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百家姓"劉"的由來和歷史上姓劉的偉人
一、起源
1、源於姬姓的劉氏形成於春秋時期,系以邑為氏,出自今河南偃師。
2、最早的一支來源於祁姓,是帝堯的後裔,形成於夏朝後期,出自今河南魯山。祁姓之劉有同出一源的兩支:一支直接出自劉累,形成於夏朝;一支出自劉累後裔士會,形成於春秋初期。
3、外族的改姓:賜姓,項羽的叔父項伯,因在鴻門宴對劉邦有救助之功,劉邦賜其家族姓劉;匈奴族劉姓;北魏「勛臣八姓」之一有獨孤氏,孝文帝於太和二十年(494年)自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後,於496年實行漢化改革,將鮮卑族的獨孤氏改為劉氏
二、名人
1、劉邦(公元前256年12月28日—公元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郡豐邑中陽里(今江蘇豐縣中陽里街道)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和軍事指揮家,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
(1)姓劉的人以前有什麼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在中國歷史上,劉姓稱帝稱王者多達66人,先後建立有西漢、東漢、蜀漢、漢、前趙、南朝宋、南漢、後漢、北漢、大齊等王朝或政權。共歷時650多年,是中國建立封建王朝最多最久的姓氏。
其中,劉邦建立的西漢歷214年,劉秀建立的東漢歷196年,兩漢共計410年,是中國封建社會時間最長的一個朝代;劉備建立的蜀漢歷43年;匈奴族劉淵建立的漢國,至其侄劉曜即位,改國號為趙,史稱前趙,歷26年;
劉裕在南方建立的宋朝歷60年;劉武周於唐初曾自稱皇帝,年號天興;劉黑闥於唐初稱漢東王,年號天造;劉隱在廣州建立的南漢歷55年;沙陀人劉知遠建立的後漢歷4年;劉崇建立的北漢歷29年;劉豫受金冊封,南宋初曾為「齊帝」;新莽末年,湖北棗陽人劉玄曾在河南南陽稱帝,年號更始;
② 劉姓的由來和歷史
姓的起源,據史記《漢書》、《通志·氏族略》和《中國姓氏》記載,主要出自三個姓氏:「祁姓、姬姓、外族的改姓。
③ 劉姓的來源和故事
劉為華人第四大姓。起源有三; ①源出於祁姓。相傳帝堯姓伊祁,他的子孫有一支以祁為姓,被封在劉國(河北唐縣),後代稱劉氏。 ②源出於杜姓。杜伯的孫子士會在晉國任士師,晉襄公死後,士會去秦國接公子雍回國繼位,因晉國國內有變故而留在秦國,其後世取姓劉(即「留」之意)。 ③源出於姬姓。春秋時,周匡王封小兒子王季於劉邑(河南偃師縣南),號劉康公,後代也稱劉氏。劉姓歷史上望族很多。彭城劉隗家族、南陽劉瑾家族、諸城劉墉家族在中國歷史上舉足輕重。至於開劈大漢帝國的沛縣劉邦家族就更不用說了。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劉氏你帝400多年;三國時劉備建立蜀漢,兩代稱帝43年;南北朝劉裕建立宋,歷時60年;元末劉伯溫輔佐朱元璋建立明朝,統一中國276年。可見劉氏善於建基立業。 劉姓家族較復雜 組成分子達五群 這個家族,組織情形也比較復雜。據考證,他們的組成分子至少有以下的五群——滯帝之裔、王季(周文王之父)之裔、婁氏之改姓、項氏之改姓及匈奴之改姓。 關於劉姓的得姓經緯,有一部《泰和劉氏先得錄》的序文,記述得最為清楚:「惟劉姓出自祁,其後生子有文在手曰劉累,因以為名,事夏孔甲為御龍氏,子孫在商更為豕韋氏,又更為唐杜氏,至周又更為杜氏,杜氏生士薦為士師,因官命氏,又更為士氏,至晉,士會入秦,雖復歸於晉,而子孫留秦者,遂稽劉累之名別姓劉氏,此得姓之所始。」 距今4000多年前的聖君唐堯,大家都知道是「五帝」之一帝嚳之後,乃是黃帝的姬姓子孫。因此,追本溯源,的劉姓家族,很顯然也是最為道地的黃帝子孫。 另外,在黃帝的其他子孫之中,根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的記載,也還有一支以劉為姓的。該書指出:「周大夫食采於劉亦為劉氏,康公、獻公,其後也」,而這項文獻所謂「周大夫」,經過歷來許多學者的考據,已知為周文王之父周太王的後裔,在周成王的時候,被封於劉邑,也就是現在河南省偃師縣西南的地方。換言之,這一支源自周太王的劉氏,是發於源河南。 那麼,上述源自帝堯的劉氏,最初又是發源於何處?《通志氏族略》上記載:「陶唐氏之後,受封於劉,其地今定州唐縣」,就明白指出了這一支劉氏的老家是在現在的河北省唐縣。 大名鼎鼎的漢高祖劉邦,是出身於源自帝堯的那一支。據考證,這一支劉氏,初期是繁衍於現在的陝西、甘肅一帶,到了公元前300年前,也就是周朝赧王的時代,開始向河南及江蘇播遷。其中,輾轉遷移到江蘇豐、沛之地的子孫當中,有一位叫作劉端的人,生了4個兒子,依次為伯、仲、邦、交。老三劉邦,就是後來白手起家登上皇帝寶座的漢朝開國之主劉邦。 劉邦以一介平民東征西討地打下了天下之後,很快地分封同姓於各地。於是,其後支派繁衍,很自然地到處為劉氏家族札下穩固的基礎,形成了2000多年以來劉氏在每一處地方的盛況。據說,有漢一代,劉氏的皇親國戚是分布於彭城、尉氏、臨淮、南陽、廣平、丹陽等地。到了第16世紀的明、清之際,劉氏的繁衍中心已增至25處,大致就是《中華姓府》一書所詳列的彭城、沛國、弘農、河間、中山、梁郡、頓丘、南陽、東平、高堂、高密、竟陵、長沙、河南等地。
④ 劉姓的歷史
劉氏的來源主要有三:
1、出自祁姓,為炎帝堯陶唐氏之後。相傳祁姓是黃帝的後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後來祁氏被封於劉國,亦即今定州唐縣。其子孫以國為姓,相傳姓劉。史稱劉氏正宗,這就是陝西劉氏。
2、出自姬姓,為周太後的後裔。相傳周武王去世後,周成王繼位,封王季的兒子於劉邑,其後裔以邑為氏,世代相傳姓劉,這就是河南劉氏。
3、出自他姓,為他族、他姓改嫁或賜姓劉。據史書記載:
一、漢高祖劉邦實行和親政策,以皇室宗女嫁於單於為妻。依照匈奴的習俗,貴者皆從母姓,單於的子孫於是皆從劉姓。於是便生成這支劉姓。
二、據史籍記載,齊人婁敬在洛陽向劉邦獻入關中建都之策,得到劉邦的重用,劉邦稱帝後,賜姓劉氏,其後保持此姓;劉邦為了感謝項伯在鴻門宴上對他的救命之恩,賜他劉姓。
三、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鮮卑族的復姓獨孤氏改為漢字劉姓,成為當時大姓之一。其他入遷中原的少數民族也有改作劉姓的。
⑤ 關於劉氏的歷史
劉為華人第四大姓。起源有三;
①源出於祁姓。相傳帝堯姓伊祁,他的子孫有一支以祁為姓,被封在劉國(河北唐縣),後代稱劉氏。
②源出於杜姓。杜伯的孫子士會在晉國任士師,晉襄公死後,士會去秦國接公子雍回國繼位,因晉國國內有變故而留在秦國,其後世取姓劉(即「留」之意)。
③源出於姬姓。春秋時,周匡王封小兒子王季於劉邑(河南偃師縣南),號劉康公,後代也稱劉氏。劉姓歷史上望族很多。彭城劉隗家族、南陽劉瑾家族、諸城劉墉家族在中國歷史上舉足輕重。至於開劈大漢帝國的沛縣劉邦家族就更不用說了。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劉氏你帝400多年;三國時劉備建立蜀漢,兩代稱帝43年;南北朝劉裕建立宋,歷時60年;元末劉伯溫輔佐朱元璋建立明朝,統一中國276年。可見劉氏善於建基立業。
回答者:笨笨的笨笨笨 - 魔法師 四級 12-27 11:03
--------------------------------------------------------------------------------
您覺得最佳答案好不好? 目前有 2 個人評價
100% (2)
0% (0)
其他回答 共 1 條
劉姓家族較復雜 組成分子達五群
這個家族,組織情形也比較復雜。據考證,他們的組成分子至少有以下的五群——滯帝之裔、王季(周文王之父)之裔、婁氏之改姓、項氏之改姓及匈奴之改姓。
關於劉姓的得姓經緯,有一部《泰和劉氏先得錄》的序文,記述得最為清楚:「惟劉姓出自祁,其後生子有文在手曰劉累,因以為名,事夏孔甲為御龍氏,子孫在商更為豕韋氏,又更為唐杜氏,至周又更為杜氏,杜氏生士薦為士師,因官命氏,又更為士氏,至晉,士會入秦,雖復歸於晉,而子孫留秦者,遂稽劉累之名別姓劉氏,此得姓之所始。」
距今4000多年前的聖君唐堯,大家都知道是「五帝」之一帝嚳之後,乃是黃帝的姬姓子孫。因此,追本溯源,的劉姓家族,很顯然也是最為道地的黃帝子孫。
另外,在黃帝的其他子孫之中,根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的記載,也還有一支以劉為姓的。該書指出:「周大夫食采於劉亦為劉氏,康公、獻公,其後也」,而這項文獻所謂「周大夫」,經過歷來許多學者的考據,已知為周文王之父周太王的後裔,在周成王的時候,被封於劉邑,也就是現在河南省偃師縣西南的地方。換言之,這一支源自周太王的劉氏,是發於源河南。
那麼,上述源自帝堯的劉氏,最初又是發源於何處?《通志氏族略》上記載:「陶唐氏之後,受封於劉,其地今定州唐縣」,就明白指出了這一支劉氏的老家是在現在的河北省唐縣。
大名鼎鼎的漢高祖劉邦,是出身於源自帝堯的那一支。據考證,這一支劉氏,初期是繁衍於現在的陝西、甘肅一帶,到了公元前300年前,也就是周朝赧王的時代,開始向河南及江蘇播遷。其中,輾轉遷移到江蘇豐、沛之地的子孫當中,有一位叫作劉端的人,生了4個兒子,依次為伯、仲、邦、交。老三劉邦,就是後來白手起家登上皇帝寶座的漢朝開國之主劉邦。
劉邦以一介平民東征西討地打下了天下之後,很快地分封同姓於各地。於是,其後支派繁衍,很自然地到處為劉氏家族札下穩固的基礎,形成了2000多年以來劉氏在每一處地方的盛況。據說,有漢一代,劉氏的皇親國戚是分布於彭城、尉氏、臨淮、南陽、廣平、丹陽等地。到了第16世紀的明、清之際,劉氏的繁衍中心已增至25處,大致就是《中華姓府》一書所詳列的彭城、沛國、弘農、河間、中山、梁郡、頓丘、南陽、東平、高堂、高密、竟陵、長沙、河南等地。
⑥ 求關於劉姓的傳說故事
劉氏的來源主要有三:
1、出自祁姓,為炎帝堯陶唐氏之後。相傳祁姓是黃帝的後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後來祁氏被封於劉國,亦即今定州唐縣。其子孫以國為姓,相傳姓劉。史稱劉氏正宗,這就是陝西劉氏。
2、出自姬姓,為周太後的後裔。相傳周武王去世後,周成王繼位,封王季的兒子於劉邑,其後裔以邑為氏,世代相傳姓劉,這就是河南劉氏。
3、出自他姓,為他族、他姓改嫁或賜姓劉。據史書記載:
一、漢高祖劉邦實行和親政策,以皇室宗女嫁於單於為妻。依照匈奴的習俗,貴者皆從母姓,單於的子孫於是皆從劉姓。於是便生成這支劉姓。
二、據史籍記載,齊人婁敬在洛陽向劉邦獻入關中建都之策,得到劉邦的重用,劉邦稱帝後,賜姓劉氏,其後保持此姓;劉邦為了感謝項伯在鴻門宴上對他的救命之恩,賜他劉姓。
三、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鮮卑族的復姓獨孤氏改為漢字劉姓,成為當時大姓之一。其他入遷中原的少數民族也有改作劉姓的。
劉
劉姓是贛南客家的大姓,也是有資料可查最早南遷到贛南的漢姓大姓氏。至於劉姓的由來,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相傳晉襄公死後,其兒子夷皋還小,大臣們都主張立晉襄公的弟弟公子雍為晉君。於是執政大臣趙眉派人去秦國接公子雍回國繼位。晉襄公的夫人繆贏知道此事後,天天抱著太子夷皋去宗廟里哭鬧。趙眉等人被她鬧得沒辦法,只好立小孩為晉君。這時公子雍已經由秦軍護送來到邊境,趙盾就親率晉軍去阻擋。秦人一見趙盾出爾反爾,非常惱火,雙方在令孤一帶交戰起來。秦軍准備不足,打了敗仗。而由趙盾派去接公子雍的士會也只好留在秦國。其後裔也就成為了劉氏-----意思是有「留」成劉姓。
==================================
劉姓為古帝堯的後裔之姓。堯姓祁,傳說堯的後裔祁劉累為夏養龍,因飼養不善,死了一條母龍,他怕夏帝懲罰,就偷偷逃到河南,他的子孫就以劉為姓,這是中國最早的劉姓。劉累後裔中的一支被周成王封為杜伯,杜伯兒子的曾孫士會因國內動亂逃到秦國,士會後來又回到國內,但有兒子留在秦國,留在秦國的後裔恢復劉姓,居住在今陝西一帶。西漢時,劉邦賜劉姓與一些少數民族和項伯之族,後劉邦與匈奴結親,將皇室宗女嫁給匈奴單於為妻,因匈奴跟母姓的習慣,所以匈奴人有許多均姓劉。由於漢朝的強盛,劉姓人口也隨之極大的發展起來,早期劉姓主要在北方發展繁衍,晉朝開始劉姓遷往福建,約在唐朝時遷往兩廣。在中國歷史上,劉姓稱王稱帝者多達66人,先後建立有西漢、東漢、蜀漢、漢、前趙、南朝宋、南漢、後漢、北漢、大齊等王朝或政權,共歷時650多年,是中國建立封建王朝最多最久的姓氏。劉姓掌握政權時間久,享有特權,是人口能夠得到大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劉姓涌現的人才也非常多。西漢,淮南王劉安組織賓客數千人編寫《淮南子》,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劉向、劉歆父子,為中國目錄學之祖,還有訓詁學家劉熙;東漢有書法家劉德升;三國時魏有哲學家劉劭;魏晉時有數學家劉徽;西晉有將領、詩人劉琨,及「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東晉勇將劉牢之;南北朝時劉姓多文人,文學理論批評家劉勰,其著有《文心雕龍》,學者、文學家劉峻;隋代,有經學家劉炫、劉焯,農民起義領袖劉元進;唐代理財家劉晏,史學家劉知幾,文學家、哲學家劉禹錫,詩人劉長卿,散文家劉蛻;北宋史學家劉恕;南宋有詞人劉過,畫家劉松年;金國有文學家劉迎;元代有學者劉因,紅巾軍首領劉福通;明清時代劉姓有許多人奮起反抗封建壓迫,如劉通、劉六、劉七等等,此外,畫家劉鈺,詩人劉體仁,小說家劉鶚;現代有詩人劉大白,文學家、語言學家劉半農,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劉志丹,共產黨員劉胡蘭等等。劉姓約占漢族人口百分之五點四,超過6000萬,是中國第四大姓。
⑦ 劉姓的來源和歷史是什麼
據史記《漢書》《通志·氏族略》和《中國姓氏》所載,劉姓的起源主要有三支:祁姓、姬姓、外族的改姓。
1、最早的一支來源於祁姓,是帝堯的後裔,形成於夏朝後期,出自今河南魯山。
祁姓之劉有同出一源的兩支:一支直接出自劉累,形成於夏朝;一支出自劉累後裔士會,形成於春秋初期。
劉累生於夏朝後期,曾經跟著精通養龍技術的豢龍氏學過馴化龍的本領,為夏朝第十三帝孔甲馴養4條龍,因而被孔甲賜姓為御龍氏 。
劉累在為孔甲養龍時住在今河南偃師縣南 。後來,由於飼養不善,死了一條雌龍,劉累怕孔甲治罪,就偷偷地帶著家眷南逃到魯縣(今河南魯山縣)躲了起來。劉累的子孫以劉累的名字為姓氏,就是中國最早的劉姓。
2、源於姬姓的劉氏形成於春秋時期,系以邑為氏,出自今河南偃師。
3、外族的改姓
(1)賜姓:項羽的叔父項伯,因在鴻門宴對劉邦有救助之功,劉邦賜其家族姓劉。公元前202年,劉邦在洛陽即皇帝位後,接受戍卒婁敬定都關中的建議,決定把國都遷到長安,並因此賜婁敬姓劉。
(2)西漢初年:匈奴族劉姓。當時,匈奴部族強盛,漢高祖劉邦採取和親政策,把皇室宗女嫁給匈奴單於冒頓為妻。冒頓姓攣,但按照匈奴貴者皆從母姓的習俗,攣氏子孫皆姓劉。
(3)魏晉十六國時期:匈奴族的一支為爭取中原人民的支持,自稱是漢朝公主與匈奴單於的後裔,一直使用母方的姓氏故而姓劉,前趙的建立者劉淵即是匈奴貴族。
(4)北魏「勛臣八姓」之一有獨孤氏,孝文帝於太和二十年(494年)自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後,於496年實行漢化改革,將鮮卑族的獨孤氏改為劉氏。
(5)唐末五代時期,突厥別部沙陀族的一支也冒稱是劉邦的後裔。五代十國中的後漢政權和北漢政權就是由沙陀劉氏建立的。
從西漢初期的匈奴貴族內附,南北朝的鮮卑族進入中原,一直到清朝的滿洲八旗漢化,這期間有大量外族人改姓劉姓。
先期的劉姓主要分布於黃河流域地區,主要集中於河南、河北、山東、江蘇北部、安徽北部以及山西太原地區。此外,湖北荊襄地區、湖南長沙地區、江西九江地區也有劉姓望族。
漢晉南北朝時期,我國北方又一次陷入戰亂,中原劉姓與其他姓氏一樣,為避戰亂,向南方、東南和西南遷移。
從東晉到唐朝,中原地區向南方和東南地區的移民從未斷過,移民數越來越大,地域越來越遠。唐末中原大批移民福建,這也包括劉姓人群,明朝末劉姓始入台灣。
宋朝時期,劉姓大約有36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4.7%,為宋朝第四大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河北、山東,這三省劉姓大約占劉姓總人口的39%,其次分布於湖南、河南、浙江、福建和四川等省。
江西為劉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劉姓總人口的17%。全國形成了贛浙閩、冀豫魯、川湘三大塊劉姓人口聚集區。
明朝時期,劉姓大約有40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4.4%,為明朝第五大姓。主要集中於江西、山東、河北,這三省劉姓大約占劉姓總人口的44%,其次分布於山西、浙江、湖南、陝西、江蘇和湖北等。江西省的劉姓人口約占劉姓總人口的23%,仍為劉姓第一大省。
全國形成了贛浙蘇、魯冀晉陝、湘鄂三大塊劉姓人口聚集區。宋元明期間,劉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不大,但其人口的流動主要圍繞於這三大塊地區,東南地區主要向北和西擴散,華北地區主要向南移動同時向西和東漂移,而四川地區人口主要向兩湖地區遷移。
⑧ 誰知道劉姓有什麼傳說
劉氏的來源主要有三:
1 出自祁姓,為炎帝堯陶唐氏之後。相傳祁姓是黃帝的後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後來祁氏被封於劉國,亦即今定州唐縣。其子孫以國為姓,相傳姓劉。史稱劉氏正宗,這就是陝西劉氏。
2 出自姬姓,為周太後的後裔。相傳周武王去世後,周成王繼位,封王季的兒子於劉邑,其後裔以邑為氏,世代相傳姓劉,這就是河南劉氏。
3 出自他姓,為他族、他姓改嫁或賜姓劉。
據史書記載:
一、漢高祖劉邦實行和親政策,以皇室宗女嫁於單於為妻。依照匈奴的習俗皆從母姓,單於的子孫於是皆從劉姓。於是便生成這支劉姓。
二、據史籍記載,齊人婁敬在洛陽向劉邦獻入關中建都之策,得到劉邦的重用,劉邦稱帝後,賜姓劉氏,其後保持此姓;劉邦為了感謝項伯在鴻門宴上對他的救命之恩,賜他劉姓。三、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鮮卑族的復姓獨孤氏改為漢字劉姓,成為當時大姓之一。其他入遷中原的少數民族也有改作劉姓的。
劉姓在其繁衍過程中,形成了許多郡望,主要有:
1、彭城郡;
2、沛郡;
3、弘農郡;
4、河間郡;
5、中山郡;
6、梁郡;
7、頓丘郡;
8、南陽郡;
9、東平郡;
10、高平郡;
11、東莞郡;
12、平原郡;
13、廣陵郡;
14、臨淮郡;
15、琅邪郡;
16、蘭陵郡;
17、東海郡;
18、丹陽郡;
19、宣城郡;
20、南郡;
21、高陽郡;
22、高密郡;
23、尉氏郡;
24、竟陵郡;
25、長沙郡;
26、河南郡;
27、廣平郡。
⑨ 劉姓的來源故事
劉姓主要有四種來源:
1.源於圖騰,祖地河北唐縣
在原始人群中,有一支氏族高揚巨斧,以「劉」為圖騰崇拜。他們世居於劉地(劉邑),位於今河北唐縣,以地名為姓,姓劉。這是劉姓最早的源頭。
2.祁姓劉氏,祖地河南魯山
夏朝末年,祁家有個孩子出生時,兩手掌紋有「劉」「累」二字,家人便為他取名劉累。劉累成年後為天子馴龍,有一隻被養死了,於是畏罪逃到河南魯山定居。他的子孫便以劉累之名為氏,史稱「祁姓劉氏」。
後來,祁姓劉氏征服了唐縣劉氏,形成新的劉氏,劉累被公認為劉姓始祖。不過,劉累後裔不只有劉氏,而是御龍氏、豕韋氏等多氏並存,劉氏一直未彰顯。到春秋時,劉累有一支在秦國的後裔士會復稱劉氏,劉氏從此固定下來。
3.姬姓劉氏,祖地河南偃師
西周時期,周朝王室後裔王季,因功受到周成王的封賞,賜地於劉邑,位於河南偃師。王季仍在西周都城為官,他的兒子就任於封地。他的後裔便以封地為氏,史稱「姬姓劉氏」。
4.源於外姓改姓
西漢初年,一些功臣被劉邦賜予國姓劉,如項伯、婁敬都被賜姓劉。
歷史上,不少少數民族改為漢姓劉。如西漢時,匈奴單於冒頓娶了漢室皇室女子,生的孩子姓劉。東晉十六國時,前趙的建立者劉淵也是匈奴人。北魏時,鮮卑族獨孤氏有的改姓劉。唐末五代時,有沙陀族改姓劉。
⑩ 劉姓的名人故事
1、劉邦斬白蛇起義
漢高祖劉邦做沛縣亭長的時候,為縣里押送一批農民去驪山修陵。途中大部分人都逃走了。劉邦自己度量,即使到了驪山也會被按罪被殺。
於是走到豐縣西的涸澤地帶就停下來,飲酒大醉,夜裡乾脆就把剩下的所有農民都放了。並且對他們說:「你們都走吧,我從此也要逃跑了。」這些農民中願意跟隨劉邦的有十多個。
劉邦帶醉行走在豐西澤中,讓一個農民在前面探路。這個人回來說:「前面有一條大蛇擋路,我們還是回去吧」。劉邦趁著酒勁走到前面拔劍將蛇斬斷。蛇從正中間被分為兩段。
走了幾里地,劉邦醉得倒下睡著了。劉邦隊伍中走在後面的人來到斬蛇的地方。看見一個老太太在路邊連夜放聲啼哭。
問她為什麼這樣傷心,說:「我兒子被人殺了,所以痛哭」。問她兒子為什麼被殺,說:「我兒子是白帝子,變成蛇橫在路上,被赤帝子殺了,所以我很傷心」。
人們以為她胡說八道、散布謠言,想打她,這個老太太突然不見了。後面的人趕到前面,劉邦才醒過來,人們報告了他這一情況。只有劉邦心裡覺得很高興,心生自豪感,跟隨他的人越來越敬畏他。
秦始皇曾經說:「東南方向有天子氣」。於是親自東游來驗證,劉邦懷疑秦始皇說的就是自己,就躲了起來,藏到荒涼的芒碭山的深山老林中。
呂雉和其他人都尋找他,每次都能在人跡罕至之處找到。劉邦覺得奇怪,就問是怎麼回事。呂雉說:「你在的地方頭上總有雲氣凝結,所以我們根據這一現象總能找到你」。劉
邦聽了很高興,沛縣中的人知道後,許多人都來歸附劉邦。
2、劉備三顧茅廬
官渡大戰後,曹操打敗了劉備。劉備只得投靠劉表。曹操為得到劉備的謀士徐庶,就謊稱徐庶的母親病了,讓徐庶立刻去許都。
徐庶臨走時告訴劉備,南陽鄧縣隆中有個奇才叫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去南陽鄧縣隆中拜訪諸葛亮。誰知諸葛亮剛好出遊去了,書童也說不知什麼時候回來。劉備只好回去了。
過了幾天,劉備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雪又來到諸葛亮的家。劉備看見一個青年正在讀書,急忙過去行禮。可那個青年是諸葛亮的弟弟。
他告訴劉備,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劉備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說渴望得到諸葛亮的幫助,平定天下。
轉眼過了新年,劉備選了個好日子,又一次來到隆中。這次,諸葛亮正好在睡覺。劉備讓關羽、張飛在門外等候,自己在台階下靜靜地站著。過了很長時間,諸葛亮才醒來,劉備向他請教平定天下的辦法。
諸葛亮給劉備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說:「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業,和曹、孫成三足鼎立之勢」。
劉備一聽,非常佩服,請求他相助。諸葛亮答應了。那年諸葛亮才27歲。
3、劉徹金屋藏嬌
陳皇後,小名阿嬌,原為漢景帝劉啟的外甥女,生得甜美嫵媚、楚楚動人。
某日,其母帶她入宮,漢景帝的兒子劉徹(即漢武帝)也在一邊玩耍,便將劉徹抱起問道:「我把阿嬌姐姐嫁給你為妻好嗎」 。
阿嬌年歲雖比劉徹大,但劉徹長居深宮,經常與阿嬌嬉戲,見大姐姐皓齒明眸,又擅童玩,於是毫不考慮地回答:「好啊!如果阿嬌姐姐嫁給我,我就蓋一棟黃金屋,把她藏之於內」。
陳阿嬌之母館陶長公主大喜,於是勸漢景帝立劉徹為嗣。
4、劉裕不忘發妻
臧愛親是劉裕的結發妻子。臧愛親的祖父臧汪曾任尚書郎、父親臧俊是一個郡功曹。
臧愛親出嫁的時候,劉裕還是京口的一個布衣平民,不但窮苦潦倒,而且好鬥性猛令鄉人側目,可以想像小家碧玉的臧愛親在婚後過得有多艱難。
婚後不久,臧愛親生下了一個女兒,起名劉興弟。沒有子嗣並不曾影響劉裕對結發妻子的情意,而臧愛親面對奢華所表現出來的節操,更深得劉裕的敬重。
但夫妻重聚後的日子並沒有多長久,義熙四年正月,臧愛親病逝於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時年四十八歲。
劉裕對患難發妻的早逝非常痛心,當他稱帝之後,他追封已經辭世十二年的臧愛親為「敬皇後」,至其死時都不再設皇後。
劉裕逝世時,仍然不忘這位曾與他共患難的妻子,臨終時他留下遺詔,將臧愛親的棺木從丹徒迎至南京,與他合葬,稱初寧陵。
5、劉金定比武招親
劉金定自幼於小澗靈山道觀中學文習武,學成下山,帶領附近青年除暴安良,保家護鄉。
周顯得四年(公元957年),青年將軍高瓊(字君保,蒙城小澗鎮高庄人)奉命自壽州(今安徽壽縣)去京師汴京(今河南開封)搬取援軍。
途經雙鎖山,與劉金定交戰,為劉金定品格高尚和超群武藝所感動。經過了解,互相愛慕,兩人結為恩愛夫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劉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斬蛇起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三顧茅廬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劉金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劉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