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想知道怎樣才能寫好歷史論文
你讀讀已經有的歷史論文,就知道別人是怎麼寫的,自然而然的就自己會寫了。
另外,我個人推薦你讀《君士坦丁大帝時代》,我比較喜歡這篇論文,它寫作的方法為:先介紹歷史——關於三世紀羅馬帝國的變動、戰爭;然後寫出這個歷史最重要的事情——基督教成為整個歐洲的主流;接著講述在一切變動之後,新的格局是怎樣的。
這篇論文還試圖將文化、政治、軍事等,都降低到『時代』這個詞之下,你會發現,有些君主的決定改變了人民的生活,而有的人民則改變了他們的君主。
推薦你讀讀此書。
㈡ 如何寫出一本好看的歷史小說
首先你得對歷史比較了解,然後文筆肯定要好啊,還要有故事情節之類的,不能腦洞太大,尊重一些歷史,如果架空估計會好一些。
㈢ 寫《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當年明月是何許人也怎麼能把史書寫的如此精彩
當年明月(原名:石悅)男,1979年出生在武漢一個普通幹部家庭,原是順德海關公務員。以《明朝那些事兒》成名於互聯網,受到讀者的熱捧。當年明月堪稱草根講史的集大成者,大家的認可印證了當年明月的那句話:「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網路紅人原被領導認為「很一般」,成名後獲重用借調北京,現為中國海關總署緝私警察。2009年4月7日,作為全集結束本的《明朝那些事兒》第七冊,已經完稿出版。
㈣ 怎樣寫類似於《明朝那些事兒》這種風格的歷史小說
要是寫小說,那還相對好說,因為你可以編。
但要寫正史,那就困難多了,因為你不能編。
要給別人一杯水,自己必需要有一桶水。
如果是心血來潮,那還是趁早收手吧。
如果真的很想寫,那請看一下幾條建議。
1要把二十四史看全。
你可能會想,你要寫的是宋朝的歷史,為什麼要通讀二十四史?原因有兩個,比較淺顯的原因是:你要寫宋史,那起碼要知道宋朝之前和宋朝之後的事兒。比較深刻的是原因是:你能靜下心把二十四史讀透了,那你就打下了扎實的功底,然後當你寫到某一個事件的時候,你就會不由自主的類比到其他的事件,這樣你的視角就立體化了
2要把二十四史看透
如果只是看全,那隻能說你知道了有這件事兒。光靠這就去寫歷史,那充其量只能算翻譯。只有加入了你自己的思考,才能體現出深度。光靠所謂寫作技巧是撐不起文章的思想的。
以上這兩點只是最最基礎的,光做到這兩點就相當的困難,可以說沒三年是絕對不可能辦到的。如果你還有信心,那就接著往下看。
3錢穆的書一定要好好看
裡面有很多對體制的分析,這就不是光思考就能得到的,有一個綱要性的指導,你得到質的提升的幾率會大大增加。
4史料要廣
你採納的史料絕對是少部分的。但那些不被採納的史料同樣很有價值,因為你要辨析它的真假。而史料到底孰真孰假,這個真的不敢打包票,多看是避免片面的最好方法。如果你去翻翻《明朝那些事兒》大結局的最後幾頁,也就是主要參考書目的目錄(注意是主要)。後面不說了.........
5文筆
文筆這個就因人而異了,有自己的特色就行,一味的模仿某個人就太無趣了。
有一個很好的練法就是,看完某段史料(最好是很長的)後,試著自己來表述(也就是像明月那樣寫文章),寫完後擱在那,過一段時間再來看,挑出不滿意的以後,重新再寫一遍。反復多次,什麼提綱 線索通通駕輕就熟。
6品德
這點無比重要。不能為了炒作自己或者排擠對手採用非正義手段,因為你可以欺騙某人於一世,但只能欺騙所有人於一時。真相總會大白於天下,而大白的那天就是你人格盡失之時。要有這樣的打算:寧可文章沒人看,不能無端惹是生非。
詳情參考某大王
個人認為比較重要的就這些,其它肯定還有,但多說無益。
LZ看著辦吧,如果覺得太困難,還是盡早知難而退吧。寫正史不是小說可比,這活兒不是隨隨便便就能乾的。
㈤ 怎樣寫一篇優質的歷史文章
一身歷史知識一定要儲備夠,然後文章詼諧易懂就可以啦。最好把不同時日得相同類似事件放在一起寫,這樣子比較新穎。
㈥ 如何才能寫好一部歷史性(類似金庸)的武俠小說,求指點
先說名一下,金庸得歷史並不好。。。很多觀點很愚蠢,比如喬峰是契丹人,所以他是壞人。。。
我個人並不喜歡武俠小說,所以單純說下怎麼寫好歷史部分吧。
想好你想寫的時代背景,比如你想寫五胡亂化或者吐蕃入侵或者蒙古入侵或者三國時代。然後就是想辦法用你的人物來表現這些時代中的大事。比如安史之亂,你的角色可以是一個步兵,在事變之後一直在打仗。又或者是緊抓一場記載清晰的戰役,然後把你的角色安排進去。
㈦ 如何寫一部歷史小說。
㈧ 歷史好難呀!!怎麼才能寫好啊,快高考啦
對於歷史,我想說的是: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尤其對考小綜合或大綜合的同學來說,平時的基礎是決定勝敗的關鍵。我自己就曾經吃過這樣的虧。教我歷史的魏獻策老師是一位非常盡職盡責的好老師。他的課彷彿有一種魔力能把你緊緊地吸引住,浩浩歷史長河在他的講解下彷彿一下子就與我們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總能引導我們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去思考它們背後的聯系與實質。這是學習歷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導下,高一時我的歷史學得很順利。也許是讓勝利沖昏了頭腦,高二時我開始偷懶了,不再注重基礎知識的及時掌握。只是到了考試前才臨時背一背。到高三下學期總復習時,我才發現自己是多麼愚蠢。高一的知識由於有扎實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費多少力就能輕松地回憶起全部內容。而高二的課文我即使讀了好幾遍還是有忘的可能。我這才知道為什麼老師總讓我們「抓基礎、重平時」
高中歷史的學習與初中完全不同,並不是靠死記硬背就能解決問題的。高中歷史更需要的還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復習一次,每個月再總復習一次。復習時關鍵是要反復地看書,在反復中提高。書才是最根本的。離開書本談能力是不現實的。
在讀每一節的內容時,要想想在一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系,能夠說明什麼歷史道理。也可進行歷史事件間的橫向縱向的比較。例如,某兩場政變或兩種政策之間有什麼異同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異同,說明了什麼。分析異同點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從背景、性質、影響等幾個固定的版塊去想。有的書上說,要把歷史學成「立體」的。我想,所謂的「立體」,大概也就是這種橫向與縱向的聯系吧。經常這樣思考,對不同的歷史現象,我們就可以較准確地分析出它們的實質,無論碰到什麼題都能迎刃而解。這是讀書時要注意的問題。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一些時間、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東西。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
其次,做題當然也很重要。做題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再回顧再思考的過程。現在的歷史題,單純考知識本身的已經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對某一事件的分析。這就需要用到讀書時積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選擇題時,常常碰到一些諸如問「根本原因」、「實質」之類的問題,這通常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關於這幾方面的選項,一般來說就是正確的。再如「直接」與「間接」這樣的問題,在我看來,其實也很簡單。答「直接」時,你就讓頭腦變簡單些,一開始想到什麼就是什麼,完全不必拐什麼彎。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歸入「間接」那部分去了。
至於問答題,則更需要你的思考與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題目是你曾經見過的,更不必費心去背某道題,只要掌握了方法,問答題也是很好解決的。首先是分析。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盡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要擔心想太多,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確的。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所以你就要盡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達。最好是分條闡述,一點寫一兩行,不必太嗦,關鍵是把要點寫出,因為評卷時也是按點給分的,寫得太多,一個要點繞了好幾個彎才講完,不僅會喧賓奪主,使老師因找不到要點而扣分,還會浪費許多時間,以致來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條時也有一個技巧,即根據所給的分數決定要分幾條。一般一個要點是兩到三分,如果一道題是八分,那麼很可能它的要點就有四個。用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減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實在想不出還要答些什麼,也要盡可能寫滿那個推算出的條數。同時,還要注意序列號的安排。大點小點用不同的序列號標出,就會顯得層次分明,邏輯性強,這樣也就不容易丟分。最後,字跡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個老師要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改完那麼多的試卷,如果字跡潦草,有哪個閱卷老師會有好好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