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農歷七月十四日是什麼節
農歷七月十四日是中國傳統的鬼節,還被稱為中元節。在這一天,一些地方會進行殺鴨祭祀,希望保佑平安。同時在農歷七月十四日,大家一般都很少會在夜裡出門,因為這一天的夜晚被認為是鬼門大開的日子。
而此時距離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還有一天,但是卻沒有時間等到那一天了。所以他們只好決定提前一天,在農歷七月十四日過中元節。所以在以後這種習俗也就流傳了下來,有的地方在農歷七月十四過中元節,而有的地方則在農歷七月十五過中元節。
現在,每個地方對待中元節的做法也都不一樣,根據當地風俗的不同,有的地方會很鄭重地去過這個節日,而有的地方則不怎麼重視。比如說在貴州,一般情況下七月半是要過14天的,在農歷七月十四這天更是十分熱鬧。但是在湖南、安徽等地對於這個節日的重視程度就會比較淡化。
結束語
農歷七月十四日是中國傳統的鬼節,也被叫作中元節。關於這個節日有著許多的典故和傳說,可以說是文化悠久,與此同時中元節自身的存在也是一種文化傳承的表現。
Ⅱ 七月十四是什麼節
農村農歷七月十四日是中元節,盂蘭節。俗稱七月半-鬼節。
通常農村人會認為七月半是鬼門開,夜裡都不能或不敢出門。我小的時候家裡人就這樣跟我說,讓我不準出門,會有牛頭馬面來抓我。傳言鬼門十五號的凌晨才會關門,所以一般農歷十四十五一家人都會早早睡覺。
小時候我媽還告訴我晚上不管聽見門外有什麼聲音都不能做聲,尤其是貓叫或類似與嬰兒哭的聲音。(其實叫春的貓叫聲就和嬰兒哭的聲音相似)
鬼節,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這個節日就是根據過往經驗(在七月常碰見怪事)演變而來。
在我們鄉下好像沒有七月半給先祖燒紙的習慣,不過在香港的鬼片里經常都會有這個橋段。我們這邊的傳統都是在清明節的時候才給先祖燒錢過去。
如果想了解盂蘭節應該做些什麼或者想知道可能會發生什麼,推薦你去看香港的《陰陽路》系列。膽小勿看哦。
在十幾歲的時候我經常會把七夕節和盂蘭節弄混,現在才知道七夕節是農歷七月初七。比農歷七月十四要早一周。過了這么多年情人節,現在終於能分清了。
其實七月十四也沒有什麼好怕的,只要心存敬畏,不要隨便去招惹或者亂說話,一般是不會碰上什麼不幹凈的東西。萬一真的運氣不好,建議在枕頭下面放一把剪刀,我老家傳言這樣可以驅邪。
盂蘭節一定不能隨便殺生!蟑螂也別殺(這個是沒有科學依據的,不過港片看多了腦子里總會冒出來),現在我才知道為什麼廣電局不讓播鬼片了,就怕我們沒事東想西想,不相信科學。
一定要做好事做好人,半夜才不怕鬼敲門。(我老家說的做了虧心事半夜會有鬼敲門),當然這只是嚇唬一些不正經的人罷了,我們一定要相信科學!!!
總之盂蘭節是一個給先祖燒錢的日子。而且最好不要半夜還在外面閑逛。
Ⅲ 農歷七月十四是什麼節日
農歷七月十四日(有些地方是七月十五日),道教稱為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節,民間舊稱鬼節。相傳那一天,地獄大門打開,陰間的鬼魂會放禁出來。有主的回家去;沒主的就到處游盪,徘徊於任何人跡可到的地方找東西吃。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里以誦經作法等事舉行「普度」以普遍超度孤魂,恐防它們為禍人間,又或祈求鬼魂幫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南方地區在這一天有普度的習俗。一般農歷七月稱之為「鬼月」農歷七月十四為「七月半」佛教典故相傳目連的母親做了很多壞事,死後變成了餓鬼,目連知道後,很傷心,就運用法力,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吃,可飯一到口邊就化為灰焰,佛祖釋迦牟尼告訴他,必須集合眾人的力量,於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於盆中,供養十方僧人,其母方能濟度,目蓮依佛主之意行事,其母終得解脫。後來這一傳說形成一種民間習俗,並逐漸演變,從供養僧人演變成供養鬼魂。每年到了農歷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衣,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用以化解其怨氣,不致於為禍人間。久而久之,就有了盂蘭節這一節日。道教說法道家全年的盛會分三次(合稱為「三元」)。正月十五日稱為「上元」--主要是舉行賜福的儀式。七月十五日便稱「中元」--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減輕了一些,希望他們旱日安息)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是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相傳七月地獄大門開放一個月,所有的無主孤魂全從陰間出來,到陽間找東西吃,因此各地方都紛紛在這一個月舉行「普度」的祭祀儀式。從前,各地輪流進行普度,把七月的每一天安排得滿滿的,引起孤魂野鬼的酗酒、毆斗事件;後來的普度便統一在七月十五日舉行。求採納
Ⅳ 農歷7月14日是什麼日子呢
農歷7月14日成家立業的小夥伴們應該都知道,7月15是中元節,也就是俗稱的“鬼節”,其實7月14日也是中元節,只是中國地緣廣袤,很多人地方將中元節過成了不同的時間,但是這兩天都是中元節是勿需質疑的,在我們國家的南方農歷七月十四過的是中元節,反而在中國北方的中元節是在農歷的七月十五。
在父輩們的口中,相傳陰歷七月是鬼月,在這個月當中間,那些“好哥們”都是會來到人世間受後人以及親朋好友們的祭祀,當然不用懷疑的是,活著的人們總是懷念逝去的人們,這是華夏之根,雖然這些節日的來歷各種各樣,但是緬懷逝去的親朋好友一直都是華夏民族的根,因此,由各種各樣的的緣由融合成的中元節,終成為今日的中元普度。
Ⅳ 農歷七月十四是什麼節
每年農歷七月十四、十五日為「盂蘭盆節」,也稱「中元節」,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月半。幾乎華人的民族都要過的,而且國外一些信奉道教、佛教的民族也要過的。 「鬼節」,俗稱「七月半」(有些地區為十三或十四)。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習俗。送祖時,紙錢冥財燒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時,在寫有享用人姓名的紙封中裝入錢紙,祭祀時焚燒,稱「燒包」。年內過世者燒新包,多大操大辦,過世一年以上者燒老包。 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紙錢祭奠亡人,以示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中元節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內死的稱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稱老亡人。迷信說新老亡人這段時間要回家看看,還說新老亡人回來的時間並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後回。因此要分別祭奠。燒紙錢的時間選晚上夜深人靜,先用石灰在院子里灑幾個圈兒,說是把紙錢燒在圈兒里孤魂野鬼不敢來搶,然後一堆一堆地燒,燒時嘴裡還要不住地念叨:「某某來領錢。」最後還要在圈外燒一堆,說是燒給孤魂野鬼的。亡人們回去的這一天,無論貧富都要做一餐好飯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印度佛教儀式中佛教徒為了追薦祖先舉行「盂蘭盆會」,佛經中《盂蘭盆經》以修孝順勵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國追先悼遠的俗信,於是益加普及。民間普遍流傳目蓮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蓮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蓮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 中國從梁代開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節。不過後來除設齋供僧外,還增加了拜懺、放焰口等活動。 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台。法師座跟前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著一盤盤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著三塊靈牌和招魂幡。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全豬、全羊、雞、鴨、鵝及各式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是在一陣庄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的。緊接著,法師敲響引鍾,帶領座下眾僧誦念各種咒語和真言。然後施食,將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復三次。這種儀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家家戶戶還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徵著五穀豐登,這叫作「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燈的活動。 所謂水燈,就是一塊小木板上扎一盞燈,大多數都用彩紙做成荷花狀,叫做「水旱燈」。按傳統的說法,水燈是為了給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燈滅了,水燈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過奈何橋的任務。那天店鋪也都關門,把街道讓給鬼。街道的正中,每過百步就擺一張香案,香案上供著新鮮瓜果和一種「鬼包子」,桌後有道士唱人們都聽不懂的祭鬼歌,這種儀式叫「施歌兒」。
請採納。
Ⅵ 農歷七月十四是什麼日子
一般人都認為,七月十四是鬼門大開的日子,因此都極少出夜門。這只是一個片面的想法。事實上,七月十四的午夜,即七月十五的十二點之前,鬼門是從大開到關上。古籍記載,這個時候,應該是游盪人間的鬼魂回歸地府的最後限期。 鬼門正式大開的日子,應該是農歷的七月初二。這一晚,全球所有城市的九個至陰大穴就會打開,所有鬼魂就可以自由出入,各自享受人間為他們而准備的供品,一直到七月十五凌晨十二點前。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初八才再有十四天的機會等到鬼門重開,又歷游三千花花世界。而想用供品祭祀的人們,最應該在七月初二那一天擺開祭品,否則就會讓先祖餓了幾天的肚子喔,搞不好他們看到七月初七祭七仙女的祭品時會認為你不孝,只知道求姻緣,而忘記了先祖。 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初八也就是人日之後的那天,鬼門又會再開一次,讓鬼魂再次游歷人間。大概這兩次鬼門大開,就是地府的寒暑兩個假期吧。 農歷七月十四是中國傳統的鬼節,又稱盂蘭節,中元節。由於七月是屬坤,是八卦中至陰的一卦,而據過往經驗,這個月又最常遇到怪事,所以漸漸演變成七月鬼門關大開的日子。 清明,又稱鬼節,中國鬼節有三:清明、中元、寒衣。 清明要上墳,同時有踏青的習俗,把新土往墳上揚,添墳。以前清明也叫寒食節,曾長達百日,曹操改為一天,唐改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都得滅,出寒食後,從宮中傳出新火。 清明還要插柳枝,戴柳條帽,放風箏,盪鞦韆。 中元(七月十五)本是民間祭祖的日子,後定為地宮聖誕,而地宮掌管地獄之門,這一天地宮打開地獄之門,也是地獄開門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又是鬼節,是中國三大冥節中最重要的一個,設有道場,放饅頭給孤魂野鬼吃,這一天要祭祖、上墳、點荷燈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吉祥道場,內容是為死者的靈魂超度。 佛教這一天是盂蘭盆會的日子,內容也是為亡靈超度,盂蘭本意是解放倒懸,來自目蓮救母的故事。 寒衣節(十月初一),上墳祭祖,最主要是制冥衣,買紙紮成,包起來晚上在門前燒。 欽天監要在這一天頒布新的皇歷。 每年農歷七月十四是中國鬼節——正名「盂蘭節」。 相傳農歷七月是「鬼月」。七月初一是「鬼門關」大開的日子,從七月初一鬼門關開啟起,到三十日鬼門關關閉這段日子裡,陰間的無主孤魂都會涌到陽間,徘徊於任何人跡可到的地方找東西吃。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里以誦經作法等事舉行「普渡」以普遍超渡孤魂,恐防它們為禍社區,又或祈求鬼魂幫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道家說法: 道家全年的盛會分三次(合稱為「三元」)盂蘭節的起源是博愛的表現。 正月十五日稱為「上元」 主要是舉行賜福的儀式 七月十五日便稱「中元」 用以赦免亡魂的罪 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減輕了一些,希望他們旱日安息。 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 , 是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 在法事中,他們不單只超度亡魂,而且更為無主孤魂和那些為國捐軀,戰死沙場的死難者施予救儕。而在法事中得的香油錢,主要是用作購買祭品之用。
Ⅶ 農歷7月14號是什麼節日
一種說法: 每年農歷7月14日是中元節又叫鬼節或著叫盂蘭節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節日. 中元節源自道教,後來佛教改為現現在俗稱的鬼節。盂蘭節在印度語中意指「倒懸 」 ,「倒懸 」指的的是釋迦十大第子目蓮的母親死後後受餓鬼之苦,不能吃東西 。 後後來得到釋迦幫助。用百味五果供養十方神佛並藉功德救母親。所以現在為了祭 祀孤魂都在鬼月農 歷 7月 舉行普渡會,現在叫鬼節。 一般來說古時候都不願在這個月作嫁娶等重要事。 第二種說法: 關於鬼節的來歷,傳說地藏菩薩,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閻王爺],他的母親去世後來到陰朝地府,被關在牢房裡少不得受十八層地獄的種種折磨,地藏菩薩是個孝順的兒子,看到母親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這天竟恂私情,讓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門打開放他母親出來,誰知這一開牢門不要緊,牢房中的小鬼們蜂擁而出跑到人間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亂竄」之說。那些跑回家鄉的鬼紛紛向家人索要錢財以便回去用來生活和打通關節希望早日托生。後來人們把這一天就定為[鬼節]. 鬼節這天,人們要燒紙錢,擺供品祭奠故去親人的亡靈。 鬼節十大禁忌 鬼節,又稱孟蘭節 1.夜遊不要穿戴有自己姓名的衣物,以免被"那個"呼喚。 2.若結伴最好互叫綽號理由同1。 3.手電筒不要到處亂照,尤其是樹,因為很多"那個"喜歡藏在樹上。 4.不要拍朋友的頭及肩,因為人有叄把火在頭和雙肩,少一把便不是"完"人,很容易被上身 5.到墳場記得先祭拜,切勿燒暝紙(銀紙),要燒金紙,冥紙是燒給"那個"的,墳場"那個"很多絕對不夠分反而招禍,而金紙是給神的,求神保佑。 6.經過墳墓,須問候借過。 7.勿將胸口貼於地面,尤其在較陰的地方(包括廁所),因為人胸前有一八卦,可通陰氣,會見到不該見的膽大想與"那個"打照面者可試試。 8.身上護符盡量帶保護性的(如香符,佛珠等),少帶攻擊性的(如金剛經),以免將"那個「惹火了」那就...... 9.八字輕者盡量少夜遊。 10.若不幸遇上,請勿慌張,冷靜才能解決問題,方法是......將頭埋進被窩..念一百遍金剛經
求採納
Ⅷ 中國每年農歷七月十四是什麼節
七月十四鬼節
農歷七月十四是中國傳統的鬼節,又稱盂蘭節,中元節。由於七月是屬坤,是八卦中至陰的一卦,而據過往經驗,這個月又最常遇到怪事,所以漸漸演變成七月鬼門關大開的日子。中元節源自道教,後為佛教沿用成為,現今俗稱的鬼節。盂蘭節在印度è?語中意指倒懸",故事的主角是釋迦十大第子目蓮,倒懸"乃指目蓮之母受死後受餓鬼苦,不能進食。後得釋迦幫助,悉其用百味五果供養十方佛並藉功德救母。因此民間為了祭祀孤魂都在鬼月(農歷七月)舉行普渡會,俗稱鬼節。一般來說古代都不願在此月作嫁娶等重要事宜。
盂蘭節原意是敬賀和感恩的意思,最起源是公元前五世紀的印度。佛經《枷藍經》中有這段記載:佛祖座下神通力最強的弟子,木蓮,他的母親生前作惡太多,死後墮入阿鼻無間地獄,受無間苦。木蓮雖然神通力最強,卻始終要看著母親受苦,無能為力,便求助佛祖。佛祖指示要在七月十五這一天,讓木蓮宴請十方僧侶齋食,等十方僧侶為木蓮的母親誦經超度,也為騷擾木蓮母親的冤魂超度,讓木蓮母親可以得到安寧。因為七月十五接近收獲的季節,最重要也是一年中既不熱也不冷的時候,所以最適合超度游離的冤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