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黨歷史上兩個重要轉折點是什麼
黨歷史上兩個重要轉折點是遵義會議和十一屆三中全會。
遵義會議是指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遵義召開的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一次極其重要的擴大會議。是在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和長征初期嚴重受挫的情況下,為了糾正博古、王明、李德等人「左」傾領導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而召開的。
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
(1)政治建設的歷史性轉折是指什麼事件擴展閱讀:
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中共中央的統治,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確領導。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會議。它在極端危險的時刻,挽救了黨和紅軍,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幼年達到成熟。
十一屆三中全會結束了粉碎「四人幫」之後兩年中黨的工作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實現了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的偉大轉折。這個偉大轉折,是全局性的、根本性的。
⑵ 中國偉大的歷史轉折是哪一事件
1935年的遵義會議,是我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一個轉折點,在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正確領導下,中共在政治上由幼年走向成熟。
由於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指揮,1934年10月,中央蘇區的第五次反「圍剿」斗爭遭到失敗,中央紅軍被迫踏上了前有堵截後有追兵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長征初期,錯誤的軍事路線一直沒有得到糾正,紅軍的力量遭受嚴重損失,部隊由8萬多人銳減為3萬餘人,幾乎瀕於絕境,革命處於極其危急的關頭。
1935年1 月,中央紅軍抵達遵義後,中共中央政治局於1 月15 日至17 日在老城紅軍總司令部駐地召開了擴大會議(歷史上著名的遵義會議)。
會議對博古、李德第五次反「圍剿」以來軍事上的單純防禦錯誤進行了嚴肅而尖銳的批評。毛澤東作了長篇發言,著重分析和批評了犯有「左」傾錯誤的領導人在軍事上的一系列錯誤,得到了周恩來、張聞天、王稼祥、朱德、劉少奇等人的堅決支持。
(2)政治建設的歷史性轉折是指什麼事件擴展閱讀:
其他重大轉折:
1、1927年的八七會議,是一次決定中國共產黨生死存亡的會議,毛澤東在會上第一次提出了槍桿子里出政權的思想,這次會議「反對了政治上的右傾機會主義,使黨大進了一步」。
2、1945年黨的七大,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3、1978 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揭開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改革開放的序幕,開辟了中國歷史發展的新階段。
⑶ 我國建成社會主義制度的更本事件 歷史性的偉大轉折是什麼
三大改造的完成的,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確立。
共產黨歷史上的偉大轉折一共有三次。
八七會議: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興起的轉折點
遵義會議: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的偉大轉折 中國共產黨召開的轉折性的會議有三次
⑷ 黨的兩次歷史性轉折指什麼
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首的領導班子。
十一大三中全會-十一屆三中全會結束了粉碎「四人幫」之後兩年中黨的工作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實現了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的偉大轉折。這個偉大轉折,是全局性的、根本性的
⑸ 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偉大轉折有哪些
1、1935年的遵義會議
遵義會議是指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遵義召開的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一次極其重要的擴大會議。是在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和長征初期嚴重受挫的情況下,為了糾正博古「左」傾領導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而召開的。
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解決問題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會議。這次會議初步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5)政治建設的歷史性轉折是指什麼事件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能夠在長征途中實現偉大歷史轉折,在於偉大的長征精神,既包括甘於吃苦、不懼艱難的革命樂觀主義,勇於戰斗、無堅不摧的革命英雄主義,也包括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的自我革新精神,以及顧全大局、團結統一的集體主義精神。
中國共產黨實現了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正確的思想路線,停用「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口號,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上。提出改革開放的新政策,才能使中國的前進道路出現又一次偉大轉折。
⑹ 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三個轉折點各是什麼
1、遵義會議
一九三五年一月,黨中央政治局在長征途中舉行的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使紅軍和黨中央得以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保存下來,並且在在這以後能夠戰勝張國燾的分裂主義,勝利地完成長征,打開中國革命的新局面。這在黨的歷史上是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2、西柏坡會議
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在河北平山縣西柏坡村召開。出席會議的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中央委員34人。七屆二中全會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共召開的唯一的一次中央全會,會議做出的各項政策規定,不僅對迎接中國革命的勝利,而且對新中國的建設有重大作用。
3、十一屆三中全會
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6)政治建設的歷史性轉折是指什麼事件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發展
中國共產黨成立於1921年,帶領處於水深火熱的全國各族人民,經過長期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斗爭,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後,順利地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實行改革開放,逐漸形成了鄧小平理論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在實踐上從「文化大革命」災難中走出並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道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已走過了90多年的歷史,取得了一系列輝煌的勝利。
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意義
1、它標志著中國革命有一個先進的堅強的政黨作為凝聚自己力量的領導核心。
2、使中國革命和世界革命聯系起來,進而把中國的解放事業同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運動聯結起來並成為其中的一部分,使中國革命有了新的前途。為中國人民指明了斗爭目標、革命前途和走向勝利的道路,使其有了科學的指導思想。
⑺ 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四個轉折點是哪四次會議分別對以後的中國有什麼影響
分別是中共一大、八七會議、遵義會議、十一屆三中全會。
1、中共一大
一大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猶如一輪紅日在東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國革命的前程。這是近代中國社會進步和革命發展的客觀要求,是開天闢地的大事變。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了。
2、八七會議
它在中國革命遭受嚴重挫折後,總結了失敗的經驗教訓,結束了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在黨中央的統治,確定了黨在農村領導武裝暴動、開展土地革命的斗爭方針。這次會議對於挽救大革命失敗所造成的危局,實現黨的戰略轉變起了重要作用。
3、遵義會議
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方面問題的會議。這次會議,在極端危急的歷史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在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歷史上,是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4、十一屆三中全會
中國共產黨面貌的歷史性變化,最根本的,就是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端正了黨的指導思想,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並以此為起點,堅定地依靠廣大幹部和群眾的集體智慧,從各個方面深入總結了歷史經驗,通過撥亂反正和全面改革,勇敢地走自己的路,在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中開創了黨的事業新局面。
開拓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境界,並在這個過程中加強和改善了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使黨贏得人民群眾衷心擁護,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7)政治建設的歷史性轉折是指什麼事件擴展閱讀:
共產黨的成立
中國共產黨的最早組織是在上海首先建立的。1920年8月,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正式成立。參加者有陳獨秀、李漢俊、李達、陳望道、俞秀松等,陳獨秀任書記。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後,實際上成為各地建黨活動的聯絡中心,起著中國共產黨發起組的重要作用。
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開。因突遭法國巡捕搜查,會議被迫休會。
7月底,中共一大代表毛澤東、董必武、陳潭秋、王盡美、鄧恩銘、李達等,由李達夫人王會悟做向導,從上海乘火車轉移到嘉興,再從獅子匯渡口登上渡船到湖心島,最後轉登王會悟預訂的遊船,並在遊船中庄嚴宣告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在船上,中共一大通過了黨的第一個綱領和決議,正式宣告中國共產黨庄嚴誕生。
⑻ 20世紀以來中國的三次歷史性轉折分別是哪三個事件時間和意義是什麼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這是孫中山領導的。他首先喊出「振興中華」的口號,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境遇,但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使反動統治秩序再也無法穩定下來。 第二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這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領導下完成的。經過北伐、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並且從新民主主義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取得建設社會主義的巨大成就。這是中國從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勝利,也是社會主義和民族解放的具有世界意義的大勝利。 第三次是改革開放,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斗。這是在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的領導下開始的新的革命。在建國以來革命和建設成就的基礎上,我們黨總結歷史經驗和教訓,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社會主義在中國顯示的蓬勃生機和活力,為全世界所矚目。
⑼ 黨的歷史上經歷了哪兩次轉折 其歷史意義是什麼
第一次轉折是1935年的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第一代領導核心。
第二次轉折是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黨的領導核心。
遵義會議和十一屆三中全會在黨的歷史上有著重大歷史意義,對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產生了重大影響。遵義會議「是中國黨內最有歷史意義的轉變」,在黨的歷史上「是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確定了毛澤東同志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使紅軍和黨中央得以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保存下來」。
十一屆三中全會「果斷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
(9)政治建設的歷史性轉折是指什麼事件擴展閱讀:
遵義會議和十一屆三中全會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產生了重大歷史作用和影響,以其獨特的歷史地位載入了史冊,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意義會愈加凸顯。
我們要傳承和弘揚好這兩次會議的偉大精神,善於從黨的歷史中汲取前進的智慧和力量,面對新形勢和新任務,不斷把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