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鬥彩有多少年的歷史

鬥彩有多少年的歷史

發布時間:2022-07-09 18:17:06

㈠ 鬥彩雞缸杯的瓷器歷史

「……朱明去此弗甚遙,宣成雅具時猶見。寒芒秀采總稱珍,就中雞缸最為冠。牡丹麗日春風和,牝雞逐隊雄雞絢。金尾鐵距首昂藏,怒勢如聽賈昌喚。良工物態肖無遺,趨華風氣隨時變,我獨警心在齊詩,不敢耽安興以晏。」
從這首清代乾隆丙午御題仿古雞缸杯詩中,可以知道明代成化鬥彩雞缸杯,在成化以後二百多年的清代乾隆時期還能依稀見到,並被尊為成化制瓷中的最成功之作,乾隆皇帝不僅讓當時的景德鎮御窯仿製,還題詩作志。
「鬥彩」瓷器,創燒於明代成化時期,在景德鎮御窯燒制的雪白的瓷器胎體上,用成化時期特有的釉下淡雅的青花作輪廓線,再以艷麗的紅、綠、黃、紫等諸色填在釉上,入窯經低溫二次燒成,奼紫嫣紅、交相輝映。
有史書上說,成化皇帝熱衷書畫,有一次他欣賞宋代人畫的《子母雞圖》,看到母雞帶著幾只小雞覓食的溫馨場景,非常有感觸,就在這幅畫上題了一首七言詩,表達了母雞對小雞的呵護之情。也許正因為如此,成化皇帝萌發了要做成化鬥彩雞缸杯的心願。另有學者分析說,畫雞的目的有兩個:一是成化元年是雞年;再一個就是「雞」和「吉祥」的「吉」諧音。
1999年4月在香港的蘇富比舉辦的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會上,一件保存品相完好的明代成化鬥彩雞缸杯,拍出了2917萬元港幣的天價,成為當時中國古代瓷器在拍賣市場上的成交最高記錄。
最早載有明代成化鬥彩雞缸杯價值的明代萬曆《神宗實錄》中寫道:「神宗時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雞缸杯一雙,值錢十萬。」另據明代萬曆沈德符《野獲編》中稱:「成窯酒杯,每對至博銀百金。」其中十萬之值與白銀百金相近,「值錢十萬」應指雞缸杯的價值等於當時流通用的銅制十萬枚制錢,「十萬」是形容多的虛數。
「鬥彩雞缸杯」不足一掌大小,燒制於明代成化時期(公元1465年至1487年),因其杯壁上畫有公雞母雞,故稱雞缸杯。現存於世的明成化「鬥彩雞缸杯」只有19隻,其中4隻在私人藏家手中,其餘均被博物館收藏。

㈡ 鬥彩是如何鑒定其市場價值是有多高

鬥彩

鬥彩又稱逗彩,中國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創燒於明朝宣德年間,明成化時期的鬥彩最受推崇,是釉下彩(青花)與釉上彩相結合的一種裝飾品種。

鬥彩是預先在高溫(1300C)下燒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礦物顏料進行二次施彩,填補青花圖案留下的空白和塗染青花輪廓線內的空間,然後再次入小窯經過低溫(800C)烘烤而成。鬥彩以其絢麗多彩的色調,沉穩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種符合明人審美情趣的裝飾風格。

鑒別方式

鬥彩瓷器是瓷器中最為名貴的種類之一,在收藏界有明看成化,清看雍之說。成化就是指的明代成化宮廷御用的鬥彩瓷器。

與清朝的琺琅彩一樣,明代的鬥彩同樣作為宮廷御用的瓷器,做工極為精湛,因而非常貴重。鬥彩又稱作「逗彩」,最早出現於明朝成化年間,是先在經過高溫燒制而成的青花線條之上施以其他顏色填補空白,然後進行低溫二次燒制,最終形成青花鉤邊,五彩填色的效果,故而得名鬥彩。

因為成化鬥彩之存世量十分稀少,而所存世上的也基本存儲於台北和北京故宮博物院。別說是普通百姓,就是所謂的大收藏家,也沒有與之密切接觸的機會。所以。人們僅能從書上或文章上對成化鬥彩產生了人雲亦雲,有似盲人摸象似的概念。

關於鬥彩的鑒別方式,我們藉助於琺琅彩進行比較則更為直觀一些。

一、在胎土方面。由於成化年間的鬥彩早於雍正年間的琺琅彩,因而到了雍正年間,優質的胎土早已被用盡,所以僅從胎土上面來看,鬥彩略高於琺琅彩的質量。通過對比可以很明顯的看到成華鬥彩胎土的顯露部分色澤非常純白而且油潤。而雍正琺琅彩雖然繪制工藝到達了頂峰,也沒法彌補「先天不足」的劣勢。

二、彩料方面。鬥彩與琺琅彩所繪制的圖案均突出胎體表面,但是仔細比較會發現鬥彩略低於琺琅彩。

三、紋飾方面。雖然都是宮廷御做,所繪圖案都經過皇帝批准,畫師都為宮廷御用畫師。但是成化年間的鬥彩,其繪畫圖案均為宮廷畫師親自創作,其線條生動流暢,筆法活潑。而雍正年間的琺琅彩圖案,有很大一部分並非宮廷畫家的「原創」,而是市面上其他精品畫作經皇帝批准之後繪制於瓷器之上的,相比而言,雖然筆法依舊老練、准確,卻缺乏了鬥彩瓷器上團的自由之風,略顯呆滯。

在我國歷來就有琺琅第一,鬥彩第二的說法。客觀的來講,雖然鬥彩在胎土方面優於琺琅彩,但是經過了三百年的歷史演進,我國在制瓷工藝之上發生了極大的進步,無論是製作技藝,還是彩料豐富方面琺琅彩均高於鬥彩,琺琅彩雄踞瓷器之首當之無愧。雖然如此,但是鬥彩依然在我國瓷器中佔有一個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創造性的燒制方法為後世瓷器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嶄新的高度。

成化鬥彩的鑒定技巧

一、成化鬥彩(不包括天字罐),從現在世界各大博物館藏品來看,都是大明成化年制款。所以凡是成化年造、成化年制等著類款要門是民窯,要門是後仿品,可以肯定排除是當時官窯。大明成化年制,基本都是青花書寫,三行六字,就一種風格,幾乎無例外,杯子等不好寫款的寫成一行。

二、成化鬥彩的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在明清幾百年陶瓷款中,其風格顯得十分怪異,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它這種書法風格,說野又不野,說正統又不十分正統,反正有點怪怪的感覺,但又還蠻有味,學書法的人都很難學,幾乎摸不著門。康雍乾三朝,仿成化的釉色水平最高,但在款識這項上,一下就露了餡,不是他們不想寫成原樣,實在是太難學了。

提示:

成化鬥彩以其細膩、溫爾文雅贏得歷代眾多大收藏家的追捧,但成化鬥彩歷來仿品甚多,不僅清代仿,明代也仿;不僅私人作坊仿,康雍乾官窯更是傾力仿。故歷來鑒定家也不願碰成化鬥彩,遇到後大都不置可否,繞道走,敢肯定是成化鬥彩又經得起檢驗的鑒定家,通常都是有超級功力的。成化鬥彩不好鑒定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釉色。一般說來,康雍乾青花也傾力仿永宣及成化青花,但這個兩個朝代青花差距較大,還是比較容易分辨出是明還是清的。成化鬥彩則不然,康雍乾仿的鬥彩和現在高仿的鬥彩,其釉色都與真品幾乎沒啥區別,所以從釉色來說很難區分。造型就更不用說了,做到和成化鬥彩瓷器原物完全一致根本不是難事,即使有的地方差那麼幾毫米,不顯著的話,專業鑒定家也難以有明顯的感覺。從胎質上來說,明清官仿的、現在高仿的和真的成化鬥彩差別也不是很大,即使有,也很微小,所以很多收藏家從胎質入手來辨識成化鬥彩,最後結果幾乎都是無法判斷

無論如何,大家都不可否認鬥彩的價值,尤其是在14年香港拍賣出了2.8億的天價鬥彩雞缸杯,從此以後鬥彩的價值是屬於居高不下,有價無市的情況了,小編也去收集了近年來鬥彩的拍賣成交記錄:

明成化鬥彩雞缸杯2014-04-0828,124.00萬

明成化鬥彩葡萄杯2014-06-0821,850.00萬

明成化鬥彩人物紋天字罐帶蓋2014-06-0817,250.00萬

明成化鬥彩番蓮紋高足杯2014-06-089,200.00萬

明成化鬥彩波濤天馬紋天字罐2016-06-125,750.00萬

如有朋友想鑒定、出手可以留意或私信我,對此類藏品有獨特見解的也可以互相探討一下!

㈢ 彩瓷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彩瓷是唐朝才開始產生的,亦稱「彩繪瓷」。

中國彩瓷歷史悠久,在每一個不同的歷史階段,廣大陶工在生產技術上不斷地創新,因而彩瓷品種繁多。尤其是明、清兩代,景德鎮的彩瓷品種可達數十種或上百種。從傳統名稱來看,有的從工藝方法上定名,有的從所用的彩料定名,有的從器表裝飾的彩色定名。

(3)鬥彩有多少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彩瓷的顏色多種多樣,它的出現使以往一直占統治地位的單色釉退居第二位,使我國瓷器發展史上出現了一個色彩繽紛、百花爭艷的嶄新局面。從廣義上來說,彩瓷包括點彩、釉下彩、釉上彩和鬥彩,但是大家日常習慣中則是認為彩瓷專指釉上彩和鬥彩。

鬥彩始創於明朝成化年間,是由青花加彩繁演出來的一種優美裝飾藝術。鬥彩使得釉下青花和釉上彩合為一體,既有青花的富麗,又比單純的釉上彩柔和婉潤。

雖然成化年間的鬥彩瓷器胎體輕薄,胎質潔白細膩,顏色柔和悅目,但是卻沒有永樂瓷器以及宣德瓷器的大氣派,只是追求小作品。因此成化年間的蓋罐高度大約只有8-13厘米,更別提只有三厘米高的雞缸杯了。

據史料記載,明憲宗一生寵愛大她十餘歲的萬貴妃。而萬貴妃對成化鬥彩格外喜愛,所以宮內每日都要進貢一件小酒杯、小茶碗之類的鬥彩瓷器。

同時,明憲宗是一個缺乏父親關愛,在沒有政治依靠的險惡環境中度過的,所以極度缺乏安全感,也就不喜歡顏色刺激的色彩,喜歡色彩柔和的小物。因此成化鬥彩就發展是在皇家的寵愛下的閨閣玩賞品。

㈣ 鬥彩蝶戀花小酒杯有哪些歷史呢

蓋碗三才杯,中國最為典型的傳統飲茶器皿,以瓷質為主,始創於唐,成型於宋元,流行於明清,尤其是在清代及至民國時期,上至宮廷,下至民間,廣泛使用,不同僅在於燒製品質的區別。直至今天,雖然通常日用已見不多,但在茶道表演和某些待客場合仍然在使用且無可替代,這不僅因其傳統文化和儀式感強,還有其使用功能的全面性。

由於三才杯三件組合成套,且器形較小,故而易損,尤其是托和蓋。因此,時間越久遠完整器遺存越是稀少,在今天來看,清三代時期的蓋碗三才杯完整器已經十分少見,頗為珍貴。

㈤ 什麼是鬥彩

鬥彩又稱逗彩,漢族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創燒於明朝成化年間,是釉下彩(青花)與釉上彩相結合的一種裝飾品種。鬥彩以其絢麗多彩的色調,沉穩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種符合明人審美情趣的裝飾風格。

據歷史文獻記載,鬥彩始於明宣德,但實物罕見。成化時期的鬥彩最受推崇,明清文獻中也稱之為成「窯彩」或 "青花間裝五色"。傳世成化鬥彩瓷器圖案繪畫簡練,內容主要是花鳥、人物。

它的做法是先用青花在白色瓷胎上勾勒出所繪圖案的輪廓線,罩釉高溫燒成後,再在釉上按圖案的不同部位,根據所需填人不同的彩色,一般是3至5種,最後入彩爐低溫燒成。

(5)鬥彩有多少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鬥彩特點:

胎釉方面

胎質潔白細膩,薄輕透體,小杯胎體之薄幾同蟬翼,可映見手指。白釉柔和瑩潤,表裡如一。這種胎、釉特質的形成是由於成化瓷中的鐵、鈣含量下降所致,標志著成化官窯對胎釉原料的選擇與控制比明朝前期更為嚴格。

彩色方面

豐富而華貴。成化以前釉上彩色很少,即使著名的「景泰藍」所用顏色也遠較成化鬥彩為少。「運用不同的選料和配比,做出這么多的彩色,是成化時期制瓷工人的巨大創造」。成化青花色澤淡雅,釉上彩色鮮艷清新。

㈥ 什麼叫鬥彩

據歷史文獻記載,鬥彩始於明宣德,但實物罕見。成化時期的鬥彩最受推崇,明清文獻中也稱之為"成窯五彩"或 "青花間裝五色"。傳世成化鬥彩瓷器圖案繪畫簡練,內容主要是花鳥、人物。它的做法是先用青花在白色瓷胎上勾勒出所繪圖案的輪廓線,罩釉高溫燒成後,再在釉上按圖案的不同部位,根據所需填人不同的彩色,一般是3至5種,最後人彩爐低溫燒成。按照專家陳萬里先生的意見,成化鬥彩又可以分為點彩、覆彩、染彩、填彩等幾種。成化鬥彩除個別的大碗外,多數造型小巧別致,有盅式杯、雞缸杯、小把杯等。還有一種繪有海馬或團花的蓋罐,底有一"青花"字。
清朝鬥彩瓷器的產量要大於明朝成化時期。康熙、雍正、乾隆官窯也有不少精品堪與成化鬥彩媲美,而且出現了較大的器型。總的來看,清朝盛世的鬥彩瓷器大多數繪畫精工,改變了成彩 "葉無反側"、"四季單衣" 的弱點,圖案性更強,但也失去了成彩清秀飄逸的風采。康、雍、乾官窯都有一些仿成化鬥彩產品,特別是雍正時期己能有把握地仿燒出成化鬥彩,但這些仿品大都署本朝年款或不落款,只有少數寄託成化款。對這些器物要從胎、釉、彩繪等兒個方面仔細辨別。另外雍正時期還燒成了粉彩鬥彩,使鬥彩瓷器更加華貴。乾隆以後,鬥彩仍在生產,圖案內容多為花草,且多團花,延續了清朝盛世時期的風格,但筆法日漸草率。

㈦ 鬥彩瓷的鬥彩瓷的歷史記載

1、明清文獻有關彩瓷記載舉例
明沈德符《敝帚軒剩語》中說:「本朝窯器用白地青花,間裝五色,為今古之冠,如宣品最貴,近日又重成窯,出宣窯之上。」
清谷應泰《博物要覽》中稱:「成窯上品無過五彩葡萄撇口扁肚靶杯,式較宣杯妙甚。五彩宣廟不如憲廟……宣窯五彩深厚堆垛,故不甚佳,而成窯五彩用色淺淡,頗有畫意……」
以上二例記載了明代宣德與成化時期有「白地青花間裝五色」與「五彩」的瓷器都很名貴,但「青花間裝五色」和「五彩」是什麼樣的瓷器,其特點如何,說得不夠明確。若結合傳世品,科學考古材料分析,明人沈德符、谷應泰所述應是宣德青花五彩,而記載中的「五彩葡萄撇口扁肚靶杯」現在看來則是成化鬥彩中的名品。可見明人將青花五彩和鬥彩統稱為五彩。
清乾隆朝朱琰撰《陶說》記:「古瓷五彩,成窯為最,其點染生動,有出於丹青家之上者。畫手固高,畫料亦精。」
乾隆朝唐衡詮《文房肆考》說:「成窯以五彩為上,酒杯以雞缸為最,上畫牡丹,下畫子母雞,躍躍欲動。」
許之衡先生著《飲流齋說瓷》則稱:「成化五彩人物,其工細者,系以藍筆先繪面目衣褶,繼乃加填五色。」
以上三例記述較明人書籍交待得更具體些,指出了施彩的工藝有「點染」或「藍筆先繪面目衣褶再填五彩」,實際上這些都是成化鬥彩的施彩方法。可見明人、清人、近代人在著書立說時將明成化鬥彩瓷器稱為五彩。
清中期《南窯筆記》(作者不詳,成書時間大約清雍正至乾隆時期)中寫到:「成、正、嘉、萬俱有鬥彩、五彩、填彩三種。關於坯上用青料畫花鳥半體,復入彩料,湊其全體,名曰鬥彩;填彩者,青料雙勾花鳥、人物之類於坯胎,成後復入彩爐填入五色,名曰填彩;其五彩則素瓷純用彩料填出者是也。」此段記載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南窯筆記》是出現「鬥彩」之說最早的一本著作,但分析得不夠全面。與實物對照,記載中的「填彩」與「五彩」較准確。這里所說的五彩為純釉上五彩。填彩為鬥彩中的一種施彩方法。關於「湊其全體名曰鬥彩」的說法與成化鬥彩傳世品的施彩方法不符,可能作者將青花五彩稱為鬥彩,因為這種「湊其全體」的畫法實屬青花五彩類。《南窯筆記》作者在當時也是將「鬥彩」與「五彩」相為混淆,但能將明代彩瓷劃分出鬥彩、五彩、填彩三大類,實難能可貴,對後世彩瓷研究也具有積極影響。
2、清內務府造辦處檔案中有關彩瓷的事例
雍正七年四月十三日記:「圓明園來帖,太監劉希義交來成窯五彩瓷罐一件(無蓋)。傳旨,著做木樣呈覽。奉旨,將此罐交年希堯添一蓋,照此樣燒造幾件。原樣花紋不甚好,可說與年希堯往精細里改畫……」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成化鬥彩罐有蓋者多數為雍正時後配,所以以上所記「成窯五彩」可能就是成化鬥彩。
乾隆三年六月二十五日記:「太監高玉交首領薩木哈、催總白世秀宣窯青花有耳蓋碗,五彩暗八仙鐃碗,五彩的收小些,亦照樣燒造……五彩洋花八寶大盤……五彩並蓮茶碗……傳旨交與燒造瓷器處唐英。」「 乾隆十三年閏七月初二日太監胡世傑、張玉交成窯五彩菊罐一件、成窯五彩荷花罐一件。傳旨,著交唐英各照樣配蓋一件,其罐與花囊不可持去。」
以上三例記事檔中五彩器,結合傳世品分析大都是鬥彩瓷器,說明到清雍正、乾隆時期,鬥彩與五彩仍未被區別,清宮亦將鬥彩稱作五彩。
3、晚清及民國瓷書中的鬥彩之說
寂園叟著《陶雅》卷下稱:「何以謂之豆彩,豆者豆青也。……雜以他色曰豆彩。」又說,「豆彩始於康熙,盛於雍正,而式微於乾隆,嘉道以後殆未之見也。……亦名之曰鬥彩。」這里作者將豆青色稱為鬥彩,實際上說的是康熙豆青地五彩瓷器,這種五彩瓷器嘉道以後確實不燒制了。如康熙豆青地五彩花果紋蓋碗,以豆青釉色為地,五彩繪酸漿果紋飾,蓋面與碗身各繪兩枝。漿果包含在桔紅色的囊狀花萼內,綠色的枝與葉,乳白色的花冠,非常艷麗,是件精美的釉上五彩瓷器,不是鬥彩器。這種豆青地五彩器為康熙新創,以後各朝很少發現。
民國時許之衡先生在《飲流齋說瓷》中說:「何謂豆彩?蓋所繪花紋以豆青色為最多,佔十分之五六,故曰豆彩也;或稱鬥彩,謂花朵之攢簇有類斗爭,或稱逗彩,謂彩繪之駢連有同逗並,實則市人以音相呼,輾轉訛述……」
以上晚清至民國的瓷書中用「斗」字的同音字訛傳出「豆彩」或「逗彩」之說。其「攢簇有類斗爭」為景德鎮當地方言,有「湊近、拼湊、聚集」之意。將多種彩色湊在一起為鬥彩,這種說法與傳統的成化時期鬥彩瓷器特點不相符合。
4、當代學者對鬥彩的認識
香港《中國文物世界》1986年4月發表了一篇「沉沒在南中國海的清初外銷瓷」,其中有一件叫做「描金鬥彩梧桐山水圖棱花口大盤」,應稱作「青花描金山水圖棱花口盤」較為宜。
江西陶瓷研究所製做的藝術品在《陶瓷研究》上發表。其中有運用傳統的「填彩」工藝製做的名為「青花鬥彩」;有的以青花紋飾為主,釉面加飾紅彩,叫做「青花斗紅彩」;青花與釉里紅合繪的紋飾則稱作「青花斗郎紅」。看來景德鎮生產的新瓷,凡與青花合繪一器做裝飾的都稱為「青花斗某種彩」,這種定名法可能與江西地方方言有關,景德鎮稱「斗」有「兜」之音,就是「斗攏」、「湊合」之意,將釉上彩、釉下彩井然有序地湊合在一起就成鬥彩,或兩種釉下彩、兩種釉色湊合在一起製作出來的新瓷都稱鬥彩,這與陶瓷發展史上的名品成化鬥彩的稱謂相比,含義上更寬泛了。
總之,從各種資料來看,明清兩代關於「鬥彩」與「五彩」的稱謂沒有區別,凡青花與釉上各種色彩合繪的器物統稱五彩。足見古代瓷書中五彩的內涵非常廣泛。清乾隆以後,受《南窯筆記》的影響,逐漸出現「鬥彩」、「填彩」、「五彩」之稱,但對鬥彩的理解大不相同,有的與方言聯系在一起,有的是望文生義,使用「豆彩」和「逗彩」。當代學者對彩瓷的研究科學化了,根據彩料和工藝方法除青花外又劃分出釉上五彩、青花五彩、鬥彩、琺琅彩、粉彩等。

㈧ 為什麼鬥彩瓷器自古以來就尤為珍貴

何為鬥彩?首先是釉下青花為輪廓,釉上再添加各種色彩,燒成之後,便形成了釉上彩和釉下彩爭奇斗艷的姿態。也成為逗彩,充滿了生活情調,或稱之為豆彩,證明色塊不大,小巧玲瓏,如豆子一般。

成化鬥彩雞缸杯外型像缸一樣,但是其外貌容積是非常小的,高度只有3.3厘米,是宮廷用來喝酒的器皿,因為其表面畫有兩對雌雄雛雞圖案,故而得名。這種杯子是當時成化皇帝下令讓景德鎮御窯廠的工匠專門燒制而成。清朝雍正皇帝是明成化鬥彩雞缸杯的第一粉絲,閑暇之餘愛喝酒賦詩,自稱天下第一閑人,對成化鬥彩非常痴迷,也令景德鎮御窯燒制了很多鬥彩精品。這一時期景德鎮御窯工匠做出了一個創造性的發明,用粉彩添加到了五彩之中,使得鬥彩瓷器更為淡雅清逸。

閱讀全文

與鬥彩有多少年的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2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