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歷史上的匈奴人都是從哪來的,最後又都去了哪裡
從冠軍侯霍去病說的這句話中,給我們透露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在漢朝之前的時候就有了匈奴這樣一個民族存在的。當時的匈奴人一直都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讓人頭疼的少數民族。無論是在影視劇作品中還是在真實歷史中,我們總是可以看到有他們存在的身影。他們會找到各種理由來侵擾我邊境地區,甚至大肆掠奪中原地區的資源,讓生活在這些地區的人民飽受戰爭的摧殘。
結束語:
匈奴在中國的歷史上是一個很重要的民族,先期的強悍給中原王朝帶來了很多煩惱,但最後還是消失在了民族大融合的潮流之中。
❷ 唐代北方主要游牧民族是哪幾個
1、突厥:
6世紀中期,游牧在阿爾泰山一帶,後控制東起興安嶺、西到裏海的廣大地區。
突厥是歷史上活躍於蒙古高原和中亞地區的民族集團統稱,也是中國西北與北方草原地區繼匈奴、鮮卑、柔然以來又一個重要的游牧民族,540年,突厥這個詞始見於中國史冊。
745年,唐朝與回鶻攻滅後突厥汗國,東突厥諸部或者在戰爭中消亡,或者融入回鶻,或者融入唐朝。唐朝滅西突厥以後,原西突厥汗國所屬突騎施、烏古斯、葛邏祿、欽察、卡拉吉、樣磨、處月等部落也活躍於中亞地區。
突騎施在防止阿拉伯帝國在中亞的擴張起了重大作用,葛邏祿則在唐末以後的中亞歷史中扮演重要角色,與回鶻建立喀拉汗王朝。
2、回鶻:
(拼音:huí hú;維吾爾文:Uighur/Uigur),是中國少數民族部落,維吾爾族祖源之一,由回紇改名而來。主要分布於新疆,在內蒙古、甘肅、蒙古以及中亞的一些地區也有散居。
漢文史料中「回紇」一詞來自古回紇文,回紇之名來源於部落韋紇、烏護。回紇是鐵勒諸部的一支,韋紇居住在土剌河北,烏護居住在天山一帶。回紇一度作為突厥汗國的臣屬。
突厥汗國強盛時,回紇部落臣服突厥。天寶二年(743年),回紇汗國滅突厥,統一鐵勒諸部,回紇逐漸成為鐵勒諸部的統稱。廣德元年(763年),英義可汗(牟羽可汗)正式皈依摩尼教,摩尼教成為回鶻汗國國教。
貞元四年(788年),武義天親可汗上表請改稱回鶻,取「迴旋輕捷如鶻」之義。元和三年(808年),保義可汗連續擊破吐蕃、大食,征服葛邏祿,收復北庭、龜茲,疆域達到費爾干納,令唐代絲路交通重新打開。
開成五年(840年),回鶻汗國瓦解,漠北回鶻部落大部分南下華北,其餘部分分三支西遷,其中一支和天山以北一帶原有的回鶻結合,部分依附黠戛斯。大中十一年(857年),唐朝承認西遷回鶻龐特勤地位,冊封為懷建可汗,開啟了回鶻(畏兀兒、維吾爾)嶄新歷史篇章。
回鶻汗國是奴隸制社會,人逐水草而居,其政權組織沿用突厥汗國制度。回鶻人通行回鶻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回鶻人最初使用突厥文字,後來粟特文與突厥文並用。汗國晚期依照粟特文創制回鶻文,也使用漢文。
3、靺鞨:
自古生息繁衍在東北地區,先世可追溯到商周時的肅慎和戰國時的「挹婁」。
北魏稱「勿吉」,隋唐時寫作靺羯(見「鴻臚井碑」)。遼宋時期恢復了最早的肅慎名稱,但漢語中改譯為女真或女直。清代建立後,清太宗皇太極將已經統一的本民族從龍六十六部各自的自稱統一廢除,改族名為滿洲,延傳至今。
唐代分為白山、粟末、黑水靺鞨等部,其中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建立了號稱「海東盛國」的渤海國。
(2)歷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哪裡來的擴展閱讀:
突厥汗國:
六世紀中葉崛起於漠北的由突厥人建立的以游牧為主的部落聯盟國家。583年因隋分化離間突厥分裂為東突厥、西突厥,並分別於630年與657年亡於唐,682年後突厥復國,共立國193年,曾對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等朝造成很大威脅。
5世紀中突厥歸附於柔然,為其煉鐵奴。徙於金山南麓(今阿爾泰山), 因金山形似戰盔「兜鍪」,俗稱突厥,因以名其部落。阿史那氏最初只有數百家,後來突厥部落有數萬人,多數人來源於周圍的鐵勒部落人。
6世紀時突厥首領阿史那土門遣使向西魏獻方物。
546年合並鐵勒部5萬餘落(戶), 勢力逐漸強盛,故後來將所有鐵勒後裔稱為突厥。
552年突厥又大敗柔然,以漠北為中心在鄂爾渾河流域建立突厥奴隸制政權。最盛時疆域東至遼海(遼河上游), 西瀕裏海, 北至北海(今貝加爾湖), 南臨阿姆河南。
「可汗」為最高首領,其子弟稱「特勤」,將領稱「設」。分轄地為「突利」(東部)、「達頭」(西部)。 可汗廷帳在東、西兩部之間鄂爾渾河上游一帶。
汗國官制有28級。稅法規定對普通牧民、黑民(戰爭中歸附者)「征發兵馬、科稅雜畜」。歷法以動物紀年。
5世紀始創制突厥文,亦名鄂爾渾~葉尼塞文,是古代北方民族最古老的文字。
1889年在鄂爾渾河發現《闕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後,始為世人所知。據《新唐書》、《舊唐書》的《突厥傳》,前一碑文的漢文為唐玄宗撰。突厥在隋唐時期與中原漢族政治經濟聯系密切。
583年,突厥汗國分裂成東突厥、西突厥兩部,其中東突厥可汗汗室為原統一突厥可汗正支嫡系之後,故東突厥仍經常被直呼為「突厥」。
630年、657年,東西突厥先後統一於唐。
680年,南遷的東突厥之後北返復國,682年建立後突厥汗國,745年亡於回鶻。原來突厥汗國所屬諸部乃部分歸附於回鶻汗國,部分歸附於唐朝。
❸ 古代游牧民族主要分布在現在哪裡,東北、蒙古、新疆還是俄羅斯遠東地區
西北也有啊,青藏高原也有
❹ 秦漢時期開始北方主要游牧民族是匈奴人,隋朝以後再沒聽說過匈奴人,匈奴人哪裡去了
五胡亂華時期,中原漢人和入侵的的白種人之間的矛盾已至不可調和,匈奴人和羯族人在某些地區的人數已經超過了漢人,入侵外族的殘暴程度簡直讓人無法想像。
漢人的復仇爆發,最終將羯族滅族,匈奴衰落。
匈奴在中國北方衰落後,鮮卑人迅速進入蒙古高原, 餘下的匈奴約四十萬人並入鮮卑。匈奴與鮮卑的混血後代稱為鐵弗人。鐵弗人赫連勃勃被鮮卑拓跋氏擊敗後投奔羌人的後秦。後自認為是末代的匈奴王,改姓赫連,在河套地區創立夏國,史稱胡夏。後被北魏所滅,夏亡。夏國的國都統萬城是作為游牧民族的匈奴在東亞留下的唯一的遺跡。
另有說法,匈奴被趕出中原,進入歐洲,稱為匈人。匈人是不是匈奴人在學術界一直有爭議,故不能確定此說。
匈人歷史:
公元290年,匈人開始在阿蘭國周圍活動。
公元350年,匈人滅阿蘭。
公元374年,攻入第聶伯河,與東哥特人戰。
公元376年,匈人大敗西哥特,後者逃入羅馬帝國境內。
公元408年,烏丁王去世,奧克塔王朝開始,奧克塔成為國王(單於)。
公元434年,布雷達和阿提拉共同成為國王(單於),攻拜占庭,後者被迫開始向匈奴付700黃金年貢。
公元445年,布雷達去世,阿提拉獨掌大權。
公元447年,攻拜占庭,後者將年貢增到2100黃金。
公元451年,沙隆會戰,西哥特與西羅馬聯軍勝阿提拉。
公元452年,匈人兵臨羅馬城,教皇里奧一世出城將阿提拉勸說回去。
公元453年,阿提拉去世,匈人帝國崩潰。
公元468年,阿提拉一兒子發動對拜占庭的戰爭,自己戰敗死去。
❺ 中國古代歷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原因及其後果
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有政治原因和氣候原因,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游牧民族貴族對中原財富奴隸女人的需求慾望膨脹;
2、自然條件惡劣南遷;
3、窮兵黷武,生性好鬥;
3、生產力落後,搶劫掠奪是他們祖先的生存的主要方式。
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後果:
1、他們的南下,對我國中原地區的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他們的劫掠、屠殺曾使許多地方經濟迅速倒退。
2、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也帶來了各民族的文化,如音樂、舞蹈等,影響了漢民族,豐富了漢民族的文化。
3、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加速了中國的民族大融合,為我國的成為多民族的大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給南方帶來了眾多的人口,對南方的生產帶來了勞動力。
(5)歷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哪裡來的擴展閱讀:
1、古代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主要有:匈奴、柔然、突厥、契丹、烏桓、鐵勒、鮮卑、蒙古等。
中國古代的游牧民族分為幾個族系,東胡系,通古斯系,匈奴系,突厥系,羌藏系。族系不是一個我們腦海中的一個完整的民族,他是由很多族部,部落聯盟組成。東胡系的民族很多包括鮮卑,契丹,蒙古等。
通古斯系典型代表即使女真族,即今天滿族的祖先。匈奴系主要就是匈奴,現在這民族已經不存在了。突厥系即今天世界上突厥民族。羌藏即是羌族,藏族等。
中國所有後來的游牧民族大都出自上述這些族系,但是並不能等同是一個民族。只能理解為,同一個族系是說的話同屬一語系。
2、這些游牧民族都是驍勇善戰,部落之間戰爭吞並的事情是一直發生的,各個民族之間不斷融合,新的部落民族不斷產生。
《中國王朝戰爭年表》,該書詳細的記錄了自公元前220年至公元1839年發生在中原王朝與游牧民族之間的軍事沖突,包括沖突的時間、地點及發起方。以10年為間隔,游牧民族平均每10年侵襲中原2.52次。
❻ 中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有血緣關系嗎
三代時期,戎族有一支叫做犬戎,與華夏族的西戎血統相同,曾經終結西周,逼迫周王室東遷為東周。在中原武力強大以後,這支犬戎被驅逐向北,與北方的北狄部族發生融合,他的血統最終北狄化,在戰國時代、秦漢之際,形成匈奴,稱為胡。分布於我國東北地區、內蒙古東部、蒙古國東部和外興安嶺一帶的古老民族集合,是多個民族的統稱,早期完全是黃種人,他們很早就出現,至周朝時期與內地接觸逐漸增多。自周朝至隋朝這段歷史時期不斷與其他民族融合,又不斷分化,於是帶有了一些白種血統。是當今多個北方少數民族的祖先。
魏晉時期,東胡曾分化出兩個主要支系,鮮卑是其中一支,鮮卑族有多個部族,其中的柔然族是契丹的直系祖先。(ps:匈奴是夏朝末年逃亡到北方的夏朝貴族征服或趕走原本生活在那裡的東胡各族,逐漸發展起來的,東胡之所以叫「東胡」,就是後世人為區別於他們西邊的匈奴而給予的稱謂
)
蒙古是古代北方民族室韋的直系後裔。黃種人。室韋存在的年代與東胡相當,有學者認為室韋也是東胡的一部。室韋族發展到五代十國時期,獲得了一個突變的機會,他們收聚了多個沒落民族的人口,形成最早期的蒙古。
古代東北地區肅慎人的後裔。黃種人。肅慎的存在早於室韋,他是形成室韋的主要成分之一,肅慎的直系後代在歷經自春秋至南北朝之前的歷史時期中,多次融合其他民族,至隋唐代發展為靺鞨,宋代發展為女真。
古代突厥是北亞游牧民族。突厥的源流並未有定論,大致可以確定的是,他們應該帶有塞種及匈奴(匈奴人的先祖是夏王朝的末代皇帝夏桀的遺民)的血統。《北史》記載「突厥者,其先居西海之右,獨為部落,蓋匈奴之別種也。又曰突厥之先,出於索國,在匈奴之北。」
回鶻的先祖敕勒(鐵勒)跟匈奴和突厥有血緣關系。
❼ 華夏大地幅員遼闊,經常受到外敵入侵,為什麼入侵的都是北方游牧民族
北方游牧民族沒有一個固定的地點居住,歷史上的北方游牧民族都是隨著天氣的原因來決定族群的遷移的,所以當草原遇到寒冷天氣,或者當草原畜牧過度,導致牛羊飢荒,便會導致他們的伙食和日常生活的不到保障,從而來通過搶奪中原大地的東西來填飽自己的肚子,從而保障自己的日常生活。
之所以北方游牧民族來犯,究其原因還是北方游牧民族生產力低下,所以只能通過掠奪中原來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