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李清照之夫趙明城為什麼我看到好幾種解釋說他是這或那樣死的,歷史確實也說不清
趙明誠只做了一年的江寧知府便因為失職而罷了官。建炎三年(1129)二月,御營統治官王亦叛亂,此事被下屬察覺,並做了匯報,當其並沒有把它放在心上,也沒有採取任何行動。下屬自行布陣,在夜晚之時,成功擊敗王亦。天亮時,下屬前去找尋趙明誠。卻發現他早就利用繩子從城牆上逃跑了。 叛亂被定之後,趙明誠被朝廷革職。李清照深為丈夫的臨陣脫逃感到羞愧,雖然並無爭吵,但往昔的魚水和諧已經一去不返,她從此冷淡疏遠了趙明誠。 不久,趙明誠又接命前往湖州上任。趙、李分別時,局勢更糟。李清照也知道,夫妻分別,隨時都可能遭遇兵禍。而丈夫在兵變中的懦弱也在她心中留下了陰影。於是她更擔心自己保護不了如此多的物件,於是便問趙明誠,若真發生不測,那該如何是好?當時趙明誠說,若逢不測,先丟輜重,再拋棄衣物,然後依次是書冊、卷軸和古器,而夫婦二人所收藏的最為珍貴的《趙氏神妙帖》不能失去,若非萬不得以,只能與李清照共存亡。 1129年,他們向江西方向逃亡,一路上兩人相對無語氣氛尷尬。行致烏江,站在西楚霸王項羽兵敗自刎的地方,李清照不禁浮想聯翩,心潮激盪。面對浩浩江水,隨口就吟誦出了《夏日絕句》。趙明誠站在她身後,聞聽之後愧悔難當,深深自責。從此便鬱郁寡歡一蹶不振,不久便急病發作而亡。 1129年,趙明誠死於湖州,一段將近三十年的美滿姻緣就此落幕
⑵ 為什麼中國的近代史比較模糊
那不叫近代史 近代史是 鴉片戰爭到抗日這段時間
你問的是現代是 比如說 越南自衛反擊戰等事吧 還有骸人聽聞的印尼事件
⑶ 唐朝時期的60年盛世為什麼在歷史上的記載很模糊
曾經有位學者說過,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丫頭,這話雖然極端,但不是全然不無道理。別說古代寫歷史的人了,即便今天信息如此發達的今天,看看網上有多少思想狹隘到極點的人。這樣的人被網友戲稱為「孝子」,他們是破壞民族大團結的極端分子,他們只願意相信自己所相信的東西。
如果在戰爭年代,這些人會像當年日本和德國一樣,去極力鼓吹種族滅絕政策,因為在他們眼裡,只有一個民族是最優秀的,其他的都是「蠻夷」。而就是因為這種偏見造成了我國大唐盛世時重要的60年,卻出現了史料被妖魔化和嚴重刪減的遺憾事件發生了,讀者您知道這是什麼階段嗎?
而正是因為這一時期的女性太過強悍了,這就讓後來負責寫歷史的那些男人心裡很是不爽。
為了最大程度地詆毀和污衊,他們不但將武則天罵得一無是處,還將不裹腳、喪偶再嫁、男女地位相對平等的所有唐朝女人都罵了一遍。
⑷ 夏商周以前的歷史為什麼這么模糊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其標志之一便是在很早的年代中國就有了圖書典籍。《呂氏春秋?先識》記有:「夏太史終古見桀迷惑,載其圖法奔商;商內史向摯見紂迷惑,載其圖法奔周;晉太史屠黍見晉公驕無德義,以其圖法歸周。」這表明我國在夏代已有圖書典籍,商代當然也有典籍圖書,而且這些圖書最終又都被收入到周王室圖書檔案館里。 令人遺憾的是,周王室的圖書典籍在2500年前神秘地失蹤了,以致我們今天還要下大力氣去搞夏商周斷代工程為的是搞清楚西周的編年史、商代的編年史、夏代的編年史。不過,筆者認為我們今天還有希望找到上述早已失蹤的周王室圖書典籍,因為種種跡象表明,這批圖書被人有計劃地秘藏起來,並一直靜靜地躺在那裡。事情是這樣的,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去世,因嫡長子不久亦去世,周王室在繼位問題上發生內亂,嫡次子王子丐被立為周敬王,庶長子王子朝將王子丐驅逐出王城(今日洛陽)並自立為王;公元前516年秋冬之際,晉國出兵支持周敬王復位,王子朝見大勢已去遂攜帶周室典籍投奔楚國。此事件有《左傳?昭公二十六年》記曰:「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宮囂奉周之典籍以奔楚。」 由於管理周室典籍是一項非常專業的工作,而王子朝又是有計劃地撤離,因此我們有理由作出如下推論,即與王子朝同行的應當還有原周王室圖書檔案館的官員和學者,其中很可能也有大思想家老子,因為老子長期供職於周王室圖書館,而老子之所以辭周退隱當亦與此事變有關。至於王子朝攜帶周室典籍的主要目的,則是為了表明自己仍然是周王室的正統繼位人;事實上,《左傳》還記有王子朝撤離王城後曾派使者去各諸侯國尋求支持,顯然他仍然在為復位而努力。據此,我們還可以推知,王子朝除了攜帶周室典籍之外,還會攜帶走相當數量的周王室青銅禮器,因為青銅禮器也是王權的重要象徵(近50年來,我國湖北、湖南頻頻出土殷商青銅器和西周青銅器,或與此事件有關;與此同時,春秋戰國時期楚文化的發達,當亦與王子朝一行帶去的中原文明有關)。 那麼,王子朝奔楚之後定居在什麼地方,周室典籍又到哪裡去了呢?目前流傳下來的史書中都沒有明確的記載,我們今天能夠找到的線索是《皇覽》(三國魏文帝時編寫的網路全書)的記載:「(王)子朝冢在南陽西鄂縣,今西鄂晁氏自謂子朝後也。」也就是說,王子朝的墓在今日南陽石橋鎮;此外,今日南陽地區的鎮平縣有地名晁陂,這些地方可能都是王子朝後裔的聚居地。據此,我們不能排除這樣的看法,即王子朝奔楚之後,為了保持自己的獨立性,沒有定居在楚國都城,而是選擇在既安全又靠近周王室所在地的南陽定居;與此同時,王子朝也不會把周室典籍交給楚國君臣,而這樣做的目的仍然是要保持自己是周王室合法繼位人的宿求(當然不能排除交一些見面禮,畢竟是客居在別人的地盤上)。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有理由相信王子朝會把周室典籍秘藏起來;為此筆者在1992年撰寫長篇歷史探索小說《老子隱跡》(已由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出版)時,特意設計了老子勸王子朝將周室典籍秘藏於深山的故事情節。 公元前505年,周敬王派人入楚刺殺了王子朝,《左傳》在記錄此事時沒有再提及周室典籍;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此之後的2500年的時間里,再也沒有文人學者去追尋周室典籍的下落,這批人類文明史上的無價之寶就這樣被國人遺忘了。值得注意的是,《莊子》記有孔子曾准備把自己的著作送到周王室圖書館,似乎表明周敬王有意徵集天下圖書重建王室圖書館;此外,所謂孔子五十歲才讀到《易經》的說法,以及孔子刪編《詩經》的記載,均表明著周室典籍的外傳。事實上,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的興起,恐怕更是直接受益於周室典籍的外傳。 對此,筆者願意進一步指出,當時外傳的並不是全部的周室典籍,而且也不都是周室典籍的原本或原始文獻,而是有選擇的抄寫本。也就是說,追隨(自願或被迫)王子朝奔楚的原周王室圖書館的官員和學者(及其後裔),為了謀生而開始了抄書、編書、賣書的生涯(《山海經》一書可能就是他們將帝禹時代的《五藏山經》、夏代的《海外四經》、商代的《大荒四經》、周代的《海內五經》合輯而成的),這可能是中國最早的圖書出版業了,它的出現正好與私學的興起同步當然也在情理之中。
⑸ 什麼是歷史
歷史一詞在使用中有兩種完全不同的含義:第一,指構成人類往事的事件和行動;第二,指對此種往事的記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實際發生的事情,後者是對發生的事件進行的研究和描述。
⑹ 不是說歷史是永遠都說不清楚的,是有爭議的不是嗎(請看補充說明)
呵呵,確實,那些也只是可能而已,大量的歷史學者也是懷著這樣天馬行空的大膽假設再加以細心的考證才可以還原歷史的真相的.對於朝代來說,這個是不用質疑的,那些沒個朝代都有各種正史野史和皇帝本紀的記錄,也有不少的出土文物,而對於三國來說,可以參考三國志,畢竟三國演義是小說,不免有誇大,而劉關張後來的事,那就有點懸乎了,因為當時的蜀國是不設置史官的.那段記錄也全是從野史得來的.
⑺ 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對發生過的事情的記載;
歷史的記載是極不真實的;
歷史是按照當權者的意思編造的;
歷史還要按照當權者的意思篡改;
歷史還掩蓋了歷史的真諦;
歷史是帝王將相、達官貴人、財主豪強、賊盜流氓的天堂;
歷史是平民百姓的地獄;
歷史是個婊子,誰都想玩弄;
歷史是謎語;
歷史是誰也說不清、看不透、猜不著、摸不清的故事;
歷史是人間「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