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吳氏宗祠的建築布局
吳氏宗祠是仿品官三進兩明堂五開間的建築規制而建造的,三進五間的祠堂在皖南仍屬罕見。 門庭為五鳳樓,八字牆須彌底座石刻與檐下磚雕、博縫板木雕均極華美。
中進院欄,由六塊黟縣青石板和八根石柱組成了一幅石雕的「西湖十景圖」,全長約八米左右,不論是從選
材還是雕刻工藝上看,都堪稱徽州石雕的一絕。徽州石雕始於漢代,鼎盛於明清,受雕刻材料本身的限制,不及木雕與磚雕那樣復雜。主要是以動植物形象、博古紋樣、書法等為雕刻的題材,而以人物故事和山水為雕刻題材的很少見。吳氏宗祠的這組石雕,就是以杭州的山水「西湖十景」為題材雕刻的。製作者採用平面雕、浮雕為主,刀法融精緻於古樸大方,是吳氏巨商吳應晟為了讓走不出大山的人們認識世界,特別花重金,聘請黟縣石匠余尚相,落腳在杭州,經過半年的臨摹,回到徽州後雕刻而成的。故西湖十景全面而真實,生動而俏麗,是新安畫派山水技法和漢族石雕藝術的完美結合。 接著是祠堂的中進,也稱之為「享堂」。北岸吳氏宗祠中進享堂的月梁,金柱,粗碩宏大,為徽州之最。 再向里走,就是後進了。後進的天井下是一個大大的池塘,正當中挖有一尺二寸深池,池底有泉眼,養有鯉魚和荷花。池塘的北面圍欄,就是著名的「百鹿圖」。 「百鹿圖」是吳氏宗祠石雕組圖的又一絕,也是由七塊黟縣青石板組成,但是那種顏色較深的黟縣青。它的雕工立體感甚強,一百隻野外嬉戲的鹿,躍然畫面之上。
天井之上是「寢堂」,寢堂又有上下兩層,下為寢堂,上為閣樓。堂後壁舊時是用隔扇隔出約二米的狹長間,安置梯形龕座上下三大格,用以供奉吳氏祖宗的牌位。 西邊山牆上嵌著一尊磚雕神龕,雖不足見方,卻雕工華麗而細膩。它取當地生產的青灰磚為雕刻的原材料,此磚要選擇精細的泥土,經人工淘洗,除去雜質和沙粒,做成磚坯經過特殊技藝燒制而成。如青磚中夾有沙粒和雜質,就會影響磚雕的細部雕刻了。磚雕是徽州傳統的三雕之一,多用於徽派風格的門樓,門套,門楣等處,彰顯建築物的典雅、莊重,像吳氏宗祠這樣的磚雕神龕,在徽州也是極為罕見的,堪稱徽州漢族磚雕藝術的經典作品。 位於吳氏宗祠第三進天井下,池塘四周內測有清道光年間石雕組圖「53件禮器」。道光六年(即1826年),在位於古徽州府治地歙縣的北岸村,一個吳氏族人聚居的地方,「景隆號」茶莊的長子吳應晟主持了北岸吳氏宗祠的重修工程。他冒著欺君犯上的風險,在吳氏宗祠第三進寢殿天井下水池內壁上,鐫刻了中國古代皇家祭祀用的五十三件中華傳統禮器,供奉給自己的祖宗。一民間古祠堂,雕有皇家祭祀用禮器,這在全國也甚是罕見的。 2006年11月27日,中國日報新聞圖片網《徽州驚現大面積中華禮器石雕》文:「他在建自家宗祠時,冒著欺君犯上的風險,將當時皇家的五十三件國寶禮器,雕刻在自家祠堂的天井水池內的圍欄上,供奉給自己的祖宗,這在徽州乃至中國的宗祠中也是沒有的。」 2006年11月27日,新華圖片社《歙縣一民間古祠堂雕有皇家祭祀禮器》文:「吳氏宗祠建於道光六年,建祠堂的吳氏先人吳應晟是當時清朝禮部太常寺典簿,專管皇家寺廟禮器。將皇家的祭祀禮器雕於自家祠堂內在當時有僭越之嫌。」
2006年11月27日,人民圖片網亦有18幅照片同時刊登。
⑵ 請問吳氏在中國最大宗祠在哪裡
北岸吳氏宗祠坐落於徽州歙縣北岸村,始建於明早期。清道光六年的時候,由吳氏族人吳應晟出資二十二萬兩,集資兩萬兩,共計二十四萬兩白銀重新擴建。時佔地約十畝,是目前中華吳姓現存最大的清代宗祠,1998年被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宗祠內的木雕圓潤而飽滿,宗祠內的磚雕細膩而大氣,宗祠內的石雕聞名中外——西湖十景圖,百鹿圖,特別是53件禮器更是中華祭祀文化的瑰寶。吳氏宗祠通過自身的建築形式和徽派三雕精品的奉獻,對徽州的祭祀文化,宗族文化,雕刻藝術,繪畫藝術及淵遠歷史做了無聲的描述,是博大精深的徽文化的具體體現。
吳氏宗祠是仿品官三進兩明堂五開間的建築規制而建造的,三進五間的祠堂在皖南仍屬罕見。
⑶ 安徽有哪些文化古跡
安徽的文化古跡有:合肥三河古鎮、黃山宏村古民居、淮南壽縣古城、蚌埠雙墩新石器遺址、滁州古城遺址等。
一、三河古鎮位於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南端,地處肥西、廬江、舒城交界處,古鎮總面積2.9平方公里。三河古鎮原是巢湖中的高洲,因泥沙淤積,漸成陸地。南北朝後期稱三汊河,明、清置三河鎮。
二、宏村位於安徽省黃山市黟縣東北部,始建於南宋紹熙年間(公元1131年)。名叫「弘村」,清乾隆年間改為宏村。整個村落面積19.17公頃(300多畝),至今已有870多年的歷史,原為汪姓聚居之地。
三、壽縣古城位於安徽省淮南市,淮河南岸,依八公山。壽縣古城始建於宋朝(1068~1224年),是棋盤式布局的一座宋城。壽縣總面積2986平方公里,現城內總面積3.65平方公里。
淮南壽縣,古稱壽春,自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遷都於此,曾10次為郡,並屢為州郡治所。明清以來,按照防禦戰爭和防洪的需要,又不斷進行整修。
四、雙墩新石器遺址距今7000年左右,共出土了607件陶器刻劃符號,包含內容豐富,內容涉及雙墩人的衣食住行以及天文歷法、宗教信仰等,涵蓋了生產、生活、精神方面的全部內容,堪稱原始社會的「檔案館」。
五、滁州古城遺址位於安徽省滁州市老城區。東晉為頓邱縣城,東魏為南譙州城。唐以前州城羅城東臨廣惠橋,設臨清門;南抵龔家園,設豐泰門。城周長3里320步。
遺址分布有:赤湖城遺址、荻港城遺址、薄陽城遺址、唐堆城遺址、龔家城遺址、蔣家城遺址、閃州城遺址、花山古城遺址。
⑷ 我是湖州的我媽祖上是吳氏延陵堂的,以前老傢具桌背面椅腿上有「延陵佩記"字樣,現問下吳氏宗祠在何處
吳氏宗祠簡介:
坐落在北岸村中央的吳氏宗祠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重建於道光六年(1826年)。三進五間的祠堂在皖南仍屬罕見。門庭為五鳳樓,八自牆須彌底座石刻與檐下磚雕、博縫板木雕均極華美。中進亨堂之月梁,楹柱粗碩宏大。檐前由黟青石欄、望柱頭刻有石獅。欄板六塊鐫杭州西湖風景,洗練精緻。寢殿台基前立石柱,與兩邊台階垂帶石欄相接。七方欄板刻有百鹿圖通景,群鹿隱現山林間,千姿百態,栩栩如生。中進後廊天井欄桿,由十三塊欄板組成。望柱上飾以石獅,欄板上鐫禮器,亦極工麗。
⑸ 後吳村的歷史文化
後吳雖歷經滄桑,全村至今保留著永康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 據有關資料初步顯示,計有明清時期建造的祠堂、廳等建築十多處,古民宅大院,精舍20多幢。
其中吳氏宗祠建築佔地1140多平方米,始建明嘉靖26年(1547),已有450多年歷史,吳氏宗祠結構合理,技藝精良,分前、後、後三進兩廂,前廳三開間,中廳五開間,後寢七開間,為五明二暗,兩蝴蝶均施高深精美浮雕。人物、走獸飛禽、花卉、魚蟲皆栩栩如生。柱頭、檀坊,玲瓏剔透,牌坊、桁條都金珠彩繪,且保存完整完損,真是富麗堂皇。
澄一公祠,始建於明崇禎三年(1630);儀庭公祠,建於清光緒初年,均為三進三廂,建築樓牌坊,玲瓏剔瓏,牌坊基座,前牆全部用水磨於磚精工雕砌,前面多數建有月池塘一口,極具地方建築文化特色和民俗特色,為別處不多見。另外,還有其它類似的古宅 。
此外,後吳村還有30多幢多宅大院,小院,精舍,多數建自清末民初,建築檔次很高。後吳今存明清古建築多處,舊時營造風格清晰可見,或簡潔明快,或繁縟典麗。自名傳杭滬後,中外觀光者不絕於途,皆交口稱譽。村民淳樸,古風猶存。
⑹ 吳氏宗祠的介紹
徽州歙縣吳氏宗祠是一處始建於明代的漢族祠堂建築,屬於漢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宗祠內的木雕圓潤而飽滿,宗祠內的磚雕細膩而大氣,宗祠內的石雕聞名中外——西湖十景圖,百鹿圖,特別是53件禮器更是漢民族祭祀文化的瑰寶。吳氏宗祠通過自身的建築形式和徽派三雕精品的奉獻,對徽州的漢族祭祀文化,宗族文化,雕刻藝術,繪畫藝術及淵遠歷史做了無聲的描述,是博大精深的徽文化的具體體現。
⑺ 吳氏宗祠的簡介
吳氏宗祠位於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龍華鎮貂峰村,是一處始建於明英宗天順二年(公元四六二年)的漢族祠堂建築,屬於漢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佔地面積十畝,明朝嘉靖的國師吳大田威望,仿皇宮式樣建造的,內有金階丹墀,規模宏大,有宋清年代墓誌銘一塊。廣場門前有古井,正門前上方懸掛「吳氏世居」系明探花郎朱迷祚手書,正廳後堂懸掛「黌宮師表」系明代國師吳大田門第。現已列入莆田市名祠,也有水泥村道直通,交通極為方便。
⑻ 徽州三雕的歷史源流
木雕,清末民初,績溪縣胡國賓、汪聚有名噪一時。歙縣李祥順善雕,作品有歙縣深渡下鋪姚氏祠堂、大茂村朱氏祠堂、定潭張翰飛宅等。民國期間,歙縣吳炳烈、汪敘倫、王金九俱擅木雕,20世紀30~40年代,結為木雕團體在歙行藝。吳氏等人以徽劇為內容,豐富了木雕題材,他們曾參加北京人民大會堂安徽廳木雕製作,流傳於世的主要作品有《喜慶豐收》、《鄭成功解放台灣》、《和平頌》、《牛》、《耕織圖》、《黃山風景》、《雷鋒》、《紅燈記》等。民國初年,黟縣宏村怡和堂(承志堂)梁架和門窗、楣罩分別聘請歙縣方子貴師徒5人和黟縣程雙喜師徒3人雕刻,十分精細。
石雕,相傳黃鼎、朱雲亮、余香等善石雕,余氏為清乾隆年間黟縣人。歙縣北岸吳氏宗祠「敘倫堂」於清道光六年(1862)重修,祠內西湖景石雕拱板為黟縣余忠臣所刻。歙縣王仙伯曾赴京參加人民大會堂安徽廳石雕製作。1979年以後,歙縣吳觀光在徽州古建公司耄期授徒,吳氏石雕構圖嚴謹,刀法細膩。屯溪區馮有進、程佑福等人俱擅石雕,建石坊多座,並擅硺石獅。
據史記記載,古徽州歷史悠久,從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古徽州建郡之始迄今近兩千年。它地處皖、浙、贛三省交界,黃山腳下,山水秀麗,人傑地靈。歷以商賈眾多、文風興盛而蜚聲海內外,徽商的發展繁榮了文化教育事業,造就了新安理學、新安醫學、徽派朴學、新安畫派、徽派版畫、徽州篆刻、徽派建築、徽雕等徽州文化,成為我國三大學派之一。徽州三雕就是在這樣發達的徽文化大背景下逐漸形成和發展的產物,是能工巧匠的佳作。
三雕的歷史源於宋代,至明清而達極盛。明代初年,徽派木雕已初具規模,雕風拙樸粗擴,以平面淡浮雕手法為主,一般只有平雕和淺浮雕,藉助於線條造型,而缺乏透視變化,但強調對稱,富於裝飾趣味。明中葉以後,隨著徽商財力的增強,炫耀鄉里的意識日益濃厚,木雕藝術也逐流向精雕細刻過渡,多層透雕取代平面淺雕成為主流。
清代雕刻細膩繁復,構圖、布局吸收了新安畫派的表現手法,講究藝術美,多用深浮雕和圓雕,提倡鏤空效果,有的鏤空層次多達十餘層,亭台樓榭,樹本山水,人物走獸,花鳥蟲魚集於同一畫面,玲現剔透,錯落有致,層次分明,栩栩如生,顯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藝術才能。
到了明清年間,三雕藝術發展最為鼎盛,尤其是其刀功、技藝已到了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的藝術意境。雕者執刀有力,運刀自如,刀隨意動,意指刀達,刀中有筆,相得益彰,體現了刀法與藝術一致,內容與風格統一的手法。三雕真可謂是徽州人民的藝術創造、智慧的結晶。它深深地吸引了中外遊客和考古者。
始建於宋,大修於明嘉靖年間的績溪縣龍川胡氏宗祠的木刻花雕藝術就是一個佐證。古祠木雕採用浮雕、鏤空雕和線刻相結合的手法,除了梁勾、梁托和門樓的雕龍畫鳳、歷史戲文之外,整個落地門窗的木雕布局有荷花、花瓶、百鹿三種圖案。在藝術上有千姿百態、亭亭玉立的各種荷花隨風招展;有悠悠漫步、回眸引侶、幼鹿吮乳、母鹿撫舔等各種形態的梅花鹿在自如生活;各種形狀、千刀細刻、精緻美觀的花瓶,猶如仙境般的雕板令人陶醉。要是從含義來看,荷花圖意味著和為貴,教育後人清清白白做人做事;百鹿圖意在祝願祖祖輩輩延年益壽;花瓶圖象徵著世世代代平安的生活憧憬。
⑼ 吳氏宗祠的北岸吳氏宗祠
坐落於徽州歙縣北岸村,始建於明早期。清道光六年的時候,由吳氏族人吳應晟出資二十二萬兩,集資兩萬兩,共計二十四萬兩白銀重新擴建。時佔地約十畝,是目前中華吳姓現存最大的清代宗祠,1998年被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宗祠內的木雕圓潤而飽滿,宗祠內的磚雕細膩而大氣,宗祠內的石雕聞名中外——西湖十景圖,百鹿圖,特別是53件禮器更是中華祭祀文化的瑰寶。
⑽ 吳氏宗祠的歷史
據《吳氏宗譜》記載:吳氏始祖吳澄,進士出身,隨宋室南渡,時任湖州長興縣令。先祖吳椿,宋理宗紹定三年庚寅(1230)隨父路過三衢,到西安清源鄉游覽勝境,擇居盧田,元末至正年間兵焚,由第五世祖吳世賢自盧田遷居王車塘。
第七世吳賑榮、吳賑隆兩兄弟,積貲巨萬,應詔輸粟二千斛以濟通州之欠,並輸白金一百七十兩於京,景泰帝恩賜七品散官以榮之,並於景泰四年(1453)恩旨立「旌表吳榮隆尚義之門」坊旌表,同時建造宗祠,又名「光裕堂」。
明嘉靖九年(1530)焚毀,現存吳氏宗祠及門前牌坊於嘉靖十一年(1532)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