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改革開放分為哪三個階段,每個階段有哪些重大的歷史
改革開放的三個階段及重大歷史事件:
1、1978年到1984年:
改革開放第一階段是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鄧小平在1982年9月召開的黨的十二大指出:今後一個長時期,至少是到本世紀末的近二十年內,要抓緊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和機構改革,要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
十二大報告提出,要貫徹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要正確劃分指令性計劃、指導性計劃和市場調節的各自的范圍和界限。
堅持國營經濟的主導地位,發展多種經濟形式;實行對外開放,按照平等互利原則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
2、1984到1989年:
第二階段主要是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從1984年起,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心由農村轉向城市。為適應這種轉變,1984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做出了《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
第二階段中採取的主要措施和事件有農業方面,進一步完善聯產承包責任制,著力改革農產品流通體制。
工業方面,進一步擴大企業自主權,工資改革是1985年的重要改革任務;對方開放方面,1984年初,鄧小平同志視察深圳特區時做出了特區是對外開放窗口的講話,進一步推動了開放。
3、1989年到1991年:
改革開放第三階段進行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1989年後,在計劃與市場關系這個問題上,出現了反復。
1989年6月之後,報刊上陸續出現批判市場取向、市場化、市場經濟的文章。第三階段雖然存在一些爭論,但改革開放的步伐並未停止。
這一階段主要的改革措施和事件有通貨膨脹的出現及其治理,繼續加深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資本市場開始起步並有所發展。
新的社會保障體系開始運行,在對外開放方面,1989年後,由於西方的制裁,吸引外資有所下降,外貿增長不多。
(1)改革有多少件的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的改革開放對世界的影響:
1、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者、貢獻者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就被世界公認為發展奇跡。1978-2017年,中國年均保持9.5%的經濟增長速度。
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2.9%左右的年均增速,201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82.7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2、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參與者、引領者
中國是最早提出並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國家之一。自1992年聯合國在里約召開的世界環境與發展會議開始,中國政府就開始把可持續發展作為國家戰略加以貫徹實施。
近十多年來,中國全力落實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在消除貧困與飢餓、普及初等教育、促進性別平等、保障婦幼健康、疾病防控、環境保護等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進展。
3、人類發展權的堅定倡導者、捍衛者
中國通過捍衛發展權利,參與發展議程,改善發展環境,提升發展能力,深化發展合作,加大發展援助,為人類發展權的實現作出了巨大貢獻。
B. 歷史上重大改革事件
1。大化改新(人教九上4),日本,時間在7世紀中期的孝德天皇年間,標志著日本從奴隸社會走向封建社會。
2。明治維新(人教九上19),日本,明治天皇年間1868: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允許土地買賣引進西方技術,鼓勵發展近代工業;提倡文明開化,向歐美學習,努力發展教育。
3。1861年改革(人教九上19),俄國,亞歷山大二世。規定農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不許買賣農奴、干涉他們的生活;農奴解放時可以出錢贖買份地。
加快了俄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成為其近代史上的重大轉折。
4。戊戌變法(八上)1898,清光緒皇帝年間。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派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開辦新式學堂,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訓練新式軍隊。
中國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
5。改革開放(八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進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對內改革: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城市:國企改革。
對外開放: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為
經濟特區(注意區別香港澳門)。
C. 中國近現代史上有哪幾次改革
一、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又稱自救運動、自強運動。是19世紀60到90年代晚清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維護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洋務運動前期口號為「自強」,後期口號為「求富」。
洋務運動進行30多年雖然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三、幣制改革
1935年國民政府廢止銀本位制﹐實行紙幣制的一次幣制改革。1935年11月 4日起實行。中國疆城遼闊﹐貨幣制度一直很復雜混亂﹐嚴重地影響了商品的流通和交易。
並且不利於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國家財政金融的穩定。1933年3月﹐國民政府廢兩改元﹐實行銀本位制﹐雖對貨幣制度進行了一次改革﹐但整個中國的幣制仍非常紊亂。
四、土地改革
一九四七年九月,中國共產黨在河北省石家莊市西柏坡村舉行全國土地會議,通過了《中國土地法大綱》,於同年十月十日由中共中央公布。
1947年11月至12月,一個以土地改革為中心的波瀾壯闊的群眾運動,很快在陝甘寧、晉綏、晉察冀、晉冀魯豫、華東等老解放區,東北等半老解放區,以及鄂豫皖、豫皖蘇、豫陝鄂、江漢、桐柏等新解放區廣泛開展起來。
五、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
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干),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國營企業的自主經營權得到了明顯改善。
D. 大膽改革,歷史上著名的幾次變法,你都知道嗎
變法,指對國家的法令制度做重大的變革。縱觀中國上千來年的歷史,通過改革以強國,是古人矢志不渝的追求。歷史上著名的幾次變法,你都知道嗎?
1、商鞅變法
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統一度量衡,獎勵耕織和戰斗,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結局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商鞅被告"謀反",遭車裂。
5、慶歷新政
北宋仁宗慶歷年間的政治改革。宋初以來,大地主兼並土地日益劇烈,景祐以後,宋夏戰爭爆發,加以契丹渝盟,軍費與歲幣增加,農民負擔更重。慶歷時,各地陸續發生農民起義。統治階級部分人士為克服危機,相繼提出改革意見。
慶歷三年(1043)八月,范仲淹任參知政事,富弼為樞密副使。九月,他們提出十項改革方案: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疏上,大部都被仁宗採納,頒行全國,號稱"新政"。但因新政限制大官僚大地主特權,實行時遇到強烈反對,不久即罷。
6、戊戌變法
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主要領導人物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政治改良運動。
E. 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歷了哪些重大改革
改革也就是進行重大性的變革,讓社會煥發出新的活力。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很多重大性的改革,改變了中國古代社會歷史的進程,比如說商鞅變法、郡縣制改革、推恩令、孝文帝改革、科舉制、王安石變法等。我所列舉出來的是一些在歷史上具有較高知名度,我也比較熟悉的重大改革。
1.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應該算得上是先秦時期最為重大一個變革,商鞅變法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秦國落後的現狀,使得秦國成為戰國中最為強大的國家,為後來秦朝一統天下奠定了有力基礎。同時商鞅變法內容在後世仍然具有非常深遠的影響,雖然商鞅變法在當時並沒有貫徹執行下去,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商鞅變法是失敗的。
4.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真正的促進了民族的融合,改善了中國古代長期以來民族歧視的現狀。讓鮮卑族逐步走向漢化,不僅穩固了孝文帝的統治,也真正促進了中國古代的文化多樣性,在今天看來,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依然具有深遠影響。
F. 中國歷史上經歷有幾次改革
中國歷史上改革家及 歷史上重大改革的規律性總結
雖然中國自古就有祖宗之法不可改的傳統,但仍然出現了一大批改革家。
第一,秦始皇。
看看他的改革成果吧:二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大一統的郡縣制,還有車同軌、書同文和統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改革。其膽識之驚人,其影響之深遠,舉世無雙,當為第一。
第二,王莽。
托古改制好生厲害,將一切制度推倒,改得個稀巴爛,還真有勇氣的。凡是不同意他的改革的,全部殺掉,結果天下大亂。
第三,王安石。
因主張變法而名揚天下。他的改革太理想主義,只從立法角度考慮,忽略了行政執法的可行性。所以受到了歐陽修、蘇軾、司馬光等政治家的反對。王安石仗著皇帝寵信,將他們全都轟走,算是挺有魄力的。
第四,光緒。
一百零三天的改革,搞了很多新東西,事實上這些新政也是可行的。只可惜他沒實權,否則情況可能大不相同。後來,在簽定了辛丑條約之後,西太後有所醒悟,百日維新所推出政策幾乎都開始實行。光緒有維新之志而無維新之力,
第五,隋煬帝。
這傢伙不是好人,但卻發明了一個偉大的制度:科舉制度。這一制度後來被西方國家加以發展,成為現在全球通行的公務員考試制度。
第六,漢武帝。
他的改革主要在思想上,即獨尊儒術。這雖然不是什麼大變革,但影響實在太深遠了。
第七,宋太祖。
這人有點本事,居然不動聲色地將長期困擾中國的藩鎮問題解決了。靠的就是改革了兵制,廢除府兵制,建立了禁軍和以文官為主壓制武官的行政制度。不過這么做內亂雖平,卻為宋朝留下了貧弱的病根。
第八,商鞅。
他的變法成效最顯著,很快就是使秦國成為戰國中最強的國家
第九,朱元璋。
建立了有史以來最龐大的特務組織,永遠地廢除了宰相一職。
第十,北魏孝文帝。
作為第一個全面推行漢化政策的少數民族皇帝怎麼也得在排名榜上有一席之地。
改革指對舊有的生產關系、上層建築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調整變動。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因此,也可以說人類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1.改革的原因(背景)
這些原因大體可以表述為:①舊的生產關系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②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或社會發展趨勢;③統治階級面臨嚴重的統治危機,為抑制土地兼並,緩和階級矛盾,增加財政收入,實現富國強兵;④舊制度、習俗、思想文化阻礙社會的發展;⑤民族危機嚴重;
2.改革的過程
不否定過去,則改革無從開始,徹底否定過去,則社會進入巨大的不確定狀態,所以改革的根本性難題是如何在否定過去和保持連續性之間維持平衡。
3.改革的結果
① 成功:特殊的改革階段轉變成不間斷的調整,即建立一種新制度,它能自我調整,釋放出社會內的壓力;
② 失敗:改革導致新的利益矛盾激化,或壓力的釋放速度太慢,社會內部矛盾加劇,最後改革轉化為革命;
③ 改革停留在表面層次,不願觸及較長期的利益關系,以致不斷改變策略。改革成為時斷時續,時而前進,時而倒退的膠著狀態,這種狀態可以維持很長時期,直到新的契機出現,從而轉入成功或變為失敗。
4.改革成敗原因的分析及認識
決定改革成敗的幾個要素:① 是否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與時俱進,因時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② 看力量對比是否有利於改革,要從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兩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從內外兩方面,政治、經濟、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③改革必然會損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會遇到阻力,不會一帆風順,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遠見卓識和堅定的政治魄力。④ 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當時的實際,是否行之有效。⑤ 當時的內外環境是否有利於改革的開展和執行。
①、 成功的改革:農奴制改革、明治維新、羅斯福新政;齊國管仲改革、魯國「初稅畝」、商鞅變法、孝文帝改革、改革開放。
為什麼說這些改革成功了?
農奴制改革:促進了農業、工業的發展,使走向近代化。
明治維新:使日本崛起為東方強國,資本主義工業體系開始確立,重工業迅速發展;建立了一支現代化的軍隊並不斷得到加強,廢除了不平等條約,走上對外擴張之路。
羅斯福新政:使美國度過了經濟危機,在很大程度上緩和了美國的社會矛盾,避免美國走上法西斯道路,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
管仲改革:實現了齊國的富國強兵,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魯國「初稅畝」:取得了預期效果,魯國財政收入大幅增加,諸侯列國紛紛仿效。從稅制改革的角度看它達到了預期目的,所以可以說是成功的。
商鞅變法: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壯大了國力,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後來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秦國以至中國歷史的發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魏孝文帝改革:不僅緩和了民族矛盾,鞏固了封建統治,更促進了民族的大融合,為結束長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
改革開放:經濟體制改革解放了社會生產力,推動國民經濟高速發展。
②、失敗的改革:蘇聯和東歐改革;中國:魏文侯改革(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王安石變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
③、改革認識:第一、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要發展進步,必須與時俱進,敢於改革。第二、改革和變法不會一帆風順,在勇於改革的同時,要具備堅決的斗爭精神。要堅信新事物一定能夠戰勝舊事物。第三、改革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我們要積極支持改革,並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進我國的改革開放。第四、改革沒有固定的模式,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5.對政治改革成與敗的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和認識�
①任何改革,從根本上說,都是對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進行調整。從適應的程度來看,一般有兩種情況:整體適應,局部不適應下的改革,這種改革是在不觸動根本制度前提下對具體制度或政策的局部調整,是改良性的改革,如王安石變法、羅斯福新政、中國的改革開放等。整體不適應,必須從根本上推翻舊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確立新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這種改革是革命性的改革,必然導致社會制度的根本性變化,如商鞅變法、明治維新等。②凡是改革,都必然要觸及一部分社會既得利益者或特權階層,必然遇到阻力。③改革有成敗,決定改革成敗的因素很多。如王安石變法失敗的主要原因在於:變法觸動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他們在北宋政權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權勢,堅決反對變法。
6.評價改革的標准
對於歷史上的改革和變法的評價要堅持如下標准:①堅持社會發展的標准;②堅持歷史的標准;③重視歷史發展必然性與偶然性的關系;④改革的成敗不能以改革者個人的結局來作判斷,而應視改革的積極作用是否得以維持。⑤改革是否達到了預期目標。
7、如何評價歷史上的重大改革運動
一場改革的成敗與否,不能看改革者個人的結局如何,而要看這一改革所產生的積極作用是否得到維持。
改革的成功與否有兩個主要標志:一是改革是否達到了預期目標。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斷。應該同時具備兩個方面的條件,即改革達到了預期目標,有利於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同時不管改革者處境怎樣,改革都能繼續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8.改革和革命的主要區別
①背景不同:改革時社會背景相對平和;革命時社會背景相對動盪。
②方式、力量不同:改革是國家和政府主動採用的一種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而革命一般是由群眾發動的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③根本目的不同:改革是為了維護和鞏固自己的統治。革命是推翻舊的社會制度,建立新的社會制度。
④對生產力影響不同:改革由於採用的是平緩的、主動的方式,是對以往社會制度的完善與改進,因此,在改革的同時不會造成生產力的破壞,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是有利於社會發展的;而革命採取的是暴力、流血的手段,因此革命必然對國家機器,對社會生產力造成一定的破壞,在革命之後必然要對國家機器、生產力等進行重建,因此要花費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時間。
9.中國封建王朝地主階級改革成敗規律
王朝初期改革容易成功,王朝中後期改革大多失敗。這主要是因為:①王朝初期:新王朝建立決定了統治階級必須恢復並發展經濟,部分調整生產關系,這為新王朝的改革減少了阻力;王朝初期,統治者能吸取前代滅亡教訓,大力調整統治政策,這種改革符合當時社會不同階級、不同政治集團的共同要求;王朝初期的改革有強大的王權作保障中後期:②、王朝中後期改革:統治階級內部保守勢力強大,既得利益者不願改革;在維護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進行某些政策調整和利益再分配的改革。必然會遭到舊制度和舊勢力的頑強抵抗。
10.改革的艱巨性和多樣性
所有改革都是在新舊勢力沖突和斗爭的背景下展開,改革過程中,陳舊觀念受到猛烈沖擊,舊勢力的利益受到影響,新舊勢力之間的矛盾沖突甚至會演變成生死較量,改革者必須以大無畏的勇氣戰勝困難,才能完成改革。改革也具有多樣性,歷史上沒有完全相同的改革,改革者要實現預期目的,只有根據不同的國情和當時的歷史實際。實事求是地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採取適宜的方法進行改革。
11、歷史上幾種不同性質的改革
①.奴隸社會的改革:管仲改革,魯國「初稅畝」。
②.封建性質的改革
確立封建制度:商鞅變法、(大化改新)
挽救危機、自我完善: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洋務運動
少數民族學習先進制度文化(兼有確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質):北魏孝文帝改革、(忽必烈改制)
③.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
思想文化領域:歐洲的宗教改革
確立資本主義:明治維新、戊戌變法
鞏固資產階級統治:美國羅斯福新政
④.社會主義性質的改革:蘇聯、東歐社會主義改革 、中國改革開放
⑤.20世紀三次重大的成功的經濟改革:①蘇俄的新經濟政策;②美國羅斯福新政;③中國的改革開放
G. 中國歷史中改革的事件有哪些
1、中國古代變法
(1)春秋--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
「相地而衰征」實質上承認了什麼?
(2)戰國--魏國李悝、楚國吳起、韓國申不害、齊國鄒忌變法,秦國商鞅變法(內容、作用)。
商鞅變法中使社會性質發生變革的最根本的一項措施是?
(3)新--王莽改制(背景、中心內容、結果)。
(4)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內容、作用)。
孝文帝改革中使社會性質發生變革的最根本的一項措施是?
孝文帝改革帶來的最深遠的影響是?
(5)北周武帝改革
(6)後周--世宗改革(內容、作用)。
(7)北宋--慶歷新政、王安石變法(時間、背景、內容、作用、失敗原因)。
慶歷新政的中心措施是?
在王安石變法措施中:中心措施是?惟一不能增加政府財政收的措施是?對大地主觸動最大的一項是?最能體現地主階級屬性的是?失敗的最主要原因是?
(8)金世宗改革:
提倡開荒,利用黃河故道實行屯田,招募農民墾種,遇到荒歉年,減免租稅。改革使北方經濟得到發展。
(9)明朝--張居正改革(內容、作用)。
2、近代中國的變法和革新
(10)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和清政府「新政」是封建統治階級為維護統治、為適應外國侵略者需要而進行的,措施主要是加強軍事、經濟力量;對文化教育和科學技術的調整政策服務於政治目的、為了加強統治,但是客觀上有利於社會的發展;結果都失敗,因為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富強,隨著在對外戰爭中的失敗而告終結,「新政」中加重剝削促使人民不斷反抗,不久清政府就在辛亥革命中被推翻。
(11)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維新派為挽救民族危亡和發展資本主義而發起,維新思想宣傳形成中國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變法沼書的頒布有利於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西方科學知識的傳播;但是由於缺乏反帝反封建斗爭的勇氣,希望寄託在沒有實權的皇帝身上,脫離了人民群眾,在封建頑固勢力鎮壓下失敗。與日本明治維新相比,封建專制統治和自然經濟強大,維新派沒有在人民支持下推翻封建專制而獲得政治統治權,變法詔書中沒有涉及議會憲法等維新派政治主張,外部列強並不希望中國真正強大,相反在加緊侵略中國,都是中國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
(12)清政府「新政」
3、當代中國的改革開放
新中國建立後,受蘇聯高度集中政治經濟體制和「左」煩思潮的影響,到「文化大革命」結束時,體制弊端顯現;1978年的真理標准討論和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思想解放和確立工作重心轉移、改革開放決策,為中國當代的改革鋪平了道路;20多年來的改革,使中國經濟、科技、教育、文化有了蓬勃發展,國際地位提高,祖國統一大業邁大步,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
以上的改革都是從狹義上來講的;從廣義上講,凡是統治階級對政治、經濟、文化等政策的調整,都稱得上改革。
H. 古今中外改革歷史故事
1、伯利克里改革
這場改革發生在公元前5世紀,使雅典民主政治最終確立並達到頂峰,被稱為雅典民主政治的「黃金時代」。改革者是主政的伯里克利。
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擔任幾乎一切官職。除十將軍以外,各級官職向所有公民開放,並都以抽簽方式產生。他們也都可以參加公民大會,商定城邦重大事務。
2、商鞅變法
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衛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
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斗,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
3、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又稱王莽新政,是新朝皇帝王莽為緩和西漢末年日益加劇的社會矛盾而採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的「托古改制」。包括土地改革、幣制改革、商業改革和官名縣名改革。
初始元年(8年)王莽接受孺子嬰(劉嬰)的禪讓後稱帝,改國號為「新」,改長安為常安,作為新朝都城,王莽開中國歷史上通過符命禪讓作皇帝的先河。王莽開始進行的全面社會改革。
4、劉裕改革
劉裕改革,指劉裕從東晉義熙年間到劉宋永初年間進行的各項改革。也有義熙改革的稱號。劉裕從公元405年開始,針對東晉以來的政治、社會各方面的問題進行的一系列的改革。
包括實行土斷法,恢復秀才、孝廉策試的制度、整頓賦役制度、取消苛捐雜稅、禁止豪強封固山澤、抑制兼並、賑濟窮人、振興教育、精簡僑州郡縣、削弱士族權力、強化中央集權等等。
進一步打擊了腐朽、黑暗的貴族、士族勢力,改善了政治和社會狀況,對勞動人民的痛苦亦有所減輕。 為「元嘉之治」奠定了雄厚的政治基礎,也奠定了南朝各代基本的政治格局。對江南經濟的發展也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劉裕改革在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歷史中,也起著不容忽視的歷史作用。
5、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稱孝文漢化,是指在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時所推行政治改革。其主要內容是漢化運動,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戶調制,變革官制和律令,遷都洛陽,改易漢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