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麥積山多少年歷史

麥積山多少年歷史

發布時間:2022-07-09 09:52:39

⑴ 麥積山的歷史文化

麥積山歷史悠久,早在1600年前就享有盛名。五代人撰寫的《玉堂閑話》中說:「麥積山者,北跨清渭,南漸兩當,五百里岡巒,麥積處其半,崛起一石塊,高百丈尋,望之團團,如民間積麥之狀,故有此名」。杜甫有詩贊曰:「野寺殘僧少,山圓細路高。麝香眠石竹,鸚鵡啄金桃。亂石通人過,懸崖置屋 牢,上方重閣晚,百里見秋毫。」麥積山石窟是隨著絲綢之路的暢通,從十六國後秦時期開始營造的。據《梁高僧傳》載,南宋永初年間,高僧曇弘禪居麥積山,不久名僧玄高繼至,二人共住寺院,常有學徒300餘人。西魏時,魏文帝原配皇後乙弗氏在這里死後,「鑿麥積崖為龕而葬。」北周保定、天和年間,秦州大都督李允信為其亡父造七佛閣,曾請庚信為他寫了一篇《秦州天水郡麥積崖佛龕銘並序》。隋文帝仁壽四年,秦州使在麥積山頂修建高9.4米的七級寶塔一座,相傳為阿育王84000寶塔之一。至今寶塔仍巍然屹立在山頂,不過只存五級。
據史書記載,著名禪僧玄高、曇弘在此講學,「聚集僧人三百」。北魏、西魏、北周三朝,大興崖閣,造像萬千。隋、唐、五代、宋、元、明、清都曾不斷開鑿或重修。 麥積山石窟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藝術、建築等方面的實物資料,豐富了中國古代文化史。
宗教
以佛教為主,反映了三佛、七佛,西方凈土等內容,從壁畫和雕刻石碑中反映佛本生和佛傳故事是佛教文學的一種重要形式,如睒子本生、薩陲那太子捨身飼虎、涅槃等。通過對佛、菩薩、飛天等形象的塑作,反映了佛教對現實世界的精神啟迪。
藝術
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代藝術家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和審美取向。北魏造像秀骨清俊,睿智的微笑,暗含著對恐怖現實的蔑視,對人生榮辱的淡忘和超脫世俗之後的瀟灑與輕松;西魏、北周造像的溫婉和淳厚,沉醉於對現實生活的追求和對佛國世界的嚮往;隋唐造像豐滿細膩;宋代造像衣紋寫實,面貌莊重。麥積山藝術以泥塑見長。藝術家們揚棄了以往那種斤斤計較的細部講究,而把感染力提到了統率一切的高度,神情動人,富有生活氣息。從麥積山各時代造像可窺見當時藝匠們突破佛教的清規戒律,以現實生活中的人物為主要素材,加以藝術的誇張、想像、概括、提煉而創作出來的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宗教人物:佛、菩薩、弟子、供養人等形象。第121窟中竊竊私語的佛弟子,第123窟中童男、童女所表現的虔誠,不是苦行者的虔誠,而是在時代思潮影響下的童稚般的真誠和愉悅。所以,麥積山塑像受當地社會環境的影響使其表現了當地的人與情,使佛教造像好像在生活中似曾相識,使人感覺佛國世界的可親可愛,從而虔誠信奉。麥積山石窟也曾是「有龕皆是佛、無壁不飛天」,但由於多雨潮濕,壁畫大多剝落,但仍保留北朝時期的西方凈土變、涅槃變、地獄變及睒子本生、薩陲那太子捨身飼虎等本生故事、壁畫中描繪的城池、殿宇、車騎和衣冠服飾多具有漢文化特色,反映這一時期的現實生活。尤其是飛天,多彩多姿更具特色,有泥塑、雕刻、繪畫以及薄肉塑四種形式的飛天。雖然飛天的故鄉在印度,但麥積山的飛天卻是中外文化共同孕育的藝術結晶,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國道教神仙融合而成的中國文化的飛天。她沒有翅膀,沒有羽毛,她是藉助雲彩而不依靠雲彩,只憑借飄曳的衣裙、飛舞的綵帶,凌空翱翔的美麗少女,是中國古代藝術家最具天才的傑作。同時,在壁畫、雕塑中也同樣反映舞蹈、樂器、為研究國古代音樂等方面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建築藝術
麥積山石窟開鑿在懸崖峭壁之上,洞窟「密如蜂房」,棧道「凌空飛架」,層層相疊,其驚險陡峻為世罕見,形成一個宏偉壯觀的立體建築群。其仿木殿堂式石雕崖閣獨具特色,雄渾壯麗。洞窟多為佛殿式而無中心柱窟,明顯帶有地方特色。
麥積山石窟群中最宏偉,最壯麗的一座建築是第四窟上七佛龕,又稱「散花樓」,位於東崖大佛上方,距地面經約八十米,為七間八柱廡殿式結構,高約九米,面闊三十米,進深八米,分前廊後室兩部分。立柱為八棱大柱,覆蓮瓣形柱礎,建築構件無不精雕細琢,體現了北周時期建築技術的日臻成熟。後室由並列七個四角攢尖式帳形龕組成,帳幔層層重疊,龕內柱、梁等建築構件均以浮雕表現。因而,麥積山第四窟的建築是全國各石窟中最大的一座摹仿中國傳統建築形式的洞窟,是研究北朝木構建築的重要資料,真正如實地表現了南北朝後期已經中國化了的佛殿的外部和內部面貌,在石窟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121窟:
方位:
西崖上層西端。
時代:
北魏晚期,宋重修。
窟形:
覆斗藻井平面方形窟。窟內正、左、右壁開尖拱深龕;窟高2.55米,寬2.36米,深2.15 米。造像:
三壁龕內各塑一佛。正龕內左、右壁中門內兩側塑二力士。佛上半身為宋代重塑,下身衣裙搭於座前呈三瓣式下垂,結跏跌坐於方台上,弟子穿袈裟,下著裙。左弟子塔螺旋發髻。菩薩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菩薩與弟子緊緊相依,面帶笑意,雙手合掌於胸前,作拍手狀,似在竊竊私語,會心交談,猶如現實生活中一對親姐弟一般,充滿著青春活力與動人的情感,使人位感自然與親切。力士頭部宋代重修。左力士袒上身,下著裙,披巾於腹部穿圓、交叉,左手持金剛桿而立,右手提風帶,右力士著寬袖上衣,下著長裙,垂手而立,身穿護身鎧甲,剛健雄武,具有一種威嚴震懾的氣魄。此窟為北魏晚期代表性重要沿窟之一。
壁畫:
佛、菩薩彩繪背光,項光。藻井壁畫,大部剝落,均被煙熏黑,僅飛天飄帶,隱約可見。
題記:無。
在西崖的石窟中,以133號和127號石窟為最大。133號碑洞,是麥積山最特殊的一個洞窟。洞中不僅有許多泥塑作品,而且有18塊石碑,有幾塊碑面密列賢動千佛小佛像,因此又稱「萬佛堂」。其中10號、11號、16號為眾碑之精華。127號窟更為精彩,四壁及藻井壁畫大部皆存,筆致縱放,為後魏作風。中繪佛說法圖,千乘萬騎來聽。西畫捨身飼虎圖,虎有12,形態各異,堪稱精品。尤其正壁龕中一石雕佛,最為妙絕,石佛背光中,上部伎樂天人12,各奏樂器。下部有飛天8個。左右各一侍者,雖小而各具神態。卷渦蓮花中,亦有蓮花生小佛頭。中間坐佛,舉掌端坐,顯出說法時的慈祥和悅。這座雕像,不要說在麥積山中,就是在世界佛教藝術中,都是稀有的珍品。 麥積山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在地方傳統文化中表現最為獨特的,有民間祭祀、文化娛樂、歌舞雜藝、飲食文化等。
祭拜伏羲
伏羲是中華民族景仰的「人文始祖」,天水是伏羲的出生地,「羲皇故里」。祭祀活動記載已有800多年歷史。自1988年開始,甘肅省和天水市每年在天水秦州區舉辦「伏羲文化旅遊節」,舉行盛大的伏羲公祭大典,國家領導人、省、市各界政要、貴賓出席。萬人空巷,場面宏大。公祭大典現已被國家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浴佛節」朝拜
麥積山風景名勝區有瑞應寺、靈應寺、蛟龍寺等眾多佛教寺廟,佛事活動歷史悠久,尤以每年農歷四月初八的「浴佛節」最為有名。
這一天,麥積山石窟、仙人崖靈應寺等佛教聖地迎來成千上萬的香客、信徒,祈福朝拜,場面蔚為壯觀。
鄉村秧歌
鄉村秧歌也叫「社火」,它是民間各種歌舞形式的總稱,多以打擊樂伴奏或以民間小樂隊伴奏,主要有耍龍燈、耍獅子、高台、腰鼓、跑驢、竹馬燈、大腦殼等;邊歌邊舞的有旱船、夾板、高蹺、馬秧歌、高搖傘、蠟花、打虎、火龍等。每年春節或節慶期間,景區鄉村形成秧歌匯演的大陣勢,非常熱鬧。
秦腔表演
秦腔是流行於陝、甘、寧一帶的地方劇種之一。天水人愛看秦腔,聽秦腔甚至還能吼兩句秦腔。每逢節慶或景區鄉村舉辦神會,都會請地方秦劇團或由秦腔愛好者舉辦秦腔表演,給遊客增加秦地風情.

⑵ ~~麥積山是什麼來歷

麥積山石窟位於甘肅天水城東南45公里處,秦嶺山脈西端,因其外觀「如民間積麥之狀」而得名。石窟開鑿於十六國時期的後秦(公元384——417年),以後南北朝時期的北魏、西魏、北周和隋、唐、宋、元乃至明、清等十幾個朝代,都在這里進行了營建。麥積山現存大小窟龕194個,54個位於南崖,140個分布在西崖,除少數窟龕內已空外,共保存了從公元四世紀末到十九世紀約1500年間的泥塑、石雕7200多件,壁畫1300 多平方米。麥積山石窟與莫高窟、雲崗石窟、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的「四大石窟」。

後秦時期,佛教在關中得到大力傳播,麥積山石窟即是此時開鑿的。按照時間,石窟的營造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是第一階段,也是石窟開鑿的高潮期;隋代、唐代為第二階段,但現在保存下來的作品已不多;宋代是第三階段,是麥積山石窟興建的又一個高峰,並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和一定的地方色彩。由於麥積山岩系紅土與砂石構成的礫岩,只能開鑿窟龕,不宜造像,所以,這里的塑像都是泥塑。個別石製造像碑是用他處石材移至此地雕成的。泥塑配料講究,其胎至今保存完好。泥胎外原有彩塑,今已大多剝落了。一些有彩繪者,是通過歷代不斷補繪而保存下來的。由於千餘年來,秦隴地區地質變化不斷,許多窟龕已面目全非,但所幸者,由於位於深山中,未遭到大規模的人為破壞,尤其是本世紀初未被外國「探險隊」發現,麥積山石窟至今還保存得較為系統。

十六國和南北朝階段的初期(約公元384——494年),窟龕多為平面方形、平頂或圓頂,內置三世佛、七佛或千佛,手法近於雲崗石窟之曇曜五窟。佛像多為方面大耳,頭梳高肉髻,額廣平正,眉高目長,碩口微閉,身披偏袒右肩袈裟;菩薩像多為長方面孔,鼻直口方,面含笑容,上身袒露,薄衣貼體。此階段中期(約公元495——534年),由於民族融合加劇,開窟造像的藝術手法迅速漢化,且形式日趨多樣。窟龕主要為方形,平頂,低壇基,左右各開一龕,並有藻井等裝飾。部分窟龕內出現十大弟子形象,並繪有佛教壁畫。佛像的面相普遍變長,五官縮小,眉如新月,雙目半睜,唇薄且翹,略帶微笑,身披通肩袈裟,垂於座前;菩薩面相清秀,滿含笑容,身調細長,裝束繁褥,衣帶飄舞,風姿瀟灑。此階段後期(約公元557——581年),窟龕的規模和結構趨於宏大,多為崖閣式大窟。窟內造像以七佛為主,周圍有弟子、菩薩;造像擺脫了以前秀骨清相的特點,代以敦厚壯實的風格。佛像面相豐滿圓潤、粗頸寬肩,腹部突出,頭梳低平肉髻,衣飾為緊窄通肩大衣或下垂袈裟;菩薩衣飾多變。此階段的代表性作品為第121、127、4、3、9、85等窟。

隋唐時期,麥積山的開窟造像活動依舊興盛,但由於自然和人為的原因,現存的作品已不多了,僅有少量的壁畫和雕塑。雕塑形象較為拘泥呆板。其代表為第13、14窟等。

至宋代,麥積山石窟的營建又迎來了一個高峰。宋代佛像面相略長而豐潤,身姿挺拔有力,眉眼多上撩,別具神彩。宋代窟龕中還出現了大量的羅漢、力士像,雖深沉、激奮,極盡誇張之能事,卻使人感覺自然合理,不失真實。各組塑像中,盡管個體的身份、體量等都不盡相同,但卻通過手勢、動作和神態等因素,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此外,這些窟龕中的一些塑像是就前朝塑像加塑而成的,在姿態手印都不改變的情況下,仍然保持了各部分的協調統一,呈現出宋塑的獨特風格。這些,都充分顯示了宋代工匠對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超的藝術水平。

⑶ 麥積山簡介的內容是什麼

麥積山位於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山又名麥積崖,始創於十六國後秦(公元三八四年至四一七年)時期。區內松竹叢生,山巒迭翠,周圍群峰環抱,麥積一秀崛起,古稱「秦地林朱之冠」,是我國秦嶺山脈西端小隴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距天水火車站三十公里。山高只142米,但山的形狀奇特,孤峰崛起,猶如麥垛,人們便稱之為麥積山。山峰的西南面為懸崖峭壁,著名的麥積山石窟就開鑿在這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達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懸崖上開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國的石窟中是罕見的。

據史書記載,著名禪僧玄高、曇弘在此講學,「聚集僧人三百」。北魏、西魏、北周三朝,大興崖閣,造像萬千。隋、唐、五代、宋、元、明、清都曾不斷開鑿或重修。歷史上雖遭多次地震、火災的破壞,仍保存窟龕194個,泥塑、石刻7800多件,壁畫1000多平方米,北朝崖閣8座。

麥積山周圍風景秀麗,山巒上密布著翠柏蒼松、野花茂草。攀上山頂,極目遠望,四面全是鬱郁蔥蔥的青山,只見千山萬壑,重巒疊嶂,青松似海,雲霧陣陣,遠景近物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景,這圖景被稱為天水八景之首的「麥積煙雨」。

⑷ 麥積山石窟是什麼年代的

麥積山石窟始建於後秦(384年~417年),大興於北魏明元帝、太武帝時期,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後又有所發展。

西魏文帝元寶炬皇後乙弗氏(乙弗皇後)死後,在這里開鑿麥積崖為龕而埋葬。北周的保定、天和年間(561年~572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為亡父建造七佛閣。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年)在麥積山建塔「敕葬神尼舍利」,後經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不斷的開鑿擴建,遂成為中國著名的石窟群之一。

約在唐開元二十二年(734年)的時候,因為發生了強烈的地震,麥積山石窟的崖面中部塌毀,窟群分為東、西崖兩個部分。麥積山石窟在東崖保存有洞窟54個,西崖140個。

東崖的石窟以涅槃窟、千佛廊、散花樓上的七佛閣等最為精美。在涅槃窟前有四根粗短的石柱,柱頭有蓮瓣形的浮雕,柱頂不用斗拱,而代之以浮雕的「火焰寶珠」,設計構思極其巧妙,這座崖閣是北魏晚期建築的,是石窟寺建築中的珍品。千佛廊長32米,崖壁上分兩層整齊地排列著258尊石胎泥塑的神像,神情各異,栩栩如生。

西崖聚集著萬佛堂、天堂洞、121窟、123窟、127窟、165窟等最有價值的洞窟。萬佛堂又叫「碑洞」,跨進門,迎面是一尊3.5米高的接引佛,雙目微合,雙手作接引之姿。窟內現存泥塑30多件。前壁的左上側留有影塑的千佛千餘身。窟龕中有許多製作精巧的彌勒、沙彌、供養人的雕塑。天堂洞是兩崖上最高的石窟,窟內全是大型的石刻造像,中間一尊,高1.95米,左右兩尊,高1.28米,每尊像約有二、三噸重。

(4)麥積山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麥積山石窟藝術,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中外。歷史學家範文瀾曾譽麥積山為「陳列塑像的大展覽館」。如果說敦煌是一個大壁畫館的話,那麼,麥積山則是一座大雕塑館。這里的雕像,大的高達16米,小的僅有10多厘米,體現了千餘年來各個時代塑像的特點,系統地反映了中國泥塑藝術發展和演變過程。

麥積山石窟的泥塑大致可以分為突出牆面的高浮塑,完全離開牆面的圓塑,粘貼在牆面上的模製影塑和壁塑四類。其中數以千計的與真人大小相仿的圓塑,極富生活情趣,被視為珍品。

麥積山的塑像有兩大明顯的特點:強烈的民族意識和世俗化的趨向。除早期作品外,從北魏塑像開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視的體態,都有和藹可親的面容,雖是天堂的神,卻象世俗的人,成為人們美好願望的化身。從塑像的體形和服飾看,也逐漸在擺脫外來藝術的影響,體現出漢民族的特點。

⑸ 麥積山石窟的由來和歷史是什麼

石窟始建於後秦(384年~417年),大興於北魏明元帝、太武帝時期,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後又有所發展。西魏文帝元寶炬皇後乙弗氏(乙弗皇後)死後,在這里開鑿麥積崖為龕而埋葬。

北周的保定、天和年間(561年~572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為亡父建造七佛閣。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年)在麥積山建塔「敕葬神尼舍利」,後經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不斷的開鑿擴建,遂成為中國著名的石窟群之一。

約在唐開元二十二年(734年)的時候,因為發生了強烈的地震,麥積山石窟的崖面中部塌毀,窟群分為東、西崖兩個部分。



藝術文化:

麥積山石窟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代藝術家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和審美取向。北魏造像秀骨清俊,睿智的微笑,暗含著對恐怖現實的蔑視,對人生榮辱的淡忘和超脫世俗之後的瀟灑與輕松。

西魏、北周造像的溫婉和淳厚,沉醉於對現實生活的追求和對佛國世界的嚮往;隋唐造像豐滿細膩;宋代造像衣紋寫實,面貌莊重。

藝術家們揚棄了以往那種斤斤計較的細部講究,而把感染力提到了統率一切的高度,神情動人,富有生活氣息。

從麥積山各時代造像可窺見當時藝匠們突破佛教的清規戒律,以現實生活中的人物為主要素材,加以藝術的誇張、想像、概括、提煉而創作出來的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宗教人物:佛、菩薩、弟子、供養人等形象。

第121窟中竊竊私語的佛弟子,第123窟中童男、童女所表現的虔誠,不是苦行者的虔誠,而是在時代思潮影響下的童稚般的真誠和愉悅。所以,麥積山塑像受當地社會環境的影響使其表現了當地的人與情,使佛教造像好像在生活中似曾相識,使人感覺佛國世界的可親可愛,從而虔誠信奉。

⑹ 麥積山起源於什麼朝代

摘要 麥積山石窟始建於後秦(384年~417年),大興於北魏明元帝、太武帝時期,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後又有所發展。

⑺ 麥積山石窟的歷史由來是什麼

麥積山石窟在距今大約一千五百年前的後秦時期開鑿,藝術的產生則是在北魏佛法復興之後才 正式開始的,同時這一時期開鑿的也最為頻繁,再後來歷朝歷代都在這個百米懸崖峭壁上架木鑿石開窟造像,才逐漸成為今天所見的規模,最終創造出壯觀的「麥積奇觀」。但因地理條件的特殊性,從雕刻的角度上來講,麥積山的雕塑是不易於精雕細刻的,就此與同時代或者是之前的佛像雕塑相比,麥積山石窟就顯示出了其與眾不同之勢,只能在泥塑上下功夫,這就促成了石窟的造像以精湛的泥塑技藝聞名遐邇。 麥積山石窟的藝術價值,並不是只言片語就能概括清楚的,在欣賞麥積山石窟的過程中,讓我們看到了那既誇張又寫實的佛像雕刻,也欣賞到了富麗堂皇的壁畫藝術,讓我們視覺受到震撼的同時,也無不為我們古代人的卓越創造力和扎實的藝術功底所撼動,這種藝術寶庫值得永遠流傳下去。 來源:藝術大觀

⑻ 麥積山石窟的歷史沿革

石窟始建於後秦(384年~417年),大興於北魏明元帝、太武帝時期,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後又有所發展。西魏文帝元寶炬皇後乙弗氏(乙弗皇後)死後,在這里開鑿麥積崖為龕而埋葬。北周的保定、天和年間(561年~572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為亡父建造七佛閣。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年)在麥積山建塔「敕葬神尼舍利」,後經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不斷的開鑿擴建,遂成為中國著名的石窟群之一。約在唐開元二十二年(734年)的時候,因為發生了強烈的地震,麥積山石窟的崖面中部塌毀,窟群分為東、西崖兩個部分。

閱讀全文

與麥積山多少年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2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