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長城多少年歷史
截止到2021年5月12日,長城大約2230年左右歷史。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自秦始皇以後,凡是統治著中原地區的朝代,幾乎都要修築長城。漢、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都不同規模地修築過長城。
從修築長城的統治民族看,除漢族之外,許多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朝代也修長城,而且比漢族統治的朝代要多。
清康熙時期,雖然停止了大規模的長城修築,但後來也曾在個別地方修築了長城,可以說自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沒有停止過修築。
象徵意義:
萬里長城自構築的那天起,就成為中華民族大一統的象徵,2000多年來,任何人都沒有能從認識上割裂萬里長城,因而也就無法割裂中華民族。長城對中國人來說,是意志、勇氣和力量的標志,象徵著中華民族的偉大意志和力量。
《義勇軍進行曲》的長期傳唱,使長城在人們心目中已升華為勤勞、智慧、百折不撓、眾志成城、堅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和意志,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愛國熱情。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長城
⑵ 長城的修築歷經了幾個朝代
當年,美國阿波羅II號宇宙飛船宇航員阿姆斯特朗首次登月成功。據他說,在太空看到大而發光的地球,靠肉眼只能辨認地球上的兩項工程,一項是荷蘭的圍海大堤,另一項就是中國的萬里長城。
春秋戰國,沿黃河流域,同時出現了七個諸候國。為御外敵,楚國修起第一道城牆,諸候紛紛效仿。其中燕、趙、秦三國與北方強大的匈奴族毗鄰,經常受到進犯,為此,他們又都在北部邊境修築城牆,駐兵防守,這便是修建長城的開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並滅六國諸候,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大帝國。為鞏固疆土、防禦匈奴,修築起一條東起遼東,西至甘肅臨洮,全長五千多公里的秦長城。中國第一條萬里長城便雄峙在北方。
在此前後,中國有二十多個諸候國家和王朝都修築過長城,其中漢朝和明朝修築的長城也都超過五千公里。
漢代修築的長城是歷史上最長的,在秦原來的規模上向西經河西走廊延至新疆境內,全長一萬公里。這段河西長城,曾為保障當時"絲綢之路"遠出西域諸國的暢通,發展與歐亞各國的經貿和文化交往起過很大作用。和許多朝代的長城一樣漢代長城已多消蝕在風沙之中,只留下許多土築和蘆葦沙礫輔砌的遺跡。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修築長城的朝代。也是長城防禦工程技術發展達到登峰造極的時代。明代二百多年中,一直未間斷修築工程。我們現在所見的長城主要是明朝建築。
古代人修長城為達到軍事防禦目的,設計越修越精巧,其主體工程則是綿延萬里的高大城牆。這萬里城牆把成百座雄關、隘口,成千上萬座敵台、煙墩連成一氣,成為一項古代建築史的奇觀。煙墩又叫烽火台,建築在長城上或長城內外,間隔一定距離的單獨檯子,大都建在山頂或遠處容易看到的地方,是用來傳遞軍情的信號站。如遇敵情,白天燃煙,夜間點火,以傳送信號。台台遙相呼應,直通京城和大的防守區,形成一個完整的通訊網。敵台、即騎牆台,高出城牆之上,有兩層,三層的守城士卒可居住在裡面,並儲存武器、彈葯以抗擊來犯之敵。這種騎牆敵台是明朝抗倭各將戚繼光所創,在軍事防禦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長城的修築伴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興衰,歷時二千七百多年。而萬里長城又何止萬里,在中國東北、華北、西北、黃河流域的十六個省市自治區都有長城的遺跡。若將各個朝代所修築的長城長度加起來已超過五萬公里。它的工程量之大是其他任何工程都無法比擬的。如將這些工程的磚石,土方修築一道寬一米、高五米的人牆,可繞地球十多周。長城是人類世界的一大奇跡。
長城,又是一座歷史的豐碑。長城記述著各代王朝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歷史。附會著雄略的將帥和聰明工匠的事跡。它也凝聚著無數戰士和百姓的血汗。相傳秦始皇時,孟姜女之夫被征修長城,三年未歸。孟姜女為其夫送寒衣,繞行夜宿,歷盡千辛萬苦,到達山海關時,得悉其夫已勞累而死,屍骨埋在長城底下,孟姜女悲慟萬分,痛哭不止,長城突然間倒塌了八百里,孟姜女終於找到了丈夫的屍骨。這一故事,告訴人們的是幾千年的徭役繁重和百姓的哀怨。
如今,長城作為中國著名的旅遊勝地。世界各國人士到中國都把長城作為參觀的重要項目,也為中外友人通過認識長城的歷史、文化、藝術、建築等珍貴價值,更進一步地了解中國。
隨著風風雨雨的侵蝕,社會的發展與變化長城已經失去了原有的面貌。新中國建立以後對萬里長城採取了保護措施。1961年長城被中國政府確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有重點地對八達嶺、山海關、嘉峪關進行了維修。
1987年,長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人類的共同財富。
⑶ 長城修築的歷史課上溯到哪個時期
修建長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世紀的周代。當時周宣王為防禦北方民族的侵襲曾修建了列城和烽火台。公元前7世紀,許多諸侯國,如齊、魏、趙、燕、秦等,都修建了自己的長城,以防鄰國的人侵。公元前22l年,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全國。不久,便下令開始修築長城,把秦、燕、趙等國北部的長城連接起來,並加以增築、擴建,築成西起臨挑東達遼東的秦長城。漢武帝時也曾數次修築長城,用來保護河套、隴西等地以及東西往來的交通。
⑷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哪個時期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兩千多年來中國各時期長城的修築基本上都有記載,但各朝各代在修築長城和記載長城時,所使用的名稱多有不同,這些不同的名稱,有的在同一歷史時期互相通用,有的僅在某個歷史時期或某個地域用過。
(4)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到哪個時期擴展閱讀長城的代表地段:
1、山海關
山海關被稱為「天下第一關」,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千米,是萬里長城的入海處。全長26千米,主要包括:老龍頭長城、南翼長城關城長城、北翼長城、角山長城、三道關長城及九門口長城等地段。
老龍頭長城是長城入海的端頭部分。山海關是明代創建「衛所兵制」的產物,明代的「屯田制」和改革政策又對山海關的鞏固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鎮北台
鎮北台位於歷史文化名城陝西省榆林市,距城區約3千米,建於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是萬里長城中最為宏大、氣勢最為磅礴的建築,也是萬里長城上最雄偉的軍事要塞和觀察所,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台、西有嘉峪關)和「天下第一台」之稱。據險臨下,呈方形,共4層,高30餘米,佔地面積5056平方米。
3、嘉峪關長城
嘉峪關長城位於甘肅省嘉峪關市西南隅,因建於嘉峪山麓而得名,是明長城西端起點,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是明長城沿線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城關,河西第一隘口,也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一站。
城關由內城、外城和城壕組成的完整防禦體系,黃土夯築而成,外包城磚,堅固雄偉。關城平面呈梯形,面積3.35萬余平方米,城牆總長733米,高11.7米。
4、金山嶺長城
金山嶺長城位於北京市密雲區與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交界的燕山山脈中。西起龍峪口,東止望京樓,全線10.5千米。沿線有建築各異的敵樓67座,烽火台2座,大小關隘5處,這里長城上敵樓密集,一般50—100米一座,牆體以巨石為基,高5—8米,並設有攔馬牆、垛牆和障牆,形式多樣,各具特色。
⑸ 長城是哪個朝代哪個皇帝建造的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1、先秦時期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周王朝為了防禦北方游牧民族儼狁的襲擊,曾築連續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禦。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為了爭霸,互相防守,根據各自的防守需要在邊境上修築起長城,最早建築的是公元前7世紀的「楚方城」,其後齊、韓、魏、趙、燕、秦、中山等大小諸侯國家都相繼修築了「諸侯互防長城」,用以自衛。
從戰國以來,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最早是楚國,為防禦北方游牧民族或敵國,開始營建長城,隨後,齊、燕、魏、趙、 秦等國基於相同的目的也開始修築自己的長城。
2、秦代
秦統一六國後,為了維護和鞏固空前統一的大帝國安全,秦始皇陸續採取了一系列國防建設和邊防守備的重大戰略措施,派著名大將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國長城連起來,西起臨姚,東至遼東,綿延萬余里,遂稱萬里長城,這就是「萬里長城」名字的由來。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主要是明長城。
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占當時全國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秦長城不僅在構築方法上有自己的風格,而且在防禦設施的建置也有一定的特色,以石築見稱。
3、漢代
漢初,匈奴乘華夏戰亂,越過秦大將蒙恬所築長城,和漢帝國以戰國秦、趙、燕長城為界對峙。由於長城年久失修,北方守軍稀少,因此,強大的匈奴不斷進入長城以內擄掠。
漢代繼續對長城進行修建。從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黑龍江北岸,全長近一萬公里,古絲綢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著這條長城。
漢武帝登基後,連續發動多次對匈奴的戰爭,將其驅逐至漠北,修復了蒙恬所築秦長城,又修建了外長城,築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鴨綠江北岸、全長近一萬千米的長城。此時戰國時期的秦、趙、燕長城才被放棄,其軍事防禦作用也隨之終結。
漢武帝修築長城驅逐匈奴,對維護西漢帝國的安全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時也維護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和安全,有著非凡的歷史意義。
4、隋代
為了對付來自漠北突厥的南下襲擾和掠奪,隋文帝楊堅自建國伊始,就把修築長城、鞏固邊防,視為重要國防政策。隋煬帝楊廣即位以後,除了繼續防禦北方突厥的襲擾之外,還要著力對付來自西北方面吐谷渾的侵襲,為此曾先後兩次修築長城,動用勞力之多隋代前所未有。
自開皇元年至大業四年的28年中,隋朝兩代統治者先後7次調發近200萬勞力,於北部和西北部邊境修築長城、增建城壘,在前代北魏和周、齊修築長城的基礎上,使東迄紫河,中經朔方、靈武之境,西至榆谷以東的長城、築壘,基本連成一線。
5、兩宋時期
宋長城西起山西省岢嵐縣青城山,東至荷葉坪山。岢嵐境內現存的38千米宋長城牆體全部由片石砌成,保存完好處高約4.2米,頂寬約1.6米,附近散落有大量宋朝瓷片,有的地段發現有炮台遺跡。
中國長城專家成大林在岢嵐考察長城後認定:岢嵐境內的長城為北齊、隋、宋三個王朝修築。這是中國首次發現宋代長城,填補了中國長城史研究的空白。
寧夏發現的宋代長城遺跡,位於固原市原州區戰國秦長城南北兩側。時間跨越千年以上的戰國長城與宋代長城在同一地區並存,充分說明這一地區戰略地位的重要,具有延續的文明歷史。
6、明代
明長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區修築的軍事防禦工程,亦稱邊牆,區別於由秦始皇所修的萬里長城。
明朝長城以北齊所築為基礎,起自內蒙古與山西交界處的偏關以西,東行經雁門關、平型諸關入河北,然後向東北,經來源、房山、昌平諸縣,直達居庸關,然後又由北向東,至懷柔的四海關。
7、清代
清長城與明長城及歷代長城不同,修建的目的是用於對內血腥鎮壓農民起義和民族起義的工具,對內而不是抵禦外敵。清代長城是滿清政府的權益之計,相對而言建造粗糙且保存不多,作用單一,因此很少提及,更無法同明長城相比。
⑹ 歷史上有哪幾個朝代修建了長城
1.在中國歷史上,為了抵禦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脅,歷朝歷代都曾修建長城,如春秋戰國時期,北方的秦國、趙國、燕國的邊境線上都曾修建過密密麻麻的長城,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北方匈奴實力已經大大增強,於是秦始皇就將秦國、趙國、燕國的長城連接了起來,就成了我們常說的萬里長城。
2.之後的漢朝,晉朝,北魏,隋朝都曾修建長城抵禦外族的入侵。從宋到明,漢人和北方的韃靼都是直接對立直接爭奪利益,尤其是明朝,修建了如今我們看到的萬里長城。這樣仔細盤點,中國歷史上只有3個朝代沒有修建過長城,分別是:唐朝,元朝和清朝。
3.元、清很好理解,這兩個少數民族政權,正是從關外南下入主中原的,長城外廣大的北方草原,正是他們的發祥地,統一中原後,後方根本沒有可以威脅到自己的勢力(清朝僅僅前期是西北的准噶爾汗國有威脅,被康熙清剿),修建長城難道是想擋住自己回家的路?自然不需要。這么說來,唐朝就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修建長城的漢人正統政權了。
⑺ 萬里長城是什麼時候開始修建的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文化意義
在長城出現的2000多年來,以長城為中心,南北文化的交流始終沒有停止過。戰國時期,趙武靈王修建趙長城,號召國人學習「胡服騎射」,進行南北文化交流。
秦漢時期,長城南北文化進行了空前的對話與交流,在長城沿線發現的秦權、詔版,內蒙和林格爾漢墓壁畫、單於和親瓦當,還有聞名遐邇的昭君墓等,均是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見證。在長城地區的文化帶里,遺留下來眾多的名勝古跡,諸如敦煌、雲岡石窟、麥積山、萬佛堂石窟壁畫、雕塑;
元代居庸關雲台、金代的盧溝橋以及金中都、元大都遺址與出土的文物等,都體現了文化交流的特點,同時也記載著中華民族歷史上文化的輝煌。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