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家有看了希羅多德的《歷史》的嗎看完之後有什麼感想
希羅多德歷史
希羅多德的《歷史》是西方史上最早的一部歷史著作,故事的精彩和豐富性可以和《史記》相比較的。這本書開篇就說,「在這里發表出來的,乃是哈利卡爾那索斯人希羅多德的研究成果,他所以要把這些研究成果發表出來,是為了保存人類的功業,使之不致由於年深日久而被人們遺忘,為了使希臘人和異邦人的那些值得贊嘆的豐功偉績不致失去它們的光采」,而《史記》則只在最後的太史公自序才很謙虛也很驕傲的說「以拾遺補藝,成一家之言,厥協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以俟後世聖人君子」。
這里有這樣的比較,《歷史》關注人類,為人類的功業贊嘆不已,認為應該使這些功業為人傳誦。《史記》則要傳達「一家之言」,要「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事」,已經有孔子的《春秋》臧否人物,「修舊起廢」,使「學者則之」的氣概。這是不是可以說是一種「主題先行」呢?
因此在希羅多德的《歷史》中,有一些有趣的論題,可卻沒有被《史記》涉及。例如《歷史》中說,埃及人相信自己是全人類當中最古老的民族,普撒美提科斯成為國王的時候(公元前664年),埃及人曾經想知道這一點,於是普撒美提科斯找了兩個嬰兒,一生下來就交給一個牧羊人,叫他把他們放在羊群當中哺育,但不許任何人在這兩個嬰兒面前說一句話,為的是知道他們一生下來第一次說出的話是什麼。兩年過後,牧羊人把孩子領到國王面前,結果聽到這兩個孩子說著一個「倍科斯」的音,國王於是調查這是哪個民族的話,結果發現這是普里吉亞人的「麵包」這個詞,於是埃及人就放棄先前的說法,轉而認為普里吉亞人是最古老的民族。這種關於人類的好奇心的記載,在中國相類似的可能是關於紂王的傳說。傳說中紂王為了知道懷胎的是男或女,而下令將婦女剖腹,為了知道老人和年輕人的骨質區別而將兩個人的腿骨砍開。而且普撒美提科斯的這場實驗也帶有無視這兩個嬰兒的權益的成分,還有更為冷酷的版本說,他是叫一些被割去舌頭的婦女來哺育嬰兒的。這是希羅多德記錄的埃及人自己的故事了,而希羅多德本人為了證實埃及人是最古老的民族,還來到埃及的鄰居,了解到埃及的紀年,月份的劃分等等都是「最先的」。而在中國的歷史記載中,很少看到類似希羅多德那樣的對於人類的好奇心的記載。是中國歷史上缺乏好奇心這種東西嗎?也許是兩個地方的歷史學家興趣不同而已。
在對埃及的地理和歷史的考察中,還提到了希臘人對尼羅河每年泛濫一次從而給埃及帶來灌溉水和肥沃土地的現象所做的解釋,這一記載有這些可以注意的特點,第一,這些觀點並不是希羅多德的,第二,他記載了不同的說法,盡管他認為有的不值得相信,第三,這純粹是關於自然現象的,並不是任何「究天人之際」,「可以知得失」的努力。第四,在提到這些觀點之後,他自己也忍不住著手來解釋這個現象。這使得這場解釋進行得就象一個學術論文一樣:收集關於這個事物的觀點並加以評判,然後提出自己的觀點。這種情形多次出現。但在埃及的記敘中,希羅多德並沒有羅列和追究埃及歷史上國王的譜系,而《史記》在開篇的黃帝本紀則不然。盡管希羅多德曾經造訪祭司並聽說了埃及王國的起源。我想這並不是希羅多德不相信這個譜系,只能說是希羅多德對這個譜系不感興趣,也許是因為他不是一個埃及人的緣故?而對於太史公,我想是因為其家世可以追溯到「昔在顓臾」的被黃帝族系任命為司天或司地的「南正重」「北正黎」,則很難克制對舊日主子--黃帝家族的興趣。
《歷史》中還有一個精彩故事,說的是岡比西斯死在遠征埃及的征途中之後,大流士等波斯貴族行刺纂位的瑪哥斯僧,奪回波斯的統治權。故事的精彩部分在當七個起義的貴族平定局勢之後,討論波斯的統治權的時候,一個名叫歐塔涅斯的貴族說,「我認為應該停止使一個人進行獨裁的統治,因為這既不是一件快活事,也不是一件好事當一個人願意怎樣做便怎樣做而自己對所做的事又可以毫不負責的時候,那麼這種獨裁的統治有什麼好處呢?把這種權力給世界上最優秀的人,他也會脫離他的正常心情的...相反的,人民統治的優點首先在於它那美好的名聲,那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次,那樣也不會產生一個國王所易犯的錯誤...,任職的人對他們任上所做的一切負責,而一切意見均交給人民大眾加以裁決。因此我的意見是,我們廢掉獨裁政治並增加人民的權力,因為一切事情是必須取決於公眾的」。美伽比佐斯則反對民主制,主張實行寡頭統治,他說,「沒有比不好對付的群眾更愚蠢和橫暴無禮的了,把我們自己從一個暴君的橫暴無禮的統治下拯救出來,卻又用它來換取那肆無忌憚的人民大眾的專擅,那是不能容忍的事情...民眾既然不知道,自己也不能看到什麼是最好的和最妥當的,而是象一條泛濫的河流那樣盲目向前奔流,那他們怎麼能懂得他們所做的是什麼呢?還是讓我們選一批最優秀的人物,把政權交給他們罷,我們自己也可以加入這一批人物」,大流士則主張獨裁,他說,「沒有什麼能夠比一個最優秀的人物的統治更好的,他能夠完美無缺的統治人民,為對付敵人而制定的計劃又可以隱藏得最嚴密」,他在論證民主或者寡頭制由於互相爭斗都會最終導致獨裁之後,說「總而言之,請告訴我,我們的自由是從什麼地方來的,是誰賜予的--是民眾,是寡頭,還是一個單獨的統治者?...再說,我們也不應該廢棄我們父祖的優良法制」,結果,大流士的意見以4:3被通過,在決定這個獨裁者應該是誰的時候,七個貴族還約法三章:一,首義者歐塔涅斯,他明確表示他及他的後代不能被未來的國王支配,每年將得到獎賞,二,七個人可以不經通報就進入皇宮,除非國王正在和一個女人睡覺;三,國王必須在同謀者的家族裡選擇妻子。
他們進行了一次比試,他們在一個清晨來到市郊,結果大流士的馬首先嘶鳴起來,據說是因為馬夫在那個時候把摩擦過母馬陰部的手放到了大流士的馬的鼻子上。按照約定大流士當上了國王。
這個故事看了之後,讓人很想知道波斯人自己是怎麼記載自己英明神武的君王登基的。我想他們的記載應該象《史記》那樣庄嚴華麗,「大流士者,蘇撒人也。其母夢與神遇,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宙斯於其上焉。已而有身,遂產大流士」。「大流士生而神靈,弱而能言,成而聰明」等等。
關於人類適合的政治制度是什麼,人類能有選擇權的時刻非常的少,波斯人的經歷是一次。那一次爭辯激烈,卻都很有君子之風。還有一次是華盛頓在建立美國時的「為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我們中國可以相比較的時刻也不多,可能是1911年,當清朝皇室表示「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時,國內勢力一致贊同共和民主,卻紛爭不止,充滿暴力,齷齪之處遠勝大流士馬夫的手,這也是深可詫異的。
轉引自:http://www.wsjk.com.cn/gb/paper19/37/class001900005/hwz193421.htm
還可參看:http://liptontea.bokee.com/2045183.html
Ⅱ 西方哲學史哪個版本比較好
一、哲學類
1.理想國(Republic) 作 者:柏拉圖(Plato)
2.形而上學(Metaphysics) 作 者:亞里士多德 (Aristotle)
3.詩學(On the Art of Poetry) 作 者:亞里士多德 (Aristotle)
4.詩藝(On the Art of Poetry) 作 者:賀拉斯(Horace)
5.論崇高(On the Sublime Longinus) 作 者:朗吉奴斯(Longinus)
6.第一哲學沉思錄(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
作者:笛卡爾(Rene Descartes)
7.思想錄(Pascal』s Penssees) 作 者:帕斯卡爾(Blaise Pascal)
8.人性論(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作 者:休謨(David Hume)
9. 純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 作 者:康德(Kant)
10.判斷力批判(Critique of Judgment) 作 者:康德(Kant)
11.精神現象學(The Phenomenology of Mind)Vol.1, Vol.2
作 者:黑格爾(Hegel)
12.小邏輯(The Logic of Hegel) 作 者:黑格爾(Hegel)
13.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The World as Will and Representation)Vol.1, Vol.2
作 者:叔本華(Schopenhauer)
14.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Thus Spake Zarathustra)
作 者: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15.非此即彼(Either/Or)Vol.1, Vol.2 作 者:克爾凱郭爾(Kierkegaard)
16.普通語言學教程(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作 者:索緒爾(F.de Saussure)
17.純粹現象學導論(Ideas: General Introction to Pure Phenomenology)
作 者:胡塞爾(Edmund Husserl)
18.邏輯哲學論(Tractatus Logico Philosophicus)(德英對照)
作 者:維特根斯坦(L.Wittgenstein)
19.哲學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德英對照)
作 者:維特根斯坦(L.Wittgenstein)
20.存在與時間(Being and Time) 作 者: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
21.詩·語言·思(Poetry, Language, Thought)
作 者: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
22.存在與虛無(Being and Nothingness) 作 者:薩特(Jean-Paul Sartre)
23.真理與方法(Truth and Method) 作 者: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
24.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作 者:庫恩(T.S.Kuhn)
25.性史(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作 者:福柯(M.Foucault)
二、倫理學類(10種,7冊,350元)
1.尼各馬可倫理學(The Nicomachean Ethics of Aristotle)
作 者:亞里士多德 (Aristotle)
2. 道德情操論(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作 者:亞當·斯密(Adam Smith)
3.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A Discourse on Inequality)
作 者:盧梭(Jean-Jacques.Rousseau)
4. 實踐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
作 者:康德(Kant)
5.道德形而上學基礎(Foundations of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
作 者:康德(Kant)
6.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 作 者:穆勒(Mill)
7.倫理學原理(Principia Ethica) 作 者:摩爾(G.E.Moore)
8.正義論(A Theory of Justice) 作 者:羅爾斯(John Rawls)
9.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Anarchy, State and Utopia)
作 者:諾齊克(Robert Nozick)
10.追尋美德(After Virtue) 作 者:麥金太爾(Alasdair MacIntyre)
三、宗教學類(10種,11冊,550元)
1.懺悔錄(Confessions) 作 者:聖·奧古斯丁(St.Augustine)
2.托馬斯·阿奎那要籍選(Basic Writings of Saint Thomas Aquinas)Vol.1, Vol.2
作 者:阿奎那(St.Thomas Aquinas)
3.迷途指津(The Guide for the Perplexed) 作 者:馬蒙尼德(Maimonides)
4.路德基本著作選(Basic Theological Writings)
作 者: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5.論宗教(On Religion) 作 者:施萊爾馬赫(F.D.Schleiermacher)
6.我與你(I and Thou) 作 者:馬丁·布伯(Martin Buber)
7.人的本性及其命運(The Nature and Destiny of Man)
作 者:尼布爾(R.Niebuhr)
8.神聖者的觀念(The Idea of the Holy) 作 者:奧托(Rudolf Otto)
9.存在的勇氣(The Courage to Be) 作 者:梯利希(Paul Tillich)
10.教會教義學(Church Dogmatics) 作 者:卡爾·巴特(Karl Barth)
四、社會學類(5種,6冊,300元)
1.論自殺(Suicide: A Study in Sociology) 作 者:杜克海姆(Emilc Durkheim)
2.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作 者:韋伯(Max Weber)
3.貨幣哲學(The Philosophy of Money) 作 者:席美爾(Georg Simmel)
4.一般社會學論集(A Treatise on General Sociology)Vol.1, Vol.2
作 者:帕累托(Vilfredo Pareto)
5.意識形態與烏托邦(Ideology and Utopia) 作 者:曼海姆(K.Mannheim)
五、人類學類(5種,4冊,200元)
1.金枝(The Golden Bough) 作 者:弗雷澤(James G.Frazer)
2. 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作 者:馬林諾夫斯基(B.Malinowski)
3. 原始思維(The Savage Mind) 作 者:列維-斯特勞斯(Claude Levi-Strauss)
4. 原始社會的結構和功能(Structure and Function in Primitive Society)
作 者:拉迪克里夫-布郎(Brown)
5.種族、語言、文化(Race, Language and Culture)
作 者:鮑斯(Franz Boas)
六、政治學類(10種,11冊,550元)
1.政治學(The Politics of Aristotle) 作 者:亞里士多德 (Aristotle)
2.君主論(The Prince) 作 者:馬基雅維里(Niccolo Machiavelli)
3.社會契約論(The Social Contract) 作 者:盧梭(Jean-Jacques.Rousseau)
4.利維坦(Leviathan) 作 者:霍布斯(Thomas Hobbes)
5. 政府論(上下篇)(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
作 者:洛克(John Locke)
6.論法的精神(The Spirit of the Laws)Vol.1, Vol.2
作 者:孟德斯鳩(Montesquieu)
7.論美國民主(Democracy in America)Vol.1, Vol.2
作 者: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
8.代議制政府(Considerations on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作 者:穆勒(Mill)
9.聯邦黨人文集(The Federalist Papers)
作 者: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
10.自由秩序原理(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
作 者:哈耶克(F.A.Hayek)
七、經濟學類(10種,12冊,600元)
1.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Vol.1, Vol.2
作 者:亞當·斯密(Adam Smith)
2.經濟學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Vol.1, Vol.2
作 者:馬歇爾(Alfred Marshall)
3.福利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Welfare)Vol.1, Vol.2
作 者: 庇古(A.C.Pigou)
4.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作 者:凱恩斯(J.M.Keynes)
5.經濟發展理論(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作 者:熊彼特(Schumpeter)
6.人類行為(Human Action: A Treatise on Economics)Vol.1, Vol.2
作 者:米塞斯(Mises)
7.經濟分析的基礎(Foundations of Economic Analysis)
作 者:薩繆爾森(Samuelson)
8.貨幣數量理論研究(Studies in the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
作 者:弗里德曼(Friedman)
9.集體選擇與社會福利(Collective Choice and Social Welfare)
作 者:阿瑪蒂亞·森(A.K.Sen)
10.資本主義經濟制度(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作 者:威廉姆森(Williamson)
八、心理學類(7種,8冊,400元)
1.心理學原理(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Vol.1, Vol.2
作 者: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
2.生理心理學原理(Principles of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作 者:馮特(W.Wundt)
3.夢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作 者: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4.兒童智慧的起源(The Origin of Intelligence in the Child)
作 者:皮亞傑(Jean Piaget)
5.科學與人類行為(Science and Human Behavior)
作 者:斯金納(B.F.Skinner)
6.原型與集體無意識(The Archetypes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作 者:榮格(C.G.Jung)
7. 動機與人格(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作 者:馬斯洛 (A.H.Maslow)
九、法學類(10種,9冊,450元)
1.古代法(Ancient Law) 作 者:梅因(H.Maine)
2.英國法與文藝復興(English Law and the Renaissance)
作 者:梅特蘭(F.W.Maitland)
3.法理學講演錄(Lectures on Jurisprudence)Vol.1, Vol.2
作 者:奧斯丁(J.Austin)
4.法律的社會學理論(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Law)
作 者:盧曼(N.Luhmann)
5.法律社會學之基本原理(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the Sociology of Law)
作 者:埃利希(E.Ehrlich)
6.法律、憲法與自由(Law, Legislation and Liberty)
作 者:哈耶克(F.A.Hayek)
7.純粹法學理論(Pure Theory of Law)
作 者:凱爾森(H.Kelsen)
8.法律之概念(The Concept of Law)
作 者:哈特(H.L.A.Hart)
9.法律之帝國(Law』s Empire)
作 者:德沃金(R.Dworkin)
10.法律的經濟學分析(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作 者:波斯納(Richard A.Posner)
十、歷史學類(8種,10冊,500元)
1.歷史(The Histories) 作 者:希羅多德(Herodotus)
2.伯羅奔尼撒戰爭史(The Peloponnesian War)作 者:修昔底德(Thucydides)
3.編年史(The Annals of Imperial Rome) 作 者:塔西陀(Tacitus)
4.上帝之城(The City of God)Vol.1, Vol.2
作 者:聖·奧古斯丁(St.Augustine)
5.歷史學:理論和實踐(History: its Theory and Practice)
作 者:克羅齊(Benedetto Croce)
6.歷史的觀念(The Idea of History) 作 者:柯林伍德(R.G.Collingwood)
7.腓力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與地中海世界(The Mediterranean and the Mediterranean World in the Age of Philip II)》Vol.1, Vol.2
作 者:布羅代爾(F.Braudel)
8.歷史研究(A Study of History)Vol.1, Vol.2
作 者:湯因比(A.J.Toynbee)
Ⅲ 《歷史(上下)(新譯詳注本)》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歷史(上下)(新譯詳注本)》([古希臘] 希羅多德)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OUW8ZGn1jn7YSOJFZsgvyw
書名:歷史(上下)(新譯詳注本)
作者:[古希臘] 希羅多德
譯者:徐松岩
豆瓣評分:8.8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11
頁數:860
內容簡介:
編輯推薦:
★「史學之父」希羅多德傳世巨著,堪稱歐洲《史記》;
★徐松岩教授傾力譯注十餘載,匯聚國際史學百年研究精華;
★編撰注釋3100餘條,訂正譯文2600餘處,新譯詳注本震撼面世!
內容簡介:
希羅多德所著《歷史》是西方第一部歷史學巨著,以希波戰爭為主體,插敘大量史事及資料,實際上成為對當時希臘人所知的世界各民族歷史文化的「調查研究報告」。
全書以希臘人和異族人的相互關系為主線,敘述了呂底亞、米底、巴比倫、埃及、波斯、印度、斯基泰亞、利比亞以及希臘愛琴海地區的地理環境、民族分布、經濟生活、政治制度、歷史往事、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名勝古跡等;隨後集中記述了古代「世界大戰」的經過,從戰端初啟,經過馬拉松戰役、薩拉米斯海戰,直至普拉提亞之戰和米卡列之戰結束。
希羅多德是一位故事大師,善於駕馭、搭配各種資料;著作內容廣博、豐贍,文筆簡練、優美,富有韻致,生動地展示了古代眾多國家、地區和民族的相互關系和生活圖景,保存了大量的歷史學、地理學、人類學、民族學、神話學、宗教學以及地質學、生物學等方面的珍貴資料,儼如一部關於古代世界的「通志」和「網路全書」。
媒體評價:
希羅多德的不朽之作《歷史》,是西方第一部真正的歷史著作,也是人類史學寶庫中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
——張廣智(《西方史學史》)
希羅多德首先發現了文化史之意義。
——H. 巴恩斯(《歷史編纂史》)
希羅多德將地理史記及考訂學與史學相聯系,於是歷史學開始在藝術與科學中開始佔有一獨立地位。
——J. T. 紹特威爾(《史學史導論》)
希羅多德把嚴肅的科學內容跟具有高度藝術性的表述方法結合到一起:他的《歷史》也正是用散文寫成的史詩。
——C. Я. 盧里葉(《希羅多德論》)
希羅多德著作最引人注目的事實就是它的統一性,其次就是他所表現的精神,有著許多突出的優點:聰明的好奇心、誠摯的態度和良好的判斷力等等。……他保持了詩歌的樸素、自然和魅力。他不但是一位歷史家而且是一位詩人。他的詞彙清晰簡潔,字里行間富有宗教色彩和詩意。他的文筆流暢、親切而優雅。
——J.W. 湯普森(《歷史著作史》)
作者簡介:
希羅多德(Herodotus,約公元前484—前430/前420年)
古希臘著名歷史學家、文學家、地理學家和旅行家,所著《歷史》是古代第一部敘事體歷史巨著。書中他將史實的記載和闡釋有機地結合起來,創立了西方歷史編纂史上的一種正宗體裁,在西方文化史上影響深遠,後世尊他為「史學之祖」。
譯者-徐松岩
1963年生,山東招遠人,歷史學博士,現為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古典文明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世界古代史研究會常務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西方古典文明史和西方史學史;在《世界歷史》、《史學理論研究》及《光明日報》等有影響的報刊上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主持多項國家級研究課題,譯注希羅多德《歷史》、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及色諾芬《希臘史》古希臘三大史學名著;代表作有《關於希臘奴隸制的理論和實際》、《古代海盜行為述論》、《關於特洛伊戰爭的若干問題》、《論雅典帝國》等。
Ⅳ 想要了解國家歷史,有哪些書籍推薦呢
引言:人們在生活當中可以多去了解一些文化知識,這樣能夠讓自己變得更加的優秀,在學習的過程當中還能夠豐富自己的閱歷。
有了興趣就能很快的去理解和領悟在歷史現象背後所蘊涵著的歷史規律,貴在堅持,堅持下去,歷史的成績自然會提高,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做題是非常重要的,在答題過程中,絕對不能脫離材料去憑空遐想,一切答案都應以材料為准,而且想要學好歷史 在生活當中就一定要多翻閱有關於歷史的書籍,了解好古中外發生的大事的時間和影響,並且也要理解事情發生的原因和經過,最重要的還是要用腦子去記。
Ⅳ 哪個版本的歐洲史質量較高
斷代史有
《歷史》(希羅多德)《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羅馬帝國衰亡史》《亞歷山大遠征記》《希臘羅馬名人傳》《查理大帝傳》《三十年戰爭史》《哥特史》這些是有全譯本的
《歷史》(波利比烏斯)《自建城以來》這些是只有節譯本
至於其他,我不推薦霍布斯鮑姆」時代四部曲」,對入門者來說難度較大。
沃倫.霍利斯特的《歐洲中世紀史》側重對社會生活的描述,缺點是時間線索不明顯,對入門者有點難度。各國的君主、事件混在一起,很容易看得雲里霧里的。最好是先對各國的時間線索理一遍,再看這本。
至於《封建社會》、《三十年戰爭史》、《法蘭克人史》、希羅多德《歷史》、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都有一定難度,對入門者來說都不大推薦。
齊世榮、吳於廑主編的《世界史》六冊是很好的教科書。缺點是作者眾多,內容質量參差不齊。我覺得質量最高是第二冊"古代史下",我讀過三遍了呵呵。。。對想了解歐洲史的入門者,我推薦六冊里的「古代史下」、「近代史上」、「近代史下」。難度較低,線索也比較清晰,很適合作為入門書。
陳衡哲的《西洋史》也很適合入門。難度低。民國的學術經典。
國外翻譯的,我推薦 德尼茲.加亞爾、貝爾納代特.德尚 《歐洲史》,海南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都有出版。內容是好的,很入門,線索也比較清晰,書的後面還有歐洲大事年表,查起來很方便。缺點是翻譯錯誤不少。但作為入門書,瑕不掩瑜。
歐洲近現代史,我特別特別推薦 帕爾默《現代世界史》上下兩冊。這書比齊、吳的《世界史》、德、貝的《歐洲史》難度略大吧,但是讀過上面那幾冊來讀這書毫無問題。
Ⅵ 希羅多德歷史 中信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哪個好
希羅多德的歷史寫的是希臘帝國和波斯帝國的歷史。
希羅多德所著《歷史》一書,共9卷。1~5卷第28章,敘述西亞、北非及希臘諸地區之歷史、地理及民族習俗、風土人情。第5卷第29章起,主要敘述波斯人和希臘人在公元前478年以前數十年間的戰爭。書名和分卷方法均出自希臘化時代的學者之手。該書也是一部文學作品,書中眾多人物性格鮮明,語言生動,亦作《希臘波斯戰爭史》。在古羅馬時代,希羅多德就被譽為「歷史之父」。
Ⅶ 希羅多德的《歷史》記載了哪些內容
《歷史》的傳世抄本有10多種,一般都把全書分9卷,每卷以一位繆斯的名字命名,故又稱「繆斯書」。除希波戰爭外,還記載了很多傳說、地理、人種志等方面的內容。他的文字風格與荷馬有很多相似之處,語言生動流暢,富於文采,文學性強。我國在1959年出版了《歷史》的全譯本。
Ⅷ 想讀懂希羅多德的《歷史》…………
不太明白你所說的讀懂是指什麼,你讀的不是中譯本嗎?可能你的意思是,因為他這本書是以散文體寫的,並不是常規的敘事史書,所以不太好理解吧。
所以在比較了解那那時間的歷史,特別是希波戰爭方面的對你比較有幫助吧。所以像湯因比的《人類與大地母親》,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有關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的章節都可以看看啊,或者希羅多德自己的《希波戰爭史》,可以互相參照著看。還可以看看幾乎和他同時期的作為希臘人的修昔底德所寫的在希波戰爭之後發生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而且,其實閱讀這種類似的史書,最大的一個障礙在於對當時人種和地理位置的模糊,所以還可以看看保羅·佩迪什的 《古代希臘人的地理》等等。總之一切有關那個時期的史書都可以作為參考。
Ⅸ 關於希臘歷史的著名書籍有哪些
荷馬(Homer)
《伊利亞特》
《奧德賽》
赫西俄德(Hesiod)
《工作與時日》
《神譜》
品達(Pindar)
《頌歌》
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的戲劇(在此不列舉書目)
柏拉圖(Plato)
《對話錄》
阿基洛科斯(Archilocus)
《詩歌集》
色諾芬(Xenophanes)
《回憶蘇格拉底》《會飲》 《希臘史》
修昔底德(Thucydides)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愷撒(Casser)
《愷撒戰記》
阿庇安(Appian)
《羅馬史》
亞里士多德(Aristoteles)
《詩學》《修辭學》《政治學》
「伊索」("Aesop")
《伊索寓言》
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
《阿里斯托芬戲劇集》
希羅多德(Herodote)
《歷史》
卡利馬科斯(Kallimachos)
《頌歌集》
普魯塔克(Plutach)
《道德論集》
《希臘·羅馬名人合傳》
薩福(Sappho)
《詩集》
忒奧克里托斯(Theokritos)
《田園詩歌集》
西塞羅(Cicero)
《論眾神》《論老年》《論友誼》《論責任》 ..
卡圖盧斯(Catullus)
《阿提斯》
賀拉斯(Horace)
《歌集》
《諷刺詩集》
維吉爾(Virgil)
《牧歌》
《農事詩》
《埃涅阿斯紀》
塞內加(Seneca)
《特洛伊婦女》
《美狄亞》
《瘋狂的赫拉克勒斯》
馬提雅爾(Martial)
《銘辭集》
奧維德(Ovis)
《變形記》
《愛的藝術》
阿普列尤斯(Apulee)
《金驢記》
馬可·奧勒留(Marcus Aureliu)
《沉思錄》
蘇維托尼烏斯(Suetonius)
《羅馬十二帝王傳》
盧克萊修(Lucretius)
《物性論》
奧古斯丁(Augustinus)
《上帝之城》
《懺悔錄》
《三位一體》
普羅佩提烏斯(Propertius)
《哀歌集》
斐洛(Philo)
《論凝思的生活》
尤維納爾(Juvenalo)
《詩選》
狄摩西尼(Demosthenes)
《反菲利浦》
普勞圖斯(Plautus)
《戲劇集》
泰倫斯(Terence)
《戲劇集》
彼特隆紐斯(Petronius)
《薩蒂里卡》
該尤斯·尤利烏斯·菲德魯斯(Gaius Julius Phaedrus)
《寓言集》
「朗吉諾斯」("Langinos")
《論崇高》
塔西陀 (Taxituo)
《歷史》《編年史》
琉善(Lucian)
《諸神對話》
普羅提諾(Plotinos)
《九章集》
Ⅹ 誰有希羅多德的《歷史》 ,急求~
希羅多德與《歷史》
生平
希羅多德(約公元前485—425年)是早期希臘史學家中最具代表性的,這主要是由於他寫的《歷史》或《希波戰爭中》一書是第一部完整流傳下來的古希臘史著,因此為後世史家提供了一個模仿和遵循的範式。古羅馬政治家和大學者西塞羅曾高度評價他的貢獻,稱其為「歷史之父」。但古代也有一些權威對他很不以為然,謂之「謊言之父」。著名史家普魯塔克專門撰寫一文《論希羅多德的陰險》,指責他任意歪曲事實真相。從現代史學發展的水平看,歷史之父與謊言之父的評定都不準備。
希羅多德個人生平材料很少,從他的著作和後人零星記載中可知他是小亞細亞南部多利安人殖民地邦哈利卡納蘇(現土耳其西南部的伯德魯姆)人氏,出身殷實家庭,母親是當地卡里亞人。哈利卡納蘇的希臘人同當地人結親是習見的現象。這種民族雜居和融合或許是希羅多德毫無民族偏見的原因之一。早年的希羅多德看來生活在一個有教養的家族中,其父母給了他良好的教育條件,他的叔父帕尼阿西斯(Panyassis)是詩人和史家。家庭背景往往影響一個人一生的選擇,小希羅多德後來所顯露出的對詩歌和歷史兩方面的造詣與此不無關系。青年時期的希羅多德曾參與城邦政治斗爭,反對僭主呂格達米斯,失敗後遭放逐。他的這一政治經歷似乎決定了他對希臘政體的價值評估。在他的《歷史》中始終對民主制持肯定態度,對自由充滿感情。這樣的政治立場在古希臘思想家中並不多見,因為大多數思想家是古希臘民主政體的批評者和貴族共和制的擁護者。可能在放逐時期,也可能在此前後,希羅多德進行過廣泛的旅遊,到過埃及、巴勒斯坦、兩河流域、南俄、希臘半島等地,並長期在雅典居住,同雅典著名民主派政治家伯利克里過從甚密。據說在伯利克里建議下,他參加雅典開發南義大利殖民地圖利依的活動(公元前443年),從而又去過西西里和義大利半島。他的去世時間和地點目前也屬懸案,僅可以肯定他死於伯利克里之後,即公元前429年以後。他動筆寫作《歷史》大概是在雅典逗留期間,掛筆則已是圖利依的居民了。
著述
希羅多德選擇希波戰爭為自己調查研究的課題不是偶然的。他的大半生、尤其是他人生觀形成的整個少年和青年時期都處在那場戰爭的巨大漩鍋之中。哈利卡納蘇是參戰邦,被裹脅進波斯的入侵大軍。戰爭曠日持久,影響到東地中海地區整整兩代以上的希臘人,形成他們一生難以解脫的情結。因此經歷過戰爭的早期希臘史家都對戰爭表現了濃厚興趣,相當多的選題圍繞著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希羅多德當然不會例外。他肯定很早便蓄志為戰爭作史並在各地雲游期間有的放矢地收集相關史料。如果不是久已立志,《歷史》中那樣廣博集中的史料是不可能得到的。他的自覺、他的記史責任心鮮明地寫在《歷史》的首頁上:「這里發表的是哈利卡納蘇人希羅多德的研究成果。他所發表它們是為了記住希臘人和異邦人所創造的令人驚異的各個成就,不致因年代久遠而湮沒無聞。特別要說明他們發生沖突的原因。」在這里希羅多德第一次提出史學的基本任務——記載和解釋,即記住人類的創造活動,揭示重大事件的因果關系。他特別指出《歷史》是經過他頭腦思考加工的產物,不是簡單的記憶。
現今流傳的《歷史》共計9卷,各卷內的小結構顯得鬆散,具體敘述常常走題,但大結構仍能堅持探詢希波戰爭的原因與記述人類功業的主題。9卷之間始終維持著一種比較緊湊清晰的邏輯關系。頭4卷和第5卷前27節是關於戰爭的背景介紹,佔去全書一半篇幅,好象戲劇中冗長的開場白,繞來繞去,不厭其詳,透著希羅多德追根問底的苦心。所幸希羅多德有高超的敘事技巧,擺脫了束縛手腳的編年手法,運用史詩和戲劇變換時空的特長,曉暢生動的語言,引人入勝的史事情節,克服了冗長可能帶給讀者或聽眾(古希臘因書寫材料和復制書本技術的局限,一部著作的發表並得到社會的承認往往取決於作者在公共場合的朗讀)的煩悶。讀《歷史》似乎在和希羅多德一同漫步,眼睛注視著他的面孔,耳際盤桓著他的聲音,隨他漫遊地中海世界,徜徉在遙遠的過去。史詩和戲劇手法給全書塗上了一層藝術色彩,從而引起了不少人對希羅多德作為史家的非議。
《歷史》的正文是從希臘人與異邦人的第一次沖突開始的。然後發展到小亞強國呂底亞征服愛琴海東岸的希臘城邦,牽引出呂底亞的歷史,國王克洛索斯與波斯國王居魯士的恩怨及戰爭。從居魯士又自然而然地轉入波斯史,由居魯士的傳奇經歷到波斯的崛起和擴張。隨著波斯版圖的延展,希羅多德的筆穿行在埃及、黑海沿岸、阿拉伯半島、利比亞等廣大地區,繪聲繪色地講說各地的政治沿革、地理風貌、人文景觀、社會習俗、宗教信仰等政治史和社會文化史信息,從而托出希臘人將要與之對陣的波斯帝國是怎樣一個龐然大物,反襯希臘人「令人驚異」的功業之偉大。在第5卷第28節,希羅多德的筆鋒一轉,開始敘述戰爭的近因,即以米利都為首的小亞希臘人發動反波斯暴動,雅典和埃列特里亞的出兵,大流士的無情鎮壓,波斯三次入寇希臘半島,從馬拉松會戰、溫泉關血戰、薩拉米海戰、普拉提亞會戰到公元前479年米卡列海戰希臘聯軍轉守為攻,一反前半部的疏散,集中描繪出一幅又一幅關於戰爭的瑰麗畫卷。第9卷結尾,也是全書的結尾十分唐突,再次在小范圍內脫離主題,旁生出有關居魯士的一段掌故。若按先前的經驗,穿插的內容結束後會再次返回主題,但希羅多德出乎意料地終止了敘述。
希羅多德在史學史上的地位首先取決於他再現歷史的可信程度。而判斷其所述真實與否又取決於他使用的史料性質和對史料的處理方法。《歷史》運用的史料有三類:口頭傳說、直接印象、文字記錄,其中口頭傳說用量最多,可以說俯拾皆是。
收集口碑材料是散文記事家創立的傳統,因為當其時人們剛從口頭記憶上升到文字記憶,文字史料極為有限,只有少量史詩、長詩、抒情詩、城邦名年官和體育賽會勝者名錄、一些重大事件的編年記錄,如地震、日蝕之類。初期的歷史家欲恢復各地、各民族的歷史便不得不象蜜蜂采蜜般四處收集民間傳說,致力於將口碑轉化為文字記錄。希羅多德實際也是散文記事家,在收集史料上自然也承繼了早期史家們確立的這一方法。
然而,口頭傳說是質量最差的史料,極易無中生有和有中生無,特別是世代口傳,反反復復生有、生無,即使有一顆真實的內核,也難於同世代積淀的附加之物分離開來。這是原始記憶的最大缺陷。所以《歷史》中許多間接的口頭傳說,尤其是有關非希臘人的傳說難以置信,比較突出的例子如雅典改革家梭倫與呂底亞國王克洛伊索斯的會見及有關人生哲學的交談,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與合作者在奪取政權後關於取何種政體的討論,居魯士神話般的出身等等。一個細心的讀者在閱讀《歷史》中那大段大段栩栩如生的關於波斯國王、埃及法老、小國君主、部落領袖們言談行止的描述時,尤其是那些關於最高軍事會議、宮廷秘謀、枕邊對話之類生動描述時,必定會提出疑問:希羅多德的這些信息是從誰手裡收集的?作為一個不懂近東語言的普通旅行者,他難道成了波斯波里王宮或巴比倫王宮里的客人?顯貴大臣們的秘書?在《歷史》中他有時指出消息提供者的名字,都是當地社會一般成員。但在大多數場合,他只泛稱消息的供給者為「埃及人」、「呂底亞人」、「波斯人」、「科林斯人」、「雅典人」、「馬其頓人」、「西西里人」等,顯然多半是中下層的小人物。因此類似的口頭傳說實際如同民間的小道消息,有些純屬向壁虛構,如埃及法老胡夫的大金字塔在修建時竟需其女兒賣淫來籌金,某地鴿子會說話,某民族每年要變成一次狼等民間奇聞。有些雖可能有些風影,甚至確有其人其事,但也摻雜著或多或少的演義成分。在希羅多德的口頭傳說史料中,最有價值的是一些事件目擊者和參與者的回憶,如關於希波戰爭的幾次大戰役的記述可信度相對較高。
對於希羅多德所用史料的局限不應苛責希羅多德本人,因為他自己對此有清醒的頭腦和明確的原則。他在《歷史》中兩次指出他並不完全相信自己收集到的口頭傳說。如在卷2第123節中,他說:「任何人都可以相信這些埃及人的故事,如果他是輕信的人的話。至於我本人,在這部書中保持那個總的規則,就是把各國的傳統按照我聽到的樣子原封不動地記錄下來」。在卷7第152節他更明白地表示:「我的職責是記錄人們講的一切。但我決無義務相信它們,這適用於整個這部書」。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說希羅多德報道失實,那不是他的過錯,而是他聽到的傳說內容的缺陷,傳說本身是實實在在的。在不少地方,希羅多德還列舉兩種以上不同的說法,並不時做出自己的判斷,「我是不相信這種說法的」是他在《歷史》中使用率頗高的一句話。這是一種樸素、客觀的處理方法,它不在於誤導讀者,奪走讀者的判斷權力,而在於真心實意地介紹和說明真理,並客觀上存儲了大量的民間傳說,為後人了解前人的所思所想提供了第一手史料。
希羅多德在各地旅行期間因直接目睹而得到的印象是《歷史》的另一重要史料來原,它們多屬於社會文化史范疇,如各地各民族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宗教禮儀、節日慶典、古跡名勝、雕刻繪畫等形形色色、光怪陸離的文化現象,呈示歷史發展的多樣性,特殊性,相對可靠可信。這是《歷史》最迷人的部分之一,也是和《歷史》主題最無關聯的內容之一。
盡可能利用文獻史料是希羅多德超出前人和同代史家的一大特色。《歷史》中的文字史料主要有石刻碑銘、神喻記錄等第一手史料和成書(前代或同代的著作)等第二手史料。希羅多德曾指出他引用的碑銘均為他親眼所見,當然也為他親筆所記。在多數情況下他的話是真實的。近現代的考古發現業已證明希羅多德關於雅典同哈爾基斯沖突的銘文、溫泉關戰役犧牲將士紀念碑驚人的准確。書中也有部分銘文並非希羅多德親見,而是出自當地人的口傳,不足憑信,如關於胡夫金字塔底部的銘文等。神喻記錄則是神廟祭司為求神問喻者編造的神靈對某件行為的指示或預言。《歷史》中的這類史料多來自中希臘特爾斐的阿波羅神廟。由於神喻影響希臘人的實踐活動,因此它們在歷史解釋中有不容忽視的意義。當然也需看到,希羅多德接觸的神喻有可能已經過祭司們的編輯加工,以便證明神或勿寧說祭司預言的准確,但這同希羅多德無關。另外,希羅多德有扎實的書本知識,熟悉已流行的各種著作。在《歷史》中他熟練地徵引荷馬、赫希俄德、梭倫、赫卡泰烏斯等人的作品,介紹愛奧尼亞哲學家的思想,充分表現了一個優秀史家掌握和運用史料的能力。
希羅多德在史學上的地位其次取決於他對歷史因果關系揭示的深度,而這又牽涉到他的歷史觀。《歷史》對希波戰爭的由來與發展,即他在前言中所說的「原因」進行了非常艱苦細致的探詢和「研究」。他的探鏟一開始就挖向希臘人與異邦人戰爭的歷史根源,然後用長達5卷的篇幅追蹤調查,可謂用心良苦。據希羅多德介紹,在當時的希臘人和波斯人中間,流行著對戰爭初因的相同解釋,即亞洲人和歐洲人為爭奪女人而積下了怨恨。先是腓尼基商人在南希臘經商時動手搶走了伊奧等希臘女子,這是不和的第一因。反過來希臘人到亞洲又搶奪了腓尼基女子歐羅巴,於是雙方一報還一報,亞洲人又拐走了海倫,希臘人發兵特洛亞,首開戰端,造成戰爭的第二因。從此亞洲人便把希臘視為仇敵。由於波斯人認為自己是亞洲的主人,因此他們繼承了這一根深蒂固的仇恨。希臘多德並不相信這種流行的說法,他用赫卡泰烏斯式的批判態度對待成說,指出「波斯人和腓尼基人的說法就是這些,我不想去判斷它們的真偽。我寧願依靠我個人的知識來指出到底是誰事實上首先傷害了希臘人」。他的解釋是從呂底亞國王克洛伊索斯征服小亞希臘城邦開始的,他個人實際上認為戰爭最初起因於克洛伊索斯。克氏又向居魯士尋釁,居魯士滅呂底亞,接管小亞。因果的位置繼續轉換,後果變成前因,希臘人不滿波斯統治而起義,雅典和埃列特里亞出兵相助,觸怒大流士一世。於是波斯攻打希臘半島,戰爭展開。
希羅多德對原因的解釋顯然要比流行的解釋高明得多,但從二者的質上講,都是單線單因的解說,這同希羅多德對「原因」概念的理解有關。在他看來,原因意味著人們的行為與社會或宗教、倫理方面的一般規則發生沖突之後所應受懲罰、報復的根據或理由。他不僅對希波戰爭的原因持這種觀點,對《歷史》中的其它事件也抱著同樣的看法。比如,克洛伊索斯因誤解了神托的意思而與居魯士交惡,克里斯提尼家族因違背不得在神殿中殺人的禁忌而遭放逐等等。那麼導致人們做出錯誤行為的動因又是什麼呢?希羅多德用特爾斐女祭司的話說就是「甚至神也不能逃脫的命運」。在希羅多德看來,命運與神是有區別的,神只是命運的傳遞者和力量的執行者,並以這樣的身分活躍在他的著作中。例如他借歷史人物的嘴說神的功能之一是對一帆風順的人進行打擊,因為神同人一樣有一種壞的習慣——嫉妒,「神是非常嫉妒的,喜歡干預我們的事情」。在這種時候引起神干預的原因總是人的自負之類不謹慎行為。從而使自己實現註定的命運。神的另一功能是懲惡揚善,證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如背信棄義殘害巴爾卡人(割去婦女乳房)的庫列涅女統治者佩列提瑪不久便暴病死去。希羅多德評論道:這是「因為神忌恨那些過分殘忍報復的人」。另外神以神托方式通知人們活動可能的運行方向。在這些地方,神實際是命運的使者,命運如同現代人眼中的規律、法則,不依人也不依神的意志為轉移。這一點十分有趣,因而值得玩味。
《歷史》對神的處理與荷馬史詩、悲劇等文學作品有顯著差別。史詩中的英雄都是半人半神,因為連他們的具體活動都是具體的鬼使神差的結果。《歷史》中的人物卻不然,他們一舉一動的後面缺少雅典娜和阿波羅等具體的奧林匹亞諸神的指導。作者在就神的作用談個人意見時總是用一個抽象的概念「神」,這樣的神通常並不幹預人的具體活動。即使出現具體的神名,那也往往要借他人之口,希羅多德對這種神並不十分崇拜和尊敬。例如在《歷史》卷7第129節中報道北希臘帖撒利有條河流穿越的峽谷,人們歸之於「神的事業」,系海神波賽冬鬼斧神工所造。但希羅多德大膽否定這一說法,認為「顯然是地震的力量才使這些山分裂開來的」波斯水軍遠征希臘途中遭遇風暴,隨軍的僧侶連日向神靈貢獻犧牲,誦念鎮風咒語。第四天風暴過去,波斯人的誠心似乎感到動了上天。希羅多德卻從直觀的事實公然對此表示懷疑,指出暴風雨可能是自己停下來的,和神沒有關系。他在說明希臘勝利的原因時甚至突破神和命運的觀念束縛,完全徹底地從理性出發分析問題,認為堅決抗戰、敢於違背阿波羅神托的雅典是希臘的救主。他在卷7第139節說:「在這里,我不得不發表一個見解,我知道大多數人反對它。然而由於我相信它是真實的,我決不會把它壓在心裡」。然後他談到如果不是雅典人在海上與波斯對抗,希臘就毫無希望了。雅典人「即便是令他們感到恐怖的來自特爾斐的可怕神托(讓雅典人在波斯進攻前遠逃外鄉——作者注)也沒有說服他們逃離希臘,而是堅定不移地承受對他們國家的入侵」。在生死存亡的關頭,雅典人不惜違背阿波羅的預言,象悲劇中的英雄勇敢地面對城邦毀滅的命運挑戰,這種普羅米修斯和俄狄浦斯式的精神正是古希臘精神最可圈可點的部分之一。希波戰爭在希羅多德眼裡完全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勝利,是一首人格力量的頌歌。希羅多德為「真實」力排眾議,也使自己的歷史觀提升到一個科學的高度,逼近了自己確立的真實目標。這樣一來,希羅多德的歷史觀便有了雙重性。一方面人的歷史活動受到難以把握的超自然力量的影響,另一方面人是自己的主人,以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創造自己的歷史。《歷史》中的這兩種史觀的界線雖然不甚分明,但可以確定人本史觀的分量要大大勝過神本史觀。
希羅多德是一位善於駕馭語言的歷史家,他不僅形象地、藝術地描述史實,而且藝術地、思辯地評判、說明和解釋史實,從而把原始傳說、史詩中經常運用的敘述與評價相結合的再現記憶的方法從粗糙發展到精緻。在他的書中常常出現一些充滿智慧的希臘哲學家式的對話和評論,比如他用居魯士的嘴說「溫和的土地孕育出溫和的男人,任何一塊土地都不能既出產良好的作物又產生優秀的軍人」。這段話便有存在決定意識的認識。又如他在寫波斯國王薛西斯的叔父在勸戒薛西斯放棄入侵希臘的想法時講了不少人生經驗的總結,象「高大的建築和樹木總是受到雷電的打擊」,「願意傾聽良好忠告的人和能提出良好忠告的人同樣是聰明人」等。一般而言,他的評判標準是希臘人判斷是非的一般准則,主要是道德、正義的准則。但在評判政治制度的時候他則依從個人的價值標准,並不以一般看法為轉移。最顯著的例子是對雅典民主制的評價。希羅多德的時代是希臘民主制的繁榮時代,雅典民主已臻於完善,成為希臘民主政體的模板。但對於擁有文化優勢的貴族總體來說,理想的城邦政治體制仍是貴族共和制。即便在雅典也存在著反民主的政治勢力,像伯利克里的政敵客蒙、修昔的底斯等。希羅多德卻是民主的熱情歌者。古希臘作家當中,只有他把雅典興起歸之於民主制度,認為它使廣大公民獲得自由,調動起他們的政治積極性,盡心竭力表現自己,從而增強了雅典的實力。如果聯系希羅多德關於雅典是戰勝波斯的關鍵的認識,也可得出民主是希臘取勝的重要原因的推論。
評價
希羅多德在西方史學上既是結束希臘幼稚的早期史學的最後一位散文記事家,又是希臘史學進入成熟期的第一位歷史大家。半是非定型的散文記事,半是以過去重大事件為嚴格主題的《歷史》為這種界碑式的特徵做了最好的說明。
希羅多德不是第一位史家,但他是第一個為早期史學活動進行理性總結的人物,正確提出了史學的研究對象——人類的「功業」,即有意義的歷史活動;史學的基本任務——「真實」記載過去,正確解釋過去,即尋找「原因」。
實現這一艱巨任務需要科學的方法。希羅多德不是第一位倡導歷史批判方法的史家,但卻是自覺地運用這種方法集中研究特定的重大歷史事件和重大歷史人物的第一人,為希臘人科學地觀照自己,認識自己的歷史而不是神的譜系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基礎。當然,科學地反省自己、認識自己的過去是一篇人類始終在作、並且永無結尾的大文章,希羅多德的方法較近現代的史學方法還簡單幼稚得多,運用其方法得出的結論也還存在著許多謬誤,但又有哪一種方法科學到盡善盡美了呢?希羅多德畢竟在西方人科學地認識自己歷史的萬里長征中邁出了艱難的第二步(如果第一步屬於赫卡泰烏斯的話)。
希羅多德不是第一位賦予歷史記載和研究以一定體例的史家,但他卻是第一個給它們以適當體例——紀事本末體的人。這就是以重大歷史事件為中心,詳細敘述事件的全過程,解釋過程之間的必然和偶然聯系。在必要時它可以不顧時序的限制,以說明事件過程為前提。
希羅多德的歷史觀是天命觀和人本觀的混合體,這反映了古希臘先進的知識分子思想的矛盾性。提出並實踐追求真實的目的和批判過去的方法是對原始宗教世界觀的突破,是真正認識自己過去的開端。希羅多德是早期希臘史家在這方面的最傑出代表。囿於歷史條件,他雖沒有掙脫原始宗教的束縛,卻顯然是他同代史家中朝著人本的、現實的正確道路走得最遠的人。後來的修昔底德實際是站在他的肩膀之上才取得輝煌的史學成就,把希臘史學推到了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