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是中日文化交流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一葦可航」,兩國間文化交流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史前時代。據地質學家與考古學家考證,在新生代第四紀更新世(約從250萬年前延至15000年前),由於冰川;的作用,日本列島曾以陸橋的形式與亞洲大陸相連,原始人類與動物可以自由往來。因此,在日本發現的距今幾萬年前的舊石器文化與陸生脊椎(zhuì)動物化石,與中國華北地區的舊石器文化及動物化石,有許多共同之處。直到一萬多年前的全新世。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才使得日本列島與大陸完全分離。後來,中國大陸的上古居民,仍利用日本海左旋環流和季風,跨過朝鮮海峽,東渡日本。
中日兩國有文字記載的文化交流,也至少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公元前周秦時代的神話故事《山海經》(記事以山海地理為綱,涉及上古迄周之歷史、民族、宗教、神話、物產、醫葯、巫術等各個方面)中,已經有「倭屬燕」的記載;公元前一世紀的《漢書》(二十四史之一,東漢史學家班因等撰)中,更明確記錄了東海「倭人」向中國朝廷進貢之事;公元三世紀的《三國志》(二十四史之一,西晉史學家陳壽撰則開始為日本立傳(《魏志·倭人傳》),詳細記述日本國情和中日交流史實。從《後漢書》(二十四史之一,南朝宋范曄撰)。《三國志》,一直到《明史》(二十四史之一,清張廷玉等撰)、《清史稿》(近代趙爾巽主編),中國歷代16種官修史書中都有對日本情況和中日交流的專門記載,如《倭人傳》、《日本傳》(從唐代開始中國稱倭為日本)等,從未間斷。
中日文化交流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最初的渠道主要是中國移民遷居日本,這些「渡來民」有的經過朝鮮半島,有的直接漂流到日本,他們所傳播的主要是物質層面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以後有了中日兩國之間的使節往來,如邪馬台國的遣魏使,倭五王的遣宋使,奈良、平安時代的遣隋使、遣唐使以及中國的聘日使等;此外還有各種留學人員,如人唐的留學生、學問僧等。彼此間交流的內容也擴大到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層面。宋、元、明、清時代,中日兩國間的交流方式則以商人貿易和僧侶往來為主,經濟、文化交流並舉。到了近代,兩國間的交流途徑就更加多樣化。
中日文化交流,對於兩國政治、經濟、文化、思想和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甚至對於國際關系、民族情感、革命運動、人民友誼、日常習俗等等,都產生過巨大而深刻的影響。
『貳』 中日友好交往的史實
古代中日交流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對於中國文化,日本一直奉行「拿來主義」,中國也毫不慳吝。
735年4月26日,日本遣唐使吉備真備(695~775年)向日本朝廷進獻從中國帶回的「大禮包」。
《續日本紀》這樣記載:「獻唐禮一百卅卷、太衍歷經一卷、太衍歷立成十二卷、測影鐵尺一枚、銅律管一部、鐵如、方響、寫律管聲十二條、《樂書要錄》十卷,弦纏漆角弓一張、馬上飲水漆角弓一張、露面漆四節角弓一張、射甲箭廿只、平射箭十隻。」
吉備真備搜集日本急需的書籍、文物、武器等,並打包回國,實屬罕見。而他對日本最大的貢獻,是參照漢字偏旁,創制了片假名,並與另一位留學生大和長岡共同修訂二十四條律令。
一千多年前,大唐與扶桑遠隔滄海,造船與航海技術低下,鑒真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歷盡艱辛東渡日本。鑒真和尚的精神,備受稱道。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說,由於鑒真東渡,日本和中國的文化聯系至今堅固,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趙朴初贊曰:「當年身入驚濤去」、「兄與弟,倍相愛」。
(2)中日交流歷史有多久擴展閱讀:
中日現代交流
鄧小平訪日期間,視察了新日本制鐵的君津制鐵所和松下電器產業(現在的松下)的電視機工廠。他對松下創始人松下幸之助表示:「希望你們提供合作。我們想做同樣的事情。」松下爽快地答應道:「鄰居變強大是好事。」福田康夫感慨道:請求合作的鄧小平胸懷寬廣,答應合作的日本經營者們也很大方。
十年前的「5·12」大地震發生後,日本以「搶跑」速度實施救援,日本去了60個人(救援),援助3.65萬億日元(約2551億人民幣),這是自1979年以來日本對華援助總額 。
1978年,中日兩國老一輩領導人締結和平友好條約,以法律形式確定了兩國持久和平友好大方向,為雙方開展互利合作、謀求共同發展以及妥善處理歷史、台灣等敏感問題提供了堅實遵循和保障 。
現在,中國已成日本最大的貿易夥伴,日本則是中國第二大貿易對象國和最大的外資來源國,兩國間貿易額達3000多億美元,2017年人員往來超過1000萬人次。在經濟全球化的語境下,日貨中有國貨,國貨中也有日貨 。
2018年5月,中日雙方簽署《關於中日第三方市場合作的備忘錄》,同意設立跨部門的「推進中日第三方市場合作工作機制」。10月26日,中日兩國舉辦「中日第三方市場合作論壇」,兩國地方政府、金融機構、企業之間簽署了50餘項合作協議,金額超過180億美元,成為中日務實合作的新支柱。
『叄』 中國和日本在歷史上的交往過程
中國和日本在歷史上的交往過程如下:
645年,日本向中國唐朝學習,進行大化改新。
1926年12月25日,由於統制派軍人由外而內改變國家政體的思想,日本開展了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各國的大規模侵略。
1972年9月29日,中日兩國簽署《中日聯合聲明》,實現邦交正常化,並放棄了日本侵華戰爭的國家賠償,1973年1月互設大使館。
2012年9月11日,日本單方面宣布釣魚島「國有化」之後,中國政府採取了空前的積極手段表達對日本此舉的抗議和反對。
2014年11月8日,APEC部長級會議召開之前,王毅部長表示,中方重視日方多次提出的願望,我們在中日關繫上的原則立場是明確和一貫的。
(3)中日交流歷史有多久擴展閱讀:
中日文化淵源:
茶道作為一種審美儀式,自古以來就受到上層社會的青睞。茶道是一種獨特的飲茶儀式和社交禮儀。日本茶道最早是在唐朝貞觀年間傳入日本的。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藝術。事實上,書法不僅在日本很受歡迎,也是人們培養自己的一種方式。佛教傳入日本後,書法開始在日本流行起來。和尚和佛教徒用毛筆抄寫經文,模仿中國。
相撲起源於日本的神道教,起源於中國。相撲是奈良和平時期宮廷觀賞性的運動,戰國時期在鐮倉成為武士訓練的一部分。
和服是模仿中國隋唐的。雖然它們已經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日本風格,但它們仍然包含著中國漢服的許多特點。
柔道是中國拳擊的發展,起源於少林。明末,中國武術大師陳元贊將中國傳統武術傳入扶桑,成為現代世界第一位柔道大師。
空手道是一種結合了500年前古老的搏擊技術和從中國傳入日本的拳擊技術。空手道不使用任何武器,只使用拳腳,與其他格鬥運動相比,是一種比較具有實戰意義的運動形式。
『肆』 中國和日本最早的交流是什麼時候
更正大家一點認識 日本的所謂和服,其實不是從我國唐朝留傳過去的 應該是在三國時期,當時的吳國的衣服被稱為:吳服 那時有一個現在稱為「歌舞團」的團體到了日本 把中國的衣服、舞蹈、一些歌曲技藝、還要其他的東西代到了 日本,所以在日本到了現在還是比較多的人稱「和服」為「吳服」 在日本戰國時期的傳奇人物:服部家族 據說就是這個吳國舞蹈團的後裔 徐福的事情千真萬確,日本人也同意,並有登陸的地點和紀錄 不過,不能稱為中日交往,只能說我們有人過去了 又去無會的 其他的如我在上面提到的「吳服」事情,最多也就是民間的事情 在古代,朝鮮一直是我國的屬國,也就是說,在日本人看來,朝鮮其實就是中國的一部分 朝鮮半島和日本的距離太近了,民間的往來會很多,當時中國人到朝鮮去的不論是公事、私事都不以為自己在國外 所以,中國人從朝鮮的地方和日本人民間的交流就一定很多 如果說真正的官方交流,也一定不是唐朝 而是隋朝
『伍』 歷史中共對日本關系演變
民網
2005年9月13日,自民黨在眾議院選舉中,在480個議席中獲得296個,這是15年以來,自民黨重新獲得超過半數的席位。人們不禁對戰後日本政黨政治演變、發展的規律及其對中日關系的影響產生濃厚的興趣。
一、戰後日本政黨政治演變的基本脈絡及特徵
戰後60年來,日本政黨政治大體經歷4個各具特色的發展階段:
1、政黨政治的恢復與重組。1945年10月,美國佔領當局頒布人權指令,解除黨禁,迎來了政黨復興的高潮。至1946年初,日本政治舞台上出現了多黨林立的紛繁局面。但是,戰後初期政黨蜂起的局面並沒有維持多久,便開始消散。各種政治勢力經過分化、組合後開始向兩極集聚,一個是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民主黨和自由黨,一個是代表勞工利益的共產黨和社會黨。社會黨選擇的是合法議會斗爭的道路,而共產黨則與當局對抗,曾一度處於非法地位。在戰後首次選舉中,社會黨成為第一大黨並聯合其他政黨組閣,此時兩大陣營間已經顯露出保革對立的態勢。
2、五五年體制的確立和延續。1955年10月,社會黨左右兩派實現政治統一,一個月後,保守的自由黨和民主黨合並,成立自民黨。在1958年5月眾議院選舉中,自民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而社會黨成為最大的在野黨。以此為開端,進入了保革對立的五五年體制階段,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一黨優位制。它既不同於歐美國家的多黨制,也不同於各種一黨制,而是在多黨制的條件下,自民黨長期單獨掌握政權。自民黨終能擁有超過半數的席位,社會黨很難與之抗衡。
20世紀60年代以後,主張走中間路線的公明黨出現後,形成了自民黨對壘社會黨、共產黨、民社黨、公明黨的一強四弱的模式,爭奪無黨派階層的浮動票,逐漸成為各政黨的角力場。
3、多黨聯合執政。1993年是日本戰後政治發展的轉折點。號稱萬年執政黨的自民黨因金權政治和派閥爭斗丟失了長達38年的政權,被以日本新黨為首的八黨聯合政權取代,五五年體制最終崩潰,進入了曠日持久的所謂平成戰國時代。這一時期的突出特點是政局動盪、黨派分化組合頻繁,多黨競爭加劇。10年間,首相換了7個,內閣9次改組,除了共產黨以外,幾乎所有的政黨都以不同的名義和方式參與組閣。1996年以來,經過多輪選舉後,自民黨確立了新的一黨優位制,即以自民黨為核心的多黨聯合執政。先後歷經了自-社-先、自-自、自-自-公、自-公-保以及自-公等聯合政權的框架形式。但是,自民黨已很難獲得穩定的多數,優勢政黨的地位被相對削弱。在2003年11月,日本第43屆眾議院選舉和2004年7月舉行的20屆參議院選舉中,民主黨與自民黨的差距不斷縮小,同時兩黨包攬了兩院90%以上的席位,初步形成了兩黨主導日本國內政治的發展與政策走向的格局,與之相對照的是,社民黨和日共等左翼政黨處境艱難,每況愈下,對政策的影響力日漸式微。春秋中文社區http://bbs.cqzg.cn
4、一黨優位制的重塑。2005年9月13日,日本舉行43屆眾議院選舉,自民黨贏得了296個席位,而執政聯盟的席位為327席,超過議席總數的2/3。這是自民黨時隔15年以後,重新贏得超過眾議院半數的席位,這將有助於自民黨一系列的方針、政策,預示著日本政黨政治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二、日本政黨政治演變的原因
日本政黨政治的發展、變化,有著深刻的國際和國內背景,具體地講:
1、國際環境的變化是外因春秋中文社區http://bbs.cqzg.cn
戰後初期,美國佔領當局對日本進行民主改革,使日本的政黨政治得以復興和發展,同時,美國又從其全球戰略出發,根據自己不同時期的需要,分別對保守黨和革新黨採取扶植或壓制政策,從而確定了戰後政黨制度的基本格局。冷戰期間,美蘇兩大陣營尖銳對立,反映到日本國內,就是保守政黨和革新政黨之間的矛盾始終是政治斗爭的焦點。在美國的庇護下,自民黨長期執政,保證了政局的穩定,保持了政策的持續性,為日本經濟騰飛創造了條件。冷戰結束後,國際共運遭受了嚴重挫折,表現在日本國內便是革新政黨的支持者迅速萎縮,作為與保守黨相抗衡的社會黨坍塌,日本右傾化成為主流。
2、國內政治的改變是內因
(1)社會結構變化是前提。1960年前,日本貧富差距較大,政治勢力的取向趨於兩極。隨著經濟高速發展,中間階層不斷擴大,社會結構變化的直接結果是選民出現了高學歷化、白領化的趨勢,從傳統票田脫離出去的選民有所增加,成為選舉意義上的無黨派階層。在20世紀60年代的安保斗爭後,朝野的政治斗爭的階級性開始逐漸淡化。
(2)經濟運行狀況是基礎。戰後,日本經濟發展與政局穩定相互影響。自民黨得以連續執政38年,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吉田茂政府制定的優先發展經濟的政策順應了人民的要求。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日本泡沫經濟崩潰,經濟結構性矛盾顯現,經濟長期不景氣,政治上黨派混戰,內閣不穩,政黨間的爭奪圍繞重建經濟秩序進行。當前,日本經濟有所好轉,也為小泉執政和競選營造了良好的條件。
春秋中文社區http://bbs.cqzg.cn (3)社會思潮轉向是動力。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追求大國地位、修改和平憲法和美化侵略戰爭為主要內容的右翼民族主義逐漸泛濫,成為影響政黨政治的演化和政黨體制的變革的重要因素。正是在這個背景下,1999年4月,鼓吹對外實行強硬政策的鷹派人物石原慎太郎以高票當選為東京都知事。同樣具有右翼鷹派色彩的小泉,對外政策上執行強硬路線常常獲得日本右翼勢力和民族主義者喝彩。
(4)各黨派自身變革是依據。長期以來,自民黨內派閥林立、相互牽制,政商勾結、腐敗盛行,嚴重影響了自民黨的形象和執政能力。4年前,缺乏強有力派系支撐的小泉能上台,根本原因在於其掀起了一股改革的旋風。他宣揚結構改革無禁區、打破自民黨,成功地激起了人們對他的期待和支持。其他各黨派也根據形勢的變化,對自身的組織結構、執行策略,作了相應的調整。此外,日本政界還通過改革選舉制度,制定法律、法規,來強化政黨的競爭性,確保政治人物活動的正當性和政治資金來源的合法性。
三、日本政黨政治對中日關系的影響
春秋中文社區http://bbs.cqzg.cn 在戰後相當長一段時間,日本外交決策主要依賴官僚主導和美國主導,政黨的作用並不明顯。1999年,國會決定廢除政府委員制度和政務次官制度,同時建立副大臣和大臣政務官制度,大大強化了國會的決策功能和政黨的地位。今後中日關系將更加容易受到日本政黨政治,特別是執政黨政策的影響。
1、自民黨在對華政策的制定中居主導地位。1996年以來,自民黨在聯合政權中居於核心地位,因而掌握著制訂對華政策的決策權。自民黨負責對外華的最高決策者是自民黨總裁,當前是小泉純一郎,而發揮關鍵作用的則是政務調查會及其會長。在制訂具體的政策中,自民黨外交決策組織發揮的作用具體表現在:根據決策需要收集與交換相關信息;就某項政策的具體細節進行討論並起草政策建議案;召開政務調查會全體會議,對各種政策主張進行討論,通過某項議案後,向政調審議會和總務會匯報,被認可後即成為黨的政策方針,並對各項政策進行必要的輿論宣傳。此外,還要協調各派閥的關系和主張。目前,自民黨內部在對華問題上,以小泉、中曾根為代表的勢力堅持日美同盟對付中國;以森西朗和石原慎太郎為代表的極右翼主張聯合美台,遏制中國;以加滕紘為代表的勢力主張與中美等距離外交,以謀求日本最大的利益。
2、自民黨在一定程度上受其他黨派的牽制。首先是參加聯合政權的公明黨的制約。公明黨長期以來堅持維護和平與發展的傳統,而且黨內內及創價學會內部仍有相對強大的中道力量。在對華關繫上,特別是在歷史和台灣問題上,公明黨一貫與我較為接近。在小泉參拜靖國神社的問題上,8月9日,公明黨代表神崎武法提出嚴厲警告,要求小泉在9月11日眾議院大選前不要參拜靖國神社,否則將影響兩黨的合作關系。為緩和中日關系,公明黨還提出了取代靖國神社的方案。按照這個方案,日本將建立一個有別於靖國神社、沒有宗教色彩的國立悼念設施。而在野黨則把小泉的外交失誤,當作打擊政治對手的機會。民主黨領袖岡田克也強烈批評小泉親美、親台、對華強硬的外交政策,並支持建立新的戰爭紀念場所以區別靖國神社。社會黨和共產黨也批評小泉錯誤的歷史觀和參拜靖國神社,但是由於這兩黨不斷衰退,對自民黨的影響力已大為降低。
3、社會思潮右傾化是自民黨對華強硬的民意基礎。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追求大國地位、修改和平憲法和美化侵略戰爭為主要內容的右翼民族主義逐漸泛濫,成為影響政黨政治的演化和政黨外交政策制定的重要因素。執政黨和在野黨的政策差別逐漸模糊,在對待修改憲法、自衛隊是否是軍隊以及追求政治、軍事大國等方面,民主黨與自民黨並沒有實質性的區別。據日本《每日新聞》2005年9月13日的報道,在新當選的眾議院議員中,有402人支持修改憲法,佔83.7%,而不主張修改憲法的為36人,僅佔7.5%。春秋中文社區http://bbs.cqzg.cn
當前,日本民族主義思潮和右傾化的另一個表現是從爭取與美國平起平坐,轉向承認美國的霸權地位,積極配合美國的全球戰略部署,以換取美國在中日發生諸如釣魚島、東海石油沖突時對日本的支持。這種依靠美國力量,藉助台灣問題,對中國進行防範和遏制的思想直接體現在對外決策中。小泉一再參拜靖國神社,其實在國內有相當的支持度。2004年11月,朝日新聞調查顯示,國民中認為應該堅持參拜者為38%,認為最好停止參拜的為39%,在自民黨中支持者和反對者分別是60%和24%,支持者遠高於不支持者。
四、對日外交的對策與建議
面對國際形勢和日本國內政治的新變化,我們應積極應對,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立足長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備。小泉順利過關,說明小泉政權在國內仍獲得大多數國民的認可,也預示著他將在餘下的任期內將強力推進他的各項政策,包括外交政策。在對待中國的問題上,比如參拜靖國神社、釣魚島主權、東海爭端等問題上,秉承更為強硬的政策,中日關系可能會進一步惡化。更有甚者,在日本社會發展趨於保守化、右傾化的背景下,一些極右的鷹派人物如自民黨幹事長代理安倍晉三等可能上台,中日關系將面臨更為嚴峻的考驗,對此,我們要有足夠的心理准備,沉著應對,不要奢望中日關系能在短期內好轉。
春秋中文社區http://bbs.cqzg.cn
2、堅持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基本原則。我們應要求日本政府烙守有關國際判決、國際條約,遵循《中日聯合聲明》等三個政治文件的原則,將正視和反省侵華戰爭歷史作為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和處理現實中日關系的政治基礎;在處理具體問題時,將原則性和靈活性結合起來。在涉及台灣問題、領土主權問題、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問題時,堅持原則,不拿原則作交易;在日本入常問題上,既要理解日本國民希望發揮更大的作用的願望,也要要求日本必須正視歷史問題,切實採取措施獲得周遍國家的諒解,警惕軍國主義復活。春秋中文社區http://bbs.cqzg.cn
3、積極開展政黨外交。我黨可在政黨外交四原則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開展與日本主要政黨的交往。對執政的自民黨,要利用各種途徑增進交流,比如邀請政務調查會訪華,就相關問題進行研討,宣傳我黨的政策、主張,消除誤解和隔閡等,努力鞏固和發展對華友好的派別,孤立和打擊極右勢力的干擾、破壞。對執政聯盟公明黨,要鼓勵和支持該黨在關鍵時刻發揮對自民黨外交的牽製作用。對民主黨,在提防其在台灣問題冒險的同時,發展全方位的關系,為可能民主黨執政做准備。此外,我們還不應忽視與社會黨、共產黨的交往,要鼓勵他們繼續為維護和平憲法而奮斗。
春秋中文社區http://bbs.cqzg.cn
4、大力推動民間外交。以民促官的民間交流曾經是中日關系中的一大優良傳統,後來有所淡化。我們應重新重視民間外交的作用與功能,繼續開展和實施被過去證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增進社會和文化交流,做好日本媒體的宣傳工作,依託日本的各個社會團體,採取聯誼、研討、參觀等多種形式增進日本普通國民,特別是青少年對中國的理解和親近感,讓他們在交往中感受到軍國主義的危害和中日友好的重要性。要進一步擴大與日本的經貿聯系,增進兩國的共同利益,逐步改變政冷經熱的狀況,通過密切的經濟往來,促進政治關系發展。爭取從日本內外兩方面,遏制其右傾化的蔓延。
『陸』 中國古代史,想中日雙方交往是從何時開始的在什麼朝代雙方使節往來相當密切那是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麼
1.中日邦交最早記載是漢朝.
漢朝初期,與東甌、閩越、南越等國關系尚友好。後伴隨著國力的增強,這三國的越人國家先後被滅。武帝時期,漢朝多次派使節經略西南夷,並在這些地方設立益州等郡。到東漢時期,漢朝與這些地方聯系更加緊密。漢朝與朝鮮和日本也有密切聯系。東漢光武帝時期,古日本倭奴國王遣使來漢,漢賜一枚「漢倭奴國王」金印,至今是日本的國寶。
2.邦交最高最密切的時期是隋唐時期。
中國和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兩國的交往源遠流長.公元7世紀至9世紀的隋唐時期,以日本官方派出20餘次遣隋唐使為表徵,兩國的交往出現一個高潮.日本派出"遣隋唐使"的動機不排除學習隋唐先進文化的因素,但從理性的角度深層次地分析思考,日本"遣隋唐使"是島國心態的日本為了打破封閉和孤寂,發展本土文化、擴展生存空間和加強對外聯系方面需要的物化表現形式.
遣唐使
時間: 公元七世紀初至895年
朝代: 唐代
從公元七世紀初至九世紀末約兩個半世紀里,日本為了學習中國文化,先後向唐朝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團。其次數之多、規模之大、時間之久、內容之豐富,可謂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舉。遣唐使對推動日本社會的發展和促進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結出了豐碩的果實,成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四世紀中葉,大和朝廷大體上統一了日本列島,日本國王曾多次向中國南朝政權遣使朝貢,並請求授予封號。公元589年,隋朝統一了中國,結束了自東漢末年以來中國近四個世紀的分裂動亂,社會經濟文化迅速發展。
當時日本正是聖德太子攝政,他勵精圖治,銳意改革。為了直接吸取中國的先進文化,先後向中國派出了四次遣隋使(公元600年、607年、608年、614年),這是中國和日本作為兩個統一國家正式交往的開始,也是日本統治者採取主助積極態度,派遣大型文化使團直接吸收中國先進文明的開端。遣隋使可以說是後來遣唐使的先驅。
公元618年,唐朝滅隋,建都長安(今西安)。唐帝國經濟文化空前繁榮發達,成為東亞最強大的帝國,聲威遠揚,對日本和亞洲各國都有巨大吸引力。而日本通過四次遣隋使,朝野上下對中國文化更加仰慕嚮往,出現學習模仿中國文化的熱潮。623年。遣隋留學僧惠齊、惠日等人在留學中國多年後回國,同天皇報告大唐國是法律制度最完備的國家.建議派使節赴唐學習。為了實現更加直接有效地學習唐朝先進制度和文化的目的,日本政府決定組織大型遣唐使團、派遣優秀人物為使臣,並攜帶留學生、留學僧去中國。
公元630年,舒明天皇終於派出了第一次遣唐使,從630-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間,奈良時代和平安時代的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其中任命後因故中止者三次,實際成行的十六次。但是有一次僅抵朝鮮半島的百濟國,有兩次是作為送回唐朝專使的「送唐客使」,另有一次是因入唐日使久客末歸而特派使團前往迎接的「迎入唐使」。因此實際上頁正名副其質的逍唐使是十二次。
這十幾次遣唐使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初期:公元630一669年,共任命七次。使團規模較小,船隻一、二艘,成員一、二百。航線走沿朝鮮半島沿岸的北路,目的主要是為了學習唐朝的制度。
中期:公元702一752年,是極盛時期,共任命成行四次。使團規模擴大,每次達五百多人,分乘四舶,收獲成果也最大。航線大多是經南方諸島的南島路。為了全面深入學習盛唐文明,實現全盤唐化,有大批留學生、留學僧長期留唐。
後期:公元759一874年,是漸衰期,共任命九次實際成行僅六次。此期唐朝經安史之亂逐漸衰敗,因此日本學習唐朝的熱情有所降低,使團規模縮小,留學生、留學僧留唐時間也減少成一、二年。航線主要是直接橫渡東海的大洋路。
遣唐使團的規模初期約一、二百人,僅一、二艘船,到中、後期規模龐大,一般約五百餘人,四艘船,最多是838年第十八次竟達651人。使團成員包括大使、副使及判官、錄事等官員,還有文書、醫生、翻譯、畫師、樂師等各類隨員和工匠水手。此外,每次還帶有若干名留學生和學問僧。
日本朝廷選拔的使臣大多為通曉經史、才幹出眾而且漢學水平較高、熟悉唐朝情況的第一流人才。甚至相貌風采、舉止言辭也不同凡響,就是隨員也至少有一技之長,至於留學生與學問僧也均為優秀的青年,有的在留學前已在國內嶄露頭角,學成歸來一般均有一定建樹。日本政府之所以精選這樣強大陣容的遣唐使團,就是為了更好地吸學生活,賜物幾乎與副使相同。遣唐使一旦安全回國,立即奏報朝廷,進京後舉行盛大歡迎儀式。使臣奉還節刀,表示使命完成,天皇則為使臣晉級加官,賞賜褒獎,並優恤死難者。
遣唐使團在中國受到盛情接待。唐朝有關州府得到使團抵達的報告後,馬上迎進館舍,安排食宿,一面飛奏朝廷。地方政府派專差護送獲准進京的使團主要成員去長安,路途一切費用均由中國政府負擔。遣唐使抵長安後有唐廷內使引馬出迎,奉酒肉慰勞,隨後上馬由內使導入京城,住進四方館,由監使負責接待。按著遣唐使呈上貢物,唐皇下詔嘉獎,接見日本使臣,並在內殿賜宴,還給使臣授爵賞賜。
遣唐使臣在長安和內地一般要逗留一年左右,可以到處參觀訪問和買書購物,充分領略唐朝風土人情。遣唐使歸國前照例有餞別儀式,設宴暢飲,贈賜禮物,珍重惜別。唐朝政府除優待使臣外還給日本朝廷贈送大量禮物,表現了泱泱大國的風度。最後遣唐使一行由內使監送至沿海,滿載而歸。
逍唐使的貢獻首先是引進唐朝典章律令,推動日本社會制度的革新。遣唐便在長安如飢似渴地考察學習,博覽群書,回國後參與樞要,仿行唐制,如「大寶法令」即以唐代律令為規范制定的。還仿效唐朝教育制度,開設各類學校教授漢學,培番人才。818年,峰峨天皇根據遣唐使菅啻原清公的建議,下詔改走禮儀,並命「男女衣服皆依唐制」(《大日本史》卷123)連歷法、節令、習俗也盡量仿效中國。
其次是汲取盛唐文化,提高日本文化藝術水乎。遣唐使每次攜回大量漢籍佛經,朝野上下競相贊寫唐詩漢文,白居易等唐代著名詩人的詩集在日本廣泛流傳。留唐學生僧人還借用漢字偏旁或草體創造出日本的假名文字。遣唐使還輸入唐朝書法、繪畫、雕塑、音樂、舞蹈等藝術,經過消化改造,融為日本民族文化。
甚至圍棋等技藝和相撲、馬球等體育活動也是從唐朝傳入的。遣唐使團中常有日本畫師、樂師以至圍棋高手赴唐訪師學藝、觀摩比賽。
遣唐使於公元895年廢止,其原因除了唐朝政局動盪不安以外,還有經過二百多年的吸引移植唐代文化,以基本上完成改革。並在基礎上開始萌生俱有日本特色的國風文化,因此對中國文化學習的需求已不那麼迫切。而且每次遣唐使耗費巨大,加上路程艱辛,也令使臣視為畏途。而唐朝赴日貿易也不斷增加,也彌補過去靠遣唐使解決對唐貨的需求。因公元894年宇多天皇接受了已任命而未出發的第十九次遣唐大使的奏請,於次年正式宣布停派遣唐使。
3.密切的原因是因為中國那時候是世界的中心,長安是世界的心臟,天堂。李世民是世界的天可汗。
唐代日本派赴中國的使節團。唐朝代隋以後,日本沿襲遣使入隋的舊制,繼續派出遣唐使。630年(日本舒明天皇二年,唐貞觀四年)第一次遣使,最後一次在838年(即日本承和五年,唐開成五年)。894年(日本寬平六年,唐干寧元年)又准備派遣,已經任命,由於菅原道真諫阻,遂從此正式停止遣唐使。從630年到894年,二百六十餘年間,除三次任命而未成行外,抵達長安的日本使臣,兩次是送唐使臣回國,一次迎遣唐使歸日本,正式的遣唐使計有十二次。使團官員是正使、副使、判官、錄事。使團成員除約半數的舵師、水手之外,還有主神、卜部、陰陽師、醫師、畫師、樂師、譯語、史生,以及造舶都匠、船師、船匠、木工、鑄工、鍛工、玉工等各行工匠。隨行有長期居留的留學僧、留學生和短期入唐、將隨同一使團回國的還學僧、還學生。還有從事保衛的射手。初期使團共二百餘人,乘船兩艘,以後增為四艘,人數增至五百餘人,但其中只有少數主要成員被允許進入長安。
遣唐使在難波(今日本大阪)登舟,通過瀨戶內海,從博多(今日本福岡)出發。從 7世紀30年代到70年代,約四十年間,航線採取北路,即沿朝鮮半島西岸北行,再沿遼東半島南岸西行,跨過渤海,在山東半島登陸,再由陸路西赴洛陽、長安。這條航線大部分是沿海岸航行,比較安全,船隻遇難情況較少。以後新羅滅百濟、高句麗,統一半島,與日本關系一度不甚融洽。於是遣唐使船在7世紀70年代到8世紀60年代這一百年間,改取南島路,即由九州南下,沿南方的種子島、屋久島、奄美諸島,向西北橫跨中國東海,在長江口登陸,再由運河北上。這條航線主要航行於渺茫無邊的東海上,難以靠岸,危險較大。北路和南島路都需航行三十天左右,甚至更長時間。8世紀70年代以後,直到停止遣唐使前,航線改取南路,即由九州西邊的五島列島徑向西南,橫渡東海,在長江口的蘇州、明州一帶登陸,轉由運河北上。這條航線所需時間較短,一般十天左右,甚至三天可達,但風濤之險基本上與南島路相同。
遣唐使的目的在於向中國學習,吸取唐朝文化,因而很重視使團人員的選拔,特別是大使、副使、判官、錄事等官員。如高向玄理、吉備真備曾長期在中國留學;不少成員是文章博士,山上憶良、小野篁、菅原道真更是有名的文學之士(後二人受命而未成行)。有兩家父子先後被任命為使臣,也是由於具有教養和經驗,利於向唐朝學習。隨行的留學生,如阿倍仲麻呂(晁衡)與詩人李白、王維結下深厚友誼,歸航受阻,留唐官至秘書監。橘逸勢被唐人目為秀才。入唐的醫師、樂師、畫師,和各行業的工匠,也都在自己行業中具有根柢,受到唐人推重,同時也從唐人獲益。遣唐使大量輸入中國經史子集各類典籍,中國文化風靡日本封建社會上層,滲透到思想、文學、藝術、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面。正倉院所藏大量唐代文物,是遣唐使輸入的中國物質文化。遣唐使對唐的贈品,和唐朝的答禮,實際是兩國之間互通有無的貿易。
入唐留學生姓名可考的只二十餘人,而隨遣唐使及商船入唐僧人,見於文獻的達九十餘人。他們在中國巡禮名山,求師問法,帶回大量佛經、佛像、佛具等,同時傳入與佛教相關聯的繪畫、雕刻等,對促進日本文化的發展起了作用。最澄、空海分別創立了日本的天台宗和真言宗,並且仿效唐朝,開創了日本佛教在山嶽建寺的風氣。空海所著《文鏡秘府論》、《篆隸萬象名義》,圓仁留唐十年的日記《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是研究中國和日本的文藝批評、文字學和歷史的重要文獻。
遣唐使回日,唐朝有時派遣「送使」同去。由於航行艱險,他們往往居留下來,歸化日本。如沈惟岳、袁晉卿等,見於日本史書的有十餘人,都在日本朝廷任職。唐朝僧人也有隨遣唐使赴日的,最著名的是東渡傳授戒律的鑒真。隨遣唐使船到日本的,還有天竺、西域、南海的人,不少受波斯、印度影響的唐朝文物,也輸入日本。絲綢之路東端延至日本,遣唐使也是有作用的。
日本派遣遣唐使,財力負擔很重。從任命使臣到出發,需准備兩三年,包括造船,籌辦禮品、衣糧、葯物、薪俸、留學生和留學僧在唐費用等等。採取南島路和南路時,還不掌握季候風規律,海上驚濤駭浪,隨時會把船裂為兩截。幾乎往返途中總有船隻遇難,只有一次來去平安。因此,遣唐使不僅出發前禱告神佛,航行中還祈禱佛教的觀音、神道的住吉大神以至新羅神。受命為遣唐使雖是榮譽,也有人怕危險而畏縮不前。採取北路時,遣唐使平均約七年半一次,以後由十二年半到二十年一次。838年以後,經過五十五年才考慮派遣,最後終於停止。這固然與日本吸取唐文化趨於飽和,和唐朝之日益衰落有關,同時,也由於負擔沉重和航行艱險。9世紀以後,往來中日之間的唐朝和新羅商船大為增多。唐朝商船掌握季候風規律,一般七月間乘西南風赴日,三、四月或八月乘東北風返回。這些商船航程需時較短,遇難可能較少,往來的間隔也較短。因此出現不少短期勾留的還學生,如日僧惠萼在 9世紀中葉曾三次來往中日之間。遣唐使雖然停止,並沒有妨礙中日文化繼續交流。
『柒』 求中日交流歷史梳理
三國時期:日本邪馬台時代,邪馬台女王卑彌呼派遣使者出使曹魏,受到魏國皇帝曹丕的封賞,是中日交流最早的記錄。
唐朝: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來中國求學發展,這些遣唐使者回國後幫助統治者建立了日本的政治制度,並影響了日本的文化,日本大化改新就是依據唐的制度來改革的
鑒真東渡,將中國的文化帶到了日本,促進了中日交流
元朝:忽必烈攻打日本,因兩度遭遇台風全軍覆滅。
明朝:元朝末年開始,由於日本戰亂,許多武士逃離到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形成強盜勢力,被稱為倭寇,多次騷擾我國沿海,到了明朝中期,勢力更為龐大,明朝大將戚繼光訓練軍隊,消滅了倭寇,保證了東南沿海的安定
明朝中後期,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發動兩次旨在佔領朝鮮,侵略中國的戰爭,史稱壬辰戰爭,明朝派出軍隊與朝鮮軍隊共同大敗日本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清朝戰敗,簽訂馬關條約,日本佔領遼東半島和台灣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簽訂辛丑條約
1931-1945,抗日戰爭
1972年,田中角榮訪華,中日建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