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河南南陽有吶些風景區出過吶些古代名人
景點有:南陽龍潭溝、南陽西峽恐龍遺跡園、桐柏山水簾洞、淮河源、內鄉縣衙、老界嶺、伏牛山等
名人:諸葛亮、張衡、張仲景、 范蠡、姜子牙、韓愈、黃忠、魏延、文聘、鄧艾、許攸、百里奚、岑參、范曄、馮景蘭、馮友蘭、彭雪楓、丁聲樹、二月河、周同賓
⑵ 南陽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南陽市,古稱宛,位於河南省西南部,誕生了眾多歷史名人,分別為:
1、先秦,姜尚、百里奚、范蠡、孟明視、熊繹、屈原、申伯
2、秦漢,張衡、劉秀、劉玄、張仲景、張釋之、左雄、直不疑、杜延年、陰麗華、樊宏、朱暉、鄧禹、吳漢、賈復、岑彭、朱祐、馬武、劉隆、馬成、陳俊、杜茂、任光、杜詩、靈思何皇後、何進、何苗、鄧綏、鄧猛女、杜周、茨充、孔僅、逢紀、李松、趙憙,李通,郭丹
3、三國魏晉南北朝,諸葛亮、何晏、范曄、范縝、范寧、吳敬懷皇後、范雲、范泰、范晷、范堅,范汪,范弘之,范甯,韓嵩,庾信、許攸、黃忠、魏延,韓暨、呂乂,張輔、文聘、李嚴、鄧芝、鄧艾、甘寧、韓暨、來敏、陳震、趙彥深,劉之遴
4、隋唐五代,岑參、岑文本、張巡、劉洎,韓翃、張建封,張皇後
5、宋元,王堅
6、明清,鐵鉉、馬殿甲、李賢、王鴻儒,王鴻漸,吳阿衡,柴升,李仁,彭凌霄,李蓘
7、近現代,彭雪楓、許永躍、趙東宛、趙延年、二月河、馮景蘭、楊廷寶、馮友蘭、董作賓等
(2)西峽歷史上有過什麼名人擴展閱讀:
南陽歷史悠久。約在五六千年前,就出現了村落和房屋。商代為「南鄉」,有謝、楚、鄧等國。西周時,南陽屬荊州,因在周的南部,被周人稱為「周南」,境內有申、呂、楚、鄀、蓼、鄧等國。春秋大部分入楚,楚置宛邑。戰國分屬楚、韓。秦初置南陽郡,為全國36郡之一。
漢承秦置,仍置南陽郡,兼有弘農郡地,轄境相當於河南熊耳山以南和湖北大湖山以北。晉置南陽國和義陽、順陽郡。南北朝時建置變化無常。隋設南陽郡、陽郡、淅陽郡,兼有淮安郡和舂陵郡地。唐、宋設唐、鄧二州。元、明、清設南陽府。中華民國設行政督察區。
1949年3月,新成立的中共河南省委決定,成立南陽地委、專區,轄南陽市、南陽縣、南召縣、鎮平縣、內鄉縣、淅川縣、鄧縣、新野縣、唐河縣、桐柏縣、泌陽縣、方城縣12個縣市。1994年7月,國務院批准撤銷南陽地區,設立地級南陽市。
⑶ 西峽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姜子牙-周朝宰相,助周武王滅商,河南許昌人
老子-原名李耳,著有《道德經》,道教創始人,河南鹿邑人;
莊子-原名莊周,道家集大成者,著有《莊子》,河南民權人;
墨子-名翟,墨家創始人,河南魯山人;
商鞅-秦國的著名改革家,河南濮陽人;
范蠡-春秋末年越國大夫,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世稱陶朱公,河南南陽人
⑷ 西峽烈士陵園主要有哪些戰士
1934年,中共黨員薛天義、張國璽為了摧毀反動勢力,掌握武裝力量,開展游擊戰爭,就曾在西峽口民團司令部內部組織武裝起義。雖因叛徒告密,被以別廷芳為首的反動統治者血腥地扼殺在搖籃中,但這是共產黨領導的武裝起義在西峽地區的第一次嘗試。它震懾了反動統治階級,擴大了共產黨的影響。在這次革命起義中,被殺害的共產黨員和進步青年有10多名。其主要組織者薛天義、張國璽於1986年12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1987年4月,中共西峽縣委、縣人民政府派人將他們的遺骨遷葬於西峽烈士陵園,立碑銘記,千古流芳。烈士陵園墓區,還安葬著著名烈士白濤。白濤,原名袁懷義,西峽縣丹水鎮袁溝村人。他在抗日救亡中離別故土,投身革命,解放戰爭中隨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出任安徽省金寨縣縣長。1948年5月,我主力部隊轉移外線作戰,白濤率縣大隊在內線堅持斗爭,不幸被俘。國民黨軍隊對其威逼利誘,其心堅如鐵。1948年7月7日,敵人「公審」白濤,白濤持著新裝,萬方儀態,高聲講述解放戰爭勝利形勢,痛斥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敵人無可奈何,氣急敗壞地殺害了年僅33歲的白濤。 墓區中還安葬著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征的黃玉輝烈士和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壯烈犧牲的張運合烈士。他們為了人民的解放事業,為了祖國的繁榮昌盛,英勇奮斗,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在宛西戰役中犧牲的我軍職務最高的38軍17師副政委秋宏和馬華敏等掩埋著西峽籍81名著名烈士。
⑸ 西峽縣有多少個鄉鎮
截至2019年,西峽縣轄3個街道、15個鎮、1個鄉。
1、3個街道:白羽街道、紫金街道、蓮花街道。
2、15個鎮:丹水鎮、陽城鎮、回車鎮、五里橋鎮、丁河鎮、重陽鎮、西坪鎮、桑坪鎮、米坪鎮、雙龍鎮、二郎坪鎮、太平鎮、石界河鎮、軍馬河鎮、田關鎮。
3、1個鄉:寨根鄉。
西峽縣是河南省南陽市下轄縣,位於河南省西南部,伏牛山南麓,西與陝西商洛市接壤,北臨三門峽市、洛陽市,東接內鄉,南臨淅川,為河南省第二區域大縣。
(5)西峽歷史上有過什麼名人擴展閱讀:
西峽歷史源遠流長、文化積淀深厚。5000年前,西峽就有聚居的群落。西周初年為鄀國屬地,並設為白羽邑。
公元前 524 年至 506 年曾是許國國都,秦時置析縣。後幾經沿革,清末民初為西峽口鎮,1948年5月6日西峽解放,設置西峽縣。
古史記載,西峽「陸通秦晉,水達吳楚」;「山產百貨風行,千里萬商雲集」。自古以來,許多聖哲賢達、歷史名人曾在西峽留下了傳奇遺蹤:孔子回車返魯、屈原苦諫楚王、武則天建造行宮、李自成兵屯西坪操場,李白、孟浩然、白居易、李商隱、蘇轍、司馬光等都曾游歷西峽而留名作。
金代著名詩人元好問曾出任西峽縣令,留下了 100 多首歌吟西峽山水田園風光的詩詞佳句。西峽還是原宛西民團司令別廷芳實施宛西自治的大本營。蘊藏在西峽這塊古老土地上的有形和無形的文化遺產,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
⑹ 屈原姓什麼名什麼
羋姓,屈氏,名平,字原,楚國人(今湖北秭歸),自稱是古帝高陽氏的後裔,其先祖屈瑕受楚武王封於屈地,因以屈為氏。官拜左徒,為楚王近臣。
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且有楚國第一詩人的美稱,任三閭大夫,常與楚懷王商議國事,主張楚國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多次反對楚懷王與秦國交好的舉動。秦昭王在武關扣留楚懷王之後,繼續輔佐楚頃襄王。楚頃襄王六年(前293年)楚頃襄王謀劃再與秦國講和。
屈原斥責楚頃襄王和子蘭,楚頃襄王大怒,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屈原因此被驅除出郢都,被流放於更偏遠的江南地區。歷時十八年。然而,正是因為流放,使得屈原廣泛地接觸了底層的人民群眾,也接觸了豐富生動的楚國民間文化,留下了千古絕唱《離騷》。
(6)西峽歷史上有過什麼名人擴展閱讀:
屈原出自楚國公族屈氏,屈氏與昭氏、景氏並稱王族三姓,屈原曾任三閭大夫,據說就是掌管昭、屈、景三氏的事務。屈,昭,景為楚國大姓。屈氏子孫如屈重、屈完、屈到、屈建等,在楚國都曾擔任過要職。
屈原的父親叫伯庸。到了屈原這一代,屈氏為高官的人不多,只有屈原和後來被秦國俘虜的大將屈匄。屈原楚辭《九章》中的《惜誦》曾說道:「忽忘身之賤貧」。很可能當時這個貴族家庭已經衰落了。
⑺ 西峽縣的歷史名人
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 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於楚國丹陽北一帶(今河南西峽),名平,字原。
別廷芳(1883年-1940年)字香齋,民國時期的內鄉縣丹水鎮張堂村人(今西峽縣陽城鄉),歷任內鄉縣民團第二團團長、宛屬十三縣聯防司令、河南省第六區抗戰自衛團司令等職。
龐掌運(1829年-1865年),字芙卿,號仙舉,清代內鄉魁門關人(今西峽縣丁河鎮奎文村)。1859年元月被任命為國修館協修官。1861年出任廣東鄉試同考官。他求賢若渴任人唯賢,經他推舉的20多人,多是廣東的知名人士。1862年,改任廣東省鎮平縣(今蕉嶺縣)知縣。
鄧曄,西漢末年農民起義英雄,在討伐王莽和東漢年間歷次征戰中戰功顯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