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大歷史》讀後感
讀後感:初看這本書,僅僅將其作為消遣,未必要全部看完。然於後發覺此書多有牽扯財政知識,則上升至必讀之行列。所謂: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看此書則重在抽取其中的財政史,其他知識則可謂意外收獲了。大歷史者,如作者所言,乃宏觀歷史,用350頁文字粗粗帶過我華夏五千年之文明,雖顯得簡陋而無所適從,但有利於讀者在閱讀中整體把握歷史發展的規律。作者別具匠心地將之與世界史聯系起來,則又提供了另一番視角。
總體上,我在閱讀此書時有三大收獲,現簡述如下:
第一, 對歷史的整體認識有所提升。
一般傳統歷史家將中國史看做帝王之家史,以為皇帝君王者,號令天下,無所不從。然則在此書中,作者向讀者傳達出鮮明的觀點是,中國古代歷史,是在一種道德的指引下運行。帝王要有所作為,也必須依著道德軌跡,或者成為道德之代言人,否則便不能收到萬民的支持。
作者在書中屢次用到「中國是一隻大型的潛水艇夾肉麵包」,此比喻雖生硬而令人費解,卻還是充滿想像力的。歷史發展乃上下兩重力量互相作用的結果,要維持整個國家之穩定,上下必須達到一種平衡,而這種平衡的引子,在古代正是道德。
作為古代經濟之基礎者,正是「農業之系統」,其與「商業之系統」相對。凡古代之昌盛時期,必有解決土地問題之暫時良策,並有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築。待到每個朝代後期,由於小自耕農的衰落,農業凋敝,國家自然混亂了。
第二, 對一些具體歷史細節的糾正認識。
在對人方面,比如,我從書中知道,慈禧是在光緒帝死後不到24小時去世的,而洪秀全則是在運動失敗前服毒自殺(對這點我尚且有所懷疑);宋朝皇帝趙瑣以及明朝最後一任皇帝崇禎,都有一番雄心壯志,專於政事,卻無力回天。
在對事方面,我知道王安石的新政,使中國在當時即企圖以金融管制的辦法操縱國事。其廣度和深度不曾在那時世界裡任何地方提出。元朝兩次征日,未能取勝的原因,乃是「神風」幫助,看來戰無不勝的蒙古騎兵到了海上戰鬥力就減弱了。遼東半島在「三國干涉還遼」之後的坎坷命運,之前在歷史教科書中卻隻字未提。「文化大革命」雖說是十年離亂,卻也提供了一個新的改組機會。
第三, 財政對於中國古時朝代的興衰有重要影響。
黃仁宇先生在書中對於每個朝代,都會專門分析其財稅制度。若財稅制度符合當時小自耕農的實際情況,則國家能夠得到充足的財源;而如果該朝代未能建立合理的財稅體系,則滅亡不遠矣。歷史界甚至公認明朝之覆滅由於財政的破產,黃老也曾提出民國時期各軍閥未能成為實際之強人,他們缺乏效能的主因在財政。兩稅法、王安石的變法、一條鞭法等等都是各朝代為了挽救頹勢對於財稅制度的改革。但這些改革之所以要麼未能實行,要麼未能取得實際效果,正是因為他們要麼脫離小自耕農的實際,要麼由於改革主持者失勢,其所倡導的政策,也被反對派否定。小自耕農的破產與國家之衰落往往構成因果關系。結果國家稅收不能按時按量徵收,君主只好提高稅率,或者變換著方式增加附加稅。軍人不能按時獲得足夠軍餉,則軍隊素質下降,遇到各種天災人禍,國家也無足夠能力應付。真是成也財政,敗也財政。這甚至讓我有些懷疑,是否中國古之朝代更替,無非是「財政周期」?
如此看來,財政之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那麼由此及彼,現今中國財政制度的設置,對於國家之強盛必定也是舉足輕重的。然目前國家財稅制度所受之詬病,已經愈加明顯。學財政的人應該以完善這一整套制度為己任。
書中有一段話是這樣說的:除非下層有法制上的保護,上端無限制收稅的權利並非執政者之福。因為全國財政並無實際上之結構,各級人員也各就自己的方式敷衍塞責。目前我國對於下層之法律保護已算有所進展,但對於私有財產的保護尚不到位。如此,要想到達作者提出的真正「數目字管理」,尚有一段距離吧。比如目前增值稅的徵收就常常遇到逃稅偷稅的現象,而要想實現如美國之以所得稅為主體稅種,實在任重道遠。
B. 《中國歷史》讀後感是什麼
寫作思路及要點:先寫自己在這本書中讀到的主要內容,再寫令自己印象深刻的片段,最後寫整篇文章給自己帶來的啟發。
正文:
在這個寒假裡讀了《中國歷史》裡面很多經典的故事,比如:開天闢地、文明的搖籃、炎黃子孫……但最吸引我的是大禹治水。
堯、舜那個時代,洪水泛濫,到處汪洋一片,人們沒地方住,只好像鳥兒一樣在樹梢上做窩避難。自從舜把禹找來治理水患以後,禹就決心要避免父親所犯的錯誤,不能再用圍堵的方法來治水了。所以他決定用一種相反的方法來對付洪水——他採取「疏導法」。
讓大水盡可能地流到大海去。他心想,我自己疏導,也不行啊!於是他挑選了一些能乾的助手,跟著他一起治水患。為了治洪水,他結婚第四天就出門了,整整十三年,沒回家了。其中三次經過家門,但都沒有回去。
禹實在太忙了,他變得又黑又瘦,下巴也尖了。他的手腳長出了繭,連腿上的汗毛都沒了。不過,他終於成功了。
中華大地上的人們團結友愛,中華的歷史和未來也一定一次燦爛!還有我學到了很多,比如:只要你什麼事都別放棄,才能把一件事做成。
(2)長篇歷史散文什麼是中國讀後感擴展閱讀:
寫讀後感的技巧:
讀後感的寫法比較靈活,我們可以先把所讀內容進行一個大致的概括,同時要代入自己讀書時候的感受,代入自己的真情實感所寫出來的讀後感才會更加出彩,也可以列舉自己認為書中寫的比較好的地方,並且要著重表明到底是自己感覺哪些地方寫得比較好。
還要懂得把書中的內容跟自己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或者也可以把書中的內容跟我們現在的生活做一個對比,這樣我們的讀後感才會顯得更加真實,讀後感是為了讓我們總結自己所讀的內容,形成一個更加深刻的記憶,畢竟我們所讀過的每一本書都會成為我們成長過程當中的養料,讓我們的精神境界變得更加有深度。
C. 中國歷史讀後感1500字
中國古代史是從遠古到清朝1840年鴉片戰爭,中國近代史是從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中國現代史是從五四運動到1949年建國。我的感想是秦朝是中國的青少年時代,對內大一統,對外修長城抵禦匈奴,整頓文化,把民間的私書燒毀。是一個基本有了中國版圖雛形的朝代。
漢朝時漢武帝北擊匈奴,版圖進一步擴大,基本成為中國現有版圖的形狀,張騫出西域也把西域文化帶到中國。司馬遷寫出中國的第一本史書。
唐朝時唐太宗率軍殺到中亞,國土變得更廣闊,大漢,大唐的版圖都超出了現在的中國,面積達1000多平方千米,中國人也自豪地稱自己為唐人,唐裝在海外華人中也很流行。唐朝時的中國十分富庶,被稱為大唐盛世。
宋朝,軍事上比唐朝要先進,有了火炮,但威力不大,戰甲更厚重,但還是敗給蒙古。
元朝,軍事上在當時無人能及,蒙古鐵騎所過之處,摧枯拉朽。版圖更是空前絕後。而且最令人反感的就是現在有不少國人不承認成吉思汗是中國人,我覺得不承認成吉思汗是中國人那就等於不承認中國北方人是中國人,外蒙古不是中國的。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有蒙古族,在亞洲最北部有亞洲人的足跡,歐洲人從未涉足過。蒙古族是中國北方少數民族的一個民族,有史可查,成吉思汗是北方少數民族的後代,你可以在版圖上說蒙古不屬於中國,不等於說成吉思汗就不是中國人了,那是韓國人?日本人?蒙古人和中國人是同胞,不承認等於分裂。因為清朝被滅亡了,清朝皇帝就是中國人,沒被滅亡,滿洲國還在,日本沒戰敗,清朝皇帝就不是中國人了?什麼邏輯啊?抱歉,樓主,我說遠了,也許我說的太偏激了。
明朝初期的軍事實力在世界上處於一流,「海軍」更是七下西洋,為什麼打了引號是因為中國史書並沒有說是出去打仗,但是當時是萬國來朝,這在現在的美國有那時的明朝牛嗎?
清朝的歷史初期在乾隆帝的時候面積首屈一指,包括庫頁島,外興安嶺。貝加爾湖因為我沒生活在那個年代,所以不清楚有沒有被沙俄染指?如果當今的中國能夠實現乾隆帝時期的國土,那誰還能說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還沒實現呢?到了後期,客觀來說也只是為了「保命」,交給民國的領土也有1100多萬,但是外蒙古又獨立出去了。
中國的當代史是建國至今,我們評價現任政府這不太好吧?因為歷代執政方都是被繼任方評價的。說了這么多,我累了,文化遺產那就多了,故宮,圓明園,孔廟那些都是文化遺產,帶給我們的啟示就是落後就要挨打!不過我想的不是這些,我想的是70平米的住房,自己心態很健康,恰恰我心態就很不健康,不過這是個人的性格造成的,沒辦法。好了,我都說完了,不知道夠沒夠1500字?
D. 誰能給一篇關於讀了中國歷史書的《讀後感》謝謝了,急求
原創
憂患興邦
——論知識分子的憂患意識在推動歷史前進中的重要作用
中華民族是一個飽經憂患的民族,五千年的歷史寫滿了分分合合,歷史滄桑;但中華民族至今始終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不倒,而且以嶄新的姿態蓬勃發展,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當我們審視造就這一奇跡的背後因素時可以發現,中國知識分子的憂患意識正是推動這一歷史進程的重要因素。
中華民族的歷史激變、風雲突起集中表現在中國的近代史——即中國的近代化之路上。中國知識分子的憂患意識以及由此派生出的變革思潮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充分體現。
中華民族可以說是被西方的堅船利炮轟下了清王朝的高床軟枕。英吉利的一聲炮響不僅炸開了一條商業經濟掠奪之路,還炸開了一條西學東漸、從經濟政治到文化全方位變革的漫長崎嶇的中國近代化之路。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西方文化體現出的先進性對長期被禁錮思想的中國文人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刺激,對萬馬齊喑的知識分子群更是「醍醐灌頂,猶如當頭棒喝」。
中國知識分子在這一場時代劇變中,始終處於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碰撞的最前端。在鴉片戰爭中,面對西方的堅船利炮和中國的不堪一擊,他們認識到中國兵不精,器不良,「始知天下之大,萬物之奇」,繼而萌發了強烈的向西方學習意識。李鴻章甚至說,「孔子不會打洋槍,今不足貴也」。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派與那些主張「以忠信為甲胄,以禮義為干櫓」的頑固派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論戰,洋務派的勝利使得一場意圖醫治這滿目瘡痍的清王朝的洋務運動轟轟烈烈地開展了。
在這個階段,雖然知識分子們對中國落後原因的認識還只停留在表面上,但其憂患意識已然被激發。
洋務運動轟轟烈烈地搞了幾年,終以失敗告結。隨著對國情認識的進一步深化,知識分子們認識到造成中國落後的原因不是技術落後,而是制度的落後。為了真正救國,在洋務運動後,相繼發動了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它們都企圖改變中國的上層建築,救中國於水火之中,但卻猶如曇花一現,終被扼殺,然而,其帶來的意義卻是深遠而珍貴的,知識分子們在這當中所表現出來的責任和擔當更是民族寶貴的財富。
自古以來,中國的知識分子就對個人命運、對民族前景有著深切的憂患意識。從殷朝的敗亡中,知識分子看到了安危之易轉,提出了「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往亡」這一觀點,到了春秋戰國,面對這禮崩樂壞的時代,孔子提出了「君子憂道」,孟子則更進一步,強調要把個人憂樂寓於大眾憂樂之中——「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認為這才是知識分子所應具備的品質。宋朝宰相范仲淹更把其發展到一種新的境界,提出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作為知識分子,他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創造、發展、創新、捍衛文化,這一歷史使命對於知識分子具有特殊性,因為其他的社會階層很難代替其完成。而憂患意識作為一種前瞻性和現實性的理性意識存在,恰恰成為了推動知識分子完成這一歷史使命的重要推進器。在這種意識的影響下,知識分子們或通過步入仕途建設國家,或披掛戰場從戎殺敵,無論何種方式,他們始終站在國家民族發展的最前沿。
憂患意識的真正價值在於激發出人的自覺性和實踐性。一方面它使人清醒地認識自己所處的時代及自己在時代中的價值;另一方面是則是把這種深刻的意識化為實踐行動,體現出一種有為的躬親。林則徐在虎門禁煙之際,極力呼籲建立新式軍隊,學習科學技術,培養新式人才,在他的領導下,當時大量外國作品被翻譯介紹進中國,這一度使得廣東成為中國看世界的窗口。魏源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歸結出「施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在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中國的先進分子基本上都是遵循著這一思想來應對西方——仿製西方軍艦、建立現代冶煉業、遣派留學生、實踐君主立憲、創立民主共和等等,從經濟政治到文化,無不滲透著這一思想。從另一個角度可以說,這一系列的運動,都是在巨大的危機意識下,知識分子們發起的救國救亡運動。憂患意識的實踐性,表現在它絕對不僅僅作為一種意識而存在,一般而言,它會外化為兩種形式:一是克盡職守,承擔好自己的社會角色,表現為緩和的推動社會進步;一是表現在參與到激進的改朝換代或大刀闊斧的改革之中。所以,一旦具有了這種憂患意識之後,知識分子們便會有所行動有所作為,而這種行為往往是前瞻的、進步的,即我們常說的憂患興邦。在激盪的近代史中,知識分子身上的憂患意識所體現出的憂患興邦作用就更為顯著,中國的近代化留下的是其不可泯滅的豐功偉績。這一點對於中國的知識分子來說尤其難能可貴。因為中國的文化中,歷來強調克己、遵循祖制祖宗之法、尊聖人之言等,深受這種文化熏陶的知識分子們,在民族大難、國家存亡之際,挺身而出,突破了它的桎梏,投身到一個全新的領域之中,懷揣著救國救民的願望,舉身赴大義,視死忽如歸,從這一文化實質來說,中國知識分子在挽救國家和自身突破上,都贏得了令人敬佩的勝利。
魯迅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乾的人,有拚命硬乾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樑。一部近代史,刻畫的是中國的風雨滄桑,描繪的是崎嶇的救亡之路,然而,在這個滿布血淚的歷史譜系中,魯迅先生筆下的中國的脊樑,這些不屈的知識分子們可歌可泣,他們演繹了最好的一部憂患興邦史,他們永遠告誡著後人、鞭策著後人,而我們,只有肅然起敬!
E. 求《中國大歷史》(黃仁宇)讀後感2000字!急~!
我用三篇文章連起的。- -
你看看行不,可以的話請採納謝謝。
老師推薦,看了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理科生出身,對中國歷史總是模模糊糊一知半解。開始看,覺得比較晦澀,由於基礎薄弱,很多地方看不懂。《中國大歷史》屬於歷史散文集。加之,該書是從宏觀的角度對中國的「大歷史」進行評述,因此我這樣的歷史半文盲讀起來很不順利。究竟,這不是通俗小說,可以一氣呵成,酣暢淋漓地讀完。其實先前對這本書我了解並不是很多。只是知道作者黃仁宇先生經歷不凡。我想在讀一讀中國歷史的初衷,所以就動了心翻看這本書,剛開始看的時候,也確實覺得有點寬泛、不得要領的感覺,不過還好,堅持就是勝利,花了一段時間繼續讀下去欲有一種與從不同的感受:很新鮮,令人耳目一新。第一次感覺到讀史的趣味。
作者以其宏闊的視野,獨到的見解來解析中國歷史。這所以把它稱為「中國大歷史」,是因為中國在過去的150年內經過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革命,從一個閉關自守中世紀的國家蛻變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影響到13億中國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與衣食住行。本書從技術的角度分析中國歷史的進程,不是從道德的角度檢討歷史,它著眼於現代型的經濟體制如何為傳統社會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機使其在中國土地上落腳。
黃仁宇先生在歷史學中展示出來的眼光無疑是值得欽佩的。在本書中他以地理條件來發展歷史,尤其不同於傳統歷史書寫方法,將歷史事件以宏觀的角度、綜合條理,使讀者隨之眼界開闊,縱橫千年。特別是在本書起首,作者由中國歷史的發源地來推展引領全文,而非一向認定的以年代來劃分,讓人了解圍繞著地理發生的歷史情景,對於歷史的演化,更能產生具體而清晰的概念。
首先,應當說作者是非常專業的。黃仁宇先生這部書以短短的二十餘萬字的篇幅,勾畫了整個中國歷史長達數千年的全貌,實在需要很強的取捨功夫。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對於歷史的人與事件細細地加以描述來顯示其大歷史的特點的。大歷史之所以為「大」歷史的理由在於,作者一改以往中國歷史學家的著述歷程,不以史料的堆砌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單一歷史事件的描述為著作的主要關注點,更不以對接近作者時代的歷史大事的歡呼喝彩為能事。他是以一種全新的手法,從長遠的社會、經濟、財政、社會思想、官僚制度、地理環境等多種視角來觀察中國歷史的脈動。在歷史的圖景中為我們描繪出了歷朝歷代的大政治,大財政,大文化,大軍事,大法令,而這些都是我們歷朝歷代興衰的根本所在。在著作的意圖上,作者先確立起一個大意向,利用歸納法將現有的史料高度的壓縮,構成一個簡明而又前後連貫的綱領。在文字中,他還加了很多與歐美歷史的比較,然後去做進一步的研究。可見這種大歷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對歷史宏觀線條的勾畫,注重的是歷史本身相沿成型的狀態描述,並且是在區域歷史的相互比較中凸現其歷史特質。因此,我們不必要將歷史讀作資治通鑒,不必要將歷史認作弘揚某種道德理念的工具。跳出歷史的價值旋流,滿足今天人們對歷史的好奇心。同時也能夠在其中給我們更多的借鑒。
其次,作者是有趣的,之所以說他有趣?是因為在這本書中,有很多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他認為明朝是內向的;整個華夏古代史,就像是一部完整的農業文明;16世紀末的中國就像玉制的裝飾品,表面光鮮但內在異常脆弱。紛繁錯綜的社會現實,經他這么一說,就清晰而簡單了。
第三,作者是相當理性的。他沒有落於俗套,保持了自己的獨立思考。在一般的歷史評價中,顯得更有新意和見解。他認為國家的法紀堪為根本,法紀廢弛,則變亂陡生。所以,在他寫的這本大歷史中,他不是在講故事,而是在文字中穿插了政治經濟學的知識做深入分析,是可以為我們提供治國的借鑒的。歷史是不斷前進的,但變亂,分裂乃至亡國的原因往往都是一樣的。這些道理對當今企業管理也同樣適用。企業若想生存,就必須要有一套嚴格的財務管理體系,不能糊塗;規章制度的健全與執行力的好壞更是關繫到企業能否持續健康的展和在發展中能否保持競爭優勢的關鍵。
《中國大歷史》仍然保持著黃仁宇先生一貫的「大歷史」觀點;從小件看大道理,從長遠的社會、經濟結構觀查歷史的脈動;從中西的比較提示中國歷史的特殊問題;注重人物與時勢的交互作用、理念與制度的差距、行政技術與經濟組織的沖突,以及上層結構與下層結構的分合。看了黃仁宇先生的書,就再接受一次歷史的教育,他的書不同於我在以往教科書上學到的,令人受益非淺,他不會以一種民族狹隘的心理去看待中國歷史上所發生的事件,而是將中國的歷史放在一個龐大的歷史背景下來探討,或者放在西方觀點下來評價。作者一直在西方研究我們自己,因此它能更用接近西方的方式和觀點來思考我們自己的問題,這也許就是這本書不同於傳統歷史書籍的原因所在。
這種方式對於我們讀者來說是新穎的,這當然與作者的人生閱歷有著很大的關系,作者早期就讀於南開,然後隨「國軍」入緬作戰,抗戰勝利後曾在東北參與過短時「內戰」,而後就讀於美國的一個陸軍參謀大學,最終選擇了他終生的事業:歷史。作為處於具體歷史情境的治史者,所面對的畢竟不是冷冰冰的科學模型,而是還在續寫著某種歷史主題的真實生活。他直接牽扯著我們的神經,連接著我們的血肉。所以,黃仁宇先生的文字里不但有著很濃厚的傳統氣息,而且散發出很多西方的味道。除了能夠學習歷史知識之外,黃仁宇先生以另一種角度解讀歷史問題的思維方式和深入細致的研究方式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歷史不是偶然的,每一次歷史轉向的背後,都是政治、社會等諸多因素相互交融的結果。歷史是需要客觀評價的,這點對於歷史學家來說尤難做到,因為作者在敘述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會添加自己的主觀成分,但是當你讀了這篇書以後你就會有一種異樣的感覺。生動,形象,打破了以往教科書式的羅列,將歷史又一次展現在我們面前,對今日的現實有著很好的借鑒意義。相對於今,當代的許多重要事件,在宏觀歷史來看都顯得微不足道。如果將視野拉開,許多歷史上經歷之事在今日仍然存在或發生。尤其是中國人的政治、官僚體然依然存在,讀古驗今、令人驚詫。
《中國大歷史》成功之處是作者把專業的歷史知識寫成了趣味讀物,卻又蘊含歷史沉重感與深刻的歷史的反思。特別是書中對當今社會的預言的兌現讓我們佩服不已。由此也實現了歷史的最根本目的:以史鑒今。《中國大歷史》對我的影響力還體現在另外一方面,王朝的盛衰,如同人生的輪回,如果把自己置身於「人生大歷史」中來看,最大的收獲便是領悟在歷史的洪流中,每個人的生命極為渺小,因此對於生活中的許多紛擾,片刻的痛苦與偶爾的得失又算得了什麼呢?也許我們可以以一種更加寬容的心態去面對人生、笑看人生。人生過後是否應該留下點什麼,如同王朝在歷史上劃過的痕跡。
F. 求中國的一段歷史故事的讀後感,3000字左右
《中國歷史故事》是我的啟蒙書,是我「不說話的老師」,是它幫助我打開了知識的大門,是它讓我知道了中國的悠久歷史。
這本書的內容很吸引人,裡面有許多歷史故事,比如說:晏子相齊、風流才子司馬相如、周武王伐紂等故事。這些故事有的充分體現了古代人民的足智多謀,有的表現了友誼的珍貴,還有的是講一些爾虞我詐的故事。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要數《女紡織家黃道婆》這個故事了。
黃道婆善良、好學、誠實的品格,讓我欽佩。她家境貧窮,父母養不活她,就把她賣給別人當童養媳。黃道婆整天都要幹活,還要被公婆打罵,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因為她的勇敢,她終於逃出了公婆家,到處去流浪。有一天,黃道婆偷偷地上了一條船,跟著船一起來到了海口市。她和當地居民一起學紡織。但她時刻不忘自己的家鄉,過了三十多年,黃道婆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烏泥涇鎮。她把自己學到的紡織技術傳給了鎮上的婦女,從而生產出了大批的「烏泥涇被」。當時,「烏泥涇被」聞名全國。
這個故事讓我有很大的感觸。從書中,我知道了黃道婆,了解了黃道婆為了家鄉的發展,她無私奉獻、自強不息。她真是我學習的好榜樣。
李老師點評:
小作者圍繞《中國歷史故事》中的一篇《女紡織家黃道婆》這個故事發表感想,對黃道婆這位歷史人物進行了歌頌。感情真摯,行文流暢。對於小學五年級學生來說,實在不容易。有一點不足之處在於,小作者就故事談故事,視角不夠開放。建議在寫作之前,要靜下心來,列好提綱。
國歷史故事讀後感
[ 2006-12-19 14:19:00 | By: Hmily ]
歷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歷史的意義便是在此了。然而,歷史又是一個極不易說破的詞。就算歷史學家,觸及歷史的本源時也是相當謹慎的。那麼現在我來說歷史的意義,是不是屬於尋找海市蜃樓的根基那種的無知行徑呢?我想,歷史都列為過往的陳跡餘音了,當下的我們循跡辯音追索漸漸被流光掩蓋的遺蹤,從歷史廢墟的蛛絲馬跡里探求當代的意義,可以說是不能被偏廢。歷史的車輪從來不為任何一個君王、一個黨派,一個民族而停留過,一個君王有多麼大的功績,多麼的文成武德;一個黨派有何等優越的制度;一個民族有何等優良的血統,多麼的文明燦爛,歷史都是如公證的無私的,並沒有給予他們更多的寬容和庇護。因而不斷思索歷史的意義作為一個永久的命題和課題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與解決。
大唐盛世時魏徵直諫太宗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不說話,她的沉默正是她的價值。善於反思的人或民族在歷史的興亡更替當中領悟中興的規則,使國家與民族以後的歷史朝良性發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納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開元盛世離不開對大隋煬帝的借鑒與批判的深入。歷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持久地困擾並困惑著後來人。無數的史書歷數當朝或前朝得失,一為記載一個國度的發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為後來的執政者和人民留存一個參照的完整線索。有時歷史正當被人所淡忘,聰明而執著的人跳出來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確橫向比照中外歷史以及對當國的縱線考察,發現歷史居然有驚人的相似。
羅慣中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見,一個朝代的興衰總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後必是亂世,亂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著中國的陰陽學說。歷史可以作為當政者的參考,然而也只能是參考而已。歷史的車輪是不會停下的,我們所能做的也就是盡量吧!盡量延緩那天的到來……
當然歷史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避免和借鑒,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談地重復這樣的論調,目的在於樹立歷史的這層意義在我們心中的標桿。從歷史中找尋相關的意義,不論我們何種角度去看待歷史,得出怎麼樣的結論,哪怕是膚淺甚至的錯漏屢現的結論亦不能阻擋我們初衷。廣視角多維度地去把握歷史,應該也是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人責任所在吧?
160回答者: 5734
G. 中國近代歷史的讀後感隨便找一篇350字左右(急)
「落後就要挨打。」在我看來,這個道理貫穿著整個中國歷史。回顧過去,無論是鴉片戰爭還是日寇侵華,無一不在印證著:昔日的中國因為懦弱而受盡欺凌。雖然我們現在已經變得強大,也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認可,摘掉了「東亞病夫」的帽子,但卻不能輕易忘記這些災難深重的屈辱史,在這段時間里,大大小小的帝國主義國家爭相侵略我們,中國被迫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有幾百個,中國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戰爭中一次又一次被打敗。這段不堪回首的歷史是以號稱當時的首號資本主義強國的英國在1840年發動的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為起點的,戰敗後,清政府還被迫簽訂了中國近代史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從此,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此後又簽訂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門條約》、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等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條約,被迫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和外國協定關稅,外國取得了在中國的領事裁判權和在通商口岸傳教等特權。這些條約給中國人民帶來野蠻和屈辱。
後來,英法在1856年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在抵抗失敗後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國簽訂了《天津條約》。此後又陸續有英法俄的《北京條約》、1885年中法的《中法新約》、1894年中日的《馬關條約》、1900年八國聯軍的《辛丑條約》等等。
一系列的侵華戰爭和大批的不平等條約,把中國推向災難屈辱的深淵,造成了近代中國的貧窮和落後,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嚴重的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和領土完整,因此我們要牢記中國近代屈辱的歷史,銘記落後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
如果沒有這些侵略戰爭,我想,中國的現狀可能要好得多。大批的不平等條約不知道讓我們中國人倒退了多少年。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中國建國以後的發展十分迅速,我們幾十年裡就完成了別的國家要幾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務。就像我們從製造出第一輛「解放」牌汽車到爆炸第一顆原子彈,只用了七年的時間,但美國卻要花去200年。雖然我們現在和美國、英國等國還有一些差距,但要考慮到兩國不同的歷史背景。
其實,中國的歷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撓的抗爭史。在西方列強野蠻侵略中國的同時,偉大的中華民族和不屈的華夏子孫,進行了一系列的抗爭,有來自社會底層,也有來自清政府內部,有的是有組織的,有的是群眾自發的。像林則徐、關天培、左寶貴、丁汝昌等批愛國將領的涌現,鼓舞了人民的鬥志;廣州三元里民眾的自發的抗英斗爭,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反抗精神;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給帝國主義主義勢力造成沉重的打擊,社會各階層的團結一致,讓人民看到了希望。
最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維護國家主權,1919年爆發了五四愛國運動,波及全國,工人階級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條件。
所以,不必去盲目崇拜美國、日本,我們應該崇拜我們中國人自己。
還記得,小時侯,我學會的第一首歌是《社會主義好》,歌詞的最後那一句「全國人民大團結,掀起了社會主義建設高潮」。相信所有的中國人也都聽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些膾炙人口的歌曲並不是憑空編造的,它們的存在是有依據的。
提到中國,又會忍不住想到讓我們全體中國人自豪的「紅軍長征」。長征的年代已離我們遠去,但「長征精神」卻代代相傳,就像是保存精神火種一樣。
長征途中許多膾炙人口的英雄故事常常在我們的心中盪漾,那種不屈不撓,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永雄氣概,那種互幫互助、親密團結的合作精神,那種嚴守紀律、全心為人民服務的崇高品質,都無時無刻不在激勵著我們前進。但在無數的光環下,還有許許多多同樣出色的戰士,他們或許沒有令人們為之稱贊的英勇事跡,但「長征精神」在他們身上,同樣是熠熠生輝。
在這里敘述一個長征故事——「一隻印著『謝』字的干糧袋」:
這是發生在紅軍過草地途中的一個感人故事。有一位普通的紅軍叫做謝益先,過草地時,他分到了四斤干糧。在行軍過程中,戰士們看到了餓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謝就瞞著隊友,把自己的干糧袋給了他們,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涼水充飢,最終,因體力不支,就這樣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來還這一隻印著「謝」字的干糧袋時,部隊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看了這個故事,心中感到無比沉重!謝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糧食,都是救命的「寶貝」,意味著一個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還是毅然把自己的糧食給了那位母親;每天,自己在飢餓中煎熬,也不願連累隊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還在詢問那母子三人的情況,在得知「他們很好」的回答後,嘴角才帶著微笑,離開了人世……他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情誼,對戰友的深厚情誼,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讓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們銘記在心中的「長征精神」。
二萬五千里,在中國的土地上走了一圈,也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頭走了一圈。我們紅軍歷盡艱難,突破重圍,翻雪山,過草地,渡赤水,還要飛奪瀘定橋。從 1934年秋開始到1936年10月,這段歷程在中國的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為勝利樹立起了一座無與倫比的里程碑。
長征,對於我們新世紀的一代,或許已經太遙遠了。我們未曾經歷過這樣的艱難困苦、這樣的驚心動魄,但這段歷史,還是帶給我們無數的深思。種種永垂不朽的「長征精神」,值得我們去揣摩,去學習。當然,在新世紀,在我們學生中,這些「長征精神」,需要在學習中發揚,在校園中發揚,在做人處事中發揚,在一點一滴的成長道路上發揚,在為祖國的建設中發揚。我們要將這些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讓這些瑰寶,成為生命中的一部分,使自己成為一個合格的接班者。
歷史,給我的帶來震撼的不僅僅是長征,還有辛亥革命,百萬雄師過長江,五四運動等等。在此就不一一敘述它們給我帶來的是如何的感受了。
知史可以明得失。我們現在面對的問題大多可以從歷史上找到經驗或教訓,這對於我們今後的為人處世是非常有意義的。 學史使人明智,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的。以史為鏡,可知興替矣
H. 《中國歷史》讀後感500字,急用!!!
遙想當年,大清帝國經過二百年的發展,雖然依舊是世界最強大的國家,但早已是外強中干。鴉片戰爭的失敗,是國外認識到,大清已經可以任人宰割,更使國人意識到,又一次改朝換代應該開始了。
大幕首先從遙遠的廣西開始。然而農民起義的結果最好的不過是建立一個新的封建王朝,何況領導人是一個拿上帝糊弄人的洪秀全。更何況大清二百年培養起了大量的既得利益者,他們將極力維持這一王朝的存在。在滿漢地主武裝的聯合鎮壓下,太平天國的失敗也就不足為怪了。然而這卻沉重打擊了清王朝,從此清朝的覆滅已不可避免,問題是如何建立新的國家。
清朝內部此時並不是一無是處,依舊有許多的忠君愛國之士試圖挽救王朝以及國家。救亡圖存的洋務運動開始了,大清帝國甚至出現了中興的局面。然而清王朝積弊已久,已經到了無法內部挽救的地步。甲午戰爭徹底揭穿了虛妄的中興之象。隨著最後救亡圖存的戊戌變法運動的失敗,清王朝的結束便近在眼前了。南方革命黨人登高一呼,清王朝分崩離析,咽下了最後一口氣。
無數的歷史事實證明推翻舊王朝只是革命的一小步。重建新的國家才是革命的重頭戲。不知孫先生是否忽略了這一點。辛亥革命不過推翻了搖搖欲墜的封建王朝,把原本表面統一的國家變成軍閥割據的亂世。
國民黨人很快意識到了重建統一國家的重要性,組織了轟轟隆隆的北伐運動。最終新軍閥取代了舊軍閥,軍閥割據局面依舊。
一場新的、徹底的革命成了歷史的要求。共產黨於此時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從此成了中國革命的主角。
這是一場最為徹底革命,他將徹底改變中國的面貌。不同於辛亥革命,它將發動最下層的勞動人民,徹底打擊、消滅腐朽的官僚地主階級,重建社會;不同於農民起義,它的目的不是建立與前王朝相似的王朝,而是建立全新的國家。
百年革命到了最後的關頭,最終在毛主席的領導下,無數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建立了全新的共和國。然而此時卻是中華民族最衰弱的時候。
強大的清王朝無法有效的組織自己的力量,數次被西方列強的遠征軍打敗,共產黨卻組織極度衰弱的中國在朝鮮迫使世界第一帝國無奈停戰。這也算雪了百年國恥,然而此時最大的恥辱是國家的落後。
共和國建立後立即進行了大規模的發展建設,民族終於開始向前發展。
然而良好的局面持續了不過了十幾年,文化大革命爆發了。不管如何,十年間,社會幾乎停滯。在世界飛速發展的時代,沒人負擔得起十年的耽擱,中華民族再次沉陷危機之中。
正像共和國的建立不能全歸功於毛主席一樣,十年文革也不能全歸過於他一人。然而他的離去卻為共和國的發展提供一個契機。新任的領導人雖結束了文革,然而在進一步改革面前卻逡巡不前。歷史要求有人站出來領導中華的發展,盡快走向民族復興。
鄧小平走了出了來,擔負起了這個歷史責任。中華民族迸發出了壓抑已久的創造力,迅猛發展,正式走上經濟復興之路。雖然三十年的發展,民族局面大有改進,但清末以來,我們落後太久太多,復興之路依舊漫長。小詩一首,或可以表達此時情形:
中華多盛世,今日最萎靡。
商周道德事,漢唐威遠夷。
宋元甲天下,明清亦承襲。
傷心今之日,萬事東由西。
縱向看,共和國空前強大;橫向看,卻幾乎是空前衰弱。就拿某些人最驕傲的國民生產總值來說吧,現在不過與德英法等國相當,依舊落後於日本。與美國比,更是慘不忍睹,只有美國的幾分之一。按人平均就更不用說了,落後於世界大多數國家。中華五千年,何曾有過如此尷尬的時候?!更令人擔心的是,民族文化的消融。西學東漸,以及某些崇洋之人不懈努力,使的中華文明面對著嚴重的危機。這大概只有「五胡亂華」時可以比擬。一種壞的可能是中國繼續強大,但已經不再是中華文明下的中國。可以避免這種危局嗎?無能為力,只有拭目以待。
I. 歷史方面的讀後感
原來歷史可以這么理解的
――讀《我聽黃仁宇講中國歷史》
愈來愈發現自己書讀的太少,尤其是中國歷史的東西,對中國歷史的了解僅限於中學所學的那些歷史事件串聯體。前期有幸拜讀了黃仁宇大師的《萬曆十五年》,深為其新穎的歷史思維所吸引,故到圖書館抱回一堆黃老的著者或者有關黃老的書籍。其中《我聽黃仁宇講中國歷史》一書首入俺的賊眼,究其故應該是想先大體了解黃老的歷史觀,等之後閱讀他著作時能起到預告的效果吧。
折騰了差不多個月終於啃完,卻愕然發現,自己又囫圇吞棗的讀完了,真沒救了。不過,「吞棗」過程中還是嘗到丁點「味道」的,且還蠻合味的,故又重讀此書關鍵部分。廢話少說,讀後感一句話:原來歷史可以這么理解的!
此書首先分析黃老對中國歷史的思維。一般來說,當代中國歷史學家的分析思維含較多的政治因素,視野我們都較為清楚。而黃老的思維是把中國歷史當一個大歷史動態分析,雖有那麼些囫圇吞棗的跡象,但有不失其條理性。黃老從影響中國歷史的幾個關鍵因素著手,分析各個時期的情況,並進一步劃分中歷史階段。關鍵因素:地理條件、文化凝集力、均田制、官僚主義。在此思路引導下,以後讀國史就有條理也。
黃老對歷史的態度,同樣讓俺感悟到一些東西。
新生的政府都在不斷使政府組織和運作符合現實,但這不是能一步到位的,是需要更多人共同努力才能實現符合的目標。對於當今政府,作為一個建立50多年的政府,相對於中國的大歷史實在不算得了什麼,應該還算是新生朝代的前期,還有太多東西需要改變才能符合現實。一味謾罵無法解決問題,而應努力去改變。
而對於現況,我們的態度應該如何呢?中國歷史發生了很多事件,有些在今天看來很愚昧或者難於理解或者根本就是錯誤。但歷史就是這樣,對於當時的歷史現況來說,當時所發生的或許就是最適合的呢。故對於現況,我們應該分析其優劣後,思考是否有更好的替代方案。如有更為合適的即可改變,如無,則即使有其不合理的性也都必須接受或者執行,而非是一味的批駁和否定。
中國歷史的一個特性是上層階層(統治者)和下層階層(農民)缺乏中間階層,因此歷史中的政府管理國家無法在數字上精確管理和控制,只能用大一統的道德管理。即道德治理國家,這就是中國歷史的一大特性吧。而我們現在的國家要轉變這樣的狀況,從大歷史的角度來看將需要多少時間呢?要知道這樣的思維都持續了幾千年呢。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中國大歷史》讀後感
《中國大歷史》讀後感
老師推薦,看了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理科生出身,對中國歷史總是模模糊糊一知半解。開始看,覺得比較晦澀,由於基礎薄弱,很多地方看不懂。《中國大歷史》屬於歷史散文集。加之,該書是從宏觀的角度對中國的「大歷史」進行評述,因此我這樣的歷史半文盲讀起來很不順利。畢竟,這不是通俗小說,可以一氣呵成,酣暢淋漓地讀完。
在名為《為什麼稱為「中國大歷史」》的中文版自序中,作者已經坦言,關於這「大歷史」的思路,起源於給外國學生講授中國歷史的實際需要。大凡學習歷史,除非深入的研究,只需求了解個大概、懂個基本的發展脈絡,而不可能具體到歷史中的每一個細節。學習歷史如此,學習外國歷史更是如此。為了這教學的需要,作者乃開始將這中國幾千年歷史予以壓縮。而到後來,這「大歷史」的綜合研究方法更成為作者的一種研究進路。於是,就有了這23萬字的《中國大歷史》。正如書名所言"micro-history",更多的是從宏觀視野去看待歷史,不拘泥於細枝末節,而是縱橫交叉,記錄朝代的更替演變,也放到世界歷史中去對比研究,從中我們可看出中國歷史的興衰榮辱。讀完這《中國大歷史》,便可感覺,作者寫的歷史,自始至終都在問著這樣的一個問題:緣何中國的文明未能發展出上資本主義?求解這個問題,作者的關注點集中在財稅制度上面。依著這樣的思路,從作者的敘述中,隱約可以看出,作者將中國的幾千年發展歷史分為了三段:第一段是中央集權、官僚體系、意識形態逐漸形成的時期,從商周發端,到秦漢隋唐;第二段是從城市商業和國際(邊境)貿易中產生了商業社會的子,但這種子在官僚體系、自耕農經濟和意識形態面前,只是發展出了服務於宮廷地主玩樂所需的奢侈品生產與商業,這一段從宋元到明清,中間從王安石變法到張居正變法,似有著搞「數目字管理」的意向,但數目字管理的條件仍未具備,變法必然失敗;第三段是清末受到外來侵略與沖擊,開始尋找強國的途徑,從清末的洋務自強運動到維新變法、兩晉南北朝 華麗血時代——最混亂血腥的中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