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湘子橋多少年歷史了

湘子橋多少年歷史了

發布時間:2022-07-11 03:58:07

① 湘子橋有多少年歷史了

始建於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有839年的歷史了。

② 求潮州湘子橋的資料~~

http://ke..com/view/75141.html?wtp=tt

http://ke..com/view/75143.html?wtp=tt

③ 潮州湘子橋的歷史故事

湘子橋始建於南宋乾道六年(1170),潮州知軍州事曾汪主持建西橋墩,於寶慶二年(1226)完成;紹興元年(1194),知軍州事沈崇禹主持東橋墩,到開禧二年(1206)完成。東西各九墩,前後費時五十六年。因「江心流急湍,深莫能測」,橋終未能合攏。當地官紳以擺渡圖利,收取捐稅。「雖濟以舟,日不能三、四渡,咫尺之限若千里,潮民病涉,莫此為甚」。明宣德十年(1435),潮州知府王源采西湖山石用以修橋,西橋段增至十墩,東橋段增至十三墩,墩高五、六丈,墩面一百多至二百平方米,每墩上建望樓,改名為廣濟橋。正德八年(1513),復增建一墩一樓,共二十四墩,中間「設舟二十四為浮梁,周以欄盾鐵緣,連亘以渡往來」(《廣濟橋記》)。每條鐵鏈重4000斤,把梭形串連結成浮橋。浮橋可開開閉。打開時可通過大船。後來梭船改為十八隻。潮諺有雲: 「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二十四洲。二十四樓台二十四樣,二隻銼牛一隻溜。」所謂「洲」,即是水中陸地,也就是橋墩。「樓台」即墩上望台。各個樓台格式不同,故說「二十四樣」。「銼牛」指雍正年間修橋時鑄的鐵牛,東西橋段各一隻,牛頭上鑄有「鎮橋御水」四字;道光年間一隻只鐵牛被洪水沖走,故雲「一隻溜」。

至於「廣濟橋」怎麼又變成「湘子橋」呢?有兩種說法,都和神仙傳說有關。一說橋是湘靈(湘水之神)架起的,故名「湘橋」。楊凇的《湘橋春漲》詩雲:「一橋橫亘鎖煙汀,急溜朝宗去不停;春水依然仙跡杳,行人猶自說湘靈.」一說橋是八仙之一的韓湘子所建,故名湘子橋。

關於韓湘子,也有兩種說法。一說韓湘子就是韓愈的侄孫韓湘。《列仙全傳》「韓湘子「條雲:」字清夫,韓文公之猶子也,落魄不羈,遇純陽先生,因從游,登桃樹墮死而屍解。來見文公。文公勉之學。湘曰:「湘之所學與公異……」。《青瑣高議》雲:「字清夫,愈侄……,嘗於愈前聚土覆盆,良久現碧雲二朵,葉間有小字雲: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愈不解詩意。湘曰:事久可驗。後愈貶潮陽,中途遇雪,湘忽冒雪而來。曰,憶花上句乎?乃今日事也。」酉陽雜俎》亦載其事。另一說則認為這個字清夫的「神仙」韓湘子,不是韓愈的侄孫韓湘,而是另一個人。《隨園隨筆》雲:「湘乃會昌三年進士,非好道者,其好道者別是一族子」。韓湘是韓愈之侄韓老成(即「十二郎」)的長子,字北渚,韓愈貶潮州時,韓湘與其弟滂皆侍行。韓愈集中存宿曾江口(廣東增城)示侄孫湘詩二首。會昌三年(843)中了進士。他和那個字清夫的韓湘子是兩個人。

從前,湘子橋東頭有石刻 「洪水止此」四字,傳說是韓湘寫的。康熙二十四年修橋時除去此碑,雍正年間代理知府張雲浦借「韓湘子」之名扶乩,重刻「洪水止此」碑,並建湘子廟於橋上。後人就習稱這橋為湘子橋。「湘子橋」名字很美,有古味,有神仙味,慢慢被人們接受了,「廣濟橋」反而很少提及了。橋的建成,託名神仙之力,其實是古代知識分子與勞動人民智慧與辛勞的結晶;亦見工程之艱巨,殆非人力所能為。至於幫助建橋的「神仙「,究是湘水之神,是八仙之一的韓湘子,還是韓愈的侄孫韓湘,就大可不必去深究了

④ 湘子橋是哪個朝代

廣濟橋,即潮州廣濟橋,古稱康濟橋、丁侯橋、濟川橋,俗稱湘子橋,又稱潮州湘子橋,位於廣東省潮州市古城東門外,廣濟橋始建於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解放前殘破不堪;1958年進行加固維修,並拆除了十八梭船,改建為三孔鋼架及兩處高樁承台式橋梁;2003年10月開始進行全面維修,總體按明代風格為修復依據,功能定位為旅遊觀光步行橋;2007年竣工。

⑤ 潮州湘子橋為什麼是中國四大古橋之一

因為湘子橋奇特別致的結構及其特殊的意義。

潮州湘子橋,又稱廣濟橋,即潮州廣濟橋,是古代橋梁建築的傑作。位於廣東省潮州古城的東門外,初建於宋代,距今已有800餘年的歷史。

湘子橋奇特別致的結構,集梁橋、拱橋、浮橋等形式於一體,凝結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藝術的結晶。

它是中國第一也是世界第一座啟閉式橋梁,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獨特風格與河北趙州橋、泉州洛陽橋、北京盧溝橋(亦作蘆溝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是潮汕地區著名文物旅遊勝地,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湘子橋多少年歷史了擴展閱讀

湘子橋的傳說:

據說,韓愈刺潮後,時常登東山門(即今筆架山)遊玩。但深感過江之苦,便請他的侄孫韓湘子和廣濟和尚一起造橋。

韓湘子造東面一段橋,請八仙來幫忙。韓湘子親自去鳳凰山取石,把石頭都變成黑豬,一路趕來,但最後一群豬剛趕到鳳南時,給一個孕婦識破,怪叫起來:石頭怎會走路!一句話泄破了天機,石頭再也趕不動了,因此韓湘子負責的那東面最後幾墩沒有修起來。

廣濟和尚造西南一段橋,也請來十八羅漢幫忙。他親自去桑浦山開取石頭,把石頭點化成群烏羊,一路趕來。但當最後一群烏羊趕到半路時,碰到當地一個惡霸地主,存心想奪取這些羊,便說:「你這和尚哪來的羊呀!分明是我家的。」

廣濟和尚被糾纏得不耐煩,便說:「既然是你家的羊,便趕到你田裡去吧!"地主把羊一齊趕到他自己的田裡去,卻變成一座座烏石山,把地主的良田壓掉了。相傳這就是浮洋烏洋山的由來。

因此,最後一批黑豬,烏羊沒有及時趕來,中間一段橋便沒法修攏。怎麼辦?天又快亮了。八仙中何仙姑只好將手中的蓮花瓣拋向江心化成十八條梭船;廣濟和尚一見,立即拋下禪杖,化成一根大藤,把十八隻大船拴住,成為浮橋。

這樣,人們為紀念仙佛合力造橋的功績,便把此橋既稱為「湘子橋」,又叫「廣濟橋」。

⑥ 潮州廣濟橋全部資料

湘子橋,橫跨韓江,位於潮州城東門樓前至東面的筆架山下韓山師院前。始建於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現橋長566米(一說517.95米),分20孔,橋寬11米。橋東西兩頭自古至今由石墩架設石樑而成,中間水深流急,昔時限於條件,加上航運需要,採用木船鋪上木板架設而成,作為啟閉式浮橋,故有「十八梭船廿四洲」之稱。湘子橋因此成為中國四大古橋之一,也是我國第一座啟閉式石橋。1988年1月,被國務院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湘子橋已歷時832年,自古及今傾注了不少地方官員和潮州人民的心血,數次修建擴建維護,得以保存且不斷完善,由此也使其出現若干名稱,現簡介如下:
康濟橋:據《永樂大典》5343卷橋道載:「《三陽志》:由東以入廣者,至潮有一江之阻,沙平水落,一葦可航,雨積江漲,則波急而岸遠……來往者兩病之……乾道七年(1171),太守曾公汪乃造舟為梁,八十有六隻,以接江之東西兩岸,且峙石洲於中,以繩其勢,根其址,凡三越月而就,名曰『康濟橋』」。
丁侯橋:據《永樂大典》5343卷橋道載:「……已酉(即南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丁公允元修浮梁,自西岸增四洲為八,亘以堅木,覆以華屋,曰『丁侯橋』」。
丁公橋:據饒宗頤《廣濟橋志》載:「……知軍州事常州丁允元又增置西岸石洲四架,梁而屋之,民號『丁公橋』」。
濟川橋:據《古今圖書集成、潮州府部匯考》載:「廣濟橋在城東跨韓江上,廣二丈,長一百八十丈,舊名『濟川』」。又《永樂大典》5343卷橋道載:「南宋慶元二年(1196),知州陳宏規,益東岸洲二,結架如丁侯橋,而增廣之,曰『濟川橋』」。
廣濟橋:據明郭春震《潮州府志》載:「廣濟橋在城東跨韓江上……大明宣德間,知府王源累石為墩,二十有三架,亭屋百二十有六,中不可為墩,造舟二十有四,為浮梁,更今名」。據姚友直《廣濟橋記》曰「更名其橋曰『廣濟』,取濟百粵之民,其功甚大也」。又據饒宗頤《廣濟橋志》載「俗又傳言……西洲創自廣濟和尚,故名『廣濟』。然廣濟實取義於利渡,且廣濟和尚並無其人,鄉民多圖像之,神祀之,其誣妄尤不足辨。」
湘子橋:據饒宗頤《廣濟橋志》載:「俗傳造橋始自韓湘子,因建廟祀於東洲(即橋東)之首,而稱橋曰『湘子橋』,或簡稱『湘橋』。流俗相傳,迄今無以易矣」。意即傳說以訛傳訛,民間信以為真,名稱既成,難以更改。
湘橋:據饒宗頤《廣濟橋志》載:「……橋曰『湘子橋』,或簡稱『湘橋』」。潮州八景之一的「湘橋春漲」即因此而來。
浮橋:據饒宗頤《廣濟橋志》載:「是橋建於江中石上,言地理者曰,韓山余脈,自橋東村橫江西來,至橋之中段,石根緊縮如線,橋墩莫得而堅,因中斷浮舟以渡,故又名『浮橋』」。
躍進橋:據廖來保主編的《潮州市志》載:「1958年,出於交通需要,廣東省公路局撥款90萬元,在當地人民政府領導下,改變古橋的原來格局,把原來的浮橋部分改成3孔鋼筋桁架和兩個高樁承台式橋墩。改建後的廣濟橋(湘子橋),曾稱『躍進橋』」,因1958年全國開展「大躍進」故名。

⑦ 湘子橋的傳說

湘子橋,最初名叫濟川橋,雄跨韓江兩岸,正對潮州東門樓。「湘橋春漲」,為潮州八景之一。
湘子橋始建於南宋乾道六年(1170),潮州知軍州事曾汪主持建西橋墩,於寶慶二年(1226)完成;紹興元年(1194),知軍州事沈崇禹主持東橋墩,到開禧二年(1206)完成。東西各九墩,前後費時五十六年。因「江心流急湍,深莫能測」,橋終未能合攏。當地官紳以擺渡圖利,收取捐稅。「雖濟以舟,日不能三、四渡,咫尺之限若千里,潮民病涉,莫此為甚」。明宣德十年(1435),潮州知府王源采西湖山石用以修橋,西橋段增至十墩,東橋段增至十三墩,墩高五、六丈,墩面一百多至二百平方米,每墩上建望樓,改名為廣濟橋。正德八年(1513),復增建一墩一樓,共二十四墩,中間「設舟二十四為浮梁,周以欄盾鐵緣,連亘以渡往來」(《廣濟橋記》)。每條鐵鏈重4000斤,把梭形串連結成浮橋。浮橋可開開閉。打開時可通過大船。後來梭船改為十八隻。潮諺有雲:「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二十四洲。二十四樓台二十四樣,二隻銼牛一隻溜。」所謂「洲」,即是水中陸地,也就是橋墩。「樓台」即墩上望台。各個樓台格式不同,故說「二十四樣」。「銼牛」指雍正年間修橋時鑄的鐵牛,東西橋段各一隻,牛頭上鑄有「鎮橋御水」四字;道光年間一隻只鐵牛被洪水沖走,故雲「一隻溜」。

廣濟橋上有望樓,為我國橋梁史上所僅見。明代李齡撰有《廣濟橋賦》,描繪了當時橋上的景象:「五丈一樓,十丈一閣,華梲彤尞,雕榜金角,曲欄斜檻,丹漆塗堊,鱗瓦參差,檐牙高啄」;樓角的鐵馬迎風叮當;樓台上有妙聯:「茶有滋味原無味,亭不畫梅卻有梅」;還有韓愈、魯班和十八羅漢的塑像,列坐亭中……。亭邊有樹,有擺賣的攤檔,後來更有店戶。從明清至抗日戰爭前夕,橋上仿似一條水上長街,人來貨往,商店櫛比;人們上亭台可賞江景,可品名,入店鋪可購物,可小吃。橋上市場一片熱鬧,叫賣唱評之聲,蓋過流水之聲。人在橋上,仿如陸地,故當時有「到了湘橋問湘橋」的民諺。

1939年,日本侵略飛機炸斷了湘子橋。

1958年和1967年,兩次重修湘子橋。古老的石橋、浮橋不見了,改為鋼筋混凝土大橋。橋是現代化了,但失去了有特色的古跡古物,誠為可惜之事。

至於「廣濟橋」怎麼又變成「湘子橋」呢?有兩種說法,都和神仙傳說有關。一說橋是湘靈(湘水之神)架起的,故名「湘橋」。楊凇的《湘橋春漲》詩雲:「一橋橫亘鎖煙汀,急溜朝宗去不停;春水依然仙跡杳,行人猶自說湘靈.」一說橋是八仙之一的韓湘子所建,故名湘子橋。

關於韓湘子,也有兩種說法。一說韓湘子就是韓愈的侄孫韓湘。《列仙全傳》「韓湘子「條雲:」字清夫,韓文公之猶子也,落魄不羈,遇純陽先生,因從游,登桃樹墮死而屍解。來見文公。文公勉之學。湘曰:「湘之所學與公異……」。《青瑣高議》雲:「字清夫,愈侄……,嘗於愈前聚土覆盆,良久現碧雲二朵,葉間有小字雲: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愈不解詩意。湘曰:事久可驗。後愈貶潮陽,中途遇雪,湘忽冒雪而來。曰,憶花上句乎?乃今日事也。」酉陽雜俎》亦載其事。另一說則認為這個字清夫的「神仙」韓湘子,不是韓愈的侄孫韓湘,而是另一個人。《隨園隨筆》雲:「湘乃會昌三年進士,非好道者,其好道者別是一族子」。韓湘是韓愈之侄韓老成(即「十二郎」)的長子,字北渚,韓愈貶潮州時,韓湘與其弟滂皆侍行。韓愈集中存宿曾江口(廣東增城)示侄孫湘詩二首。會昌三年(843)中了進士。他和那個字清夫的韓湘子是兩個人。

從前,湘子橋東頭有石刻 「洪水止此」四字,傳說是韓湘寫的。康熙二十四年修橋時除去此碑,雍正年間代理知府張雲浦借「韓湘子」之名扶乩,重刻「洪水止此」碑,並建湘子廟於橋上。後人就習稱這橋為湘子橋。「湘子橋」名字很美,有古味,有神仙味,慢慢被人們接受了,「廣濟橋」反而很少提及了。橋的建成,託名神仙之力,其實是古代知識分子與勞動人民智慧與辛勞的結晶;亦見工程之艱巨,殆非人力所能為。至於幫助建橋的「神仙「,究是湘水之神,是八仙之一的韓湘子,還是韓愈的侄孫韓湘,就大可不必去深究了。

⑧ 湘子橋是如何建成的

廣濟橋,俗稱湘子橋,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江創建,初為浮橋,由八十六隻巨船連結而成始名「康濟橋」。 淳熙元年間(1174年)浮橋被洪水沖垮,太守常煒重修之,並創傑閣於西岸,開始了西岸橋墩的建築,至紹熙元年(1194年)歷五十四年間,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孫叔謹等太守相繼增築,完成了十個橋墩的建造。其中又以淳熙十六年(1189年)太守丁允元建造的規模最大、功績最著而改稱西橋為「丁公橋」。 盧溝橋
紹熙五年 (1194年),太守沈宗禹「皤石東岸」,築「蓋秀亭」,並稱東橋為『濟川橋』,接著,太守陳宏規、林驃、林會相繼增築,至開禧二年(1206年)歷時十二年,建成橋墩十三座。東西橋建起來後,中間仍以浮舟連結之,形成了梁橋與浮橋相結合的基本格局。 宋末至元代,廣濟橋又有諸多興廢,明宣德十年(1435年),知府王源主持了規模空前的「迭石重修」,竣工後「西岸為十墩九洞,計長四十九丈五尺;東岸為十三墩十二洞,計長八十六文;中空二十七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為浮橋」,並於橋上「立亭屋百二十六間」,更名為「廣濟橋」。 正德八年(1513年),知府譚綸又增一墩,減浮船六隻,遂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獨特風格。 清雍正二年(1724年),知府張自謙修廣濟橋,並鑄造牲牛二隻,分置西橋第八嫩和東橋第十二墩,意在「鎮橋御水」。道光二十二年門(1842年)洪水,東墩鐵牛墜入江中。 故有民謠:「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二十四洲,二十四樓台二十四樣,二隻牲牛一隻溜」。
公元1171年 南宋乾道七年,知州曾汪,造舟為梁,舟八十有六隻,以接江之東西岸,且峙石於中,以繩其勢,根其址,名曰「康濟橋」。 公元1174年 南宋淳熙元年,甲午夏,韓江水漲,康濟橋橋舟漂沒者半,知州常禕修之,增橋舟為一百零六隻,以其餘資,創傑閣於岸右,名之曰「仰韓閣」,以為臨之觀所。 公元1179年 南宋淳熙六年,知州朱江建「登瀛門」,左掖曰「三己亥堂」,右掖曰「南州奇觀」。增石洲二,與舊為三,築亭其上,東曰「冰壺」,西曰「玉鑒」,中曰「小蓬萊」。 公元1180年 南宋淳熙七年,通判王正公,復增一洲,距西岸數步,上跨巨木,下通船筏,至是始無沖突浮梁之虞。 公元1189年 南宋紹熙十六年,知州丁允元修浮梁,自西岸增四洲為八,亘以堅木,覆以華屋,曰「丁侯橋」。 公元1196年 南宋慶元二年,知州事漳州陳宏規,益東岸洲二,結架如丁侯橋,而增廣之,曰「濟川橋」。更挹秀曰「濟川亭」,以止過客。亭之後曰「見思庵」。 公元1198年 南宋慶元四年,知州林漂,衍濟川橋而袤之,增以四洲,雄麗過於西橋。又漳潮界上,道路磽確。捐金砌石,以便往來。 公元1203年 南宋嘉泰三年冬,濟川橋火,為亭若庵,一夕俱盡。知州趙師會,亟與通判馬承規,增崇石洲故址,屋覆其上,磚瓮其下,面橋為亭,名悉仍舊。大書題扁,侍郎陳讜筆也。 公元1206年 南宋開禧二年,知州福州林會,接濟川橋之西,增築石洲五,修其舊者一,亦屋覆而磚瓮之。扁曰「小蓬萊」,因朱侯命名之舊。 公元1228年 南宋紹定元年,知州龍溪孫叔謹,復接丁侯橋之東,增築二石洲。 公元1234年 南宋端平初,知州葉觀,以橋屢經溪洪風颶之餘,亭屋俱弊,命判官趙汝禹督工,悉整而新之,中扁「玉鑒」,與「小蓬萊」對。仍辟二亭,面北曰「飛躍」,為祝聖放生之所;面南曰「盍簪」,為禮賢實踐之所。 公元1233年 浮橋舊以鐵纜,紹定六年,梅寇沖突,倉卒銷纜為兵置,而易之籐,隨成輒壞。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知州林光世,造新舟二十四,鐵纜七十丈,從旁翼而貫之,遂可永久。 公元1262年 南宋景定三年颶風之厄,舟與亭屋,俄頃而盡。知州游義肅重建,址之欹者改築,材之蠹者更新,橋成極其壯觀。邦人即濟川橋建游侯生祠。 公元1298年 元大德二年,總管大中怡里(蒙古人),修造橋亭,尋復為洪流所壞。 公元1306年 元大德十年,總管常元德,復碑石,洲高三丈余,重修梁亭。 公元1326年 元泰定三年,判官買住(蒙古人),易以石版,僅成四間,創新補舊,亭屋俱備,忽一夜第一間石版自折。 公元1332年 元至順三年,又折一石版,溺死者三人。本路(元制稱潮州為潮州路)同知喑都剌哈蠻(蒙古人),惻然捐俸,鳩合眾力,重跨木樑,添創亭屋,往來者遂無戰兢之恐。 公元1344年 元至正四年,府判喬賢修橋,築亭橋上者,為楹二十有四,為閣於橋之西,名之曰「仰韓閣」。 公元1435年 明宣德十年,龍岩王源為潮州知府,主持了廣濟橋規模空前的重修。「凡墩之頹毀者,用堅
潮州廣濟橋(10張)磐以補之,石樑中斷者,用梗楠樟梓之固巨者以更之,中流狂瀾觸嚙,不能為梁者,仍設以浮舫,縶以鐵纜,無陷溺之憂。橋之上乃立亭屋百二十六間,屋之下,梁之上,鏝以厚板,板上側卧二層甓,用灰彌縫之,以蔽風雨寒暑,以防回祿之虞。」(明姚友直《廣濟橋記》)橋上亭屋間還建起12座高摟,以壯游觀。江心一段,仍用24艘船聯成浮橋。橋成之後,極為富麗堂皇,其規模之宏偉,形制之代表性,都達到了廣濟橋歷史上的高峰。橋成,更名「廣濟橋」。 公元1470年 明成化六年,知府謝光,重修廣濟橋亭屋,賣蒙山、寶定二廢庵田產,入寧波寺為修橋費。 公元1497年 明弘治十年,同知車份,重修石洲三而梁之,建亭屋二十間。 公元1510年 明正德五年,知府鄭良佐,去亭屋,易梁以石,工未就,以憂去,知府談倫,續修如制。 公元1530年 明嘉靖九年,知府邱其仁,立橋東西二亭,以息過客,而橋南北,皆瓮以灰石欄。殺浮梁四之一,歲僉橋夫四十四名,渡夫十名司守,每名納銀五錢,儲於帑,為補置費。「十八梭船廿四洲」之格局從此形成。自創設以來,共歷時359年。 公元1546年 明嘉靖二十五年,浮梁壞,知府郭春震重修。又明萬曆間,廣東巡按蔡夢悅,造廣濟橋石樑,民德之,立蔡公祠之左。 公元1650年 清順治七年,鄭成功圍潮州城,久攻不下,廣濟橋毀於兵火。總兵蔡元修復。 公元年 清順治十年,潮鎮郝尚久,反清歸明,清將耿繼茂率滿漢兵十萬圍潮州城,廣濟橋復遭兵毀,蔡元又修復之。 公元1671年 清康熙十年,提學道遲煊,知府宋徵璧修橋。康熙十二年,八月,颶雨毀屋,廣濟橋圮。康熙十六年,八月廿四夜,西岸橋下吼聲如牛,石墩忽倒其一,知府林杭學修橋。 公元1685年 清康熙二十四年,總督吳興祚,捐萬金,重修廣濟橋。 公元1724年 清雍正二年,知府張自謙,倡縉紳士庶,修石墩一。鑄鉎牛二,列東西岸,以鎮水患。 公元1728年 清雍正六年,知府胡恂,修橋墩一。 公元1842年 清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大水,東岸石墩圮者六,損者二,壞者一。西岸石墩圮者三。木石橋梁,損失殆盡。鉎牛失其一。 公元1843年 清道光二十三年,知府覺羅諭官紳捐款修橋,成西岸三墩,復造浮梁船四十二,合原設浮梁十八,直接東岸。 公元1847年 清道光二十七年,嘉應鹽商邱慎猷捐千金,募閩人,成東岸墩一。於是知府吳均捐廉,續修石墩三。其餘五墩:布商朱莆瑞等捐修一墩。米商林資福等捐修一墩。嘉應、平遠、鎮平諸鹽商捐修一墩。潮橋海運鹽戶共修一墩。郡紳設局勸捐共修一墩。並與饒平楊鍾等,次第捐辦木樑,統歸邱慎猷經理。吳均去任,知府劉潯捐金足之。以二十九年五月橋成。 公元1871年 清同治十年,大水,東岸橋墩復圮其一,總兵方耀率紳耆捐修。墩成,欲易木以石,以墩高水深而止。 公元1929年 民國十八年,曾取消浮橋,改用懸索吊橋,但通車一次即廢。 隨著歷史變遷,至解放初,廣濟橋的橋墩已減少為二十座,十九孔,全橋長:517.95米,計東岸橋墩十二座加橋台一座,十二孔,長283.4米,西岸橋墩八座七孔,長173.3米,橋寬5米,中間97.3米,仍以十八木船連接。 1958年 人民政府大修廣濟橋,原有梭船撤去,建成雙柱式(高椿承台)橋墩二座,架以鋼梁,鋪設路面,接通東西二橋。原有舊石墩,全部整治後留用,在舊石樑上,加鋪鋼筋路面。路面原為寬五公尺,擴闊而為七公尺,兩旁加設行人道,道外有花格欄桿及燈柱。至是全東西橋為一,汽車由橋上通過,直達閩浙各地,行旅稱便。 1977年 又一次進行擴建,原7米的橋面作為行車道,橋兩側各加寬2米作人行道。 1988年3月 鑒於廣濟橋具有極大的歷史、藝術及科學價值,因而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9年11月 潮州市政府在廣濟橋下游一公里處建成現代化的韓江大橋,從而結束了廣濟橋作為交通紐帶的歷史使命,並為其全面修復提供了先決條件 1990年 國家文物局在潮州主持召開了「潮州廣濟橋修復論證會」,揭開了修復古橋之序幕。 2001年7月 潮州市政府向省文化廳和國家文物局上報《潮州廣濟橋維修方案》。同年12月,獲文物局正式批復。 饒宗頤
[2]2002年4月 潮州市政府決定成立「潮州市維修廣濟橋委員會」,以統籌修橋事宜,並聘請全國文物古建專家和海內外德高望重的潮籍鄉親為顧問。羅哲文、楊玉柱、吳慶洲以及李嘉誠、饒宗頤、陳偉南諸先生欣然接受聘請。 2003年10月 廣濟橋維修工程正式動工。工程以修舊如舊為准則,以重現明代風貌為設計依據,功能定位為旅遊觀光步行橋,共分二期實施:一期為加固橋墩、修復橋面及十八梭船;二期修復橋上之亭台樓閣。經數年努力,工程於2007年6月告成。 2007年9月20日 全面維修後的廣濟橋正式對遊客開放。

⑨ 湘子橋的來歷

來歷:
淳熙元年間(1174年)浮橋被洪水沖垮,太守常煒重修之,並創亭閣於西岸,開始了西岸橋墩的建築,至紹定元年(1194年),歷五十四年間,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孫叔謹等太守相繼增築,完成了十個橋墩的建造。其中又以淳熙十六年(1189年)太守丁允元建造的規模最大、功績最著而改稱西橋為「丁公橋」。
紹熙五年 1194年),太守沈宗禹「皤石東岸」,築「蓋秀亭」,並稱東橋為『濟川橋』,接著,太守陳宏規、林驃、林會相繼增築,至開禧二年(1206年)歷時十二年,建成橋墩十三座。東西橋建起來後,中間仍以浮舟連結之,形成了梁橋與浮橋相結合的基本格局。
宋末至元代,廣濟橋又有諸多興廢,明宣德十年(1435年),知府王源主持了規模空前的「迭石重修」,竣工後「西岸為十墩九洞,計長四十九丈五尺;東岸為十三墩十二洞,計長八十六文;中空二十七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為浮橋」,並於橋上「立亭屋百二十六間」,更名為「廣濟橋」。
正德八年(1513年),知府譚綸又增一墩,減浮船六隻,遂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獨特風格。
清雍正二年(1724年),知府張自謙修廣濟橋,並鑄鉎牛二隻,分置西橋第八墩和東橋第十二墩,意在「鎮橋御水」。道光二十二年門(1842年)洪水,東墩鐵牛墜入江中。故 有民謠:「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
廿四洲,廿四樓台廿四樣,兩只鉎牛一隻溜」。

閱讀全文

與湘子橋多少年歷史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2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