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媒體的歷史有多久

媒體的歷史有多久

發布時間:2022-01-19 05:08:28

1. 多媒體的發展歷史

多媒體技術初露端倪肯定是X86時代的事情,如果真的要從硬體上來印證多媒體技術全面發展的時間的話,准確地說應該是在PC上第一塊音效卡出現後。早在沒有音效卡之前,顯卡就已經出現了,至少顯示晶元已經出現了。顯示晶元的出現自然標志著電腦已經初具處理圖像的能力,但是這不能說明當時的電腦可以發展多媒體技術, 80年代音效卡的出現,不僅標志著電腦具備了音頻處理能力,也標志著電腦的發展終於開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多媒體技術發展階段。1988年MPEG(Moving Picture Expert Group,運動圖像專家小組)的建立又對多媒體技術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進入90年代,隨著硬體技術的提高,自80486以後,多媒體時代終於到來。
自80年代之後,多媒體技術發展之速可謂是讓人驚嘆不已。不過,無論在技術上多麼復雜,在發展上多麼混亂,似乎有兩條主線可循:一條是視頻技術的發展,一條是音頻技術的發展。從AVI出現開始,視頻技術進入蓬勃發展時期。這個時期內的三次高潮主導者分別是AVI、Stream(流格式)以及MPEG。AVI的出現無異於為計算機視頻存儲奠定了一個標准,而Stream使得網路傳播視頻成為了非常輕松的事情,那麼MPEG則是將計算機視頻應用進行了最大化的普及。而音頻技術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一個是以單機為主的WAV和MIDI,一個就是隨後出現的形形色色的網路音樂壓縮技術的發展。
從PC喇叭到創新音效卡,再到豐富的多媒體應用,多媒體正改變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1.視頻會議系統
多媒體技術的突破、廣域網的成熟以及台式操作系統的支持使視頻會議系統成為多媒體技術應用的新熱點。它是一種重要的多媒體通信系統,它將計算機的交互性、通信的分布性和電視的真實性融為一體。視頻會議系統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產品。
2.虛擬現實
虛擬現實是一項與多媒體技術密切相關的邊緣技術,它通過綜合應用計算機圖像處理、模擬與模擬、感測技術、顯示系統等技術和設備,以模擬模擬的方式,給用戶提供一個真實反映操作對象變化與相互作用的三維圖像環境,從而構成的虛擬世界,並通過特殊設備(如頭盔和數據手套)提供給 用戶一個與該虛擬世界相互作用的三維互動式用戶界面。
3.超文本(Hypertext)
超文本是隨著多媒體計算機發展而發展起來的文本處理技術,它提供了將聲、文、圖結合在一起,綜合表達信息的強有力的手段,是多媒體應用的有效工具。超文本方式在Internet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4.家庭視聽
其實多媒體最看得見的應用,就是數字化的音樂和影像進入了家庭。由於數字化的多媒體具有傳輸儲存方便、保真度非常高,在個人電腦用戶中廣泛受到青睞,而專門的數字視聽產品,也大量進入了家庭,如CD、VCD、DVD等設備。

2. 新媒體的發展歷程經過哪幾個時代

1、釣魚:釣魚這一階段在新媒體最初發展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不但為新媒體前期發展打下了用戶基礎,也為個體發展培養了種子用戶。最初的用戶獲取主要是新媒體人利用站街攬用戶和固定單向吸粉的「笨辦法」。雖然這個方式獲得用戶速度很慢,但是質量不低,大都能轉化成前期種子用戶。之後的用戶獲取形式增多,利用朋友圈子的自傳播,和二次傳播來自助擴大用戶數量。或者利用各種社交軟體,通過引流,推廣等方式來獲取大量用戶。

2、養魚:獲得了一定量用戶之後,怎樣才能留住這批用戶,並讓培養出用戶的忠誠度,使之形成高粘性,這就是所謂的養魚。

3、以魚變現:讓用戶變得有價值,並能產出價值,這才是新媒體運營的最終目的。怎樣營銷用戶,讓用戶產生價值的方式多種多樣。

(2)媒體的歷史有多久擴展閱讀:

新媒體的發展是時代需求下的產物,隨著移動終端的高速發展,傳統媒體的變革是迫不得已,更是大勢所趨。新媒體的發展雖然快速,但並非一蹴而就,發展歷程也經過幾個階段。

釣魚、養魚、以魚變現只是從宏觀來分析的新媒體發展階段,細化來看,之間的多樣性和復雜程度並非三言兩語能說得清的,雖然個性有所不同,但新媒體發展歷程的共性卻依舊存在,要讓新媒體獲得成功,這是哪個階段也成為必經之路。

3. 中國媒體發展史

下面是我全文選摘 如果覺得太多 就去參考資料里的網址看 有很多媒體文章

事實上,在傳播學發展尚不十分成熟的中國, 所謂的媒體史歷來只不過是新聞史,而新聞史較之真正意義上的媒體發展史又顯然狹隘得多,絕對無法姑 且代之;真正的傳媒史研究,在中國只算是剛有了個開頭。而在西方,傳播學的發源地美國歷來只把傳播 史劃定在美國建國的200年內,他們認為近代以來的傳播更富於意義,對於200年之前的媒介歷史就顯得漠 然;歐洲國家的媒介史研究則另有特點,亦即以西方的媒介史為中軸,從情緒上排斥東方對於人類傳播的 巨大貢獻,直接的後果就是導致了理論上的偏頗。基於以上現狀,我們把研究的基點抬高,把研究的視野 拓寬,不局限於民族和地域,而是基於全人類各民族的傳播文明史,聯結中西,做一項起於5000年前(甚 至更遠)、達於21世紀的大的傳媒史研究。應當說,目前這一工作還遠說不上完滿,因而也就更需要同學 們的積極參與和投入,因為作為國內最早幾屆的傳播學碩士生,你們正是這些理論領域的拓荒人。

(紙草書卷+毛筆+印章+印章上的文字和雕畫+埃及書記+馬匹快遞+驛站制度+墨+紙+史密斯紙草書+亞述泥板書+泥版書+楚帛書+楚帛畫+石鼓文+曾侯乙墓竹簡+羊皮書卷+羅賽達石碑+西漢麻紙+每日紀聞+石經+熹平石經+正始石經+廢簡代紙+瑪雅石柱+中國古代傳播手段+開元雜報+邸報+鉛筆+橡皮+旗語)

紙草書卷

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種圖書,也稱紙莎草紙書卷,產生於公元前3000年的埃及。

紙草書卷的製作方法為:用生長在尼羅河三角洲的一種類似與蘆葦的莎草科植物為材料,取其莖髓切成薄片,壓干後連在一起製成紙莎草紙。埃及人用蘆葦莖為筆在紙上書寫象形文字,寫成後捲起。

在公元前8世紀前後,紙草書卷燈製作方法由中東的巴比倫傳到古代希臘和羅馬。希臘人稱紙草書卷為"巴比(byblos),後來演變成為"聖經(bible)"一詞,古羅馬人改進了紙草書卷。

紙草書卷一直應用到公元4世紀左右,後來為羊皮書所代替。

最初的紙草書卷多為宗教或半宗教文獻,後來在古埃及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6---前11世紀)才逐漸傳入民間,用來禮贊聖明,記錄事件等。

毛筆

1980年,在陝西臨潼姜寨村發掘的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中,發現在出土的彩陶的紋飾花紋中,可以辨認出毛筆描繪的痕跡,這證明在新石器時代,也就是五六千年前已,已經出現了毛筆或類似毛筆的筆。

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現筆的象形文字,形似手握筆的樣子。

在湖南長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陽長台關兩處戰國楚墓里,分別出土的一支竹管毛筆,這是目前發現最早的毛筆實物。湖南長沙出土的筆,竹竿粗0.4cm,桿長18.5cm,筆頭為兔箭毛製成,長2.5cm,筆頭夾在劈開的竹竿頭上,用絲線纏捆,外塗一層生漆。

毛筆在戰國已廣泛使用,但是沒有統一的名稱.。相傳有秦代蒙恬造筆之傳說。傳說他選用兔毫竹管制筆,將筆桿一頭鏤空成毛腔,毛塞在腔內,外加保護性大竹套,竹套中部兩側鏤空,以便於取毛。

蒙氏造筆後統稱為筆。

漢代時毛筆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公元前2400年,在印度,印章可用來確定作者

古代印度河流域已有文字,大多刻在石頭或陶土製成的印章上,因此稱為印章文字。

已發掘的印章共有二千多枚。其中很多符號是象形的,可能還處在象形文字階段,但又因有表音節和重音的符號,所以也被認為是向字母文字過渡的表音文字。

刻有文字的印章究竟什麼意思至今無法讀解。據推測,這些銘文可能就是印章主人的姓名,頭銜,印章雕畫可能使他們崇拜的事物。

印度印章上的文字銘刻和印章雕畫

在公元前20世紀,印度古代文字出現,這些文字大多刻在石頭或陶土製成的印章上,稱為印章文字。

印章多用皂石,粘土,象牙和銅等製成,大多雕有不超過20個銘文,還有許多形象生動的浮雕,其題材主要是當時常見的動物,古代印度河流域人民狩獵,航行,娛樂等情景,以及宗教神話內容。

到目前為止,共發現這種文物2500種左右,,文字元號共有400-500個。這些符號一般由直線條組成,字體清晰,基本符號有22個。在印章上還有雕畫,這種雕畫和文字是什麼關系還不清楚,根據學者推測,這些銘文可能是印章主人的姓名和頭銜等,雕畫可能是他們崇拜的事物。

這些印章本身就是一種雕刻藝術,反映了當時人們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思想內容。

埃及出現可供僱傭的書記

波斯,羅馬等地相繼出現出現了馬匹快遞

埃及在第十二王朝(公元前約1991年-約1788年)時期,已經有關通信的記載。

在公元前10世紀,亞述帝國以本部為中心建築石砌驛道,以加強對各地的控制。

波斯王國在居魯士(公元前600-前529年)統治時期,已經有郵驛,由騎兵承擔傳遞責任。驛道四通八達,沿途設有驛館,以便調遣軍隊和傳達政令。

羅馬在公元前2世紀以後,征服了地中海地區,在公元前1世紀後期建立的羅馬帝國,疆域遼闊,交通發達,郵驛已經成為軍事和行政機構的一部分,大量使用馬匹來傳遞信息。

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公元750年-1258年)在中央設立管理驛遞的部門。以馬匹為交通工具的信息傳遞方式相當發達。

殷商時期,建立起驛站制度

中國古代郵驛有相當長的歷史,關於在西周以前的歷史尚未有直接史料。但是從殷墟出土的甲骨中,可以推測出已經有了有組織的通信活動。

在周朝設有烽火台傳遞緊急軍情,設立郵驛傳遞政令。在先秦的文獻中多有記載。孔子說:"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可見當時郵驛已經相當普遍,傳遞速度已經相當快。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都有郵驛。在各地相繼出土的文物中,就有不少作為傳令、調動、通信憑證用的銅馬節、虎符等。



早在西周時期,就有古人用墨的記載。在當時的早期的竹木簡書上,就發現其字跡是用墨書寫成的。到戰國時期,已經出現在帛書上用墨書寫繪畫,從子彈庫楚墓中出土的戰國帛書中,就有用毛筆書寫的墨筆字。在曾候乙慕出土的竹簡中,有墨筆書寫的漢字約6600個。

松煙墨大約在戰國末期出現,現存最早的墨塊是在雲夢秦墓發現的,呈現圓柱狀。

墨到後來經過逐步發展,經過各方面的加工,確定以松煙為主要原料。

現在我國最好的墨產地為安徽。



我國使用以植物纖維為原料的紙為書寫材料。

早在春秋早期,就出現了以竹簡為書寫材料,但是由於竹簡過於笨重,人們又將帛作為書寫材料。而後,人們發明了將蠶繭浸在水中,在水中放入木板,讓絲蒙在木板表面,然後將木板在空氣中晾乾,揭下蒙在表面的一層絲狀物,用來書寫。

這是最早用來造紙的方式。到東漢時,蔡倫發明了用多種植物纖維和其他物質混合在一起,製成植物纖維紙,這種紙適於書寫,經過不斷改進,成為後來主要的書寫材料。

在中國的宣州地區,從唐朝開始種植中青檀樹,這種樹的樹皮是造紙的好材料,用其開花兩年的樹的樹皮來造紙,質量較好,遠近聞名。長久以來,所出產的紙有"宣紙"之稱。

《史密斯紙草書》

1862年,史密斯在盧克索爾發現了若干紙草文獻,這些文獻是屬於埃及古王國時期的,是研究古埃及文化的主要佐證,史稱這些文獻為史密斯紙草書。

這些文獻記載了古埃及輝煌的醫學成就,上面記載了45種外傷和幾種喉部疾病和外科病,是埃及古代外科著作中。

亞述王朝的王宮里保存著20000片泥版書。

在古代亞述帝國的最後一位國王----亞述巴尼拔(約公元前668---前627年在位)的在尼尼微的王宮里,建有西亞最早一個系統搜集合編目的"圖書館",藏有20000多片泥版書,內容包括古代西亞的文學作品,祈禱文等,是研究亞述帝國和兩河流域歷史的重要史料。

泥版書

早在公元前3世紀,古代中東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就出現了最原始的一種圖書---泥版書。

泥版書是楔形文字刻在泥版上製成的。先將粘土製成一公斤重的軟泥版,用斜尖的木製筆在軟泥版上刻劃文字,刻成後在陽光下曬干,再放入火中烘烤而成。

泥版書起源與西亞,後來傳到希臘克里特島,邁錫尼等地,刻寫與上的文字也分為楔形文字和線性文字,因此又分為楔形文泥版文書和線性文泥版文書。

泥版書的製作和使用一直延續到公元1世紀,後被羊皮書代替。

現在發現的泥版書內容有契約,債務清單等,是研究古代歷史文化的重要證據。

楚帛書

帛書又名繒書,是以白色絲帛為書寫材料,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現存實物以子彈庫楚墓中出土的帛書為最早。

子彈庫楚帛書出土於1942年,寬38。7厘米,長47厘米,文字為墨書,共900餘字,字體為楚國文字,圖象為彩繪,帛書四周有12個神的圖象,每個圖象周圍有題記神名,在帛書四角有植物枝葉圖象。
1973年湖南博物館發掘該墓,判明該墓年代為春秋中晚期之間。帛書的最早摹本出現在1944年的<<晚周繒書考證>>。

楚帛畫

帛畫一般指傳統絹本畫之前的以白色絲帛為材料的繪畫,目前發現的帛畫多為先秦到漢代物,其中以戰國時期的兩件楚帛畫為最早。

這兩件楚帛畫均出土於湖南長沙楚墓。一件出土於長沙東郊陳家大山木棺墓中,長31厘米,寬22。5厘米,畫有一女子,女子後有一龍一鳳。另一件出土於長沙子彈庫楚墓中,畫長37。5厘米,寬28厘米,畫有一個男子馭龍而行,男子高冠長袍,手撫配劍,頂有傘蓋。

石鼓文

石鼓文為戰國時期秦國石刻,因為它的形狀象鼓而得名,又因為其文字記載內容記載了狩獵的事情,而被人稱為獵碣。

原物共有十件,原在陝西鳳翔,現在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館。

鼓為花崗石質地,圓頂平底,高約為90厘米,直徑約為60厘米,10件石鼓各刻有四言詩一篇,原文有700字以上,現在僅存272個字,字體近似於 體,為秦國特有風格。

所刻的詩和<<詩經>>中的大小雅相似,格調也和<<大雅>>中的一些詩格調相似。

曾候乙墓竹簡

曾候乙墓竹簡是1978年在湖北隨州曾候乙墓中發掘出土的,確定為戰國時代早期,是現今發現的古代竹木簡中時代最早的一批。

曾候乙墓竹簡共有240枚,整簡一般長為72-75厘米左右,寬約1厘米左右,書寫從頂端開始,每簡一行,寫滿約有50字左右,全部簡文共有6696字。

簡文記載了用於葬禮的車,馬和為它們配備的車馬器,兵器等,也記載了何人贈車等事件,竹簡字體和當時楚國文字一致。

曾候乙墓竹簡對研究古代曾國歷史以及古代喪葬,車馬,兵器等制度有很大價值,在古文字學上也是極為重要的史料。

發明了羊皮製成的書籍----羊皮書卷

羊皮書卷是指用羊皮或羊羔皮為材料製成的最原始的一種圖書。他是由中東地區的帕加馬人發明的。羊皮書就是拉丁文中"帕加馬"轉義而成的。

在帕加馬帝國歐邁尼斯二世時期(前197年-159年),由於埃及人停止供應紙莎草,帕加馬人沒有了制書的原料,被迫發明了用羊皮作為原料的羊皮書。這種書的原料開始以綿羊、山羊等的皮,後來,又用牛、羔羊等的皮為原料,質地變得更好。

西方學者認為羊皮書產生於公元前8世紀,現在所知最早的羊皮書是公元前6世紀到4世紀的《波斯古經》,共有21卷,35萬字。

羊皮書最早的形式為書卷型,後來到公元4世紀,改為書本型,這樣比紙草書卷更加耐用和便於保存。羊皮書一直是手抄本的標准形式,直到15世紀中期,才由被紙張製成的印本書所代替。

發現"羅賽達(塔)石碑"

1799年,法國拿破崙遠征軍到達非洲東部,一位軍官在尼羅河口的羅賽達鎮發現了一塊石碑,上面有三種文字,分別是象形文字、聖書體、希臘文。其中後兩種文字是草體,是埃及文。石碑記錄的是埃及祭司為歌頌國王的功績而刻寫的。時間大約是公元前195年。

這塊石碑,在解讀埃及象形文字中起了重大的作用,知道1822年,才由一位名叫商博良的法國人將其解讀成功。

在西漢時期,用於書寫的最初的麻紙已經出現

1933年,黃文弼在羅布泊的一個漢代的烽火燧的遺址中發現了一張西漢宣帝時的白色麻紙殘片,這張紙長10厘米,寬4厘米,紙質粗糙,不均勻,估計時間為公元前49年左右。

在1973年到1974年期間,在甘肅居延地區北額濟納河漢代遺址中發現兩張麻紙殘片,其中一張長為11.5厘米,寬9厘米,色澤暗黃;另一張長12厘米,寬19厘米,紙質細密,薄而且均勻,有正反之分,有大麻纖維物質。這兩張紙的年代估計一張是公元前52年,一張是公元前6-3年。

在1978年,在陝西扶風縣的一處西漢窖藏中,又出土了三張麻紙,為西漢宣帝時的產物,史稱"中顏紙"。

從以上的一些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出,在西漢時期,用於書寫的最初的麻紙已經出現,只是這些麻紙在製造上還是粗糙的,和東漢蔡倫所改進的植物纖維紙有較大差距。

凱撒命令發布"每日紀聞"

公元前59年,尤利烏斯*愷撒當選為羅馬執政官後不久,就發布命令:"今後元老院的工作,務須每日公布。"從此,在羅馬執政廳外立了一塊塗有石膏的木板,每天在上面書寫文字,報告元老院的工作,此外內容有每天的出生和死亡情況,稅收情況等。後人稱之為《每日紀事》

公元前6年,屋大維創辦了《每日紀聞》,內容主要有:帝國政事、戰爭消息、刑事案件等。屋大維本人還在《每日紀聞》中發表意見。

《每日紀聞》除了公開張貼以外,還分發抄寫。到了公元2世紀,羅馬版圖擴大到西班牙、德國等地《每日紀聞》也相應傳播到各地,加強統治。

石經

石經是中國古代刻於石碑,摩崖上的儒家經籍和佛道經典。

迄今有文字可考的刻儒家經籍的石經有七種:

1. 熹平石經:漢靈帝熹平四年在洛陽太學開刻,共46塊,包括<<易>>,<<禮>>,<<春秋>>等七種。

2. 正始石經:曹魏正始二年在洛陽開刻,用古文,隸書,篆書等三種文字刻成,有稱<<三體石經>>,經文有<<尚書>>,<<春秋>>。

3. 唐開成石經:唐文宗大和七年在長安開刻,用楷書刻成<<易>>,<<書>>,<<詩>>,"三禮"等十二經。

4. 蜀石經:五代後蜀用楷書刻<<易>>,<<書>>,<<詩>>,"三禮"等於成都,並有注,是歷代石經中僅有的。

5. 北宋石經:北宋用楷體,篆體刻<<易>>,<<書>>,<<詩>>等於汴梁,又稱<<汴學石經>>或<<二體石經>>。

4. 手機媒體的發展歷史

中國信息業實現跨越式發展。互聯網信息時代手機影響力趕超廣電媒體。從2000年到2006年10月底,固定電話用戶由1.45億戶增加到3.71億戶,年均增長21%;行動電話用戶由8500萬戶增加到4.49億戶,年均增長40%,居世界第一位。互聯網用戶由3370萬戶增加到1.31億戶,年均增長32%,居世界第二位。中國的電話和互聯網用戶分別佔全球的四分之一和十分之一。中國4.49億手機用戶相當於2005年全國日報發行量總和9660萬份的4倍,相當於同期全國上網電腦總數的3倍多,和全國電視擁有戶數基本持平。2000年5月17日,中國移動公司正式開通簡訊(SMS)服務,這種原本為客戶節約開支的文本業務,卻成為移動通訊公司的最快經濟增長點,全國簡訊發送總條數由2001年的189億條到2005年的2600億條以上,創下200多億的市場份額,手機簡訊不僅創造了讓人震撼的「拇指經濟」,也開辟了新的傳播渠道。隨著簡訊增長的趨緩,一種新的增值業務「彩信」(MMS)震撼登場,它是在移動網路的支持下,以WAP無線應用協議為載體傳遞多媒體的內容和信息,這些信息包括文字、圖像、聲音、數據等各種多媒體格式,例如音樂、賀卡、新聞照片、MMS、動畫、鈴聲、視頻等。隨後又有一種手機鈴聲定製業務「彩鈴」(炫鈴)風靡起來了。
2004年2月24日,人民網推出國內首家以手機為終端的「兩會」無線新聞網,首次實現藉助手機報道國家重大政治活動新聞的歷史性突破。從2004年起,中國聯通和中國移動先後推出了基於蜂窩移動網路的手機電視業務試驗。2004年5月,中國聯通也發布了一項名為「視訊新干線」的手機視頻服務。2004年7月18日,中國婦女報推出全國第一家手機報—中國婦女報彩信版,掀開了手機與報紙聯姻的序幕。2004年11月,台灣作家黃玄的「中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手機小說」— 《距離》正式上線,引發手機文學的討論熱潮。
2005年3月,北京首部用膠片製作的專門在手機上播放的電視連續劇《約定》在北京開機。2005年9月,中央電台與聯通和閃易合作,在CD做上開通「手機廣播」。2006年11月7日,國家通訊社新華社開通「新華手機報」。拇指輕輕一按,新聞盡在「掌」握,為全國手機用戶帶來全新讀報體驗,用戶可以免費收看。「新華手機報」第一時間播報新華網發布的重要即時新聞,並根據手機的特點進行了摘選和濃縮。每天5分鍾,即可概覽天下風雲。
根據中國的宏觀經濟發展形勢,專家預計,2020年中國將是超過美國、歐洲和日本手機擁有量之和的全球最大市場。中國移動的數據用戶人數在2005年增加了32%。隨著現代化發展步伐加快、經濟全球化加速,處於流動狀態中的人口將佔世界人口總量的三分之一,達到20億人。
總之,手機媒體作為以手機為中介,傳播文本、視聽、娛樂等多媒體信息的互動性的傳播工具,將對傳統的傳播方式產生突破性創新,手機比電腦更普及,比報紙更互動,比電視更攜,比廣播更豐富,集四大媒體的優勢於一身,帶來視聽方式和傳播模式的革命。

5. 中國媒體價值網有多少年歷史了

搜索了一下注冊時間,好象有五年時間了

6. 媒體的演變歷史

英文:Media 英標: [ 'mi:dj ] 解釋:n. 媒體,新聞媒介,傳播媒介 所謂媒體,是指傳播信息的介質,通俗的說就是宣傳平台,能為信息的傳播提供平台的就可以稱為媒體了,至於媒體的內容,應該根據國家現行的有關政策,結合廣告市場的實際需求不斷更新,確保其可行性、適宜性和有效性。此前,傳統的四大媒體分別為: 1、報紙; 2、電視; 3、廣播; 4、雜志; 此外,還應有戶外媒體、網路媒體、新媒體,如手機簡訊等。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逐漸衍生除新的媒體,例如:IPTV、電子雜志等,他們在傳統媒體的基礎上發展起來,但與傳統媒體又有著質的區別。 從出現的先後順序來劃分: 1、報紙刊物應為第一媒體; 2、廣播應為第二媒體; 3、電視應為第三媒體; 4、互聯網則應被稱為第四媒體; 5、移動網路應為第五媒體。 但是,就其重要性、適宜性、有效性而言,廣播的今天就是電視的明天。電視正逐步淪為「第二媒體」,而互聯網正在從「第四媒體」逐步上升為「第一媒體」。雖然電視的廣告收入一直有較大幅度的增長,但「廣告蛋糕」正日益被互聯網、戶外媒體等新媒體以及變革後的平面媒體所瓜分,這已是不爭的事實。同時,平面媒體已經涵概了報刊、雜志、畫冊、信封、掛歷、立體廣告牌、霓虹燈、空飄、LED看板、燈箱、戶外電視牆等等廣告宣傳平台;電波媒體也已經涵概了廣播、電視等廣告宣傳平台。 基於此,就其目前適宜性來講,媒體應按其形式劃分為平面、電波、網路三大類,即: 1、平面媒體:主要包括印刷類、非印刷類、光電類等。 2、電波媒體:主要包括廣播、電視廣告(字幕、標版、影視)等。 3、網路媒體:主要包括網路索引、平面、動畫、論壇等。 也就是說,如果按其形式予以適當調整後,明確劃分「媒體」,那麼,我國目前現形的媒體就只有「三大媒體」。

7. 傳媒的歷史與發展

從古代就有,應該是社會輿論吧。

8. 傳播媒介的發展歷程

早期符號媒介→手抄媒介→印刷媒介→電子媒介→新媒介
縱觀人類傳播的發展史,新的傳播媒介的誕生,總是會對原有的媒介造成沖擊。但是每一次新媒介的出現,並不以取代舊媒介為前提和條件,新媒介只是迫使舊媒介改造自己,尋找更適合的表現方式,以便在激烈的媒介競爭中生存下去。他們的關系並非此消彼長,互相排斥的。每種大眾傳播媒介總是在發展中揚長避短,互相協調,同時又吸收和借鑒其他媒介的優勢。如今,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正進一步使新舊媒介在交鋒中融合重組,不斷改變著人類傳播的格局。

9. 中國有多少年歷史

國內主流媒體和教材公認是5000年,但如果以文字出現為代表的文明史來看,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的商朝是我國符合這個標準的最早的時期(國際史學界也只承認中國文明史到這),所以就目前來嚴格,我國歷史只能追溯到商,即只有約3600年左右的歷史。

不過是人都知道,商朝發達的青銅器技術和甲骨文不可能是憑空出現的,他前面必然會有一個不如他但起碼算是文明雛形的王朝,也就是我們傳說中的夏(夏朝的存在性始終無法被證實。許多中外歷史學家認為,河南省偃師市二里頭遺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是夏朝都城的遺跡,不過仍在尋找確鑿的依據來釐清)(夏朝_網路)。問題就是從考古上來說,商之前只能找到一些部落遺址,最重要的沒有找到任何一個商之前的文字類的出土文物,不符合文字出現為代表的文明標准。

話外提下,看韓國的紀錄片,以及日本網民提到中國的時候一般是說我們有4000年的歷史。

10. 媒體演化歷史的七個階段分別為什麼階段

縱觀媒體發展史,媒體的發展歷經5個階段。第一媒體
報紙得益於中國四大發明中的造紙術和印刷術,使文字消息
不再依靠口口相傳而通過報紙這種媒介廣為流傳。第二媒體
廣播得益於世界發明大王愛迪生的留聲機和無線電技術的
應用,使信息不再以單一的文字形式存在而通過廣播將聲音
觸動著人們的聽覺感官。第三媒體電視得益於成像技術的突
破和傳輸技術的不斷發展,使信息傳遞的內容更加豐富給人
們帶來更多的視聽感受。第四媒體互聯網得益於人類歷史的
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革命,進一步拓寬了信息獲取的渠道,
為社會的發展注入強勁動力。第五媒體新媒體也就是移動互
聯網,它得益於移動通信技術的不斷演進,使信息獲取不再
局限於地點,增加了信息獲取的便利性。

閱讀全文

與媒體的歷史有多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