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三坊七巷簡介300字
福州是一座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城內的三坊七巷正是這個千年古城歷史和文化的精髓所在。
三坊七巷是南後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概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和吉庇巷。三坊七巷始建於西晉末年。在王審知建羅城之前,唐代福州人還使用著晉代建造的子城,南門護城河外的南門大街(今八一七北路俗稱南街)是一片繁華的商住文化區。當時閩江的沙洲沉積到那裡,那裡便出現了一片陸路與河道並存的"開發區"。"安史之亂"中原混戰,南遷避難而來的各界人士很自然地選擇了這片平整的土地,開始了為新一輪創業而組建家園。一個以士大夫階層、文化人為主要居住民的街區,便在南街附近生成,這就是今天人們常說的三坊七巷街區。
三坊七巷街區,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四十公頃,白牆瓦屋,布局嚴謹,房屋精緻,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被建築界譽為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自古以來,三坊七巷一直是福州最有文化氣息的地方。三坊七巷人傑地靈,是出將入相的所在,歷代眾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從這里走向輝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以看出當年的風姿和榮耀。
『貳』 福州三坊七巷建於那一年
三坊七巷始建於西晉末年,當時閩江的沙洲沉積,形成了一片陸路與河道並存的「開發區」。「安史之亂」中原混戰,南遷避難而來的各界人士在這里重建家園,一個以士大夫階層、文人為主要居民的街區由此形成。
福州建城於漢代,距今已有兩千兩百多年的歷史。也許是千年來偏安東南的緣故,自有一種慵懶閑適、寧靜自守的性情。城內的三坊七巷正是這個千年古城歷史和文化的精髓所在。
三坊七巷是南後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概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和吉庇巷。
1.據已故的南後街原永嘉玻璃店老闆洪一棠先生生前告訴我:南後街林覺民、謝冰心的故居,亦是林長民、林徽因父女倆的祖居,因為長民與覺民是同曾祖父的堂兄弟,他們的祖輩已在此處居住了幾代人。
2.林則徐三女婿倉山區臚廈人鄭葆中的玄孫女鄭家純女士曾告訴我:宮巷沈葆楨、林聰彝故居斜對面坐南朝北的老房子,是鄭葆中的故居。
『叄』 三坊七巷有多少年的歷史
截至2021年,三坊七巷有1120年的歷史。王審知後梁開平三年(909年)加授審知中書令、福州大都督府長史,又封為閩王。唐天復元年(901年),於小城外加築城牆,稱為「羅城」。羅城南面以安泰河為界,政治中心與貴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區及商業區居城南,同時強調中軸對稱,城南中軸兩邊,分段圍牆,這些居民成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2021-901=1110年,所以「三坊七巷」到現在有1120年的歷史。
福州有著2200多年古老的建城史,在福州古城的中心,坐落著這片遐邇聞名的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它佔地約40公頃,由三個坊、七條巷和一條中軸街肆組成,分別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和南後街,因此自古就被稱為「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起於晉,完善於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國都市為數不多的「里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內保存有200餘座古建築,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九處,省、市級文保單位和歷史保護建築數量眾多,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築博物館」。
『肆』 福州三坊七巷的由來
"三坊七巷"地處福州市中心,是南後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概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 福州自漢始,先後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擴展,整個布局,以屏山為屏障,於山、烏山相對峙,以南街(八一七路)為中軸,兩側成坊成巷,講究對稱,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條街(「街」指南後街)。
三坊七巷全貌「三坊七巷」形成於唐王審知 羅城,羅城南面以安泰河為界,政治中心與貴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區及商業區居城南,同時強調中軸對稱,城南中軸兩邊,分段圍牆,這些居民成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這就是三坊七巷的由來。
『伍』 福州三坊七巷的歷史故事有哪些
摘要 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