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的總和講什麼

歷史的總和講什麼

發布時間:2022-07-10 12:50:44

Ⅰ 人類歷史上百萬年的總和用了什麼的方法

在20世紀一百年的時間里,人類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獲得那麼多奇跡般的,出乎意料的發現和發明。
類的歷史是復雜而殘酷的,從自由平等的原始社會演變成奴隸社會,這是生產剩餘價值孕育了奴隸主,統治文化從此時開始,從相互殘殺的奴隸社會。

Ⅱ 歷史是什麼、為什麼學l歷史

北大教授講解學習歷史的意義 兩千多年前古希臘的歐幾里得講授幾何學,有學生問他這學問能帶來什麼好處?歐氏叫僕人給他一塊錢,還諷刺道:這位先生要從學問里找好處啊!哲學家維特根斯坦臨終時回顧了自己的一生思考,隨後告訴人們:我度過了美好的一生。作家王小波在他的《我的精神家園》裡面提到,他的大學數學老師對他們說,我所教的數學你們也許一生都用不到,但我還是要教,因為這些知識是好的。王小波為此而深深感動了, 我也為此而感動。我也想說,歷史知識是好的。史學是許許多多學問中的一種,它也跟各種學問一樣,使我們聰明,給我們快樂。
靠歷史知識能不能掙來錢,或者能不能贏得什麼領導的惠顧垂青,都不是史學自身的價值所在。就算有人能用歷史弄到很多別的東西,依然如此。史學僅僅是一門學術。它既有科學的精深嚴謹,又像藝術一樣美妙動人。古希臘神話的九位繆斯(文藝女神,Muse)中,居首的是克萊奧(Clio),她是一位司歷史的女神。史學的藝 術魅力,在人類社會中確實是永恆的。這魅力並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從根本上說,了解歷史,是人類精神生活的固有方面。
德國哲學家文德爾班說過,"人是有歷史的動物";英國史學家卡來爾也曾談到,"有些原始部族在算術上甚至數不到五,但是也有其歷史。"即使是很原始的部族中,也往往有專門講述歷史的人,盡管講述的內容充滿了神話傳奇。史學的起源,幾乎和人類社會一樣古老。傳說中國在黃帝時就有了史官,包括發明文字的蒼頡。比較能確定的早期史官大概有兩種,一種是背誦史實和系譜的瞽蒙,他們大概更古老一些;另一種是用文書記事的史官。
在古羅馬政治學家西塞羅看來:"一個人如果對自己出生以前的歷史毫無所知的話,這個人就等於沒有長大。"動物就沒必要知道自己的歷史,這對它們的生活沒有什麼意義。但人類有精神生活、有自我認識的需要,而人性是由歷史和傳統所塑造的。人類自我認識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訴諸歷史。科林伍德有言:"嚴格說來,沒有人性這種東西,這一名詞所指稱的,確切地說,不是人類的本性而是人類的歷史。"雅斯貝斯的一段話也說得很好:"對於我們的自我認識來說,沒有任何現實比歷史更為重要了",它顯示了人類最廣闊的境界,提供著生活所依據的傳統,指點我們用什麼標准來衡量現世,解除"當代"所施加的無意識的束縛,"教導我們要從人的最崇高的潛力和不朽的創造力出發來看待人"。
割斷了數千年的深厚文明,只有"當代"而無"歷史",我們的世界就只是個單薄貧乏的平面。但人類不是這樣的,人類的生活有一個千萬年的縱深。人們要了解古往今來各種各樣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態,了解各時代、各民族對真善美、假惡丑的不同理解。人類一代一代地積累著這些知識和看法,正是它們的總和塑造了人的特質、人類的形象,使我們得以突破"當代的束縛",知道了我們正在做的是什麼,我們應該做的是什麼。
尤其是中國人,他們擁有強烈厚重的歷史感。歷史有如一條奔流不息的長河,溝通了過去和未來。個體生命匯入這條長河才能獲得永恆,"名垂青史"幾乎是人生的最大成功,為了"留取丹心照汗青"賢人們寧肯捨生取義。人們習慣於在歷史中尋找自我:君主效法堯舜,大臣自比諸葛,武將則追蹤岳飛。浩如煙海的史籍之中,潛藏著中華民族的文化氣質,凝聚著他們對宇宙、社會和人生的特有看法。
史學就是這樣一門學術,人類生活中有它的一席之地,會有一些人投身其中而以之為事業,也會有人關注他們的思考和探索。從事學術不比其他行當更高貴,但也並不更低微;史學不比其它的學科更高明,但也並不更低微。當然,學歷史多少需要一點兒"傻氣",因為得付出"機會成本"、犧牲另一誘惑,所以優秀的歷史學者,較多出自淡泊執著的人。然而他們為什麼執著於此?追尋悠久漫長的文明歷程,洞察人群進化的內在奧秘,感受千百年的苦難和歡歌,審視千百年的坎坷和輝煌,以至從一片甲骨發現了一個古國的存在,由一塊碑文澄清了一場戰爭的過程......是這些吸引了他們,足以使他們執著於此嗎?
而我們該由怎樣的態度,開始學歷史呢?我建議,別把歷史學習看成就業求職的培訓,在北大歷史系學習不該如此。史學提供一種特有的訓練,我們從一些看似枯燥艱澀的東西開始,逐漸去領會一種學術的境界,去掌握一種求真的技能,去積累一種貫通今古的智慧、去培養一種對人類命運的關懷。那理性和良知的訓練,才是使人終身受益的東西,也是我們的校園為什麼會成為"精神家園"的東西

Ⅲ 歷史的總和好看嗎 歷史的總和怎麼樣

比利時冷門佳片。愛因斯坦說過,對於他們搞物理的,過去現在未來沒啥分別,時間是一種幻覺。俺腳著這就和佛家講的很接近了。妄想改變過去和妄想改變未來的人都差不多,貪唄。所以,要遠離顛倒夢想。

Ⅳ 如何理解「歷史是一切文化的總和」這句話

這個觀點是不正確的。這個對歷史的定義,將歷史與文化劃了等號。
很明顯,歷史與現實相對。文化與經濟、政治相對。
廣義歷史,指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很明顯,自然史,就不是文化的范疇。

Ⅳ 中國歷史的定義是什麼

中國歷史悠久,從盤古、女媧、後羿等神話時代算起約有5000年;從三皇五帝算起約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約有近4100年;從中國第一次大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秦朝算起約有兩千年。中國歷經多次演變和朝代更迭,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經濟、文化、科技世界矚目。從中國史前時期炎黃二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公元21世紀,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東周推進了生產發展和社會變革,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公元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帝國—秦朝,西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魏晉南北朝時,中國陷入分裂割據局面,五胡亂華期間,異族融於中國趨勢加強,諸多民族在分立政權的沖突中逐漸匯聚。隋唐時期,中央與邊疆少數民族聯系更為密切,經濟繁榮、科技文化高度發展。兩宋時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經濟、科技發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時期,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明末出現資本主義萌芽。19世紀,清朝閉關鎖國政策阻礙對外交流,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Ⅵ 世界史的內容

世界史世界史,一般是指有人類以來地球上歷史的總和,雖然世界歷史本身早在人類文明出現後就出現,但人類一直到近現代才真正用這個概念來研究和述說歷史。
「世界史」概念和研究的演變
古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所著歷史一書,雖然實際只記述地中海、西亞等地中心的地區,但其目標即在寫一部世界的歷史,是目前所知較早具有世界史觀念的著作。在東方中國歷史著作如司馬遷的史記,以中國為中心,旁及四夷,但也可大致代表當時中國人所知的世界。
中世紀以後,西方史學受到基督教影響,開始有將全世界視為統一的,將世界歷史作為走向天國歷程的觀念出現,最明顯所此影響的艾克哈德的《世界編年史》,可以說是最早的一本「世界史」著作。
但早期的「世界史」不可能記述本身文明之外的歷史,因此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史,則必須要近代地理大發現以後才可能逐漸出現。但早期受文藝復興的人文思潮影響,是先開始對各地區而不是整體的世界歷史發生了興趣,而啟蒙運動促成西方真正對於全世界的歷史發展產生興趣,到十九世紀史學更進一步發展,並形成許多解釋世界歷史的理論,雖然當時對於世界史的了解,常是西方中心而進化史觀式的,但是已是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歷史。
這種世界史的概念也在西方向外發展的過程中影響到世界各地,如日本在19世紀 末開始發展世界史的研究,中國知識分子也開始對世界歷史感到興趣。但在西方,一直到20世紀晚期,西洋史仍然一直是學術主流,直到1980年代,以來,打破西方中心的努力下,歐洲以及美國的歷史課程主流,才開始由西洋史轉向世界史。 [編輯本段]世界史四言記憶法四大發明,進步杠桿。技術進步,分工擴展。城鎮增多,關系改變。庸佣不同,性質迥然。地中海岸,萌芽出現。
新航路開,有其根源。商品經濟,貨幣貪婪。商業危機,道路阻斷。為去東方,起錨開船。西葡兩國,率先揚帆。
遠達印度,達氏航船。哥氏船隊,大洋彼岸。麥船環航,證實地圓。新路開辟,意義深遠。商價革命,資義發展。
白人上岸,兇相畢現。燒殺搶劫,貪得無厭。亞非拉美,沉重災難。原始積累,手段野蠻,世界形勢,由此改變。
文藝復興,意為首源。人文主義,集中表現。強調人行,反對神權。面向現實,尊重實踐,自然科學,重大發展。
天主教會,封建集團。神職人員,腐敗貪婪。宗教改革,新教出現。革命旗幟,飄揚荷蘭。首次資革,發展領先。
英處中線,海外利便。制呢利大,養羊地圈。新的階級,實力發展。斯氏王朝,君主制專。引發革命,為鎮籌錢。
新會召開,限制王權。查理一世,挑起內戰。處死國王,共和創建。克倫威爾,獨掌大權。王朝復辟,反攻倒算。
政壇分化,兩大集團。輝格托利,聯合政變。光榮革命,新主威廉。為限王權,權利法案。統而不治,君主立憲。
資本發展,藉助王權。法俄普奧,順勢改變。重商主義,加強集權。打擊分裂,削弱特權。增強國力,對外擴展。
為爭利益,西歐混戰。英法西葡,再加荷蘭。英國取勝,殖民霸權。搶劫掠奪,肆無忌憚。種族滅絕,販奴黑船。
理性陽光,驅散黑暗。自由平等,消滅特權。開明專制,分立三權。社會契約,人民主權。啟蒙思想,直指封建。
法國社會,等級森嚴。啟蒙運動,輿論宣傳。第三等級,限制王權。人民起義,監獄攻佔。掌權派別,君主立憲。
制憲會議,最高機關。改造舊制,人權宣言。頒布憲法,對外宣戰。國王賣國,再起雲煙。攻佔王宮,推翻立憲。
吉倫特派,掌握政權。國民公會,瓦密大戰。一共創建,國王頭斷。物價飛漲,復辟危險。反對限價,也被推翻。
雅各賓派,力除封建。農民獲地,支持政權。全面限價,懲治疑嫌。抗擊外敵,全國動員。形勢好轉,一七九三 。
內部分裂,熱月政變。法國革命,歷時五年。人民群眾,力挽狂瀾。規模巨大,歐洲震撼。革命思想,不斷外傳。
熱月黨人,政如鞦韆。軍人上台,霧月政變。一八零四,稱帝加冕。財政改革,頒布法典。發展教育,對外征戰。
前期帝國,強盛空前。後期戰爭,性質改變。征俄慘敗,財政困難。萊比錫役,民族之戰。帝國輔網,波旁掌權。
北美拓殖,總共十三。交往密切,共同語言。民族形成,亞美利堅。英國壓迫,阻礙發展。積極斗爭,傾茶事件。
費城會議,決心更堅。來剋星頓,槍聲一片。大陸會議,獨立宣言。薩拉托加,形勢改變,贏得獨立,建設政權。
制定憲法,分配職權。總統國會,最高法院。雖為民主,局限難免。種族歧視,奴制依然。獨立戰爭,性質兩面。
西葡殖民,廣建庄園。加緊搜刮,矛盾日尖。美國鼓舞,啟蒙宣傳。西葡衰落,提供條件。拉美風暴,海地開端。
西屬拉美,驅逐殖官。多洛雷斯,呼聲震天。波利瓦爾,由北向南。聖馬丁軍,配合南面。紛紛獨立,多個政權。
德川幕府,天皇無權。幕藩體制,武士特權。閉關鎖國,與世隔斷。高麗大將,改號朝鮮。朋黨倭寇,內憂外患。
資本積累,資制創建。圈地運動,市場擴展。需求增加,手工有限。交通革新,工廠出現。蒸汽時代,機器生產。
美法同時,一快一慢。工業革命,影響深遠。技術進步,社會改變。自由主義,經濟概念。密切聯系,商品價廉。
歐洲大陸,恢復封建。英國分贓,鞏固霸權。神聖同盟,高壓手段。專制加強,資產無權。爆發革命,體系崩坍。
資義發展,暴露弊端。經濟危機,矛盾體現。工人運動,三大來源。科學理論,發表宣言。馬恩合作,戰斗並肩。
指導工運,蓬勃發展。世界危機,矛盾凸顯。國際共運,新的階段。巴黎公社,工人政權。偉大嘗試,提供經驗。
領土擴張,太平洋岸。西進運動,促進發展。兩種經濟,工商奴園。發展迅速,矛盾日尖。奴隸存廢,是其焦點。
總統選出,亞伯拉罕。南方結盟,發動叛亂。宅地之法,解放宣言。南北統一,結束內戰。黑白不等,歧視依然。
沙皇俄國,落後封建。農奴制度,危機連連,亞歷山大,廢奴令簽。農奴解放,高價出錢。重要轉折,加快發展。
四分五裂,阻礙發展。統一大業,由普承擔。鐵血宰相,戰爭手段。完成統一,格局改變。侵略成性,軍國習慣。
撒丁王國,君主立憲。渴望統一,謀求發展。兩加兩路,統一實現。封建頑固,缺乏資源。資義發展,重重困難。
幕府晚期,社會巨變。外國叩關,人民不滿。倒幕力量,西南強藩。明治天皇,鞏固政權,明治維新,振興實現。
加強集權,廢藩置縣。四民平等,廢除特權。土地私有,興業殖產。推行徵兵,積極備戰。文明開化,西學東漸。
原料掠奪,市場搶占。廉價商品,炮利船堅。殖民體系,中期初建。亞非拉美,飽受災難。經濟破壞,喪失主權。
亞洲風暴,烽火連天。反封反殖,規模空前。巴布焦土,平分共產。印度民族,維護尊嚴。打擊侵略,成為頂點。
電氣發明,應用廣泛。內燃機車,遠洋輪船。電報電話,通訊手段。化學工業,促進發展。前後對比,以下特點。
緊密結合,科學貢獻。速度較快,同時開戰。交叉進行,日本明顯。生產資本,集中壟斷。局部調整,適應生產。
美德較快,英法緩慢,日俄落後,殘余封建。資本輸出,瓜分畢完。世界體系,最終創建。帝國主義,過渡實現。
帝國侵略,殖民災難。亞洲覺醒,領導改變。非洲翻地,英勇抗戰。拉美革命,任務兩面。驅逐外侵,拆散地產。
理論傳播,政黨廣建。第二國際,巴黎創建。內部派別,左中右三。修正主義,錯謬之言。列寧主義,科學論斷。
發展失衡,爭奪霸權。三對矛盾,兩大集團。薩拉熱窩,引發大戰。帝國爭奪,塞族保權。三條戰線,三大階段。
俄國革命,退出大戰。德國投降,歷時四年。經濟破壞,倒退多年。四國解體,革命不斷。近代史上,重大事件。
補充:
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在1914—1918年,它是帝國主義國家兩大集團為重新瓜分世界、爭奪勢力范圍和霸權而進行的首次世界規模的戰爭。它在世界軍事發展史上處於劃時代的地位。
這次大戰是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面臨危機的產物,是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發展不平衡的結果。德國早在1879年就與奧匈帝國結成反對俄、法的軍事同盟,1882年義大利加入這個同盟,從而形成了一個侵略性的軍事政治集團,稱「三國同盟」(即同盟國)。俄、法對此很快作出反應,1891~1893年建立了俄法聯盟,英國隨後加入,形成了協約國。這樣,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就為重新瓜分世界、爭奪殖民地而展開了激烈斗爭。1914年6月28日,奧國皇儲斐迪南大公這為竭力想吞並塞爾維亞的軍國主義分子,攜同妻子到波斯尼亞檢閱軍事演習,在薩拉熱窩遭到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的暗殺。這次事件成了戰爭的導火線。7月28日,奧國對塞爾維亞宣戰。把塞爾維亞視為爭霸前哨的俄國於7月30日宣布總動員。8月1日、3日,德國分別向俄、法宣戰,因為比利時拒絕接受德軍通過本國領土的最後通牒,俄國同時向比利時宣戰。英國曾要求德國維護比利時的中立,遭拒絕後於8月4日對德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就這樣打了起來。前後捲入戰爭的有六大洲的33個國家,15億人(占當時地球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大戰期間大約有7000萬人被動員參軍。
大戰開始後,歐洲大陸上出現了三條戰線:西線,從北海延伸到瑞士邊境,由英、法、比、三國軍隊對德作戰;東線,北起波羅的海,南至羅馬尼亞,由俄軍對德、奧作戰;另外有巴爾干戰線,由塞爾維亞軍對奧軍作戰。戰爭在陸上、空中、海上和海下同時進行,戰場遍及歐、亞、非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平洋等海域。歐洲特別是法國是決定全局的主戰場,海上以北海為主戰場。各主要交戰國的戰略方針的共同點是:片面強調戰略進攻,輕視防禦;企圖依靠一兩次總決戰決定勝負;立足於依靠戰前物資儲備打短期戰爭。
戰爭第一年(1914年),速決戰計劃即遭破產。在歐洲戰場上,德軍同英法聯軍進行了「1914年邊境之戰」,法軍南撤。德軍推進到巴黎以東的馬恩河地區,遭到法軍大規模反擊(史稱「1914年馬恩河會戰」),德軍退至埃納河一線。9、10月間,為相互迂迴對方的翼側,進入法國北部地區的德軍河英法聯軍實施連續機動,直到海岸方止。(史稱「奔向大海作戰」)。至11月,整個西線從運動戰轉入了陣地戰。這一年,由於土耳其的參戰,近開辟了新戰場;8月23日,日本對德宣戰,出兵佔領中國山東,出現了遠東戰場。英德海軍的主要戰役是北海的兩次赫爾戈蘭海戰(8月,11月)和南大西洋的福克蘭島海戰(12月)。
1915年,各參戰國由於後備兵員和後勤保障發生嚴重問題,被迫將國民經濟納入戰時軌道。戰爭重心由西線轉到東線。俄軍同德軍之間先後進行了東普魯士冬季戰役(1~2月)、咯爾巴阡冬季戰役(1~3月)、果爾利策進攻戰役(5月),俄軍損失慘重,德軍乘勝深入俄境,但未能迫使俄軍退出戰爭。9~10月,整個東線也從運動戰轉入陣地戰。5月,義大利從同盟國轉入到協約國,在奧匈東南開辟了新戰區。10月,保加利亞加入同盟國之後,德奧保聯軍以優勢兵力佔領了塞爾維亞。
1916年,戰爭重新再次轉入西線。德局對法軍實施了「凡爾登戰役」(2~12月),英法聯軍則對德實施了「松姆河戰役」(6~11月)。東線俄軍的西南方面軍對奧匈軍也發動了大規模進攻(6~8月),5月31日至6月1日,英德海軍主力在日德蘭半島以西進行了整個大戰期間規模最大的一次海戰。從這一年開始,同盟國開始喪失戰略主動權。
1917年,德國被迫在東西兩線轉入防禦,同時在海上開展「無限制的潛艇戰」,給英法海運造成極大困難。法軍在埃納河地區對德實施「尼維爾攻勢」(4~5月),法軍損失慘重,英軍單獨對德連續發動進攻,穩住了法國。9月,德國發動「里加戰役」,這是東線最後一次大規模軍事行動。11月7日,俄國爆發十月革命,以列寧為首的蘇維埃政府宣布退出戰爭。在義大利戰線,德奧聯軍實施了「卡波雷托戰役」(10~11月),迫使意軍全線後撤。同年4月,在交戰雙方都陷於困境的情況下,美國伺機加入協約國一方。8月,中國北洋軍閥政府也在協約國帝國主義推動下對德奧宣戰。
1918年,協約國發動總攻,同盟國土崩瓦解。7至9月,西線的英法軍接連拔除了德軍防線上的三個突出部。9月26日,協約國發動總攻。至11月,同盟國中的土、保、奧、匈先後投降。11月11日,德國也被迫投降。歷時四年又三個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遂以協約國的勝利告終。
大戰給世界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戰爭期間,被擊斃和因傷致死的總計達850多萬人,負傷的有2000多萬人。交戰雙方直接戰費約為1863億余美元。
大戰為革命創造了客觀前提,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蓬勃高漲。1919年~1920年舉行了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分贓會議——巴黎和會,作為協約國的一員的中國在會上成了列強宰割的對象,日本勾結英法美等國,妄圖迫使中國承認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予日本,因而激起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導致偉大的「五四」運動。
大戰揭示了戰爭對經濟和後方的巨大依賴性。戰爭中,飛機、坦克、潛艇和毒氣等新式武器開始大量裝備部隊,並首次出現了集團軍群(方面軍)戰役。大戰的經驗對戰後20年各國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總體戰、閃擊戰、坦克制勝論、空軍制勝論以及依靠堅固戰略防禦工事制勝等各種軍事理論的出現,都是從不同角度總結這次大戰經驗的結果。
著名戰役:馬恩河戰役 凡爾登戰役 索姆河戰役 [編輯本段]第二次世界大戰簡介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1945年)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所進行的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造成破壞最大的全球性戰爭。
戰爭最高峰時期,全球有60%的國家參戰,戰火遍及亞洲、歐洲、美洲、非洲及大洋洲五大洲;交戰雙方同時也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及北冰洋四大洋展開戰斗。二戰的交戰雙方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法國等國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與以德國,日本,義大利等國組成的法西斯國家軸心國集團。
盡管在1939年9月前,中國的抗日戰爭,衣索比亞的抗意戰爭等反法西斯的抵抗已經開始,但一般認為戰爭從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國投降而告結束。
二戰對人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戰爭所帶來的血腥殺戮,所造成的巨大破壞,長久的反映在戰後人類的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戰爭的結果使得法西斯這一人類社會的毒瘤被鏟除。戰後世界的政治,經濟格局很大程度上是戰爭結果所帶來的。在軍事領域,戰爭發展了現代軍事技術,並產生了大規模使用裝甲部隊進行作戰的主要方式,同時,戰略轟炸也成為一種直接影響戰爭結局的重要軍事手段,戰爭後期,核武器第一次投入戰爭並體現了其巨大的殺傷力。二戰的結果充分證明,在現代技術條件下,戰爭的勝負與交戰雙方的科技實力,經濟實力,工業技術水平,人員素質有著直接的關系。二戰也對軍事武器的發展起到了重大推動作用,雷達,噴氣戰斗機,火箭及導彈,電子計算機,核武器等高科技武器都在戰爭中投入使用並發揮了重大作用。而這些軍事領域的突破又直接催生了戰後人類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在這場血腥的戰爭中,無辜平民的傷亡是歷史上最慘重的,其中包括了納粹德國針對猶太人和其他東歐人種的大屠殺、日本對無數中國與朝鮮平民的屠殺,以及戰爭末期盟軍針對德國與日本境內民用目標的轟炸。第二次世界大戰總共導致了全球5千萬人的死亡,超過歷史上任何一次戰爭。
著名戰役:不列顛之戰 偷襲珍珠港 中途島之戰 斯大林格勒會戰 諾曼底登陸戰 攻克柏林

Ⅶ 人們常說上下五千年,這五千年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算的

其實我們所說的上下五千年是沒有一個具體的劃分階段的,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也只是一個泛指,代表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很悠久了。具體從什麼時候算起,說法也是不一的。

上下五千年是指中國五千年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 沒有一個具體的年代劃分。但最令人信服的說法是上下沒有具體的時間界限概念,只是一個形容詞,是中國歷史的總和。就像編纂《史記》一樣,司馬遷時期不是「五千年」這個說法,而是以「黃帝,邵甸之子,姓公孫,姓宣元」為起始點的。

總而言之,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源遠流長,是我們文明的不斷延續。我們要繼承和發揚我們五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

Ⅷ 什麼是歷史為什麼叫歷史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Ⅸ 為何說歷史是人類活動的總和

因為有了人,人發了文字,記錄了自己的活動軌跡及對大自然的體悟,所以說歷史就像一本書,每一頁都帶著人類的活動

閱讀全文

與歷史的總和講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2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