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邢台市的歷史概況
邢台有三千五百年的建城歷史,歷史上曾為國都約610餘年,為府建置650餘年,為州建置660餘年,為郡建置近400年,新中國革命時期,邢台為河北省第一座解放的城市。史書上說邢台:「西帶上黨,北控常山,河北之襟要,而河東之藩蔽也。」李忠定公曰:「從邢州而西北,路出井陘,可以直搗太原。從邢州而西南,路出邯鄲,可以席捲相、衛。若道慶源(即趙州),而取深、冀,越清河而馳德、棣,如振裘者之挈其領也。此韓信得之,遂以掇拾燕、齊;石勒據之,因以並吞幽、冀歟!」
邢台行政區劃
上古時期,堯帝曾建都邢地柏人城。夏《禹貢》記邢地為冀州之域。
商代邢地稱井方,公元前十五世紀,商王祖乙遷都於邢。
西周初期,周成王封姬苴(邢靖淵)為邢侯,建立邢國。
春秋末期輾轉屬晉。戰國時期屬趙,趙成侯立邢為信都。
秦置信都縣,屬巨鹿郡(治邢台平鄉),今邢台轄縣均屬巨鹿郡。
秦末漢初,信都為趙國國都,趙歇、張耳先後據此稱趙王,巨鹿大戰後,項羽改信都曰襄國。
漢晉時期,邢地稱襄國,西晉石勒據邢建立後趙,都襄國。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襄國郡改名邢州,轄龍崗、青山、南和、任縣、平鄉、鉅鹿、內丘、柏仁、沙河九縣。大業三年(607年)復改襄國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復置邢州,轄龍岡、南和、任縣、平鄉、沙河、內丘、柏仁、青山、巨鹿九縣。武德五年,青山縣省入龍崗、內丘。天寶元年(742年)邢州改為巨鹿郡,柏仁縣更名堯山縣,至德二年(757年)復改邢州,
五代時期,邢州設節度使,轄邢州,領轄洺州、磁州。除轄本州龍岡、內丘、沙河、巨鹿、南和、任縣、平鄉、柏仁8縣外,還領轄洺州之永年、平恩、臨洺、雞澤、肥鄉、曲周6縣和磁州之滏陽、邯鄲、武安、昭義4縣,共轄3州18縣。
北宋邢州轄龍崗、內丘、沙河、巨鹿、南和、任縣、平鄉、堯山8縣,宋宣和元年(1119年)改邢州為信德府,轄域不變。宣和二年,宋徽宗改龍岡縣為邢台縣。
金天會六年(1128年)復改信德府為邢州。沿襲北宋信德府建置,設安國軍節度。金大定中改堯山縣為唐山縣。金代邢州轄八縣四鎮,八縣為:邢台、唐山、內丘、平鄉、任縣、沙河、南和、巨鹿;四鎮為:平鄉境內道武鎮、任縣境內新店鎮、沙河境內綦村鎮、巨鹿境內團城鎮。
元中統三年(1262年)升邢州為順德府,賜金虎符,立安撫司,洺、磁、威三州來屬。憲宗五年(1255年)析平鄉縣道武鎮增置廣宗縣,至元二年(1265年)順德府改為順德路,轄邢台、沙河、內丘、南和、任縣、唐山、平鄉、廣宗、巨鹿九縣。
明洪武元年(1368年)順德路復改為順德府,隸屬京師,仍轄邢台、沙河、內丘、南和、任縣、唐山、平鄉、廣宗、巨鹿九縣。
清沿明制,仍稱順德府,轄邢台、沙河、內丘、南和、任縣、唐山、平鄉、廣宗、巨鹿九縣,隸屬直隸省。
民國時期,廢府留縣,順德府各縣屬直隸省(後改河北省)。民國17年(1928年)唐山縣復名堯山縣。1936年在邢設第十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37年邢台淪陷後,日偽華北委員會在邢台市設冀南道,轄冀南32縣,道尹駐邢台,後改順德道,轄邢台縣、任縣、南和縣、沙河縣、內邱縣、臨城縣、平鄉縣、巨鹿縣、威縣、柏鄉縣、堯山縣、隆平縣、廣宗縣、清河縣、南宮縣等15縣,公署仍在邢台,1945年邢台解放後取消。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開展抗日救亡運動,深入華北敵後建立抗日根據地,邢台市轄縣分屬冀南行署和太行行署。
1945年9月24日,邢台解放,設立邢台市,為太行區直轄市。1947年隆平、堯山兩縣合並為隆堯縣
1949年8月1日,成立邢台專區,轄南宮、沙河、內邱縣、邢台縣、臨城縣、柏鄉縣、寧晉縣、新河縣、隆堯縣、任縣、南和縣、平鄉縣、巨鹿縣、廣宗縣、威縣等15縣和邢台市,專區行署駐邢台市。
1952年,清河縣劃歸邢台專區。
1964年,設立臨西縣,屬邢台專區(後改邢台地區)。
1984年,邢台市升格為省轄市,轄橋東、橋西、郊區三區。
1986年,邢台縣劃歸邢台市,南宮改建為縣級市,1987年沙河改建為縣級市。
1993年,經國務院批准,地市合並為邢台市,下轄橋東區、橋西區、新河縣、南宮市、沙河市、內邱縣、邢台縣、臨城縣、柏鄉縣、寧晉縣、隆堯縣、任縣、南和縣、平鄉縣、巨鹿縣、廣宗縣、威縣、清河縣、臨西縣等2市2區15縣。
另經省政府批准,邢台還建有邢台經濟開發區、大曹庄管理區。
❷ 三國演義里廣宗指哪裡
三國演義:"遭到朝廷所派左中郎將皇甫嵩進攻時,他率軍在廣宗(今河北威縣)進行反擊"。
威縣,隸屬河北省邢台市,地處華北平原南部,河北省東南部,屬冀南低平原區,北緯36度52分至37度18分,東經115度13分至115度14分之間。南北長48.2千米,東西寬32千米,總面積1012平方千米,位於邢台市東部的沖積平原上。東與清河縣接壤,西與廣宗縣交界,南與臨西、邱縣毗鄰,北與南宮市相連。2013年威縣總人口60萬人,面積為1012平方公里。
西周屬邢國,戰國屬趙。秦始皇統一六國,分全國為三十六郡,威縣地屬巨鹿郡。
西漢後期,漢平帝封宗親劉如意為廣宗王,置廣宗國,威縣地屬之,東漢初置經縣,屬安平國。
❸ 廣宗縣屬於哪個市
廣宗縣,隸屬於河北省邢台市,位於邢台市東部,北接南宮市、新河縣,南瀕邯鄲市曲周縣,西接巨鹿縣、平鄉縣,東臨威縣。總面積503平方公里,截至2020年末,轄4鎮4鄉,213個行政村,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廣宗縣入住人口280603人,佔全市常住人口的3.95%。
廣宗縣歷史悠久,作為地名始於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四月平帝為「廣漢家宗廟」而置的廣宗國。作為縣名始於東漢建初八年(公元83年)分巨鹿郡地所置的廣宗縣。北魏為廣宗郡,隋為宗城縣,唐置宗州,宋為宗城縣,元憲宗5年(1255年)復置廣宗縣沿襲至今。廣宗縣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人文始祖黃帝曾至此播種文明,商族由此步入父系社會。
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2019年5月5日,河北省政府發出通知,正式批准廣宗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❹ 廣宗寺的歷史
在明朝歷史上,明孝宗(1470-1505)朱佑樘似可算是較為開明的皇帝之一,在位時斥逐奸妄,起用正直練達之士,且屢禁皇親國戚侵佔民田,故史有「弘治中興」之稱。
弘治中後期,孝宗上五台山拜佛,有感靈山顯跡,很想在高高的東台望海峰上建一所皇家寺院,專用於為民祈福。他恐東台山高風猛,還特頒旨意,大佛殿要用銅瓦銅脊,以保證沉穩堅固,不被山風颳倒。詎料世事無常,此事剛剛起了個頭,這位賢君已撒手人寰,年僅三十六歲。
孝宗卒,其長子朱厚照(1491-1521)繼位,是為武宗,年號正德。年輕的朱厚照對父親的這一遺願十分看重,登基伊始,就命御馬監太監韋敏專司此事,務將先帝在世時就想蓋的這所佛殿蓋好。
韋敏領旨而行,先將先帝孝宗指明要用的大批銅瓦鑄好,而後再落實下一步具體蓋大殿的事宜。韋敏去東台實地勘察後,發覺要在東台上建寺困難重重,不僅在於望海峰上山高風猛,更難在上山的路崎嶇艱險,夫役難行,大批物料搬運不便,而且真的將寺院蓋起後,今後要找僧人看守都難。為此,他給皇帝上了奏摺,婉言陳述,請旨定奪。
正德二年(1507)七月,明武宗下諭,准韋敏會同當地官員,從長度量,按五台山實際情況,選擇相應之地,將銅瓦殿蓋起來,以實踐先帝為民祈福之願。他還告誡韋敏,去五台山蓋殿,務必約束手下的人,不可擾害百姓,若發生這種事,他要追究責任的!該敕諭全文如下:
敕御馬監太監韋敏:
昔先帝在御,嘗為海內百姓祈福,許於五台山蓋造佛殿,未就而龍馭一賓。今銅瓦佛像已完,爾敏請予五台山東頂蓋造安奉。朕奉遵先志不敢違,但聞峰頂極高,風勢雄猛,爾敏到彼,會同山西鎮巡等官,從長度量,相應所處蓋造,無致徒為勞費。合用錢糧物料並各色匠役人夫,即行都布按三司從宜分派措用,仍委分巡分守官各一員監督,務令堅宗,以稱先帝為民祈福之意。事完,爾即回京,所至必須約束下人,不許因而生事、擾害百姓,如違,責有所歸。
故諭。
正德二年七月十五日
這件敕諭,今日還在,若去廣宗寺,穿過銅瓦殿後,可看到兩塊並列的石碑,其中一塊馱在一隻石龜上,敕諭就一字不漏地刻在那上面。背面刻著同年十一月韋敏給皇上的一份上疏。
韋敏到山西後,會同鎮守太監、巡按御史、按三司掌印官、布政按察使、指揮檢事、分巡分守官等一大批官員,並各色匠役,一起上東台頂實地考察,斟酌再三,最後決定將銅瓦殿建在菩薩頂下邊,於是,遂有了今日所見的這所皇家寺院。
銅瓦殿剛建成時,全稱為銅瓦銅脊文殊寶殿,尚無寺名。繼此殿建成後,後來又陸續建造了山門、鍾樓、鼓樓、僧房、藏經樓等建築。正德十年,御馬監太監焦寧奏請寺額,武宗親賜「廣宗」兩字,意為廣弘正宗佛法,這所寺院從此以廣宗寺名昭天下。武宗並降敕曉諭附近居民,毋得侵擾該所寺院,違者將以法治之。這件聖旨,刻在銅瓦殿正前左側的一塊石碑上,也為石龜所馱,與大殿後面的那塊敕諭石碑相得益彰,都已成為當年那段歷史的見證了。
❺ 廣宗縣位置
廣宗縣,隸屬於邢台市,位於河北省黑龍港流域,地處古黃河、漳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南北狹長,海拔29-35米,面積513平方公里,人口27.7萬人,轄1鎮7鄉、213個村。縣城廣宗鎮,西距邢台市人民政府52公里,西北毗連平鄉、巨鹿兩縣,東與威縣交界,距山東省濟南市158公里。邢黃鐵路過境建站
❻ 東漢廣宗縣在哪個州
廣宗縣境域,在春秋時先屬齊,後為晉之東陽地。戰國屬趙。秦屬鉅鹿郡。西漢時為堂陽縣地,仍屬鉅鹿郡。東漢時析堂陽縣始置經縣(故城在今縣東二十里),屬信都郡,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改屬樂成國,延光元年(公元122年)樂成國改名安平國,仍轄經縣,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國除改為安平郡,經縣仍屬之。三國魏時,經縣仍屬安平郡。晉代經縣屬安平國,太康五年(公元284年)安平國改名長樂國,仍轄經縣。北魏太平真君二年(公元441年)經縣省入南宮縣,太和十年(公元486年)析南宮縣於故經縣城東北復置經縣(治於威縣北五十里經鎮),屬長樂郡,永安二年(公元 529年)析經縣地置西經縣(治於漢經縣故城),屬鉅鹿郡。北齊時省西經縣。隋代,今廣宗縣為平鄉縣地,初屬廣平郡,開皇三年(公元583年)罷郡,改隸洺州,十六年更屬邢州,大業三年(公元607年)罷州改為襄國郡,平鄉縣仍屬之。唐代,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平鄉縣屬封州,四年改屬邢州,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罷州改為鉅鹿郡,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復為邢州,平鄉縣仍屬之。五代時,今縣仍為平鄉縣地,依然屬邢州。宋、金兩代,平鄉縣屬信德府(升邢州為府),後降府為邢州
❼ 邢台廣宗縣有多少年的歷史啦
廣宗是個經濟不太發達的地方
❽ 廣宗歷史誰知道
廣宗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四千多年前這里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早在東漢時期就建立了縣制。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先後發生過紂王築沙丘苑台、趙武靈王餓死沙丘宮、秦始皇駕崩沙丘平台、清末景廷賓「掃清滅洋」起義等重大歷史事件。境內現有沙丘平台遺址、明代官署正堂、明代吏部尚書崔恭墓、景廷賓故居等古跡。廣宗還是民間藝術之鄉,著名的梅花拳、太平道樂均發源於此。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形成了廣宗人民熱情好客、朴實、淳厚的優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