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共產黨的「三大偉大歷史轉折」是什麼
中國共產黨召開的轉折性的會議有三次
八七會議: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興起的轉折點
遵義會議: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的偉大轉折 中國共產黨召開的轉折性的會議有三次
遵義會議是民主革命時期的歷史轉折點,它結束了王明的「左」傾錯誤,重新確立了黨的正確路線、組織路線和軍事路線,在中國革命的危機關頭挽救了黨、紅軍和中國革命.十一屆三中全會則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歷史轉折點,它全面糾正了自1957年以來黨在不同時期不同程度上發生的指導思想上的「左」傾錯誤,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錯誤,重新恢復了黨的正確的思想路線、組織路線、政治路線.
B. 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兩次偉大轉折分別是什麼
一次是1935年的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第一代領導核心
第二次是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黨的領導核心
C. 偉大的轉折思想基礎是什麼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偉大轉折有著極其深刻的原因。由真理標准問題討論引發的全國性的思想解放運動是實現偉大轉折的堅實的思想基礎。實際上形成的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及其之前的中央工作會議上起了中流砥柱作用,為實現偉大轉折做出了歷史性貢獻。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歷史必然性則是偉大轉折的深刻的社會歷史根源。弄清十一屆三中全會偉大轉折實現的原因,對於我們深刻認識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意義,深入貫徹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堅持改革開放方針,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具有深遠意義……
D. 中國社會歷史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發生的「三次偉大轉折」是什麼
1、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社會實現的第一次歷史性轉變
1949年新中國成立實現了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民族獨立、人民當家作主新社會的歷史性轉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的廣大人民,深受三重大山的壓迫。新中國的成立則使得廣大的人民群眾成為新社會的主人。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社會實現的第一次歷史性轉變。
2、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社會實現的第二次歷史性轉變
1956年底,我國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初步確立,標志著我國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偉大歷史性轉變,「為中國全面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開辟了道路」。1956年以後,我國開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時期。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社會實現的第二次歷史性轉變。
3、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社會實現的第三次歷史性轉變
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社會實現的第三次歷史性轉變。
E.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的偉大轉折轉折指什麼
你好,這指的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結束了階級斗爭為綱,將國家重點轉到經濟建設上來,做出改革開放的決策部署。糾正錯誤,轉變了國家建設思路,這當然是重要的轉折。
F. 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偉大轉折有哪些
1、1935年的遵義會議
遵義會議是指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遵義召開的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一次極其重要的擴大會議。是在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和長征初期嚴重受挫的情況下,為了糾正博古「左」傾領導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而召開的。
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解決問題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會議。這次會議初步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6)偉大歷史轉折指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能夠在長征途中實現偉大歷史轉折,在於偉大的長征精神,既包括甘於吃苦、不懼艱難的革命樂觀主義,勇於戰斗、無堅不摧的革命英雄主義,也包括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的自我革新精神,以及顧全大局、團結統一的集體主義精神。
中國共產黨實現了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正確的思想路線,停用「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口號,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上。提出改革開放的新政策,才能使中國的前進道路出現又一次偉大轉折。
G. 中國偉大的歷史轉折指的是什麼轉 向什麼
中國偉大的歷史轉折是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中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高速發展時期。
H. 什麼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兩個偉大的轉折點
第一次偉大歷史轉折發生在長征途中,以1935年1月在貴州遵義舉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為標志。在黨和紅軍處於生死攸關之際召開的遵義會議,批判了「左」傾錯誤軍事路線,結束了第三次「左」傾路線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使紅軍和黨中央得以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保存下來,並且在這以後能夠戰勝張國燾的分裂主義,勝利地完成長征,打開中國革命的新局面。遵義會議後十四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武裝斗爭取得了全國性的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
1978年12月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著建國以來歷史的偉大轉折。這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第二次偉大轉折。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領導集體,開始了黨在思想、政治、組織等領域的全面撥亂反正,開辟了改革開放和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並逐步形成了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改革開放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只九年,國民生產總值就翻了一番;到二十世紀末,達到了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進入小康社會的目標,正向著在二十一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邁進。
可見,中國共產黨八十年光輝歷程中經歷的兩次偉大轉折,形成了以毛澤東和鄧小平為核心的兩代領導集體,在兩個不同的歷史時期開辟了兩條通向勝利的新道路,對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設和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和深遠影響。
I. 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偉大轉折指哪次會議揭開什麼序幕
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
結束了粉碎"四人幫"之後兩年中黨的工作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這次全會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實現了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工作著重點轉移決策;實現了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取得了組織路線撥亂反正的最重要成果;恢復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優良傳統,提出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務;審查和解決歷史上遺留的一批重大問題和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開始了系統清理重大歷史是非的撥亂反正。會議還提出要正確對待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全會作出的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開始了中國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從封閉半封閉到對外開放的歷史性轉變。由於一系列的根本性轉變,這次全會
揭開了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序幕,
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道路正式開辟的起點,是中國進入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新時期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