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上怎麼評價周瑜和諸葛亮

歷史上怎麼評價周瑜和諸葛亮

發布時間:2022-07-08 23:36:35

㈠ 「既生瑜何生亮」,歷史上的周瑜和諸葛亮關系究竟怎麼樣

在歷史上周瑜和諸葛亮之間的接觸並不多,合作更是少之又少,而且歷史上的周瑜並不是一個小氣量的人,所以二人的關系應該是相互尊重的。而既生瑜何生亮,更是無從說起了。

如果他真的和諸葛亮相交,最多周瑜只會表現出對諸葛亮的敬佩,而不是嫉妒。但是兩人的身份不同,所代表的利益也不同,所以在歷史上,關於兩人的交情描寫的很少,立場不同,不相為謀,由此可見,兩個人的關系應該是點頭之交,在戰事上多有沖突,也只是各位其主而已。

㈡ 分析諸葛亮和周瑜,並作比較。

1.從軍事上:

周瑜:赤壁之戰已經不須多說,這場名垂千古的戰役放到中國歷史上也是少見的以弱勝強的經典之戰,面對精通軍事的強敵曹操和曹操的30萬大軍,周瑜在整個戰役中表現出了完美的治軍,謀略,用人,臨陣指揮,戰前預見等等綜合軍事能力,周瑜一手培養出來的3萬水軍軍團的強大作戰能力也極大地擴大了戰果,正是這一系列缺一不可的優秀軍事素質的全面綜合作用,才有了赤壁之戰的輝煌勝利。赤壁之戰後攻南郡,南郡兵多將廣,戰略要地,周瑜又勝。

此外,周瑜與孫策多年南征北戰,為打下江東基業立下汗馬功勞,百戰百勝——攻橫江、當利,皆拔之。渡江擊秣陵,破笮融、薛禮。轉下湖孰、江乘,進入曲阿。從攻皖,拔之。 復近尋陽,破劉勛,討江夏,還定豫章、廬陵,留鎮巴丘。

諸葛亮:三國演義為諸葛亮虛構了大量戰績,但其實赤壁之戰,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定漢中,取蜀,空城計等等所謂戰績都是羅貫中幫諸葛亮打的。正史上的諸葛亮一生打仗不多,勝利的戰役更少,其最有名的就是北伐攻魏,也就是三國演義里的」六齣祁山「,但每次都以諸葛亮撤退失敗告終。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在正史「三國志」里也早有評價:「理民之干,優於將略,治戎為長,奇謀為短"。可見,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是其短處。

五次北伐攻魏,都是興師動眾勞民傷財而去,最後卻都失敗而返,以被司馬懿活活拖死而終。中間雖然有一些小規模戰爭的勝利,但對整個天下局勢產生不了決定性的影響,更不能對魏國造成什麼大的打擊。而在本國方面,卻因為連年征戰勞民傷財,反而加速了蜀國的提前滅亡,不能不說是極大的失敗。

2.從戰略上:

周瑜:周瑜的謀略,一是體現在赤壁戰前的分析,一是體現在他予孫權書里的取蜀之見。赤壁戰前,周瑜的分析極為到位,」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又今盛寒,馬無蒿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將軍禽操,宜在今日。「極其犀利有眼光,赤壁之戰的勝利也說明了這一點。

諸葛亮:能體現諸葛亮謀略的只有一個隆中對,征漢中和取蜀攻略則是由劉備,法正等人完成。隆中對先天不良,存在著很多問題,毛澤東作為軍事大家,曾經評點說:「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認為造成蜀漢滅亡的原因就是諸葛亮的隆中對。

中國兵法強調集中兵力,以兵力集中之勢,戰勝兵力分散之敵。這也是毛澤東慣用的策略。三分兵力使本已弱勢的蜀漢兵力不得集中,國勢分散,戰而無功,最終滅亡。

3.從用人上:

周瑜:周瑜氣度寬宏,雅量高致,他為東吳推薦了魯肅等很多人才,每次推薦時都要說對方的才幹十倍於自己。並且每次作戰前,周瑜都會全盤謀劃,集思廣益,聽取下屬的意見,這種習慣在赤壁之戰等戰役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這與曹操的善於用人,喜歡聽取下屬意見有異曲同工之妙。給予8分。

諸葛亮:諸葛亮一生唯謹慎,無論是打仗還是用人均如此,他大權獨攬,事必躬親,絕不假手於人,雖然勤奮但卻缺乏全盤戰略的智慧,也無擅長用人的度量和管理人才的才能,致使蜀國人才凋零,到後來竟出現了「蜀中無大將,繆化為先鋒」的情況,用錯馬謖導致北伐失敗更是一大短,但發現姜維倒可以抵過馬謖之一短,而北伐時沒有採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襲計策而採用硬碰硬正面作戰的打法,跟強大的魏國打消耗戰,事後也被證明是完全失策的。

4.從品德忠誠上:

周瑜:周瑜與孫策內結骨肉之親,外連君臣之義,多年征戰為東吳打下江東基業,立下汗馬功勞,孫策去世後,年輕的孫權即位,東吳人心浮動,周瑜帶兵來歸,雖然軍權在握,但他見眾人對孫權執禮甚慢,就帶頭行君臣禮,擁護孫權,穩定了孫權的地位。後來更是為擴大東吳領土而甲不稍解四處奔波,最後因勞累傷病而死於出征途中,可見其對東吳至死不渝的忠誠。

諸葛亮:先主病逝,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而諸葛亮後來雖然大權獨攬,卻並沒有象曹魏的司馬家族那樣反叛篡位,而是跟周瑜一樣為國盡忠而死,其忠誠可見一斑。

5.政治眼光:

周瑜:周瑜氣度開闊,胸懷天下,膽略過人,不畏強權,常有為東吳逐鹿天下之雄心。三國志記載:曹操大破袁紹後,兵威日盛,建安七年,下書命令孫權送子為人質。孫權召群臣會議,張昭、秦松等猶豫不能決,周瑜說:」江東兼六郡之眾,兵精糧多,將士用命,所向無敵,有何必要送人質?人質一入,就不得不聽從曹操,有命召就不得不往,受制於人。

而好處不過一侯印,仆從十餘人,車數乘,馬數匹,怎能與南面稱孤相提並論?不如勿遣,徐觀其變。若曹氏能率義以正天下,將軍事之未晚。若圖為暴亂,兵猶火也,不戢將自焚。將軍韜勇抗威,以待天命,何送質之有!」這番話非常強硬有魄力,對孫曹二人當時的政治情況分析也很到位,孫權聽了周瑜的話便沒有送人質。

曹操心懷怨恨,數年後傾大軍意欲入侵東吳,此次又是周瑜和魯肅力排眾議主張迎戰,周瑜還為孫權精闢地分析了曹軍弱勢和我軍必勝的原因,使孫權堅定了抗曹的決心。周瑜最終以少勝多,在赤壁大破曹軍。而赤壁之戰也以孫吳的大捷和曹操的大敗而告終,周瑜以他卓越的政治魄力和絕佳的軍事才能實現了自己的諾言,奠定了東吳的基業。

諸葛亮:諸葛亮的隆中對應算是一種戰略,前面已與周瑜的戰略一起分析。而以政治眼光而論,擇主是政治眼光的良好體現,孔明選擇劉備,而不選擇孫權或曹操顯然是非常正確的政治選擇。此後聯吳抗曹,東征後再聯吳,都是非常正確的政治選擇。

6.從胸襟氣度上:

周瑜:雖然三國演義為了美化諸葛亮而把周瑜塑造成一個心胸狹窄的小人,但正史中的周瑜氣度寬宏,胸襟廣闊,三國志裴注雲:「(趙)普……數陵侮瑜。瑜折節容下,終不與校。普後自敬服而敬重之,乃告人曰:『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時人以其謙讓服人如此。」而同時代人也都紛紛給予了高度評價,「文武籌略,萬人之英」,謀無不成,規無不細,「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等等。

諸葛亮:陳壽《三國志》評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但從三國志中找不出關於他胸襟氣度特別廣闊的例子,而在史學界,關於託孤大臣李嚴為何被貶黜,諸葛亮是否排斥異己大權獨攬的疑問依然爭執不休,眾說紛紜,有人評價諸葛亮是和霍光一樣的「正直的權臣」,個人深以為然。從這方面看,諸葛亮的胸襟氣度比之周瑜頗有不如。

(2)歷史上怎麼評價周瑜和諸葛亮擴展閱讀: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號卧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襄陽隆中隱居。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孫抗曹,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占荊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

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

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㈢ 真正歷史上,周瑜和諸葛亮誰的軍事才能最厲害

很多人對於三國的歷史都是從《三國演義》上了解到的。事實上《三國演義》是羅貫中人為杜撰的故事。小說的虛構描寫程度被無限誇大。真實的三國歷史和羅貫中的小說相差甚大。

就拿周瑜和諸葛亮二人比較。在羅貫中的小說中。諸葛亮簡直就不是人,那就是神了。整個一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無所不能的人。而周瑜也被刻畫成了一個小肚雞腸的將領。但真實歷史上單純就軍事能力來看的話,諸葛亮遠遠不及周瑜。周瑜出生於官宦之家並且聰明睿智,在江淮一帶名氣很大。

所以我們通過對比可以清楚的知道。如果討論處理國家內政周瑜比不上諸葛亮。但如果單純看軍事能力的話,諸葛亮差周瑜很多。諸葛亮頂多算一個參謀。而周瑜則是韓信一般的人物,是一個統帥。

㈣ 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和周瑜的性格是怎樣的和真實的他們的才學對比。

我以為諸葛亮確實是一位治世能臣,是干宰相的料,天生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周瑜呢?確實,在東吳周瑜政治表現不多,但我以為這主要是吳國人才眾多,內有張昭、魯肅等人使得周郎可以不必分心旁騖.但這並不能說周政治不行只不過是沒有歷史機遇罷了.記得諸葛亮在訪問東吳時孫權因愛惜其才華想挽留他,諸葛亮就曾對人說:「孫權可以賢亮而不能盡亮.」主要就是指孫權雖然可以重用他,但比較不能象劉備那樣事事聽從自己而施展自己的偉大報復.其實,在我們後人來看,諸葛亮真實想法是孫權集團人才太多,自己去投奔的話未必會有象在劉備這里能有更大的權力和機會罷了。

不過,以我的觀點:由於孫權集團的強大和周瑜用兵的「鬼蜮」,即使孔明也難以討得上峰(個人一直以為諸葛亮在政治上可比曹操但在軍事上就遠遜失色了).所以說,上天的安排是如此合適:讓周郎的英年早逝使得孔明有機會完成自己的「隆中對」戰略.否則,歷史會是另外一翻景象,到時諸葛亮心中嘆言:「既生亮,何生瑜」應當不出人意外.


說這些,只是想說我們在評價古人的時候不能還處在過去封建士大夫個人好惡的窠臼之中,不能站在所謂忠君正統思想的觀念上去看問題.以現在的觀點客觀地分析:諸葛亮是治世之能才,周瑜是統軍的一流高手(一生中沒有什麼敗仗).這不是說二者地位不能互換,相互易位,諸葛亮也堪稱一位不錯的軍事家,盡管其一生缺少著名的戰例,但卻堪稱為一個合格的軍事統帥;如果周瑜去做丞相治國理民會比陸伯言差嗎?會不及蔣琬、費禕嗎?


可以這么說:諸葛亮與周瑜二人,一文一武,文者孔明亦能帶兵;武者周瑜本就儒將之風,亦雅量高至頗具儒者風范.

㈤ 諸葛亮和周瑜,歷史上到底誰更厲害 諸葛亮怎會這么慘

1、雖然三國演義為了美化諸葛亮而把周瑜塑造成一個心胸狹窄的小人,但正史中的周瑜氣度寬宏,胸襟廣闊,三國志裴注雲:「(趙)普……數陵侮瑜。瑜折節容下,終不與校。普後自敬服而敬重之,乃告人曰:『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時人以其謙讓服人如此。」而同時代人也都紛紛給予了高度評價,「文武籌略,萬人之英」,謀無不成,規無不細,「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等等。
2、再說諸葛亮:陳壽《三國志》評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也還可以吧。
故在氣度上,給周瑜打9分,諸葛亮8分。

㈥ 如何評價諸葛亮和周瑜

諸葛亮: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後世各種傑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歷代君臣、知識分子、人民群眾都從不同的角度稱贊他,歌頌他,熱愛他。可以說,諸葛亮在歷史上的巨大影響已超過了他在三國歷史上的政治軍事實踐。《三國演義》雖然突出了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業等的積極方面,但又把它無限誇大,把他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忠貞的代表,並將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
周瑜的性格第一個特徵是器量狹小,忌才妒能,目光短淺。如小說第四十四回寫孫權決定抗曹,並命周瑜組織迎敵作戰。但諸葛亮卻對周瑜說孫權仍有顧慮。周瑜立即去見孫權,果然與諸葛亮所說的一樣。於是周瑜暗忖:「孔明早已料著吳侯之心。其計劃又高我一頭。久必為江東之患,不如殺之。」只是由於魯肅的勸阻,才沒有殺成。試想,周瑜倘若果真將諸葛亮殺了,那麼孫劉聯盟就可能破裂,就會給曹操造成可乘之機,赤壁之戰誰勝誰負便很難預料了。由此可見周瑜的目光的確短淺。此後,周瑜曾多次設計要殺害諸葛亮,如派諸葛亮十天造箭十萬枝,企圖以軍法殺之;又如派諸葛亮往聚鐵山斷曹操的糧道,企圖借曹操之手殺之;諸葛亮在七星壇借東風,周瑜派丁奉,徐盛各帶士兵一百,從水陸兩路前往南屏山,企圖以武力殺之等等,雖說危機都被諸葛亮巧妙地化解了,但卻凸現出周瑜的器量狹小,忌才妒能。
羅氏等下,周瑜的另一性格特徵是容易沖動,意氣用事。如諸葛亮到東吳商量共同御曹大計時,周瑜故意說他准備降曹,意欲以此要挾諸葛亮,求他助劉備破曹。然而諸葛亮卻說「公瑾主意欲降操,甚為合理。」周瑜聽了諸葛亮的話後,便勃然大怒,罵曰:「老賊欺吾太甚!」並說:「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賊。」其盛情沖動的特點便顯現無遺了。又如周瑜欲借曹操之手殺諸葛亮,派諸葛到鐵聚山去斷曹操的糧道。孔明明知周瑜的用心,非但不推諉,卻藉此嘲笑說:「吾聞江南小兒謠言雲:『伏路把關饒子敬,臨江水戰有周郎。』公等於陸地但伏路把關;周公瑾但堪水戰,不能陸戰耳。」周瑜聽了此話,怒曰:「何欺我不能陸戰耶!不用他去,我自引一萬馬軍,往鐵聚山斷操糧道!」為了一句嘲笑,竟置統帥職責於不顧,可見其感情容易沖動、意氣用事的程度是多麼嚴重。赤壁戰後,孔明三氣周瑜,使其發出「既生瑜,何生亮」之感慨後而死。

與歷史上怎麼評價周瑜和諸葛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2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