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山景區的人文歷史
天台山景區, 坐落於浙江省東中部的天台山,東連寧海、三門,西接磐安,南鄰仙居、臨海,北界新昌。是馳譽海內外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綿亘浙江東海之濱,因山有八重,四面如一,頂對三辰,當牛女之分,上應台宿,故名天台,以佛教天台宗祖庭、道教南宗祖庭所在地和濟公「活佛」的故鄉而聞名於世。景區內以「佛宗道源」著稱於世的天台山是中國佛教第一個宗派天台宗的發祥地,又是中國道教南宗的本山。
B. 天台山算不算中國名勝古跡呢
天台山有國清寺1300年左右,城東北3公里有赤城山,因山體岩石呈暗紅色而名、濟公的出生地就在天台山、拾得和寒山子的故事出自天台、華頂國家森林公園都是天台、你說算不算中國名勝古跡
C. 成都天台山的歷史淵源
天台山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巴蜀天台山古名東蒙山,早在遠古時代,天台山即為古「邛」族生息繁衍之地;遠古洪荒時期,大禹治水路過蜀國時,曾選此山為台登高祭天,故得「天台」之美名。
巴蜀開明時期,古蜀國國王鱉靈在此「登高祭天」;漢末道家在此相山鑿洞,築壇祭神,正式易其名為「天台山」,天台山便增添了宗教文化內容。三國蜀漢之初,諸葛亮曾到臨邛察看「甲屯」墾植和開掘「火井」情況,乘坐「木椅車」上山眺望,留下了 「天車坡」、「望軍頂」等地名。南北朝時期,西遊僧人普達舍耶雲游到此,創建了天台佛寺,隋唐時期,宗教漫延,初唐時火井縣令袁天罡尊崇道教,因而天台山以道家勢力為大。五代時,天台山又修一座規模宏大的城隍廟,兩宋時期,天台山儒、道、佛三教並存,三家爭山奪林,各營院園,道觀佛寺,官房多達百餘處,宗教勢力泛濫,各派矛盾百出,於是出現了州通判、推官駐山主政之事。其時有文同(北宋畫家)、陸游(南宋愛國詩人)等領銜管理天台山宗教事務。宋末及元代,天台山日漸衰微,於是又有明洪武年間「福琛開山」之事。明末(大順三年),張獻忠一支軍馬敗退時路過邛州夾門關,有天台山三千棍僧堵截,張部於是繞青草坡從天台山後山而上襲擊了宗教集團,於是天台山宮觀寺庵盡毀。清代,道家、佛家力圖光復宗教名山,但規模遠不及昔日。民國年間,天台山一帶兵匪肆虐,社會不安定,朝山之事幾乎滅絕。天台山也是紅軍長征經過成都唯一戰斗和工作過的地方,成都市唯一的紅色旅遊區,景區的紅軍長征邛崍紀念館為「四川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成都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文革」期間,天台山宗教文化遭到極大破壞。
D. 拜求浙江天台山國清寺的資料。
浙江天台山的國清寺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佔地7萬多平方米,始建於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台寺,後取「寺若成,國即清」,改名為國清寺。寺廟是隋煬帝楊廣根據當時著名的智者大師描繪的一張草圖修建而成。浙江天台山的國清寺依山傍水,四周五峰環抱,左右雙澗縈流,極其清幽。浙江天台山國清寺是一座擁有19600平方米面積,600多間屋宇的大型建築群,它以四條縱軸為主體,其中包括四殿(彌勒佛殿、雨花殿、大雄寶殿、觀音殿),五樓(鍾樓、鼓樓、方丈樓、近塔樓、藏經樓),四堂(妙法堂、安養堂、齋堂、客堂),二亭(梅亭、清心亭),一室(文物室),浙江天台山國清寺成為我國最完整的大型寺院之一。浙江天台山的國清寺的齋飯2元/人,進國清寺門後可以看到購買返券,最好在10點前購買,10點半齋堂開飯。這里的素齋材料都是寺院的僧人自己種的菜,山裡的筍、菇、青菜,味道極其鮮美。2元的返券可以隨意取食,吃飽為止,但是切記不可浪費,吃完以後自己清洗餐具。
E. 請介紹一下天台山,謝謝
天台山
天台山,又名天太山,古稱西泰山。因頂峰有天台蓮座,三峰聳立,狀如天樁,其前伏卧形似蓮花,故全稱天台蓮花山。天台山是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亦是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寶雞市南30公里的秦嶺主梁兩側,天台山展現了秦嶺雄偉博大的氣魄,最高峰天柱峰,海拔2198米。天台山樹木履蓋率在90%以上。全區劃分為嘉陵江源頭、九龍泉、燒香台、楊家灘、蓮花頂5個景區,有景點、景物150多個,其中主要景點50餘個。景區相對高差1850多米,現有種子植物1000餘種,其中觀賞植物300多種。杜鵑花、報春花和龍膽花被譽為"秦嶺三大名花",還有紫斑牡丹、砂玉蘭、蘭花等野生名貴花卉。野生動物有200多種,金錢豹、青羊、豹貓、紅腹錦雞、大鯢等屬國家重點保護珍貴野生動物。嘉陵江源頭景區內的上千棵奇樹異木最為誘人。有的松抱柏,有的柳抱藤,有的同根異樹,有的多樹同生,有的只開花不長葉,有的只結果不長葉的樹,實屬罕見。還有茂密的冷杉原始林、關公大刀石、三柱香、七女峰、杜鵑山、大王山、八卦廟、南北閣、風雪亭、秦嶺碑、和尚原宋金古戰場、古大散關等景點。天台山,是華夏始祖--神農炎帝的故鄉。這里有關炎帝傳說極多,如炎帝誕生地--蒙峪、洗浴的九龍泉、神農祠、炎帝陵、姜炎聖母廟、燒香台、軒轅劍劈石、神農采葯洞、白馬關、太陽市遺址、蕎麥山、神農骨台、三寢殿等,記述了神農炎帝在此誕生、采草葯、嘗百草的許多豐功偉績。天台山還遺留有關道教始祖老子及姜子牙、孫臏在此活動的諸多遺跡。如伯陽山、玄關、老君廟、月南洞、論道處、點將台等。民間神話"趙顏求壽",對奕仙翁說:"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山高谷深,峰巒疊嶂,奇峰怪石,景物天成,是天台山自然景觀的一大特色。
天台山風景名勝區景區。
1.蒙峪溝景區:以蒙峪炎帝出生地為中心,輔以神農泉、姜炎聖母廟和茹家莊古遺址等,展現久遠的古代文明。
2.燒香台景區:以燒香台為中心,包括伯陽山、猴娃石、玄關和十二灣等景點。
3.楊家灘景區:以農家灘緩坡谷地為中心包括白馬關、千尺崖、躍馬澗、東西湖及養麥山。
4.蓮花頂景區:包括天台山廟區、老君頂、觀景點、蓮花頂、系馬樁、人頭峰等景點。
以上景區面積總計124平方公里,位於海拔798米至2198米的秦嶺褶皺山系,氣勢博大,山體雄偉、陡峻,山脊突兀、延綿,多嵯峨山峰;水系豐富,河流湍急,多溪泉瀑布;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森林密布,物種豐富,自然地理景觀獨具特色。
位 置:
天台山風景名勝區位於邛崍市境內,距成都有120餘公里,總面積109平方公里,山頂面積約40平方公里。是省政府批準的首批省級風景名勝區。
景區特色:
景區內林木繁多,森林覆蓋率95%,植物5000種,是都市人的天然氧吧。夏日「十里林蔭」,冬季「林海雪原」。春天山花爛漫,深秋層林盡染。有山奇、水美、林幽、石怪之美名。
管理機構:天台山風景區管理處
地 址:邛崍市天台鄉
電 話:(028)8731360
門 票:30元/人(一票制);遊人如有興趣還可坐人力滑桿至山頂,價格約為20元/人。 進入十八里香草溝10元/人。
當地特產:
文君酒、文君綠茶、瓷胎竹編工藝品、邛陶、邛竹枚
交通指南:
成都經雙流、新津至邛崍到景區130公里;經溫江、崇州、大邑至邛崍到景區為145公里。前者在新南門、高筍塘等處上車,後者在金沙汽車站上車。在青羊宮、城北汽車站乘長途汽車也可到達。
沿途路況:
從成都至邛崍為108國道,路況較好,一小時一班車,車票約為12.5元;從邛崍至天台山景區為一般公路,路況一般,車票約為10元。
租車前往旅遊價格:
20座左右中巴車:900元/天
12座麵包車:700元/天
7座豐田或三菱越野車:700元/天
F. 天台縣的歷史沿革
天台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
夏商周三代,天台屬揚州之域,春秋戰國時為甌越地。公元前323年越為楚滅,屬楚。
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以原東越地置閩中郡,天台屬之。
西漢初,高祖劉邦封韓信為楚王,天台屬楚;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立劉賈為荊王,轉屬荊國。惠帝三年(前192年)越功立搖為東海王,都東甌,天台屬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閩越伐東甌,東甌舉國遷徙江湖間,其地遂虛。至昭帝始元二年(前85年)於該地置浦縣,屬會稽郡。
東漢光武帝建武初改名章安,天台仍屬之。
三國吳大帝黃龍三年(公元231年)分章安、永寧置始平縣(南始平),屬臨海郡。這是天台置縣之始,轄境包括今天台、仙居兩縣。
西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因雍州亦有始平縣(北始平),遂更名為始豐縣。東晉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年),從南鄉析出置樂安縣(今仙居縣)。章安令孫綽(341-371)作《游天台山賦》,從此天台山聞名遐爾。
南朝宋沿襲晉為始豐縣,屬臨海郡。齊、梁改為始平縣,梁武帝大同六年(公元540年),屬赤城郡。陳復為始豐縣,仍屬臨海郡。
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平陳,廢始豐並入臨海縣,屬處州(括州)。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屬永嘉郡。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平吳李子通,分臨海縣置始豐,屬海州,尋屬台州。八年(公元625年)又廢始豐。太宗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再置始豐縣。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改名唐興,屬台州。
五代後梁太祖開平元年(公元907年),封錢?為吳越王,台州屬焉。開平三年(公元909年),以境內天台山而改唐興縣為天台縣。後唐同光(公元923-926)初,復名唐興。至後晉天福年間(公元936-942年)改名為台興縣。
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定名為天台縣。太宗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天台隨台州歸宋。終兩宋三百餘年,均屬台州。
元改台州為台州路,天台屬之。
明代,改路為府,天台屬台州府。
清沿襲明制,天台縣仍屬台州府,分三十七都。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十月下旬,太平軍攻佔天台,建政權,設鄉官。次年二月,復為清統治。
中華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廢府存道,天台改屬會稽道。1927年取消道制,實行省縣兩級制,天台直屬浙江省。1940年,在臨海設浙江省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通稱浙江第七區,管轄原台州六縣(後增新折的三門縣),天台屬之。抗日戰爭時期,成立浙東行署,主管浙東舊八府各縣,駐節天台街頭。
1949年5月24日,天台解放。
G. 成都天台山景區的歷史文化
天台山古稱蒙山,為蒙山五嶽之首,曰東蒙,自漢時始稱為天台。民謠雲:天台天台,登天之台。天台山不僅風光秀麗,有奇特的自然景觀,而且歷史上是一處宗教勝地,有獨特的人文景觀。遠古的傳說、三教合流的遺跡,撲朔迷離,為這座名山添上了一層神奇詭異的色彩,讓人思接千載,去追尋遙遠昨日的文化蹤跡。
天台山的得名,與一個神話傳說有關。遠古時代,臨邛是屬於古羌—蜀先民的邛人聚居之地。據說也是羌人的大禹,原為夏後氏部落首領,奉舜之命治理洪水。大禹為治水,走遍了大地四方。在蜀地邛人居地,他登上一山,以山為台,祭拜天地。此山就是天台山。大禹得天神幫助,十三年後取得了治水的成功。古蜀時期,傳說魚鳧王也曾登上天台山,祭祀山川神靈。
漢代時期獨尊儒術,儒家學者紛紛設壇講經。臨邛人胡安,為西漢景帝時經學大師,聚徒於臨邛白鶴山書院,講授儒學經典。胡安也常卜居天台山,隱山究《易》。辭賦家駟司馬相如少時在白鶴山書院,聆聽胡安講經,他亦曾隨胡安登臨天台山,與老師一起讀《易》。相傳司馬相如與臨邛才女卓文君亦曾攜手游天台,瑟音相和,在琴台石留下了千古美談。
西漢成帝時,臨邛人嚴君平好黃老之學,他亦數上天台,登峰觀星象,卜天地未來。他著有《老子指歸》,闡發老子的言論,成為道家和道教的思想源泉之一。
東漢順帝年間,張道陵入蜀,創立五斗米道,奉老子為教主。道家既在天台山鑿洞,築壇傳道。
唐代帝王尊崇老子,邛州縣令袁天罡廣為立廟祭祀,天台山道教遂為之興旺。
五代時期,中原戰亂,不少僧人道士避亂蜀中,前後蜀主也力倡宗教。天台山建一城隍廟,為道教宮觀,規模宏大,香火旺盛。
天台山開山建佛寺,大約是在西晉。西域高僧佛圖澄來華弘法,所到之處,建立寺廟。他嘗游天台山,為山中梵宇為吸引,以至停車不前。
佛教凈土宗高僧慧持亦曾游歷天台山,駐錫山中佛寺,總攝蜀西禪證。
隋唐時期,佛教在中國的發展進入黃金時代,天台山的佛教亦得到了蓬勃發展,寺廟林立,香客如雲。唐僧面壁靜修的傳說,在蜀西禪林影響深遠。
兩宋時期,天台山聲名日隆,文人雅士,游蹤旅跡,留下了許多軼事佳話。
文同以學名世,多才多藝,蘇軾稱他有詩、詞、書、畫四絕。北宋英宗年間為漢州通判,攝守邛州,亦曾數上天台山,寓居三虛樓。有詩雲:散人無俗事,天天山中行。寄情山水,操韻高潔。今之山中的文同硯,傳說為當年文同當年畫竹研磨之處。
南宋大詩人陸游曾以通判之職,赴任邛州,留跡天台山,為這一宗教勝地增添了新的光彩。
兩宋時期,天台山香火達於鼎盛,成為蜀西宗教勝地,尤以佛教為盛,據說有佛寺一百三十餘座,僧尼逾萬。自山門至峰頂,蜿蜒五十里,香客不絕於途,盛況空前。
陸游在山中除游訪佛寺道院外,也為僧民辦實事、好事。陸遊了解到,佛、道二教並於一山,由於教宗不同,相互之間互有詆毀;僧、道共居一山,也難免有利益沖突,因此屢有事端滋生。陸游遂上書言狀,即由四川省置制使任命,承領崇道觀主管,攝天台並蜀西宗教執事。陸游於是設立官房親自審理訟案,於是釁端漸息,山林復歸於寧靜。管房之設,類似於宗教法庭,百姓俗稱為和尚衙門。為解決天台山僧眾,朝山香客的衣、食問題,陸游還在正天台主持修建了一條天街,俗稱和尚街。和尚街以街為市,互通有無,公平交易,街市買賣興旺,僧民皆得便利。如今和尚街早以湮沒在歲月之中,之留下石板、石基供後人憑吊。
南宋末年,戰亂禍及,天台山漸趨衰弱。及至元代,寺廟毀棄,僧道盡散,不復有昔日景象。
明代洪熙年間,僧人福琛重開天台山,振興佛教,天台山再現輝煌。萬曆年間,天台山廣興土木,擴建和重修寺廟,尤以雷音寺規模蔚為壯觀。如今雷音寺等殿早已湮沒,僅存柱殿、台階、照壁、石師。石師造型生動,仍兀自職守在這片宗教勝地。萬里甲寅年,天全六番招討使在山中建一牌坊,正中橫額前刻「第一禪林」,後刻「雪巢名勝」。據說「第一禪林」為神宗皇帝所題寫,牌坊今尤在。
崇禎年間,天下大亂,天台僧人慾圖自保,組織僧兵三千,號令森嚴,威播八方。然而,縱有僧兵三千,也逃不過一場劫亂。丙戍年,張獻忠敗走夾門關,從山後突襲天台山,僧兵倉皇回救,自是一場血戰。戰斗結束,僧兵敗於張部。天台山遭遇空前浩劫,寺廟宮觀被焚毀,僧人道士被殺戮,未死者一時逃散……。可嘆聞名千年的宗教勝地,頃刻間灰飛煙滅。
至清代,天台山佛教一度復興。寺觀雖經重建,但規模遠不及昔時據同治八年的《西竺天台山佛會寺全圖》,佛寺道觀多在正天台以下。高山密林之處,不復有香火映照。
兩千多年來,天台山集三教於一山,傳播學術經籍,弘布宗教文化,為蜀西宗教名山,然而朝代興替,又幾度衰敗,最終歸於沉寂。這是歷史的錯位,亦是歷史的必然。今日的遊人,留蹤勝跡,俯拾歷史的碎片,庶幾可感天地悠悠,悟滄海桑田;為旅途增旅遊興,於遊山玩水中獲取文明的信息。
H. 天台山的歷史沿革
天台山最早建庵是在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始建者為碧雲大法師,碧雲,系浙江仙居人,學佛於浙江天台,學成之後,即芒鞋衲衣,雲游天下,尋覓修行勝地。一日,來到此山,見此地層巒疊嶂,松竹奇幽,奇花似錦,百鳥和鳴,且又遠離塵俗,不禁大喜過望,連聲贊嘆:「此處有靈鷲(印度一佛教名山)之氣勢,天台之靈秀,真乃吾息杖參禪之美境也」。遂選定此山稍東一塊園形平地,此地似銅鑼,故稱天羅山。碧雲在此結茅為庵,暫作棲身之地。然後拜訪山主,告以自願在此山上建寺,並建議改名為「天台山」,山主感其願力宏大,允其建庵,並得善男信女相助,遂於貞觀二年動工建寺。兩年後竣工。相傳,建成之後,寺院充滿奇香,多日不散,故佛寺命名為「香城院」。寺院建有九幢二十七間,十八閣,七十二殿。
寺院建成後,碧雲開闢佛堂,廣收僧徒,由於他學識淵博,四方僧徒,無不慕名前來求教,不到兩年,僧徒達四、五百人。
明洪武五年(公元1312年)重修,是本縣較早的寺院之一。寺院座北朝南,磚木結構,房屋二十七間,佔地2000平方米。左邊三棟是佛殿,右邊三棟是書院落,中間三棟為神座,往東西步行半里許,有靈普塔,上有石碑上刻有眾多大師的法諱,末尾一行刻有「龍飛天啟三年葵亥孟春月吉旦重立」等字樣。普塔旁有石板數塊,掀開石板有一暗巷,人可下,至兩層階石處,有一圓形地下室。此處現已先後建成大雄寶殿、天王殿、燃燈閣、山神廟、千手觀音殿等,是我縣佛教中心,也是永豐縣旅遊重點景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