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社會20世紀四次歷史性巨變是什麼
20世紀中國有三次歷史性巨變:
辛亥革命、 新中國成立和社會主義建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
1、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自1911年10月10日(農歷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前後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生的革命事件。廣義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紀末(一般從1894年興中會成立開始,但也有學者認為從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統治在中國出現的連場革命運動。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結束君主專制制度。
2、新中國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時,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選舉產生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在勤政殿舉行第一次會議。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副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以及周恩來等56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宣布就職。會議一致決議,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向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3、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之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方針、總政策,是強國之路,是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
改革,即對內改革,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自覺地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更好地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1)歷史性巨變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辛亥革命的影響:
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並不如想像中那麼大,辛亥革命雖然被稱作中國的資產階級革命,但當時中國缺乏一個強大的資產階級,參與革命者也並非以資產階級為主,而革命的成果也未直接促進資產階級的進一步發展。
在傳統社會的改變上,辛亥革命只打倒了社會頂層的權貴,但中國傳統地方社會居領導地位的各省士紳及官僚,大多在辛亥革命大風浪中,隨機轉投向了革命而獲得了地位和利益,反而更加鞏固了他們的地位。
辛亥革命並沒有像西方資產階級革命那樣,重新構建社會結構。參加辛亥革命的大多數人是軍人、舊式官僚、各地士紳,這些人在辛亥革命後仍然掌握權力;雖然其主要領袖孫中山出身平民知識分子,但中國貧窮的平民階層沒有參加辛亥革命,因此辛亥革命後生存條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未給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根本利益。
② 如何正確認識近代中國革命歷史的必然性,進步性和正義性
必要性:近代中國的具體歷史條件使它必須進行革命。首先,帝國主義對中國侵略太緊太深,它們不希望中國富強,也不希望中國通過改良而改變現狀;其次,中國的封建實力根深蒂固、力量強大,不經過巨大的革命風暴無法將它摧毀;再次,改良本身的弱點及改良過程中的失誤,從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改良的流產。因此中國近代的革命,不是革命者任意製造出來的,而是在帝國主義封建主要殘酷壓迫下,社會矛盾空前尖銳的產物。不革命,中國將無法取得進步,改良的道路走不通,近代各種改良的失敗即說明了這一點。
正義性:.滿族人也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孫中山一直推行「五族共和」的民族和解政策,近代中國革命之正義性並不在於滿族人統治不合法不合理,何況,他們也創造了輝煌的「康乾盛世」。正義性主要是晚清政府賣國求榮,軟弱無能,對內鎮壓百姓剝削民眾,而近代中國的辛亥革命是提倡「民權」,實行三民主義。
進步性:進現代中國革命經歷了民主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以辛亥革命為代表的民主革命使中國發生了歷史性的巨變。它推翻了幾千年來的封建統治,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給人民帶來了思想上的解放,促使社會經濟思想習慣等方面發生了積極的變化;推動了亞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而五四運動打響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第一槍,五四運動具有舊民主主義革命不具備的特點,它表現了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是一次真正的群眾,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中國革命展現了新的面貌。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革命指出了明確的斗爭目標,開始採取群眾路線的方法進行革命斗爭,開始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路線。在經過曲折艱苦的斗爭後,1949年新中國成立代表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斗爭取得了最終勝利抗日戰爭結束後,中國共產黨極力維護祖國的和平局面,力避與國民黨的沖突,共產黨在明知道蔣在耍弄假和平這一伎倆後,為了揭穿它的真實面目,還是派了毛澤東冒著生命危險於45年年底去重慶和蔣談判,最後達成了<雙十協定>.他為了爭取戰爭准備時間,假心假意和共產黨談判,後來無恥的撕毀了達成的和平協定,大逆不道,他仗著幾百萬軍隊,仗著美帝國主義的飛機與大炮,與4萬萬中國人民背道而馳,悍然發動內戰.中國共產黨本著以人民的利益為根本出發點來審視當時的社會環境,對國民黨實施了正義的抵抗,在中國共產黨各黨政軍領導的英明領導下,在偉大人民力量的支持下,人民解放軍終於推翻了腐敗落後的國民政府,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也就代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後勝利.中國新民主主義的勝利推翻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獨裁專制統治,掃清了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的殘余,徹底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狀況,解放了人民群眾,使農民獲得了土地,真正意思的推翻了三座大山,中國人民從此真正的站起來了!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已經取得了基本的勝利,中國進入了新民主主義社會,並開始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轉變的時期。
(1)由於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情,決定了中國革命必須分兩步走:第一步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第二步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准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革命轉變的途徑是經過新民主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
(2)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勝利並且解決了土地問題以後,國內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之間的矛盾,這就決定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後必須不停頓地轉變為社會主義。
(3)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為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政治上,共產黨和工人階級在政權中居於領導地位;經濟上,有佔主導地位的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意識形態上,馬克思主義成為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
(4)新民主主義社會不是獨立的社會形態,而是屬於社會主義體系的和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性質的社會。更進一步講,中國經過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轉變,是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所決定的。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以後,不可能也不應該把政權交給資產階級,由它去領導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廣大工農群眾不允許這樣做,軟弱的民族資產階級也沒有力量這樣做。中國必須經過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轉變。
(5)從1949年到1956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用三年時間恢復了國民經濟,隨即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
參考資料:政治考研大綱
正義性:徹底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狀況,解放了人民群眾,
進步性:使農民獲得了土地,真正意思的推翻了三座大山,中國人民從此真正的站起來了!
。
③ 近一個世紀以來中國歷史上的三次歷史巨變是什麼分別以什麼為標志性質巨變是什麼
辛亥革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改革開放。
辛亥革命標志是武昌起義,性質是資產階級領導的反帝反封建革命,巨變是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性質是無產階級領導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巨變是改變了中國歷史發展的方向,也深刻影響了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實現了國家的空前統一,奠定了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確立了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開啟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新紀元。
改革開放的標志是是十一屆三中全會,性質是解放生產力,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巨變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小康。
④ 所說的三次歷史性巨變分別是指什麼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這是孫中山領導的。他首先喊出「振興中華」的口號,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境遇,但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使反動統治秩序再也無法穩定下來。
第二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這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領導下完成的。經過北伐、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並且從新民主主義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取得建設社會主義的巨大成就。這是中國從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勝利,也是社會主義和民族解放的具有世界意義的大勝利。
第三次是改革開放,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斗。這是在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的領導下開始的新的革命。在建國以來革命和建設成就的基礎上,我們黨總結歷史經驗和教訓,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社會主義在中國顯示的蓬勃生機和活力,為全世界所矚目。
⑤ 社會主義改造勝利完成的偉大意思
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國的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幾千年來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階級剝削制度已經被消滅,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起來,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新中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20世紀中國的第二次歷史性巨變。
第一,它標志著社會主義基本經濟 制度的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是我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牌.它為進一步發展我國的生產力,使全國人民逐步過上富裕的生活,為我國今後的發展和進步奠定了可靠的基礎.
第二,黨在實踐中創造性地開辟
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即創造了一系列從低級到高級的逐步過渡的形式,用和平的方法改造個體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同時把經濟制度的改造和對人的改造相結合,在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馬克思和列寧關於對資產階級和平贖買的設想.這是國際共運史上的偉大創舉,以新的經驗和思想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
⑥ 五四運動是第一次歷史巨變的補課,又是第二次歷史巨變的起點
第一次歷史巨變的補課:指的是對辛亥革命的發展。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制度,沒有明確提出反帝反封建,五四運動提出「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的口號,體現出明顯的反帝反封建性質。又是第二次歷史巨變的起點:指的是五四運動後中國革命開始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⑦ 歷史簡答題:如何理解近代中國革命發生的原因和歷史必然性。
①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論述。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告訴我們: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暴力行動。1848年恩格斯在評價德國等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指出:把革命的發生歸咎於少數煽動者的惡意那種迷信時代,是早已過去了。現在每個人都知道,任何地方發生革命動盪,其背後必然有某種社會要求,而腐朽的制度阻礙這種要求達到滿足。1915年列寧在批駁考茨基所謂的馬克思主義者「製造出一個革命,實行社會主義」的謬論時指出:革命是不能製造出來的,革命是從客觀上(即不以政黨和階級的意志為轉移)已經成熟了的危機和歷史轉折中發展起來的。革命政黨和革命階級的任務是認清革命的形勢、把握革命的時機、掌握革命的規律,在革命潮流到來之際,不失時機地去迎接它。近代中國革命的發生發展同樣遵循這一原理。
②近代中國的民族民主革命是民族危機深重的必然產物。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從政治、軍事、經濟乃至文化各個方面控制著清政府,清政府完全成了「洋人的朝廷」,中華民族到了亡國滅種的邊緣。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登上了社會歷史舞台,最終選擇了革命的道路,開創了近代中國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
③近代中國的民族民主革命是社會矛盾尖銳的必然產物。在近代中國,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相勾結,嚴重阻礙著中國新生產力的發展。地主階級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主要的社會基礎。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買辦資本和高利貸資本的盤剝,激化了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同時,隨著資本主義一定程度的發展,新興的資產階級、無產階級的出現,為中國革命的發生、發展准備了主觀條件。
因此,從根本上說,近代中國革命是被外國侵略者和本國反動統治者逼出來的,是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主要矛盾斗爭及其尖銳化的結果。正如毛澤東所指出:這些矛盾的斗爭和尖銳化,就不能不造成日益發展的革命運動。偉大的近代和現代中國革命,正是在這些基本矛盾的基礎上發生和發展起來的。
革命的階級和政黨的任務是正確認清革命的形勢,把握革命的動機,掌握革命的規律,在革命潮流到來的時候,不失時機地去迎接革命。近代中國革命的發生是中國革命的階級順應革命形勢的必然結果。
(四)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及其歷史地位
正如毛澤東所說的,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正規地說起來,是從孫中山先生開始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華民族到了亡國滅種的邊緣,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登上了社會歷史舞台。1911年爆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成為20世紀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經歷的第一次歷史性巨變。
①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1905年夏天,孫中山在日本東京組建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提出了比較完備的、以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為目標的民族民主革命綱領。不久,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把他的革命主張概括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簡稱「三民主義」)。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通過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對三民主義作了重新解釋。
舊三民主義 新三民主義
民族主義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包括反滿和獨立兩層意思。要完成的任務是推翻清政府的統治。在國內各民族平等的基礎之上建立對外獨立、對內統一的民族國家,實現民族革命。 對外反對帝國主義,主張「中國民族自求解放」,對內反對民族壓迫,主張「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權主義 建立民國,即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制度,完成政治革命。它是三民主義的核心。 主張「民主權利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許為少數人所專有、成為壓迫平民的工具。
民生主義 平均地權,使地主不能因地價上漲而坐享其利。以改善人民物質生活,防止出現貧富嚴重對立為目標。 平均地權強調「農民之缺乏田地淪為佃戶者,國家當給予土地,資其耕作」以期達到耕者有其田;節制資本強調「私有資本制度不能操縱國民之生計」。
②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和歷史意義。辛亥革命是中國人民在20世紀前進道路上經歷的第一次歷史性巨大變化,孫中山是第一位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辛亥革命成為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的最高峰。
第一,辛亥革命在比較更完全意義上開始了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這是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對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的科學評價。這場革命最終趕走了皇帝,推翻了清王朝,宣告了在中國已經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的終結,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
第二,辛亥革命推動了近代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這是辛亥革命的最主要的歷史功績。首先,通過這場革命,孫中山在南京成立了臨時政府,建立了中華民國,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共和國;其次,孫中山還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確認國家主權屬於全體國民,國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最後,辛亥革命在中國人民中撒播了民主革命的火種,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中國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了一次大解放,民主精神普遍高漲。這是具有開創意義的歷史性的巨大進步。同時,由於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有利於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法令,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進作用。
第三,辛亥革命是一場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的直接目標是推翻清政府,是一場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但是,由於清政府早已是「洋人的朝廷」,是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因此,這場革命實質上具有反對帝國主義的性質。
第四,辛亥革命為中國革命的繼續發展創造了條件。由於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天生的軟弱性,辛亥革命雖然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境遇,但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使反動統治秩序再也無法穩定下來。辛亥革命使中外反動統治者在政治上亂了陣腳,在以後的一個比較長的時間里,統治階級始終建立不起一個統一的、穩定的統治秩序,統治集團內部長期地分裂、混戰,為後來的中國革命創造了條件。
總之,辛亥革命是20世紀中國人民在前進道理上經歷的第一次歷史性巨變。
③關於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從主觀方面來看,根本的是由於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太微弱了。民族資產階級是在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壓迫與束縛的夾縫中艱難地生長起來的,同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有著難以割捨的聯系,帶有先天的經濟上和政治上的軟弱性。這就使它沒能提出一個明確而完整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綱領;沒有能把佔中國人口最大多數的農民發動起來造成一個大的農村變動;沒能形成一個堅強有力的革命政黨。從客觀方面來看,中外反革命勢力的聯合力量遠遠大於革命的力量。中國資產階級無法與強大的帝國主義和封建地主階級相對壘,不能承受帝國主義的壓力。最後,只能把政權讓位給袁世凱。
④關於辛亥革命的教訓。第一,決不能對帝國主義抱任何幻想,帝國主義在中國需要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政權。第二,在帝國主義時代,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不可能領導任何革命取得勝利。第三,西方資本主義近代化的老路、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在中國行不通,中國必須尋找適合自己國情的革命道路,解決中國的近代化的課題。第四,沒有深入農村發動農民進行革命,同時也沒有建立起一個堅強有力的革命政黨,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動進行到底。
辛亥革命及其以後多次奮斗的失敗有力說明,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不可能領導中國的民族民主革命取得勝利,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建國方案在中國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