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上的中原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歷史上的中原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發布時間:2022-07-12 09:19:57

『壹』 中原地區是現在的哪個地方

中原地區是現在的河南省。中原地區是中國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歷史最長,古都數量最多的地區,夏朝、商朝、西周、東周、玄漢、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隋朝、唐朝、武周、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遼朝、北宋、南宋、金朝、民國等先後有20多個朝代。300多位帝王建都或遷都於此,中原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
地理范圍:
中原北、西、南三面有太行、伏牛、熊耳、外方、桐柏、大別諸山環抱,中部和東部是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被譽為中華民族搖籃的黃河自西向東穿境而過。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的主流以及長江水系的支流丹江也流經此地。中原自古為咽喉要地,被視為「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

『貳』 古時候的中原是指現在的哪裡

中原是指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狹義上指今天的河南省。當與外族對應時,中原又泛指中國。

中原,本意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是華夏民族的搖籃,被視為天下中心。中原地區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展而逐漸向外蔓延,擴大了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漢族和各民族之間的交流。文化比較先進的華夏民族以別於四夷而稱中華。


(2)歷史上的中原是現在的什麼地方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8000年前左右的裴李崗文化的賈湖遺址,出土了新石器時代文物近5000件,說明中原已經有了發達農業、畜牧業和制陶等手工業。

5000年前的龍山文化時期,發現了相當豐富的陶器動物浮雕及鼎、罐、壺等文化遺存,都充分表明中原在整個史前文明時期都處於領先地位,也足以說明中原大地是中華民族文明最早起步的地方之一。

到了4000多年前的二里頭文化,中原進入了石、銅器並用時代,產生了私有制和階級的萌芽,進而出現了中國史書記載的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洛陽一帶是夏後氏建邦立國的腹地。

西晉建立後繼續建都洛陽。西晉末年,「中原陸沉」,大批中原人「衣冠南渡」,也把中原的先進的技術與文化傳播了中國南方地區。

『叄』 中原是指哪裡

中原,狹義上是指以河南地區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范圍為今河南省及其毗鄰地區,包括山西東南部、河北南部、山東中北部、山東西南部、安徽北部、江蘇北部等大片區域。

廣義上說,長江以北,長城以南地區都是中原。當與外族對應時,華夏文化地區全都是中原。與之對應的有江南,江東,巴蜀等地域稱呼。

中原,本意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是華夏民族的搖籃,被視為天下中心。中原地區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展而逐漸向外蔓延,擴大了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漢族和各民族之間的交流。文化比較先進的華夏民族以別於四夷而稱中華。

(3)歷史上的中原是現在的什麼地方擴展閱讀:

在中華文明肇始時期,「天下之中」和「河洛」的地域稱呼專指河洛一帶,這里因夏商周三代奠基,河洛文化的繁盛而成為中原地區的心臟地帶。先秦時期已有雒邑(今洛陽)為天下中心的說法。

中原北、西、南三面有太行、伏牛、熊耳、外方、桐柏、大別諸山環抱,中部和東部是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被譽為中華民族搖籃的黃河自西向東穿境而過。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的主流以及長江水系的支流丹江也流經此地。中原自古為咽喉要地,被視為「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

『肆』 中國古代所指的中原,是現在中國的什麼地區

中原地區北界晉北、陝北、冀北一帶,南至豫南、鄂北、徽北、蘇北一帶,東到魯西,西至隴右,其核心是以秦、晉、豫三省的關中、晉南、豫西為中心的,這一被考古和歷史文獻所證明。
歷史古籍上對於中原的界定范圍:
北界————————北京、榆林、太原、張家口
《明實錄·永樂十四年》:「伏維北京,南俯中原。」
明《名山藏》:「陝西三鎮,中原門戶也。」(明三鎮為今陝西榆林、固原等三邊鎮)
金《過晉陽故城書事》:「中原北門形勢雄,想見城闕雲煙中。」(晉陽即今太原)
元《嶺北行》:「中原南北限西嶺,野狐高出大庚頂」(西嶺指大馬群山,野狐即張北境內野狐嶺)。
南界————————秦嶺
《出師表》:「北定中原,還於舊都。」(蜀國位於秦嶺之南)
東界————————淮安
《登楚州城》:」此去中原三里許,一條玉帶界天橫。「(楚州,今江蘇淮安)
西界————————隴南、天水、固原
《三國演義》:「蜀兵已到祁山,前軍臨渭水之西……入寇中原,卿安忍坐視乎?「(祁山位於隴南、天水一帶,兵臨祁山,入寇中原)
明《名山藏》:「陝西三鎮,中原門戶也。」(明三鎮為今陝西榆林、固原等三邊鎮)

『伍』 歷史中的中原是現在哪裡

歷史中的中原是現在的河南省。
中原,狹義上是指今天的河南省。廣義上說,以河南省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均屬於中原,包括河南省全部、山西省東南部、河北省南部、山東省西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蘇省西北部等大片區域。在我國古代,當與外族對應時,華夏文化地區全都是中原。
中原,本意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是華夏民族的搖籃,被視為天下中心。中原也被稱作中土、中夏。中原地域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展而蔓延至今,文化比較先進的華夏民族以別於四夷而自稱中華,一些夏商時期尚被稱為夷的地區,隨著中原文化的傳播和漢民族的生存空間擴展也被納入中原地區。
從夏朝到宋金時期的3000多年間,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遼朝、北宋、南宋、金朝、民國等先後有20多個朝代,300多位帝王建都或遷都於此,中原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中國有歷史記載或考古證據表明較長時間的主要政權的八大古都中,中原地區占據四個,分別是洛陽、開封、安陽和鄭州。

『陸』 古代「中原」是指現在的那些地方

中原,歷史上指包括河南省中北部,山西省南部,陝西省及山東省各一部分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這里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是華夏民族的搖籃。有學者認為,中原最初是指山西南部,因為史書記載:堯都平陽(今臨汾),舜都蒲坂(今永濟),禹都安邑(今夏縣),都在山西南部。後來中原所指范圍逐步擴大,廣義上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或指整個黃河流域。 說中原,一定要說【清】 清朝 清朝(1644年—1911年殖民中國),統治者為滿族愛新覺羅氏。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建國稱汗,國號金,史稱後金,定都赫圖阿拉(在今中國遼寧省新賓縣境內),後遷遼陽、沈陽。1636年(明崇禎九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稱帝。1644年,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攻陷北京,明崇禎皇帝自殺,李自成在北京建立了大順。清軍說降吳三桂,在他的帶領下入關打敗李自成農民軍,隨後多爾袞迎順治帝入關,遷都北京。1911年(宣統三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各省紛紛宣布獨立。清帝溥儀於1912年退位,清朝滅亡。清代自入關後,共歷十帝,二百六十八年。 清朝的疆域 清朝乾隆年間,疆域西跨蔥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台灣及其附屬島嶼釣魚島、赤尾嶼等,南至南海諸島,成為亞洲最大的國家。後隨著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定,喪失大量國土.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及庫頁島被沙俄侵佔,台灣被日本侵佔,巴而喀什湖以東的蔥嶺地區被沙俄侵佔,等等. 清朝歷史 後金政權的建立 女真族是滿族的前身,一直居住今中國東北。明朝洪武時,明朝欲壓制北元殘余勢力,於是明朝在女真聚居地設立遼東指揮使司,開始著手控制女真部的各個部落。 女真族建州部猛哥帖木兒(努爾哈赤六世祖)時為明朝建州衛左都督,北方的部族勢力強大,南下壓迫建州。猛哥帖木兒被殺,建州部被迫南遷,最終定居於赫圖阿拉。 南遷後,建州部與中原地區來往密切,社會生產力顯著提高,經濟繁榮。努爾哈赤擔任明朝建州部首領時,建立了八旗。1583年(明萬曆十一年)努爾哈赤襲封為指揮使,以祖、父遺甲十三副,相繼兼並海西四部,征服東海女真,統一了女真各部。 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建立金(史稱後金),改元天命。 1618年(天命三年,明萬曆四十六年),努爾哈赤公布名為「七大恨」的討明檄文,開始公開起兵反明。 「客家之源在整個古中原地區,具體說長城以南、長江以北的遼闊地帶。」這樣說來,上面所說的中原,那就是個「小中原」了,客家先民在900多年的三次大遷徙,「他們途中經過除河洛地區」之外的其他遼闊地區。受到秦隴文化、燕趙文化、三晉文化、齊魯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的多元影響。「可見「古中原」地區多麼地廣闊。 五帝時代是中原文明因素起源到中原文明社會形成的時期,可分為兩個階段:仰韶文化中晚期、龍山文化時期。 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因素起源、積累,中原文化與周邊文化的發展水平相同,處於並行發展的時期。此時,中原佔有地理上的中心地位,尚未取得政治和文化上的中心地位。 龍山文化時期,初級文明逐漸形成,綜合實力明顯增強,中原文明中心地位開始明朗。 從仰韶文化經龍山文化發展到二里頭文化,中原地區的文明因素在這一時段有一種疾速增長的趨勢,這與周邊地區的同期文化形成明顯的反差。曾經輝煌一時的馬家浜--良渚文化,到馬橋文化時已經是強駑之末。山東的大汶口文化經龍山文化,到岳石文化時也給人以衰落之感。 仰韶文化時期,山東的大汶口文化和江漢地區的屈家嶺文化等,都曾擴展到中原的豫東和豫南。進入龍山文化時期之後,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河南商丘、周口、許昌、鄭州等地的大汶口文化,或退回山東,或融合於當地,完全被河南龍山文化所取代。豫西南的屈家嶺和石家河文化也遭到同樣的命運。這種現象所反映的正是中原文化強勢擴張的歷史真實。中原文化在不斷汲取周邊文明因素的基礎上,社會生產力進一步提高,已經走在其它文化的前面,並以夏王朝的建立為標志,確立了中華文明王中王的地位。 以文明要素為例,可以做為一個新時代標志的青銅冶煉術,在龍山時代逐漸普及。中原地區發現多處青銅冶煉遺存,登封王城崗出土的青銅規殘片,陶寺遺址(山西襄汾縣東北部)的銅鈴等,代表著當時青銅鑄造工藝的最高水平。隨後的二里頭文化遺址大量青銅兵器、禮器的出土,顯示了中原文明的風采。 中原仰韶文化時期僅發現一座鄭州西山古城。而龍山時代的古城僅河南一地,已發現了安陽後崗、淮陽平糧台、登封王城崗、郾城郝家台、輝縣孟庄、新密古城寨等6處。今後可能還會有更多的同時代城址的發現。龍山時代大批城堡出現的背後,是整個社會的劇變,是戰爭、掠奪、權貴、財富集中。一個邦國林立的初級文明社會在中原大地已經出現。 從新鄭縣裴李崗(早期新石器文化)的龜甲刻符,仰韶(澠池縣)文化的刻劃符號,到山西陶寺、河南王城崗、陝西長安花樓子的陶文與骨刻文字,它們和後世的甲骨文有著一脈相承的關系。二里頭遺址陶文的文字功能更是無可置疑的。 1975年,山西夏縣東下馮村發現了年代相當於夏朝的城堡遺址,城堡規模宏大,布局合理,有居住遺址、人工溝、陶窯、水井、窖穴、墓葬等,並且出土了大量石器、骨器和陶器,同時還有一些銅器。類似東下馮城堡的建築遺跡,在北起臨汾、南至黃河、東出翼城、西抵河津的山西南部,竟有35處之多。這些發現,與《禹貢》記載的冀州、太原以及周人所說的「大夏」、「夏墟」正相契合。 根據古文獻的記載,夏人的主要活動區域,包括晉南的汾、澮、涑水流域,豫西的伊、洛、穎水流域,乃至關中平原。近年來,襄汾陶寺遺址的發現與發掘,有助於早期夏文化的確認和突破。陶寺文化遺存百餘處,包括了城址、居住遺址、墓葬以及成套的禮器樂器、青銅器。陶寺文化具有非常鮮明的時代特徵:一是出土了一批壺、瓶、盆、盤、豆等彩繪陶器,其中的彩繪蟠龍陶盤,被認為是集合中原諸部落圖騰而成的華夏中心區域的徽標;二是出土成批的彩繪木器,有案、幾、俎、匣、盤、斗、豆、鼓等多種器物,反映出那個特定時代的一些社會狀況;三是出土一批農具,幾座水井,說明當時人已經掌握了打井技術,居住處所從此可以不受水源限制,活動范圍更加擴大;四是遺存物中銅器與文字的發現。墓中出土一件含銅量近98%的銅鈴形器,證明當時人已經掌握了冶金技術。居住址中出土的一件陶制扁壺,陶器的壁上有毛筆朱書文字,結構與甲骨文同形字十分相似,這是迄今為止我們看到的中國最早的毛筆朱書文字;五是在陶寺千餘處墓葬中,反映出明顯的等級或階級的差別,五座級別最高的大墓中,出土了黿鼓、特磬類的禮樂器,是目前發現的我國最早的同類樂器珍品。陶寺文化向世界表明,此時中原大地的禮樂制度、階級差別、國家形態已經萌生或正在形成,標志著山西晉南地區放射出華夏文明時代到來的燦爛光芒。 史上中原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一般都集中在現在的山西,陝西,河南,山東等地區。古時候也有稱華夏就是中原的,「中原人」「中原馬」等。現在我們說的中原,一般指河南省。

『柒』 中國古代所指的中原,是如今的什麼地方

中國古代所指的中原,是如今的什麼地方?

中原是指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狹義上指今天的河南省。當與外族對應時,中原又泛指中國。

到了4000多年前的二里頭文化,中原進入了石、銅器並用時代,產生了私有制和階級的萌芽,進而出現了中國史書記載的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洛陽一帶是夏後氏建邦立國的腹地。

西晉建立後繼續建都洛陽。西晉末年,「中原陸沉」,大批中原人「衣冠南渡」,也把中原的先進的技術與文化傳播了中國南方地區。

『捌』 古時的「中原」指的當今哪些地方

「中原」一詞有狹義與廣義之分。一般指狹義的中原,即專指河南省。廣義的「中原」是以河南為中心,向河南臨近省份的部分地區滲透的一個廣闊區域。《辭源》解釋「中原」雲:「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主要是河南省。」中原自古以來就是主導整個中華文明發展的核心地域,是中國歷史上絕大部分時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所在地。 中原一般專指河南省。河南又名「中原」和「中州」,在歷史上還曾被稱為「中國」、「中土」、「華夏」和「神州」,歷 中原河南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史學界普遍認為中原河南對於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和發展起到最主要決定性作用。現在我們說的中原,一般指河南省。其實中原指河南也有一個簡單的道理:古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而河南也是自三皇五帝到北宋中國長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所在地。

『玖』 古代稱中原 是指現在的哪些地區

歷史上的中原地區主要指黃河中下游的河南省及其附近地區,是華夏文明主要發源地,在西晉以前都是中國經濟文化政治中心。

1、中原狹義指的是

河南省,河南又名「中原」「中州」「中土」「華夏」「神州」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史學界普遍認為中原地區對於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和發展起到最主要決定性作用。

河南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發源地。上下5000年來,河南為中國九州中心之豫州,故簡稱「豫」,且有「中州」、「中原」之稱。

河南是華夏民族早期主要居住的地方,也是今天絕大部分中國人的祖居之地。中國歷史上絕大部分時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都在河南,從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在河南建都起,先後有夏、商、西周(成周洛邑),

東周、西漢(初期)、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含武周)、五代、北宋和金等20多個朝代在河南定都。中國八大古都中,河南一省就佔了四個,分別為夏商故都鄭州、商都安陽、十三朝古都洛陽和七朝古都開封。

2、中原廣義指的是

黃河中下游流域以河南為中心與重心向河南臨近省份滲透形成的,自古以來主導整個中華文明發展的核心地域。是當前中國「中部崛起戰略」的主導地域和未來中國發展的看好地帶。

目前,河南省的中原城市群以河南鄭州為中心,以河南洛陽為副中心,包括開封、平頂山、新鄉、焦作、許昌、漯河、濟源、鞏義、新密、禹州、新鄭、偃師、滎陽、登封、舞鋼、汝州、輝縣、衛輝、沁陽、孟州、長葛等23個河南城市,34個縣城,374個建制鎮。

(9)歷史上的中原是現在的什麼地方擴展閱讀

中原文化是黃河中下游地區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稱,是中華文化的母體和主幹。中原文化以河南、陝西、山西、河北為核心,以廣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為腹地,逐層向外輻射,影響延及海外。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和核心組成部分。

中原地區在古代不僅是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也是主流文化和主導文化的發源地。中國歷史上先後有20多個朝代定都於中原地區,中國八大古都的一半,包括西安、洛陽、開封、安陽和鄭州。

中原地區以特殊的地理環境、歷史地位和人文精神,使中原文化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長期居於正統主流地位,中原文化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的中原是現在的什麼地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2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