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聽同學說法國統治過英國`是不是有這回事
有這回事
諾曼底公國本身是法國國王查理三世(昏庸者)於911年為與入侵並占據加來海峽一帶的諾曼人妥協而建立的,第一任公爵是諾曼人領袖羅洛。但是在理查二世公爵第一個正式自稱為公爵之前,歷任統治者實際上仍然是使用著北歐傳統的貴族稱號雅爾(Jarl)作為自己的頭銜。1066年,諾曼底公爵吉約姆二世(即征服者威廉)征服英格蘭,從此諾曼底公爵之位一直由英格蘭王室成員擔任。
所以是法國人統治英國
Ⅱ 英國和法國歷史關系
英法本來是沒什麼關系的,但1066年法國的統治者威廉公爵對英國發動了戰爭,並征服了英國,諾曼底征服之後,封建制度在英國確立。威廉一世之後,英國的每一個國王都是他的直系後代子孫,英國開始了世襲的君主制。
從這一時期開始,英法兩國的關系變得極其復雜,隨後的很多英國國王還兼有法國貴族的身份,導致後來英國國王也有權利爭取法國王位,這成為後來血雨腥風的英法百年戰爭的原因之一。
1216年盎格魯—諾曼統治者失去了對諾曼底的控制,
12世紀中,英國金雀花王朝在法國佔有廣闊領地,
12~13世紀,法國國王逐漸奪回部分被英王佔領的土地。
14世紀初,英國仍占據法國南部阿基坦地區,成為法國政治統一的最大障礙,法國人試圖把英國人由法國西南部趕走,從而統一法國。英國當然不願退出,並欲奪回祖先的土地如諾曼底、曼恩、安茹等。
當時英法兩國因為貿易利益的關系,均對佛蘭德斯作出爭奪,使它們之間的沖突加深。
在英國大陸上,戰爭從來沒有間斷過。北部地區與南部地區不斷的發生沖突,這期間民族融合是少不了的,可就在中世紀之後,法國的王公貴族不斷的登陸英國,而且他們的封地也被分往英國,最早的英國國王叫做諾曼底大公。
這時候的英國基本沒有任何文字,而法國人將自己的文字帶到了英國大陸,並不斷的通過本土化形成了現代的英語,這也就是為什麼英國有好多的語言,發音跟法國的非常相似。
法國那邊肯定不服,而英國這邊兒也寸步不讓,他們互不承認,互相稱自己為對方的王。明爭暗鬥之中,英國和法國開啟了百年戰爭,百年戰爭之中法國和英國各占優勢。
而英國竟然有幾次打到了法國的本土,聖女貞德原本只是一個不通世事的小姑娘,但就是這么一個人,指揮法國的軍隊抵擋住了英國人的侵略進攻,英國人趕回了本土,保住了法國領土的完整。
Ⅲ 誰有英國和法國的歷史啊,要詳細的內容哦 最好像以前歷史書上寫的那樣,麻煩各位了~~~
英國與法國的歷史關系
1066年法國的統治者威廉公爵對英國發動了戰爭,並征服了英國,諾曼底征服之後,封建制度在英國確立。威廉一世之後,英國的每一個國王都是他的直系後代子孫,英國開始了世襲的君主制。從這一時期開始,英法兩國的關系變得極其復雜,隨後的很多英國國王還兼有法國貴族的身份,導致後來英國國王也有權利爭取法國王位,這成為後來血雨腥風的英法百年戰爭的原因之一。
英國與法國的關系
英國和法國本來沒有什麼關系——英國由盎格魯撒克遜人建立,而法國人則屬於法蘭克人,但是由於兩國王室和貴族之間多年的聯姻,使得他們的國王之間往往帶有親戚關系(比如英國國王亨利五世娶了法王查理六世的女兒,所以是查理六世的女婿,而亨利六世就是查理六世的外孫);而且英國在金雀花王朝時代擁有法國大片領土——當時的英國國王同時是法國的諾曼底公爵、安茹伯爵、阿基坦公爵(實際上也是法國最大的領主);1422年法王查理六世與英王亨利五世先後去世,英方宣布由未滿周歲的亨利六世(1422~1461,1470~1471在位) 兼領法國國王。法國不答應,雙方就爆發了戰爭(這場戰爭屬於英法百年戰爭的一部分)——1429年,法國女民族英雄貞德率軍擊退英軍,1429年7月,王子查理在蘭斯加冕,稱查理七世。1453年10月,駐波爾多英軍投降,除加來外,法國領土全部收復。至此,百年戰爭以法國的勝利而結束。樓主說的兩國一君,就是亨利六世,希望樓主滿意
鴉片
1854年,《南京條約》屆滿十二年。英國按照中美《望廈條約》關於十二年後貿易及海面各款稍可變更的規定,援引最惠國條款,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改《南京條約》的要求。主要內容為:中國全境開放通商,鴉片貿易合法化,進出口貨物免交子口稅,外國公使常駐北京等。法、美兩國也分別要求修改條約。清政府表示拒絕,交涉沒有結果。1856年,《望廈條約》屆滿十二年。美國在英、法的支持下,再次提出全面修改條約的要求,但仍被清政府拒絕。於是,西方列強決心對中國發動一場新的侵略戰爭。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相繼侵入中國。但是,它們不滿足已經取得的特權和利益,蓄意加緊侵犯中國主權,進行經濟掠奪。1854年,《南京條約》屆滿十二年。英國曲解中美《望廈條約》關於十二年後貿易及海面各款稍可變更的規定,援引最惠國條款,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改《南京條約》的要求。主要內容為:中國全境開放通商,鴉片貿易合法化,進出口貨物免交子口稅,外國公使常駐北京等。法、美兩國也分別要求修改條約。清政府表示拒絕,交涉沒有結果。1856年,《望廈條約》屆滿十二年。美國在英、法的支持下,再次提出全面修改條約的要求,但仍被清政府拒絕。於是,西方列強決心對中國發動一場新的侵略戰爭。是年春,克里米亞戰爭結束。英、法獲勝,得以調出較多的兵力轉向中國。俄國則因戰敗,企圖用侵略中國來彌補損失。美國積極向外擴張,採取與英、法勾結侵略中國的政策。1856年10月,英國利用「亞羅號事件」製造戰爭借口。「亞羅號」是一艘中國船,曾為走私方便在香港英國當局注冊,但已過期。10月8日,廣東水師在「亞羅號」上逮捕幾名海盜和涉嫌水手。這純系中國內政,與英國毫不相干。英國駐廣州代理領事巴夏禮在英國駐華公使、香港總督包令的指使下,致函清兩廣總督葉名琛,稱「亞羅號」是英國船,捏造中國兵勇曾侮辱懸掛在船上的英國國旗,要求送還被捕者,賠禮道歉。葉名琛初據理力爭,但旋又妥協退讓,將全部人犯送到英領事館。巴夏禮為進一步擴大事態,百般挑剔,拒不接受。10月23日,英艦突然闖入虎門海口,進攻珠江沿岸炮台,悍然挑起侵略戰爭。接著,英軍炮轟廣州城,並一度攻入內城。當地軍民英勇抵抗。英軍因兵力不足,被迫於1857年1月退出珠江內河,等待援軍。
Ⅳ 為什麼法國統治英國250年法語卻沒有取代英語需要詳細解答。
那是因為法語比英語復雜,嚴謹,有些老一輩的英國人是會一點法語的。在法國統治英國這么多年來,法語肯定是當時最官方的語言的,也是貴族語言。所以當然不會普及啊。那你說以前的日本和韓國不都是以中文為官方語言嗎,都多少年了,那最後還不是又有了他們自創的日本語和韓語嗎。
Ⅳ 求問歐洲歷史達人,英國曾被法國佔領過
英國最古老的民族叫盎格魯人
後來,日耳曼民族的撒克遜人從大陸入侵英倫島
民族融合之後形成了現在英國的主體民族——盎格魯-撒克遜人
羅馬帝國時期,英國被羅馬人佔領
變成羅馬帝國的一部分
羅馬帝國衰落後,英國逐漸脫離歐洲大陸成文一個獨立的國家
1066年諾曼底人在征服者威廉的統帥下成功地入侵英格蘭,英國從此在150年內宮廷里全是說法語的盎格魯—諾曼貴族。他們同時統治著英格蘭和諾曼底。1216年盎格魯—諾曼統治者失去了對諾曼底的控制,但直到百年戰爭開始的時候,他們仍然控制著法國英吉利海峽沿岸的一些地區。
開始了新一輪的民族融合
至此,近代的英國主體民族基本形成
上面那段話可能說的就是諾曼底公爵入侵的事情
Ⅵ 1860年,英國和法國的統治者分別是
1860年法國的統治者是 路易·拿破崙·波拿巴(1808~1873)
路易·拿破崙·波拿巴(1808~1873),即拿破崙三世(Napoléon Ⅲ)。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總統(1848~1851),第二帝國皇帝(1852~1870)。拿破崙一世之侄子,拿破崙二世之弟。荷蘭國王路易和約瑟芬皇後與前夫之女奧坦絲·德·博阿爾內王後的次子。
1808年4月20日生於法國首都巴黎。第一帝國崩潰後,隨母居住瑞士,就學於該國軍校,後成為炮兵中的軍官。1831年支持義大利燒炭黨運動,並參與羅馬地區起義。1832年拿破崙一世之子賴希施塔特公爵夭折後,成為波拿巴家族奪取王位的覬覦者。1836年他在斯特拉斯堡發動軍隊暴動,反對七月王朝,失敗後被流放到巴西、美國。不久回到歐洲,1839 年留居英國。1840年在布洛涅再次冒險發起暴動,被判終身監禁。1846年越獄成功,出逃英國。1848年革命爆發後,回到法國。9月當選制憲議會議員。12月10日主要依靠農民選票當選為共和國總統。1851 年12月2日他發動政變,解散議會,並通過公民投票使政變合法化,逮捕一切反對他的議員,稍後,又血腥鎮壓了巴黎無產階級的反抗。1852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黃袍加身,號稱拿破崙三世,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他執政期間,多次對外發動戰爭。利用民眾對拿破崙一世的迷信,依靠工商業與金融資產者的支持,大力促進法國工業革命,使他得以執掌第二帝國政權長達十九年之久 。執政期間參加克里米亞戰爭,又與奧地利開戰,並發動侵略清朝、安南、敘利亞和墨西哥的殖民主義戰爭。1870年7月19日,1870年普法戰爭中親臨前線,同年9月2日在色當戰敗投降,被俘於威廉堡大牢,時年62歲。《法蘭克福條約》簽訂後被釋放,隨即流亡英國,1873年1月9日病故於英國肯特郡的奇澤爾斯特,享年65歲。
1860年,英國的統治者是 維多利亞女王
維多利亞女王 Alexandrina Victoria (1819年5月24日—1901年1月22日) 維多利亞女王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在位時間長達64年。她是第一個以「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和印度女皇」名號稱呼的英國君主。她在位的64年期間(1837-1901年),是英國最強盛的所謂「日不落帝國」時期。女王統治時期,在英國歷史上被稱為維多利亞時代。她在位的60餘年正值英國自由資本主義由方興未艾到鼎盛、進而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的轉變時期,經濟、文化空前繁榮,君主立憲製得到充分發展,使維多利亞女王成了英國和平與繁榮的象徵。
Ⅶ 英國曾是法國殖民地嗎
不是,英法兩國曾有過長達百年的戰爭,史稱「百年戰爭」
百年戰爭(Hundred Years' War)是指英國和法國,以及後來加入的勃艮第,於1337年 - 1453年間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百年戰爭中,發展出不少新戰術和武器。 12世紀中,英國金雀花王朝在法國佔有廣闊領地,12~13世紀,法國國王逐漸奪回部分被英王佔領的土地。14世紀初,英國仍占據法國南部阿基坦地區,成為法國政治統一的最大障礙。雙方還爭奪富庶的佛蘭德地區。佛蘭德毛紡業主要依賴英國的原料,英國則從羊毛貿易中獲取巨利。1328年,法國佔領佛蘭德,英王愛德華三世(1327~1377在位)下令禁止羊毛出口。佛蘭德因失去原料來源,轉而支持英國的百年戰爭中戰場上的法軍反法政策。戰爭的導火線主要是王位繼承問題。1328年,查理四世去世,法國卡佩王朝絕嗣,支裔瓦盧瓦王朝的腓力六世繼位,英王愛德華三世以法王查理四世外甥的資格,與腓力六世爭奪王位,觸發戰爭。 1337年11月英王愛德華三世率軍進攻法國,戰爭開始。1340年,英法兩國發生海戰,法軍戰敗。英國控制了英吉利海峽。1346 年8月,雙方在克雷西會戰,英軍大捷,乘勝進入諾曼底。1347年攻佔法國的加來。1356年9 月,普瓦提埃之戰,法軍大敗,法王約翰二世(1350~1364在位)及眾臣被俘,英藉此向法國索取巨額贖金。1360年法國王子查理被迫簽訂屈辱的《布勒塔尼和約》 ,把加來及法國西南部大片領土割讓給英國。 1364年,王子查理繼位,稱查理五世(1364 ~ 1380在位 ), 為了奪回失地, 改編軍隊,整頓稅制,緊張備戰。1369年起連續發動攻勢,幾乎收復全部失地,1396年雙方締結二十年停戰協定。 1415年8月,英王亨利五世(1413~1422在位)趁查理六世(1380~1422在位)即位後法國統治階級發生內訌之機,領兵進攻法國,10月佔領法國北部。1420年,雙方簽訂《特魯瓦條約》,條約規定法國王太子的王位繼承權轉歸英王亨利五世。亨利五世與查理六世之女結婚。這項條約實際上將法國分為由亨利五世、勃艮第公爵和法國王太子查理分別統轄的三個部分。1422年法王查理六世與英王亨利五世先後去世,英方宣布由未滿周歲的亨利六世(1422~1461,1470~1471在位) 兼領法國國王。1428年10月,英軍圍攻通往法國南方的要塞奧爾良城,形勢危急。法國人民組成抗英游擊隊,襲擊敵人。1429年,法國女民族英雄貞德率軍擊退英軍,解奧爾良城之圍。此後,法國人民抗英運動繼續高漲,英軍節節敗退。1429年7月,王子查理在蘭斯加冕,稱查理七世。1435年勃艮第公爵臣服於法王。1453年10月,駐波爾多英軍投降,除加來外,法國領土全部收復。至此,百年戰爭以法國的勝利而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