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煤炭有了多少年的歷史了

煤炭有了多少年的歷史了

發布時間:2022-07-10 00:54:35

A. 煤炭在什麼年代被發現的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的國家。遼寧省新樂古文化遺址中,就發現有煤制工藝品 ,河南鞏義市也發現有西漢時用煤餅煉鐵的遺址。《山海經》中稱煤為石涅,魏、晉時稱煤為石墨或石炭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首次使用煤這一名稱。希臘和古羅馬也是用煤較早的國家,希臘學者泰奧弗拉斯托斯在公元前約300年著有 《石史》 ,其中記載有煤的性質和產地;古羅馬大約在2000年前已開始用煤加熱。
煤炭是一種可以用作燃料或工業原料的礦物。它是古代植物經過生物化學作用和地質作用而改變其物理、化學性質,由碳、氫、氧、氮等元素組成的黑色固體礦物。
煤作為一種燃料,早在800年前就已經開始。煤被廣泛用作工業生產的燃料,是從18世紀末的產業革命開始的。隨著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煤被廣泛地用作工業生產的燃料,給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生產力,推動了工業的向前發展,隨之發展起煤炭、鋼鐵、化工、采礦、冶金等工業。煤炭熱量高,標准煤的發熱量為 7000大卡/千克。而且煤炭在地球上的儲量豐富,分布廣泛,一般也比較容易開采,因而被廣泛用作各種工業生產中的燃料。

又找了一下還有更詳細的:
1973年,在遼寧省沈陽市北陵附近新石器時代的新樂遺址下層發現了為數不少的精煤製品。其中有:圓泡形飾25件,耳(王當)形飾6件,圓珠15件,和這些煤製品同時出土的還有碎煤精、精煤半成品和煤塊97塊。這些煤製品,經過前遼寧省煤田地質勘探公司科研所鑒定,「呈弱油脂光澤,均一狀結構,硬度、韌性均很大為其特點」,很容易用火柴點燃,燃燒時發出明亮而帶黑煙的火焰,並發出一種燒橡皮的氣味。經過工業分析和元素分析證明,其原料就是燭煤。這是世界上用煤最早的確鑿證據,也是說明我國早在六七千年前就已發現並開始利用煤炭的歷史見證。
50年代中期和70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先後在陝西省4處西周墓中出土了煤雕製品,其中,寶雞市茹家莊一處就出土了200餘枚之多。據此可以判斷,早在西周時期,作為當時全國政治、經濟中心的陝西地區,煤炭已經被開采利用。
戰國時期,除繼續利用煤炭雕刻生活用品外,還在當時的著作中出現了關於煤的記載。先秦時期的地理著作《山海經》就有3處有關石涅的記載:一處見於該書的《西山經》,「女床之山,其陽多赤銅,其陰多石涅」;另二處見於《中山經》,「岷山之首,曰女幾之山,其上多石涅」,「又東一百五十里,曰風雨之山,其上多白金,其下多石涅」。據有關專家考證,女床之山,女幾之山,風雨之山,分別位於今陝西鳳翔、四川雙流、什邡和通江、南江、巴中一帶。古今對照,以上各地均有煤炭產出,證明《山海經》的記載基本是對的,同時,說明當時這些地方的煤炭已被發現,而且已積累了一些找煤的初步地質知識。
西漢至魏晉南北朝,出現了一定規模的煤井和相應的採煤技術,煤的用途,不僅用作生產燃料,而且還用於冶鐵;不僅能夠利用原煤,而且還把粉煤進行成型加工成煤餅,從而提高了煤炭的使用價值。煤的產地不僅在北方,而且在南方,甚至新疆也都有了產煤的記載。同時,煤雕工藝在這時已初步普及。
隋、唐至元代,煤炭開發更為普遍,用途更加廣泛,冶金、陶瓷等行業均以煤作燃料,煤炭成了市場上的主要商品,地位日益重要,人們對煤的認識更加深化。特別應該指出的是,唐代用煤煉焦開始萌芽,到宋代,煉焦技術已臻成熟。1978年秋和1979年冬,山西考古研究所曾在山西省稷山縣馬村金代磚墓中發掘出大量焦炭。1957年冬至 1958年4月,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在河北峰峰礦區的硯台鎮發掘出3座宋、元時期的煉焦爐遺址。焦炭的出現和煉焦技術的發明,標志著煤炭的加工利用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從明朝到清道光20年(1840年)的時間里,當時的封建統治者比較重視煤炭的開發,對發展煤炭生產採取了一些措施,礦業管理政策也發生了某些利於煤業的變化,煤炭行業的各個環節,比以前都有較大的進步。煤炭開發技術得到了發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中國古代煤炭科學技術。盡管當時都是手工作業煤窯,但因其開采利用早於其他國家,因此,17世紀以前,中國煤炭技術和管理許多方面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這是值得我們自豪的。但是,日益衰敗腐朽的封建制度終於阻礙了古代煤業的繼續前進,這就導致了中國近代煤礦的誕生。

B. 我國煤炭產業的歷史發展

(1)古代煤炭產業的發展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開發和利用煤炭資源的國家。流傳久遠的神話傳說充分說明,我國很早就已發現和利用煤炭。

1973年10月在沈陽「新樂遺址」出土的文物中,有97塊煤精雕刻製品和煤塊,經鑒定為撫順煤田西部本層煤,「新樂遺址」出土文物屬於新石器時代,早、中期,這說明我國撫順煤田早在距今6800—7200年以前就被發現和利用了。1938年有撫順還發現過一處距今2000多年前漢代居民點遺址燃煤的遺跡。

從漢代開始,煤炭已經用於冶鐵過程中。西漢時期,開始採煤煉鐵;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煤炭的開采和使用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晉代以及南北朝時期,江西高安、新疆庫車和山西大同等地區煤炭開發比較突出。

隋文帝初年,煤炭就成了宮廷中的重要燃料。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煉丹家清虛子發明了黑火葯,使采礦業進入了爆破開採的時代。從唐代開始,我國煤炭開發利用的知識逐漸傳播到國外,在一些外國著作中,記述了中國人民利用煤炭的情況,成為中外友好交往的象徵。

宋代的煤炭開發利用以現今河南、河北、陝西、山東等地最為突出。在宋代,我國人民就已經利用焦炭,煉焦技術已臻成熟。

元代,在全國統一之後,以蒙古貴族為首的統治集團為了鞏固統治,大力發展生產,注重礦業。特別是都城大都(今北京)的西山地區,採煤業發展較為普遍,成為最大的煤炭生產基地。

明代,我國煤炭開發利用得到了比較明顯的發展。當時煤炭業不僅在河南、河北、山東、山西、陝西等地有了普遍進步,且在江西、安徽、四川、雲南等地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發展。

清代的採煤業,在明代的基礎上,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從清初到道光,歷代統治者對煤炭生產都是比較重視,並對煤炭開發採取扶植措施。由於各級官府對煤炭開發比較重視,加上社會的迫切需要和各地人民的辛勤勞動,從而使清代採煤業有了普遍的發展,尤其是在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出現了我國古代煤炭開發史上的又一個高潮。

(2)近代煤炭產業的發展

中國正式建成的第一個近代煤礦是台灣基隆煤礦。至1895年為止,各地開辦了十幾個規模較小的近代煤礦,使中國的採煤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此為中國近代煤礦發展的第一階段。

1895~1936年,在外資和民族資本家爭相投資中國煤礦的情況下,又出現一批新式合資煤礦企業。1929年國民黨政府建設委員會開辦淮南煤礦;同年,成立山西晉北礦務局,開采大同煤礦;至1936年,全國年產5萬t以上的新式煤礦61個,全國原煤產量3900萬t,平均效率為每工0.3t。

這一時期的基本特點是:①各帝國主義相繼攫取中國礦權,以單獨經營或同中國合資經營的方式,控制了中國主要煤礦。這期間外國人投資的煤礦32個,投資額佔中國煤礦總投資額的51.78%。1933年全國煤產量屬於有外資的產額佔61.3%。②中國民族資本在資金不足,技術力量薄弱的條件下,開辦了一批煤礦,其效率較低,成本較高,經受不住外煤傾銷的打擊,往往虧損。③生產環節的機械配置極不合理,礦井提升、通風、排水用新式機器,而回採工作面主要是手鎬刨煤,巷道運輸多靠人力和畜力。④煤礦企業分布極不合理,主要集中於河北、山東、遼寧、山西、河南5省。1936年這5省煤產量佔全國煤產量的76.5%。

(3)抗日戰爭時期的煤炭產業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日本帝國主義繼1931年侵佔東北所有煤礦之後,又陸續侵佔華北、華中煤礦。日本帝國主義在東北、華北、華中佔領區進行掠奪性開采,煤礦開采有以下幾個特點:①日本帝國主義為解決設備不足的困難,而又能更多、更快地掠奪中國煤炭資源,煤田開拓方式主要採用小斜井和小立井,例如東北有大小煤坑267個,其中立井8個,露天礦7個,斜井252個;採煤方法絕大多數為殘柱式,回收率僅20%左右。②增產主要靠增加勞動力,很少增加機械設備。③生產效率逐年下降,煤炭成本逐年提高。④缺少保安設備和措施,災害事故嚴重,1942年本溪湖煤礦發生世界罕見的瓦斯煤塵爆炸事故,死亡1549人。

1937年以後,隨著華北主要產煤區被日本帝國主義的侵佔,國民黨政府不得不把煤炭開發事業轉向西南、華南和西北。從1937~1945年,國民黨政府管轄區新建或擴建日產50t以上的煤礦57個,規模最大的是天府煤礦,年產30多萬t,其他煤礦年產量多在2萬t以下。從1938~1945年國民黨政府管轄區共計產煤4562萬t。

(4)解放戰爭時期的煤炭產業

1945年日本投降後,所侵佔的煤礦大部分為國民黨政府接收。這些煤礦因受日帝掠奪破壞和戰爭影響,多數處於停產或半停產狀態。西南等地的煤礦因銷路不旺,產量銳減。1946~1948年國民黨政府資源委員會直轄的29個煤礦只生產原煤1252萬t。

在中國解放區,民主政府先是從日帝手中接管了一批煤礦,嗣後又陸續從國民黨政府手中接管了除台灣省以外的所有煤礦。這些煤礦都曾遭到嚴重破壞。民主政府在器材物資極端缺乏的條件下,進行艱苦的修復工作,逐步恢復生產。從1946~1949年,中國解放區約生產原煤2000萬t。

(5)新中國成立後的煤炭產業

新中國在建立之初,從舊中國接收了約40個煤礦企業、200處礦井和少數幾個露天煤礦,加上解放區民主政府興辦的小煤礦、公私合營煤礦和私人開辦的小煤窯,1949年生產原煤32.43Mt。

在三年恢復時期(1950~1952年),全面恢復了原有煤礦的生產,對32處礦井進行了改擴建,並開工建設新井17處,設計生產能力12.51Mt/a,初步奠定了煤礦開采發展的基礎。

「一五」時期(1953~1957年)開始了大規模的煤礦生產建設,重點擴建了開灤、大同、阜新、鶴崗等15個老礦區,又開發建設了平頂山、鶴壁、包頭、潞安、石嘴山等10個新礦區,開工建設礦井194處,設計生產能力75.37Mt/a;建成投產礦井205處,設計生產能力63.76Mt/a;恢復礦井38處,設計生產能力11.34Mt/a,1957年全國原煤產量達到130.73Mt。

1958年開始的三年大躍進及這期間出現的高指標、瞎指揮等不科學的做法,導致不適當地擴大了煤礦建設規模,一些新建礦井簡易投產,一些生產礦井重采輕掘,推行了不合理的采礦方法,出現嚴重的採掘失調。針對大躍進帶來的問題,煤炭工業進行了第一次大調整。

「三五」(1966~1970年)和「四五」(1971~1975年)時期,煤炭開發戰略和建設重點有重大改變。在此期間,集中建設了煤炭工業「大三線」——西南和西北煤炭生產基地,突擊性開發江南煤田。在西南主要建設了六盤水(六枝、盤縣、水城三個礦區的總稱)和攀枝花礦區,建設礦井共28處,設計生產總能力14.11Mt/a,建成投產礦井21處,設計生產能力9.40Mt/a;在西北的賀蘭山基地和渭北基地。

「四五」期間,建設總規模達到42處,設計生產能力12.82Mt/a;建成礦井(露天)13處,設計生產能力11.22Mt/a,滿足了西南和西北用煤的需要,顯著改善了煤炭開發布局。為扭轉北煤南運的局面,「三五」時期對江南煤田進行了大規模的煤田地質勘探和分布范圍廣闊的礦區建設,到「四五」期末,建成礦井295處,設計生產能力39.36Mt/a。由於建設部署不符合江南煤田實際,盡管做出了巨大努力,但「扭轉北煤南運」的原定目標仍未能實現。

針對20世紀70年代偏重挖掘生產礦井潛力,新井建設規模縮小,一些生產礦井又出現採掘失調的情況,從70年代後期起,又進行了煤炭工業第二次大調整。加大了新井建設規模,建設重點由西南、江南轉向北方和東部,加強了生產礦井的開拓延深,改善了安全生產條件。

進入20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煤礦開採在質與量方面都有很大發展,新開發了10多個新礦區,新建設一批現代化的大型礦井和露天礦,大力推廣采礦機械化和綜合機械化,有重點地建設多層次的高產高效礦井,大力發展了地方煤礦,開辦了遍布全國的鄉鎮煤礦,有選擇地建設了重點產煤縣,使煤礦開採在更大規模和高質量的基礎上持續向前發展。

20世紀的最後10年,我國煤礦開采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應用現代高新技術與采礦技術及裝備相結合,加速推進煤礦生產技術的現代化,進行了高產高效礦井(露天)建設,並建成129處高產高效煤礦(井工123處,露天6處),少數礦井達到了世界最先進的水平,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開拓出了我國煤礦開采21世紀發展的新道路。[1]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煤炭行業發展迅速,掀起了煤礦開發及開採的新高潮。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指出,2012年我國原煤產量已達36.5億t。圖1-1為近六年來我國原煤產量及增長情況。

圖1-1 近六年來原煤產量及增長比例

C. 世界煤炭產業的歷史發展

人類對煤炭的認識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古中國、希臘、古羅馬等地都有使用煤炭的記錄。距今大約2000多年前,古希臘開始開采和利用煤炭,而中國早在6800~7200年以前,煤炭就被發現和利用作為燃料,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的國家。但是,由於生產力的限制,此時對煤炭的認識尚處於早期,柴草是當時最主要的能源。

直到17世紀後,隨著手工業的蓬勃發展,木柴作為燃料越來越滿足不了人類日益增長的需求,煤炭真正得到廣泛利用,取代木柴成為世界的主要能源。

18世紀開始,煤炭成為西方國家的主要工業和運輸能源。早期工業化國家發達的煤炭產業,為工業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大量能源,為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經濟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蒸汽機的推廣,冶金工業的勃興及交通運輸的發展,都需要大量的煤炭。因此,各國幾乎都在產業革命的同時,迅速興起近代煤炭工業。18世紀中葉由於工業革命的進展,英國對煉鐵用焦炭的需要量大幅度地增加,煉焦爐應運而生。

隨著鋼鐵工業的興盛,西方工業國家,尤其是英國,迎來了「煤鋼時代」。此時英國的主要煤礦產區大都經歷了一個鋼鐵行業耗煤量占煤炭總產量的一半甚至七八成的時段,但是其峰值大多出現在1870年之前。

伴隨著能源消耗和產業轉型,煤炭產業在20世紀初迎來了繁榮時期。二戰前,煤炭生產集中在美、英、德和(前)蘇聯,合佔世界總產量的3/4。1913年,世界煤炭產量13.20億t,佔世界一次能源總產量的92.2%,比1860年增加7倍,從而進入了能源「煤炭時代」。

1929年爆發的經濟危機,大批煤礦被關閉,眾多礦工被解僱,這又引發了不斷的煤礦工人罷工。與此同時石油的大量開發,又奪走了許多煤炭市場,迫使煤炭產量出現了下降和徘徊局面。20世紀30年代,煤炭產業進入了最暗淡、最困難的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加速了美國經濟的復興,20世紀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中期,美國煤炭產量迅速回升,支持了美國的戰爭和戰後歐洲的復興。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及大戰期間,煤化工也取得了全面而迅速的發展。1950年,世界煤炭產量比1913年增長39.8%,達18.18億t,佔世界能源消費的62.3%。

20世紀50年代開始,煤炭在工業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不斷式微,煤鋼時代的幾個傳統大國在二戰後也都不復當年之輝煌。新興的美國和石油一起逐漸成為世界的主導力量,天然氣與核能也在總的能源利用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總體而言,1950~1973年,是石油的黃金時代,其間煤炭產業發展緩慢。1951~1974年,是煤炭生產的蕭條時期,20多年間煤炭產量只增加12.2%。一些傳統煤炭生產國棄煤開油,西方國家的煤炭工業一度衰落。由於大量廉價石油和天然氣的開采,除煉焦工業隨鋼鐵工業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外,工業上大規模由煤製取氣體燃料的生產暫時中止,不少工業化國家用天然氣代替了民用煤氣。以石油和天然氣為原料的石油化工飛速發展,致使以煤為基礎的乙炔化學工業的地位大大降低。

進入20世紀70年代末,石油危機使煤炭工業重現生機,產量加速增長,生產和利用都有很大發展。1980年煤炭產量達37.89億t,比1970年增長29.3%;1989年世界煤炭產量達48.8億t,比1976年增加50%;1990年世界煤產量達47.167億t,為歷史最高水平,比1980年增長59.4%。

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期,世界煤炭生產發生戲劇性的變化,由20世紀80年代的高速增長變為負增長,1996年產量為46.3億t,比1990年下降1.8%。主要原因是:前蘇聯經濟嚴重滑坡,煤產量陡降,從1990年的7.03億t降至1996的4.192億t,下降40.5%;西歐國家逐步取消煤炭生產補貼,導致產量大幅下降,英國從1990年的0.944億t降至1996年的0.505億t,下降46.5%,德國從3.975億t降至2.351億t,下降45.8%;全球環境浪潮的沖擊,使發達國家煤炭需求減少,OECD國家煤炭總需求量從1990年的13.552億t煤當量減至1996年的13.35億t煤當量,減少1.5%;世界第1和第3產煤國中國和印度煤產量增長速度趨緩。此外,曾是世界主要產煤國的法國和日本,煤炭工業即將消失,1996年產量已分別降到990萬t和650萬t。

進入21世紀,縱觀當今世界各主要產煤國的煤炭工業,煤炭企業的發展正逐步走向集團化、集約化、信息化和國際化。除中國外,目前世界主要產煤國家的前4家煤炭企業的市場佔有率均在40%以上(美國45.8%、南非62%、澳大利亞64%),單井平均生產規模200萬t左右(德國280萬t、波蘭200萬t、英國180萬t)。

EIA近期發布的一篇報道稱:作為世界第一大煤炭生產國,2010年,中國的煤炭產量幾乎佔了世界煤炭產量的50%,是世界第二大煤炭生產國美國煤炭產量的3倍之多,差不多是繼中國之後十大煤炭生產國的產量之和。世界排名前五的中國、美國、印度、澳大利亞和印度尼西亞,煤炭生產佔了全球煤炭總產量的75%,總產量增長佔到了98%;而世界其他國家煤炭增長僅佔7%。2000~2010年間,全球煤炭產量上漲了66%,年產量一度超過80億t。

D. 中國從什麼時候開始大量使用煤炭的

宋以後開始大量使用煤炭,

南宋出現焦炭,
元以後大量使用。
西漢是我國最早開采和使用煤的時期。
煤的顏色黝黑,狀似石頭,因而在古代有「石涅」、「石炭」、「石墨」、「烏金石」、「黑丹」等名稱。成書於春秋末戰國初(約公元前五世紀)的《山海經·五藏山經》說,「女床之山」、「女幾之山」「多石涅」。女床之山在今陝西,女幾之山在今四川,說明當時這些地區已經發現了煤,這是我國關於煤的最早記載。
西漢時,我國開始開採煤礦並將煤用作燃料。《史記·外戚世家》記載漢文帝即位那年,即公元前180年,竇太後之弟「竇廣國……為其主人入山作炭」。「入山作炭」就是進山採煤。當時還發生了「岸崩」(塌方)事故,「岸下百餘人」「盡壓殺」,說明採煤的規模已經不小。解放以後,在河南鞏縣鐵生溝和鄭州古滎鎮等漢代冶鐵遺址中,又發現了用於冶煉的煤塊以及用煤末摻合粘土、石英製成的煤餅。照一般情況看,煤用作冶煉燃料應該比一般燃料晚,使用煤餅又要比使用煤塊晚。可見,西漢使用煤已有較長的時間。
北魏酈道元《水經·河水注》引釋氏《西域記》中,有我國古代用煤冶鐵的最早記載:「屈茨北二百里,有山。……人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鐵,恆充三十六國用。」屈茨即龜茲,在今新疆庫車縣內,那裡冶煉的鐵,可供當時新疆一帶的36個國家使用,足見採煤冶鐵的規模相當可觀。
北宋末年,我國開始大規模開采和廣泛使用煤。煤已較為普遍地用於冶鐵和制瓷的燃料,有的地方煤還代替了柴草,成為城鎮居民生活的主要燃料。宋代的煤礦開采,已有了一套比較完整的技術。明代的採煤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已出現了排除瓦斯和防止礦井塌陷的措施。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開采和使用煤的國家。在歐洲,公元315年才有關於煤的文字記載,比我國的文字記載晚了約800年;英國在公元13世紀才開始採煤,比我國晚了約 1400年。

E. 煤炭工業的發展歷史

世界煤炭工業 世界近代煤炭工業是從 18 世紀 60年代英國的產業革命開始的,煤炭是歐美各國工業化的動力基礎。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煤產量達到高峰。1913年,英國產煤292Mt,為歷史最高水平;世界煤產量為1320Mt,佔世界一次能源總產量的92.2%。從20年代開始,世界能源結構逐漸由煤炭轉向石油和天然氣,煤產量增長緩慢,1950年世界總產量為1820Mt。
1950~1973年,是石油的黃金時代,煤炭在世界能源系統中的地位迅速下降 ,1966 年被石油超過而退居第二位。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以後,煤炭重新受到重視,生產和利用都有很大發展。以微電子技術為先導的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成果,迅速滲透到煤炭領域,使這一古老的傳統產業發生巨大的變革,正在從根本上改變煤炭工業的面貌,勞動生產率成倍提高,生產成本明顯下降,安全狀況大為改善,潔凈煤技術的研究開發將使煤炭成為干凈、高效和廉價的能源。這在高技術領先的美國尤為突出。1990年主要產煤國家煤炭工業主要指標如上頁表中所列。
中國煤炭工業 中國是世界最大產煤國。煤炭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1991年,煤佔一次能源消費量的76%,全國70%的工業燃料和動力、80%的民用商品能源、60%的化工原料是由煤炭提供的。原煤產量達1087.4Mt,其中統配煤礦佔44.2%,地方國營煤礦佔18.7%,鄉鎮和個體煤礦佔36.7%。年產10Mt以上的大型礦區有山西大同、西山、陽泉、晉城,河北開灤、峰峰 ,河南平頂山 、義馬,黑龍江鶴崗、雞西、雙鴨山,安徽淮北,江蘇徐州,遼寧阜新、鐵法,山東兗州。全國原煤入洗比重18.1%。出口煤炭20Mt。

F. 煤碳是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的

遼寧省新樂古文化遺址中,就發現有煤制工藝品,河南鞏義市也發現有西漢時用煤餅煉鐵的遺址。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的國家。

希臘和古羅馬也是用煤較早的國家,希臘學者泰奧弗拉斯托斯在公元前約300年著有《石史》,其中記載有煤的性質和產地;古羅馬大約在2000年前已開始用煤加熱。

煤炭是千百萬年來植物的枝葉和根莖,在地面上堆積而成的一層極厚的黑色的腐植質,由於地殼的變動不斷地埋入地下,長期與空氣隔絕,並在高溫高壓下,經過一系列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等因素,形成的黑色可燃沉積岩,這就是煤炭的形成過程。

(6)煤炭有了多少年的歷史了擴展閱讀:

煤其主要成分為碳、氫、氧和少量的氮、硫或其它元素。硫是煤最主要雜質之一,其通常以硫化物之形式出現於煤的燃燒生成物中。於某些國家,例如美國已設立規范管制硫化物之排放量,因除去此類有害雜質花費不低,故政府均獎勵生產低硫煤以減少污染。

煤被認為是遠古植物遺骸埋在地層下經過泥炭→褐煤→煙煤→無煙煤的轉變所形成的,無煙煤還可以進一步轉化為石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煤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煤

G. 煤有確切記載是什麼時候

撫順地區是我國最早使用煤的地方,其歷史可以上溯到7000年前。

59歲的原撫順社會科學院院長曹德全說:「在國內尚未見到比撫順更早使用煤炭的記載。」

如今,史學界普遍認為中國是使用煤最早的國家,究竟使用煤的歷史有多久?最早使用煤炭的地方在哪裡?卻始終眾說紛紜。

3年前,曹德全調任撫順社會科學院任院長時,就開始著手考證查閱相關資料。

曹德全說,根據史料記載,煤炭在漢末已經開始使用了。而1938年,在撫順市勞動公園發現的西漢玄菟郡遺址的居民火坑中,竟然有燒過的煤炭。

曹德全說:「這就說明在中國歷史上把煤炭最早用於生活的是西漢時期的『撫順人』。」

「1979年,經過當時的遼寧煤田地質勘探公司科技研究所檢測,沈陽新樂遺址出土的近百塊煤精製品,全部來自撫順西部煤田。」曹德全說,「7000多年前雕刻煤精,這在人類歷史上還是首次。」

「煤精含藏在煤炭里,在煤精的採集加工過程中,要先處理大量的煤炭。7000年前的古人生活取暖都離不開火堆,他們要在火堆前加工煤精製品,那些被處理掉的煤很容易掉落火堆中,燃燒起來。」

曹德全推斷:「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中國使用煤炭做燃料的歷史應該在西漢之前的幾千年,我相信第一把煤炭燃燒的火光應該閃爍在撫順。」

H. 中國煤礦開采歷史

中國式世界上煤炭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煤炭探明總儲量在9000億噸以上,居世界第三;已知含煤面積55萬多平方千米,而且煤種齊全。
我國利用煤炭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是世界上發現和利用煤炭最早的國家之一。遠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的春秋戰國時期,煤已成為一種重要產品,稱為石涅或涅石。魏晉時期稱煤炭為石墨,唐宋時期為石炭,明朝始稱煤炭。公元前一世紀,煤已經用於冶鐵和煉銅。17世紀中葉,明末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一書,系統的記載了我國古代煤炭的開采技術,包括地質、開拓、採煤、支護、通風、提升以及瓦斯排放等技術,說明當時的採煤業已發展到一定的規模了。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國的煤炭開采技術始終停留在手工作業生產的水平上,1949年全國煤炭年產量只有32.40Mt。
建國以來,黨和政府十分重視煤炭工業的發展,建設了大批新礦井,原煤產量飛速增長,1996年原煤產量已達13.3億噸,居世界首位。在原煤產量中,國有重點煤炭和地方煤礦產量分別約佔40%和60%。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煤炭工業發展取得了更為顯著的效果,採煤、掘進、運輸等生產環節的機械化和生產集中化程度迅速提高,平均單產工效增長較快,創造了許多新的記錄。
1996年國有重點煤礦有72個綜合機械化採煤隊年產量超過1.00Mt,工作面平均數目達240.14個,平均年產77.1萬t,平均回採工效 26.14t/工,綜采比重佔47.18%。兗州南屯綜采隊年產達3.50Mt。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全國共329個普采工作面,平均年產24.7萬t,其中有40個單體液壓支架普采隊,年產超過40萬t ;普采面平均回採工效7.62t/工,產量比重佔23.35%,峰峰(現冀中能源)萬年礦普采隊創年產80萬t的記錄。全國煤礦炮采工作面有4個隊年產超過35萬t,開灤礦區一炮采隊曾創年產50萬t的高產記錄。

閱讀全文

與煤炭有了多少年的歷史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2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