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
勞動2. 馬克思主義道德觀認為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是什麼
勞動是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勞動創造了道德產生的主要條件,也形成了道德產生主觀統一的重要條件,提供了道德產生和發展的動力。
勞動使人和動物區別開來,勞動創造了人的本身,創造了人類的社會關系,創造了人類的自我意識。
社會關系的形成是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件,道德是社會關系的產物,只有形成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才會產生道德。社會關系的構建會推動道德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並在整個社會中推展開來。
以柏拉圖為代表的道德理念論認為,人類道德的基礎和根源只能是一種絕對的善理念,它如同陽光,普照萬物和人心,使善本身成為人類乃至萬物追求、實現的最高目的。因此,一切人的行為都是為了趨近實現這一善理念而進行的。最高的美德即在於最高善理念的圓滿實現。
神創論認為:
世間萬物都是上帝的傑作。上帝在創造每個物種的時候,同時賦予這個物種獨特的生存技能。一位17世紀的博物學家約翰·雷(John Ray,1627-1705)就曾說過這樣一句名言:哪怕在一隻虱子身上,也凝聚著上帝的智慧。人類是上帝按照自己的想像塑造出來的,人類是創世計劃中的最高一環,人類的榮耀或尊嚴直接來自神意。
所以,在某種意義上人類是上帝在世間的代言人。上帝賦予人類道德感,這是人類獨特而關鍵的品質,是人類的高貴所在——這也正是人和動物之間本質的區別。中世紀經院哲學家托馬斯·阿奎那就認為,人們所具有的美德,都來自於上帝的啟示,並由此建立了他的神學倫理思想體系。
3. 什麼創造了任何人類社會,是人類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
1、勞動 創造了人類社會,是人類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
2、人與其他動物的區別就在於道德。
人類藉助情緒的控制、自私心理的越來越少、本能的生存被大愛所替代,群體的觀念越來越強悍、甚至,高尚的博愛、為他人著想的偉大,——-這些人類所特有的思維活動,與動物的單純的為生存、為飢飽、為搶領地而互相撕殺,甚至不認識自己的親骨肉等單純的條件反射能力而有所區別。
而道德的有無,完全取決於這個人的思維方式。取決於人類的後天教育。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後天的再塑造,這個道德就不會得以發揮。
動物和人其實是同源。之所以能與眾動物有區別,在於人類的大腦發達。那麼大腦的發達是由什麼條件而產生的呢?--------勞動。勞動創造了能直立行走的人類。當人類開始直立行走的時候,大腦才得以產生和健全。所以說,勞動創造了人類。
只是直立行走不算是個完整的人。做人,做好人,做完整的人,必須在思維上與其他動物有所區別。這就依賴於後天的教育了。
後天的培育,更依賴於勞動。無論是什麼性質、什麼形式的勞動。在群體里,經由勞動而體會到成長、成熟。不勞而獲的人,很難說他們有較高的道德觀。在勞動中,才會體會到與人為善、換位思考、舍己為人、捨得捨得的道理。
可見,勞動在人類形成的漫長的時期起的作用,在人類生存的過程中起的作用、在人類的道德培養上起的作用。
最後,人類與其他動物的區別,就在於道德概念的形成。那麼,沒有道德就相當於失去了人的本來含義。而勞動,不但創造了人類,也延續了人的含義。
4. ____________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
勞動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社會關系是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件,人的自我意識是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
道德起源是道德在人類歷史上發生和形成的過程。中外倫理思想史上對道德起源有各種不同著法。宗教神學的倫理學把道德歸結為上帝或神靈的意志和啟示。
奧古斯丁《天國》認為人間的善惡是按「造物主法則」和「神聖的天道」安排的「天然的順序。伊斯蘭教《古蘭經》說,人間的善惡乃真主的旨意。
(4)道德起源的第1個歷史前提是什麼擴展閱讀:
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無形的巨大力量。道德增值,人人自愛,社會和睦;道德貶值,良知泯滅,必生禍亂。要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
「四有」是精神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而「有理想、有道德」又規定了它的性質和方向。離開崇高思想道德,「無德不能懷遠」(不能堅持遠大理想),無德不能真正具有高度的文化修養,無德不可能有高度度的紀律。
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道德觀主要是指以儒家為正統的傳統道德。其精華和糟粕並存,天下為公的道德理想,忠恕之道的道德原則,中庸之道的道德規范。迄今仍閃爍著禮儀之幫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光輝。儒家要求人們按照中庸之道行事做人,不偏不倚謂之中、平平常常為之庸。
中庸之道的道德規范迄今為止仍然是中國人的為人處世的准則。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任能,各得其所,各盡其力是儒家的道德理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實現其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的基本途徑。
5. 道德起源的歷史前提是什麼
人類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是勞動。
6. 馬克思主義道德觀認為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道德觀認為道德起源於勞動,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是人類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馬克思主義倫理學以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在批判地吸取上述道德起潭學說中的合理因素的基礎上,從人類自身的歷史發展和人們的社會實踐中尋求道德的起源,從而正確地解決了道德起源的問題。
——1、道德的起源:道德起源於建立和維護社會秩序需要這一根本原因。一是社會關系的形成是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件;二是人類自我意識的形成與發展是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道德產生所需要的主客觀條件是統一於生產實踐的。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是人類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
——2、道德的本質:道德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一方面,社會經濟關系的性質決定著相應的道德體系的性質,它所體現的利益關系決定著道德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必然引起道德的變化。在階級社會中,社會經濟關系主要表現為階級關系,因此道德或多或少地會打上階級的烙印。另一方面,道德對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積極能動的。
7. 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是
勞動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社會關系是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件,人的自我意識是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 道德起源是道德在人類歷史上發生和形成的過程。中外倫理思想史上對道德起源有各種不同著法。
勞動通常是指能夠對外輸出勞動量或勞動價值的人類運動,勞動是人維持自我生存和自我發展的唯一手段。按照傳統的勞動分類理論,勞動可分為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兩大類。
勞動是人類運動的一種特殊形式。在商品生產體系中,勞動是勞動力的支出和使用。馬克思給我們下了這樣的定義:「勞動力的使用就是勞動本身。勞動力的買者消費勞動力,就是讓勞動力的賣者為其提供勞動。」
(7)道德起源的第1個歷史前提是什麼擴展閱讀:
勞動價值向新的使用價值轉化。勞動者所付出的勞動價值與生產系統中的生產資料相結合,並作用於勞動對象,使勞動對象的品質特性發生變化,從而增大其使用價值,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勞動價值向新使用價值的轉化過程。通常把勞動價值向使用價值的轉化和增值過程,稱為生產。
人的勞動分為市場交易型勞動和自理型勞動。有價勞動是指生產和創造物質產品與精神產品;無價勞動是說將產品從這個地方運到那個地方。同樣是勞動,有時相對獲得的利益或報酬是不同的,價值不同,人的意義也就不一樣。
8. 什麼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是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
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是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
勞動是人類運動的一種特殊形式,為了確定勞動的分類方法,首先應對人類運動的形式進行分類。人類機體是由眾多生理系統、組織或細胞有機地組合而成的。
其中每一個系統、每種組織和各類細胞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各司其職,井然有序地通過新代謝來完成各種生理、心理和精神功能,以維持和發展整個機體復雜的生命運動。可以把人類機體的各組成分完成規定功能的過程稱為人的主體運動。
(8)道德起源的第1個歷史前提是什麼擴展閱讀:
人類勞動分為體力勞動、腦力勞動與生理力勞動三種基本形式。體力勞動、腦力勞動和生理力勞動都可以凝聚一定的信息,因而都可以產生價值增值,其中生理力勞動凝聚的信息通常是以生理信息的形式凝聚於人們的機體中。
主要表現為機體健康性、身體靈活性、感官靈敏性、環境適應性、思維創造性等方面的加強,有時也表現為缺陷器官的修復與強化、體液與組織的彌補和替代等,人類最早的信息也是全部來源於生物進化,它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前提。