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上養中女校在哪裡

歷史上養中女校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7-11 16:20:15

① 1844年英國傳教士在哪裡首創女校

1844年英國傳教士在寧波城西祝都橋(今中山西路182弄36號附近)。

載入《教育大辭典》的中國第一所女子中學-寧波甬江女中,其前身為寧波女塾,1844年由英國東方女子教育協會會員、基督教會傳教士愛爾德賽女士創辦,選址在寧波城西祝都橋(今中山西路182弄36號附近),1857年發展為崇德女校。

此後,一位美國女士也在寧波開辦了聖模女校。1923年春,崇德、聖模兩所女校的中學部合並,在甬江之濱的戰船街新建校舍,易名私立甬江女子中學。

1925年「五卅」運動後,全國各地展開收回教育權,反對帝國主義文化侵略、奴化教育的斗爭。1927年7月,寧波當局和教育界人士以「寧波收回教育權急進會」名義,在浙江率先將甬江女中教育權收回,驅逐外籍校長,並成立校董會。校董會聘請奉化籍女教員兼任教務主任的沈貽薌(1900-1989年)為首任國人校長。

28歲的沈貽薌從外國人手裡接過這所中國第一所女校,即向中國政府(省教育廳)注冊立案,躋身省立中等學校行列,大長了國人的志氣,在我國的女子教育史上譜寫光輝篇章。1934年,沈貽薌受校董會派遣,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就讀,後獲碩士學位,成為寧波第一位女碩士。

抗日戰爭爆發後,為師生安全計,1937年底,沈貽薌決定將學校遷往自己的家鄉-奉化亭下村,另在鄞西高橋「接待寺」設立分校。1941年4月,寧波、奉化相繼失手後,學校又從亭下村遷至四明山區的岩坑、董村。

1945年抗戰勝利,沈貽薌率師生返回寧波戰船街甬江女中,但見教學大樓已付之一炬,學校只得暫借臨近的聖模小學及裴氏曠宅復校。1948年,學校重建教學大樓,並於1949年初夏完工。

1951年5月,寧波市人民政府接收教會學校,翌年2月甬江女中更名為寧波市女子中學。1958年,學校改名為市第六中學;但翌年又恢復寧波女中原名。1968年,學校再度改名為市第六中學。1995年,又易名為寧波市甬江職業高級中學。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甬江女子中學

② 中國最早的教會學校是哪裡中國最早的教會女校是哪裡

教會建立的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齊魯大學等很多的。1844年英國傳教士愛爾德賽(A1dersay)在寧波建立的女塾,是中國本土上的第一所女校。

資料之一:
1900年,中國的庚子義和團運動引致八國聯軍武力干涉。1901年9月7日上午,清廷全權代表奕匡力和李鴻章與11國代表,在最後協定書上簽字,簽下了將中華民族推入苦難的《辛丑條約》。
辛丑條約》第六款議定,清政府賠償俄、德、法、英、美、日、意、奧八國及比、荷、西、葡、瑞典和挪威六「受害國」的軍費、損失費等款項本息合計982238150兩白銀,由1902年起至1940年止,分39年還清,以海關、常關及鹽政各進款作抵押,按照條約所列辦法及匯率,摺合各國貨幣償付,是為「庚子賠款」。其中俄國以出兵滿洲,需費最多,故所得額最大,為1億3037多萬兩。中國當時的人口大約45000多萬人,庚子賠款每個中國人被攤派大約一兩銀子。庚子賠款,超過以前所有賠款之總和,至此,中國財政、經濟全面破產。近代中國向帝國主義國家總共支付的戰爭「賠款」為16億多兩白銀。在所有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的國家中,日本掠奪中國的財產最多。
1901年簽定的《辛丑條約》中規定,清政府向西方八國共賠款白銀4億5千萬兩,美國應得到其中的3200多萬兩,摺合美金2400多萬元。
1906年3月6日,美國傳教士明恩溥在白宮向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建議,用清朝政府的「庚子賠款」在中國興學和資助中國學生來美國留學。在明恩溥等人推動之下,羅斯福總統向國會提出贊助中國教育的諮文,1908年5月25日由國會通過。
1908年,美國正式宣布退還「庚子賠款」的半數,計1160餘萬美元給中國,作為資助留美學生之用。為了開展派遣留美學生工作,清朝政府於1911年在北京開設了清華留美預備學校,1924年改名為「清華大學」。

我們不要否認基督教隨著帝國主義時期的進入,這是歷史沒有辦法去塗抹!但是我們要懂得,部分的傳教士不能代表整個信仰的至高無上和拯救的影響!辦學、通商!販賣鴉片的東印度公司怎麼關閉的,難道是中國人大炮打關閉的嗎?那是來華基督教傳教士聯合英國政府中的官員抗議關閉的!

總之,基督教在中國會大面積的復興!我在烏魯木齊!這里是伊斯蘭教的勢力范圍,但是基督教信徒很多很多!希望這里是基督教傳回耶路撒冷的一條道路!

③ 女校的歷史

9世紀前,單性別教育十分常見。17世紀時,女性被社會允許開始接受教育,但僅限於聖經與針線。到19世紀,學校仍以性別分割學生,男女學生在不同校門進入,在不同范圍活動,隨著教育的普及化,越來越多的男女校得到建立。1917年,蘇聯規定所有學校必須為男女校。據科尼利厄斯·賴爾登(Cornelius Riordan)所寫:「到19世紀末,美國大多數公立中小學已轉為男女校。
而20世紀末,男女校已在世界范圍內普及。最後,到2003年,全球只有幾個國家的男校、女校的數量占所有學校的數量的百分率超過2%。但仍有國家、地區的男校、女校的數量占所有學校的數量的百分率超過10%:比利時、智利、新加坡、英格蘭、香港、以色列、紐西蘭、澳大利亞、韓國與大部分穆斯林國家。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人們逐漸發現男學生與女學生在數個領域上分別有著各自的優勢。這個發現支持了單性別教育理論,現代社會的公立、私立單性別教育的興趣再度興起。

④ 第一所女子學校你知道嗎

1913年,在美國女子學院留學期間的宋慶齡(右)、宋美齡和宋子文

美國的女子學院誕生於19世紀初、女子沒有進入高等教育機構學習權利的大背景下。此後,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美國的女子學院在全國蔓延開來,到了20世紀60年代,美國共有女子學院300多所。

很多頗具影響的女性精英都有女子學院學習的經歷。例如美國第一位女國務卿奧爾布賴特、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柯林頓、哈佛大學校長福斯特等。

香蘭猶存

隨著時代的變遷,那些氣質高貴的名媛學堂似乎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歷經磨難為傳統女性打開了通往公共教育的大門,促進了時代的發展,又培養了眾多才貌雙全的佳人,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潮。

在男女平等、社會開放的大背景下,如今的女校逐漸被傳統的高校合並、吸納,成為現代高等教育體系的一部分。

根據美國的一項調查,現在僅有3-5%的適齡女子願意考慮單一性別的女子教育機構,實際上真正到女子學院就讀的女生僅有2%。

生源問題使得眾多女子學院不得不與男女合校的大學進行合並,將自己的特色轉化為大學里的特色學科。在國內,以培養「名媛」為目的的女子大學更是只剩下一個個美麗的傳說。

國外也是僅有少數國家保留了女校,日本的聖心女子大學、白百合女子大學和清泉女子大學並稱為日本三大名媛學校,但是這些大學都是學費高昂的貴族學校,不是一般老百姓所能承受的起的。

時代的氣質在改變,隨著那些老牌名媛的遠去,曾經培養了她們的女校也將尋找更新的歷史使命。

(作者:陳傑)

看歷史微信公眾號:EYEONHISTORY

⑤ 聖瑪利亞女校的歷史沿革

聖瑪利亞女中創辦於1881年,前身是文紀女中與俾文女中,校址在白利南路(今長寧路1187號)。
1851年,美國基督教聖公會瓊斯女士在上海虹口禮拜堂後設立一座女校,命名為文紀。剛開始,文紀只有8名學生,上午學淺易的《聖經》和《四書》,其餘時間學習紡織、縫紉、烹調、園藝等。10年後,另一名傳教士——— 美國基督教聖公會格蘭德女士,為紀念故世的丈夫俾文先生在上海又設立一座女校,並以其夫「俾文」名之。這里的女學生們除了學習聖經、國文、算術以外,還學習縫紉、刺綉。
1861年俾文女校創建。 1881年文紀、俾文兩校合並成立聖瑪利亞女中(St. Mary』s Hall),校址在萬航渡路聖約翰大學校園內,第一年招生28人,首任校長為中國人黃素娥女士。
1881年6月,美國聖公會施主教將文紀、俾文兩校合並,成立了聖瑪利亞女校。新校舍建在梵王渡聖約翰書院後面,整個校園的建築呈古希臘風格。此時的聖約翰書院和聖瑪利亞女校僅一牆之隔,然而除了星期日在教堂分座「做禮拜」之外,男女學生從不允許交談。學校開始時招生40餘人,以後每年陸續增加。1931年6月25日聖瑪利亞女校舉行50周年校慶,此為學生表演。也是50年前即上海自有女校之初的女學生裝束及其上課情形
1885年女校附設育嬰堂,黃素娥兼管其事。
1900年,學校舉行第一次畢業典禮,僅有一名學生朱靜貞畢業。
1908年添設師范科、圖書館。此後聖瑪利亞女校有較大發展,正式成立英文部、中文部和音樂部,學制定為8年。
1920年購買白利南路70畝地建造新校舍(今長寧路凱旋路口)。
1923年,聖瑪利亞女校遷入白利南路(今長寧路)新校舍,並改名聖瑪利亞女子中學,招生對象多為中上等家庭的女子。到1929年為止,學校共計有八年制畢業生100人,師范畢業生17人,初中畢業生137人,高中畢業生145人,中文特級畢業生63人。這時的聖瑪利亞女校,已經成為一所貴族女子學校,學校完全按照美國式方法教育:除必修課外,還有宗教活動,家政訓練和音樂舞蹈表演等選修課,傳授西方上層社會的禮儀、社交知識。它一年學費一般學生是84元,相當於普通工人10個月的工資;專學西文的一年學費是168元,其他伙食、雜費尚且不包括在內。這樣高的費用,普通人家顯然是難以支持的。自此,聖瑪利亞女中開始成為繼中西女中後的上海第二所貴族教會女校。
鍾樓
1937年借南京路大陸商場臨時上課。
1939年聖瑪利亞女校又在聖約翰大學校園里建斐蔚堂(Grave』s hall),學生全部走讀。
1952年7月上海市教育局接管了中西女中和聖瑪利亞女中,並把兩校合並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 而原聖瑪利亞女中的校址上則建立起了一所新的大專院校———上海紡織高等專科學校。
1999年8月,該校被並入東華大學,成為東華大學紡織學院長寧分校區,共佔地面積64000平方米。
2009年,除了鍾樓外,都是廢墟。

⑥ 貝滿女中的辦學歷史

貝滿女中的校舍原是明代嘉靖年間宰相嚴嵩之子嚴世蕃的府邸,清初,它被賜給順治皇帝的佟妃——康熙皇帝的母親佟佳氏的家人使用,因而稱為「佟府」。學校的大門是一座檐牙高啄、紅柱綠椽、彩繪繽紛、青瓦灰牆的典型的明代建築。大門道中間有一塊 長6米、寬2米的漢白玉石,雪白的石料上有天然的黑色花紋,從門口向里望,可看到玉石中間有一個坐像觀音。牆上的磚面,多刻有明代大明年間的印號。這些都顯示著王府貴族的豪華氣派。大門內原是一個小院,有三個門通向後面。中間是府邸的二門,兩側的門通向東、西跨院。二門是個描金彩繪的垂花門,走進去,原是一座座典型的王府院落,如第一座院落正房是原名「訓懷堂」的大殿; 第二座院落有一架長得枝繁葉茂的紫藤,北房則稱「紫蘿軒」;第三座院落內原栽有能結豐碩果實的扁桃樹和葡萄架;最後一座院落原有一叢綠竹依牆搖曳,正房因而稱為「翠竹館」。東跨院原有一行松樹,幾株合歡……西跨院則被發展改建為學校的操場、食堂、宿舍等。這里的一切顯示著幽靜、和諧,又美麗而莊重。以後幾經滄桑,改建了不少房屋、場地,拆掉了平房,矗立起新型的高樓,但有的地方還隱留著王府的痕跡。早一些畢業的校友,都會記著它原來的面貌,都喜歡仍用「佟府」稱呼它。可以說,「佟府」的稱呼,不單純是指佟妃娘家府邸的含義,其中還有著更為豐富的內容:即大家對於母校幽雅安靜的環境,嚴整獨特的布局,和諧統一的結構留下的深刻記憶,以及這所具有百年歷史的學校,給予它培養的無數英才的強大的精神凝聚力,等等。
貝滿女中當初是由美國基督教公理會創辦的,其創始人是來中國的傳教士艾莉莎貝滿夫人。貝滿夫人於1864年在北京設立貝滿女子小學,校址在燈市口大街北面的大鵓鴿市胡同,規模較小,由她一人主持校務。以後有了中國教員,逐步發展,到 1895年,已初具規模,開始成立四年制女子中學,校名為貝滿女子中學。1902年,校舍往南擴建,校門建在燈市口大街路北公理會大院內。1905年,在貝滿女子中學課程的基礎上,又增設了大學課程,名為協和女子大學。後因學生增加,遂於1916年將協和女子大學移到伶府這個地址。燈市口的校址則僅為貝滿女子中學所在地。1920年,協和女子大學與通州的協和大學(由潞河書院升格成立,其中「齋」部後來更名為潞河中學,建國後曾一度改名通縣一中,現又恢復潞河中學名稱)、北京匯文大學(校址在東城區盔甲廠,其中學部分稱匯文中學,建國後曾一度改名為二十六中學,現恢復原名匯文中學)合並成立燕京大學。協和女子大學改稱燕京大學女校,仍設在佟府。1923年,貝滿女中改為三三制完全中學,學生人數劇增。1926年,燕京大學女校與男校合並遷往城外(今北京大學所在地),貝滿女中高中部遂遷佟府,初中部仍在燈市口公理會院內。1927年經北洋政府教育部批准立案,定名為北平私立貝滿女子中學。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學校被日偽當局接管,曾一度改名為北京市立第四女子中學。1945年抗戰勝利,學校又於當年9月恢復貝滿女中校名。此時學校已發展到高中有9個班、初中有12個班的規模。1949年北平解放,學校於1951年改名為五一女中,高中部仍設在佟府內(1952年定名為女十二中),從此結束了貝滿女 中前後長達87年的時代。是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學。

⑦ 歷史上哪位名人出自女校

七姐妹(Seven Sisters Colleges)是美國歷史悠久、聲名遠播的女校傳統聯盟。這七所包括聯盟院校包括:巴納德學院(1889),布林莫爾學院(1885),曼荷蓮學院(1888),拉德克里夫學院(1894),史密斯學院(1871),瓦薩學院(1861),韋爾斯利學院(1861)。

美國七姐妹女校聯盟每年為美國及全世界輸送了大批優秀的女性人才。而隨著歷史變遷、觀念的變更,如今「七姐妹」已變成了「五朵金花」:瓦薩學院自1969年開始招收男生;拉德克里夫學院在1999年正式並入哈佛大學 。這剩下的這五所女校依然屹立美國教育界的前沿,孜孜不倦的為著獨立自主,聰明干練的新女性提供良好的教育「土壤」,成就了許多美國政、商、學、藝各界的「女強人」。


-----------例如: Barnard College 巴納德學院

坐落於繁華紛擾的大都會紐約,比鄰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學院是一所精緻小巧的女校。她既擁有這文理學院的親密的小規模教學體制,亦兼獲常春藤大學和紐約都市所提供的豐富資源。在校時巴納德女生們邁著自信的步伐穿梭於課堂與社團之間,與哥大學子同場競技。學習之餘,巴納德女生們踏出校園,亦或去參加實習,亦或去觀賞演出,
融入了紐約大都市的人流中。巴納德培育了許多優秀傑出的女性,美國的「家政皇後」Martha Steward便是其中之一。

校友代表:瑪莎•斯圖沃特Martha Steward

畢業於巴納德學院的Martha Steward在辭去了華爾街工作之後,做起了家庭主婦。在投身於烹飪,園藝和縫紉的同時,Martha
Steward仍保持著她敏銳的商業頭腦。身為曾經的職業女性,Martha
Steward深知這個群體在家務與工作間奔忙的不易,以及其中潛藏的商機。看好家政行業的發展前景,Martha開始創辦自己的家政服務公司。從最初的家宴服務,到家政雜志,家政電視節目,再到以自己命名的家居用品店,Martha
Steward一步步打造著自己的家政王國。至今」Martha
Steward」這一家政品牌仍是哈佛大學商學院課堂上參考借鑒的一個經典品牌營銷案例。

⑧ 女校的中國

中國第一所女子學校是由英國女傳教士奧特綏小姐(1797-1868)於1844年投資興辦的寧波女塾。第一所由中國人自己投資興辦的女子學校是上海經正女塾。其他還有務本女塾、貝滿女中、江南女子公學、平陽「益智高等女學校」等。
亦稱「貝滿中齋」,基督教新教教會學校,北京最早的西式學校,也是北京最早的女子學校。1864年由美國公理會創辦,創辦人裨吉勵莎(Eliza Jane Bridgman),為紀念其亡夫公理會傳教士裨治文而建。最早在燈市口大鵓鴣胡同,1926年搬遷到燈市口同福夾道。1941年被日偽改為北京第四女子中學,1945年恢復北平私立貝滿女子中學名稱。1951年改為五一女中,1952年改為北京市第十二女子中學,現為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學。
貝滿女中的校訓是「敬業樂群」。「敬業樂群」是中國古代的一句成語,出自《禮記*學記將》,它的基本含義是要學生們敬重 自己的學業,專心致志地學習,不斷前進;又要樂於生活在群眾中間,同學們彼此和睦相處、團結友愛、互相切磋琢磨、共同努力提高。
著名作家冰心,原上海復旦大學校長謝希德,中國第一位南丁格爾獎章獲得者王琇瑛,物理學家王承書,化學家蔣麗金,以及戲劇家孫維世,表演藝術家張筠英,鋼琴演奏家鮑蕙喬等許多名人都曾在學校就讀。 是一所由美國美部會於1853年(清咸豐三年)在福州創辦的私立教會中學。是教會在福州設立的最早女子學校。1952年8月, 文山女中由福州市人民政府接辦, 並接收私立開智中學、榕工中學部分師生組建成立福州第八中學。標志性建築「文山樓」於1998年被拆除。
早年學校主管稱「主理」,由教會指派美籍女傳教士擔任。經1927年收回教育權的斗爭後,學校移交中華基督教會閩中協會管理,由中國人擔任校長,先後為黃文玉、孫淑貞、王秀貞。黃、王2人同為文山校友,3人大學畢業後均曾留美,為文山女中的發展做了積極貢獻。
1872年由美國基督教長老會宣教士那夏理女士在廣州沙基創辦的「真光書院」。校名「真光」,出自基督教《聖經》:是乃真光普照乎萬事之人人。
初期只有六名學生,學生膳宿費全免,為南中國首間為女子而設的中學。1909年,校董會任命劉心慈為副校長。同年,真光書院改名為真光學堂,並增設「師范班」。1912年,辛亥革命後,真光學堂又改名為真光學校,同時建立校董會。1948年易名為香港真光中學。
1949年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私立真光女子中學校董會決定學校再度遷往香港,由馬儀英負遷校之責。馬儀英抵港後,選定九龍塘窩打老道115號為校址,向香港政府登記注冊,定名為「九龍真光中學」,由馬儀英任校長。廣州真光人去樓空,剩下的兩校區校舍。真光中學最終改為公立學校,男女皆收。 上海市第二中學(男女同校)的前身,創始人吳馨,字懷久,上海縣人。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以邑庠生入南洋公學師范院,三年學成。他目睹當時婦女習於脂粉華服,金蓮三寸,弱不禁風,立志興辦女學。 1902年10月,吳馨將家塾遷至上海小南門內,擴大規模,改名務本女塾。由吳綜理、陸仲炳、陳菊生等任專任教員,沈頌平、沈叔逵、沈碩庵、王季貞、陳景韓等任義務教員。該校以培養學生成為賢母良妻為宗旨,注重家政,認為「女子為國民之母,欲陶冶健全國民,根本須提倡女教」,故取名「務本女塾」。女塾首次招生,學生僅7人,分尋常和高等兩科。後由於學校教育質量高,學生人數激增。
1913年,吳將務本女塾捐給上海縣,校名改為上海縣立第一女子高等小學校。 1916年,在中學部和講習所基礎上設立上海縣立務本女子中學。1929年,上海市政府和市教育局委派王孝英為校長。小學部改為附屬小學(現盧灣區第二中心小學前身)。高中分普通與師范二種。1937年8月,黃家闕路校舍在八一三事變中被日軍炮火夷平。學校改名懷久女子中學,分南北校舍上課,學校設董事會。1942年,日軍侵佔了上海租界,學校停辦。1945年,抗戰勝利後,務本女中復校。名稱為上海市市立務本女子中學。1949年5月,上海被解放。9月1日,上海市政教育處任命左淑東為校長,陳蕙瑛為副校長。1952年,學校改名為上海市第二女子中學。1959年學校經市教衛部批准,為上海重點中學。1967年11月,學校改名上海市第二中學,開始男女生兼收。2005年9月,由上海市教委命名為上海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 益智高等女學校位於浙江省平陽縣南雁盪山區風景秀麗的順溪北岸,清朝光緒二十七年(1901),由當地開明士紳、實業家——「南雁主人」陳少文先生所創辦。益智高等女學校位於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順溪古建築群」中的「適舫」(建築物名) 。該女校是屬地平陽縣最早的女子學校。該女校招收一批又一批姑娘為學生,免收學費。學校設有語文、算術、唱歌等諸多課程,以不同於私塾的辦學形式上課。益智高等女學校門聯:「德張民智開明範;學領女權炳耀風」系楹聯藝術家陳志歲先生所撰書。校名系一代大儒孫詒讓題匾。
鄂東女子學校座落於歷史文化名城黃州,東與遺愛湖風景區為鄰,南與鄂州市隔長江相望,北依千年古園東坡赤壁,是鄂東地區唯一一所女子特色學校。學校各類現代化教學設施設備完善、先進。學校開展中職教育、中小學教育,還設立了「鄂東國學教育中心」和專業性極強的「鄂東藝術培訓中心」。
鄂東女校重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不僅在課本,也在課外。
在課堂上,女校實施小班教學,每班人數不超過35人,這樣在教學中,老師會更方便地開展差異化教育,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使他們在求知的過程中體會到樂趣。結合每天晚上的功課輔導及周末的作業輔導,老師們能很好地掌握孩子的學習情況,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
學校以國學教育中心為依託,以國學經典名著為載體,堅持對學生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和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每學期,學校在開展每周主題班隊活動以外,還陸續開展了中華經典詩詞誦讀活動、「書香滿校園」讀書活動、「陽光體育」大課間活動、食品葯品安全知識宣傳普及活動、交通安全主題教育活動等等。
學校還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的藝術特長。她們希望孩子能具備健美的身心,良好的審美情趣和獨特的藝術氣質。
學校免費開設了多個興趣班:鋼琴興趣班、舞蹈興趣班、書法興趣班、繪畫興趣班、古箏興趣班、武術興趣班等等。從我們的經驗來看,藝術課程的開設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豐富了他們的學習生活,更提升了她們的氣質,為她們今後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由珠海恆隆集團投資的民辦女子學校,選址於交通便利的珠海市主城區中軸線迎賓北路。2011年9月1日正式開學,是一所初中與高中齊備的完全中學。採用全寄宿教育管理模式,主要為滿足具有良好經濟條件並對女孩培養有更高要求的家庭需求,培養具有獨立、知性、平和、關愛、美麗特質的,知書達禮、秀外慧中的國際化現代女性。
除文化課外,珠海女子中學還開設思維訓練、國學、家政、形體禮儀、美術、第二外語、品德、領袖等重視女性藝術及氣質修養的課程。

⑨ 弘道女中的歷史背景

教會學校起初都由外國傳教士掌權,從貞才等三女校合並(1912年)到1927年(民國16年)共15年間,都由美籍人士任校長,共五任,其中裴德生任校長最久。(1916年到1925年)。由於這一時期發生了「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國內反帝斗爭形勢日益高漲,反映在教育方面是反對教會學校。中華基督教教育會不得不同意各教會學校實行「新學制」和新學制課堂,教會學校自成獨立的教育系統,調整了課程,宗教課程相對減少。後來,中華基督教教育會又通過「將學校逐漸交還給中國人管理」,「由中國人做校長」。1927年(民國16年)秋季起由中國人自任校長。首屆中國校長是倪雪梅(女),她是1913年弘道女中第二屆畢業生,在她任內,弘道女校由原創辦的三個美國基督教團體移交給中華基督教華東大會及滬浙浸禮會兩個中國基督教團體接管,並正式更名為「杭州市私立弘道女子中學」,小學和幼稚園仍附屬於中學部。
1929年(民國18年)秋季起,周覺昧(女)任校長,她是1919年弘道女中第八屆的畢業生。她任期最長,直到杭州解放。前後達20年之久。周覺昧任校長以後第一件大事是爭取向國民黨教育廳「立案」。到1931年(民國20年)順利批准。弘道女中初露頭角。 抗戰期間,弘道女中先遷建德,繼又去滬,與華東區基督教15所學校合並成為「華東聯合中學」,後又到紹興借越光中學(教會學校)校舍,和嘉興秀州中學、杭州惠蘭中學等校合辦聯合中學。1938年(民國27年)紹興淪陷,弘道女中被迫停辦。
1945年(民國34年)8月抗戰勝利,弘道女中回杭復校。當時,校舍雖在,但內部一切設備損失甚大,圖書、儀器已經盪然無存,課桌椅等也僅有200多件,而且還殘缺不全。鋼琴從原來30多架銳減至7架。所幸弘道女中在抗戰前已有相當聲譽,校友中有不少是在財政各界都有地位和相當實力的官員眷屬,她們出於對母校熱愛,都慷慨解囊資助,基督教原創辦的三團體也積極贊助,國民黨政府給予補助,學校很快恢復舊觀。到1946年(民國35年)秋季開學時,鋼琴又增加到17架。全校有高中部和初中部,高中部有三個年級三個班,初中部除三年級外,一、二年級都設春秋班,初一秋季班還有甲乙班,全校學生300多人,教師20多人(包括外籍教師5人)濟濟一堂,校園內又書聲朗朗,弦琴不掇了。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養中女校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2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