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素可泰旅遊攻略,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素可泰(Sukhothai)位於曼谷以北440公里,不但是暹羅的第一個首都,也是文化根源的搖籃,有關泰國的文字、藝術、文化與法規,很多都是由素可泰時代開始創立的。素可泰是昔日泰族稱強時期的首都,是泰國文明的精華區,由於當時流行信仰小乘佛教(THERAVADA),所以迄今城內仍然保有許多古寺,此地區在1991年被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UNESCO)列入世界遺產保護名錄。近年來,當地政府並積極擬出恢復素可泰舊觀的計劃,大力修繕所有的斷壁傾牆,將境內的古跡寺廟修刷一新,重新建成國家歷史文物保護區。
素可泰分為老城和新城,老城是以素可泰國家歷史公園為核心的城區,新城是府市居民主要的生活居住區,略顯乏味。
更多全面及時信息,點擊查看
⑵ 泰國有哪些景點
根據遊客反映,泰國國家旅遊局排出了泰國最受歡迎的十大文化古跡旅遊景點順序如下:
曼谷大皇宮玉佛寺 位於大皇宮裡面的玉佛寺排在泰國各旅遊景點的前列。玉佛寺不僅是安放玉佛的皇家重要場所,還因為它的精美裝飾,以及擁有世界上最長的關於羅摩衍那的絕美壁畫,從古至今都極具吸引力,並震撼人們的心靈,被譽為「絕美中的絕美」。
清邁府素貼山雙龍寺 從公元1916年的蘭那王朝開始建設,用於供奉佛祖舍利的雙龍寺,採用優美的蘭那藝術風格進行裝飾,壯美大方,金色的牆壁,讓人覺得炫目多彩。雙龍寺座落在北方中部肥沃富饒的山巒中,結合涼爽的氣候和有別於其他地方的庄嚴神奇,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大城府的阿育他亞歷史遺址 暹羅歷史上最長朝代的皇宮,有417年的歷史。公元1991年,被世界文化遺產組織評選為世界文化遺產。阿育他亞王朝歷經幾個世紀,它的建築遺跡大都分散了,但人們仍能感受其美麗和繁榮。
曼谷的黎明寺 座落在曼谷湄南河旁邊的黎明寺,建於曼谷王朝三世皇時期,共有33層,也被看作世界上最高的寺廟,採用了五顏六色的瓷器裝飾,是外國人眼中最顯著的泰國特徵。黎明寺也成為泰國國家旅遊局標志里一部分。
素可泰府的西薩查那萊歷史遺跡 這里保留了從史前人類時期到有高度繁榮的藝術和文化價值的古城遺跡。1991年,西薩查那萊古跡也被收進世界遺產名錄。古城的最大特點是使用了大面積的紅土磚,由於古城掩映在山林之中,遠離了現代社會的打擾,成為研究泰國歷史方面最完整的地方。
素可泰府的素可泰歷史遺跡 在1991年也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素可泰古跡及其周邊的小城遺跡的建築特點是都擁有柔美獨特的藝術風格,是泰國藝術和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不管是泰國文字還是系統的城市規劃,特別是在藝術方面,素可泰的佛像是泰國藝術最美的證明。
那空帕農府的帕農寺 這個寺廟早在2300年前由普拉瑪哈嘎薩巴和另外500名高僧一起建造的。1975年,由於連日的暴風雨,那空帕農寺坍塌,之後全泰國人積極捐獻,重修這座寺廟,直到1979年才完成,使之重新聳然屹立。每年3月月圓之際,從四面八方來的佛教徒都會參加那空帕農府的盛大狂歡。
佛統府的佛統大佛塔 佛統大佛塔是國寶級古跡。「佛統塔」意思是第一座塔。在佛統塔的國家博物館里,保留了先前柬埔寨時代的藝術特徵。
呵叻府的歷史遺跡 這里的建築始建於素麗亞瓦拉曼王朝一世皇佛歷16年,婆羅門教統治時期,融合了古代高棉的風格特點,宮殿用石頭修葺而成,石塊是泰國最大的,宮殿門框及長廊上刻有精美的高棉文字。
佛丕府的拷旺山國家歷史公園 吉祥大佛寺又稱為拷旺是泰國唯一的建在山上的王宮,泰國王曾來山上舉行祈福活動,之後下令修葺並建起了拷旺國家歷史公園。山的西部建有佛塔,山中部安放有佛祖舍利,東部的山上建有玉佛寺,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精美的佛塔的尺寸與地形完美結合。(泰國旅遊局昆明辦事處供稿)
泰國民俗風土人情:
泰國位於亞州東南部,中南半島的中部,東南臨暹羅灣,西北與緬甸接壤,西南與馬來西亞為鄰,東北毗鄰寮國,東南與柬埔寨交接,面積為513,115平方公 里,西南瀕臨安達曼海。海岸線長達2600多公里。人們將國家的疆域比做大象的頭部,北部代表「象冠」,東北部代表「象耳」,暹羅灣代表「象口」,而南方 的長條地帶就代表「象鼻」。地形以平原為主,分為六個部分:北部為山區,遍布熱帶雨林,是主要的農業區之一,盛產柚木,主要城市為古城清邁;中部為著名的 湄南河平原,土地肥沃,盛產稻米,是泰國的心臟地帶,也是人口最密集地區,主要城市為首都——曼谷;東部為東南沿海,有許多風景優美的海濱沙灘;東北部為 高原地帶,是著名的茉莉香米的主要產區;南部為山地丘陵地帶,普吉——位於馬來半島北部,風景迷人,是旅遊勝地,也是燕窩的主要產地。該地區蘊藏著豐富的 錫,鐵,鎂等礦,也是橡膠的主要產地,主要城市為合哎。
泰國是亞洲重要的旅遊國家之一,其迷人的熱帶風情和晴朗的氣侯以及獨特的佛教文化和美食文化是吸引遊客的重要原因。它不僅具有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和源遠流長的佛教傳統,也有現代生活的繁華和時尚。首都曼谷——是泰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東南亞重要的旅遊中心。
泰國是一個具有兩千多年佛教歷史的文明古國,佛教是國教,90的國民信奉佛也有回教,基督教等各宗教。無論大小各種宗教,均受憲法保護,法律地位平等。泰 國是一個佛教國家,寺廟林立,佛像雕塑隨處可見,故又被稱為「千佛之國」和「黃袍佛國」,「泰絲」和手工藝品聞名於世,民間舞蹈和藝術豐富多彩,「人妖」 是泰國獨有的人文景觀,也是吸引外國遊客的一個重要因素,使泰國成為東南亞首屈一指的旅遊大國。
泰國全國設有73個府,675個縣。按地理特點,全國又可劃分為泰北,泰中,泰東北和泰南四個區域。歷史悠久,海岸線綿長,河山秀麗,森林茂密,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曼谷,巴提雅,清邁,合哎,普吉島是全國五大旅遊中心。
泰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共有30多個民族,以泰族人和老族人為主,約各佔40和35,其他還有馬來族,高棉族,苗族,桂族,瑤族等。華僑和泰籍華人約有400多萬人,占總人口的8。華人掌管著泰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命脈。
泰國的儀式繁多,禮節也很復雜,各民族都有不同的儀式和禮節。泰族是泰國的主要民族,因此泰族的禮儀基本上也是泰國人的禮儀。
泰國人見面時要各自在胸前合十相互致意,其法是雙掌連合,放在胸額之間,這是見面禮,相當於西方的握手,雙掌舉得越高,表示尊敬程度越深。平民百姓見國王 雙手要舉過頭頂,小輩見長輩要雙手舉至前額,平輩相見舉到鼻子以下。長輩對小輩還禮舉到胸前,手部不應高過前胸。地位較低或年紀較輕者應先合十致意。
別人向你合十,你必須還禮,否則就是失禮。合十時要稍稍低頭,口說"薩瓦迪!"(Sawattdee,即"您好")。雙方合十致禮後就不必再握手,男女之間見面時不握手,俗人不能與僧侶握手。
與別人談話時不得戴墨鏡,手勢要適度,不許用手指著對方說話。從別人面前走過時(不管別人是坐著或站著),不能昂首挺胸,大搖大擺,必須躬著身子,表示不得已而為之的歉意。婦女從他人面前走過時,更應如此。學生從老師面前走過時,必須合十躬身。
泰國是個王國,泰國人民對王室很尊敬,身為遊客也應入鄉隨俗,對他們的國王、王後、太子、公主等表示敬意,在電影院內播放國歌或國王的肖像在銀幕上出現 時,也應起立。凡遇盛大集會、宴會,乃至影劇院開始演出之前,都要先演奏或播放贊頌國王的"頌聖歌",這里全場肅立,不得走動和說話,路上行人須就地站 立,軍人、警察還要立正行軍禮,否則就會被認為對國王不敬。
相處之道
泰國素以包容和好客著稱,他們對每個人都示以微笑和謙遜的態度。一般旅客都很容易適應本地的風俗習慣。不過以下是一些特別值得提示的:
君主體制
傳統以來,泰國人對皇室成員懷有深厚的敬仰之情。到訪遊客應對泰皇,泰後及其兒女表示尊重。比如:每天上午08:00 和下午18:00,在公共場所,國歌奏響時,您應當站立。若參與皇室成員出席的公開場合,最佳的做法就是觀察及仿效在場人士的禮儀。
宗教微觀
泰國的法律有很多章節闡述對宗教違法的行徑,當中包括信眾最多的佛教和其他信仰。所有的佛像不論大小完好或殘破,都奉為神聖之物。請別攀爬佛像!一般的要求是對佛像不做出「有欠尊重」的行為。參拜佛寺,衣著需整齊--- 不要裸露上身,或穿短褲,或無袖的襯衫。供奉佛像之寺堂內,不應穿著鞋子進入。請放心脫鞋吧,寺堂內的地板,一般是干凈的。佛教的僧侶均被禁止與女士接觸,如果希望把東西交給僧侶,則應先把東西交予一位男士由他代勞。 一件長袖的罩衫扣至脖頸,並且披上發巾。
社會習俗
當泰國人打招呼時,是以雙手合十,狀似禱告。泰國人稱「Wai」。一般來說,年有的先向年長的打招呼,而年長的隨後回禮合十。
泰國人認為頭是身體的最高的部分,他們是不容許拍任何人的頭部,縱使是友善的表現。如果你偶然摸某人的頭,您要很快地向他道歉。
同樣腳被認為身體的最低的部分。別使用你的腳指向人或對象。別與你的腳摸任何人。別把你的交放在桌子或椅子上休息。別跨過人的身體,請從附近繞過或禮貌地要求他們移動。當在地板上坐時,也應使您的腳不指向任何人。
公開表示愛的行為是難以接受的。你可能看過一些十分西化的年輕夫婦手牽手的情景,但是,這樣子只在開明的社群中常見。 在泰國的社會,發脾氣是下下之策。泰國人認為這樣代表卑劣的儀態。
泰國人非常尊重國王和王室成員。不要隨便談論或議論王室。遇有王室成員出席的場合,態度要恭敬。
佛教是泰國的國教,因此佛像無論大小都要尊重,切勿攀爬。對僧侶應禮讓,但不要直接給錢。女性不能碰觸僧侶,如需奉送物品,應請男士代勞,或直接放在桌上。到寺廟參觀著裝應整齊,不要穿短褲、短裙和無袖上裝,進入主殿要脫鞋。
泰國人視頭部為神聖之地,因此不要隨便觸摸別人的頭部。不要用腳指人或物,特別是腳底不要直沖著佛像。 也不要用腳開門關門。遞東西時用右手,不宜用左手。
公共場合男女不應過分親熱。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泰國男女在公共場合邊手牽手的都很少。
泰國人大多彬彬有禮,很難看到有人大聲喧嘩或者吵架,因此說話時應壓低嗓門,無論發生了什麼,不要當眾發脾氣。
泰國禁賭,即使在酒店房間里也不要打牌或打麻將。
泰國人非常愛清潔,隨地吐痰、扔東西被認為是非常缺乏教養的行為。泰國人還非常注重衛生間的整潔,因此無論外出還是在酒店,都 應注意保持清潔。
泰國是微笑的國度,人民熱情善良,樂於助人。因此到泰國後,盡管放心大膽與泰國人交談,這也是了解泰國文化的一種方式。遇有困難,也不必遲疑,盡管求助。
⑶ 泰國歷史的歷史時期
泰國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和文化,原名暹邏。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開始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先後經歷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4]泰國北部的素可泰,是泰國歷史上第一個獨立王朝———素可泰王朝(公元1238年到1356年)的都城,素可泰在泰語中意為「幸福的黎明」,原來只是柬埔寨吳哥王朝下轄的一個城市;後來當地泰族人起義,奪城掠地,在這里創建起泰國的開國王朝。歷史記載,素可泰王朝時期的泰國繁榮昌盛,疆域遠遠超過現版圖,尤其是蘭甘杏大帝在位時首創泰國文字和暹羅最早的宋加洛陶瓷業,開創了泰國歷史的新紀元。[5] 南宋末年,宰相陳宜中兵敗走占城,以後又轉避暹邏,終老暹地。 泰國的南部曾發現五十萬年至一百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文物。泰國北部有南邦人化石出土,而壹萬年前的岩畫在泰國也有發現
五千年前,泰國已有青銅器文明。有學者認為是從中國傳入,也有學者認為是東南亞獨立發展的。 居住勢力
秦漢時代,滇國己將泰國劃入勢力范圍。
隋唐時代(6世紀末到10世紀末),泰國大概已有泰人居住。他們生活在雲南至阿薩姆一帶。
羅渦國
羅渦國(Lavo)的歷史是在泰王國歷史上極其重要的一段。該城邦國大致建立在以今天的華富里為中心的地域。其歷史可回溯到三千五百多年前的冶煉青銅時代。
在她的許多年代中均深受印度文化的影響,後來她在被稱為陀羅缽地的年代開始登上歷史的舞台。自從該時代,羅渦為吉蔑人(高棉人)所統治,所以大量文化遺址都是高棉式的,一般將十五世紀稱作泰國歷史上的華富里時代,可見其重要意義。
最終大城王國建立,羅渦不再佔主導地位,直到納奈王(King Narai)登基。他建造新的宮殿並在此統率全國。
在納奈王後,羅渦城邦再度逐漸荒廢,直到十九世紀的孟固王(King Mongkut)才將她重新作為王城規建。
20世紀中葉,泰國首相鑾披汶·頌堪元帥(Phibul Songkhram)將華富里作為軍事要地,他對該城市作出的貢獻有很多保存至今。
素可泰王國
到13世紀時吳哥開始沒落,西方的緬甸蒲甘王朝又被蒙古人入侵,傣族勢力趁機崛起,建立了北方的蘭納王國與南方的素可泰王國。蘭納於13世紀中由傣族的滿哥瑞(Mangrai,又譯孟萊王)建立,以清邁為中心。清邁地區後來一直與暹羅其他地區有別。南方的素可泰王國於1240年代開始擴張,被視為泰國史上第一。素可泰驅逐吳哥,融合吳哥的孟族與高棉族,並且創造泰文。
阿瑜陀耶王國
14世紀中葉,泰國華人拉瑪鐵菩提王在更南方的阿瑜陀耶(又譯阿育陀耶、大城)建立阿瑜陀耶王國(大城王國),結合了傣族的軍力,孟族與高棉族的行政,以及華人的商業。15世紀時阿瑜陀耶王國取代北方的素可泰王國,與蘭納王國相鄰,滅吳哥王國,並且在國內建立完整的制度,發展稻米耕作,與中國通商,國勢繁榮。阿瑜陀耶王國在14世紀下半到15世紀初被緬甸東固王朝並吞,但在16世紀末恢復獨立,在17至18世紀時是東南亞強國,與歐洲國家通商。1767年阿瑜陀耶王國被緬甸貢榜王朝所滅。泰文化受到中國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影響很大。
吞武里王朝
吞武里王朝(1769年 - 1782年)是泰國歷史上的一個王朝。由一位年輕的將軍達信所建立。定都吞武里,史稱吞武里王朝。該王朝以鄭氏為國姓,達信是中國與泰國的混血兒,中國歷史上稱為鄭信。他在東南沿海一帶組織了一支抵抗緬甸的軍隊,趁著清緬戰爭爆發而緬甸大城駐軍大部被迫回國抵抗清軍之機收復了大城,隨後消滅各地割據勢力並收復了清邁等地。
1782年,達信被義子卻克里|鄭華所弒,一說是達信在政變中被殺,卻克里援救不及。卻克里即位後,成立卻克里王朝,改稱拉瑪一世,遷都曼谷,史稱曼谷王朝,吞武里王朝亦因此結束其短短十三年的統治。
於1770年統一暹羅達到今日泰國版圖,並且並吞東方的柬埔寨,北方清邁,東方的永珍(今寮國境內)。
卻克里王朝
後來鄭信的部下卻克里殺鄭信,自立為拉瑪一世,建都曼谷,史稱卻克里王朝(曼谷王朝)。
曼谷王朝,是從1782年起延續至今的泰國王室。王朝的名字源於開國君主昭丕耶卻克里的名字。此外 ,因卻克里王朝的建立者拉瑪一世曾被吞武里王朝的鄭信大帝封為王子(義子)故曼谷王朝的王室成員的都以鄭氏為王族中文姓氏,該王朝的君主在1932年前是擁有專制權力的統治者。1932年,泰國變成了一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此後歷代國王
昭丕耶卻克里(卻克里王朝的創建者)本是吞武里王朝國王鄭昭(泰語名丕耶·達信,中國後裔)的重要將領。1782年,他利用反對國王的叛亂發動政變推翻鄭昭,後者被宣布為瘋癲並被殺害。昭丕耶卻克里自立為暹羅國王。關於這一段歷史有其它不同的解釋。
昭丕耶卻克里用拉瑪一世的名號進行統治。他延續了鄭信的一些政策,以使暹羅在遭受緬甸長期侵略和佔領之後的凋敝中恢復國力。在他統治時重組了政府機構和軍隊。拉瑪一世是現代曼谷的締造者,他將暹羅的都城從吞武里遷至曼谷,此後歷代國王都在那裡統治國家。他的繼承人拉瑪二世允許歐洲商人與暹羅通商。在第三代國王拉瑪三世在位時,暹羅在與越南和柬埔寨的戰爭中獲勝。拉瑪三世與英國人簽訂了第一個條約。
在拉瑪四世(蒙固王)統治時代,暹羅開始受到歐洲列強的壓迫。1855年,英國迫使拉瑪四世簽訂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深感西方技術文化先進的拉瑪四世開始在國內推行現代化,力圖使暹羅向歐洲的國家模式靠攏。他的繼承人拉瑪五世(朱拉隆功大帝)大刀闊斧地對國家進行改革。拉瑪五世鼓吹某種民族主義君主制。在他的鼓勵下,暹羅的封建制度幾乎被掃除,開始向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拉瑪五世被迫向英國和法國割讓領土,但也因此讓暹羅免於變成列強的殖民地。
都只是國家的象徵性元首。
⑷ 泰國歷史簡介
簡介:泰國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和文化,原名暹羅。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開始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先後經歷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
泰國北部的素可泰,是泰國歷史上第一個獨立王朝——素可泰王朝(公元1238年到1356年)的都城,素可泰在泰語中意為「幸福的黎明」,原來只是柬埔寨吳哥王朝下轄的一個城市;後來當地泰族人起義,奪城掠地,在這里創建起泰國的開國王朝。
泰國是亞洲重要的旅遊國家之一,迷人的熱帶風情以及獨具特色的佛教文化是吸引遊客的重要因素。泰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佛教國家,這個被稱為「白象王國」的美麗國度,擁有獨特的文化傳統和民族風俗,如豐富多彩的各種節日,水上人家的清新生話,聞名於世的古典舞和民族舞。
泰王國(泰語:ราชอาณาจักรไทย,英語:Kingdom of Thailand),簡稱「泰國」(Thailand)。是一個位於東南亞的君主立憲制國家。泰國位於中南半島中部,其西部與北部和緬甸、安達曼海接壤,東北邊是寮國,東南是柬埔寨,南邊狹長的半島與馬來西亞相連。
泰國位於亞洲中南半島中南部,與柬埔寨、寮國、緬甸、馬來西亞接壤,東南臨泰國灣(太平洋),西南瀕安達曼海(印度洋),西和西北與緬甸接壤,東北與寮國交界,東南與柬埔寨為鄰,疆域沿克拉地峽向南延伸至馬來半島,與馬來西亞相接,其狹窄部分居印度洋與太平洋之間。
泰國氣候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分為熱、雨、旱三季。年均氣溫24~30℃。常年溫度不下18℃,平均年降水量約1000毫米。
⑸ 泰國王朝先後經歷了哪幾個王朝
泰國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和文化,原名暹邏。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開始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先後經歷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
素可泰時期
泰國北部的素可泰, 是泰國歷史上第一個獨立王朝——素可泰王朝(公元1238年到1356年)的都城,素可泰在泰語中意為「幸福的黎明」。
大城時期
元代國勢強盛,銳意向外發展,東南亞各國紛紛向元廷朝貢,泰國也不例外。
1347 年,素可泰時代衰落後,烏通王遷至該大城府建立新都,大城時代歷417年,共有33位君主,自1350年興起,至1767年淪亡。
吞武里時期
阿瑜陀耶王國滅亡後鄭信重建王國,將首都南遷至吞武里。鄭信將軍決定將都城從大城遷移到靠近海的地點,這樣有利於對外貿易,保證武器的采購,並且萬一緬甸重新進犯,便於防守和撤退。他在湄南河西岸的吞武里建立了新都城。鄭信的統治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大城淪陷後缺少中央權威導致王朝迅速瓦解,鄭信統一各府的統治覆滅了。
曼谷時期
鄭信死後,查庫里將軍成為查庫里王朝的第一世國王,即拉瑪一世。至今
⑹ 素可泰的地區詳細
又譯「宋加洛」,亦名「他呢」。泰國北部城鎮,素可泰府首府。在永河左岸。人口2.07萬(1982)。1238年為素可泰王朝古都,舊城離新城8公里,多文物古跡,有博物館。新城為工商業中心。有製糖、釀酒、鋸木等廠。公路通達府、彭世洛等地;豐水期永河可駛汽船。
本地是泰國文明的精華區,由於當時流行信仰小乘佛教(THERAVADA),所以迄今城內仍然保有許多古寺,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UNESCO),為維護以及研究此地的豐富文化與遺跡,還提供專款,鼓勵專業人員進行致力保存遺產的工作。近年來,當地政府並積極擬出恢復素可泰舊觀的計劃,大力修繕所有的斷壁傾牆,將境內的古跡寺廟修刷一新,重新建成國家歷史文物保護區。
素可泰歷史文物保護區范圍相當廣闊,包括南北城垣各長2千公尺,東西各長1600公尺,也就是古都城垣的總面積。保護區內重現出古代的歷史君王宮殿和許多名剎,遊客到此可以看到6、7百年前泰民族偉大的遺跡。由於此地是一個極富有文化內涵的古都,所以觀光景點也以古跡為主,尤其泰人在此時期的政治制度、建築與藝術表現,都顯現於寺廟與佛像的造型與線條上,頗具原創力。
素可泰是13世紀和14世紀暹羅第一王國的首府,這里矗立著許多引人注目的紀念性建築物,它們反映了泰國建築初期的藝術風格。 泰國的素可泰及鄰近歷史文化城市遺址位於曼谷北部300公里處,是世界上最為引人注目的建築遺址之一。
在果園和谷地的中間,是茂盛的大草原,草原延伸過一個山谷,與山谷平行的是一條發源於中國邊境的山上的河流,湄公河即由此流過。在一片芒果和椰子棕櫚的風景之後,有一個聳立的高塔,帶著尖塔的圓屋頂連同巨大的雕像一起矗立在下層叢林中,幾乎覆蓋了一群更小的建築遺跡,即一個古城所留下的歷史遺跡。矗立在城牆和護城河旁邊的建築物便是神殿、寺廟和修道院,彷彿最初建造這個城市並且利用泥土和樹木做房屋的人們只想把他們的精神傳給子孫後代似的。
素可泰是這個城市的名字,它在13世紀和15世紀時期是國家的首都,它的全部歷史便是泰國歷史的開端。公元13世紀中葉,隨著王國的建立,新的朝代開始了,泰國人逐漸壯大,泰國的領土擴展到整個地區,從緬甸(東南亞國家)一直到柬埔寨,向南部一直擴展到馬來西亞半島那麼遠。在200年的時間里,素可泰一直是這種擴展力量背後的精神支柱。公元15世紀的上半葉,這個城市開始走向衰落。取而代之的是南部的大城得以建立,逐漸成為國家的政治中心。
第一個泰國的王子毫無置疑地引入蒙古的社會等級制度,將社會分為3種人:勇士、平民和農奴。當時,佛教已經傳入泰國,不久,又吸收了高棉文化,不過,這種文化已經受到印度人及其風俗文化的很大影響。國王拉姆坎亨成功地把王位傳給了素可泰。他創造了泰國人的書法手跡,並且吸收了赫梅爾書法的風格,這一點可以從1283年的一個石頭碑銘中看出來。拉姆坎亨還重建了這個城市,並且賦予其顯著的宗教特徵。
佛教是官方的宗教,官方對佛教非常支持,以至於有一段時間國王的繼承人成為了一個和尚。佛教不僅與印度教和平共處,而且它還與傳統的祖先崇拜和精神崇拜相協調。在首都和周圍地區的發展中,佛教的教義和實踐一直都起著主導作用。 素可泰的一個石碑銘描述了王國的鼎盛時期:權力達到頂峰,人口達到了300,000。這個石碑銘還命名了城牆、湖泊和池塘,劃定了果園和田地的范圍,當時的政策是「誰耕作它們,誰就擁有它們」。尤其是,該石碑銘還列舉了他們的國王為表示他們的宗教熱誠而建立起來的建築物。聖堂建設在中心地區,佛像通體都是用黃金、青銅和灰泥鑄成。在西部,還有一個修道院包含有一個大的聖堂,裡面有一個盤腿打坐的佛像,大概有18英尺高。東部有更多的聖堂。北部象塔一樣聳立在房屋之上的是椰子、棕櫚和稻穀田地大小的佛像。南部修道院和寺廟更多。盡管它們由繁榮開始走向衰弱,但是在位的最後一位王子依舊遵循其祖先的戒律,建造了很多建築,表現出對宗教信仰的極大熱忱。
在一個非常完美的矩形區域內,大概其長、寬各為2,000米和1,600米,按照這個仔細規劃過的城市城牆所圈出的輪廓。今天,已經建設有76個這樣的紀念建築物,並且在城牆外還有50個。這些宗教建築的大量存在從一個方面表現出統治階級對佛教的忠誠。另一方面也說明了當時國家的穩定。這個宗教強調人民全身心的不求任何回報的投入,強調沒有等級差別,沒有性別歧視,公正和諧統治著這個王國,並且其統治已經不分國界,統治者號召國民用愛心和相互尊敬的方式來體會這些《啟迪和同情教規》。
這種由於西蘭坎的靈感而產生的小技巧,對當地的文化藝術有著深刻的影響,同時對未來許多世紀里的文化都留下了自己的烙印。這種影響是第一個也是最多的體現在建築藝術上,這可以在那些復雜的建築綜合體中看出來,幾乎所有的建築物都有同樣的建築構成,只不過安排的方式千變萬化。
石工技術不是磚與石灰泥,就是紅土石塊。主要的建築特徵是聳立的高塔頂上有一個庄嚴的蓮花蓓蕾似的圓屋頂,在印度被稱作佛塔,而在泰國被稱作聖骨塔,它的原意是聖骨匣的意思。也有一些其它的塔,要麼是周圍有聖區的中心紀念物,要麼是用一些建築結構來環繞聖骨塔。總之,建築物風格奇特,令人賞心悅目,流連往返。
⑺ 泰國有座「隱世古城」,曾是暹羅最早的首都,古跡遍地卻鮮有人去
但盡管素可泰的遊客數量和旅遊收入比不上曼谷、普吉、清邁等旅遊熱點地區,甚至不太被外界遊客所知道。但素可泰古城的重生,還是吸引了源源不斷的泰國人來此「尋根」,人們出於對素可泰文化和歷史懷有特殊的感情,都希望來此看看泰國最初始的模樣。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⑻ 泰國著名的旅遊景區有哪些
素可泰
素可泰意為"幸福的開端",是泰族人歷史上建立的第一個真正獨立的王國。從13世紀中葉至14世紀末,素可泰王朝曾盛極一時,是泰國文明史上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的宗教藝術和建築被認為代表著最經典的泰國風格,其最大特色是蓮花座的裝飾和鍾形佛塔。
素可泰地區有兩座歷史公園:素可泰歷史公園和西薩差那萊歷史公園。
素可泰歷史公園:
素可泰古越是素可泰王朝都城遺址,距曼谷約420公里,在14世紀末被大城王朝吞並後成為一座棄城,逐漸淹沒於叢林之間。近些年來,經過大規模的修繕,這座佔地45平方公里的古城已被辟為歷史公園,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文化遺址。近100座歷史遺址和4個大型池塘散落於修剪整齊的綠茵之間。游覽素可泰古城的最佳時間是每年水燈節,即泰國陰歷12月的滿月之日(一般為西歷11月)。用芭蕉葉和鮮花作成的水燈漂浮在池塘中,水波中閃映著古剎、佛像的倒影,充滿了詩情畫意。
藍干亨國家博物館:
藍干亨大帝是素可泰王朝功績最顯赫的君主,他統一的國家,擴大了疆域,崇尚小乘佛教,創制了現代泰國文字。他還積極與中國發展關系,曾派人到中國訪問過兩次,學習陶器製作工藝。這家博物館將為你探索素可泰古城的秘密提供一些感性知識。館內收藏有素可泰王朝最優秀的佛像創作,其中那尊行走佛像,被認為是泰國佛像中的極品。館內展示的一塊藍干亨大帝碑文記載:"素可泰日益繁榮。水中有魚,田中有稻……自由買賣,無需納稅。"這塊碑文是泰國文字的最早紀錄,也是泰國古典文學中的著名片段。
瑪哈塔寺:
建於13世紀,是古城中規模最大的寺廟,四周圍有磚牆和護城河,是素可泰古城的精神和行政中心。院內有198座佛塔,在佛殿殘存的磚柱中間還坐著一些倖存下來的佛像。
灑溪寺:
坐落在一個大池塘中間的小島上,環境十分幽雅。佛殿建築為典型的素可泰時代風格,佛塔則是典型的錫蘭卡式鍾形佛塔。
西川寺:
位於瑪哈塔寺西北1.5公里。這里被緊緊圍在據說有3米厚的高牆內的坐佛今天依然受到泰國人的尊崇,因此絕對不要動爬到佛像身上留影的念頭。佛像高15米,寬11米。
西薩差那萊歷史公園
位於素可泰歷史公園以北約50公里的雍河旁,佔地45平方公里,是素可泰古城姐妹城市遺址,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文化遺址。這個歷史公園掩映在青山綠草之間,遊人不多,很適合騎自行車游覽,也可以騎大象在公園里繞一圈。
考盤家蓬寺:
這個寺本身沒有特別之處,但從落在一座小山上,是遠眺公園全景的上佳地點。
章隆寺:
意為"大象寺",是西薩差那萊古城的中心,由藍干亨大帝建於13世紀末期。鍾形的錫蘭式佛塔底座是39頭大象,當年曾經很宏偉的台階象徵著登上天堂之路。在這座寺廟前,你往往可以發現真的大象。
差達尤塔寺:
在章隆寺對面,意為"七排塔寺",因為這里的33座小佛塔排成七排。寺內所有的佛塔都有蓮花頂,是典型的素可泰風格。據傳,這里的佛塔下埋著素可泰王朝王室成員的骨灰。
南帕亞寺:
建於15世紀或16世紀,比古城內的所有其他寺廟都晚。主塔是典型的錫蘭式鍾形佛塔,底座也曾雕刻有大象。主殿外牆上刻有大城王朝早期的裝飾圖案。
普拉西拉塔那瑪哈塔寺:
位於古城以南3公里。據認為這座寺廟建成素可泰王朝以前,因此有比較濃重的古高棉風格。入口的門楣上雕有古高棉風格的佛頭,主殿里供奉著一座大型素可泰風格的坐佛,旁邊是一尊行走佛像,充分展示了素可泰佛像雕刻流暢圓潤的藝術風格。寺廟旁有一座木頭吊橋橫跨雍河,當地人騎著摩托車晃晃悠悠地過橋也可算作一景。
大城
大城意為"和平之城",位於曼谷以北86公里,從1350年至1767年是暹羅國的首都,大城王朝可謂泰國歷史上的全盛時代:統治范圍包括今天的寮國、柬埔寨和緬甸,歷經417年,33個國王,到17世紀大城的人口達到100萬,歐洲、中國和日本的商人不遠萬里來到這里經商。當時,所有到過此地的人都為它的繁華所折服。
雖然這座和平之城最終於1767年被入侵的緬甸軍隊燒毀並劫掠一空,但從數量眾多的宮殿廟宇遺跡中仍可以依稀看到大城王朝當年曾有過的輝煌。
到大城遊玩的是佳方式是從曼谷乘船溯湄南河北上,沿途欣賞兩崖的怡人風光,遙想當年鄭和下西洋率船隊前往大城時的壯觀場面。到邦巴茵王宮下船遊玩後,搭乘巴士前往大城歷史遺跡公園,租輛自行車徜徉於散落在萋萋芳草間的殘垣斷壁,感懷歷史的無常。傍晚時分搭巴士回曼谷。
菩拉司山碧寺:
在所有古跡中最有名的要數菩拉司山碧寺。這座建於14世紀的寺廟是當年大城規模最大的寺廟,也曾做過幾代國王宮殿和皇家寺廟。這里曾經供奉著一座16米高的大佛像,像身表面貼的金重達250公斤。緬甸軍隊佔領大城後為了熔解出金子,燒毀了整座寺廟和佛像。該寺的標志性建築是屹立在廢墟中的3座具有典型大城時代風格的大佛塔。
大城歷史遺跡公園:
大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址。這座用護城河圍起來的古城內外共有375座寺廟。
菩拉瑪哈塔寺:
這座寺廟也建於14世紀。盡管經過緬甸軍隊的大肆燒掠該寺的原貌早已盪然無存,但那座高棉風格的佛塔依稀保存著幾分風韻。據傳,這是大城年代最久遠的佛塔之一。寺廟里那尊裹在樹根里的佛像頭也是一外奇特的景觀。
幫巴茵王宮:
位於大城以南約20公里,在大城王朝時代曾是國王的夏宮。重建於19世紀末拉瑪五世朱拉隆功大帝時代。這里集合了東西方多種風格的建築,其中最著名的要數建於湖中央的埃薩旺帖帕耶阿殿(Aisawan Thiphaat Hall)。這是一座木結構的尖頂宮殿,仿造曼谷大王宮內的一座宮殿建成。據說當年朱拉隆功大帝經常於日落時分在此吟詩。
王宮內唯一開放的宮殿威哈甲隆殿(Wehat Chamrun Hall)是一座純中國式建築,中文名叫"天明殿"。該殿是由一批華人出資修建獻給朱拉隆功大帝的。這座木結構宮殿的造型類似廣東潮汕一帶的殿堂建築,屋內外裝飾品及傢具大多來自中國,格局布置也是完全中國式的。
遊人還可以登上天明殿旁邊的斜塔,一覽這座掩映在綠茵與波光中的宮殿建築群。
北碧府
北碧府是泰國第三大府,位於曼谷以西約130公里,西臨緬甸,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修築的桂河橋而聞名於世。 北碧城內:
桂河橋:
桂河橋是一座鐵路橋,是連接泰國和緬甸的一條長約415公里的鐵路和一部分。當時,日軍為征服緬甸和緬甸以西的亞洲國家,急需一條給養供應線,便於1942年9月16日起,先後役使6.1萬名盟軍戰孚和20萬名亞洲勞工,用16個月便修完了原計劃需要6年時間才能完工的鐵路。
由於當時鐵路沿線氣候和生活條件惡劣,加之日軍的殘酷役使,先後有1.6萬名戰俘和近10萬名勞工死於勞累、疾病和營養不良。因此這條鐵路也被稱為"死亡鐵路"。
戰爭接近尾聲時,大橋被盟軍炸毀。戰後,泰國政府重新修建。現在的桂河大橋共有11節鋼梁,全長300米,並仍在使用之中。
遊客可以在大橋上行走,領略桂河的秀美。也可在北碧府境內的任何一個火車站搭乘開往桂河橋方向的列車。沿途山清水秀,泰國中部的田園風光盡收眼底,並有機會接觸到普通泰國人,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
戰俘宮博物館:
這座博物館建在一座寺廟旁,緊臨北碧府的另一條主要河流麥公河。整個建築仿造當年盟軍戰俘居住的竹屋頂的長條窩棚。館內展示的照片顯示,戰俘們瘦骨嶙峋,渾身上下只有胯間一塊粗布遮體。館內還陳設有二戰期間的地圖、武器、和其他戰爭紀念品,並收集了大量有關桂河橋和死亡鐵路的新聞報道。 這座博物館的名字JEAATH是用當年與桂河橋有關聯的六個國家英文名字的縮寫組成的。這六個國家是:日本,英國,澳大利亞,美國,泰國和荷蘭。
北碧府盟軍公墓:
這座公墓在火車站對面,共有6982個來自英國、荷蘭、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印度、紐西蘭、加拿大和緬甸等盟軍戰俘的墓碑,他們多在修建"死亡鐵路"時去世。公墓內綠草萋萋,鮮花盛開,幾千個16K紙大小的大理石墓碑整齊排列。算算戰俘們去世時的年紀,很多都年輕的令人心碎。
公墓環境優美恬適,間或看到泰國年輕人在次溫習功課或會友。
北碧城外:
很多遊客到北碧府只為看桂河橋,實際上北碧府外有茂密的從林,秀麗的河流,品種繁多的野生動植物種類和飛珠瀉玉的大瀑布。很有羅曼蒂克思想的商人在深山裡的河上建造了竹船房,也不通電,晚上用煤油燈照明。在黑 ``的夜晚,驀然發現久居都市的你早已忘卻原來天上還有這么多星星。
地獄之火通道:
位於北碧城西北80公里處。為紀念在修建"死亡鐵路"最艱難地段而死亡的盟軍戰俘和亞洲勞工而建。在這一地段戰俘們用最簡單的工具在一座山中鑿出了一條1000米長的通道。由於當時日軍役使戰俘日以繼夜地工作,晚上點著火把,鐵鑿撞在山體上濺起簇簇火花,遠看好象地獄之火。通道完成時,大約70%的戰俘因過度勞累和飢餓疾病而死亡。
這座紀念性項目建有一座博物館,館內陳列有戰俘的照片,配有較詳細的英文說明,講述當年修建"死亡鐵路"時的情形,並連播放一個短記錄片。
從博物館旁邊的小路下去,就是地獄之火通道。當年戰俘們用最簡單的工具開鑿了7處山體,全長3.5公里。如果時間有限,只需爬過一座小山,就可以到達一個通道。看看通道兩旁山體上依然清晰的鑿痕,以及依然插在山石中的敲斷了的鑿子,不難想像戰俘們的艱辛。
愛侶灣瀑布:
愛侶灣瀑布位於同名的國家公園內,是泰國最大的瀑布之一。瀑布有7層,要爬到最高了一層,需要跋山涉水,因此一雙適合走路的鞋子是必不可少的。瀑布下的水潭也是游泳的好地方,所以也別忘了帶游泳衣。
塞要瀑布:
有大小兩個瀑布,都很美麗。其中小瀑布比較近,距北碧城西北約60公里,大瀑布離城約100公里。小瀑布附近有火車站,可以從那搭車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