀士第一人,活躍在三國後期;早期是一名馬夫) (2) 郭嘉 (字奉孝,是曹操初期的第一謀士,可惜早年矢折) (3) 荀pp彧 (為曹操出了汗馬功勞,是一名不可多得的人才) (4) 賈pp詡 (早年跟隨張綉,後來成為曹操最信賴的謀士) (5) 荀攸 (荀彧之侄,是一名出才的軍事家) 猛將: (1) 典韋 (曹操帳下的第一猛將,人稱古之惡來) (2) 許pp褚 (功勞最大,裸衣斗馬超是其亮點,被稱為虎痴) (3) 張遼 (早期跟隨呂布,後轉投曹操,是三國時期少有的文武俱佳的武將,被稱為曹五虎將之首) (4) 夏侯淵 (曹氏家族的猛將,是曹操帳下主力軍,武藝及帶兵打仗出類拔萃) (5) 張頜 (早年跟隨袁紹,是後期曹操帳中不可多得的人材) 二、蜀: 文官: (1)諸葛亮 (三國謀士第一人,是中國著名的軍事家,思想家,發明家) (2)龐統 (字士元,號鳳雛;在三國時期有:卧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的美譽) (3)姜維 (有名的孝子,文武雙全;是孔明的接班人) (4)馬良 (非常的聰明,荊州人氏,白眉最良) (5)法正 (劉備最言聽計從的人,關、張死後,若法正活著,則劉備不會吃陸書生的虧) 猛將: (1)關羽 (自不必說,此人乃武聖也!) (2)張飛 (太猛了,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也) (3)馬超 (本人認為比趙雲及黃忠厲害,被譽為「綿馬超」) (4)趙雲 (英俊瀟灑、文武雙全) (5)黃忠 (老當益壯,一把弓使的十分漂亮) 三、吳: 文官: (1)周喻 (江南的況世奇才,一十二歲即當水軍督都) (2)陸遜 (江南的棟梁之材) (3)呂蒙 (將關羽幹掉的江南著名謀士,早期只是一名武將) (4)魯肅 (性格憨厚,是周喻欽定的接班人) (5)諸葛謹 (孔明的兄長,才智不在其弟之下,但生不逢時) 猛將: (1)太史慈 (江南武將第一人) (2)甘寧 (強盜出身,曾被孫權稱為: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矣) (3)周泰 (身材酷似泰森,乃東吳一大猛將也) (4)凌統 (凌操之子,原來與甘寧有殺父之仇,後與甘寧成為東吳的頂梁之柱) (5)徐盛 (相貌英俊,江南極少數文武全才之一)
⑷ 求三國時期著名歷史人物以及事件介紹
]■關羽
關羽位列五虎之首,文韜武略兼而有之。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良人(今山西省臨猗西南)人。溫酒斬華雄,千里走單騎,水淹七軍,單刀赴會足見其膽量過人,但其人待人過於孤高,傲慢有時讓他失去理智,最終敗走麥城,死於小人之手。死後受民間推崇,又經歷代朝廷褒封,被人奉為關聖帝君,佛教稱為伽藍菩薩。三國時期蜀國名將。被後來的統治者崇為「武聖」,與號為「文聖」的孔子齊名。
關羽在涿郡(今河北涿縣)遇上東漢政府動員各地豪強地主組織武裝,共同鎮壓黃巾起義。他在這里結識了當地正在聚眾起兵的劉備(劉備自稱是西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和張飛,三人志同道合,一見傾心,友愛異常,親如兄弟。後世傳說,劉、關、張三人曾在桃園結義。劉備起兵,參與鎮壓黃巾起義,關羽、張飛擔當他的護衛,是他得力的左右手,終日侍立劉備左右,保護劉備。
曹操攻擊劉備,備敗逃依附袁紹,關羽及劉備妻室被圍於下邳,羽降曹,詔為偏將軍,待以厚禮。七月,羽探知劉備在袁紹部下,遂掛印封金,拜書告辭,離開曹操回到劉備身邊,隨之與劉備奔往汝南(今河南省汝南縣東南)聯絡劉辟擊曹。建安十二年(207),劉、關、張兄弟三顧諸葛亮於隆中草廬,始請得孔明(諸葛亮字)出山相助。
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擊敗曹操佔領漢中,自稱「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列「五虎上將」之首。八月,羽乘孫權與曹操交兵之機,率其主力北上攻打樊城、襄陽,放水淹殺曹軍,斬殺曹將龐德,收降於禁,威鎮華夏。就在關羽志得意滿之時,同年十月,孫權遣呂蒙抄其後路,襲取荊州。羽腹背受敵,軍心渙散,處境危艱。十一月,羽從樊城撤軍,企圖奪回荊州,途中連遭吳軍截擊,部卒走失,戰鬥力大減。羽見奪回荊州無望,且戰且退,先抵麥城(今湖北省當陽縣東南),欲逃往西川與劉備會合。十二月,羽從麥城敗退臨沮章鄉(今湖北省安遠縣北),被孫權伏兵所擒,與子平同時遇害,時年59歲。
關羽生前除曹操奏請漢獻帝封其為漢壽亭侯外,正式官職為襄陽太守、都督荊州事務。劉備封賜的爵位先為盪寇將軍,後為前將軍,列蜀漢「五虎上將」之首。在其歿後的41年,即三國蜀景耀三年(260,正好是其誕辰100周年),後主劉禪追謚為壯穆侯。然而,從南北朝開始,直到清朝末年,關羽受歷代封建帝王的祟封有增無減,「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褒封不盡,廟祀無垠,關羽名揚海內外,成為歷史上最受崇拜的神聖偶像之一,以致與孔夫子齊名,並稱「文武二聖」。
關羽是以忠貞、守義、勇猛和武藝高強稱著於世。歷代封建統治者都需要這樣的典型人物來作為維護其統治的守護神,因而無比地誇張、渲染其忠、義、勇、武的品格操守,希望有更多的文臣武將能象關羽那樣盡忠義於君王,獻勇武於社稷。但關羽身上也有一個瑕疵,那就是大意失荊州.
關羽沒有殺華雄,那是羅貫中編的。據《三國志·孫堅傳》記載:「堅復相收兵,合戰於陽人,大破卓軍,梟其都督華雄等」,所以,華雄是孫堅殺的。
⑸ 三國演義裡面的人物有哪些
主要人物簡介
1、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黃巾軍起義爆發時,任騎都尉,參加剿除黃巾軍。從建安二年到十六年(197-211年),先後用兵打敗呂布、袁術、袁紹等豪強,統一北方。
曾在赤壁被周瑜、諸葛亮用火攻戰敗。建安二十一年,受封為魏王,四年後,病死於洛陽。形象上是一個既兇殘奸詐又有雄才大略的政治野心家和軍事家的藝術典型。
2、司馬懿,字仲達,東漢末期河內溫孝敬里(今河南溫縣西)人。在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後,曹操稱魏王,立曹丕為太子,司馬懿被任用的太子中庶子。經常與曹丕談論大事,研究謀略,深為曹丕信服。曹丕只當了六年皇帝就死了,病危之時把輔佐曹睿之重任交給了司馬懿、曹真、陳群三人。曹睿即位,是為明帝,他封司馬懿為舞陽侯。
3、劉備,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劉備少年與公孫瓚拜盧植為師求學,而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與關羽、張飛先後救援過北海孔融、徐州陶謙等。陶謙病亡後將徐州讓與劉備。劉備早期顛沛流離,投靠過多個諸侯,後於赤壁之戰與孫權聯盟擊敗曹操,趁勢奪取荊州,而後進取益州,再奪漢中。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為替關張二人復仇發兵出擊東吳,被陸遜在夷陵火燒連營,因此慘敗使漢國元氣大傷。公元223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終年63歲。
4、諸葛亮,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時值曹操一統北方,孫權虎踞江東,劉表和劉璋控制荊、益二州,但無所作為。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依附荊州牧劉表的劉備三顧茅廬向諸葛亮求教,諸葛亮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策。
5、孫權,字仲謀,生於下邳(今江蘇徐州市邳州)。父孫堅,自稱為春秋時大軍事家孫武之後。其兄孫策遇害後,孫權承父兄之業,保有江東,成為一方諸侯。曹操表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孫權先後兩次出兵鎮撫了山越,穩定了江東六郡的局勢。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
《三國志通俗演義》成書後有嘉靖壬午本等多個版本傳於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崗對《三國演義》整頓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全書可大致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歷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作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里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三國演義》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長篇小說。
⑹ 三國有哪些著名的歷史人物
劉備幽州人士,今河北涿州。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
先與張飛關羽,討伐黃巾。後投曹操,再投公孫贊,接投劉表。請諸葛亮出山後。自赤壁之戰後,定居荊洲。接入川取劉彰之地西川,最終落地川蜀。成為蜀王。漢朝皇叔。
關羽 河東解縣人士,今山西運城。紅面美須,與劉備張飛討伐黃斤後。一直追隨劉備左右,後因徐洲失利,小沛丟失。為保二嫂暫時投靠曹操,後知劉備音迅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關羽甚重情誼。一生勇保劉皇叔。後又有單刀付會的美談。曾擔:漢朝的漢壽亭侯。
張飛冀州人士 今河北諑洲。起初捐獻家才為劉備成就霸業打下基礎。愛酒如命。因此後丟徐洲。劉備就此不太敢過於重任。後諸葛亮出山將其一再重用。
義釋嚴顏,設計誘引張頜,與馬超大戰三百回合,長板坡長板橋三聲大吼嚇死曹軍大將夏侯傑。都為後人所美談。並不是單一的匹夫之勇,後被諸葛亮善用頗有大將風范。
諸葛亮 字孔明,號卧龍,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戰略家、外交家。蜀漢丞相。謚曰忠武侯。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當時的人對他都不以為然,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韜相信他的才幹。人稱「卧龍」。
當時有句:「卧龍鳳雛得一者可安天下也!」(後劉備均得之)
諸葛亮不費劉備一兵一卒就可促成赤壁之戰,使周愈大破曹操。
曾有三顧茅廬,後有,草船借箭,孔明借東風,假拖天象,續命傳說,三氣周愈,卧龍弔孝,空城記等等諸多事跡成為現在乃至傳為神話的故事。
趙雲,字子龍,長山人士。一直追隨劉備,雖未與劉備三兄弟結拜,但一直稱關羽為二哥,張飛為三哥。為人忠誠,曾有長板坡單騎救主的七進七出,也有一人於門前,萬夫不敢進之。還有那單身一人上吳船救少主阿斗。都是留名千世的事跡。
曹 操 (155-220),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郡(今安徽亳縣)人,出生自一個大官僚地主家庭,長子。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騰之養子,故改姓曹。曹操身長七尺,細眼長須。自幼放任盪不羈,但很有才華,又足智多謀,善於隨機應變。被人稱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以道家武暴治國。曾有與劉備:」煮酒論英雄「,華容道流情以動關羽,馬超逼殺得」棄袍割須「等等事跡。滿腹經綸,為大才也。
孫權,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父孫堅,自稱為春秋時大軍事家孫武之後。曾任長沙太守,封破虜將軍。兄孫策,為討逆將軍,封吳侯。
孫權15歲被舉為孝廉、秀才,任陽羨(今宜興)長,代行奉義校尉。公元200年其兄孫策遇害,孫權承父兄之業,保有江東。曹操表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公元203、205年,先後兩次出兵鎮撫了山越(即秦漢時的百越),穩定了江東六郡的局勢。公元208年,率大軍親征黃祖,奪得江陵,復與劉備聯合,獲得赤壁之戰的勝利。公元211年,移治於秣陵,次年改為建業(今南京市)。公元211年,劉備為報關羽之仇,親率大軍伐吳。孫權一方面以陸遜為大都督迎戰,一面向魏文帝曹丕稱臣,被曹丕拜為吳王。次年三月大破蜀軍。公元229年,曹丕死,孫權即正式建立吳國,稱帝,都建業。公元252年病逝。
周瑜,生於公元一七五年,死於公元二一○年,東吳大將。字公瑾,廬江舒(今安徽訪廬江東南)人。出身官宦之家,儀表英俊,聰穎過人,多謀略,人稱周郎。孫策死後與張昭共同輔佐孫權,任大都督。建安十三年(公元二○八年)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吳蜀聯合,火燒赤壁,大破曹軍,名傳華夏。後進取南郡時,被曹仁的伏兵射傷。為人器量狹小,陰狠刻毒,見諸葛亮比自己高明,便處處加以暗算。後被諸葛亮三次激怒,箭瘡發作而死。
黃忠(145-220),蜀國五虎大將最後一位。字漢升,南陽(今河南省南陽)人。最初在劉表屬下任中郎將鎮守長沙攸縣。當曹操南下時,仍忠守長沙。後劉備派關羽攻長沙時,城破被困,降了劉備。劉備平荊南四郡後,隨其進取四川,常打先鋒,勇冠三軍。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取漢中時,黃忠在定軍山用計斬曹軍大將夏侯淵,大敗曹軍,被封為征西大將軍。使一口大刀,箭法精良,百發百中,年歲雖大,卻常不服老。劉備為漢中王後,拜忠為後將軍,後賜關內侯。220年,黃忠病逝於營寨中,享年七十五歲。後人有詩嘆道:
老將說黃忠,收川立大功。
重披金鎖甲,雙挽鐵胎弓。
膽氣驚河北,威名鎮蜀中。
臨亡頭似雪,猶自顯英雄。
馬超,生於公元一七六年,死於公元二二二年,蜀國五虎大將第四位。字孟起,右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縣)人,出身於涼州豪強家庭。
東漢末年隨父親馬騰起兵打仗,任偏安將軍、封都亭侯。父親馬騰被曹操用計殺害後,領兵為父 報仇。建安十六年(公元二一一年)進攻曹操,與許褚大戰於潼關,後被曹操用反間計打敗,逃回涼州,又被揚阜等殺敗,逃往漢中歸附張魯。後投歸劉備,攻取成都時立下大功,拜驃騎將軍,領涼州牧,封�鄉侯。用一桿長槍,有神威將軍的美名,是三國時期的名將。勇有餘,謀不足。後病死。
呂布,東漢末年董卓部將。字奉先,五原(今內蒙古包頭)人。素以勇武著稱,使一枝方天畫戟,箭法高超,號稱∶「飛將軍」,三國時代最優秀的武將。原為荊州刺史丁原的義子,後投靠董卓為義子。王允用連環計使呂布殺了董卓,得到了美女貂蟬。公元一九八年在徐州被曹操擒殺。一生有勇無謀,反復無常,英雄氣短,兒女情長。後人有詩嘆道:
洪水滔滔淹下邳,當年呂布受擒時。
空餘赤兔馬千里,漫有方天戟一枝。
縛虎望寬今太懦,養鷹休飽昔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