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麼學好初中歷史呢(方法或技巧)
初中生如何學好歷史
現在,初中歷史所涉及的是粗線條的知識,每課的內容也不多,學起來應該很容易。可是,部分學生總是學不好,成績不理想。我認為,這主要是態度和方法問題。下面,我就如何學好歷史談幾點看法,希望對大家有點幫助。
一、端正態度,相信自己。
有的學生認為歷史學不學沒所以然,在學習中自然就會大打折扣,不會盡力去學習。所以,我覺得應該先真正弄清學習歷史的必要性。「學史使人明智」,歷史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做人,如何處事,學習歷史可以使人變得聰明。學習歷史可以豐富我們的知識,在與人談話時若能博古通今,一定會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歷史還是一部好的愛國主義教材,它教育我們要愛國,要繼承和發揚本民族的優良傳統。明白了學習歷史的必要性,端正了態度,才會自覺主動去學好它。有的學生對自己缺乏信心,也是歷史學不好的原因之一。其實,歷史很容易學好,每一個學生應該增強自信心,相信自己完全能學好它。
二、理清線索,把握整體結構。
學習歷史,要理清線索,把握知識的整體結構,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比如,在學習中國古代史時,我們可以主要朝代為線索去學習。每本書的目錄就是知識的框架,我們要學會看目錄,通過它掌握知識整體結構。縱觀歷年中考試卷,考的都是主幹知識,如果我們理清了線索,掌握了知識的整體結構,考試時也就能得心應手了。
三、注意前後聯系,學會歸納整理。
歷史是從古到今發展演變而來的,我們在學習時要注意知識的前後聯系。例如,在學習中國歷史「香港回歸」時,我們應聯系前面所學知識,回顧香港是如何被英國佔領的相關知識。在學習世界歷史「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我們應聯想到中國歷史「五四運動」的發生。經常注意前後聯系,我們就能弄清楚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便於理解掌握知識。在學習過程中,我們還要學會對知識進行歸納整理,進一步使知識系統化。例如,我們可以就「港澳、台灣問題」、「三次科技革命」等專題知識進行歸納整理,這樣也有利於知識的掌握。
四、及時復習鞏固,按時完成學習任務。
不管哪個學科,要想學懂弄通,取得好的成績,都必須及時復習鞏固,歷史的學習也不例外。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養成及時復習的習慣,做到今日事今日畢,按質按量完成學習任務。有的學生懶散拖沓,所學的知識不及時掌握,作業也不按時完成,學習缺乏主動性、自覺性和責任心,這樣怎麼能把學習搞好呢?
五、學會解題,在訓練中不斷提高解題能力。
要想學好歷史,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還必須掌握解題的方法,在練習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現在,歷史考試主要有以下四種題型:選擇題、判斷題、材料分析題和問答題。首先,我們要了解各種題型的解答方法和要求。1、選擇題。歷史考卷中的選擇題一般都是單項選擇題,只要求選出一個正確答案。我們可以採用以下方法:①直選法。依據題目,聯系所學知識,即可直接選出正確答案。②排除法。在做題時,如果一時難以確定正確答案,我們可以運用所學知識,對該題的選項逐一排除。③分析比較法。我們還可以對所有選項進行分析比較,最終通過思考確定選哪一個。
2、判斷題。我們先要找出該題中的所有知識點,然後對每一個知識點進行判斷,只要有一個錯誤,該題就應打「×」。做題時,一定要仔細些。3、材料分析題。首先,要大膽去做,不要有畏難情緒。其次,要注意方法。我們可以按這個步驟去做:①認真閱讀材料,讀懂材料;②看提出的問題,帶著問題再快速瀏覽材料。③聯系所學知識和材料做答。答案要簡明扼要,不要展開講。4、問答題。問答題的審題很重要,一定要看清題意,弄明白要求回答什麼。回答時要把相應的問題講清楚,答完整。答案要層次清楚,最好分要點作答。掌握了基本的方法,通過不斷的練習,解題能力就會逐步提高。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們對歷史學習付出極大的熱忱,有信心和決心,肯努力,講求方法,你們一定能學好歷史,並在考試中取得優秀的成績。
❷ 初中歷史教學常用的教學方法
其一,設置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一個研究、探索的過程,也是學生提高歷史認識的過程。這些研究性學習問題從哪裡生成呢?第一,教材。如教材的導讀框、課文、插圖、小資料、地圖、名人名言等;第二,課外的歷史材料。如音像、實物、口述史、文字資料等;第三,社會生活。如日常生活、社會熱點、時事政治等。提出問題之後,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分組討論,然後再引導學生用心思考、踴躍發言。問題的解決,不僅僅能夠豐富學生對具體歷史現象的認識,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用具體的歷史事實來印證歷史結論,甚至修正歷史結論,從而樹立起科學的歷史觀。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和理解「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史學方法,同時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治學精神。
其二,注重歷史教育的思想性和教學過程的邏輯性。
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學習歷史不僅僅能夠使人明智,還能夠提高人們對歷史和現實的決定力。歷史教育應當突出它的思想性,而不應僅僅是講講故事或說說笑話而已。我們歷史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啟迪民智,提高人們的思想認識,讓下一代成為能夠獨立思考、有批判精神的人。為更好的實現以上目標,歷史教學過程要注重教學環節的邏輯性,即從一個知識點到另一個知識點之間的過渡要自然,讓學生把握各個歷史事件內在的邏輯關系,掌握歷史發展的脈絡。在此前提下,我們再盡可能地讓學生明白歷史的多樣性及其無限發展的可能性。
其三,注重歷史課堂的活躍性,充分運用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多樣的教學方法。
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教師首先要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構建一個良好的師生關系。這是活躍課堂氣氛的前提條件。其次,運用多媒體現代教育技術向學生展示歷史原始錄像、經典的歷史圖片、電影剪輯或其他文字資料,構成視聽沖擊,讓學生多感官參與學習,走近歷史情境,進行情感體驗。隨著多媒體技術、通訊網路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將在教育中廣泛地得到運用。這即所謂的計算機輔助教學。再次,根據每一課的實際需要,在課堂教學中靈活運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如講述法、講解法、談話法、直觀教具演示法、綱要圖示法、講讀法和發現教學法等。
如何培養初中生的歷史學習興趣
1.讓學生認識到歷史學科學習的重要性
「忘箭去就等於背叛」,歷史教學是向學生展現一幅幅生動形象的歷史畫卷,在這些歷史畫卷中有數以萬計的歷史故事、歷史人物及人類歷史長河中的無數優秀的成果、精華。如果教師能把精彩的歷史故事、活鮮的歷史人物引入課堂,就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信心,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歷史不僅是為了考試,也是為了增長知識,拓寬視野,提高自身的歷史素養。學習歷史知識,還能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價值觀和愛國主義精神,塑造學生人格,從而使枯燥無味的歷史課變得有血有肉、充滿魅力。
2.師生互動,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引領
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照本宣科,學生聽得昏昏欲睡,教師唱獨角戲,對牛彈琴,整個課堂氣氛既沉悶又壓抑,學生失去學習的生機和活力。現代教育課堂要求教師導,學生演,師生互動,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如在講《戰略大決戰》這一課時,我設置疑問,復習導入:蔣介石為什麼要發動內戰?人民解放軍運用什麼戰術粉碎了國民黨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為什麼說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是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反攻的開始?學生通過回憶,復習,解決以上問題。接下來我承上啟下地講授:隨著決戰時機成熟,解放軍進入戰略大決戰階段,然後由學生自主學習回答問題。第一步:先讓學生在書上做標記,A.東北——遼沈戰役——「關門打狗」——解放東北全境;B.以徐州為中心的廣大地區——淮海戰役——「中間突破」——基本解放了長江以北的華東和中原廣大地區;C北平、天津、張家口等地——平津戰役——「瓮中捉鱉」——華北全境基本解放。然後小組討論;三大戰役為什麼選擇以東北為突破口,遼沈戰役為什麼要先打錦州,陳毅的話說明了什麼?為什麼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最後採用同桌一小組—師生合作探究的形式解決,由我歸納三大戰役的歷史意義。整節課下來,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討論熱烈,甚至爭得面紅耳赤,學生那種活潑的天性、好奇的心理、大膽的質疑都得到了發展,教學效果顯著。
3.採用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多媒體教學圖文結合,生情並茂,如臨其境,它以鮮明逼真的動態畫面、情感豐富的音響效果刺激學生的視聽,使學生眼見其人,耳聞其聲,從而激發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如在講授《明清反侵略斗爭》這一課時,把「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台灣」、「雅克薩之戰」的故事情節通過影視資料展現出來,讓學生看到了一個個活生生的抗擊外來侵略的民族英雄,培養了學生的愛國情感,使學生對侵略者無比憎恨。又如在講授《新航路的開辟》時充分利用地圖,並設計成動畫,在屏幕上展現了三條不同顏色的航海路線,這樣學生在顏色的變化中、地圖的運動中輕松地掌握了這三位航海家遠航的起止點,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巧用故事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歷史科目涉及不同歷史人物,不同歷史事件。在歷史課教學中,採用師生互講故事法可以使學生對歷史課充滿興趣,從而加深學生記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在講《國家產生和社會變革》這一課時,我就講了「退避三舍」、「問鼎中原」的故事,使學生明白了晉文公和楚庄公為什麼會先後成為春秋五鼎中的中原霸主;在講述商鞅變法時為了取信於民,在城門「懸目賞金」和「處罰太子師傅」的故事,從而增強對商鞅變法對秦國的影響的認識。有時讓學生講析自己熟悉、喜歡的歷史人物,如在講到《明清時期文化》時讓學生自己講述喜歡《三國演義》中哪一人物、《水滸傳》中的好漢,描繪一下《西遊記》中唐僧、孫悟空的性格,如何看待《紅樓夢》中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故事,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藝術欣賞能力,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5.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自信,長久保持學習興趣
信心的力量是驚人的,充滿自信的人,永遠擊不倒,他們是人生的勝利者,自信可以克服困難。因此,在平時的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經常使用一些肯定性的、激勵性的語言贊美學生,使其形成並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莎士比亞說:「贊美是照在人心靈上陽光,沒有陽關,我們就不能生活。」由此可見,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別人的欣賞。在與學生交往中,適當贊美學生,會產生一種和諧、溫暖和美好的感情,而且以激勵代替批評,以贊美激發學生潛在的動力,自覺地克服缺點,彌補不足,這比責怪、埋怨有效得多。
總之,在歷史教學課中,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使師生產生情感共鳴,融為一體。
❸ 中考前的歷史學習方法有哪些
一、系統復習,夯實基礎
根據考試內容和時間,擬訂切實可行的復習計劃,內容包括復習進度、教學案的編寫、周練的安排,整個復習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梳理教材」。時間大約在2月26-5月13日左右,即按照教材的編寫體系,以《中考說明》規定的考試內容為重點,提綱挈領地復習,此階段約佔了整個復習階段的一大半時間,目的是使學生掌握教材中最基本的知識,同時對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教材的整體線索有一定的了解。第二階段是綜合訓練,時間是在5月14日-5月27日,將六本書的知識有機融合,根據中考的具體要求,選擇若干題目進行一系列綜合訓練,目的是將第一階段古今中外的歷史知識進綜合、形成能力。第三階段是查漏補缺。模擬測試,時間大約在5月27日——中考,根據列次訓練的情況,找出學生的薄弱環節,再進行講解、訓練,進一步鞏固知識、提高能力。
歷史復習內容較多,一共考六本書,但課時少,雖然《中考說明》規定了考試內容,但歷史知識是相互聯系的,因此我們必須合理地利用時間,全面地有重點地復習,這樣才能為學生奠定堅實的基礎。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從容面對中考。為了更好地提高復習效果,我們在以課本為主的前提下,為學生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案,包括知識結構和習題兩部分,知識結構使學生對本課內容有提綱挈領的認識,習題涉及所有題型,突出重點知識。使所復習的知識得到鞏固,以提高學生的能力。
二、抓住重點,加強訓練
六本書的內容很多,在復習時教師首先要全面系統地進行復習,同時又要有側重點,重點是什麼呢?就是《歷史考試說明》里的考查內容及要求,復習時這部分內容要強化。此外,我們認為八年級上冊第一、二、三、四單元,下冊第一、二、三單元,九年級上冊第四、六、七單元,下冊第一、二、三、四、七單元是整個初中階段歷史復習的重點內容。對於上述內容,教學時要強調,平時的訓練要強化,我們每兩周進行一次周練,每月進行一次考試,每次周練、月考的內容都是滾動式的,帶著學過的內容一起考察,對學生常犯的錯誤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能力。
三、注重應試能力的提高
基礎知識掌握了,能力提高了,還要提高考試、答題的能力。特別是應試的技巧,通過近幾年的教學,我們認為學生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審題,在平日練習和考試過程中一定要仔細審題,題目問的是什麼要弄明白,然後根據題目要求回答,千萬不能草草看一眼就解答。(2)對課本內容一定要熟悉,我們對學生的要求是,做選擇題盡量不看書,材料題和問答題一定要看書。(3)注意合理地安排考試時間。
四、歷史復習中的困難與解決方法
(一)、今年對我縣來說歷史是真正的第一次中考,在日常教學中我們面臨不少具體困難:
①時間太少一般每周3節課算很給面子,工作量太大(6本書)。
②信息不通,材料有限,上學期幾乎沒有配套練習。
③學生基礎薄弱,過去兩年根本沒有重視(學校、家長及學生)這給九年級的老師造成困難,復習課需象新課一樣詳細。
④缺乏經驗,由於是課改第一年參加中考,老師們大多都沒有現成經驗可借鑒,新課教完之後總復習應如何進行,我們感到十分茫然,有點老虎吃天——無從下手。
(二)、解決的辦法:
①加強復習的力度和廣度,使學生更加熟悉課本,保證基礎的方面少丟分。第一輪,全面復習,細化知識點,打好基礎.即講課時要注意課程標準的要求,要線索清楚,重點突出,邏輯嚴密,時間空間概念明確,語言精煉,並輔以條理化的板書.通過看、讀、寫、記等方式強化訓練,一章一節的基礎知識,做到人人過關。第二輪,比較對照,縱橫串連,辨異求同.經過系統復習,學生掌握的知識是更牢固了,但知識是零碎的、混亂的、孤立的,這一段復習要求師生雙邊互動,進一步使知識系統化,重新組合教材,進行知識歸類,觸類旁通.把已掌握的知識前後左右貫通起來,形成網路,把同一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對外關系等方面進行聯系,總結尋求歷史事件的異同點,強化學生的對知識的掌握。
②九年級下學期加大學生的練習量(盡量尋找一些較好的材料,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多創設一些與生活情境相關的試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鞏固知識點,促使知識轉化為能力,以史為鑒,評論古今,提高能力。
③增加考試次數,把握好時間和解題速度,練練學生的應試能力。我市歷史中考雖為開卷考,但開放性的試題有一定的份量,考試時間又固定,致使考卷大部分內容要用閉卷形式完成,而很多學生對開卷考寄予不切實際的奢望,不早採取措施會對他們的中考造成不必要的失分。我們要指導學生緊扣課程標准,扎實基礎,以課本為本,全面系統地做到"五看三抓",即看提示、看正文、看插圖、看資料、看大事年表;抓線索、抓網落、抓重點。
④加強學校之間、縣與縣之間,新老課改區之間的交流,特別老課改區已參加中考兩年,積累了不少寶貴經驗,通過與老課改區的交流,我們這些新課改區會少走不少彎路,也希望縣教研室能為我們提供這樣的平台(教研員與教研員之間)。
(三)、教學與計劃
1、第一輪總復習,以課為單位(范圍1-5冊),力求詳細。到本學第2周結束。
2、九年級下冊教授,到本學期期中考前結束到此作為中考第一輪總復習結束
3、期中考後轉入第二輪復習,以單元為單位,此期間加大練習量幫助學生鞏固
4、中考前模擬訓練
五、備戰中考
(一)、時間緊,任務重,緊扣教材,精選練習
由於九年級《歷史》下冊本學期(寒假)剛到,我在網上給同學們下載了簡易教材進行了熟悉趕課。拿到課本後,我們馬上制定計劃,熟悉教材,經過緊趕慢趕,本學期結束課程。新課講授雖然緊張,但是鞏固不能忘,於是利用晚自習和周六輔導時間完成相應的作業、練習,通過單元目標檢測來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
從3月26日起,准備用一個半月的時間,按照《新課標》要求,緊扣教材,結合《河南省中考總復習指導》一冊,進行全面而系統的第一輪復習,迎接5月中旬的模擬考試。
模擬考試後,再進行第二輪復習,此輪復習應有所側重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主要依據是《中考說明》。
(二)、提高效率,向課堂要質量
歷史教學,往往是一頭熱。教師熱情洋溢,學生無所謂,甚至是冷淡,要求他們讀歷史,有時候真的是需要連哄帶騙。中考實行等級制,學生、家長、語數英的老師們不願意我們占學生太多的時間,因此,我們只能淋漓盡致地向45分鍾要質量。
為了提高效率,這就要求老師們巧妙地組織課堂教學,通過聲情並茂的語言,生動緊湊的授課環節,活潑有趣的教學活動(討論、搶答、競猜等等)來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從而最大限度地解決應該掌握的知識點,相關的練習,以便實現學生能力的培養。
(三)、研究試題,提高作答技巧
我認真研究了兩年來(包括七、八年級的期中、期末)試卷,現在的歷史試卷變得可人疼了,人文語言的表述,時政熱點的結合,圖文並茂,讓歷史不再只是「古董」。於是,我們設計出類似的練習,培養學生學會愉悅讀題,沉著思考,從容作答。作答時力求語言文字簡潔,中肯、生動,而不是拖泥帶水,更不能答非所問。同時,養成學生規范作答的習慣。
另外,根據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實行分層次教育,教師採取形式多樣的方式來批改作業,批改試卷,有打分的劃等級的,也有面批、面改的。努力做到穩住A等生,重點推進B、C等的學生進入A、B等,盡量減少D等的學生數。
(四)、明確開卷考≠抄書,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
首次參加中考,大部分學生會簡單地把開卷考誤認為抄書,因此,我們應該講清兩者的要害,說明開卷考,實際上更注重知識的運用,能力的培養。在復習過程中,應幫助學生理清歷史線索,掌握基本的史實和史料,牢記知識點,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分析、理解、應用、表達等綜合能力,為扎實基本功,平時練習以閉卷形式為主。
(五)、抓住有利時機,獲取中考信息
像今年的歷史學科會,希望市裡的領導,市、縣各位曾經取得碩果的老師們,不惜賜教,多多指導,我們將多學習多提高。
❹ 初三了,如何學好歷史,中考前怎麼復習
學好歷史,並不是靠死記硬背,而是真正融入進去。沒事就看歷史書,不用使勁記,就當看課外書那樣解悶,有些零碎的知識潛移默化的就被你吸收了,你看了之後就會留下印象,留下印象的話做選擇題就簡單多了。當然,背也是必要的,但要理解的背,把這個歷史事件放入整個大的社會環境,自覺思考這件事為什麼會發生,(也就是背景),發生時產生了什麼效果,發生後有什麼影響,並結合你自己的感慨,對你的啟發總結,歷史就拿下了。
另外,建議你多了解一些電影、電視劇。類似於《我的1919》、《台灣1895》,這樣會讓你對一些歷史事件發生的年份和影響更深刻,你對它的理解更強了。
復習的話,先背老師畫的,再把歷史書從頭到尾看一遍,理解一遍,就沒問題了。
❺ 如何學好初中歷史
初中歷史合集網路網盤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簡介:初中歷史優質資料下載,包括:試題試卷、課件、教材、視頻、各大名師網校(人教、萬門)合集。適合各階段學生日常輔導,中考沖刺,技能提升的學習。
❻ 中考歷史復習方法有好的建議嗎
一、要善於審題
1.看標題,目的是為了尋找線索,了解每一課的結構;
2.看標題的提示,尋找課本中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點;
3.看課內和課後思考題,尋找答案或者從課內得到一些啟示,同時還應該做到邊看、邊劃、邊問、邊寫,看內容,劃知識點,找疑問,寫出疑問來,這是對學生復習時的基本要求。
二、要善於歸納
歸納是指將眾多的或零散的歷史知識,按其同類進行梳理,可長可短,並不一定非依賴老師。成績好的學生很大程度上表現在善於「自得其法」上面,歸納的好,條理清晰,棄繁就簡,效果自然就不尋常。比如在學習中國古代史介紹唐文化的這一內容時,有學生製作了下面一個簡表。
這樣全新的組合,形成了新的知識結構體系,學生能夠全面准確地掌握這一段歷史知識。
三、要理清線索
要求學生在看書時,通過對課本的歸類,理出課本內容的縱橫線索,形成知識網路,這種網路可以是整個中國歷史或世界歷史,也可分階段地整理知識網路。如世界歷史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關系史中美國霸權政策,關聯很多國家和地區,跨時半個世紀,是重點內容,又是復習中的一個難點,如果按大事線索,製作下面這樣一個簡單的圖示,就能幫助學生理清思路。
四、要巧答題目
如中考題目考到我國對台政策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決不承諾放棄武力」,可不少同學僅答一句「一國兩制」而失分,所以答題時審清題目很重要,避免粗心大意,過於緊張而顧此失彼,答題要緊扣題目簡明扼要,同時注意規范化、時序化。最後建議在寫歷史小論文時,在行文之前和行文中,應該始終注意:
1.觀點明確,論述集中,不泛泛而談;
2.聯系史實,詳略以說明觀點為度;
3.文字通順,條理清晰,結構要合乎邏輯。
❼ 初三中考如何復習歷史
1、初三中考歷史復習要按照基礎知識的單元、章節來復習,從雙基入手,緊扣中考知識點來組織單元過關,並且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實行嚴格的單元所有知識點過關,尤其是成績中下等的學生要採用多查、多問、多反復學習的方式鞏固基礎知識,在知識靈活化的基礎上,還要注重培養學生閱讀理解、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力爭通過第一輪的復習,系統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形成明晰的知識網路和穩定的知識框架。
2、要完成各部分知識的條理、歸納、糅合,使各部分知識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力求達到基礎知識重點化,重點知識網路化,網路知識題型化。題型設計生活化。在這一輪復習中,要以歷史思想、方法為主線,以學生的綜合訓練為主體,減少重復,突出重點,提高學生的實戰能力。在歷史的應用方面,注意歷史知識與生活熱點的聯系,與其他學科知識的融合,同時穿插專題復習(如圖表信息專題、對外關系專題、國家政策專題、社會生活專題、探索性專題等),另外向學生滲透題型設計生活化的意識,以此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❽ 怎樣學好初中歷史
初中歷史合集網路網盤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簡介:初中歷史優質資料下載,包括:試題試卷、課件、教材、視頻、各大名師網校(人教、萬門)合集。適合各階段學生日常輔導,中考沖刺,技能提升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