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青少年如何傳承自己民族的歷史和文化
1,學習了解自己民族的歷史文化。
2,宣傳優秀傳統文化。
3,取其精華,棄去糟粕進行批判地繼承和發揚。
『貳』 該怎麼傳承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和美德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加強中華優良傳統文化建設,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更加自覺主動地推動文化發展繁榮。傳統文化和美德對於豐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當今時代,傳統文化和美德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與現代科技緊密結合,日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讓優秀傳統文化美德走進生活。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漫長發展進程中積淀形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凝聚中華民族的強大精神紐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而要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蓬勃生機、展現獨特魅力、實現創新發展,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要讓優秀傳統文化走進生活。
一、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養浩然正氣」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目標。
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修身立德」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
三、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天人和諧」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內容。
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自強不息」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強不息是激勵中國人民變革創新、不懈奮斗,戰勝各種風險、經受各種考驗的制勝法寶。
自強不息就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每一個實踐主體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自覺性,積極向上,勇往直前,奮發圖強。這種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精華,自古以來就受到廣大有識之士的重視和倡導。自強不息表現為自尊自信的品德,不卑不亢,有著獨立的人格;表現為堅韌不拔、奮發圖強,在困難和挫折面前不悲觀、不喪氣,勇於開拓,積極進取;表現為志存高遠,為著遠大的理想和目標執著追求等等。幾千年來,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影響了整個民族文化和精神活動的走向,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它都是我們國家和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動力。高等學校的審美教育必須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這一優秀文化傳統,培養青年學生樹立自強不息的審美精神。
『叄』 我們應該如何繼承與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對於如何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第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們要吸收的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文化,而對於其糟粕只能夠去除。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我們中國人民幾千年來的智慧結晶,其中是蘊含了很多的大大小小的方面。例如民族節日,像春節,清明節等等,像二十四節氣,講究道德禮義廉恥等等之類的,它們都是蘊含著文化的。然而,對於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我們必須分清楚其精華和糟粕。
同時要說發揚得話,那我們必須要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走到國外去,讓別的國家也知道,並且向我們學習,這才是真正的發揚。
『肆』 軍人應當怎樣傳承歷史使命
如何履行好當代軍人的歷史使命
軍人使命是厚重的歷史責任,是軍人偉大而神聖的價值擔當和展現。古往今來,軍隊與使命同生,軍人與使命同在。翻開五千年編年史,「使命在身,萬死不辭」的英雄壯舉史不絕代,「矢志不渝,不辱使命」的絢麗篇章綿延至今。新世紀新階段我軍的歷史使命,正是我們凝聚軍心意志、匯集智慧力量的重要載體。老積極蝸居的歷史使命,培育軍人的使命觀,獻身使命,是當代革命軍人的職責所系,也是軍人的光榮所在。軍人只有獻身使命,才能有效履行使命,這也是當代革命軍人實現人生價值的基本途徑。
一、新世紀新階段我軍的歷史使命科學內涵
總書記同志科學分析國際戰略形勢、我國安全環境、我軍建設狀況和時代發展要求,對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作出了「三個提供、一個發揮」的新概括,內容涵蓋了軍隊建設、軍事斗爭准備、軍事力量運用等諸多方面,是新形勢下我軍建設的總綱領。
(一)軍隊要為黨鞏固執政地位提供重要力量保證
這是黨和人民在新的形勢任務面前對軍隊提出的極端重要的政治要求,凸顯了我軍是黨絕對領導下的人民軍隊的政治屬性和軍事服從政治的根本要求。
軍隊為黨鞏固執政地位提供力量保證,是當今世界政黨政治的鮮明特徵。政黨是階級利益和意志的集中代表,是階級的組織者和領導者;軍隊則是階級統治和階級斗爭的工具,是執行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任何一支軍隊,沒有一個不是從屬於一定的階級及其政黨,為奪取國家政權和鞏固政權服務的。
黨要應對長期執政面臨的嚴峻挑戰,需要軍隊為黨鞏固執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證。20世紀80年代末起,相繼發生了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以及一系列的「顏色革命」。分析原因,重要一條就是因為執政黨對軍隊實施「國家化」改造,使其無法對軍隊實施直接有效的控制,從而在關鍵時刻得不到軍隊的支持,最終斷送政權。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我們黨要鞏固執政地位,關鍵在於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保證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反映人民的利益。無論是抵禦敵對勢力的西化、分化,還是應對發展中的各種風險考驗,軍隊都肩負著重要責任。
(二、)軍隊要為維護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提供堅強的安全保障
21世紀頭20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軍隊為此提供安全保障,既是國家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對軍隊職能任務提出的時代要求。
我國雖然處於重要的發展戰略機遇期,但影響戰略機遇期的因素仍然不少。總書記同志指出:「國家主權面臨的威脅、祖國統一面臨的挑戰和社會穩定面臨的問題,哪一方面防範不好、斗爭不力、處置不當,都有可能影響和沖擊國家發展的戰略機遇期」
維護好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軍隊要努力創造一個可靠、穩定的安全環境。要堅決抵禦外來侵略,確保我國領海、領空和邊境安全。要密切關注社會動態,高度警惕影響和破壞社會穩定的各種因素和現象,自覺同一切不利於社會穩定的行為作斗爭,切實履行好維護社會穩定、保護人民的和平勞動不受破壞的政治責任。
(三、)軍隊要為維護國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戰略支撐
一個國家的國家利益主要表現在生存與發展兩個方面。沒有生存,就沒有發展;沒有發展,就危及生存。為維護國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戰略支撐,是時代賦予軍隊的神聖使命。
軍隊要為維護好國家利益提供戰略支撐,必須努力提高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首先,要更新利益觀念,拓展安全視野。確立宏觀、動態、開放、前瞻的國防理念,創造新的戰略文化、戰略思維與戰略作為。其次,要努力建設一支與我國地位相稱和我國發展利益相適應的軍事力量,不能只是一支「陸戰型」、「守土型」、「內向型」軍隊。再次,要堅持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方針,全面提高軍隊的威懾和實戰能力。把信息化作為軍隊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方向,逐步實現由機械化半機械化向信息化的轉型。依託國家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適應國家安全需要,不斷加快武器裝備現代化進程。適應聯合作戰的要求,建立能夠充分發揮武裝力量整體效能和國家戰爭潛力的現代作戰體系,全面提高軍事能力。
(四、)軍隊要為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是我們始終不懈的追求。中華民族曾長期遭受列強的侵略,對戰爭帶來的深重災難有切膚之痛,深知和平來之不易。中華民族歷來具有熱愛和平、以和為貴的傳統美德。不管現在還是將來,不管發展到什麼程度,我們都永遠不稱霸。我們既堅持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的發展來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我們始終堅持倡導互信、互利、平等和協作的新安全觀,主張按照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來處理對外事務,主張通過協商和平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糾紛和爭端,支持和參與一切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活動。
總之,「三個提供、一個發揮」歷史使命的內容相互聯系、相互促進,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科學、嚴密、完整的思想體系。
二、當代軍人獻身歷史使命的重要性
軍人因獻身使命而展現價值。「獻身使命」雖然僅僅只有四個字,但內涵卻極為豐富和深刻,它集中體現和反映當前國情軍情對我軍歷史使命的全新拓展,詮釋了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本職特徵,明確了黨、國家、軍隊創建和養育軍隊的根本目的及其對軍隊的特殊要求。
(一)是當前國情軍情和維護我國戰略利益的迫切需要。進入機遇和挑戰並存2012年,面對復雜的國際政治格局,國情和軍情都出現了許多新變化新特點,在未來維護國家利益的光榮征程上,我們必將不斷肩負起更加神聖而艱巨的歷史使命。
(二)是詮釋了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的本職特徵。價值觀的表述通常都簡短通俗,但簡短通俗的背後,卻蘊涵著鮮明而深刻的政治理念,體現著軍隊的性質和傳統。世界主要國家的軍隊都有自己的價值觀,用來進行思想控制和精神激勵,為軍隊履行職能服務。
比如,美軍西點軍校把「責任、榮譽、國家」作為學員的座右銘,並在軍人行為准則中明確:「我相信上帝,相信美利堅合眾國」。
俄羅斯軍隊的價值理念是「認真履行軍人的天職,勇敢地捍衛俄羅斯的自由、獨立和憲法制度,保衛人民和祖國」。
日本軍隊的核心價值觀是「忠誠武勇、衛國衛家、忠於職守、嚴守紀律、積極向上」等。
與之比較,我軍的核心價值觀更具有中國特色,體現和反映了我軍這支黨創建並絕對領導下無產階級軍隊的性質和傳統。 「獻身使命」更為庄嚴和神聖,更為深刻和豐富。不僅強調了階級、政黨、人民、執政、發展、和平這些政治領域,還突出了不怕犧牲、勇於獻身的集體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既符合我軍這支黨創建並絕對領導下的人民軍隊的性質,也符合軍隊作為執行政治任務武裝集團的特殊性要求。是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的本職特徵。
(三)是黨、國家、人民締造和養育軍隊的根本目的。戰爭是政治斗爭的最高形式,軍隊是執行特殊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黨創建軍隊的目的是什麼?人民和國家養育軍隊為了什麼?軍人又是在「為誰扛槍、為誰打仗」?這些根本性的問題都體現在軍隊的歷史使命之中,它既是一支軍隊的價值所在,也是軍隊建設的永恆主題。新世紀新階段,胡主席根據國際局勢發展變化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軍隊建設的新要求,從國家總體戰略出發,提出我軍要「為黨鞏固執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證,為維護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提供堅強的安全保障,為維護國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戰略支撐,為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共同發展發揮重要作用」的歷史使命,這是黨的利益、人民利益和國家利益的集中體現,更是黨、國家和人民在現階段賦予軍隊的神聖歷史責任。責任重於泰山,使命高於一切。軍隊作為特殊的組織,軍人作為特殊的職業,其特殊性就表現在所承擔的使命上,為了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任務,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軍人可以獻出包括生命在內的一切個人利益,如果臨戰退縮、膽小怕死就必須依法論罪,這是軍隊區別於其他任何組織的不同之處,也是軍人區別於其他所有職業的特殊要求。
三、當代軍人如何履行好黨和人民賦予的歷史使命
身居軍營,胸懷天下大勢;身處盛世,勿忘國家安危。獻身使命,就是要履行革命軍人的神聖職責,愛軍精武、愛崗敬業、不怕犧牲、英勇善戰,堅決履行好黨和人民賦予的新世紀新階段軍隊歷史使命。一句話,軍人從穿上軍裝開始,就應當忠誠使命、不辱使命、奉獻使命,這才是正確的價值選擇和職業道德。
(一)首先要忠誠使命。人民軍隊的歷史,就是忠誠履行黨和人民賦予神聖使命的歷史。從「紅旗捲起農奴戟」的土地革命,到「幾多艱險建殊功」的抗日戰爭;從「百萬雄師過大江」的解放戰爭,到「東方紅日照寰宇」的新中國成立初期;從捍衛新生紅色政權的「保家衛國」,到「東方風來滿眼春」的改革開放,黨和人民在不同時期賦予的神聖使命,像嘹亮的號角、鏘的戰鼓,激勵和鼓舞全軍將士跨過萬水千山,戰勝千難萬險,從勝利走向勝利。
1、要強化無私奉獻的犧牲精神。犧牲奉獻對於軍隊來說是無條件的,也是最徹底的,是忠誠使命的動力源泉。被軍委胡主席稱為好黨員、好醫生、好軍人的北京軍區總醫院原外一科主任華益慰同志,就是一個用高超的醫術救治了眾多患者,被稱為「值得託付生命的人」。華益慰同志從醫50多年來,接診上萬人,手術數千例,從沒發生一起醫療差錯,「做一台手術,留一個精品」,贏得了廣大群眾的衷心贊譽。他年過七旬仍堅持每年做100多台手術,被查出患晚期胃癌住進病房的前一天還工作在手術台上。面對5.12汶川特大地震,15位空降兵勇士寫下遺書從近五千米高空縱身一跳,令世人驚嘆。進入深山搜救時,被毒蛇咬傷的官兵,毅然揮刀斬斷受傷的手指,腸穿孔的戰士扎緊腰帶強忍劇痛,堅持3天背運傷員,凜然可見軍人那剛毅果敢的勇氣。即使是剛剛入伍幾個月的新兵,也在部隊忠誠使命、英勇抗災的氛圍中迅速堅強成熟起來。
2、要培養忠誠使命的英雄氣概。戰斗影片《英雄兒女》中有這樣一個感人至深的情節:志願軍步話員王成,在陣地上打剩自己一個人的時候,為了引導我軍炮火消滅敵人,對著步話機大聲呼喊:「為了勝利,向我開炮!」他投出了陣地上所有的手榴彈,打光了所有的子彈,最後關頭,毅然拉開爆破筒,與沖上來的敵人同歸與盡。這種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和撼天動地的英勇壯舉,就是我軍獻身使命的縮影。大家都看過電視劇《亮劍》,為什麼這部反映革命戰爭年代的電視劇打動了那麼多人?就因為「亮劍」亮出了中國軍人忠於使命的堅定信念,亮出了敢於斗爭、敢於犧牲、敢於勝利的精神世界,亮出了使命重於生命、勝利乃最高榮譽的中國軍人的追求。因此,每一名官兵必須自覺地在艱苦環境中磨礪,在重大任務中錘煉,在嚴格管理中養成,努力培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培養為祖國統一而戰、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而戰、為民族尊嚴而戰、為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而戰的堅定革命意志。
(二)關鍵要不辱使命。
1、要樹立神聖的「使命觀」。使命對於軍人來說是神聖的,它包含著黨和國家對軍隊委以的重任,包含著人民對軍人的厚望與重託,完不成使命就無法向社會和歷史交待。當然,履行使命並非易事,要看到我軍與發達國家軍隊的差距,看到從機械化半機械化狀態向信息化跨越的挑戰,認識到應對多樣化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艱巨,這些都需要廣大官兵枕戈待旦,在嚴訓實練,銳意進取中不斷克服。這其中,還包括正確對待苦與樂的問題。軍營生活比較艱苦,戰備訓練、完成任務比較艱巨。然而,只有歷經艱難困苦,才能玉汝於成,只有通過艱苦磨煉,才能提高素質本領,也才能無愧於所擔負的歷史使命。
2、要樹立正確的「戰爭觀」。戰爭是每名軍人必須面對的問題,當戰爭來臨時作為軍人應該怎麼辦?這個原本不是問題的問題,隨著社會價值取向的多元化、獨生子女官兵的增多等因素,日益嚴峻地擺在當代軍人面前。軍人的天職就是當兵打仗,奮勇作戰是每名軍人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軍人,我們追求和平、維護和平,但這必須建立在能夠打贏和遏制戰爭的基礎上。我們不能忘記近代史上,國民黨軍隊放棄抵抗,造成南京屠城的悲劇。軍人的最高價值就體現在不惜犧牲生命來保衛祖國和人民。只有沖破生死關,才能在黨、國家和人民的安全與自身的安危面前交出合格答卷;只有沖破生死關,才能在戰爭中克服生死顧慮,充分發揮技戰術水平,有效地消滅敵人、保全自己,這就是生與死的辯證法。
3、要樹立崇高的「職業觀」。消防部隊的裝備,技術密集,專業復雜。因此,我們必須要把掌握手中武器裝備作為訓練的主課堂,切實把本職專業弄懂弄通。既熟練掌握「已有」的,又超前學習「將有」的。只有這樣,才可以在循序漸進地學到現代科技知識,才能實現人和武器的最佳結合,才能真正做到不辱使命。
(三)重點要奉獻使命。奉獻使命就是要從擔負任務出發,自覺做到「愛崗敬業,愛軍精武」。愛崗敬業就是熱愛本職工作,具備崗位需要的任職能力和專業技術。愛軍精武就是愛軍隊、愛部隊、愛戰友、安心服務,刻苦鑽研軍事知識,熟練掌握軍事裝備,具備打贏信息化戰爭的軍事技能。
一是要找准奉獻的實踐平台。萬丈高樓平地起。千千萬萬個平凡崗位構成了宏偉的事業,也為官兵成長進步、奉獻使命提供了寬廣的實踐平台。我軍在長期革命戰爭和現代化建設實踐中建立的卓越功勛,都是全軍官兵立足本職崗位建功立業的結果。黃繼光、董存瑞、雷鋒、蘇寧等舉世聞名的英雄模範,都是立足本職英勇戰斗、在平凡崗位艱苦奮斗的榜樣。時代發展了,社會生活豐富多彩了,但熱愛本職、精通本職、干好本職仍然是官兵成長進步、奉獻使命的基礎。廣大官兵要自覺把個人追求與革命理想聯系起來,把本職工作與事業追求結合起來,把完成好本職任務當作崇高的事業和神聖的責任,居安思危,艱苦奮斗,勤奮工作,做到思想上始終清醒、政治上始終堅定、作風上始終務實。
二是要保持高昂的精神狀態。干好每一項工作、完成好每一次任務,需要每個同志始終保持高度的革命事業心責任感,始終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就要牢記黨和人民的重託,心系部隊建設。特別是在部隊需要與個人願望發生矛盾時、工作和生活遇到困難時,更要自覺以部隊建設大局為重、以黨的事業為重,甘願作出個人犧牲。獨臂英雄丁曉兵,從一個20年前的戰斗英雄成長為永葆英雄本色、追求高尚人生的時代先鋒,從一名傷殘戰士成長為站立於部隊現代化建設排頭、在各個崗位上不斷取得驕人成績的領導幹部,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他面對人生一次次選擇、一個個困難,始終有一種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始終保持了與時俱進、頑強拼搏、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
三是練就過硬的軍事本領。部隊有兩句老話:一句是「當兵不習武,不算盡義務;武藝練不精,不算合格兵」。另一句是「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現代戰爭和傳統意義上的戰爭已經有了質的不同,適應瞬息萬變、異常嚴酷的未來戰場,政治思想不堅定不行,科技素質不高不行,軍事技能不精更不行。「雖言安邦賴股肱,平凡崗位亦建功」。只有愛崗敬業,恪盡職守,孜孜求索,在本職崗位上建功立業,才是獻身使命的最好體現。
「畏危者安,畏亡者存」。面對並不安寧的世界和艱巨繁重的任務,全體官兵一定要強化歷史使命的意識,牢固樹立戰斗隊思想,不斷增強履行使命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切實把實踐作為提高能力素質的平台,在投身軍事訓練中掌握新裝備,在參加重大救火行動中探索新戰法,在執行急難險重任務中培育好作風,不斷增強有效履行我軍歷史使命的實際本領。
『伍』 在當今社會中,該如何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呢
在當今社會當中,講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話,那麼一定要從學生開始進行,讓他們接受比較科學的教育。另外也要取其精華取其糟粕,將好的傳承,不好的就直接捨去。而且要知道這是一個長期學習的過程,不管是在小學還是在大學,都要利用不同的方式去探索和創新。
對於那些積極向上並且符合當代社會發展要求的內容,可以繼續保持和發揚,而且我們要學會正確的去對待外來文化影響。並不是說所有的外來文化都不好,有些外來文化還是非常優秀的,同時想要傳承的話也必須要結合當今時代的精神,要不然根本走不了多遠。一定要讓孩子從小就開始接受歷史文化,讓他們真正去了解這些歷史對於我們的重要性,也希望老師在講課的時候不那麼枯燥。
『陸』 如何在歷史教育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承
歷史教育是人文學科的核心課程,其核心是人格的養成。無論從歷史教學的性質、教學任務、教學目標,我們都應充分發揮歷史學科的社會功能,根據本學科自身特點,培養學生的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智能素質和心理素質是歷史教學的基本任務。「增強愛國主義情感,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學習和繼承人類的傳統美德,從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曲折歷程中理解人生的價值和意義,逐漸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課程標准明確提出的歷史教學的基本要求。歷史課程在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傳統文化可謂源遠流長、燦爛奪目、博大精深。無論是在文學藝術、科學技術、還是在思想道德等方面,都對人類社會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也是中華民族長期雄立於世界之林的基礎。發揚中國傳統文化之精髓,是如今每一個中國人都應承擔的責任和追求的目標,更是我們歷史學科的重要任務。
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在歷史教學中如何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傳統文化中的精華、繼承並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
一、教師要深入挖掘,引領學生走進傳統文化之門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初中歷史教材中沒有專題講述,而是散亂於整個歷史發展過程中,這就要求教師在平常教學中要深入挖掘,在講解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去滲透、總結,並適當地加以拓展延伸,將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知識點和發展歷程恰當地融入平時的教學中。例如在講授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時,就應引領學生感受、分析諸子百家思想的精髓,讓學生明白這一時期的百家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且影響深遠。然後再進一步聯系現實生活,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這一時期的學說,尤其是儒學不僅對中國,而且對世界文化的影響都非常大,從而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文明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同時又注意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引領學生把中國思想文化的演變、發展的歷程理清,以便讓學生從整體上去感知和領會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二、讓學生充分參與,切身感受並汲取中國傳統文化之精華
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輝煌燦爛的優秀傳統文化,給我們留下了一筆豐厚的知識寶藏,這一點貫穿於整個歷史教材中。教學中,教師在充分挖掘這些知識的前提下,應組織學生充分參與,通過思考、探討、交流等方式,,以期對中國傳統文化現象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和適時的啟發,讓學生切身去感受並最大限度地汲取這些文化營養,充實自己的頭腦,演化為自身的涵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通過學生的充分參與,讓他們把書本上的知識變為自己想要的東西,以便在平常的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加以繼承和運用。
讓學生充分參與和感受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指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一些史學專著或原著。因為僅靠課本的介紹和老師的講解、補充,要想准確、完整地把握某些具體文化的精髓是很難的,甚至有時還可能會造成誤解。比如,在歷史教材中對道家思想的介紹,主要側重於強調道家思想的消極性,從而使得一些學生就失去了進一步了解道家思想的興趣,甚至於對它產生了極大的誤解。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可以幫助學生選擇一些能突出反映其思想特點的名著或原著(也可是其中的某一部分)供學生閱讀、欣賞、思考,讓他們對其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當然在這一過程中,老師一定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給予適當的指導和幫助,否則是沒有效果的。
組織開展講歷史故事比賽,也是讓學生親身參與歷史學習的一種重要途徑。這種方式,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同時在老師確定故事主題後,讓學生通過自主收集、閱讀相關材料,也可以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感知。比如通過開展講述「以天下為已任」的主題故事會,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責任感,也可讓他們感受到如張騫、班超志在四方,立功邊疆的遠大志向;霍去病的「不滅匈奴,何以為家」、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林覺民「為天下人謀永福」的高尚情操等。讓學生充分體會「愛國主義」這一傳統美德,並自覺地去繼承和發揚這種光榮傳統,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
三、聯系現實生活,讓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去感受歷史並弘揚民族文化之精神
很多學生對歷史感興趣,源於歷史的故事性,而對一些抽象且有一定理解難度的知識,興趣並不大。因而在平常的教學中,老師一定要將那些抽象的歷史知識具體化,重要的方法就是將它與現實生活相聯系,讓學生從生活中去感受歷史。如在分析古代道家思想時,就可引導學生結合中國現代生活中存在的環境惡化、「形象工程」、「三農」問題等,都是因為違背了道家的「無為而治」的思想而導致的。老子說:「治大國如烹小鮮」。當代世界被公認的最先進的管理理念是「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這不是與兩千多年前老子的主張不謀而合嗎?或者更准確地說,兩千多年前老子就已告訴了我們正確的作法,只是我們現在才醒悟。現代社會人與人、人與自然的激烈沖突和矛盾等問題,在中國古代天人合一、返樸歸真、出相而離相的哲學里,在中國古代寧靜閑適、悠然自得、充滿情調的藝術精神里都能找到靈丹妙葯。又如學習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時,也可聯系現實生活分析諸子百家的進步思想,直到今天都產生著深刻的影響。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極具崇尚道德的民族,傳統文化也帶有濃厚的道德色彩,他們崇尚「天下為公」,推崇「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品德。這種尚德、重義的道德修養,在今天依然是我們所提倡的,在現實中有許多優秀的民族脊樑們還在親身踐行著,學生從這些活生生的現實人物的身上,更能體會這些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感召力。由於歷史的種種原因,今天我們還暫時落後於西方。在當前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人們的行為准則、價值觀、道德觀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改革開放的今天,難免魚龍混雜,特別是青少年學生受到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利己主義的影響,不能正確對待東西方文化,盲目崇拜西方。在這種歷史條件下,中國古代優秀傳統文化、道德,對培養學生誠實的品格和知善惡、明是非的能力,不斷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操大有裨益,充分發揮傳統文化中的尚德精神,有利於幫助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觀、正確的世界觀。
四、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全面、准確地繼承民族優秀文化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的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要認真分析,全面把握,繼承其精華,摒棄其糟粕。
比如,在我國古代傳統道德中,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的道德規范體系長期居於主導地位。它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兩千多年的社會生活中產生了巨大影響,包含著許多超越時代的為人處世的基本准則,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我們要繼承「仁、義、禮、智、信」內容上的合理內核。以仁愛之心對待他人、人與人之間要互相關心、互相幫助,構建相親相愛的和諧人際關系;對待他人、社會應當承擔責任和義務,確立自身追求的價值目標;人際交往中誠實守信,真誠相待,不欺我欺已,掌握科學知識,具有區分是非、明辨善惡的能力等。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古代儒家道德體系,是長期在封建社會中形成的,是為維護封建社會秩序服務的,其中包含有許多封建性糟粕,應該摒棄。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正確分析,全面、准確地去把握,教育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人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