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阿拉伯有著怎樣的歷史
阿拉伯半島位於亞洲西南端,屬高原地區,絕大部分為沙漠和草原地帶。居民貝都因人以游牧為主。阿拉伯社會發達較晚,公元7世紀初,伊斯蘭教產生之前,這里還處在原始社會末期。當地的文化遠遠落後於相鄰的波斯、埃及和拜占廷等地。
Ⅱ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歷史沿革
主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歷史
6世紀,按照波斯史籍的記載,薩桑王朝越過波斯灣征服了該地區。
7世紀,阿拉伯帝國佔領了這一地區,並使其皈依伊斯蘭教。
8世紀,阿曼爆發反哈里發政權的起義,建立了獨立政權,現今阿聯酋地區成為其一部分。
16世紀,葡萄牙一度入侵該地區,後被阿曼逐出。
18世紀,阿曼屢次內亂,阿聯酋地區各地方首領自命埃米爾,成為獨立的政權。當時,不論是阿拉伯人的商船,還是歐洲的商船,均屢遭該地區各小國的劫掠,因此該地被稱為「海盜海岸」。
181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派遣艦隊摧毀了哈伊馬角、沙迦、迪拜等地的海岸要塞,以保障印度至埃及的航線通暢。
1820年,各小國被迫與英國簽訂《波斯灣總和平條約》,同意停止海盜行為。但是,實際上的劫掠行為直到1835年後方才逐漸停息。
1853年,各小國最終簽署條約,宣布永久休戰,此後,該地區被稱為「特魯西爾阿曼」(意為「和平的阿曼」),以與建都馬斯喀特的阿曼相區別。
1892年,特魯西爾阿曼各國同英國簽訂條約,接受英國的獨家保護,不與英國以外的任何國家發生獨立的外交往來,歸屬英國駐波斯灣總代表節制。
1948年,英國向該地區派出專門官員,駐沙迦,1953年遷居迪拜。
1952年,英國召集當地7個酋長國的埃米爾召開會議,該會議遂成為英國政治代表的咨詢機構。
1958年,阿布扎比地區發現石油。
1961年,英國在阿布扎比派駐另一名政治代表,次年油田正式開發,石油成為當地經濟支柱。
1968年1月,英國宣布撤軍,2月,巴林、卡達、阿布扎比、沙迦、迪拜、哈伊馬角、阿治曼、富查伊拉、烏姆蓋萬九國埃米爾在迪拜舉行會議,同意建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後因種種原因,巴林和卡達先後退出。哈伊馬角也未同意加入。
1971年7月,在迪拜會議上,其餘六國制定臨時憲法,決定建立阿聯酋,以阿布扎比為臨時首都。12月2日,阿聯酋宣布成立。
1972年2月,哈伊馬角加入阿聯酋。
1996年,臨時憲法被通過為永久憲法,阿布扎比也成為正式首都。
2004年11月2日,阿聯酋首任總統、阿布扎比埃米爾扎耶德·本·蘇爾坦·阿勒納哈揚去世。11月3日,其子哈利法·本·扎耶德·阿勒納哈揚被選為新一任總統。
2005年,總統哈利法·本·扎耶德·阿勒納哈揚宣布,聯邦國民議會中的一半議員將通過選舉產生,另一半仍通過任命產生。
2006年12月16日,開始聯邦國民議會的選舉投票,這是阿聯酋歷史上第一次通過選舉產生聯邦國民議會的部分議員。
2015年10月28日,當選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員,任期自2016年至2018年。
Ⅲ 阿拉伯文化出現的歷史背景是怎樣的
在長達500年之久的阿巴斯王朝時期(750~1258,於762年遷都巴格達),是中亞、西亞、北非各族文化大融合的時期,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伊斯蘭——阿拉伯文化。
Ⅳ 阿拉伯數字發展史是什麼
我們把數字1、2、3、4、5、6、7、8、9、0叫做「阿拉伯數字」。實際上,這些數字並不是阿拉伯人創造出來的,它產生於印度。那麼,為什麼又把它叫做「阿拉伯數字」呢?
公元7世紀,團結在伊斯蘭教下的阿拉伯人征服了周圍的民族,建立了東起印度,西經非洲到西班牙的撒拉孫大帝國。後來,這個伊斯蘭大帝國分裂成東、西兩個國家。由於這兩個國家的各代君王都鼓勵文化和藝術,所以兩國的首都非常繁榮,特別繁榮的是東都——巴格達,這里產生了獨特的阿拉伯文化。
公元751年,有一位印度的天文學家拜訪巴格達王宮,他帶來了印度製作的天文表,並把它獻給了當時的國王。印度數字以及印度式的計算方法(即我們現在用的計演算法)也正是這個時候介紹給阿拉伯人的。由於印度數字和印度計演算法既簡單又方便,它的優點遠遠超過其他的計演算法,所以很快由阿拉伯人廣泛傳播到歐洲各國。在印度產生的數字被稱為「阿拉伯數字」的原因就在於此。
Ⅳ 埃及阿拉伯化的歷史淵源是什麼
前3100年左右,美尼斯征服了下埃及,初步統一了埃及。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古埃及人創造了光輝的法老文明,在語言文字、宗教神學、建築、藝術、天文、數學、醫學、農田水利技術等方面獨領風騷。但是,埃及是一個飽經滄桑,長期遭受戰亂之苦的國家。在古埃及30個王朝的歷史中,喜克索斯人、利比亞人、努比亞人、亞述人和波斯人都曾先後人侵過埃及,有的甚至統治了相當長的時期。
Ⅵ 沙烏地阿拉伯的歷史是怎樣的
沙烏地阿拉伯始建於1750年的阿拉伯半島中部地區,一名名為穆罕默德·本·沙特(Muhammad bin Saud)的當地國王與一名伊斯蘭改革家穆罕默德·阿卜杜·瓦哈卜(Muhammad Abd Wahhab)一起建立了新的政體。在之後的150多年中,沙烏地阿拉伯家族的勢力時起時落,為爭奪半島的控制權不斷地與埃及(其實為奧斯曼帝國半獨立的一部分)、奧斯曼帝國發生沖突,並先後兩次失去政權。現代沙烏地阿拉伯是由國王阿卜杜勒·阿齊茲·本·阿卜杜勒·拉赫曼·阿勒沙特所一手建立的。
伊本·沙特國王注意同鄰國結好;整頓行政機構,建立內閣制度,劃一全國行政;引進科學技術,提高農業生產;發展交通、郵電、教育、醫療等公共事業。1933年,把面積93.2萬平方公里的石油開采權租讓給美國加利福尼亞美孚石油公司,期限為66年。該公司於1938年在哈薩的達曼地區發現了大量石油。石油的發現和開采使沙特王國經濟結構逐漸發生了變化。1953年,伊本·沙特去世。沙特、費薩爾、哈立德先後繼任國王。1982年 6月哈立德病逝,法赫德·伊本·阿卜杜勒·阿齊茲繼位。對內鼓勵私人投資發展經濟;對外奉行中立不結盟政策,維護民族獨立,反對霸權主義,主張加強阿拉伯世界和伊斯蘭世界的團結。
Ⅶ 阿拉伯人的歷史
太多了。
阿拉伯人的歷史貢獻與其它其他民族不同,阿拉伯人的科學成就與伊斯蘭教是密不可分的。因為在伊斯蘭教進入阿拉伯土地之前的漫長歲月中,蒙昧落後的阿拉伯人以及帝國內其他一些後來皈依伊斯蘭的民族完全籠罩在古埃及、印度、希臘、羅馬與波斯文明的陰影之中。隨著阿拉伯人版圖與活動范圍的擴張,許多民族如波斯人成為信奉由阿拉伯人率先傳播的伊斯蘭教的穆斯林。由於踐行伊斯蘭所倡導的真主之下人人平等的思想,因此帝國的阿拉伯人及其他民族在科學文化上持寬容與兼收並蓄的態度,從而大大推動了那個時代科學的進步和發展。
「阿拉伯」一詞最早出現於公元前9世紀。歐洲人稱之為「薩拉森人」。主要分布在西亞和北非阿拉伯國家,占這些國家居民的大多數,還有一小部分分布在土耳其、伊朗、阿富汗斯坦、印度尼西亞、衣索比亞、索馬里、查德、坦尚尼亞等國。
Ⅷ 幫我介紹一下阿拉伯人的起源和歷史
阿拉伯人
阿拉伯人(Arabs)
泛指講阿拉伯語的各民族。「阿拉伯」一詞最早出現於公元前 9世紀。歐洲人稱之為「薩拉森人」。主要分布在西亞和北非阿拉伯國家,占這些國家居民的大多數,還有一小部分分布在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印度尼西亞、衣索比亞、索馬里、查德、坦尚尼亞等國,估計約2.3億人。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北非和南阿拉伯的一部分人混有尼格羅人種特徵。阿拉伯語為阿拉伯國家官方用語,屬閃含語系閃語族,分為眾多方言。自6世紀起使用源於阿拉米字母的阿拉伯文字。絕大多數信仰伊斯蘭教,多數屬遜尼派,少部分屬什葉派。此外,黎巴嫩、敘利亞、巴勒斯坦、約旦的極少數人信仰基督教。
阿拉伯人的民族來源可以上溯到遠古的閃米特人部落。在歷史上與亞述人、阿拉米人、迦南人、腓尼基人、希伯來人等有親緣關系。7世紀初,伊斯蘭教興起後,各阿拉伯部落在伊斯蘭教旗幟下完成統一後,迅速向外擴張。8世紀中葉建立起東自印度河,西至大西洋,橫跨亞、非、歐三洲的阿拉伯帝國(中國史稱「大食」)。 四大哈里發時期(632~661)建都麥地那,後移至庫法。倭馬亞王朝(661~750)遷都大馬士革;阿拔斯王朝(750~1055)遷都巴格達。10世紀起,國勢漸衰,並分裂為許多獨立的哈里發政權。1055年塞爾柱突厥人攻佔巴格達,東部哈里發國遂亡。西部各哈里發國也隨之先後覆滅。但哈里發的名義一直延續到1258年。
阿拉伯人把伊斯蘭教和阿拉伯語帶到阿拉伯帝國各個角落,取代了當地語言和宗教,同時吸收被征服民族的文化,形成以巴格達、開羅和科爾多瓦為中心的阿拉伯文化,在文學、醫學、史學、數學、天文、建築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對世界文化寶庫做出了重要貢獻。阿拉伯風格的建築物至今遍布於西亞、中亞和北非。早在阿拔斯王朝時期,阿拉伯人即與中國發生貿易關系,經海路到廣州、泉州、揚州等地經商,並有一些阿拉伯人留居中國。在巴格達還設有專賣中國貨的市場。
阿拉伯人絕大部分從事農業。耕地用駱駝或馬、驢,少數地區用水牛或瘤牛;許多地區開始採用現代農業技術。一部分阿拉伯人仍過游牧或半游牧生活。半游牧民主要飼養山羊和綿羊,兼營農耕。游牧的阿拉伯人亦稱「貝都因人」,主要飼養駱駝,仍保留部落制度及血族復仇殘余。盛行嫡堂婚姻,個別地方尚有交換婚和臨時婚。傳統住宅一般為泥土房、四合院。南阿拉伯人多住塔式和堡壘式多層樓房;南伊拉克、巴勒斯坦及其他沿海地區居民多住用棕櫚葉和蘆葦搭成的茅屋或用珊瑚礁砌築的小房。游牧民住羊毛或帆布四角帳篷。傳統服裝為白長衫、粗毛呢斗篷、黑色燈籠褲;戴白布或方格布的蓋頭或纏頭。大部分地區的婦女外出戴面紗。婦女喜戴戒指、項鏈和鼻環等首飾;有的還在前額、脖頸、雙唇、雙頰、胸部、腳掌黥染藍色花紋。
16世紀以來,絕大部分阿拉伯人受奧斯曼帝國的統治,在某些地區長達400年之久。19世紀起又相繼遭到英國、法國、葡萄牙、義大利等殖民主義國家的的佔領和掠奪。阿拉伯人反對殖民統治的民族解放運動從未停止。自20世紀40年代起,各地區阿拉伯人分別建立了獨立國家。目前,各國阿拉伯人正為發展民族經濟而努力。不少阿拉伯國家石油工業發達,城市建設迅速發展,城市人口日益增多。
補充:
可以有三種方式判斷一個人多大程度上被認為是阿拉伯人。
①政治上:如果他生活在阿拉伯國家,也就是這個國家是阿拉伯聯盟(Arab League)(或者更含糊一點,阿拉伯世界(Arab World))的一個成員。 這個定義包括三億多人。
②語言上:是否他的母語是阿拉伯語,這個定義包括二億多人。
③基因上:是否他的祖先曾經生活在阿拉伯半島。
對於上述因素考慮的重要程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大多數認為自己是阿拉伯人的人們是考慮到政治和語言的因素,但是也有人雖然滿足上面的兩條,但是基於基因的考慮認為自己不是阿拉伯人。不太多的人只根據政治而不把語言考慮其中,這樣庫爾德人、柏柏爾人自己不認為自己是阿拉伯人。(但是有些人不這么看,例如有些柏柏爾人認為自己是阿拉伯人,阿拉伯的民族主義者認為庫爾德人是阿拉伯人。)
Ⅸ 是誰發現了阿拉伯數字!!! 阿拉伯數字是怎麼由來的!
阿拉伯數字是怎樣來的
阿拉伯數字1、2、3、4、5、6、7、8、9。0是國際上通用的數碼。這種數字的創制並非阿拉伯人,但也不能抹掉阿拉伯人的功勞。
阿拉伯數字最初出自印度人之手,也是他們的祖先在生產實踐中逐步創造出來的。
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流域居民的數字就已經比較進步,並採用了十進位制的計演算法。到吠陀時代(公元前1400-公元前543年),雅利安人已意識到數碼在生產活動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創造了一些簡單的、不完全的數字。公元前3世紀,印度出現了整套的數字,但各地的寫法不一,其中典型的是婆羅門式,它的獨到之處就是從1~9每個數都有專用符號,現代數字就是從它們中脫胎而來的。當時,「0」還沒有出現。到了笈多時代(300-500年)才有了「0」,叫「舜若」(shunya),表示方式是一個黑點「●」,後來衍變成「0」。這樣,一套完整的數字便產生了。這就是古代印度人民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
印度數字首先傳到斯里蘭卡、緬甸、柬埔寨等國。7-8世紀,隨著地跨亞、非、歐三洲的阿拉伯帝國的崛起,阿拉伯人如飢似渴地吸取古希臘、羅馬、印度等國的先進文化,大量翻譯其科學著作。771年,印度天文學家、旅行家毛卡訪問阿拉伯帝國阿撥斯王朝(750-1258年)的首都巴格達,將隨身攜帶的一部印度天文學著作《西德罕塔》獻給了當時的哈里發曼蘇爾(757-775),曼蘇爾令翻譯成阿拉伯文,取名為《信德欣德》。此書中有大量的數字,因此稱「印度數字」,原意即為「從印度來的」。
阿拉伯數學家花拉子密(約780-850)和海伯什等首先接受了印度數字,並在天文表中運用。他們放棄了自己的28個字母,在實踐中加以修改完善,並毫無保留地把它介紹給西方。9世紀初,花拉子密發表《印度計數演算法》,闡述了印度數字及應用方法。
印度數字取代了冗長笨拙的羅馬數字,在歐洲傳播,遭到一些基督教徒的反對,但實踐證明優於羅馬數字。1202年義大利雷俄那多所發行的《計算之書》,標志著歐洲使用印度數字的開始。該書共15章,開章說:「印度九個數字是:『9、8、7、6、5、4、3、2、1』,用這九個數字及阿拉伯人稱作sifr(零)的記號『0』,任何數都可以表示出來。」
14世紀時中國的印刷術傳到歐洲,更加速了印度數字在歐洲的推廣應用,逐漸為歐洲人所採用。
西方人接受了經阿拉伯人傳來的印度數字,但忘卻了其創始祖,稱之為阿拉伯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