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商鞅是在怎樣的社會背景下進行變法的變法的主要內容有哪些有什麼歷史意義
答案一:
商鞅變法是分兩次進行的。第一次開始於公元前359年,第二次開始於公元前350年。變法涉及內容很多,今歸納如下:
1. 政治方面棗商鞅對政治的改革是以徹底廢除舊的「世卿世祿」制、建立斬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為重點。他在這方面的貢獻遠遠超過李悝和吳起。主要內容有如下三點:
(1)制定二十級爵棗制定二十級爵的作法,意味著廢除舊世卿世祿制,今後根據人們的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官吏從有軍功爵的人中選用。二十級爵:一級曰公士,二級曰上造,第十九級曰關內侯,二十級曰徹侯。各級爵位均規定有占田宅、奴婢的數量標准和衣服等次。又制定了「獎勵軍功,嚴懲私鬥」的辦法。獎勵軍功的作法是:將卒在戰爭中斬敵首一個,授爵一級,可為五十石之官:斬敵首二個,授爵二級,可為百石之官。宗室貴族無軍功的,不得授爵位。有功勞的,可享受榮華富貴;無功勞的,雖家富,不得鋪張。嚴懲私鬥的作法是:為私鬥的,各以情節輕重,處以刑罰。
(2)實行縣制棗廢除分封制,以縣為地方政區單位。分全國為四十一縣,縣設今以主縣政,設丞以副縣令,設尉以掌軍事。縣下轄若干都鄉邑聚。後來秦在新佔地區設郡,郡的范圍較大,又有邊防軍管性質,因之郡的長官稱守。後來郡內形勢穩定,轉向以民政管理為主,於是郡下設若干縣,形成秦的郡縣 制度。
(3)實行什伍制度棗秦之都鄉邑聚原來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點。至此時,均作為基層行政單位。居民登記於戶籍,分五家為一伍,兩伍為什,同於後代的保甲制度。為了加強管理和統治廣大居民,規定什伍之內各家互相糾察,「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
2.經濟方面棗商鞅對經濟的改革是以廢除「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制為重點。這是戰國時期各國中唯一用國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國范圍內改變土地所有制的事例。主要內容有如下三點: (1)廢井田,開阡陌棗在全國范圍廢除井田制度,實行土地私有制度。廢止「田裡不粥(鬻)」的原則,准許民間賣買田地。此後秦政府雖仍擁有一些國有土地,如無主荒田、山林川澤及新占他國土地等,但後來又陸續轉向私有。
3. 廢井田,開阡陌圖
(2)重農抑商政策棗獎勵耕織,凡努力耕織、生產多的,免除徭役。凡從事末業(工商)及因懶惰而貧窮的,全家沒入官府,罰為官奴婢。
(3)統一度量衡棗統一斗、桶、權、衡、丈、尺,並頒行了標準度量衡器,全國都要嚴格執行,不得違犯。如今傳世之「商鞅量」,上有銘文記有秦孝公「十八年」「大良造鞅」監造,「爰積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為升」。知此量為「升」。由這件量器及其銘文可知,當時統一度量衡一事是十分嚴肅認真的。
4.社會方面棗主要推行小家庭政策,以利於增殖人口、征發徭役和戶口稅等。具體規定:凡一戶有兩個以上兒子到立戶年齡而不分居的,加倍徵收戶口稅。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
答案二:
商鞅到秦國後,宣傳「強國之術」,決心協助秦孝公進行社會改革,因此得到秦孝
公的信任,任命他為左庶長。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在商鞅主持下秦國兩次公布
了新法,其主要內容有:
(1)廢除奴隸主貴族的世卿世祿制度,取消宗室的特權,按軍功的大小重新規定
官爵的等級和待遇。下級士兵在戰爭中勇敢殺敵的,也可以得到官爵,臨陣脫逃和投降
敵人的要受到嚴厲的處罰。凡是進行私鬥的,按照情節輕重判處刑罰。
(2)廢除奴隸制的井田制度,在法律上承認土地私有和買賣。鼓勵男耕女織,凡
是勞動好,生產糧食和織布多的免除徭役和賦稅。
(3)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對棄農經商或因懶惰而貧窮的人,連同其家屬罰作官奴
婢。
(4)加強中央集權,普遍推行郡縣制。全國設31 個縣,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同
時進行戶口編制,實行連坐法,規定五家為一伍,十家為一什,什伍中互相糾察告發
「奸人」,有壞人不告發的,什伍連坐。
(5)由中央制定和頒發統一的度量衡。比如以「商鞅方升」做為當時的標准量器,
有利於稅收和經濟交往。
作用:
商鞅新法直接打擊了奴隸制舊勢力,鞏固了新興地主階級政權.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面貌煥然一新。在土地所有制方面,基本廢除以井田制為基礎的封建領主所有制,確立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在政治方面,基本廢除了分封制,確立了郡縣制。秦國從落後國家,一躍而為「兵革大強,諸侯畏懼」的強國,出現了「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的局面。
Ⅱ 商鞅變法是中國歷史上較早的一次封建性質的改革,請你說明其變法成功的主要原因。
成功的原因:
①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逐步崩潰和封建社會開始形成的時期。商鞅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進行變法,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這是商鞅變法成功的重要因素。
②商鞅本著「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指導思想,提出合乎秦國國情,順應民意(主要是新興地主階級)的改革措施。而執行起來又非常堅決,因此變法能夠成功。
③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開始變法。秦孝公信任、重用商鞅,也是商鞅變法成功的重要條件。由於以上原因,商鞅變法獲得了成功。
望採納
Ⅲ 中國歷史,商鞅變法
舊社會,也就是奴隸社會時期的矛盾是奴隸主與奴隸之間的矛盾,而在商鞅廢除了奴隸制之後,取而代之的是農民成為勞動生產的主力軍。同時,奴隸主也變成了地主,這樣一來,社會生產的主角就是地主與農民,這樣來結算的話,農民的需求是獲得更多的勞動成果的同時減少勞作的量,而地主的需求則是更多的農民為其以盡可能低的成本勞作以創造價值,兩者之間便會由於勞作的成本之間的協調而產生矛盾。而且,因為封建社會的主要統治階級是地主,而主要被統治階級是農民,因此這兩者之間的矛盾便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了。
Ⅳ 商鞅變法改變的是中國歷史對嗎
秦孝公元年(前361)衛鞅入秦,三年與甘龍、杜摯論爭,徒木立信後頒布新令,開始變法修刑。第一批新法內容主要為:①建什伍,行連坐、告奸;②民有二男者分異;③戰斬一首晉爵一級,懲私鬥;④獎勵耕織;⑤宗室論軍功。第一次變法的成果,《商君傳》有專門描述:
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
但進入戰國,秦國很凄慘。秦孝公在《求賢令》中寫道:
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六國卑秦,丑莫大焉。
將秦之衰也歸結為秦厲共公,而孝公高祖懷公、祖父靈公最無作為,卻隻字不提,既不確,也為親者諱。事實是,秦之不幸,在於戰國初期第一霸主魏文侯、魏武侯崛起,在河西大肆擴張,秦頻繁“立弟”“立季父”等立長者,殺懷公、殺出子等弒庸君,無不是秦公族無法抵禦強魏焦灼的體現,直到他們於魏迎迴流亡磨砥、胸懷大志、老成持重、已屆不惑的前靈公廢太子嬴連(依《呂覽》而非《索隱》)。但獻公經過十八年的改革積累(止從死,徙櫟陽,縣蒲、藍田、善明氏,作畦畤),方在生命的最後五年對魏發起強力反擊,洛陰、石門、少梁三戰全勝。尤其石門之戰,斬首六萬,天子賀以黼黻。縱如此,獻公所面對的已是窮兵黷武的魏惠王而非魏文、武,且處於本土作戰,還未恢復到秦厲共公時的強盛(蜀、楚、晉來賂,越人迎女,綿諸乞援,城南鄭,伐義渠虜其王)。
Ⅳ 商鞅變法是什麼
商鞅變法指公元前356年和前350年秦國實行的變法運動。
變法過程:
一、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國國內進行變法,但又懼怕國人議論紛紛,所以猶豫不決。於是,秦孝公召開朝會,命臣工商議此事。開始醞釀變法運動。
二、秦孝公於公元前359年令商鞅在頒布《墾草令》,作為全面變法的序幕。《墾草令》在秦國成功頒布後,秦孝公於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為左庶長,在秦國國內實行第一次變法。
三、秦孝公於公元前350年命商鞅征調士卒,按照魯國、衛國的國都規模營造新都,並於公元前349年將國都從櫟陽遷至咸陽,同時命商鞅在秦國國內進行第二次變法。
(5)中國社會的歷史傳統是什麼潘維認為古代中國自商鞅變法始擴展閱讀:
商鞅變法的影響:
商鞅變法是中國古代一次成功的變革記為新法,他讓秦國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確定了法治的思想,並且為以後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秦國在經濟上,改變了舊有的生產關系,廢井田開阡陌,從根本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在政治上,瓦解了舊的血緣宗法制度,國家機制變得更加健全,中央集權制度的建設從此開始;在軍事上,進一步加強了軍隊的戰鬥力。
Ⅵ 商鞅變法的過程 在歷史上有什麼影響
內容:首先,這一次變法在秦獻公推行的「為戶籍相伍」的做法基礎上增加了「連坐法」,也就是將全國百姓都控制在國法的法網之下,不許私藏犯法之人,隱藏犯人也要受重罰,以重刑酷法來維護封建政權。
第二,推行以小家庭為單位的生產方式,規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以加收租賦的辦法懲罰那些家有較多的勞力而不分家的貴族。這樣就加速了土地私有,便於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第三,獎勵軍功,懲罰私鬥。第四,獎勵農業生產,勤於農業生產的百姓可以免除徭役;棄農經商而不能為國謀利的,要收為奴隸。
第五,廢除奴隸主貴族和宗室的世襲特權,規定沒有軍功的貴族子孫就不能世襲宗室的特權。在廢除奴隸主貴族等級特權的同時,又整理了秦國的官爵制度。
意義:歷史影響: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一次較為徹底的改革運動,大大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歷史的發展.通過改革,秦國廢除了舊的制度,創立了適應社會經濟
發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同時,壯大了國力,實現了富國強兵.為以後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到了重
要的作用.
性質:富國強兵 意義:經濟上:改變了舊有的生產關系,廢井田開阡陌,從根本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
因由二:
政治上:打擊並瓦解了舊的血緣宗法制度,使封建國家機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權制度的建設從此開始.
軍事上:獎勵軍功,達到了強兵的目的,極大的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為秦下一步的戰略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Ⅶ 商鞅變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會轉型時期進行的重大改革,兩次改革不囿於傳統,除舊布新,對中國歷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