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史記》以前的歷史類文獻遺留下來的都有哪些
《尚書》又稱《書》、《書經》,為一部多體裁文獻匯編,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史書。
《春秋》是儒家五經之一,因為其中記載各諸侯國重大歷史事件,所以當算是歷史類文獻。
另外,《呂氏春秋》《左傳》都記載了很多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也應算是歷史類文獻~~
水平有限,如有錯誤,還請見諒
② 中國古代史研究的重要文獻和基本史料有哪些
第一當然就是史書了,中國歷代都有寫史的傳統,比較權威的就是二十四史。
第二就是古物了,古物就是活著的歷史,尤其是一些書畫。
想要深入研究的話,基本就要考古了
③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具有憲法性質的文獻
1)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憲法性文件——1908年《欽定憲法大綱》;
(2)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正式生效的憲法性文件——1911年《十九信條》;
(3)中國歷史上具有資產階級革命性和民主性的憲法性文件——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4)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正式憲法——1923年《中華民國憲法》又稱《曹錕憲法》或《賄選憲法》;
(5)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由人民政權制定的憲法性文件——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
(6)1949年9月在北京的中國人民政協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
④ 羅列盡可能多的歷史文獻、比如二十四史、國語、戰國策等
一.甲骨文、金文(《武丁卜辭(二則)》、《大盂鼎銘》)
1、甲骨文獻的主要內容與史料價值
2、一條卜辭的完整程式
3、《武丁卜辭(二則)》說明的問題
4、金文文獻的主要內容與史料價值
5、《大盂鼎銘》所反映的問題
二.書(《尚書·牧誓》、《逸周書·克殷解》)
6、《尚書》真偽和六體辨析
7、《尚書·牧誓》的寫作年代與可信程度
8、從周武王列舉的殷紂王三大罪狀看上古時期的社會政治觀念
9、關於殷紂王的評價問題
10、《逸周書》的來歷和主要內容
11、殷末周初的武器裝備和作戰方式在《牧誓》和《逸周書·克殷解》中的體現
12、《逸周書·克殷解》與西周的開國大典儀式
三.詩(《幽風·七月》、《魯頌·閟宮》)
13、《詩經》六義與美刺說
14、從《詩經·幽風·七月》看周初農夫的社會身份及幽地生活資料的謀得方式
15、《詩經·魯頌·閟宮》的作者、創作年代與基本特點
16、《詩經·魯頌·閟宮》與春秋前期魯國國勢的變化
17、《詩經·魯頌·閟宮》與魯國的宗廟祭祀秋嘗禮
四.左傳(《宋楚泓之戰》、《晉楚城濮之戰》)
18、《左傳》的記事特點
19、《左傳》中子魚論戰與曹劌論戰的異同
20、城濮之戰晉勝楚敗的原因
五.國語(《越語上·越王句踐滅吳》、《楚語下·楚昭王問於觀射父》)
21、《國語》八語的具體內容
22、《左傳》和《國語》的主要區別與聯系
23、從《國語·越語上》看越王勾踐滅吳的根本措施與具體方法
24、從《國語·楚語下·楚昭王問於觀射父》看古代的宗教意識
六.世本(《作篇》)
25、《世本》對《史記》創立紀傳體史書新體裁的影響
26、《世本·作篇》與上古的創造發明及其真實性問題
七.戰國策(《秦圍趙之邯鄲》)
27、《戰國策》的性質、內容與主要缺陷
28、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對研究《戰國策》的作用
29、《戰國策》所記魯仲連「義不帝秦論」值得肯定嗎?
八.楚辭(《天問》)
30、《楚辭》和以詩證史說
31、《楚辭·天問》與夏代歷史
九.史記(《秦始皇本紀》、《六國年表序》、《陳涉世家》、《孫子列傳》、《貨殖列傳》)
32、《史記》的編著宗旨、編著體例和主體內容
33、綜合論析《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所載錄的東巡刻石
34、《史記·六國年表》的編寫方式和研讀方法
35、從《史記·六國年表序》看司馬遷的歷史觀
36、從《史記·陳涉世家》看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的發動方式
37、《史記·孫子列傳》與銀雀山漢簡《孫子兵法》
38、《史記·貨殖列傳》所顯示的司馬遷的經濟思想
39、談談你對《史記·貨殖列傳》所反映的南北民俗的看法
40、談談你對《史記·貨殖列傳》所載述的富商大賈的認識
十.漢書(《武帝本紀》、《百官公卿表》、《食貨志上》、《張騫傳》、《趙充國傳》)
41、《漢書》與《史記》在體例與內容上的異同點
42、依據《漢書·武帝本紀》,歸納漢武帝定立施行的文化政策
43、依據《漢書·百官公卿表》,剖析西漢******的職權及其相互關系
44、《漢書·食貨志上》所記趙過代田法透視
45、簡析中漢王朝與中亞各古國的往來活動
46、你怎樣看待張騫的「鑿空」之功
47、簡析 「屯田奏」的合理性
十一.後漢書(《劉盆子傳》、《黨錮列傳序》、《仲長統傳》)
48、《後漢書》所立類傳的獨到之處
49、從《後漢書·劉盆子傳》看赤眉起義軍的歷史局限性
50、《後漢書·黨錮列傳序》與漢末士大夫的「婞直」「摽搒」之風
51、《後漢書·仲長統傳》「理亂篇」所體現的政治思想
十二.三國志(《諸葛亮傳》、《讓縣自明本志令》)
52、《三國志》在編撰體例上的創新點
53、《三國志注》與傳統史注的明顯差異
54、你對《三國志·諸葛亮傳》的陳壽評語持何種看法
55、《三國志注》引《讓縣自明本志令》與曹操的歷史評價問題
十三.晉書(《晉書·食貨志》、《晉書·劉毅傳》)
56、《晉書》十志與載記的內容要點
57、簡析《晉書·食貨志》所載述的戶調式和占田制
58、《晉書·劉毅傳》「請罷中正除九品疏」的重心所在
十四.宋書(《謝靈運傳論》)
59、《宋書》的突出特徵
60、簡析《宋書·謝靈運傳論》的文學批評史意義
十五.魏書(《魏書·釋老志》)
61、《魏書》序紀與十志的內容要點
62、《魏書·釋老志》與太武帝禁佛
63、《魏書·釋老志》與石窟寺開鑿
64、《魏書·釋老志》與沙門造反事例
十六.世說新語(《儉嗇》、《汰侈》)
65、《世說新語》的性質與史料價值
66、從《儉嗇》與《汰侈》看兩晉貴族的雙重性格及其本質
十七.水經注(《鮑邱水》)
67、《水經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色
68、《水經注·鮑邱水》與戾陵堰的歷史風貌
十八.洛陽伽藍記(《法雲寺》)
69、《洛陽伽藍記》的城市地理特色
70、《洛陽伽藍記·法雲寺》所記「洛陽大市」剖析
⑤ 求十個出名歷史古典文獻名詞解釋,例如《四書五經》、《四庫全書》、《永樂大典》
1.十通:是指我國古代十部聞名的政書,包括:唐代杜佑根據劉秩所編《通典》,宋代鄭樵編纂的《通志》,元代馬端臨的《文獻通考》,清朝的《續通典》、《續通志》、《續文獻通考》、《皇朝(清)通典》、《皇朝(清)通志》、《皇朝(清)文獻通考》和清末劉錦藻所編《皇朝(清)續文獻通考》。「十通」使我國幾千年的古代典章制度有了系統完整的記載。2.四分法指關於典籍文獻的四部分類法。起源於魏晉之際,初步成熟於東晉時期。唐初修《隋書?經籍志》,繼承前代,正式確立經、史、子、集名稱,概括各類書籍性質內容。3.元朝馬端臨積二十餘年功力著成《文獻通考》,為一部著名的典章制度通史。與杜佑《通典》、鄭樵《通志》並稱為「三通」。4.《通志》,宋鄭樵撰。本書是仿《史記》的體例,收羅上起傳說中的三皇、下迄隋唐之史料而編成的一部通史著作。高宗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成書。全書200卷,附考證3卷,內容極廣,包括了本紀、年譜、世家、列傳、載記和二十略。其中紀傳終於隋,禮樂刑政諸略止於唐,藝文、校讎二略止於北宋。此書發凡起例,貫穿各史書志,包舉歷代典章制度、學術源流,提供了有關古代社會和自然的各種知識,在史學上頗有貢獻。其最大價值在於「二十略」,除禮、職官、選舉、刑法、食貨五略多據前人典章加以論述外,餘下十五略多為闡述個人見解,而且氏族、六書、七音、都邑、昆蟲草木等五略為舊史所無,藝文、校讎、圖譜、金石等略亦頗有可取之處,有較高的文化史、學術史價值。有商務印書館1935年影印本,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重印本。5.《古今圖書集成》 清陳夢雷原編,蔣廷錫奉敕校補,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體例最完善、用途最廣的一部類書。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編成。全書10000卷,分為歷象、方輿、明倫、博物、理學、經濟等六匯編。匯編之下又分32典,典下分部,共6117部,每部設有「匯考」、「總論」、「圖表」、「列傳」、「藝文」、「選句」、「紀事」、「雜錄」、「外編」等項,無者缺之。它集古代圖書之大成,搜羅古代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文學、藝術、哲學、宗教、歷史、地理,以及天文、氣象、地質、礦產、農業、牧業、漁業、手工業、工程技術、數學等各方面的資料,其中保存明代文史資料特多,西學傳入也多有反映。此書不僅收羅豐富,而且分類細密,體例完善,檢索甚為方便.6."十三經註疏正義「 宋佚名編,清阮元撰校勘記,嘉慶二十年(1815年)南昌府學刊本,中華書局1982年據原世界書局縮印本影印出版。十三經為儒家的經典著作,歷代註疏本甚多,且單獨成書。南宋紹興間始有合刊本,共416卷。包括:《發表於 2009-08-24 02:36:44 引用 1 樓 周易正義》、《尚書正義》、《毛詩正義》、《周禮註疏》、《儀禮註疏》、《禮記正義》、《春秋左傳正義》、《春秋公羊傳註疏》、《春秋穀梁傳註疏》、《論語註疏》、《孝經註疏》、《爾雅註疏》、《孟子註疏》。 ... 周易正義》、《尚書正義》、《毛詩正義》、《周禮註疏》、《儀禮註疏》、《禮記正義》、《春秋左傳正義》、《春秋公羊傳註疏》、《春秋穀梁傳註疏》、《論語註疏》、《孝經註疏》、《爾雅註疏》、《孟子註疏》。7.蜀本:宋代四川地區所刻的書,世稱「蜀本」。蜀本特點是:字體多似顏體,字畫肥勁樸厚,結構架勢雄渾壯麗,版式疏朗悅目。版心大都是白口,左右雙欄,沒有耳子。版心下端多有刊工姓名。紙張雪白,校勘精當,可與浙本相媲美。宋葉夢得《石林燕語》評宋刻本書:「天下印書,以杭州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由於在宋末元軍進攻四川時大肆焚毀搶掠,因而蜀本流傳至今,比浙本、建本要少得多了。蜀本中又可分為成都本、眉山本。8.四書五經是四書和五經的合稱,是中國儒家的經典書籍。四書又稱為四子書,是指《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五經是《詩經》(《詩》)、《尚書》(《書》)、《禮記》(《禮》)、《周易》(《易》)和《春秋》等五本儒家經典的合稱,是「六經」、「七經」、「九經」、「十二經」、「十三經」的一部分。9.四庫全書》是乾隆皇帝親自組織的中國歷史上一部規模最大的叢書。1773年5月1日,清朝開設《四庫全書》編纂館。 由總纂官紀昀(曉嵐)窮畢生精力,率三百六十位一流學士成書於公元1782年3月12日,該書包括經、史、子、集四部,3461種書目,79039卷,總字數將近10億,可謂超級文化大典。《四庫全書》為後代學者研究中國古代文化提供了較完善的文獻資料。10.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編撰於明永樂年間,歷時六年(1403—1408年)編修完成,初名《文獻大成》,是中國最大的一部類書。全書22937卷,11095冊,約3.7億字,它保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其他網路文獻,匯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是一部集大成的曠世大典,與法國狄德羅編纂的網路全書和英國的《大英網路全書》相比,都要早300多年。《永樂大典》屢遭浩劫,正本不知去向,副本今存不到800卷,約為原書的4%,《大英網路全書》稱之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網路全書」。
⑥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旅遊歷史文獻有哪些(考列舉題)
很多啊,司馬遷的史記,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記啊,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啊,鄭和下西洋啊等等。。。。望樓主採納。(絞盡腦汁想出來的)
⑦ 中國古代歷史著作都有哪些
《金史》撰成於元代,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興衰始末的重要史籍。
《金史》修成以後得到了許多學者的好評。學者們一般認為,《金史》在二十四史中雖談不上是上乘之作,但在元末所修三史中卻是最好的一部。清代史學家趙翼評論說:《金史》敘事最詳略,文筆亦極老潔,迥出宋、元二史之上。(《廿二史札記》卷27)《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也說:元人之於此書,經營已久,與宋、遼二史倉促成書者不一樣,所以本書首尾完備、條例整齊、簡約而無疏漏、周贍而不繁蕪,在宋、遼、金三史之中,是最為完善的。確實,與宋、遼二史相比,其優點是比較突出的。
《金史》之所以得到較好的評價,主要在於它纂修的准備時間比較長,有了比較好的史料准備。與遼相比,金代修史制度要完善得多。有記注院,掌修起居注;秘書監設有著作局,掌修日歷;還有國史院,掌修實錄和國史。其實錄編修最為完備,太祖以下除衛紹王、金哀宗之外,均有實錄;除此之外,還有記載金朝先世的《先朝實錄》3卷;生前未稱帝,死後追加尊號的世宗生父睿宗、章宗生父顯宗也都有實錄;此外還修有國史,包括皇帝本紀及功臣列傳;金宣宗時,因害怕蒙古軍的再次進犯,金由中都(今北京)遷往開封,這些歷史文獻也隨之攜至汴京。汴京被蒙古軍攻克之後,當時依附於蒙古,並參與了攻汴戰斗的漢族地主軍閥張柔頗具遠見,在其他蒙軍將士爭搶金帛財寶時,他卻來到金史館,將金朝實錄及其他秘府圖書運回了家中。這些圖書文獻在中統二年(1261年)被獻之於朝廷。天興三年(1234年)正月,蒙宋聯軍攻克蔡州,金朝滅亡了。元朝建立後,金朝遺老王鄂不但向元世祖忽必烈提出了修遼、金二史的建議,而且開始著手搜集、整理金代的歷史資料。衛紹王朝沒有實錄,現在衛紹王本紀中的材料都是中統三年王鄂收集的;金朝遷蔡州之後,史書記載中斷,也是因為王鄂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著有《汝南遺事》4卷,才得以將這一段亡國的歷史始末記載下來。因而金代歷史文獻保存得比遼朝多而且完整,加上金朝其他文人也注意搜集金代史實,如金末文人劉祁著《歸潛志》、詩人元好問著《壬辰雜編》(今已佚)等也保存了不少金代史實。可見元末修《金史》,既有實錄、國史為根據,又有王鄂等人的搜集、補綴,還有劉祁、元好問等人的著作可直接資以參證,其所依據與《遼史》纂修時所據要豐富多了。加上這些資料又已經過不少人的加工整理,使編纂者易於著手,這與《宋史》撰寫時面對一堆數量龐大、毫無整理的原始材料又不一樣。於是《金史》比遼、宋二史高出一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十四史》
歷次修《金史》,除依據張萬戶獻上的實錄外,還有就是金朝末年兩位學者的著述,即劉祁的《歸潛志》和元好問的《壬辰雜編》。金亡以後,元好問以編史為己任,聽說《金實錄》在張萬戶家,就向他表示,願修金史,希望看到《金實錄》,但沒有如願。不過,他沒有灰心,並且說:「不可令一代之跡泯而不傳。」於是就在家裡著述,「凡金源君臣遺言往行,採摭所聞,有所得輒以寸紙細字為記錄,至百餘萬言。」名之為「野史」,即《壬辰雜編》一書。劉祁的《歸潛志》也是元代編寫《金史》的主要史料之一。元好問和劉祁二人親身經歷了金末的喪亂之事,書中所論都是耳聞目睹,且二人文筆又好,所以《金史》中有關金末歷史的記載,寫得十分生動,使人讀之歷歷如見。
在編寫體例上,《金史》也有創新。書中的本紀第一卷,不是從阿骨打開始,而是以《世紀》為開始,追述阿骨打以前十代的事跡,便於讀者對女真先世在氏族部落時的社會情況有個大致的了解。本紀的最後一卷,又增加了《世紀補》,用以記述熙宗的父親景宣帝、金世宗的父親睿宗、金章宗的父親顯宗。這三人原來都是大臣,只是由於他們的兒子做了皇帝,不便列入諸臣傳,所以又立《世記補》。這種體例,後來為《元史》、《明史》所效法。《金史》里還可以看到《交聘表》,這是用表格形式把金與宋、西夏、高麗等國和戰,以及它們之間的往來諸事,一一記錄下來,讀起來一目瞭然。
《金史》以「實錄」為依據,史料翔實可信。如在記述金與遼的往來和征戰中,對金統治者所用的詐謀詭計等,都能如實地敘述;對金朝統治階級的殘暴、荒淫、互相傾軋,也能比較充分地揭露。
《金史》的志書內容比較詳細,共有三十九卷,佔全書的三分之一弱。其中的《河渠志》、《兵志》、《食貨志》、《選舉志》、《百官志》五種寫得不錯,能反映出金朝社會的基本特徵。
《金史》也有許多不足之處。有的重要人物沒有列傳,甚至無記載。如金初建策阿骨打稱帝的渤海人楊朴,是阿骨打身邊重要的謀臣,金建國之初,「諸事革創,朝儀制度,皆出其手」,這樣重要的人物為什麼在《金史》中隻字未提呢?大約不會是疏漏,而是不願把阿骨打稱帝這件開創金朝基業的事,說成是渤海人的主意。有的重要事情沒有記載,如天會十年(1132年)金立的偽齊遷都汴,十二年(1134年)金、偽齊合兵伐宋等,都是金國大事,《金史》中一概不書。此外,《金史》列傳中的人名雜亂,一人多名或譯名不一的現象很多。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簡稱「通鑒」,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卷,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計跨16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魏蜀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中國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
資治通鑒》自成書以來,歷代帝王將相、文人騷客、各界要人爭讀不止。點評批註《資治通鑒》的帝王、賢臣、鴻儒及現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不勝枚舉、數不勝數。作為歷代君王的教科書,對《資治通鑒》的稱譽,除《史記》之外,幾乎都不可以和《資治通鑒》媲美。
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與司馬遷的《史記》並列為中國史學的不朽巨著,所謂「史學兩司馬」。南宋史學家王應麟評價說:「自有書契以來,未有如《通鑒》者。」
宋末元初胡三省評價此書:「為人君而不知《通鑒》,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為人臣而不知《通鑒》,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為人子而不知〈通鑒〉,則謀身必至於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後」。「《通鑒》不特記治亂之跡而已,至於禮樂、歷數、天文、地理、尤致其詳。讀者如飲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
清代顧炎武在《日知錄·著書之難》中高度評價《資治通鑒》和馬端臨的《文獻通考》,稱贊這兩部著作「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為後世不可無之書」。
王鳴盛認為:「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讀十七史,不可不兼讀《通鑒》。《通鑒》之取材,多有出正史之外者,又能考諸史之異同而裁正之。昔人所言,事增於前,文省於舊,惟《通鑒》可以當之。」
《通鑒》亦有高度文學價值,曾國藩撰成《經史百家雜鈔》一書,其中選錄《資治通鑒》11篇。曾國藩評價此書說「竊以先哲驚世之書,莫善於司馬文正公之《資治通鑒》,其論古皆折衷至當,開拓心胸。」
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評價《通鑒》時說:「司馬溫公《通鑒》,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結構之宏偉,其取材之豐贍,使後世有欲著通史者,勢不能不據以為藍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溫公亦偉人哉!」
毛澤東自稱曾十七次批註過《資治通鑒》,並評價說:「一十七遍。每讀都獲益匪淺。一部難得的好書噢。恐怕現在是最後一遍了,不是不想讀而是沒那個時間啰......中國有兩部大書,一曰《史記》,一曰《資治通鑒》,都是有才氣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編寫的......《通鑒》里寫戰爭,真是寫得神采飛揚,傳神得很,充滿了辯證法。」
《明史》
《明史》,是清代官修的一部反映我國明朝(1368—1644年)歷史情況的紀傳體斷代史。全書336卷,其中目錄4卷、本紀24卷、志75卷、表13卷、列傳220卷,其卷數在二十四史中僅次於《宋史》,但其修纂時間之久,用力之勤卻大大超過了以前諸史。修成之後,得到後代史家的好評,認為它超越了宋、遼、金、元諸史。清史學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卷31中說:「近代諸史自歐陽公《五代史》外,《遼史》簡略,《宋史》繁蕪,《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潔,敘事簡括,稍為可觀,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趙翼
近代諸史自歐陽公《五代史》外,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廿二史札記》
白壽彝
《明史》是一部史料價值較高的正史。《明史》修纂日久,又有前諸史修纂之經驗,成為二十四史中較好的一部,尤其是隋、唐以後諸史中,更為突出。—— 《中國通史》
余秋雨
《明史》後來成為整個二十四史中寫得較好的一部,這是我們直到今天還要承認的事實。——《山居筆記 · 一個王朝的背影》
劉庭華
《明史》體例嚴謹,首尾連貫,材料翔實,文筆簡潔,舛誤很少,是自清代以來史家公認的一部質量上乘的史著。相反,《元史》的編修,由於迫於朱元璋政治需要的壓力,歷時11個月共331天,31人參加,組織領導工作緊迫、匆忙、粗亂,近180萬字的巨著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草成,根本沒有時間來核對史料的真偽和問題的分析比較。確切地說,《元史》是史官們迫於政治壓力抄撮而成的。因此,《元史》的舛誤甚多,內容前後重復、互相矛盾的地方隨處可見。——《中國歷史是幹部的教科書》
後漢書
《後漢書》由南朝劉宋時的范曄(398年-445年)所著,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四史」。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司馬彪續作),記載了從王莽起至漢獻帝的195年歷史。《後漢書》新增加了《黨錮傳》、《宦者傳》、《文苑傳》、《獨行傳》、《方術傳》、《逸民傳》、《列女傳》七個類傳。在列傳方面,《後漢書》除了因襲《史記》、《漢書》的列傳外,還新增了黨錮、宦者、文苑、獨行、方術、逸民和列女七種列傳。
後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後漢書》紀十卷和列傳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曄,章懷太子李賢注,此書綜合當時流傳的七部後漢史料,並參考袁宏所著的《後漢紀》,簡明周詳,敘事生動,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後漢史。北宋時,有人把晉朝司馬彪《續漢書》志三十卷,劉昭注,與之合刊,成今天《後漢書》。
《後漢書》大部分沿襲《史記》、《漢書》的現成體例,但在成書過程中,范曄根據東漢一代歷史的具體特點,則又有所創新,有所變動。首先,他在帝紀之後添置了皇後紀。東漢從和帝開始,連續有六個太後臨朝。把她們的活動寫成紀的形式,既名正言順,又能准確地反映這一時期的政治特點。其次,《後漢書》新增加了《黨錮傳》、《宦者傳》、《文苑傳》、《獨行傳》、《方術傳》、《逸民傳》、《列女傳》七個類傳。范曄是第一位在紀傳體史書中專為婦女作傳的史學家。尤為可貴的是,《列女傳》所收集的十七位傑出女性,並不都是貞女節婦,還包括並不符合禮教道德標準的才女蔡琰。
《後漢書》結構嚴謹,編排有序。如八十列傳,大體是按照時代的先後進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為兩漢之際的風雲人物。其後的九卷是光武時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將領。《後漢書》的進步性還體現在勇於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頌正義的行為方面。在《王充、王符、仲長統傳》中,范曄詳細地收錄了八篇抨擊時政的論文。《後漢書》一方面揭露魚肉人民的權貴,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剛強正直、不畏強暴的中下層人士。《後漢書》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
《後漢書》自有其特點。從體例上看,與《史記》和《漢書》相比,有一些改進。在本紀方面,它不同於《漢書》的一帝一紀,而是援引《史記·秦始皇本紀》附二世胡亥和秦王子嬰的先例,在《和帝紀》(和帝劉肇)後附殤帝(殤帝劉隆),《順帝紀》(順帝劉保)後附沖、質二帝。這既節省了篇幅,又不遺漏史實,一舉而兩得。在皇後方面,改變了《史記》與《漢書》將皇後列入《外戚傳》(呂後除外)的寫法,為皇後寫了本紀。這樣改動,符合東漢六個皇後臨朝稱制的史實。
在列傳方面,《後漢書》除了因襲《史記》、《漢書》的列傳外,還新增了黨錮、宦者、文苑、獨行、方術、逸民和列女七種列傳。這些列傳既是新創,又反映了東漢的實際情況。如東漢一代黨錮大興,許多比較正直的大臣都以結黨的罪名被殺;另外,東漢的宦官多參與朝政,殺戮大臣,是黨錮之獄的主要製造者。這些現象充分反映了東漢王朝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和斗爭。范曄根據這些史實,創立了黨錮和宦者兩個列傳。為列女立傳,最早始於西漢的劉向,范曄在劉向的啟發下增寫了《列女傳》,這在正史中是第一次出現。他寫《列女傳》的宗旨是:「搜次才行尤高秀者,不必專在一操而已。」他的《列女傳》中,有擇夫重品行而輕富貴的桓少君、博學的班昭、斷機勸夫求學的樂羊子妻、著名才女蔡琰等,不拘於三綱五常的界域。《後漢書》的列傳,還往往打破時間的順序,將行事近似的人寫成合傳。
如王充、王符和仲長統三人,並不是同時代的人,因為他們都輕利祿而善屬文,行為近似,所以合傳。
《新唐書》
《新唐書》是北宋時期宋祁、歐陽修、范鎮、呂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記載唐朝歷史的紀傳體斷代史書,「二十四史」之一。全書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紀10卷,志50卷,表15卷,列傳150卷。《新唐書》前後修史歷經17年,於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新唐書》修成後,其主編曾公亮曾上皇帝表「其事則增於前,其文則省其舊」,認為這是本書勝過《舊唐書》的地方。《新唐書》在體例上第一次寫出了《兵志》、《選舉志》,系統論述唐代府兵等軍事制度和科舉制度。這是我國正史體裁史書的一大開創,為以後《宋史》等所沿襲。自司馬遷創紀、表、志、傳體史書後,魏晉至五代,修史者志、表缺略,至《新唐書》始又恢復了這種體例的完整性。以後各朝史書,多循此制,這也是《新唐書》在我國史學史上的一大功勞。
新唐書》主要作者宋祁、歐陽修是北宋一代文宗,著名文學家。宋祁及其兄宋庠,在當時有「二宋」之稱,宋人《東軒筆錄》說宋祁「博學能文,天資蘊籍」;歐陽修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為其特長。他們筆下的功夫當然不同一般。
《新唐書》以清新質朴的語言特點為後世人賞識。也有了巨大的影響。
《史記》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最初稱為《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太史記》。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司馬遷,字子長,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寫古今通史的願望沒有實現,臨終要司馬遷完成其夙願。後來,司馬遷繼任父親太史令之職,開始寫《史記》,歷十餘年而完成。《史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通史,不但規模巨大,體系完備,而且對此後的紀傳體史書影響很深,歷朝正史皆採用這種體裁撰寫。同時,書中的文字生動性,敘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魯迅先生在他的《漢文學史綱要》一書中稱贊《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文學影響
《史記》對古代的小說、戲劇、傳記文學、散文,都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首先,從總體上來說,《史記》作為中國第一部以描寫人物為中心的大規模作品,為後代文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基礎和多種可能性。
《史記》所寫的雖然是歷史上的實有人物,但是,通過「互見」即突出人物某種主要特徵的方法,通過不同人物的對比,以及在細節方面的虛構,實際把人物加以類型化了。
在各民族早期文學中,都有這樣的現象,這是人類通過藝術手段認識自身的一種方法。只是中國文學最初的類型化人物出現在歷史著作中,情況較為特別。
由此,《史記》為中國文學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後代的小說、戲劇中,所寫的帝王、英雄、俠客、官吏等各種人物形象,有不少是從《史記》的人物形象演化出來的。
在武俠小說方面,除了人物類型,它的體裁和敘事方式也受到《史記》的顯著影響。中國傳統小說多以「傳」為名,以人物傳記式的形式展開,具有人物傳記式的開頭和結尾,以人物生平始終為脈絡,嚴格按時間順序展開情節,並往往有作者的直接評論,這一切重要特徵,主要是淵源於《史記》的。
後世小說多以《史記》為取材之源。其中比較典型的有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孫皓暉的《大秦帝國》和寒川子的《戰國縱橫》。
戲劇方面,由於《史記》的故事具有強烈的戲劇性,人物性格鮮明,矛盾沖突尖銳,因而自然而然成為後代戲劇取材的寶庫。
據傅惜華《元代雜劇全目》所載,取材於《史記》的劇目就有180多種。 據李長之統計,在現存132種元雜劇中,有16種采自《史記》的故事。其中包括《趙氏孤兒》這樣的具有世界影響的名作。已經失傳的類似作品,當然更多。到後來的京劇中,仍然有許多是取材於《史記》的,如眾所周知的《霸王別姬》等。
宋元時期,隨著中國戲劇的形成與成熟,《史記》的內容與藝術也影響到戲劇創作。例如宋元戲文有《趙氏孤兒報冤記》;元明雜劇有《冤報冤趙氏孤兒》(元·紀君祥)、《卓文君私奔相如》(明·朱權)、《灌將軍使酒罵座記》(明·葉憲祖);明清傳奇有《竊符記》、《易水歌》(清·徐沁);地方戲及新編歷史劇有《搜孤救孤》(京劇)、《卧薪嘗膽》(漢劇越劇)、《和氏璧》(同州梆子)、《完璧歸趙》(京劇)、《鴻門宴》(京劇 川劇漢劇秦腔)、《蕭何月下追韓信》(京劇 川劇 漢劇 秦腔)、《霸王別姬》(京劇)、《大風歌》(話劇)。
在傳記文學方面,由於《史記》的紀傳體為後代史書所繼承,由此產生了大量的歷史人物傳記。
雖然,後代史書的文學性顯著不如《史記》,但其數量既浩如瀚海,如果將其中優秀傳記提取出來,也是極為可觀的。
此外,史傳以外的別傳、家傳、墓誌銘等各種形式的傳記,也與《史記》所開創的傳記文學傳統有淵源關系。
⑧ 中國古代各種文獻
《世說新語》
⑨ 求史書,關於中國古代的歷史文獻。
正史
《春秋會要》
《七國考》
《秦會要訂補》
《西漢會要》
《東漢會要》
《三國會要》
《唐會要》
《五代會要》
《宋會要》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
《元會典》
《明會要》
《明會典》
《清會典》
《二十五史》
綜合類
《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初學記》《白孔六帖》《太平御覽》《山堂考索》《永樂大典》《淵鑒類函》《古今圖書集成》
專門性類書
《冊府元龜》《三才圖會》《圖書編》《格致鏡原》《佩文韻府》《子史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